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21最新国际投资学重点章节复习重点总结

2021-04-19 3页 doc 29KB 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王老师教育频道

暂无简介

举报
2021最新国际投资学重点章节复习重点总结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2021最新国际投资学重点章节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第一章1.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是指各类投资主体,包括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官方与半官方机构和居民个人等,将其拥有的货币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流动与配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运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2.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又称为海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实际的管理、控制权的投资方式,其投资收益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浮动性较强。3.国际间接投资:又称为海外证券投资,指投资者通过购买外国的公司的股...
2021最新国际投资学重点章节复习重点总结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2021最新国际投资学重点章节复习重点总结名词解释第一章1.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是指各类投资主体,包括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官方与半官方机构和居民个人等,将其拥有的货币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流动与配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运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2.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又称为海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实际的管理、控制权的投资方式,其投资收益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浮动性较强。3.国际间接投资:又称为海外证券投资,指投资者通过购买外国的公司的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衍生证券等金融资产,依靠股息、利息及买卖差价来实现资本增值的投资方式。第二章1.内部化:是指厂商为降低交易成本而构建由公司内部调拨价格起作用的内部市场,使之像固定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2.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从上市开始依次经历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周期变化过程。3.资本化率:是指使收益流量资本化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K=C/I,这里K为资本化率,C为资产价值,I为资产收益流量。4.有效边界:是马科维茨证券组合可行集左上方边界的曲线,又称为效集或者有效组合,位于该边界上的证券组合与可行集内部的证券组合相比,在各种风险水平条件下,提供最大预期收益率,在各种预期收益水平下,提供最小风险。5.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以无风险对冲概念为基础,为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商品在内的新兴衍生金融市场的各种以市价变动定价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理定价奠定了基础,它已经成为金融研究成果中对金融市场实践最有影响的理论,不仅应用于金融交易实践,还广泛用于企业债务定价和企业投资决策分析。第三章1.跨国公司:是具有全球性经营机构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至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2.价值链:是企业组织和管理与其生产、销售的产品和劳务相关的各种价值增值行为的联结总和。3.职能一体化战略:是跨国公司对其价值链上的各项价值增值活动,即各项职能,所作的一体化战略安排。4.跨国经营指数:(TNI)这是根据一家企业的国外资产比重,对外销售比重和国外雇员比重这几个所计算的算数平均值,是衡量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公式:TNI=(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总销售+国外雇员/雇员总数)/35.网络分布指数:是用以反映公司经营所涉及的东道国数量的指标,是公司国外分支机构所在的国家数与公司有可能建立国外分支机构的国家数之比,也是反映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6.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取消不同国家之间商品、劳务以及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并相应建立不用程度、不同地理范围的国际联系,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第八章1.国际投资环境:是指国际投资的东道国对投资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是东带过的自然、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体。2.硬环境:是指与投资直接相关的物质条件,如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3.软环境:是指各种非物质邢台的社会人文方面的条件,如政策法规、教育水平、办事效率等。4.法律公正性:是指法律执行时能公正地、无歧视性地以同一标准对待每一个诉讼主体。5.国际投资环境评价:是国际投资者根据国际投资的具体需要对东道国投资环境所作的系统评估,它是国际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6.三菱投资环境评估法:是通过对各国的经济条件。地理条件、劳工条件和奖励等四项因素的比较评估,评定各国投资环境的优劣势,并根据各因素对投资的重要性而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得出各国投资环境的有限顺序的投资环境评估方法。7.投资环境冷热比较法:是以“冷”、“热”因素来表述环境优劣的一种评价方法,即把各个因素和资料加以分析,得出“冷”、“热”差别的评价。8.罗氏等级评分法:是将一国投资环境的一些主要因素,按对投资者重要性大小,确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再按各种因素对投资者的利害程度,确定具体评分等级,然后将分数相加,作为对该国投资环境的总体评价,总分发高低反映其投资环境的优劣程度,便于在各国间进行投资环境的综合比较。第九章1.技术溢出效应:是指投资主体在从事生产或其他经济行为时,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其技术,而是在其经济行为中自然输出技术与其他可引起的技术提高。2.产业“空心化”:是指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而出现的服务产业经济化的现象,亦即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而导致国内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非工业化现象;狭义的产业“空心化”是指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生产基地向国外转移,国内制造业不断萎缩、弱化的经济现象。3.顺贸易型投资:是指起着增加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国际毛衣作用的国际直接投资。4.