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电子优惠券

2010-08-13 2页 doc 881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03072

暂无简介

举报
电子优惠券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十年创业发展工作纪实 “一五”期间种下的一棵树苗,刚刚泛起绿色,便给共和国带来了一片惊喜。有过风吹雨打的经历,有过枝繁叶茂的昌盛,有过陷入困境的愁苦,有过突出重围的振兴,吉林石化这棵石油化工事业的参天大树,傲然屹立在北国江城的松花江畔…… ---题记 巨人的手臂总是托起一片蓝天…… 上个世纪90年代,吉林石化曾是一个响亮而令人关注的名字。 80年代末期开始的吉林省和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活动,在90年代仍然让吉林石化散发着夺目的光芒,那充满激情的余温还在慢慢舒张着这个企业向前发展的神经末梢。1992年,...
电子优惠券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十年创业发展工作纪实 “一五”期间种下的一棵树苗,刚刚泛起绿色,便给共和国带来了一片惊喜。有过风吹雨打的经历,有过枝繁叶茂的昌盛,有过陷入困境的愁苦,有过突出重围的振兴,吉林石化这棵石油化工事业的参天大树,傲然屹立在北国江城的松花江畔…… ---题记 巨人的手臂总是托起一片蓝天…… 上个世纪90年代,吉林石化曾是一个响亮而令人关注的名字。 80年代末期开始的吉林省和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活动,在90年代仍然让吉林石化散发着夺目的光芒,那充满激情的余温还在慢慢舒张着这个企业向前发展的神经末梢。1992年,关乎吉林石化命运的3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工程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后来成为吉林石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1994年,当时的吉化集团公司实施重组改制,“吉林化工”率先在美国、香港和深圳实现三地上市,在当时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中可以说是开先河之举。1996年9月和1997年10月,吉林石化30万吨/年乙烯及其配套的11套主要生产装置及公用辅助工程分两批实现了全面投产,但是,由于遇到了贷款利率高、汇率高、通涨价格高的“三高”时期,加上国家宏观政策原因,吉林石化债台高筑,30万吨乙烯投产之时,就是公司亏损之 日。 共和国化工长子的责任担当,企业管理创造的辉煌,进入市场经济的艰辛曲折,经济转型带来的困惑这个有着近半个世纪历史的特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着一场生死抉择。 从1998年到2008年,吉林石化又走过十年的风雨历程。在这十年当中,每当吉林石化遇到艰难困苦,都会有一双巨大的手臂为他撑起一片蓝天。 1998年,吉林石化因巨额亏损跌进低谷,在企业九死一生,命悬一线的危难之际,中国石油伸出热情的双手,把吉林石化接进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吉林石化从此绝处逢生。 世纪之交的1998年,有许多重大的事件和醒目的词汇让人们刻骨铭心。东南亚金融危机;机构改革,政企分开,组建特大型企业集团;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下岗分流、减员增 效…… 化学工业部从国务院机构大名单中消失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个特大型石油化工集 团公司挂牌成立。 作为化工部最大的一家企业——吉林石化上划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旗下。 吉林石化,这个新中国化学工业的长子,这个学习大庆的先进企业,这个有着50多年发展历史的大型化工企业,却是戴着亏损的帽子、拖着沉重的包袱走进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 与其它大型国有企业一样,吉林石化在由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结构性、资产性、体制性等方面的问题,从1997年到2001年,吉林石化累计亏损达80.68亿元,被香港多家媒体称为H股的第一亏损大户。 笼罩在亏损阴云下的吉林石化人,凝望着矗立在松化江边的公司大楼,凝望着那创造过许多生动与辉煌的一片片塔林、一座座厂房、一条条管线,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忧虑与期盼…… 吉林石化这棵中国化工事业的大树,太需要雨露的浇灌、太需要阳光的照耀了。 1999年,中国石油做出重组分立的战略决策,吉林石化从此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上市业务,另一部分是非上市业务,分别叫做吉林石化公司和吉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股份公司管理层,一直在关心、支持吉林石化的扭亏和发展问题,曾七次派出调查组到吉林石化公司、吉化集团公司进行调查分析,一边查找亏损的主要原因,一边帮助两大公司制定扭亏为盈的措施。 北京,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部。中国石油高层多次主持召开办公会议,听取关于吉林石化两大公司扭亏工作的汇报,专题研究吉林石化的扭亏与发展问题。