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护理学导论-第8章-评判性思维PPT课件

2021-11-05 54页 ppt 2MB 40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熊猫图文

公司专注课件、范文、教案设计制作等。用户至上,受到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举报
护理学导论-第8章-评判性思维PPT课件目  次前言Ⅲ……………………………………………………………………………………&he...
护理学导论-第8章-评判性思维PPT课件
目  次前言Ⅲ…………………………………………………………………………………………………………1 范围1………………………………………………………………………………………………………2 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产品分类和标记1…………………………………………………………………………………………5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2……………………………………………………………………………………6 检验规则6…………………………………………………………………………………………………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9…………………………………………………………………………………附录A(规范性附录) 絮状纤维的冲气筛分析试验方法10………………………………………………附录B(规范性附录) 木质纤维的灰分含量试验方法11…………………………………………………附录C(规范性附录) pH值试验方法12…………………………………………………………………附录D(规范性附录) 吸油率试验方法13…………………………………………………………………附录E(规范性附录) 含水率试验方法15…………………………………………………………………附录F(规范性附录) 耐热性试验方法16…………………………………………………………………附录G(规范性附录) 木质纤维含量试验方法17…………………………………………………………附录H(规范性附录) 纤维长度和直径试验方法20………………………………………………………附录I(规范性附录) 液体置换法测定纤维密度试验方法22……………………………………………附录J(规范性附录) 比重瓶法测定纤维密度试验方法24………………………………………………附录K(规范性附录) 粒状木质纤维的颗粒直径和颗粒长度试验方法26………………………………附录L(规范性附录) 粒状木质纤维的筛分和磨损试验方法27…………………………………………附录M(规范性附录) 粒状木质纤维的造粒剂含量及旋转黏度试验方法30……………………………附录N(规范性附录) 粒状木质纤维的松方密度试验32…………………………………………………附录O(规范性附录) 絮状矿物纤维的渣球含量试验方法34……………………………………………附录P(规范性附录) 絮状矿物纤维的耐高温、抗磨耗性能试验方法35…………………………………附录Q(规范性附录) 絮状矿物纤维的絮状纤维团质量含量试验方法36………………………………附录R(规范性附录) 束状纤维的长度试验方法37………………………………………………………附录S(规范性附录) 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试验方法38…………………………………………附录T(规范性附录) 横截面法测定纤维直径试验方法41………………………………………………附录U(规范性附录) 聚合物纤维的卷曲纤维含量试验方法43…………………………………………ⅠJT/T533—2020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JT/T533—2004《沥青路面用木质素纤维》。与JT/T533—2004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木质纤维术语和定义,增加了矿物纤维、聚合物纤维的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04年版的第3章);———增加了产品分类和标记(见第4章);———修改了木质纤维的技术要求(见5.1,2004年版的4.2);———增加了矿物纤维的技术要求(见5.2);———增加了聚合物纤维的技术要求(见5.3);———增加了检验项目(见6.2);———修改了组批和抽样要求(见6.3,2004年版的6.2);———修改了包装要求(见7.2,2004年版的7.2);———修改了絮状纤维的冲气筛分析试验方法(见附录