逆贸易型投资:是指起着减少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国际毛衣作用的国际直接投资。5.税收抵免:是指为了避免双重课税,鼓励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允许纳税人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东道国对该企业已征收的税额的税收政策。6.税收饶让:是指仅承认东道国的征税权,投资国放弃征税权的税收政策。7.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以合法手段跨越税境,通过资金或物的流量来减少和免除纳税义务的行为。第十二章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又称股权式合资经营企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建立的企业,是外国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同中国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的合资经营企业。2.BOT方式:也称为公共特许权,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同私营机构(在中国表现为外商投资)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该项目公司承担一个基础设施或公共工程项目的筹资、建造、运营、维修及转让。在双方协定的一个固定期限内(一般为15到20年),项目公司对其筹资建设的项目行使运营权,以便收回对该项目的投资、偿还该项目的债务并赚取利润。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该项目无偿转让给东道国政府。3.出口信贷:是指在购买大宗设备和技术上,出口国政府为了支持扩大本国出口和加强国际竞争,通过政府给予利息补贴并提供担保,鼓励本国商业银行对本国的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及银行提供贷款,以解决买方支付的需要。4.偿债率:是指当年偿还外债本息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它是分析、衡量外债规模和一国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5.买壳上市:是指通过收购另一家已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即空壳公司在全部或部分股份,取得对上市公司的实际管理权,然后注入本国国内资产和业务,以达到海外间接上市的目的。第十三章1.股权投资:是指以资金形式投资国外经营企业,并对企业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投资。2.非股权投资:是指不以持有股份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方式,包括技术授权、管理合同、生产合同、共同研究开发、合作销售、共同投资和共同承揽工程项目等。简答第一章1、简述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的波动性差异。统计研究表明,国际直接投资的波动性要低于国际间接投资,其原因如下:(1)国际直接投资者预期收益的视界要长于国际证券投资者。(2)国际直接投资者的投资动机更加趋于多样性。(3)国际直接投资客体具有更强的非流动性。2、简述国际投资的性质。(1)国际投资是社会分工国际化的表现形式。(2)国际投资是生产要素国际配置的优化。(3)国际投资是一把影响世界经济的“双刃剑”。(4)国际投资是生产关系国际间运动的客观载体。(5)国际投资具有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3、简述国际投资的发展阶段。(1)初始形成阶段(1914年以前):这一阶段以国际借贷资本流动为主。(2)低迷徘徊阶段(1914~1945年):由于两次世界大战,这一期间的国际投资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发展历程曲折迟缓,仍以国际间接投资为主。(3)恢复增长阶段(1945~1979年):这一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地位形成。(4)迅猛发展阶段(1980~1999年):这一阶段出现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齐头并进的大发展局面,成为经济全球化至为关键的推动力。(5)创新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多元化格局日趋明显,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投资新热点。4、简述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区域格局的主要因素。(1)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格局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a、经济衰退与增长的周期性因素;b、跨国公司的兼并收购战略因素;c、区域一体化政策因素。(2)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格局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c、跨国公司战略因素。5、简述国际投资学与国际金融学的联系与区别。国际投资重点知识第一篇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一、国际投资的概念(internationalinvestment)国际投资是指各国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等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或产业资本,经跨国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经营得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二、国际投资的特点1、投资主体单一化2、投资环境多元化3、投资目标多元化4、投资运行复杂化三、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的原因1、科技进步引起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2、发达国家发展迅速,“过剩资本:日益增大。3、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4、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战略。四、国际投资的直接目标1、维持与扩大商品出口规模①可以直接为出口商品的一系列环节提供服务②带动商品出口③绕过壁垒④幵辟新市场2、维持与发展垄断优势3、获得自然资源4、降低产品成本5、扩大和利用外资规模6、获得国外先进技术7、获得经济信息第二节国际投资布局一、国际投资发展的概况(一)国际投资的形成与发展1、初始形成阶段(1890—1914)特征:(1)私人投资异常活跃。英、法、德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投资债权国,荷兰、瑞士是重要的国际投资来源地。(2)投资方向侧重选择原料地。英国对外投资主要投向澳、加、阿根廷、新西兰;法国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俄国、东欧、北欧的一些投资,德国投资局限于中欧、东欧国家。(3)投资形式以国际间投资为主,但从1880年,幵始有了直接投资形式。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1945)特征:(1)国际投资总额下降。原因是战争使资金短缺、市场狭小。(2)国际投资格局发生变化。英、法、德、货币贬值,肖U弱了债权国地位,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获得大量的军火收入和战争赔款,美国逐渐转变为债权国。(3)投资形式以间接投资为主:①对欧洲发放巨额贷款②对拉美、亚洲等进行政治性贷3:恢复增长阶段(1946—1970)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以帮助经济重建为由大肆进行经济扩张,使美国成为主要债权国,美元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特征:(1)直接投资形式为主(2)国际投资格局发生变化:由以英国为主到以美国为主。(3)把旧投资所获部分收益用于再投资,投资规模扩大,私人投资增长更快。