在财务压力的化解上,在原料计划的平衡上,在体制和机制的再造上,给予吉林石化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在吉化,面对一股春风,吉化两大公司领导班子精心谋划,大胆决策,坚定不移地推进总部制定的扭亏措施。在一年的时间里,大刀阔斧地淘汰报废了69套技术水平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没有边际效益的煤化工装置,占当时公司生产装置的40%。在人员安置、队伍稳定、生产优化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虽然没有使吉林石化两大公司走出困境,但是其作用无疑是提升了企业扭亏的势能,为后来巨大的动能转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2年,面对重症的吉林石化,中国石油派出工作组,给予优惠政策,吉林石化开始了从巨额亏损到扭亏为盈再到盈利持续增长的大突围、大转折、大跨越。 2002年4月23日,中国石油宣布了吉林石化新的总经理、党委书记的任命决定。集团公司分管领导率领工作组进驻吉林石化,帮助和指导吉林石化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巨额亏损 的重围…… “企业不消灭亏损,亏损就要消灭企业”的理念,刻进了吉林石化1.8万名干部员工的 脑海。 “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万众一心,背水一战,坚决打胜扭亏为盈攻坚战!”成为吉林 石化人钢铁般的誓言。 猛药医重症。在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下,公司新领导班子带领干部员工按照“三改一加强”指导方针和系统化、市场化、法治化、人本化的管理思想,创新"六查六整顿"等一整套从严精细的管理办法,建立起了科学决策、竞争激励和监督约束三大机制,用足用好集团公司给予的“四项政策”,在优化生产、调整结构、加快技改、推进改革、从严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显著的工作成就。 壮志展宏图。吉林石化干部员工的工作热情、顽强意志和奉献精神岩溶般地喷突着、涌流着。大干三季度,公司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累计加班2万个工日,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义务献工40多万个工日。年产100万吨延迟焦化,国内24个月的最快规划建设进度,吉林石化用了9个月就完成了。年产28万吨聚乙烯改造项目,仅用10天全部完成停车改造任务,投入产出比达到1比4,创造国内同类装置投入最少,工期最短,投入产出比最大,效益最好的 改造记录。 扭亏为盈的记录,就是这样拼出来了。 成千上万的效益,就是这样抢出来了。 2003年,吉林石化提前一年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结束了连续6年巨额亏损的历史。 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81.2亿元,比2001年的129亿元翻了一番多。考核利润由2003年的8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31.9亿元,由年亏损28亿元的亏损大户一跃成为盈利企业, 盈利水平位居全国炼化企业之首。 大干苦干,顽强奋斗,两大公司用最短的时间冲出了巨额亏损的重围。 这棵生长了几十年的中国石油化工事业之树,结出了胜利的果实,有了成功的喜悦,有 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2005年,“11.13”事故发生后,中国石油对吉林石化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帮助吉林石化走出困境,创造性地建成了三级防控体系。 2005年11月13日,一名工人的一个操作失误,竟引发了一起化工装置爆炸事故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让刚刚取得“过五关、斩六将”战绩的吉林石化走进了痛苦的“麦城”。 危难之际,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又向吉林石化伸出了巨人的手臂。 中国石油巨人般的支持和帮助,使吉林石化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元气,走出了事故的 低谷…… 事故发生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立刻启动了应急预案。陈耕总经理对抢险工作和污染防控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组成员和集团公司领导迅速部署事故处置工作,王宜林副总经理率工 作组连夜赶赴吉林石化…… 2005年12月5日,中国石油在吉林石化召开领导干部会议。 时任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裁蒋洁敏在干部大会上对吉林石化几年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吉林石化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四点要求,对新的吉林石化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尽快走出事故阴影、实现新的发展”寄予厚望。相信“有着光荣传统的吉林石化人,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一定能够经受住挫折的考验,群策群力,振奋精神,埋头苦干,把吉林 石化的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壮士断腕,痛定思痛。