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

2012-02-22 5页 pdf 154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49650

暂无简介

举报
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 于建嵘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 摘 要:本文认为将社会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秩序结构之内,是解决转型期社会冲突的重要思路。为了解决目前我 国存在的农村群体性事件,需要从调整社会利益结构、改善社会控制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努力,其中积极推进农村政治改 革,健全和完善农村治理体制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 关键词:突发事件;利益结构;治理体制;公共参与;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 于建嵘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 摘 要:本文认为将社会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秩序结构之内,是解决转型期社会冲突的重要思路。为了解决目前我 国存在的农村群体性事件,需要从调整社会利益结构、改善社会控制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努力,其中积极推进农村政治改 革,健全和完善农村治理体制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 关键词:突发事件;利益结构;治理体制;公共参与;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于建嵘(!&-$*),男,湖南省衡阳市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 $""’ 年 , 月 !" 日 第 , 期(总第 $-+ 期) 中 共 福 建 省 委 党 校 学 报 ./01234 /5 607832 931:; <=>//4 ?3;@!",$""’ A/@,BCD2D134 A/@$-+E 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事件作为转型期社会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 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而且在 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甚至决定了国家是否可以顺利 地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然而,由于 导致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十分复杂,要想 根本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是不可能的,所以,将这 些事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结构之内是最为 现实的选择。本文试图从调整社会利益结构、改善 社会控制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为解决我国目前农 村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提供基本对策。 一、调整利益结构,减轻农民负担 要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并防止其向大规模的 政治冲突方向发展,其基础性工作就是要调整农村 社会的利益结构,从利益分配格局上改变农村基层 政权及权势阶层与广大农民之间存在的直接利益 冲突关系,主要目标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近 !"多年来,国家决策层已认识到农民负担 之重已影响到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所以一再采取 措施企图将农民负担限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但这 些政策性措施,主要是对农村权势阶层的行为进行 强约束,使其对农村的掠夺相对。比如 !&&’年 中办、国办紧急,强调“要严肃查处因农民负担 过重而引起的恶性案件,发现一件查处一件,一件 也不能放过。对于恶性事件的当事人,要依法惩 处。”!&&-年 !$月,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切实 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再一次强调指出, “不允许动用专政工具和手段向农民收取钱物;不 允许到农民家里抓猪牵羊、强行收缴财物;不允许 非法采取收回承包地等错误做法胁迫农民交钱交 物。”$"""年国务院纠风办和农业部又通知各地,要 认真解决在政策法制观念、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等 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应缴未缴、有能力交纳 村提留乡统筹费的农户,可以依照乡规民约进行教 育,或者按照诉讼程序依法解决。严禁组织小分队 到农民家中拉粮食、牵牲口、搬家具,强行收缴钱 物;严禁动用警力和械具,采取打人、抓人、关押人 等非法手段收取村提留乡统筹费;严禁提前征收、 重复征收或者借税收名义征收其他费用;严禁非法 采取收回承包地等错误做法胁迫农民交钱交物。凡 因违纪违法发生严重事件、造成重大政治影响的, 不仅要严肃查处,而且要坚决落实“县、乡党政主要 领导不得提拔重用,实行‘一票否决’”的规定,等 等。但是在事实上,这些以控制行为为目标的手段 性措施很难达到政策的预期。因为,任何规范的行 为,都是以均衡的利益格局为前提的。没有行为主 体各方认可的利益均衡,就不能对主体行为之间的 冲突进行有效的控制。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以推行农村税费改革 来调整农村的利益结构。这项农税改革,被视为减 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新中国成立 ," 多年来 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 ·$,· 又一重大改革。其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 减轻、规范、稳定。