4、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国际投资(1)国际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国际投资来源多样化:从美国占绝对优势向多极化发展;(3)国际投资流向水平交叉化:投资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而且还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倒流状况。(4)国际投资结构多样化(二战以前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集中在采掘业,运输业及少量制造业。后来转向制造业部门,从劳动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及服务业)(5)国际投资参与方式灵活:有股权、非股权参与两种形式第三节国际投资的主体一跨国公司一、跨国公司概念:是指依赖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销售活动的大型企业。二、跨国公司特点1、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基本特征实行生产资料支配权在国际范围内的高度集中与生产单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相结合的原则。2、实行全球性战略和集中管理。3、公司内部一体化原则以母公司为中心,把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统一为一个整体。所有的国内外子公司或分支结构的经营活动都必须服从总公司的利益,在总公司的统一指导下,遵循一个共同的战略,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及各种资源。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公司业务性质、产品结构、地区分布、风险程度等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统筹安排。一体化的具体内容:(1)生产一体化: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各个子公司充分享受总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生产设备、原材料、技术、人员等。(2)新技术和新产品一体化: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根据各自的特点,统一安排新技术的研发,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和推广,关键性高技术的研究和幵发集中于总公司。(3)营销一体化: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共享销售网络、销售渠道、储运设备、广告宣传和销售人员;(4)采购一体化: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实行统一采购,以利于形成一定的垄断。(5)技术人才一体化: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之间人才灵活流动,充分发挥人才优势。(6)财务一体化:总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之间即时融通资金,以降低财务费用,减少税收支出。4、跨国公司具有无限的向外扩扩张能力。三、20C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特点:(早期跨国公司是以美国为主体)1、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2、知识性资源幵发的全球性3、跨国公司加大了对子公司的投资力度4、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越来越向服务业倾斜,在这些领域的增长速度最快四、跨国公司一体化经营战略:价值链:企业组织和管理与其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与劳务相关的各种价值增值行为的链节的总和,每一价值增值行为构成了价值链上的一个链节。(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总和)经营战略:对不同价值增值活动的国际区位选择和对企业所控制的各类实体所进行的一体化程度的选择。(一)职能一体化经营战略演变:对各项职能所做的一体化战略安排(进料后勤-生产作业发货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1、独立子公司战略:在东道国经济环境中比较独立运作的子公司。母子公司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所有权控制,其他联系还包括转移技术和提供长期资金。独立子公司可以看成母公司的缩影。2、简单一体化战略: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寻求外源来参加国际化生产。一些活动在东道国进行,主要是利用东道国与跨国公司价值链有关部分的区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外源化是成本驱动的结果。(如:耐克公司)3、复合一体化战略:在任何地方营运的任一子公司都可以独自地与其他子公司或母公司一起,为整个公司行使职能。每一步经营的价值依据其对整个价值链的贡献来评判。该战略实施的前提是公司具有将生产或供应转移到任何一个更能获利的地点的能力。非股权安排:指跨国公司未在事道国企业中参与股份,而是通过与东道国企业签订有关技术、管理、销售、工程承包等方面的合约,取得对该东道国企业的某种管理控制权(二)地域一体化战略演变:对其所控制的各类实体在地域范围和地理联系上所做的一体化战略安排。1、多国战略:一个子公司主要服务于一国的东道国市场,而跨国公司母公司则在不同的市场控制几个子公司。贸易壁垒的存在,迫使跨国公司这样做。2、区域战略:是为了适应区域化国际生产的要求。区域化国际生产体系包括在某一地区各东道国设置的子公司和作为供应商和分包商的非本系统公司。产品最终组装可以安排在该地区的任何国家,其主要市场也是同一地区。政策变化是刺激跨国公司采取区域战略的主要原因。3、全球战略:意味着跨国经济行为在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扩展,还包括跨国公司为利用经济增长和需求趋同而与其他公司进行有效竞争打进世界大市场的方法。五、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加速生产与资本国际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促进科技进步,加强国际技术交流3、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4、促进国际资金的运动5、推进了经济全球化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垄断优势理论1、理论提出者I960年美国学者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以垄断优势论。以后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以及其他学者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和补充。2、核心理念: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技术优势2、先进的管理经验3、雄厚的资金实力4、全面而灵通的信息5、规模经济优势6、全球性的销售网络3、海默理论对传统理论的突破:突破一: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将国际生产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区别幵来。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拥有垄断优势。只有存在这种垄断优势,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胜过东道国的企业,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垄断优势来源于市场的不完全性。所谓市场的不完全性指的是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障碍和干扰,如:⑴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少数卖主或买主能够凭借控制产量或购买量来影响市场价格决定的现象的存在,(2)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3)政府的介入:政府对价格和利润的管制,(4)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5)产品多样性,(6)跨国公司内能共享的一些好处,如很低的技术使用费等等。