“在安全与环保问题上,吉林石化再也经不住一点闪失,我们必须作好工作,给全国人民、中国石油集团、吉林省市及我们的员工家属交上一份满意的答 卷。” “不忘血的教训,不让悲剧重演”。 重新拾起自信,重新挺起脊梁。 吉林石化人勇敢地肩负起打造安全环保、让社会放心的化工城的重大使命。 牢固树立“安全是政治,是效益,是第一责任”的思想。贯彻落实“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开展了为“不忘血的教训,不让悲剧重演”主题的事故反思日、事故反思月活动,建立完善了“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环保责任体系,使安全第一的思想 变为安全第一的行动。 给生产和检修现场加上管理的“安全阀”。在38套主要生产装置上设置了电子智能巡检系统,在24个重要生产装置通过竞聘配备96名运行工程师,在大乙烯压缩机厂房等公司重点岗位、关键部位,设置了202个视频监视器…… 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经过60天的艰苦奋斗,实施完成了公司主要排污途径东10号线清理任务,实现了“没有一滴污染水、一粒污染土进入松花江,确保地面无污染物、水体无污染”管理目标,得到了国家、省市及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给全 国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创造性地完成了化工装置事故污染三级防控体系。建成长达2万延长米的罐区装置围堤、围堰,总容积达11.45万立方米的7座事故缓冲池,以及2座拦污坝的三级污染防控系统。一旦发生物料泄漏,将污染源牢牢地锁在厂内,不让一滴进入松花江。这项规模宏大的化工装置污染防控体系,得到了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和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的高度评价。李毅中局长连声说:“好,这就是我想要的。应该在全国化工行业推广。” 2007年11月5日,吉林石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吉林市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杰出企业,这是几百万江城人民对吉林石化安全和谐发展的充分肯定与赞誉,是对吉林石化这棵挺拔的 化工事业之树的充分信任与爱戴…… 2007年,在吉林石化两大公司发展的紧要关头,中国石油实施重组整合,使吉林石化再一次在发展道路上得到资源等各方面优化,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不等式。 2007年6月,吉林石化公司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统一部署下,吉林石化拉开了新一轮改革的帷幕。 上市业务和非上市业务进行了历史性的重组整合。 中国石油的巨人般的支持和帮助,使吉林石化圆满完成了5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重组整 合的艰巨任务。 吉化两大公司,“同在一片蓝天下,脚踏一块黑土地,共饮松花一江水,共举吉化一面旗”,从2000年分立运行后,就建立了两大公司党政联席会制度,围绕生产经营、发展、稳定等方面问题,“共同研究、共同谋划、共同开展工作”,有效促进了吉化两大公司的整 体协调发展。 面对繁重而艰巨的改革任务,吉林石化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入细致地进行专题调研。为了完成好这次专业化重组整合工作任务,总经理王光军走遍了所有基层单位。为了准确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最多的一家厂子他去了7次。按照“一加一大于二”总体要求,公司领导班子确定了“安全生产、保持稳定、平稳过度、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和“队伍不散、工作不乱、业务不断”的工作目标,制定和实施了积极稳妥的整合,该合的合、该并的并,该裁的裁,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在完成两大公司机关物理整合的基础上,持续对物质采购、检维修作业、科研开发等12个重点业务和同类资源进行整合。公司所属二级单位由重组整合时的62个减少到38个,机关处室由33个减少到22个,直属部门由13个减少到11个。同时,制定和修订了169项规章制度,梳理和完善了308个管理流程,进一步压缩管理层次,理顺了工作程序。依法开展股权管理、资产处置等工作,完成了中油化建等3家企业划转、8个加油加气站移交、辽源3户企业整合、“吉林化工”的注销等工作。组建了矿区服务事业部,明确了矿区服务业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职能,初步建立起新型的矿区服务管理体制。重组整合,理顺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摆脱了过去积累和沉淀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为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创造了条件,吉林石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又好 又快的新天地…… 钢铁的臂膀总能扛起一个时代…… 中国石油巨人般的支持和帮助,使吉林石化从巨额亏损的困境中突围出来,从事故的阴影中冲杀出来,从重组整合的改革中创新过来。10年的拼搏发展也充分证明,吉林石化人的肩膀是坚强的,吉林石化人的作风是过硬的,吉林石化人前进的脚步是铿锵有力的。 