所谓减轻,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 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所谓规 范,就是从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 配关系、分配方式、分配方法。所谓稳定,就是在减 轻和规范的基础上使农民的税赋水平在一个较长 时期内保持不变,让农民休养生息,轻装上阵建设 农业现代化。按照中央的有关政策设计,农村税费 改革是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关 系,用法治的办法,靠制度来规范农村的分配行 为,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但从目前推 进的情况来看,这项改革要真正取得成效,还需要 解决如下四个重要问题: 第一,如何确定农村税赋水平是税费改革成 功的基础。现在许多研究,都是从农村利益结构的 现状出发,以既定的利益格局为前提,将原来许多 收取的主要税费视为合理的,定为基数。农村税费 改革的前提是确定新的税赋标准,这是件十分重 要而复杂的事情。如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广大农民 承受能力,就会出现新的不公平并因此而产生一 系列新的矛盾。根据有关专题研究,在目前已 经实行了税费改革的地方,农民认为最不公平的 主要有这些方面:税负欠公平,农民负担由地少的 向地多的农户转移;计税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较 大;计税土地面积账实不符;计税农田上的农业特 产税无法据实征收,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 决好,就有可能引发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 第二,如何保证在农村税赋之外农村基层组 织不产生寻租行为。任何政策都是由机构和人来 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也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实施,而这项改革实际上也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 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直接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农 村实行费改税后,乡镇的财力将增大,拥有了更大 的财权。这样也为农村基层组织和工作人员提供 了更多的寻租能力。如果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及时 健全和完善,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工作人员不能形 成强约束,就会出现更多的贪污挪用等腐败现象。 这将对农村社会秩序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第三,农村税费改革,直接涉及上层建筑一些 方面的变革主要是精简机构和人员。转变政府职 能,减少财政支出,这是搞好农村税费改革的关键。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调整农村利益结构不仅仅是 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政治行为。也就是说,农村 利益结构的调整,必须与政治改革结合起来。为此, 各地要结合县乡机构改革,下决心精简乡镇机构, 清退聘用人员,裁减超编人员,减少村组干部补贴 人数。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构和人员变化的情况 说明,如果没有彻底革命性的措施,要想将农村基 层党政已经膨胀起来的人员精减下来是不可能的。 第四,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 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的问题。一般认为,农 村费改税后,村级收入减少,村内兴办水利、改造 低产田、修路架桥等公益事业难度加大。干实事、 干好事只有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但由于 目前农民受各自的利益所影响,思想难统一,资金 难筹集,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就要求农村社区性自治走向成熟和规范。 二、推进政治改革,健全农村治理体制 从社会控制角度来看,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 实际上就是农村社会秩序失控的重要表现。要使 社会秩序具有稳定的状态,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 建立科学而完善的农村治理体制就十分必要。农 村社会的治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社 分设后产生的“乡政村治”作为当代中国农村社会 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方式是这个系统最主要的部 分。农村政治改革也应该围绕这个体制进行。 第一,改革乡镇管理体制 目前乡镇体制存在许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 乡镇政权的权威,乡镇政权的社会动员能力呈下 降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体制上冲突。乡镇政权 体制存在诸如党委一元化领导和一体化运作的现 状与党政分开的改革目标及乡镇长负责制之间的 冲突;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权力受到一定程 度虚置;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割,乡镇政府的管理 职能受到肢解,政府功能和权力残缺不全等问题。 ($)人员臃塞,乡镇财政负债严重。目前我国各乡 镇政权吃 “财政饭”和 “事业饭”的人数普遍在 "%%—$%%人之间,有的甚至超过 &%%人。乡镇政权 人员的臃塞,势必增加乡镇财政的负担。据对全国 ’" 个农民负担监测县调查,各乡镇平均债务额 "%(’)*万元,平均净负债 +%’)$万元。乡镇财政濒 临破产。!$#(,)乡镇干部整体综合素质较低及激励 机制欠缺,工作效能差和制度化程度低,其行为具 有明显的短期性和寻租性,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 重。特别是有些地方为了缓解乡镇财政的负担或 乡镇干部自己获利,采取各种名目增加农民负担, 并在与民争利时出现了各种非法的失范行为,造 成干群关系紧张。乡镇政权处于从农村获利和维 护农村安定的两难之中。 