正是由于上述障碍和干扰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了贸易带来的益处。突破二:提出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别在市场不完全情况下,跨国企业对投资经营过程的控制不仅是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更可能是因为寡占竞争的需要而产生。而证券投资不涉及企业的控制权。4、该理论的发展:金德尔伯格:在东道国,跨过公司是外来者,他们不太熟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在经营过程中遇到很多麻烦,惟有凭借胜过东道国企业的强有力的垄断优势,才能成功地进行国际经营活动。约翰逊: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是对知识资本的占有和使用。凯夫斯: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体现在它能够使产品产生异质化的能力。5、评论(特点):垄断优势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P42第二节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含义:该理论认为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跨国公司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为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某些产品(如知识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过国际市场的直接投资,将本来应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1、理论提出者这一理论主要是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来的。该理论可以追溯到科斯定理。1937年科斯在《公司的性质》的论文中提出的。科斯强调企业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除生产外,还必须从事营销、采购、研究幵发、招聘、培训等,而非仅仅是投入、产出。企业的一系列活动都要通过市场实现,科斯认识到在市场中进行交易时所发生的市场交易成本问题。2、科斯的基本观点:通过市场来从事某种类型的交易,既是昂贵的又是低效的。只要企业在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比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低,就会自己来从事这些交易并使之内部化。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不完整性和交易成本上升,因此企业通过外部市场的买卖关系不能保证企业获利,并导致许多附加成本。因此,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形成的公司内市场,就能克服外部市场和市场不完整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3、内部化理论建立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多国公司。4、以下四个因素促使市场内部化:(1)产业特定因素,这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经济有关;(2)区位特定因素,如区位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3)国家特定因素,女口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4)公司特定因素,如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在这几个因素中,产业特定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如果某一产业的生产活动存在着多阶段生产的特点,那么就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间产品的供需在外部市场进行,则供需双方无论如何协调,也难以排除外部市场供需间的剧烈变动,于是为了克服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性,就可能出现市场内部化。市场内部化会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5、评价p49:很好地揭示了二战以来跨国公司迅速增加和扩展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行为的原因;强调企业把既有优势跨国界内部化转移的特定能力,使分析具有动态性该理论和垄断优势论都是从组织管理角度分析问题,忽视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对于交易内部化为什么一定会跨国界而不在国内进行,仍缺乏有利的说明。对横向一体化和无关一体化解释不了,能解释纵向一体化。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于1966年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来分析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动是与产品生命周期密切联系的,并认为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弗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假定世界上有三类国家,一是新产品的发明国,通常为发达国家;二是发达程度略低的国家,通常为较发达国家;三是落后国家,通常为发展中国家。费农认为,新产品随其创新、成熟、标准化将在这三类国家间进行转移,其转移过程是:(一)产品在发达国家发明或革新,并幵始在发达国家销售。在一个阶段内,产品的国内生产和销售持续增长,直至生产能力接近饱和。(二)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继续增长,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长。至此,产品的生产均在发达国家进行,但产品幵始向较发达国家出口,小部分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主要原因有:第一,较发达国家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相似,这些国家存在着对发达国家产品的需求;第二,由于销售迅速增长,产品价格因大批量生产而下降;第三,较发达国家达到收入水平较高,购买力水平也较高。(三)产品在较发达国家的销售幵始下降。由于较发达国家对产品进一步熟悉,它们在本国生产该种产品的可能性增大。这一阶段,较发达国家内其他公司已发明类似的产品或替代品,与发达国家的产品展幵价格战。其结果是,较发达国家政府提高关税或规定进口限额,鼓励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国内投资。基于这些原因,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这一阶段作出在较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决策。于是产品幵始在较发达国家生产,发达国家对外出口的速度幵始减慢,有时甚至下降。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继续向没有该产品生产基地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四)产品在发达国家的销售继续下降,直至停止出口。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由较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发达国家的子公司)提供,这是因为在同等运输费用和关税条件下,较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较低,其产品更具竞争力。(五)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幵始面临来自较发达国家进口商品的竞争。这是因为较发达国家的生产也达到足够的规模,成本下降,并幵始向发达国家出口。与此同时,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幵始由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基地(发达国家的子公司)所代替。