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21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热传递》说课稿(附目录)

2021-11-27 5页 doc 175KB 13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111957

本人热爱教学,关心学生。

举报
2021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热传递》说课稿(附目录)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说课稿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6.热对流7.热辐射8.物体的传热本领5.热传导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热传导》。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
2021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热传递》说课稿(附目录)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说课稿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6.热对流7.热辐射8.物体的传热本领5.热传导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热传导》。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三、说教学目标1.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2.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3.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1.出示课本13页的一首小诗: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土壤,土壤把温暖传给了种子;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小溪,小溪把温暖传给了鱼儿;太阳把温暖传给了空气,空气把温暖传给了你我。……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在这首小诗中,谁把温暖传给了谁?3.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在这首小诗中,谁把热传给了谁?4.教师引导:太阳、土壤、小溪等把他们的温暖传递给了土壤、种子、鱼儿等。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把温暖传递给谁呢?这些温暖又是怎样传递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二单元——热传递。5.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有关热传导的知识。6.板书课:5.热传导环节二、探索活动一:他们是怎么让身体暖和起来的1.教师引导:冬天天气很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使身体温暖起来呢?预设:跑步、打球、喝一杯热水、抱一个热水袋、泡温泉、钻进被窝、开空调等。2.出示课本14页上面4幅插图,提出要求:仔细观察这4幅插图,想一想在这4幅图中他们是怎样让身体暖和起来的?预设:图片1,用暖手宝焐一焐,身体就暖和起来了。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图片2,对着自己的双手哈一口热气,双手就会暖和起来。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图片3,到温泉中泡一泡,身体就会暖和起来。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图片4,喝一杯热茶,热茶会让身体暖和起来。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活动二:热是怎么传到衣物、板栗上的1.出示课本14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些插图,了解插图的内容,想一想热是怎么传递到衣物和板栗上的?预设:图片1,用熨斗熨烫衣服,热通过熨斗传递到衣服上。熨衣服时,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图片2,利用沙子炒板栗,热通过沙子传到板栗上。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被炒熟了。2.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能举举例子吗?3.学生列举生活中热传导的例子,预设:用电饭锅煮饭,热由电饭锅传给了米饭。用炒锅炒菜,热由铁锅传给了蔬菜。热水器,热通过热水器中的镁棒传给了水,使水变得温暖。北方人冬天用的热炕,热由炕面传给了人。活动三:研究热的传递方式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热会通过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热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实验一: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1.出示课本15页上面的三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三幅插图,并且仔细读一读下面的实验资料,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等等。全班交流2.探究的问题: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3.实验材料:凡士林、金属片、试管夹、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等。4.实验方法:①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②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另一端,观察凡士林是怎样变化的。③加热另一块金属片的中心,观察凡士林是怎样变化的。5.学生分小组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结论,并且填写好课本15页的实验。6.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方法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小心烫手。全班交流7.指生说一说,分别加热两块金属片的时候,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在一侧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油从加热的地方向另一侧慢慢熔化。在中间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油从中间向四周扩散熔化。8.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无论加热金属片的中间还是边缘,金属片都会变热,说明热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9.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说明热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较低的地方。实验二:探究热在水中的传递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那么热在水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2.出示课本15页下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想一想本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所需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全班交流3.探究的问题: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4.实验材料:铁架台、水槽、冷水、烧杯、热水、温度计等等。5.实验方法:①在烧杯中到一杯热水,并且放在盛有冷水的水槽中。②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热水和水槽中的冷水的温度。③5分钟后,再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热水和水槽中的冷水的温度,并比较两测量的温度。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法完成实验,测量的温度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并且想一想这个实验中热中怎样传递的?说明了什么?全班交流7.各小组汇报烧杯中的热水温度会怎样变化?水槽中的冷水温度又会怎样变化?预设:烧杯中的热水温度会越来越低,水槽中的冷水温度会升高,一直到水槽中的冷水和烧杯中的热水温度相近或相同。8.为什么烧杯里的热水温度会降低?水槽里的冷水温度会上升呢?因为烧杯里的热水将热传递给了水槽中的冷水,使水槽中的冷水温度上升了。9.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热在水中传递时,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说明温度不同的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热传导。