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教学文案

2021-09-24 7页 doc 113KB 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zhouhe

暂无简介

举报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教学文案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免疫功能正常生理功能异常病理功能免疫...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教学文案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免疫功能正常生理功能异常病理功能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性异物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不足)免疫自身稳定清除损伤或衰老的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染、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1•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2.适应性免疫(adaptive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系统(Immune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免疫系统免疫器官中枢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骨髓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外周淋巴结TB细胞定居,免疫应答,过滤作用脾脏粘膜相关淋巴组织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2(B细胞)产生分泌型IgA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及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提呈细胞捕获、处理并递呈抗原其他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MHC分子、CD分子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㈠骨髓的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二、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㈠胸腺的结构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㈢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淋巴结T、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T、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4•过滤作用(过滤血液)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B细胞)产生分泌型IgA四、免疫细胞免疫细胞(immunocyte):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根据免疫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可概括为四类:淋巴细胞:包括T、B淋巴细胞,由于T、B细胞可以TCR、BCR特异识别抗原故也称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其分别介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递呈细胞(APC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能捕获、处理并递呈抗原的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递呈抗原肽及免疫调节作用。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杀菌功能,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自然杀伤细胞:即NK细胞,可自发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胞,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节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的更趋合理淋巴细胞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得到补充增加了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第三章抗原(1)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T细胞受体)或BCR(B细胞受体)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有两个重要特性:免疫原性、抗原性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即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相结合的能力半抗原/不完全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TCR:Tcellreceptor"细胞受体;BCR就不用解释了吧,要记住哦,后面就这么叫了第一节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异物性异物即非“己”的物质。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异物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也存在于同种异体之间,如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异物,也有免疫原性;自身成份也可被机体视为异物。(如发生改变;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对该抗原应答的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抗原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抗原表位的类型:构象表位:前者指短肽或多糖残基在空间上形成的特定的构象,也称非线性表位顺序表位:又称线性表位,由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抗原结合价(antigenicvalenee):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概念及区别: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识别表位受体TCRBCRMHC分子参与必需无需表位性质主要为线性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抗原分子表面位表位—载体效应(carriereffect)B细胞应答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的辅助。半抗原为简单分子,只能提供B细胞表位;载体则提供Th细胞识别的T细胞表位。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这样载体就可把特异T—B细胞连接起来(T-B桥联),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共同抗原表位(commonepitope)某些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等都有免疫原性。