A,2004年版的5.2);———修改了木质纤维灰分含量试验方法(见附录B,2004年版的5.3);———修改了吸油率试验方法(见附录D,2004年版的5.5);———修改了含水率试验方法(见附录E,2004年版的5.6);———修改了耐热性试验方法(见附录F,2004年版的5.7);———增加了木质纤维含量试验方法(见附录G);———修改了纤维长度测定方法(见附录H和附录R,2004年版的5.1);———增加了纤维密度试验方法(见附录I和附录J)———增加了粒状木质纤维试验方法(见附录K、附录L、附录M和附录N)———增加了絮状矿物纤维试验方法(见附录O、附录P和附录Q)———增加了纤维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试验方法(见附录S);———增加了横截面法测定纤维直径试验方法(见附录T);———增加了聚合物纤维的卷曲纤维含量试验方法(见附录U)。本标准由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3)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瑞登梅尔(上海)纤维贸易有限公司、长沙北美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安徽省高速公路试验检测科研中心有限公司、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北京伦怀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二虎、曾俊铖、高晓影、常嵘、周震宇、陈飞、黄学文、吴林松、邵腊庚、何玉柒、冯力、李旭、浦永杰、肖菁、吴善周、王高超、张仕、罗恺彦、龚演、王志军。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T/T533—2004。ⅢJT/T533—2020沥青路面用纤维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沥青路面用纤维的产品分类和标记、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沥青路面用纤维的生产、检验和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4335 化学纤维 短纤维线密度试验方法GB/T16582塑料 用毛细管法和偏光显微镜法测定部分结晶聚合物熔融行为(熔融温度或熔融范围)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木质纤维 cellulosefiber以木材为原料进行化学或机械加工而成的植物纤维,以及以木质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回收废纸加工而成的植物纤维。3.2矿物纤维 mineralfiber以玄武岩为主材料,经高温熔融、高速离心旋转、净化加工及阳离子浸润剂处理形成的絮状纤维,或经高温熔融、拉丝、亲油浸润剂处理及合股缠绕,并切短而成的束状纤维。3.3聚合物纤维 polymerfiber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制成的化学纤维。4 产品分类和标记4.1 产品分类4.1.1 木质纤维材料代码为CF,分为絮状木质纤维和粒状木质纤维,形状代码分别为XZ和LZ。4.1.2 矿物纤维材料代码为MF,分为絮状矿物纤维和束状矿物纤维,形状代码分别为XZ和SZ。1JT/T533—20204.1.3 聚合物纤维聚合物纤维可按材料化学成分和纤维形状分类:a) 按材料化学成分:1)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根据分子结构又分为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材料代码为PP⁃TA)和聚间苯二甲酞间苯二胺纤维(材料代码为PMIA)等。当未明确具体化学成分时材料代码为AR;2) 聚丙烯纤维,材料代码为PP;3) 聚丙烯腈纤维,材料代码为PAN;4) 聚酯纤维,根据分子结构又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材料代码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材料代码为PTT)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材料代码为PBT)。当未明确具体化学成分时材料代码为PES。b) 按纤维形状:1) 单丝纤维,形状代码为DS;2) 膜裂网状纤维,形状代码为ML。4.2 产品标记4.2.1 絮状木质纤维、粒状木质纤维和絮状矿物纤维产品标记由标准号、材料代码和形状代码组成。