为了解决乡镇体制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一 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近几年来,在一些市场经济 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实行乡镇规模调整,近年来进 行的撤乡设镇就是作为乡镇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 来实行的。在现实的农村政治中,乡镇权力体系往 ·$*· 往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扩张惯性。这是由行政支配 主导型和缺少约束制衡的体制特点所决定,其最 为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动。在目前乡村社会利 益主体逐渐分化,乡镇组织和乡镇干部的利益已 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弱化乡镇体制来限 制其日益膨胀的利益需求,以从体制上减轻农民 的负担。其政策性主张是撤乡并镇,精简乡镇干 部;并通过对乡镇主要行政干部的直选,逐渐发展 到乡镇社区自治。在这种“法制!遵守”模式中,应 该将农村社区事务、国家目标进行适当的区分。对 于诸如各种税收、计划生育和国土管理等国家目 标,则依靠法律手段,进行职能部门的法制管制; 对于农村经济的管理,根据市场化的进程,应该从 直接管理过渡到利用非行政手段的宏观调节。而 对于农村社区性事务,应在国家授权性的法律权 威下,实现广泛的自治,在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 在乡镇一级实行社区自治。事实上,有的地方有 " # $的乡镇被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目前,中国村级治理体制正在实现以村民自治 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性转型,全国(除台湾和港澳外) 基本上都实行了村民自治体制,并普遍进行四至五 届村委会选举,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村务公开”和 “建章立制”等活动。但是,村民自治在实践中还存 在深层次的体制性冲突。这些冲突的表现形式有很 多,但都与国家权力与村庄自治权、社区组织与村 民个人权利的边界不清这一问题有关。要有效而合 理地确定村级组织的权力边界,明确其职能范围, 目前最为现实的选择应该是:第一,真正落实村民 自治组织的自治性,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契约关 系。村民自治作为国家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 行的一种政治安排,是在国家自上而下的权威体制 内生成的“自治制度”,对广大村民来说,其选择空 间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有关村级织织的性质、结 构和职权这些方面只能是在国家法律权威下形成 的制度性安排。也就是说,在国家主义的权威导向 下,广大村民这些“自治主体”只能完全按照国家的 法律规定,建立符合法律规定的“自治组织”。因此, 在村委会的设置和权力及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等 方面,并不存在实际意义的约定和更改。但这并不 是说,在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及村基层党组织 之间不存在相对独立的运作空间。事实上,作为社 区自治组织,村委会并不依附于其他组织,而是具 有独立法律地位和权力空间的自治组织。这就要求 我们,将乡镇党政、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 真正作为法律上平等的政治主体,并促使其相关规 则的制度化,以此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职权的刚 性。第二,限制村民自治组织的经济功能,通过建立 独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组织性 服务。 %’&()$*!$+,村民自治解决的是村庄内部的秩序及 村庄与国家体制之间的秩序,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 解决村民与社会,特别是村民与市场的关系。村庄 内部的秩序,表明的是社区组织所必需的结构环 境,是社区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基础,是政治学意 义上的秩序,是与社会控制、公平正义和政治稳定 的问题;市场秩序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秩序,是有关 交易赖以实现的市场伦理与信用关系问题。市场经 济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国家之外社会的存 在。但是,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并不是 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村民进入社会需要许多中 间的渠道。村治体制不能够为村民提供市场化的组 织,根本性出路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满足农业市场化 的组织性需要。 三、增强法律观念,规范公共参与行为 许多理论家将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归结为转型 社会中的参与性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转型 社会公共参与的特殊性。公共参与作为公众通过自 己的政治行为影响和改变政治过程的活动%+&()-.,,是一 个国家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但在转型社会,由 于缺乏系统而规范公共参与准则,非制度的公共参 与大量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公共参与的积极 作用。在我国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 “乡政村治”体制之后,农民成为了“村民”,获得了经 济上的自由,并拥有了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权利,表 现出空前的政治参与热情。在一些村民自治搞得好 的地方,村民已在事实上享有了村务的管理权。而当 这些选举权和管理权及其它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 有部分农民已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与各级党政组织 或干部对簿公堂。特别是部分农民通过组织或参加 新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在农村形成了新的公共领域 和公共权力。