10.实验总结(1)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我们发现了热是怎样传递的呢?(2)出示课本16页的知识点: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3)学生认真的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热传导的概念以及热传导的特点。活动四: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现象,你能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说一说他们的传热过程吗?2.出示课本16页下面的5幅图片,学生观察这5幅图片,初步了解图片内容,并试着用所学的热传导原理解释这些现象。预设:图片1,烙饼。烙饼时,火的热传递给锅面,饼与锅面接触,热传递给饼,饼受热变熟了。图片2,量体温。测量体温时,人体将热传给体温计的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变热,直到与人体温度相同,热传导就会停止。此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就是人体的温度。图片3,冷敷或者热敷。冷敷是皮肤的热传递给布包里的冰块,皮肤的温度降低,达到减慢血液循环的目的;热敷是布包里的热传递给皮肤,皮肤温度变高,以加快血液循环。图片4,吹头发。使用电吹风吹湿头发时,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另外电吹风吹出气体,加速空气流动。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头发上的水快速蒸发。图片5,电烙铁作画。电烙铁通电后被加热,烙铁把热传递给与其接触的木板,接触点的木板受热颜色发生改变,利用这种颜色变化完成作品。3.教师引导:除了课本上列举的这五种热传导的例子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热传导事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观察我们的生活,看一看生活中哪里还存在热传导的现象,并且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热传导现象。环节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热传导现象,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并且在热传导的时候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到温度较低的地方。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热传导的知识。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八、教学反思:本节课要帮助学生建构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就是热传导。热传导这一新的科学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两个物体之间,通过直接接触,热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到另一个温度较低的物体;另一方面是一个物体内部(这个物体指的是固体),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这一部分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构热传导概念,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对泡温泉、暖手宝、哈哈气这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一般是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热量的传递,从而初步建构热传导的概念。然后再对这三个生活事例的深层分析与讨论中,进一步发现热传导的规律:热传导的规律是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热传导发生的条件:一是必须有接触,一是必须有温度差。最后,在对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热传导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任意两种形态之间发生。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热传导概念时,主要是通过“加热铁片”的分组实验和观察“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来完成。在“加热铁片”的分组实验中,为同学们准备了两块铁板,一块是完整的铁板,一块是有豁口的铁板通过加热完整的铁板,观察铁板上黄油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认识到在一个物体内部(专指固体),热也是从温度较高处传递到温度较低处,而且传递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在加热有豁口的铁板时,学生会发现豁口两边黄油融化的情况不一样,一边融化,另一边没有融化。在追问原因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是因为有豁口的两边铁板没有接触上,从而巩固热传导发生的条件之一---必须要有接触。最后,在讨论与猜测热向各个方向传播速度的基础上,观察“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热向各个方向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完善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6.热对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热对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本课着重探究的是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一一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黄干均如的过程叫对流,即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目身各削分的宏观流动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对流产生的原因在干物质的热胀冷缩,流体受热后体和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浮起,温度低的流体密度较大,向下流动。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导入,让学生用上节课热传导的原理来分析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聚焦对流现象。第二部分是探究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水升温后观察木屑在水中的运动方式,借助木眉的运动方向推测液体的流动方向,经过分析初步建立热对流的概念。第三部分是探究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在空气中点燃一支香,用玻离罩倒扣住,观察香冒出的烟是怎样流动的,进一先完善流体通过热对流传递热量。第四部分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和拓展活动,制作一个走马灯并尝试解释原理。二、学情分析学生上一节课完成了热传导内容的学习,明白了热总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热量在物体内部或两个物体之间会以传导的形式传递。由上节课的学习经验,学生会觉得液体和气体也会是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热量。这是学习热对流这种热传递方式的一个障碍,学生在以前学过固体和液体及气体的性质,知道液体和气体能够流动,是液体和气体区别于固体的重要特性,这为学生解释液体和气体在传递热的过程中可能发生流动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注意到开锅后热气向上流动、打开冰箱门冷空气会向下流向脚面的现象,但他们往往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热传递的方式,而仅仅是热的物体和冷的物体运动了,不知道它们在运动的过程中传递了热量;同时,他们1注意到的现象是一个局部,要么是上升,要么是下降,而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无法观察到高温流体上升会伴随着低温流体下降,低温流体下降会伴随着高温流体上升。由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流体大多是均质的,加之发生热对流时流体流动的速度较慢,学生较难观察到其流动信况,因此。应该在流体中添加悬浮题粒,借助素;学题粒的运动情记判定流体的流动情况。借助加入附加介质,观察物质的变化情况,是科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观察方法,在教数学中应该渗透这种意识,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水平。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流动情况,认识到液体和气体会通过对流的形式传递热量,初步了热传导传递方式的特点。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3通过类比迁移,初步学习通过添加附加介质观察物质变化的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技能。