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2022-07-11 8页 doc 184KB 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767976

暂无简介

举报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PAGE-PAGE36-2014年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2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5%)——时事政治(7%)选择题2×40=80分辨析题2×10=20分简答题3×10=30分论述题1×20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⒈哲学是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如何?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对周围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方法论:运用世界观来分析具体事物,就是方法论。②哲学...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PAGE-PAGE36-2014年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2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5%)——时事政治(7%)选择2×40=80分辨析题2×10=20分简答题3×10=30分论述题1×20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⒈哲学是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如何?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对周围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方法论:运用世界观来具体事物,就是方法论。②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③哲学是以概念、范畴和逻辑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性。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方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另一方面,任何具体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所以,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哲学上的党性原则)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历史上的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上的党性原则。②思维和存在是否统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派别。其中,第一方面是最基本的方面,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休谟认为“我们关于原因的知识只是心理习惯的联想”;康德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理论上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在一切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贯彻唯物主义哲学路线,从实际出发。第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可知论,才能更有效、更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产生的根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是人们或者片面夸大主体的创造性和精神的能动作用而陷入唯意志论,或者是因为对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无知和屈从而陷入宿命论;认识根源是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形式,颠倒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阶级根源是社会上反动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反动统治,总是掩盖事实真相,歪曲事物本质。△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回答的则是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的斗争从属于前者的斗争,但是这两个“对子”也有交织之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见后文)。△5.哲学中的基本历史形态。①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基本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直观性、猜测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②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唯物辩证法。△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暴露了社会唯物辩证的性质。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③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将其贯彻到历史领域;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性质。★△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所谓“科学的科学”,也不是那种缺乏具体科学基础的“形而上学”。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真正统一,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学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哲学领域,科学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声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人类求解放的实践哲学,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用概念的能力,提高理论思维水平。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二章:物质和意识△⒈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宁面对物理学领域的革命,提出了科学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的重大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从而同一切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列宁认为物质是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从而同一切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列宁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物质的多样性中找到了普遍性,从而坚持了辩证法,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表现在: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⒊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五种形态: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②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是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③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理解事物的多样性;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度量运动的状态,从而理解运动。④反对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意识的产生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非生命的反映形式、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后发展到人的意识这样几个基本阶段。②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劳动在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使人直立行走,使猿脑变成人脑;劳动促使了语言的产生;劳动推动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及其发展。△★5.意识的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②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则是客观的;③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6.意识的作用①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四个表现:⑴认识世界的能动性。⑵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⑷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②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第一是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第二是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第三是还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如工具)。△★7.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即重复性)和本质性(即深刻性)的特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然受到它的惩罚导致实践的失败。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创造条件,利用和驾驭规律,实现人的目的,为人类造福。8.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和本质性的特点。但是两者也有区别:①社会规律是人自身活动的客观性的一种表现。而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是完全可以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②社会规律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客观条件的消失而消失。而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③在阶级社会中,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一般是没有阶级性的,较少受到阶级利益的影响。△★⒐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尽管纷繁复杂、多种多样,但却具有统一性。世界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①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我们办任何事情,都应当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只唯实,不唯书,不唯上。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事业成功的保证,它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工作思想方法上的具体化。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⒈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它既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认识工具,又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普遍本质的科学理论体系。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错误的理论观点。它们主要分歧表现三方面:①唯物辩证法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来看世界,否认矛盾,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②唯物辩证法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看世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普遍联系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③唯物辩证法坚持用永恒发展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形而上学则用静止的观点来看世界,既使承认运动变化也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永恒发展也是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⒉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条件性以及与系统论的观点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同把握条件的复杂性密切相关的。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斯大林有句名言:“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系统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⒊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指的是事物前进性的运动和变化,特别是指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是由事物的辩证本性和新生事物的本质决定的。第一,任何新生事物从产生时起就孕育着适应环境变化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东西,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二,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是一种新质,比旧事物更有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因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而旧事物是注定要灭亡的,所以,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恒的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4.矛盾及其两个根本属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指的是任何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两方面关系。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辩证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不可分离的联系性,即①矛盾双方以一定条件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构成由此达彼的桥梁。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寓所,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但是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同一性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②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吸收对方的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③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①使矛盾双方的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②矛盾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促使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发生质的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焦点。④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时不有。三是指同类事物的矛盾具有共同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区分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又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⒏质、量、度和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质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又表现为数量和结构序列量。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度是两个“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区间。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的基本形式:一是爆发式飞跃;二是非爆发式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它又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和转化,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这两种形而上学观点都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把远大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结合起来。△★⒐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过程和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因素都可以划分为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当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时,事物的肯定方面起主导作用;当事物处于质变阶段时,事物的否定方面起主导作用。