这些都表明,我国农民的民主观念和权 利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农民的公共参与已经到了新 的发展阶段。但是,我国农民的公共参与还存在许多 急需解决的问题:(")公共参与主体的分化,形成了 新的政治上“有权群体”。据调查,目前许多地方虽然 进行了形式上的民主选举,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民主 管理体制,村务的管理权在事实上被大约 ""/的管 理者和特权者掌握,大多数村民处于农村政治权力 的边缘。(*)农民非制度性参与大量存在,采取集体 行动对抗基层党政的事件增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 是农村社会的各种利益冲突和农村干部的行为失 范。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的增收较为缓慢,而有关 农民负担却日益增加,乡镇政权的财政收入以及乡 镇干部的工资及福利补贴都直接依赖于农民的税 ·*.· 费,而村级组织在代理国家和乡镇收取上交提留任 务时常“搭便车”的行为并常采取过激手段和方式, 这样在不断积累村民的不满对抗情绪,一旦有动员 性力量加入,就可能以非理性的、难以控制的方式发 泄出来,农村社会就会处于动乱之中。!"#($)农民非法 参与有扩大的危险。近几年来,农民通过贿赂、暴力 威胁和恫吓等手段影响乡村干部决策或村委会选举 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有些地方,黑恶势力侵入到 村级政权,出现了恶人治村,地痞村霸气焰嚣张,扰 乱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农民的财产和生命权 益受到极大的侵害和威胁,民主和法制遭到了无情 的践踏。!%#&’()*+(,(-())村民通过家族组织参与农村公共 事务的现象有所增加。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国家对 农村政治的高压式的控制有所减弱,家族势力作为 一种自成体系的具有完整文化内核的历史悠久的秩 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宗族组织的复兴并成为 农村政治参与的主体,一方面为目前缺乏社区归属 感的农民提供了精神上的依托和经济上的保障,对 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有些宗 族组织通过操纵或暴力破坏村民选举来控制农村基 层组织,破坏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如何解决现阶段农民公共参与存在的问题,目 前的政策性取向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对于非法参 与这类直接危害社会秩序稳定和发展的行为,都持 否定态度,认为必须进行坚决有力的打击。事实上, 黑恶势力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入,已引起了各级党 政的高度重视。许多地方党政在结合国家打黑除恶 的专项斗争,运用专政机器对那些由村痞地霸控制 的村进行了集中打击和整治,取得了显著效果。而 对如何看待农民制度性参与的发展趋势、解决农民 非制度参与及宗族性参与等问题的分歧意见较大。 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扩大村民的制度性参 与,规范村民的非制度性参与,限制宗族性参与,将 村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往乡镇甚至县市推广。其理由 是,村民自治实际上就是村民对村级社区事务的全 面参与,其成功经验证明了中国农民能够管理好自 己的事务。村民自治所形成的民主可以通过制度传 递的方式不断向上层递进,“村民自治的发展必然 会推进乡镇民主制度的建设”,其“经验必然会向上 引伸,发展到乡镇”,!*#&’.)-即应该按照村民自治所提 供公共参与的经验,进行县、市长的直接竞争性选 举,!.#这种传递最终影响到国家民主。而对于农民的 非制度参与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特别要从农民的利 益表达和保护方面来进行规范。为了让农民能够表 达和保护自身的利益,需要在国家正式组织之外建 立农民的政治组织,应该建立农民利益集团,!(/#其 中恢复政治性农民协会组织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而对于宗族性参与要给予一定的空间,引导其往利 益集团方向发展。其二,在严格限制村民的非制度 参与和宗族性参与的同时,尽量减少村民的制度性 公共参与。其理由是,村民的非制度参与具有目的 和手段不可控性,经常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宗 族性参与则具有强势群体利用我国农村目前还不 成熟的“形式上的民主”来剥夺少数的弱势群体的 民主权利,因此这两者都必须予以严格限制。而对 于村民的制度性参与,也应该尽量减少。这不仅因 为,现在许多农民并不具有民主参与政治生活的素 质,没有形成民主参与政治生活的习惯,多数农民 并没有明确的、自觉的民主意识,没有把民主参与 当做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的参与仅仅是为维 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手段性参与,而不是目 标性参与,因此他们对农村干部还不能形成有力的 民主监督,不能有意识地影响农村、农业政策的制 定和监督政策的执行。!(0#&’"%-而且还在于,任何公共 参与都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在农村社会增加公共领 域和公共事务,以求增加村民的公共参与,其成本 基本上都需要由村民负担,而为了从农民手中获得 维护公共权力的费用,又需要扩充公共权力机构, 这样形成的是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在目前农村不 能提供更多经济剩余的情况下,还是尽量减少公共 领域和公共事务,减少村民的公共参与,以节约公 共权力的运作成本。 四、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管理体制 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现代社会危机的一个 重要表现,对此类事件的管理体制和能力如何,是 能否有效地减少和控制这类事件的发生和对社会 产生危害的关键。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危机 管理体制也是十分必要。 第一,要正确认识目前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 对农村社会秩序乃至社会转型的影响。一般认为, 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只要处 理得好,就不会造成大的社会危害。而且,它作为 社会矛盾的释放形式,还具有积极的功能。