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吉林石化这棵大树显现出重生后的枝繁叶茂,生命 力更加旺盛强大。 2008年8月12-19日,丙烯腈厂年产10万吨甲基丙烯酸甲脂改扩建装置生产的1000多吨产品顺利装车,发往国内外各地用户。这套投资4.8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完成,每吨产品的能源消耗比原来下降35.5%,每年可为公司贡献十几亿元的销售收入,成为公司 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在过去的十年里,吉林石化先后实施完成了70万吨/年乙烯、22万吨/年丙烯腈等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用少量的增量激活现有的存量,做大做强主营业务,切实增强了公司的发展实力和竞争能力。从1998年到2008年,公司原油加工能力由500万吨增加到750万吨,增长50%;乙烯生产能力由44.5万吨增加到85万吨,增长91%;百元资产创收由49.3元增加 到117.8元,增长139%;销售收入由122亿元增加到440亿元,增长261%。1980年1月份建成投产的炼油厂,从1998到2008十年间,经过艰辛的努力,成功地破解了原油供应不足“吃不饱”和深加工能力不足“消化不了”两个发展瓶颈问题。公司先后投资6亿多元,相继建成了100万吨/年焦化、120万吨/年柴油加氢深加工装置,使进厂原油做到“吃干榨尽”,解决了渣油效益流失问题,提高了原油产品的附加值,每年创造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实现了由单一炼油厂到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的历史性的转变。 2009年3月20日,“吉林石化千万吨炼油改造项目动员大会”在吉林石化办公大楼二楼会议室隆重召开。各路参战人员斗志昂扬、信心百倍,保证各项前期工作全面加快向前推进。以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改造项目为标志,吉林石化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拉开了 新一轮创业发展的帷幕…… 吉林石化在坚持抓好现有技术装备扩建改造的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持续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提高主营业务的集中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5月16日,吉林石化公司总经理王光军来到电石厂,同这个厂的领导班子成员在巍然屹立的炼焦炉前合影留念。当天8时10分,随着电石厂厂长一声令下,吉林“三大化”期间建成投产的炼焦、精苯装置顺利进入停产程序,燃烧了51年的炼焦炉彻底熄灭了,至此,吉林石化“一五”期间所有的生产装置全部退出历史舞台。从2001年到2008年,公司先后淘汰关停了老合成氨、老有机硅等98套工艺陈旧、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落后生产装置,使公司主体装置由上划之初的155套,变成现在的60多套。公司现有的聚乙烯、ABS、乙丙橡胶、丁辛醇等25套生产装置的规模效益提升到全国前三名。 为了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吉林石化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不断加大新成品和新技术开发力度,在增强主导装置的竞争和创效能力上实现新的突破。公司利用自行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先后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2.45万吨/年高活性聚异丁烯装置、3万吨/年甲基异丁基酮装置和2000吨/年乙撑双硬酰胺等装置。其中,高活性聚异丁烯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打入国际市场。国家“863”、中国石油、吉林省重大科技攻关成果碳纤维技术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10吨生产线已经投产运行,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百吨级 碳纤维生产线也已建成。 经营质量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使吉林石化这棵大树有能力承担起经济、社会和政治 三大责任。 经历了十年风风雨雨的吉林石化,深切地体会到经济效益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既是保证吉林石化基业常青、事业永续的根本措施,更是对中 油集团公司最好的回报与贡献。 从2004年到2008年,吉林石化资产负债率由78.9%下降到15.25%;资金周转率由1.26次/年提高到9.72次/年,有效解决了资产质量差、创效能力低的问题。 适应原材料市场交易变化,吉林石化搭建起“阳光采购平台”,对生产、建设及维修材料实行集中采购、网上采购,从2004年到2008年的4年间节约采购费用达5亿元。 作为地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吉林石化每年的销售收入占吉林市规模工业销售收入总额的一半以上,每年以20多个亿的直接税收贡献支持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每年以700多万吨的石油化工商品量的优势,首先为地方石油化工生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空间。 