示例1:絮状木质纤维,标记为:JT/T××××⁃CF⁃XZ。示例2:粒状木质纤维,标记为:JT/T××××⁃CF⁃LZ。示例3:絮状矿物纤维,标记为:JT/T××××⁃MF⁃XZ。4.2.2 束状矿物纤维、聚合物纤维产品标记由标准号、材料代码、形状代码、规格长度(单位为毫米)和规格直径(单位为微米)组成。示例1: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单丝纤维,规格长度12mm、规格直径10μm,标记为:JT/T××××⁃PET⁃DS⁃12/10。示例2:束状矿物纤维,规格长度9mm、规格直径12μm,标记为:JT/T××××⁃MF⁃SZ⁃9/12。5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5.1 木质纤维5.1.1 絮状木质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絮状木质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序号项  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10.15mm质量通过率(%)60~80附录A2灰分含量(%)13~23附录B3pH值6.5~8.5附录C4吸油率(倍)5~9附录D2JT/T533—2020表1(续)序号项  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5含水率(%)≤5附录E6质量损失(210℃,1h)(%)≤6,且无燃烧附录F7木质纤维含量(%)≥85附录G8最大长度(mm)≤6附录H9平均长度实测附录H10密度实测附录I或J5.1.2 粒状木质纤维应采用造粒剂,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粒状木质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序号项  目技术要求直径规格4.0mm直径规格6.5mm试验方法1颗粒直径(mm)4.0±16.5±1附录K2颗粒长度(mm)≤16≤16附录K34原纤维颗粒筛分4mm通过率(%)—≤8附录L2.8mm通过率(%)≤7—附录L56磨损后纤维颗粒筛分4mm通过率增加值(%)—≤12附录L2.8mm通过率增加值(%)≤11—附录L78造粒剂含量(%)3~20附录M旋转黏度(135℃)(mPa·s)≥200附录M9灰分含量(%)12~22附录B10质量损失(210℃,1h)(%)≤6,且无燃烧现象附录F11含水率(%)≤5附录E12松方密度(kg/m3)350~550附录N13密度实测附录I或J14151617热萃取后的木质纤维吸油率(倍)4~8附录D木质纤维含量(%)≥85附录G最大长度(mm)≤6附录H平均长度实测附录H5.2 矿物纤维5.2.1 通过目测进行检验,矿物纤维应色泽均匀,无污染。5.2.2 絮状矿物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3的规定。3JT/T533—2020表3 絮状矿物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序号项  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1平均长度(mm)≤6附录H2平均直径(μm)≤5附录H3渣球含量(0.15mm)(%)≤20附录O40.15mm质量通过率(%)60±10附录A50.15mm通过率增加值(%)≤22附录P6吸油率(倍)≥2.0附录D7密度(g/cm3)≥2.600附录I或J8含水率(%)≤1.0附录E9絮状纤维团质量百分率(%)≤20附录Q5.2.3 束状矿物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 束状矿物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序号项  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12长度平均长度(mm)6、9、12附录R偏差(%)±10附录R34直径平均直径(μm)16附录H偏差(%)±10附录H5断裂强度(MPa)≥1000附录S6断裂伸长率(%)2.0~3.0附录S7断裂强度保留率(%)≥85附录S8吸油率(倍)≥0.5附录D9密度(g/cm3)≥2.600附录I或J10含水率(%)≤0.2附录E5.3 聚合物纤维5.3.1 聚合物纤维在自然光线下进行目测及手感检验,应颜色单一、无色差;手感柔软;无污染、无杂质。