(六)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代替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生产,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向较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出口。评价p56:进步性:1、把比较优势原理从国际贸易领域(流通)弓I入到国际投资(生产)领域;2、引入时间概念,将比较优势研究从静态发展到动态。3、将区位考虑在内,弥补了垄断优势理论的不足。4、用同一理论解释了美国企业战后出口和投资格局与流向。不足:1、不能解释现代工业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2、不能很好地解释实践:因为几乎没有跨国公司是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原理来进行国际生产和国际投资的。而是按照全球战略研制不同产品。3、没有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投资的影响。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致使三个阶段并不一定都依次在最发达、较发达、发展中国家中进行。而且三阶段在三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显。第四节边际产业扩张理论1、理论提出者: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又称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教授在70年代提出来的。小岛清认为,由于各国的经济状况不同,因此,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而推断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2、小岛清的三个基本命题:1、生产要素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2、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有关3、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不同3、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特点: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为机器设备、技术、知识的转移,再加上工人的培训,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技能的转移,构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内容。二是国际直接投资时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合体,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东道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如子公司、合资企业等的转移行为。4、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自然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交叉投资导向型5、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核心: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比较优势理论基本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以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以及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凡是本国已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小岛清认为,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根据从比较劣势行业幵始投资的原则所进行的对外投资也可以扩大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格局。据此小岛清认为,日本的传统工业部门很容易在海外找到立足点,传统工业部门到国外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地区进行投资,其优势远比在国内新行业投资要大。第五节国际生产折中理论1、理论提出者: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70年代由英国着名跨国公司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邓宁(John•Dunning)提出的。邓宁认为,自60年代以来,国际生产理论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发展:1、以垄断优势理论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2、以阿利伯的安全通货论和拉格曼的证券投资分散风险为代表的金融理论。3、厂商理论即内部化理论。但上述三种理论对国际生产的解释是片面的,没有能够把国际生产与贸易或其他资源转让形式结合起来分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了上述三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区位理论解释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的能力和意愿,解释它们为什么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或许可证安排这三种参与国际市场的方式中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理论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并广泛被用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优势。2、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核心:跨国公司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决定其经济活动方式。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优势。它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以及市场销售优势等。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将拥有的资产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子公司,可以比通过市场交易转移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到底是选择资产内部化还是资产外部化取决于理论的比较。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在具有上述两个优势以后,在进行投资区位要素选择上是否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可供投资地区是否在某些方面较国内优势。区位优势包括:劳动成本、市场需求、自然资源、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政府对外国投资的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具有上述三个优势,那么它就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还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类型。题目:简述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做一评介答:由邓宁提出,创立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一体的理论:①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
/
本文档为【2021最新国际投资学重点章节复习重点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