2007年4月,吉林市政府和吉林石化共同制定了《吉林市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框架协议》,吉林石化派出化工技术专家帮助地方规划项目、招商引资、联手打造化工产业链。正因为有了吉林石化这棵大树,吉林市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化工园区才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诸多的发展机遇。有了吉林石化这棵大树,实力雄厚的辽宁奥克集团、江苏怡达集团、大连新型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才纷纷到吉林市投巨资兴建化工生产项目。有了吉林石化这棵大树,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德国巴斯夫等国外名商巨贾,才落脚在吉林市化工园区,打造“环氧乙烷---衍生物”和“双酚A---聚碳酸酯”等石油化工产业链……未来五年,吉林市将在江北投资8.5亿元,重点发展综合化工原料、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依托吉林石化把江北工业集中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型化工生产基地。 管理体系的形成、管理机制的改进、的完善让吉林石化这棵大树充满了生机与 活力。 树木的生长需要园丁,园丁的操作需要规范,先进的管理制度成为让吉林石化这棵大树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剪刀与肥料。 经历过切肤之痛的吉林石化人,牢牢地抓住安全生产管理这一重中之重,深入开展工作。公司建立和完善了HSE管理体系,突出风险识别、隐患治理和未遂事故事件管理。层层签定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无事故单位创建活动。重新修订了《工业用火管理规定》等66项安全环保制度,完善了3457个岗位责任制,明确了34种作业活动的程序、方法和要求,规范了44种作业票,做到只有“规定动作”,杜绝“自选动作”。持续排查和治理安全隐患,实行总经理、厂长嘉奖制度,仅2008年就奖励各类安全先进典型3422人次、131万元。动力二厂动力车间继电班长陶梁,先后发现并处理事故隐患60多处,处理疑难故障130余项,避免重大事故30多起,被公司命名为十大金牌工人。 生产操作和现场作业是化工企业受控管理的重点,吉林石化在这方面有独到的管理特色。全面推行新版操作规程和检维修作业规程,提高了过程控制水平。持续开展装置达标考核,2008年,44套装置实现了稳定达标,523项主要消耗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持续实施生产优化管理,完成调优攻关31项,创效8800万元。精心组织了“三年一大修”工作,顺利完成了全区60套装置、6407项检修任务。吉林石化的绿色检修,严格而细致,停车时“吃干榨净”,排放中“变废为宝”,停车、置换、吹扫时实施“一条龙”节能减排措施。化肥厂丁辛醇系统在检修过程中,全厂上下自制工具,在各个排放口回收有机物料600多公斤,既防止物料污染环境,又实现了再利用。乙二醇厂乙二醇车间包装班认真执行“包装安全作业10条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灌装物料,做到不出现一次错、不溅漏一滴料,并在每台汽车槽车灌装机的出料口放置接料桶,仅9个月就回收价值10万余元的物料。 吉林石化在干部员工中大力倡导“没有计量就没有管理”的理念,实现了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的转变。推行生产管理“四有一卡”,严格执行各项规定性动作,保证了生产与成 本管理全面受控。深入开展设备故障诊断、完好岗位评比和长周期运行攻关,主要设备完好率达到100%。深入开展创质量管理和创名牌工作,先后有ABS、丙烯腈等两种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乙二醇等13种产品被评为“吉林省名牌产品”。大力加强节能降耗工作, 2008年节能5万吨标煤,节水500万立方米。有机合成厂利用全公司装置大检修的时机,大力实施回收高温冷凝水及闪蒸技术,变废为宝,每年可回收高温蒸汽403万吨、冷凝水276万吨、机泵冷却水28万吨,减少污水排放量556万吨,从用水大户变为节水大户。 十年的改革发展,让吉林石化人感受到了中国石油大家庭的温暖和吉林石化事业之树的 绿荫。 十年的创新发展,使置身于中国石油大家庭的吉林石化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工作条件的变化、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1998年到2008年末,公司员工人均年收入增长近4倍。吉林石化人心存感激地享受着发展成果。买房子、搞装修、购汽车、投保险、外出旅游,成为十里化工区流淌不息的热 流、绚烂多彩的故事…… 在1998年前后的时候,公司员工上班不是自己带饭盒,就是上食堂换饭票就餐。这些年吉林石化消灭了汽锅与饭盒,将可口的饭菜免费送到了操作岗位和施工现场,每餐最低一荤两素不重样,每周的食谱挂在工厂网页上,还有夜餐配送,还有点菜服务…… 1998年前后各厂的通勤车数辆有限,上了岁数的老工人才能买票乘坐。2006年公司一次购进了150台黄海大客车,彻底解决了在岗员工的交通问题。当时公司私家车仅有20多辆,到2008年底,私家车达到4000多辆,占在岗员工总数的10 %以上。 公司先后在方圆60多平方公里的社区里建立了10个医疗服务站,形成了覆盖整个公司宅区的医疗服务网络。每一个社区都设立了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场所,丰富和活跃了公司员工及其家属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岗干部员工都享受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和带薪休工龄假,有毒有害一线岗位员工享受脱产半个月的健康疗养。