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丙烯单丝纤维和聚酯纤维应为束状丝,切口均匀;聚丙烯腈纤维应为束状丝,切口为腰果形截面;聚丙烯网状纤维应开网均匀、规则,每10mm长度至少一个连接点,且为网状结构。5.3.2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 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序号参  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12长度平均值(mm)6~12附录R偏差(%)±10附录R4JT/T533—2020表5(续)序号参  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34直径平均值(μm)8~15附录H偏差(%)±10附录H5断裂强度(MPa)≥2600附录S6断裂伸长率(%)≥1.4附录S7密度(g/cm3)1.430±0.050附录I或J8卷曲纤维含量(%)≤3附录U5.3.3 聚丙烯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 聚丙烯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序号参  数技术要求聚丙烯单丝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试验方法12长度平均值(mm)10~3810~38附录R偏差(%)±10±10附录R34直径平均值(μm)15~35—附录H偏差(%)±10—附录H5断裂强度(MPa)≥270≥350附录S6断裂伸长率(%)≥8.0≥8.0附录S7密度(g/cm3)0.910±0.0400.910±0.040附录I或J8卷曲纤维含量(%)≤3≤3附录U9熔点(℃)≥160≥160GB/T165825.3.4 聚丙烯腈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 聚丙烯腈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序号参  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12长度平均值(mm)6~12附录R偏差(%)±10附录R34直径平均值(μm)15~25附录T偏差(%)±10附录T5断裂强度(MPa)≥800附录S6断裂伸长率(%)≥8.0附录S7密度(g/cm3)1.183±0.053附录I或J8卷曲纤维含量(%)≤3附录U9熔点(℃)≥220GB/T165825.3.5 聚酯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8的规定。5JT/T533—2020表8 聚酯纤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序号参  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12长度平均值(mm)19~38附录R偏差(%)±10附录R34直径平均值(μm)10~20附录H偏差(%)±10附录H5断裂强度(MPa)≥450附录S6断裂伸长率(%)≥20附录S7密度(g/cm3)1.360±0.050附录I或J8卷曲纤维含量(%)≤3附录U9熔点(℃)≥240GB/T165826 检验规则6.1 检验分类6.1.1 纤维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6.1.2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 新产品定型或者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b) 正式生产后,如材料、有较大变更,可能影响产品性能;c) 产品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e)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提出型式试验要求。6.2 检验项目6.2.1 木质纤维的检验项目见表9和表10。表9 絮状木质纤维的检验项目项  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型式检验出厂检验0.15mm质量通过率表1序号1附录A++灰分含量表1序号2附录B++pH值表1序号3附录C++吸油率表1序号4附录D++含水率表1序号5附录E++质量损失(210℃,1h)表1序号6附录F++木质纤维含量表1序号7附录G++最大长度表1序号8附录H++平均长度表1序号9附录H+-密度表1序号10附录I或J++ 注:“+”表示需要检验;“-”表示不需要检验。