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相互渗透,在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肯定和否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发展。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因素,辩证的否定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④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自我“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道路和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⒑辩证法的基本范畴①原因和结果。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和多样的,反对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宗教宿命论。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作用于原因。在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上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上则是结果,两者会相互转化。因果联系是多样的。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即复合因果)等。正确认识和把握因果联系,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预见性。②必然与偶然。所谓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所谓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必然性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居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只起促进和延缓作用。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赖的,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它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着必然性的制约。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必须重视偶然性的作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③可能与现实(或然率)。现实性是指事物中包含着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客观存在。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度(或然率=偶然事件的数目/全部可能发生的事件总数)。现实性是已经展开了的可能性;可能性是尚未展开、尚未实现的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革命实践中,我们要从现实性出发,对可能性作全面分析;要争取好的可能性,避免和克服坏的可能性的发生。④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同一事物在一定关系上是内容,在另一关系上又可以成为形式。我们要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当形式适合内容时,要保持形式的相对稳定性;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要抛弃旧形式选择和创造新形式。当前我们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的时代洪流中去。⑤现象与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本质的直接表现,假象则从反面表现本质。假象不同于错觉。本质是抽象的、深刻的、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的、表面的、多变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要表现本质的,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要反对不可知论和诡辩论。第四章:实践与认识△⒈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①实践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所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③认识反作用于实践。△⒉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的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主体和客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第一次把实践的范畴引入哲学,引入认识论,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从而完成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再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揭示出认识不是照镜子式的反映;认识也不是一次完成,而是能动的辩证的发展过程,从而与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区别开来。△★⒋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运动的规律):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现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人脑中产生的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人脑通过思维而达到的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反映,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获得理性认识的途径,是要对感性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更重要)——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因为: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际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③认识运动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提高,螺旋式前进,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这一原理也为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认识论基础。△⒌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就是同客观对象相一致的认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客观性是指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⒍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包含两方面的意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的世界的,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也包含两方面的意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过程、方面的正确反映,在广度上是有限的。②任何真理对特定对象都是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相对之中包含着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通过无数相对来表现;人类的认识正是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的无限发展的过程。△★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同认识对象的相符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把认识同认识对象相对照,检验两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第二,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在实践面前,在成功和失败面前人人平等,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真理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所谓真理标准的绝对性是指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别无其它标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所谓真理标准的相对性是指①实践标准的检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②逻辑证明在真理的发现、发展、判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逻辑证明有助于人们吸取前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检验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应当唯实,而不是唯书、唯上。学习这一原理,将使我们更好地坚持真理和捍卫真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这是关系我们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之一。△8.真理与谬误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一方面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相互转化的,因为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所以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勇于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克服和修正谬误;要善于同谬误作斗争。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⒈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关系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历史观从属于哲学世界观,为人们从事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因为①它是一切历史观都无法回避而首先回答的问题;②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③它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④它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首先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这是历史观上的唯物论,这是因为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②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或迟或早也会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③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但是,马克思主义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不否认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并不否认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见后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国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⒉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列宁指出,马克思以前,一切历史理论存在着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总是将少数英雄、帝王当作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第一,社会根源。手工劳动的生产规模狭小,人们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隔绝状态,使人们看不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第二,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掌握着精神生活的特权,必然要贬低广大财富创造者的作用而夸大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贬低劳动者创造的物质力量而夸大统治者控制的精神力量。第三,认识论根源。人们容易产生错觉,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⒊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在哲学上第一次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使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次有了完备的形态,从而打破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垄断地位。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开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4.社会存在及其构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力量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②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也制约着物质生产,从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地理环境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为它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我们要批判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但是也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③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主体的人们的总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也制约着物质生产,从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人口因素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为它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我们要批判马尔萨斯的人口因素决定论,但是也要重视人口因素和计划生育。△5.生产力的涵义、构成及其地位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表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取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即劳动的原材料)。其中,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被称为生产资料,它是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生产力的各构成要素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是各不相同的。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主导因素,是首要的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客观标志。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对象范围会逐渐扩大,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渐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像技术、管理、知识等。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科学技术以生产工具为主(包括管理)生产力的劳动资料(这是第一是衡量生产力发生产力展水平的客观尺度)生产资料劳动对象△6.生产关系的涵义、构成和类型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即①生产资料归谁所有,②产品如何分配,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三层内容。在生产关系的结构体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产的性质。生产关系的类型:原始公社生产关系、奴隶主生产关系、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共产主义生产关系。△7.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阶级是生产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和消亡都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阶级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经济前提:其一,剩余产品的出现;其二,社会分工引起的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的地位不同,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结构可区分为基本阶级、非基本阶级和阶层。△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政治结构)经济基础是指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被称为社会形态。△9.国家的起源、本质、类型、职能及其发展趋势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的。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随着人类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也必然最终消亡。国家的类型,即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唯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劳动阶级专政的国家。