重视和抓好有偿解除劳动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先后安置23000多名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重新就业,为他们提供大病救助1154人次,每年为他们支付采暖费用2300多万元。 1998年前后,公司刚刚实行住房货币化,员工拥有个人产权的住房很少。由于连续几年亏损,公司无力对原有的住房进行改造。从2005年,公司大规模地进行住宅小区改造。工程最繁忙时,34个项目经理部同时进驻现场,一万多人参加会战,“那场面和当初建设‘三大化’差不多。”先后对5个小区进行翻建改造,对所有住宅小区实施了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建成了通潭、龙东等11个化小区,员工住房面积人均增加21平方米。43岁的女工王秀红,夫妻双双下岗,与公婆一起长期居住在棚户区。棚户区改造后,她分到了一室一厅的新房,“刚拿到钥匙时,我激动得一宿都没睡着觉,真不相信这辈子能住上 这么宽敞明亮的房子。” 坚定的脚步总会踏出一片希望…… 经历了几多的风雨,也见过了几多的彩虹。 吉林石化人感恩中国石油、奉献吉林石化的情怀赤热而又深沉。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经济挑战,面对着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吉林石化的领导班子和全体干部员工又一次逆风飞扬,又一次负重前行,又一次高高地擎起奋进的旗帜。 总经理手中的蓝图,既有创业发展的恢弘气势,又有麻袋毛精神的灿烂光辉…… 吉林石化发展蓝图的规划与实践,与国民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这个“一五”期间建成投产的新中国第一化学工业生产基地,从“三五”的1963年到“四五”的1970年,经过16年的创业发展,建设成为拥有69套生产装置的综合性煤化工联合企业。从“四五”的1971年到“八五”的1989年,经过18年的创业发展,建设成为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两条生产路线并举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从“九五”的1990年到“十五”到2001年,经过11年的努力,实现了以30万吨乙烯及其配套工程建成投产、重组改制、 淘汰一大批落后装置为标志的第三次创业。 吉林石化每一次的创业发展,都有着万马奔腾的大气势,都有着热火朝天的大场面,都 有着业绩辉煌的大手笔…… “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期间,吉林石化将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体部署,优化产品结构和布局,统筹炼化一体化发展,坚持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重点发展炼油、烯烃、合成材料、合成气、特色精细化工五条主线,做强聚乙烯、ABS、丙烯腈等十大支柱产品,做精特种碳纤维、高活性聚异丁烯、橡塑专用料等特色产品,最终形成“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三大优势领域,持续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达到1000亿元的能力,努力把公司建设成为核心业务突出、主导产品集约、竞争优势明显、发展能力充足的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生产基地,跻身国内炼化行业前列…… 眼前的宏图昭示着艰巨的使命,心中的目标体会着脚下的责任。 2009年,吉林石化提出了“管理年”的总体思路,确定了采购价格低、消耗定额低、费用开支低、销售价格高“三低一高”的目标,落实了经济总量、实物总量、成本费用等10个方面的量化指标责任。从月份经济活动分析入手,及时把脉,查找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制定挖潜措施,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找准新的突围之路,创造最好的效益业绩。公司两个月组织实施14次生产经营优化活动,累计多创效益4200万元。今年上半年,公司70万吨乙烯装置裂解原料消耗、加工损失率和综合能耗三大重要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公司各基层单位积极拓展“三低一高”的内涵,从思想、管理、技术、岗位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管理挖潜,分解指标、落实责任,取得良好成效。 在发展的进程中,公司领导班子把历久弥新的“麻袋毛”精神再次强调起来,使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成为共度时艰的精神动力…… 1952年,于德泉73岁高龄不下岗,精心对回收的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加工、再利用,几年下来,共补好麻袋5000余条,不能再缝补的便铡成麻刀用于和泥,共积攒麻袋毛4000余斤,回收废铁80吨,修复各种部件1600多件……不仅节省了大量资金,也为吉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麻袋毛精神”的创始者之一。 “麻袋毛精神”从染料厂的工人李云山开始被提炼升华。李云山从1977年开始回收麻袋毛200多公斤,落地料24吨,回收缝补麻袋90792条,回收的价值可换回4辆解放牌大汽车。