6JT/T533—2020表10 粒状木质纤维的检验项目项  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型式检验出厂检验颗粒直径表2序号1附录K++颗粒长度表2序号2附录K++原纤维颗粒筛分4mm通过率表2序号3附录L++2.8mm通过率表2序号4附录L++磨损后纤维颗粒筛分4mm通过率增加值表2序号5附录L+-2.8mm通过率增加值表2序号6附录L+-造粒剂含量表2序号7附录M++旋转黏度(135℃)表2序号8附录M++灰分含量表2序号9附录B++质量损失(210℃,1h)表2序号10附录F++含水率表2序号11附录E++松方密度表2序号12附录N++密度表2序号13附录I或J++热萃取后的木质纤维吸油率表2序号14附录D++木质纤维含量表2序号15附录G++最大长度表2序号16附录H++平均长度表2序号17附录H+- 注:“+”表示需要检验;“-”表示不需要检验。6.2.2 矿物纤维的检验项目见表11和表12。表11 絮状矿物纤维的检验项目项  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型式检验出厂检验平均长度表3序号1附录H++平均直径表3序号2附录H++渣球含量(0.15mm)表3序号3附录O++0.15mm质量通过率表3序号4附录A++0.15mm通过率增加值表3序号5附录P++吸油率表3序号6附录D++密度表3序号7附录I或J++含水率表3序号8附录E++絮状纤维团质量百分率表3序号9附录Q++ 注:“+”表示需要检验。7JT/T533—2020表12 束状矿物纤维的检验项目项  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型式检验出厂检验长度平均长度表4序号1附录R++偏差表4序号2附录R++直径平均直径表4序号3附录H++偏差表4序号4附录H++断裂强度表4序号5附录S+-断裂伸长率表4序号6附录S+-断裂强度保留率表4序号7附录S+-吸油率表4序号8附录D++密度表4序号9附录I或J++含水率表4序号10附录E++ 注:“+”表示需要检验;“-”表示不需要检验。6.2.3 聚合物纤维的检验项目见表13。表13 聚合物纤维的检验项目项  目技术要求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丙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聚酯纤维试验方法型式检验出厂检验长度平均值表5序号1表6序号1表7序号1表8序号1附录R++偏差表5序号2表6序号2表7序号2表8序号2附录R++直径平均值表5序号3表6序号3表7序号3表8序号3附录H或T++偏差表5序号4表6序号4表7序号4表8序号4附录H或T++断裂强度表5序号5表6序号5表7序号5表8序号5附录S+-断裂伸长率表5序号6表6序号6表7序号6表8序号6附录S+-密度表5序号7表6序号7表7序号7表8序号7附录I或J++卷曲纤维含量表5序号8表6序号8表7序号8表8序号8附录U++熔点—表6序号9表7序号9表8序号9GB/T16582+- 注:“+”表示需要检验;“-”表示不需要检验。6.3 组批和抽样6.3.1 组批产品以批为单位进行验收,同一原料、同一配方、同一规格的产品每50t为一批,不足50t的以实际数量为一批。6.3.2 抽样以批为单位抽样。在不同包装袋、不同位置随机抽样后,混合、搅拌和四分法缩分得到两份样品,每8JT/T533—2020份样品3kg,并立即采用塑料袋密封包装。6.4 判定规则6.4.1 取一份样品进行检测,若所有项目检验合格,则判定该批次合格。6.4.2 若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不合格,则进行第二份样品不合格项复验。若所有复验项目检验合格,则判定该批次合格;否则判定该批次不合格。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7.1 标志应在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注明以下内容:产品名称、标记、净质量、生产厂名、厂址、生产日期等,如有商标应在产品包装上标明。7.2 包装7.2.1 包装应达到避光、密封防潮的要求。7.2.2 可按沥青混凝土拌和机每盘用量进行小袋包装,若干个小袋组合成一个大件包装。小包装袋可使用高温可熔型材料,在沥青混凝土施工使用时无须拆包,可直接投入拌和机热料仓中拌和。7.2.3 每批次产品应随货提供产品说明书、合格证和检验。产品说明书应包括产品名称、标记、出厂日期、主要特性、适用范围及推荐掺量、储存条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7.3 运输产品运输中应采取防潮、防雨、防晒、防污损等措施,应轻装轻卸、防止挤压,包装袋应完好无损。