分子量大小:分子量越大,含有抗原表位越多,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大于100kD的为强抗原,小于10kD的通常免疫原性较弱,甚至无免疫原性。结构的复杂性4•分子构象(conformation):某些抗原分子在天然状态下可诱生特异性抗体,但抗原分子构象发生改变,可以影响其抗原特异性甚至免疫原性。此因素主要影响B细胞免疫。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是指抗原表位能否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因此常将免疫原性弱的物质吸附在某些大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二、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抗原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诱导免疫耐受;免疫途径:皮内免疫>皮下免疫〉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易诱导耐受;注射间隔时间要适当,次数不要太频;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矶佐剂易诱导IgE类抗体产生。第三节抗原的种类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由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组成。绝大多数Ag属此类。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需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由多个重复的B表位组成。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TD-Ag与TI-Ag的特性比较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组成B、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表位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免疫应答类型体液、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多种IgM免疫记忆有无化学组分蛋白质多糖、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antigen)(Forssman抗原):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如: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异种抗原(xenogenicantigen):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antigen):HLA;ABO系统和Rh系统等。自身抗原(autoantigen):在感染、外伤、服用某些药物等影响下,使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释放,或改变和修饰了的自身组织细胞,可诱发对自身成分的免疫应答,这些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称为自身抗原,例如晶状体抗原等。独特型抗原(idiotypicantigen):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及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象,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称为独特型(idiotype,Id)抗原而成为自身免疫原,所诱生的抗体(即抗抗体,或称Ab1)称抗独特型抗体(AId)。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antigen):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抗原短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被CD8+T细胞的TCR识别。外源性抗原(exogenousantigen):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抗原提呈细胞可通过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内吞等作用摄取外源性抗原,如吞噬的细胞或细菌等。在内吞体及溶酶体内,此类物质被酶解加工为抗原短肽后,与MHC-U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被CD4+T细胞的TCR识别。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superantigen,SAg)。SAg的作用特点:具有强激活T细胞作用不需APC处理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或抑制.实际为多克隆激活剂,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之分二、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佐剂(adjuvant)。分类:生物性:卡介苗(BCG)、短小棒状杆菌(CP)、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如GM-CSF);无机化合物:氢氧化铝[AI(0H)3];人工合成:双链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C)和双链多聚腺苷酸:尿苷酸(polyA:U);矿物油;脂质体;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含CpG脱氧寡核苷酸等。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completeadjuvant,FCA)、弗氏不完全佐剂(Freund'sincompleteadjuvant,FIA)是目前动物试验中最常用的佐剂。作用机制: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刺激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三、丝裂原(mitogen)亦称有丝分裂原,因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而得名。由于其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配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和有丝分裂,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第四章免疫球蛋白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有分泌型和膜型之分分泌型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膜型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ClqbindingsiteAntigenbinding㈠重链和轻链1•重链分为五类或五个同种型IgM、IgD、IgG、IgA、IgE,相应重链为卩3丫0链e轻链分为两型K入,相应轻链为K链㈡可变区和恒定区轻链和重链接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为可变区,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的区域,为恒定区•可变区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VH和VL的3个CDR共同组成lg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V区中,CDR之外区域的氨基酸和排列顺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FR2.