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事物的变化是可以被观察的,事物的内部是有联系的。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难点:做热在水中和空气中传递的实验,从而理解对流现象。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上一课,我们探究了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了热传导,知道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那么,热在液体和气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2.教师出示一个盛满水的水槽,再出示一个装着红色热水的小瓶子,问:同学们,这是一个水槽,老师手上的是一个装着红色热水的小瓶子,如果老师将这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到这个水槽中会有什么现象呢?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4.板书课题:6.热对流环节二、学习新课活动一: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1.教师引导:我们首先来研究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2.出示课本17页下面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实验资料,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所需的材料、实验方法。全班交流3.实验探究的问题: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4.实验材料:木头屑子、烧杯、冷水、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等等。5.实验方法:①把木屑放入水中。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③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6.学生分小组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小心烫手。全班交流7.指生说一说在这个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预设:烧杯底部中间位置的木屑会上升,到达水面处会向四周扩散,然后沿着杯壁附近下降,到达杯底附近会再次聚向中间并上升,如此循环流动。8.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预设:水受热之后会上升,遇冷会下降。活动二: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探讨了热在水中的传递,那么,热在空气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2.出示课本18页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实验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实验资料,了解本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以及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全班交流3.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4.实验材料:玻璃罩、线香、火柴等等。5.实验方法:①固定一支线香,点燃。②用玻璃罩倒扣住线香。③观察线香冒出的烟是怎样飘动的。6.学生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想一想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全班交流7.指生说一说在这个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线香的烟会直立向上直到瓶底,然后四散向下,接近线香燃烧处时,又向上流动。8.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预设:空气受热之后会上升,遇冷会下降。9.实验总结(1)刚刚我们分别做了热在水中和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从刚才两个实验中,我们发现这两个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水中的木屑和空气中的烟雾在受热之后都是上升的。(2)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3)初试课本18页中间一段文字,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热的另一种传递方式——热对流。认识到什么是热对流现象?热对流现象又有什么特点?全班交流(4)什么是热对流?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热传递方式叫做热对流。(5)热对流现象有什么特点?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6)教师小结:不管是热传导还是热对流,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活动三:制作简易走马灯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认识了热对流现象,了解了什么是热对流以及热对流的特点,下面我们利用热对流的原理来制作一个简易的走马灯。2.出示课本18页下面的5幅图片,学生观察这5幅图片,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初步了解简易走马灯的制作材料以及制作方法。全班交流3.制作材料:两个一次性纸杯、剪刀、蜡烛、火柴、一根细绳、牙签、双面胶等等。4.制作方法:①在一个纸杯的侧面开两个口,将蜡烛固定在杯底。②在另一个纸杯的侧面开多个直角扇叶窗。③在杯底穿一根细绳,用牙签固定。④将两个纸杯口对口用双面胶黏合。⑤点燃蜡烛,手提细绳,走马灯就转起来了。5.学生分小组活动,制作简易的走马灯。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并加以适当的指导。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简易的走马灯,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个小组的走马灯做的美观又大方。7.玩走马灯的游戏教师引导:让我们点燃走马灯中的蜡烛,观察这个简易的走马灯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玩玩走马灯的游戏,仔细观察走马灯的变化,预设:当点燃走马灯中的蜡烛时,我们会发现这个简易的走马灯转动起来了。8.为什么点燃蜡烛,走马灯就会转起来呢?请大家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走马灯转动的原因。预设:当我们点燃走马灯中的蜡烛时,下面纸杯里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走马灯就转动了。活动四: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1.教师引导:除了走马灯之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热对流现象,大家能举举例子吗?预设:粮食仓库中的对流现象。粮食仓库都装有天窗和地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仓库内的热空气上升后从天窗排出去,外面的冷空气从地窗进来,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所以仓库内能保持恒温,以免粮食受热生虫或者发霉变质。电冰箱中的对流现象。烧开水就是利用了水的对流。自然界中的风是依靠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的。冬天暖气片表面附近受热空气会向上流动。空调也是利用热对流的原理。2.教师分别出示粮食仓库、空调、自然界中的风、电冰箱等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环节三、课堂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热对流现象,知道了热对流就是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的传热方式,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热对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热对流的知识。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八、教学反思:《热对流》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热传导》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主要通过实验观察热在气体和液体中的传递特点,初步了解热对流。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1.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结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学生上一节课学习了《热传导》的知识,明白了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向温度较低处,热在物体内部或物体之间会以热传导的形式传递。