7.4 储存产品应储存在通风、阴凉、干燥的仓库内,按批次堆放。产品应避免暴晒,并不得与其他易腐蚀的化学产品混放。9JT/T533—2020附 录 A(规范性附录)絮状纤维的冲气筛分析试验方法A.1 试验仪器试验仪器及要求如下:a) 冲气筛分析仪:负压可调,试验时最大负压可达3500Pa,负压显示精度1Pa;b) 冲气筛:方孔筛,直径200mm,筛网0.15mm;c) 电子天平:量程1000g,精度0.01g;d) 烘箱:能够恒温105℃±5℃;e) 瓷盘、毛刷、秒表。A.2 试验步骤试验步骤如下:a) 在5个以上不同位置取大致等量样品组成一份5g±0.10g纤维试样(絮状矿物纤维约8g±0.10g),共取2份;将试样放入瓷盘中,在105℃±5℃烘箱中烘干2h以上,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b) 轻叩冲气筛,并用毛刷将筛上清理干净;将筛子放到天平上清零,将烘干试样放入筛子上称取m0,准确至0.01g;c) 将装有试样的冲气筛安装到筛分仪上,盖好筛盖,接通电源,设定负压3000Pa和筛分时间10min,开动仪器进行筛分。持续筛分10min,注意负压稳定在3000Pa±300Pa,喷嘴旋转速度为20r/min±5r/min;d) 筛分结束后,减量法称取筛上纤维质量m1,准确至0.01g。A.3 试验数据处理A.3.1 试样0.15mm质量通过率按式(A.1)计算,准确至0.1。P0.15=m0-m1m0×100%(A.1)式中:P0.15———试样0.15mm质量通过率(%);m1———筛分后0.15mm筛上纤维质量(g);m0———筛分前纤维试样质量(g)。A.3.2 同一样品测定两次,取算术平均值作为0.15mm质量通过率试验结果,准确至0.1%。当两次测定值的差值大于4.0%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01JT/T533—2020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木质纤维的灰分含量试验方法B.1 试验仪器试验仪器及要求如下:a) 高温炉:封闭式高温炉,可恒温620℃±30℃;b) 电子天平:精度为0.001g;c) 坩埚:碗型陶瓷坩埚,上部内径约15.5mm,高度约5.5mm,容积为625mL±75mL;d) 烘箱:能够恒温105℃±5℃;e) 打散机:四刀片刀头的料理机,转速约20000r/min~30000r/min,容积为200mL~300mL。f) 干燥器:干燥剂为硫酸钙。B.2 试验步骤试验步骤如下:a) 在5个以上不同位置取大致等量样品组成一份2.5g±0.10g纤维试样,共取2份;将试样放入瓷盘中,在105℃±5℃烘箱中烘干2h以上,在干燥器中冷却;按同样方法将坩埚烘干、冷却;b) 将高温炉预热至620℃±30℃;c) 将坩埚在天平上称取质量m2,准确至0.001g;d) 将坩埚在天平上清零,将烘干纤维试样放入坩埚上称取质量m0,准确至0.001g;e) 将坩埚(含纤维)置于高温炉中,620℃±30℃加热至质量恒重(指每间隔1h前后两次称量质量差不大于试样总质量的0.1%,本标准以下同),加热不少于2h;f) 取出坩埚(含纤维灰分),放入干燥器中冷却(不少于30min)。将坩埚(含纤维灰分)放到天平上称取质量m1,准确至0.001g;g) 对于粒状木质纤维,应按四分法一次取10g±1g试样打散15s±2s,105℃±5℃烘箱中烘干2h后,取2份2.5g±0.10g纤维试样,按照步骤b)~f)进行试验。B.3 试验数据处理B.3.1 纤维灰分含量按式(B.1)计算,准确至0.1。AC=m1-m2m0×100%(B.1)式中:AC———纤维灰分含量(%);m0———纤维试样质量(g);m1———坩埚(含纤维灰分)质量(g);m2———坩埚质量(g)。B.3.2 同一样品测定两次,取算术平均值作为灰分含量试验结果,准确至0.1%。当两次测定值的差值大于1.0%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11JT/T533—2020附 录 C(规范性附录)pH值试验方法C.1 试验仪器与材料C.1.1 试验仪器试验仪器及要求如下:a) 250mL烧杯;b) 电子天平:精度0.01g;c) 玻璃棒;d) pH计:精度0.01;e) 干燥器:干燥剂为硫酸钙。C.1.2 试验材料蒸馏水或去离子水。C.2 试验步骤试验步骤如下:a) 在5个以上不同位置取大致等量样品组成一份5.00g±0.10g纤维试样,共取2份;将试样放入瓷盘中,在105℃±5℃烘箱中烘干2h以上,在干燥器中冷却;b) 将烘干的纤维放入盛有100mL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30min;c) 用pH计测纤维悬浮液的pH值,准确至0.01。C.3 试验数据处理同一样品测定两次,取算术平均值为pH值试验结果,准确至0.1。