恒定区同一种属的个体,针对不同抗原的同一类别的lg,V区不同,C区恒定,免疫原性相同针对不同抗原的人IgG,V区不同,C区相同㈢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能改变两个结合抗原的Y形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㈣结构域lg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都可折叠为数个球形结构域,每个结构域一般都具有其相应的功能轻链:VL、CL重链:VH、CH1、CH2、CH3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㈠J链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将单体lg分子连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IgAt二聚体IgM宀五聚体IgG、D、单体型,无J链㈡分泌片是分泌型IgA的辅助成分,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并结合于IgA二聚体上,使其成为分泌型IgA,并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功能:保护分泌型IgA铰链区免受蛋白水解酶降解的作用,并介导IgA二聚体从黏膜下转运到黏膜表面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㈠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水解IgG的部位: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二条重链的近N端t2个Fab,1个FcFab可结合抗原,不发生凝集、沉淀反应,Fc可形成结晶,是Ig与效应分子、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㈡胃蛋白酶水解片段水解部位:铰链区二硫键所连接的两条重链的近C端t1个F(ab')2,小片段pFc'1个F(ab')2,可结合抗原,可发生凝集、沉淀反应,避免了Fc段抗原性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㈠类重链不同㈡亚类重链的抗原性及二硫键数目、位置不同㈢型轻链不同㈣亚型轻链C区N端AA不同二、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一一Ig的多样性含有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细胞的活化,产生多种不同特异性的抗体三、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一一Ig的血清型㈠同种型种属型标志,存在于C区㈡同种异型个体型标志,存在于C区㈢独特型存在于V区,是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一、可变区(IgV)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是Ig的基本功能。Ig结合抗原表位的个数称为抗原结合价,单体Ig为双价,分泌型IgA为4价,五聚体IgM理论上为10价,但实际一般为5价。中和作用:抗体与细菌抗原或病毒结合后,具有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微生物入侵和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免疫防御功能。二、恒定区(IgC)功能激活补体抗体(lgG1、lgG2、lgG3和IgM)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多种效应功能;聚合的IgA、IgE和lgG4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结合Fc段受体IgA、IgE和IgG的Fc段可与多种细胞表面的相应Fc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生物学功能。调理作用(opsonization)IgG的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细菌或肿瘤细胞)上的抗体的Fc段,通过释放介质直接杀伤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介导的ADCC的主要细胞。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的Fc段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表面IgEFc受体结合,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穿过胎盘和黏膜在人类,IgG是惟一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从而形成婴儿的天然免疫;IgA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是局部免疫的重要因素。第四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一、IgG重链为丫链,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占血清Ig总量的75〜80%,半寿期20〜23天。人IgG有4个亚类:lgG1、lgG2、lgG3和lgG4,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体内主要的抗感染抗体。能通过胎盘,可激活补体,通过Fc受体结合细胞发挥ADCC和调理作用。IgG与SPA结合的特性可用于抗体纯化及免疫诊断。二、IgM重链为□链,血清中以五聚体形式存在,五个单体通过J链和二硫键联接而成,是分子量最大的Ig,故又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IgM无铰链区。IgM占血清Ig的5〜10%左右,半寿期10天。也是体内主要的抗感染抗体,感染早期首先出现的抗体是IgM,IgM激活补体的能力远远大于IgG。IgM也是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三、IgA重链为a链,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分泌液中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称分泌型IgA(secretoryIgA,SIgA)。SIgA由两个单体、一个J链和一个分泌片组成。血清中IgA占血清lg总量的10〜15%,半寿期为6天。SIgA可通过黏膜,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尤其是初乳)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面,在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四、IgE重链为&链,在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IgE无铰链区。血清中含量极微,半寿期2.5天。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极易结合,主要参与I型超敏反应及抗某些寄生虫感染。五、IgD重链为3链,分子形式为单体。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半寿期3天。对IgD的生物学功能了解甚少,可能和某些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有关,尚未证实IgD有抗感染作用。