1980年,李云山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物质战线劳模会,领回了“红色管家人”的锦旗。 从此,“麻袋毛精神”在公司生根开花。 1988年末,染料厂14号车间女职工丁占茹6年间回收染料6416公斤,价值73.8万元。丁占茹被评为吉林市劳动模范、化工部巾帼建功先进个人,成为“麻袋毛精神”的女传人。 1990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专题报道《“麻袋毛”的连锁反应》…… 作为吉林石化人的后代,染料厂苯酚丙酮车间化工三班班长刘玉,每当经过麻袋库旧址,都会对同伴说,这就是李云山当年检麻袋毛的地方。他把“麻袋毛精神”当作传家宝,在巡检中发现放在丙酮站台上的几十个甲基已二胺桶内剩有余料,便戴着防毒面具,挨个桶翻倒 干净,回收物料160公斤,价值10330元。 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家,一滴水、一度电、一个阀门、一块抹布都成了金贵的东西。“万宝库”设立在工厂,“百宝箱”遍布在车间,体现“麻袋毛精神”的小故事,象一片片绿叶 晶莹在吉林石化的四面八方…… 领导干部的记事本,记载着成功的喜悦与奋斗的艰辛…… 2009年2月25日,电石厂厂长、党委书记白雪峰的记事本上这样写到:“今天下午,召开‘十大攻关’项目月份例会,跟踪检查‘十大攻关’进展情况。” 电石厂是“一五”期间建成投产的“三大化”之一,装置落后,安全隐患多,创效能力差。为实现公司提出的“三低一高”奋斗目标,工厂加大了技术改造、挖潜增效的工作力度,研究确定了醋酐装置裂化炉管长周期运行、氯磺化聚乙烯产品增产降耗、烧碱装置连续稳定运行、丙烯酸酯装置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等10项技术攻关项目。项目完成后,将为公司节 创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乙烯厂是公司化工生产的“龙头”。工厂按照“消耗定额低和费用开销低”的目标要求,坚持开展管理对标,紧紧盯住成本控制,向细节管理挖潜力,全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工厂建设。今年上半年,产品产量、节能降耗再创新佳绩,今年1-6月份,乙烯厂累计节能1.65万吨标煤,节水13.8万吨,同比实现节能降耗1.97亿元。 合成树脂厂是中国石油最大的ABS专业生产厂,ABS产品于2005年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为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工厂领导带队对华东、华南等消费企业和格力公司进行走访调研,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和质量标准,重新制定了专用料生产方案,整改影响产品质量提 升的生产“瓶颈”问题161个,将生产班组每天进行的224个操作编制成定期操作计划,工作落实到岗位,责任细化到个人,确保ABS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 一线岗位工人的操作与作业记录,凝聚着几多的心血和汗水…… 乙二醇厂环氧乙烷车间化工四班值班长唐海江,无论什么时候,身上总会揣着一个小本,每逢遇到新的问题或处理什么棘手的活儿,他都要详细记载下来,并认真加以整理。日积月累、天长日久,他的岗位技能日益精湛。一次,唐海江正在上白班,13点05分左右车间突然发生停电事故。当时,压缩机等设备全部停止运转,再吸收塔、精馏塔等压力剧烈上升,情况十分紧急!唐海江一面指挥主控人员迅速调解参数,一面安排人员进行紧急处理。仅10分多钟,装置便脱离危险状态。事后,厂长亲自颁发嘉奖令,重奖唐海江和当班人员。 化肥厂丁辛醇车间化工二班班长丛强,年仅30岁却被称为“塔林活流程”。他每天上班都盯在现场,随身带个记事本,遇到问题不放过,及时记录和统计各单元操作数据,科学确定操作条件优化的方向。凭着丰富的经验和艰辛的努力,使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石化公司化工操作技能专家,摸索出合成气进料量等最佳工艺参数,使正异构比提高了1.2%,尾气丙烯排放量降低2.6%,仅此一项,每年可节创效益150多万元。 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建修公司北检一车间钳工班长薛兰茁,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技术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电石厂烧碱装置有三台离心机,个头挺大,转鼓直径为1.8米;毛病挺多,三天两头就闹点“情绪”。为彻底解决烧碱离心机的故障问题,薛兰茁和他带领的钳工班,通过对离心机各部位振动的测量,发现转子和机身都出现异常频谐震动。他对轴承座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轴承座孔同轴度及不圆度达0.3mm,并且离心机安装不规范,造成机座变形。找准了病根后,薛兰茁带领全班同志对离心机进行了重新安装,并对各部分参数进行调整,在规定的期限内交付工厂投入使用,结果设备运转特别平稳。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为了那棵耸立的大树,为了那片长久的绿荫,为了那个百年化工的梦想,一代代的吉林石化人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抛洒了滚烫的血汗。在中国石油大家庭的阳光下,在百万石油工人隆隆前进的洪流中,吉林石化之树凸显出无限的生命力,根深,干壮,枝繁,叶茂,蓬勃而旺盛……
/
本文档为【电子优惠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