21JT/T533—2020附 录 D(规范性附录)吸油率试验方法D.1 试验仪器与材料D.1.1 试验仪器试验仪器及要求如下:a) 纤维吸油率测定仪:试样筛,含筛子和筛底,筛网为0.5mm;振动频率为240次/min,振幅32mm;b) 电子天平:精度0.01g;c) 烧杯:容积大于200mL,若干;d) 烘箱:可恒温105℃±5℃、60℃±5℃;e) 干燥器:干燥剂为硫酸钙;f) 收集容器、玻璃棒;g) 打散机:四刀片刀头的料理机,转速约20000r/min~30000r/min,容积为200mL~300mL。D.1.2 试验材料煤油。D.2 试验步骤试验步骤如下:a) 在5个以上不同位置取大致等量样品组成1份5.00g±0.10g纤维试样,共取2份;将试样放入瓷盘中,在105℃±5℃(聚合物纤维为60℃±5℃)烘箱中烘干2h以上,在干燥器中冷却;b) 将烧杯放到天平上清零;将烘干试样放到烧杯中称取质量m1,准确至0.01g;c) 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煤油没过纤维顶面约2cm,然后静置5min以上;d) 轻叩、毛刷等清理干净试样筛,称取质量m2,准确至0.01g;e) 将试样筛放在收集容器上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轻轻倒入试样筛中,并用煤油将烧杯中纤维冲洗干净,并仔细倒入试样筛中;操作过程中不要扰动试样筛;f) 将试样筛(含吸有煤油的纤维)在纤维吸油率测定仪上安装好;启动测定仪,经10min振筛后自动停机;g) 取下试样筛,称取试样筛和吸有煤油的纤维质量m3,准确至0.01g;h) 对于粒状木质纤维,采用四分法取3份5.5g±0.1g粒状木质纤维,按附录M中M.2.1分别热萃取去造粒剂,并烘干、冷却;将去造粒剂的纤维混合拌匀,一次性取10.0g±0.1g试样,打散机打散15s±2s;称取5.0g±0.1g纤维试样2份,按照步骤b)~g)试验。D.3 试验数据处理D.3.1 纤维吸油率按式(D.1)计算,准确至0.1倍。OA=m3-m2-m1m1(D.1)式中:OA———纤维吸油率(倍);31JT/T533—2020m1———纤维试样质量(g);m2———试样筛质量(g);m3———试样筛、吸有煤油的纤维合计质量(g)。D.3.2 同一样品测定两次,取平均值作为吸油率试验结果,准确至0.1倍。当两次测定值的差值大于1.0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41JT/T533—2020附 录 E(规范性附录)含水率试验方法E.1 试验仪器试验仪器及要求如下:a) 烘箱:能够恒温105℃±5℃;b) 电子天平:精度0.001g;c) 坩埚:碗型陶瓷坩埚,上部内径约15.5mm,高度约5.5mm,容积为625mL±75mL;d) 干燥器:干燥剂为硫酸钙。E.2 试验步骤试验步骤如下:a) 在5个以上不同位置取大致等量样品组成一份10.0g±0.1g纤维试样,共取2份;对于粒状木质纤维,按四分法取2份10.0g±0.1g纤维试样;b) 将烘箱预热至105℃±5℃;c) 将坩埚放在天平上称取质量m2,准确至0.001g;d) 将坩埚放在天平上清零,将试样放入坩埚后称取质量m0,准确至0.001g;e) 将坩埚(含纤维)置于烘箱中,105℃±5℃加热至恒重,不少于2h;f) 取出坩埚(含干燥纤维),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冷却后放到天平上称取坩埚(含干燥纤维)质量m1,准确至0.001g。E.3 试验数据处理E.3.1 纤维含水率按式(E.1)计算,准确至0.1。WC=m0-m1+m2m1-m2×100%(E.1)式中:WC———纤维含水率(%);m0———纤维试样质量(g);m1———坩埚(含干燥纤维)质量(g);m2———坩埚质量(g)。E.3.2 同一样品测定两次,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准确至0.1%。当两次测定值的差值大于0.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51JT/T533—2020附 录 F(规范性附录)耐热性试验方法F.1 试验仪器试验仪器及要求如下:a) 烘箱:可恒温105℃±5℃、210℃±5℃;在预热状态下,开门将纤维放入后,烘箱能够在4min内恢复到设定温度;b) 电子天平:精度0.001g;c) 坩埚:碗型陶瓷坩埚,上部内径约15.5mm,高度约5.5mm,容积为625mL±75mL;d) 干燥器:干燥剂为硫酸钙。F.2 试验步骤试验步骤如下:a) 在5个以上不同位置取大致等量样品组成1份10g±0.10g纤维试样,共取2份;对于粒状木质纤维,按四分法取2份10g±0.10g纤维试样。