和IgM—样,IgD是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成分,现认为IgD和B细胞的分化、成熟有关。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一个B细胞克隆识别其特异性抗原表位而被激活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antibody):天然抗原往往具有多种表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中包含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Ig,系由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混合物,故称为多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来源广泛但特异性不高。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ies,mAb):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Ab—般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具有结构高度均一、抗原结合部位和同种型相同、纯度高、特异性强和效价高等特点。第五章补体系统第一节补体概述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成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活性㈠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固有成分2•补体调节蛋白3•补体受体㈡补体的命名经典、终末途径按其发现顺序命名;旁路途经成分分别称为BPHID因子有酶活性的补体分子,均在其上以横线表示;裂解片段后缀以英文小写字母㈢补体的生物合成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组成第二节补体激活一、经典途径参与成分:包括C1(C1q、C1r、C1s)、C4、C2、C3。激活物激活物为AgAb免疫复合物(IC),Ab为IgM、lgG1、lgG2或lgG3。每个C1须同时与两个以上lg分子的Fc段结合。活化过程(1)抗原抗体结合后,抗体构型改变,暴露Fc段中补体结合部位,C1q可主动识别其补体结合位点,启动经典途径。当一分子C1q中两个以上的球形头部与免疫复合物(IC)中IgM或IgGFc段结合后,C1q的构象发生改变,C1r活化,并激活C1s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2)C1s依次裂解C4、C2,产生C4b+C4a和C2a+C2b,C2a与C4b结合成C4b2a复合物(C3转化酶);(3)C3转化酶将C3裂解成C3b+C3a,C3b与C4b2a结合形成C4b2a3b复合物(C5转化酶)。二、旁路途径1.参与成分:C3、B因子、D因子和P因子。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等以及凝集的IgA和IgG4等,上述物质实际上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活化过程:各种因素产生的C3b结合于激活物表面,再与B因子结合产生C3bB,在D因子作用下产生C3bBb(旁路C3转化酶)。C3bBb与多份C3b结合形成C3bBb3b(旁路C5转化酶),后者裂解C5,弓I起共同的末端效应。旁路途径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具有放大效应。三、MBL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参与成分:包括MBL、MASP-1、MASP-2、C4、C2、C3。激活物:含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体。活化过程:MBL识别和结合细菌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等糖结构后,通过构象改变激活与之相连的MASP。MASP-2具有类似活化的C1s的活性,可水解C4和C2,产生经典途径C3转化酶C4b2a,其后反应过程同经典途径。MASP-1直接裂解C3生成C3b,形成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四、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过程三条途径产生的C5转化酶,均可裂解C5,引发共同终末效应。C5转化酶作用于C5,产生C5b和C5a,C5b结合在细胞表面,依次与C6、C7结合形成C5b67复合物,插入细胞膜中,再与C8结合形成C5b678,后者可牢固附着于细胞表面。C5b678再与多分子C9结合C5b6789n,即MAC(攻膜复合物),导致细胞崩解。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激活物lgG1-3或IgM与抗原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凝聚的IgA、IgG4MBL与病原体结合起始分子C1qC3C2、C4C3转化酶C4b2bC3bBbC4b2bCC5转化酶C4b2b3bC3bnBb、C3bBb3bC4b2b3b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在感染晚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第三节补体系统的调节控制补体活化的启动补体活性片段发生自发性衰变MAC血浆和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种补体调节蛋白,通过控制级联酶促反应过程中酶活性和组装等关键步骤而发挥调节作用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意义一、补体的生物功能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MAC溶解红细胞、血小板和有核细胞;参与宿主抗细菌、抗病毒防御机制2.调理作用调节吞噬作用是机体抵御全身性细菌、真菌感染的主要机制之一3•免疫黏附是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机制炎症介质作用①C3a、C5a为过敏毒素,介导局部炎症反应②C5a对中性粒细胞等有强趋化作用二、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1•机体抗感染防御的主要机制2.参与适应性免疫反应3•补体系统与血液中其他级联反应系统的相互作用第六章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有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第一节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多为小分子多肽在较低浓度下既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分类1•白细胞介素:IL-2通过自分泌作用促进TC;IL-4为Th2型细胞因子;IL-6促炎因子;IL-12促进体细胞增殖分化干扰素家族:最早发现,因具有干扰病毒的感染和复制的功能得名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a和淋巴毒素集落刺激因子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有:GM-CSF,M-CSF,G-CSF,EPO,SCF,TPO趋化因子家族其他细胞因子女口TGF-3,VEGF,EGF,FGF第三节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一、调节固有免疫应答二、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B细胞:IL4,5,6,13,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