国家的形式叫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分为:专制政体和民主政体。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国家的对内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国家的对外职能:国防职能和外交职能。10.文化和文明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全部成就,包括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总和。文明指人类社会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是与野蛮,愚昧和无知相比较而言的。社会主义文明是全面发展的文明,应当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11.社会意识及其构成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从其载体方面看,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其发展的高低层次方面来看,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其是否反映经济基础这方面来看,划分为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部分,包括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还有一部分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12.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独特的发展规律。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④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推动社会意识的发展。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其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矛盾统一体。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的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决定着后者的性质,决定着后者的发展和变革。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时,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阻碍或推动作用。但是,总的说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到底,还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被称为社会形态。在社会形态内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总是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排斥别的生产关系成分上升为经济基础。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归根到底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体系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要改革不适合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那一部分生产关系,从而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即使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经济实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要改革不适合于我国生产力发展、不适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那一部分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上层建筑,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全面进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①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而防止和根治腐败;②政府要转变职能,不再直接进行社会经济活动,而转入宏观经济调控,应当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政府职能模式。③党政分开,党要管党,党主要负责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监督、引导政府的活动。△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含义、基本形式和作用)阶级斗争指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一般采取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形式,其中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阶级斗争的作用:①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突出表现在阶级社会各个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②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还表现在阶级社会每一社会形态本身发展的量变过程中。③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上(无产阶级自觉地消灭阶级)。△3.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革命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质变阶段,被压迫的革命阶级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以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因为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彻底解放生产力;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质的飞跃。△4.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指在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当前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各领域中开展的改造和调整。改革介于革命和改良之间。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指导思想相同、领导力量相同、群众基础相同、根本目的相同、深刻程度相同,是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它从不同方面(如自然、社会和思维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物化的科学。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道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①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时就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特质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往往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技能以及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这也突出表现在科技与生产的相互作用关系问题上。在现代,已经形成了生产←技术←科学的反向发展过程。这一辩证过程反映出科学具有先导的作用,表明它在现代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③在今天,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有力明证。所以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分子。△★6.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们;是指社会上人口的大多数;其中,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还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包含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还是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如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制约。△7.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普通个人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的每一个人,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及其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历史人物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性质,又可以区分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是指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反映先进的阶级、阶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反动人物是指代表落后的生产方式,逆历史潮流而动,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和倡导者;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他们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能取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势造英雄:因为时势召唤英雄;时势锻炼英雄;时势筛选英雄。杰出人物的作用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无产阶级领袖是无产阶级的杰出人物,是无产阶级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的人们“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他们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优秀品质和智慧才能的集中代表。无产阶级领袖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其作用是任何阶级的领袖都不能比拟的。我们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要维护无产阶级领袖的权威,又要反对个人崇拜。△8.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唯物主义在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也肯定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历史人物按他们在历史中影响的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杰出人物、反动人物和无产阶级领袖等。对历史人物的作用的评价,应当坚持:①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我们要把历史人物的功过,放到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分析他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他所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情况。当然,历史人物的作用同他本人的性格、素质和才能也有密切关系。②坚持群众的观点。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尽管很大,但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反动人物之所以被历史所淘汰,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就在于他脱离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愿望;杰出人物之所以对社会历史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就在于他代表了时代的人民群众的要求,并与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有不同程度的结合。③阶级分析的方法。在阶级社会中,要把历史人物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联系起来,根据历史人物所属的阶级的地位和特点进行评价。△★9.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的根本观点,包括: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上述理论和方法是完全一致的。△10.社会形态及其演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被称为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演化具有客观必然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为①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②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③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既然社会同自然一样是个物质的、辩证的、存在客观规律的体系和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像建立唯物辩证的自然观那样,建立其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1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道路具有统一性,人类历史上一般经历过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其低级阶段)。但是,社会发展道路也具有多样性。社会形态的更替次序是多样的;社会形态的具体运行模式是多样的;社会形态更替的手段和方式是多样的。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这告诉我们,就当代中国实际来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体现了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强调中国特色,从中国实际出发作出选择,体现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2.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们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人的充分发展是指人在更高层次上发展自己的才能。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也是一个高度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和三大差别的过程。△共产主义这个概念有三个基本含义:①指科学的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②指最适合、最符合人性的社会制度;③指以实现共产主义制度为目标的实际运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优秀文化之中。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3.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帝国主义战争引发十月革命成功,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②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条件——中国新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③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4.毛泽东思想形成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①萌芽于国民革命时期;②初步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③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④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继续发展;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曲折中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③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的理论(包括无产阶级下的继续革命论)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是具有中国独特内容和民族表现形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6.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①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精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事求是、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守的基本原则。△★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包括①理论命题的提出,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②理论的初步系统化,从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③理论体系的形成,从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的南巡讲话。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并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④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使用了“邓小平理论”,并把它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为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②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
/
本文档为【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