将纤维试样移入坩埚中,置于已预热至105℃±5℃的烘箱中烘干2h,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少30min);b) 将烘箱预热至210℃±5℃;c) 将干燥坩埚在天平上称量,准确至0.001g,记为m2;d) 将坩埚放在天平上清零,将试样放入坩埚后称取质量m0,准确至0.001g;e) 将坩埚(含纤维)置于烘箱中,210℃±5℃加热1h±1min。加热完成后观察纤维是否有燃烧现象;f) 取出坩埚(含干燥纤维),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将坩埚(含纤维)放到天平上称取质量m1,准确至0.001g。F.3 试验数据处理F.3.1 质量损失按式(F.1)计算,准确至0.1。AC=m0-m1+m2m0×100%(F.1)式中:AC———质量损失(%);m0———纤维试样质量(g);m1———坩埚(含干燥纤维)质量(g);m2———坩埚质量(g)。F.3.2 同一样品测定两次,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质量损失试验结果,准确至0.1%。当两次测定值的差值大于0.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F.3.3 试验过程中纤维是否有燃烧现象。如果有燃烧情况,则该纤维耐热性评定为不合格。61JT/T533—2020附 录 G(规范性附录)木质纤维含量试验方法G.1 试验仪器与材料G.1.1 试验仪器试验仪器及要求如下:a) 纤维图像分析仪:1) 专用分析软件:能够实现多功能纤维分析测量,对于0.2mm以上的纤维,成像系统的采集效率应100%有效。测量长度分辨率0.01mm,宽度分辨率0.01μm;2) 显微镜:放大倍数达40~400倍,带有孔径光阑的阿贝聚光镜;3) 彩色数码摄像机:500万像素以上的CCD;4) 摄配镜:放大倍数为0.5倍;5) 照明装置:反射光LED。b) 滴管:长约100mm,内径为5mm~8mm,一端粗细平滑但不封闭,另一端套一个橡胶囊,管上刻有0.5mL、1.0mL的刻度。c) 移液管:5mL、15mL。d)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e) 分散器:用于分散样品的低速搅拌器。f) 棕色试剂瓶、小烧杯、滤纸。g) 玻璃棒、解剖针、镊子。G.1.2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如下:a) 蒸馏水或去离子水;b) 氯化锌(ZnCl2):分析纯试剂;c) 碘化钾(KI):分析纯试剂;d) 碘(I2):分析纯试剂。G.2 试验步骤G.2.1 赫兹伯格(Herzberg)染色剂配制G.2.1.1 将20g氯化锌(ZnCl2)加入10mL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加热直至剩余溶质不再溶解,得到饱和氯化锌溶液。冷却溶液至室温后储存于棕色试剂瓶中备用。G.2.1.2 称取2.1g碘化钾(KI)和0.1g碘(I2),用移液管逐滴加入5mL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边加水边搅拌均匀,得到碘溶液。碘在水中应完全溶解;若有碘残留而未被溶解,可能是水加入的速度太快,溶液应废弃。G.2.1.3 在搅拌状态下,用移液管将配制好的碘溶液徐徐加入氯化锌溶液中,于暗处静置6h以上;待所有沉淀物沉降后,缓慢倒出上层清液至棕色滴瓶中,并在滴瓶中加入1~2粒碘片,得到赫兹伯格(Herzberg)染色剂。染色剂不用时应在黑暗处保存,有效期为两个月。G.2.1.4 新染色剂在使用前,应用已知纤维检查。棉纤维应呈酒红色,如呈浅蓝色,则说明氯化锌溶71JT/T533—2020液浓度太高,应加入很少量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进行稀释。化学浆纤维应呈蓝色至浅蓝紫色,如呈淡红色,说明氯化锌浓度太低,应加入少量氯化锌结晶片进行调整。G.2.2 试样制备试样制备步骤如下:a) 在5个以上不同位置取大致等量样品组成约1g试样,放入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不断地搅拌,使纤维在水中分散。如果试样在水中难以分散,则可以煮沸几分钟,并不断搅拌,使纤维在水中充分分散;b) 在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进一步稀释纤维浓度至0.01%~0.05%,搅拌均匀。用滴管取约1.0mL悬浮液滴置于载玻片上,用解剖针使纤维均匀分散。将载玻片放入50℃~60℃的烘箱中干燥,并室温冷却;c) 纤维试样冷却后,加入
/
本文档为【护理学导论-第8章-评判性思维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