BAFF等可促进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抗体产生细胞T细胞:IL-2,7,18等活化T细胞促进其增殖Th1宀IL12,IFN-丫;Th2宀IL-4三、刺激造血骨髓和胸腺造血微环境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尤其是集落刺激因子对调控血细胞增殖分化有重要作用四、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TNF-a,LT-a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活化T细胞表达的Fas配体结合靶细胞的Fas,诱导其凋亡五、促进创伤的修复TGF-3,VEGF,FGF,EGF第四节细胞因子受体一、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I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n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趋化因子家族受体二、可溶型细胞因子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许多细胞因子的受体除跨膜蛋白形式外,还存在着分泌游离的形式,即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可作为细胞因子的运载体,也可与相应的膜受体竞争配体而起抑制作用。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与某些疾病发生有关。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第一节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白细胞分化抗原: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它们大多是穿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它们参与抗原的识别,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注意概念:虽然名字是白细胞分化抗原,但实际上包含所有血细胞的表面分子CD的概念: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可将分化抗原归为分化群(clusterofdifferentiation),简称为CD。分化抗原以CD加序号命名。第二节黏附分子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互相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统称。粘附分子以配体-受体配对的方式发挥作用,导致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之间的粘附,并参与细胞间的识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一、分类整合素家族: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以及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都是由aB两条链经非共价键组成的异源二聚体选择素家族:成员L-选择素、P-选择素、E-选择素,选择素识别的是一些寡糖集团,选择素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炎症发生、淋巴细胞归巢中发挥重要作用。二、黏附分子的功能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指免疫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的同时,还必须有辅助受体提供辅助活化信号才能被激活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分子基础:淋巴细胞归巢受体(表达在淋巴细胞上的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表达在内皮细胞上的黏附分子)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的产物称MHC分子,生物学功能是提呈抗原肽,调控免疫应答,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人的MHC称为HLA基因(复合体),其产物称为HLA分子或HLA抗原。第一节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MHC结构复杂,显示多基因性、多态性多基因性:指复合体由多个紧密相邻的基因座位所组成,编码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多态性: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一、经典的MHCIU类基因经典HLAI类基因集中在远离着丝点的一端,按序包括BCA三个座位经典HLAU类基因在复合体中靠近着丝点,结构复杂,顺序由DP、DQ、DR三个压区组成IU类基因的表达产物一一HLA分子HLA抗原类别分子结构肽结合结构域表达特点组织分布功能HLAI类(a,b,c)a链45kDA1+a2共显性所有有核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HLAII类(DR,DQ,DP)a链35kD\B链28kDA1+[31共显性APC,活化的T细胞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第二节MHC的多态性、多态性的基本概念多态性: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异HLA等位基因及其产物结构上存在的差异亦即多态性,主要表现在构成抗原结合槽的氨基酸残基在组成和序列上不同二、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连锁不平衡: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单体型: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MHC多态性从基因的储备上,造就了不同个体对病原体的反应性和易感性不同。这一现象的群体效应,赋予物种极大的应变能力。第三节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MHCIU类分子接纳抗原肽的结构,是位于该分子远膜端的抗原结合槽,1类分子凹槽两端封闭U两端开放一、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能与HLA结合的抗原都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与MHC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为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二、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特定MHC分子可凭借所需要的共用基序选择性地结合抗原肽,有一定的专一性一种类型的MHC分子可以识别一群带有特定共同基序的肽段,由此构成包容性第四节MHC的生物学功能一、提呈抗原、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1)提呈抗原供T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MHCI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供CD8+T细胞识别;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供CD4+T细胞识别。(2)介导T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成熟。(3)疾病易感性个体的主要决定者。