这些功 能就是,“它暴露了一些地方、单位和部门,在管理 及决策方面的严重不足和重大失误,有利于问题 的尽早解决;它对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和腐败现 象进行了无情的鞭策,有利于执纪、执法部门及时 掌握情况,处理问题;暴露出我国普法教育和文化 普及教育的严重不足,折射出法律威慑力量的软 弱及可欺;是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为标志的公民 个体意识苏醒和强化的重要表现。”!($#但从更深远 的意义来看,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农村社会失 序的重要信号,反映了农村社会利益冲突激化状 况及广大农民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性下降,对农村 ·0*· 社会稳定影响巨大。对此,邓小平有过非常精辟的 认识。他说,“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 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 定”。!"#$%&’()也就是说,农村稳定是关系到中国改革 开放事业和现代代进程的全局性问题,要想保持 农村的社会稳定,就必须预防农村群体性突发事 件的发生。 第二,要建立科学的社会预警机制。“社会预 警机制,是对社会运行状况发生信号,显示社会已 经或即将发生无序现象的临界状态,以期引起社 会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注意,及时采取对策,使社 会运行状况不再继续恶化的一套制度和方法。”!"($ 就我国目前农村而言,这种社会预警机制应该包 括:(")建立全面而有效的农村政治状况信息收集 网络。就信息收集网络而言,其主要的任务是能及 时对农村社会利益冲突特别是农村负担状况、基 层政权对社会控制的能力、农村社会各主体对社 会状况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真实信息进行独立 而有效的收集处理。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目前 依靠各级党政收集的农村社会状况信息失真十分 严重,一些地方党政负责人采取大事化小的手段, 将农村社会矛盾掩盖,在信息上的采取封锁或弄 虚作假,使决策者不能真实地了解农村基层社会 的状况,失去处理事件最佳机会。因此,各级政府 的研究部门、信访部门应与科学研究部门和传媒 一道,建立起协调机制,全面真实地收集相关的各 类信息。只有全面地了解了目前农村各种冲突的 真实情况后,才能深刻理解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根 源和危害,并将有效地将事件消灭于萌芽状况。 (*)建立农村政治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有了真实 可靠的信息,还需要有正确科学的评价体系。总的 来说,我国政治学界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对社会政 治危机的评价判断的科学体系,一些对策性研究 往往不能正确判断事件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现在 许多基层党政的领导人,对农村群体性突发性事 件的认识还局限在“农民小打小闹”这样的评价, 就与对转型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形式和社会危险的 认识有关。对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状况的评价,是可 以通过建立各种参数的分析模型,向决策者及社 会公众发布真实科学的社会政冶稳定的评价指 数。 第三,建立快速有效的社会危机处理体系。有 了社会危机的预警机制只是预防农村群体性突发 事件的一个方面,而要减轻农村群体性事件对社 会的危害,还需要加强对现代危机的。一 旦事件已经发生,就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 要有应对危机的决策。如何制定科学而有效的应 对措施,对防止事态扩大意义特别重要。事实上, 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的本来是很小的纠 纷,之所以发展到后来不可收拾的地步,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就是基层政府领导人的处理行为不当。 为了建立合理而科学的公共治理结构,有必要在 我国农村建立常规决策和非常决策的管理系统, 成立特别事件处理制度,要求各级政府制定行之 有效的关于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计划,并 将如何处理社会危机纳入到领导干部及公务员教 育和考核之中。 参考文献: !"$农村税费改革待解七个问题!+$,中国经济时报- *.."/.0/"1, !*$刘喜堂,关于乡级民主发展的调查与思考!2$,经济社 会体制比较,*...%*), !0$王克群,市县乡机构改革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对策 !2$,资料通讯-*.."%(), !#$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3$, 经济管理出版社-"11’, !($张厚安、徐勇、项继权,中国农村村级治理!3$,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 !’$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集体对抗基 层党政事件的分析!2$,中国农村观察-*...%#), !4$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 对象分析!3$,人民出版社-*..., !5$荣敬本,再论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 !3$,中央编译出版社-*..", !1$崔之元,“混合宪法”与中国政治的三层分析!2$,战略 与管理,"115%0), !".$高友谦,建立农民利益集团———突破徘徊的一种 政治选择!2$,农村经济与社会-"151%#), !""$郑法,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战略与管理!2$, *...%#), !"*$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3$,天津人民 出版社-*..., !"0$周忠伟,群体性事件及其评判!2$,江西社会科学- *.."%0),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邓小平文 选7第三卷!8$,人民出版社-"110, !"($丁水木,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3$,浙江人民出版 社-"114, !责任编辑 张义祯$ ·*1·
/
本文档为【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