(4)调控机体免疫功能2•参与固有免疫应答MHC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参与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控(1)补体基因一一参与补体反应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2)非经典I类基因一一调控NK细胞活性(3)炎症相关基因一一调控炎症反应第九章B淋巴细胞B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而来,成熟B细胞主要定居于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小结内,不仅能通过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体液功能,也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第一节B细胞的分化发育骨髓中髓质基质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是诱导B细胞发育成熟的必要条件,在中枢免疫器官中分化发育中主要事件是:功能性BCR的表达、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BCR是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即膜型免疫球蛋白,B细胞通过BCR识别抗原,接受抗原刺激,启动体液免疫应答。BCR的胚系基因结构人重链基因由编码可变区的V、D、J片段以及编码恒定区的C片段组成,轻链只有V、JBCR的基因重排及其机制V区基因的重组是通过重组酶作用实现的,重链在先Ig的胚系基因是以被分隔开的基因片段的形式成簇存在的,只有通过基因重排形成VDJ(重链)或VJ(轻链)连接后,再与C基因片段连接,才能编码完整的Ig多肽链,进一步加工,组装成有功能的BCR3•等位基因排斥和同种型排斥等位基因排斥: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同种型排斥:K轻链和入轻链之间的排斥,K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入轻链基因的表达二、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连接造成的多样性3•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已成熟B细胞已完成V基因重排,而且发生在抗原刺激外周淋巴器官生发中心的B细胞,主要发生为点突变、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第一阶段发生在骨髓:骨髓中的pro-B细胞重链V-D-J重排,即转化为pre-B细胞,进而发育为卩+的不成熟B细胞;进一步发育为卩+S+的成BS细胞。B细胞分化的非抗原依赖期,进行阴性选择。第二阶段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可发生类型转换,最终分化为浆细胞。B细胞分化的抗原依赖期,进行阳性选择。在骨髓中发育的未成熟B细胞通过上述的克隆清除、受体编辑和失能等机制形成了对自身抗原的中枢免疫耐受。骨髓中未发育成熟的B细胞,表面表达mlgM,此时的mlgM若与骨髓中的自身抗原结合,不仅不能活化B细胞,反而会导致该细胞凋亡,形成克隆清除;一些识别自身抗原的未成熟B细胞可以通过受体编辑,改变其BCR特异性未成熟B细胞与自身抗原的结合在某些情况下可引起mlgM表达的下调,这类细胞虽然可以进入外周淋巴细胞,但对抗原刺激不产生应答,称为无能或失能第二节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l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lga/lgC(79a/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mlg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单体形式存在,需要其他分子辅助完成BCR结合抗原后信号的传递lga/lgB均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胞质区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仃AM),通过募集下游信号分子,转导特异性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二、B细胞共受体(辅助受体)B细胞表面的CD19、21、81非共价相联,形成B细胞特异性的多分子活化共受体,提高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三、协同刺激分子第二信号主要由Th细胞和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CD40属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组成性地表达于成熟B细胞,其配体(CD154)表达于活化T细胞CD80、86静息B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活化B细胞表达增强3•其他黏附分子四、其他表面分子CD20、22、32第三节B细胞的亚群根据是否表达CD5分子,B细胞可分为CD5+B-1细胞和CD5-B-2细胞两个亚群一、B-1细胞定居于腹膜腔、胸膜腔、肠道固有层,合成低亲和力IgM能和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结合,表现多反应性,属固有免疫细胞,可自发分泌天然抗体、B-2细胞主要定居于淋巴器官,参与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性质B-1细胞B-2细胞CD5分子表达+更新的方式自我更新由骨髓产生自发性Ig的产生高低—针对的抗原碳水化合物类蛋白质类「分泌的Ig类别lgM>>lgGIgG>IgM特异性多反应性单特异性体细胞咼频突变低/无高免疫记忆少/无有第四节B细胞的功能、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1•中和作用某些针对病原体的抗体,可阻断病原体与靶细胞的结合,抗体的这种作用称为中和作用2•调理作用抗体与病原体表面结合,其Fc段又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将病原体带至吞噬细胞处,使之易被吞噬,抗体的这种作用称为调理作用参与补体的溶细胞或溶菌作用ADCC二、提呈可溶性抗原B细胞可藉BCR结合可溶性抗原,对其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细胞。第十章T淋巴细胞第一节T细胞的分化发育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场所:胸腺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组成的胸腺微环境是T细胞发育分化的必要条件根据CD3以及辅助受体CD4、8的表达,胸腺中的T细胞可分为双阴性(DN)、双阳性(DP)、单阳(SP)性三个阶段最核心事件:获得功能性TCR的表达、自身MHC限制、自身免疫耐受的形成TCR的发育基因重排同B细胞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阳性选择部位:胸腺皮质,主要由胸腺上皮细胞发挥选择作用。在胸腺皮质中,CD4CD8+双阳性T细胞,其TCR能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MHCI/U类分子-抗原肽结合,且具适当亲和力的DP细胞分化为单阳性(SP)T细胞,其中与I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8+T细胞(SP);与U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4+T细胞(SP);而不能与MHC-抗原肽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则发生凋亡遭克隆清除。此过程也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意义:阳性选择淘汰了不能与自身MHC分子结合的T细胞,使继续发育的SP细胞的TCR只能与自身MHC-I或MHC-U类分子结合,这就使T细胞获得了自身MHC限制性。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部位:胸腺皮髓交界处、髓质,经历阳性选择的SP细胞在胸腺的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还须经历阴性选择:凡是能识别自身抗原-MHC复合物、且具有高亲和力的SP细胞发生凋亡遭克隆清除,其实质是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即阴性选择。意义:阴性选择淘汰了识别自身抗原的T细胞,使继续发育的T细胞获得了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具有两种性能的成熟T细胞离开胸腺,进入血液并移居到外周淋巴组织。第二节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一、TCR-CD3复合物TCR为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TCR的结构和功能TCR只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pMHC),且识别有双重特异性,即既要识别抗原肽的表位,又要识别自身MHC分子的多态性部分TCR分为TCRaB、TCR两类CD3分子的结构和功能CD3有五种肽链丫S&ZnCD3分子的功能是: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第一)信号。二、CD4分子和CD8分子(T细胞的辅助受体)功能:1、辅助TCR识别抗原2、参与T细胞活化(第一)信号的转导。CD4-与MHCU类分子B链的B2结构域结合;CD8-与MHCI类分子重链的a3吉构域结合三、协同刺激分子位于T细胞膜上的各种膜分子,通过与APC或靶细胞上的配基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第一信号由TCR识别抗原产生,经CD3分子将信号转导至细胞内,作用是使T细胞克隆被抗原活化后产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严格的特异性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CD28是协同刺激分子B7的受体。B7分子包括B7-1(CD80)和B7-2(CD86),主要表达于专职APC。CD28分子与B7分子结合产生的协同刺激信号在T细胞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诱导T细胞表达抗细胞凋亡蛋白,刺激T细胞合成IL-2及其他细胞因子,并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TLA-4(CD152)表达于已活化的T细胞上,CTLA4-CD80/86结合,使已活化T细胞产生抑制信号。CTLA-4分子的胞浆区有1/VxYxxL基序(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可抑制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ICOS4.PD-17.LFA-1和ICAM-1CD2又称绵羊红细胞受体人的CD2分子表达在95%成熟T细胞、50-70%胸腺细胞以及部分NK细胞CD40配体主要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其受体CD40表达于专职APC(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第三节T细胞的亚群一、T细胞按表面标志,功能不同分为不同亚群。初始T细胞:未经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表达CD45RA和CD62L。效应T细胞:表达高亲和力IL-2R,CD44和CD45RO,介导免疫效应。记忆T细胞:表达CD45RO,CD44,介导再次免疫应答。aBT细胞和T细胞丫3T细胞:丫3T细细胞占的5%以下,大多为CD4-CD8-,主要分布于皮肤,黏膜。丫3T细胞识别分子提呈的脂类或糖脂抗原,在抗微生物感染中起重要作用。aBT细胞:aBTT细胞总数95%以上,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蛋白质抗原,具有MHC限制性,是介导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的主要细胞。三、CD4+T细胞和CD8+T细胞CD4+T细胞识别由MHCU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肽,活化后分化为Th细胞CD8T细胞识别由MHCI类分子提呈的内源性抗原肽,活化后分化的效应细胞为Tc(CTL)细胞,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四、Th、CTL、Treg细胞Th细胞初始CD4+T细胞可分化为Th1、2、17三类,前两者在细胞、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后者通过分泌IL-17参与固有免疫和某些炎症的发生CTL(Tc)细胞通常指表达TCRabCD8+CTL细胞,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不同进一步分为Tc1、2调节性T细胞(Treg)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直接从胸腺中分化而来,表型为CD4+CD25+Foxp3+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又称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iTreg),一般在外周由抗原及其他因素诱导产生,主要来自初始CD4+T细胞,有Tr1和Th3两种亚群其他调节性T细胞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第一节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APC):能够摄取、处理(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称为抗原提呈细胞。通常所说的APC,指树突状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Mo/M©)B?淋巴细胞。专职APC:DC、B细胞、巨噬细胞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C增殖,是机体适应性TC免疫应答的始动者,是连接固有、适应性免疫的桥梁㈠类型与特点1•根据来源的分类髓系DC、淋巴系DC,前者为经典、常规意义上的DC,主要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和启动;后者指浆细胞样DC,活化后释放I型干扰素,参与抗病毒免疫应答,也可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2•根据分化成熟状态的分类未成熟DC:大多数髓系DC离开骨髓后以未成熟状态存在,具有强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能力,但表面MHCU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低,故提呈抗原刺激初始T细胞能力很低。成熟DC:DC摄取抗原和受某些刺激后逐渐成熟,并向引流淋巴组织迁移。成熟过程中,MHC分子(特别是U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显著提高,能够提呈抗原刺激初始T细胞。3•根据组织分布的分类淋巴样组织中的DC并指状滤泡样DC(FDC):位于淋巴滤泡内,不表达MHCU类分子,主要作用是携带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供B细胞识别。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间质性DC朗格汉斯细胞(LC):分布于表皮和黏膜上皮部位,具有强的抗原摄取和处理能力体液中的DC存在于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的隐蔽细胞和血液DC㈡功能1•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功能2•免疫调节作用3•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二、单核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前体细胞,经血液移行至全身组织,分化成巨噬细胞。参与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正常情况下多数表达MHC-I分子,也有MHC-II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水平较低。抗原加工能力强,提呈能力弱。在IFN-丫等作用下,发挥专职APC的作用。三、B淋巴细胞能将蛋白抗原提呈给辅助性T细胞。可通过膜表面Ig将低浓度的抗原浓集并使抗原内化,发挥提呈作用。第二节抗原的处理和提呈APC将胞质内自身产生的或者摄取入细胞的抗原分子降解并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之与MHC分子结合,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此过程统称为抗原加工或处理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从而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此过程称为抗原提呈,是指APC表面的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物与T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为TCR-抗原肽-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CD4、CD8也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来源不同,将抗原分为两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前者来源于APC之外,后者在靶细胞内合成根据抗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APC通过四种途径进行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MHC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MHCU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㈠MHC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蛋白抗原被蛋白酶体降解一与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结合,并由TAP选择性地将抗原肽转运至ER-与ER内组装的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一CD8+T细胞识别一完成抗原提呈过程㈡MHCU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被APC识别摄取一胞内形成内体一内体转运至溶酶体或与溶酶体融合-抗原随后被降解为多肽而转运至MnC中-(MHCU类分子在ER中合成并与Ii链结合形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MnC)-Ii链被降解而将CLIP残留于MHCn类分子的抗原多肽结合槽中—在HLA-DM的作用下抗原结合多肽结合槽的CLIP被待提呈的抗原肽所置换,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n类分子复合物-转运到APC膜表面-将抗原肽提呈给CD4+T细胞MHCI类分子途径MHCn类分子途径抗原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抗原降解的胞内位置胞质蛋白酶体内体、溶酶体抗原与MHC分子结合部位内质网溶酶体及内体中mnC提呈抗原多肽的MHC分子MHCI类分子MHCn类分子伴侣分子TAP、钙联素Ii链、钙联素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所有有核细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识别和应答细胞CD8+T细胞(主要是CTL)CD4+T细胞(主要是Th)㈢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又称交叉致敏,指抗原提呈细胞能将外源性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并通过MHCI类分子途径提呈给CD8+T细胞(CTL)㈣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脂类抗原可与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CD1分子结合而被提呈,主要通过CD1分子地再循环过程,没有明显的抗原的加工处理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点击:283次|回复:0次|发布时间:2012-11-0922:03:43三个阶段:①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②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③效应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第一节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抗原识别的受体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称抗原识别MHC限制性: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这种特性成为MHC限制性一、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蛋白质抗原)外源性:APC/MHCH类分子tCD4+Th细胞内源性:APC/靶细胞/MHCI类分子宀CD8+T细胞(CTL)二、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淋巴结副皮质区T细胞与APC非特异结合T细胞上的LFA-1和CD2分别与APC表面的ICAM-1、LFA-3结合,使得TCR与MHC-肽接近。如TCR不能识别MHC-肽,T细胞与APC分离。T细胞与APC特异性结合如TCR能识别MHC—肽,则两个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细胞膜形成免疫突触,增强TCR与MHC-肽结合的亲和力,促进T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T细胞活化。双识别:识别自身的MHC分子,特异识别抗原第二节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一、T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充分活化第一信号来自其TCR与pMHC的特异性结合,即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第二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分子,即APC表达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或配体相互作用介导的信号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PLC-丫活
/
本文档为【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教学文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