由上节课的学习经验,学生会觉得液体和气体也会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这是学习热对流这种热传递方式的一个障碍。所以开课伊始我让学生用热传导的原理来分析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聚焦对流现象。然后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借助木屑观察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在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探究热在空气中又是怎样传递的,继而认识到流动的气体和液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都是对流。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并且能够作出解释。2.注重实验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我在课堂上没有把热对流的概念特点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回顾生活中借助水面落叶的运动判断水的流动方向、速度,通过类比、迁移设计出观察水受热时的流动情况,培养实验探究技能,在教学中,学生理解得很快,在实验过程中也能够基于实验的要点进行观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使用新型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和精度。在常规实验中,观察物体温度的变化常采用酒精温度计直接测量,或者时借助凡士林、蜡油等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材料的形态变化来间接观察物体温度的变化。在本课导入环节中要测量试管不同位置的温度,使用酒精温度计很不方便,测量精度会受到非测量点处温度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使用了额温枪的点测温功能来进行测量,方便、快捷、精度高。同时在教学中也向学生渗透了在这个实验中使用额温枪的好处,使学生认识到测量时要考虑材料结构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有利于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科技的发展使测量的工具、测量的手段多样化,我在课堂上尝试运用多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还有很多不足:1.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缺乏完整性。在教学中,由于担心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够,在对比、分析、推理、总结的过程中,我多采用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的形式,这种简单的启发虽然降低了思维的难度,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强,打断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琐碎,思维的自主性、完整性不足。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信心二是没有设计一个有结构的、完整的问题组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我知道这样做的重要性,但是我这种设计的能力还有差距,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2.在拓展应用阶段忽视了学生对热对流概念完整的认识。在课快结束时,举出的热对流在生活中的例子“热锅热气向上、雪糕冷气下降”,这两个现象并不是完整的热对流现象,只是热对流现象是一个局部,这两种现象只能明确表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还不足以说明热对流,忽视了引导学生分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热对流的完整过程。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时间所剩不多,另一方面是我在课前对热对流概念的完整性重视不够。7.热辐射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热辐射》。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继"热传导""热对流"之后,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热量的另外一种特殊传递方式-热辐射。热辐射是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的一种热传递形式。与热传导、热对流不同,热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教材通过讨论、制作、分析等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热辐射的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一是感知生活中热辐射的存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还有一种与热传导、热对流不同的传热形式一一热辐射。二是制作简易太阳灶,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进一步了解热辐射受哪些条件影响,同时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的研究兴趣。在成品对比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寻找成品的缺点并不断进行完善。三是让学生根据常见工具和实际场景独立分析三种传热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式同时存在的。四是分析三种热传递方式有哪些异同,让学生在寻找相同与不同中加深对三种传热方式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在认识了热传导、热对流的基础上,认识热的另外一种传递方式一—热辐射。学生对热传导、热对流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热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热的这两种传递方式比较好理解,热的传递有一定的媒介(固体、液体、气体)。关于热辐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学生认知"热传导"、"热对流"的基础上,迁移学生的认知,找出问题的切入点,通过探究实验,找出证据,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三、说教学目标在分析生活现象和制作太阳灶的过程中,感受热辐射的存在,并归纳热辐射概念。会按照工程的步骤和方法,完成简易太阳灶的制作任务。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归纳概括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生活感受和动手实践,了解热辐射的传递形式和影响条件。难点:能够独立分析某个场景中存在的热传递方式。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夏天到了,站在烈日下,你有什么感觉呢?2.出示夏天的一些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唤醒学生对于夏天的记忆。夏天非常炎热,站在太阳下感觉就像站在火炉旁。3.除了夏天站在烈日下,还有哪些情况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呢?预设:站在火炉、篝火边。4.为什么站在烈日下,站在炉火、篝火边,会有这种非常炎热的感觉呢?热又是如何传递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3种传递热的方式。5.板书课题:7.热辐射环节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认识热辐射1.出示课本19页地球和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太阳将自己的光和热照射在地球上,给地球带来了温暖和光明。2.出示19页下面一段文字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3.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热辐射的概念以及热辐射的特点。全班交流4.什么是热辐射?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做热辐射。5.热辐射有什么特点?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6.教师小结:怪不得我们站在烈日下,站在篝火旁会感觉这样热,原来是热辐射的原因。活动二: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简易的太阳灶1.太阳利用热辐射的传递方式将热传递到地球上。下面我们来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灶。2.出示课本20页的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制作简易太阳照的材料及方法。全班交流3.制作材料:纸板、锡纸、剪刀、美工刀、热熔胶枪、玻璃管或透明塑料管等。4.制作方法:①用纸板做一个支架。②用热熔胶把锡纸固定在支架上。③将玻璃管灌满水,并封好玻璃管口,固定在支架上后,调整锡纸凹陷的位置,使反射的阳光汇聚在玻璃管上。5.学生动手制作简易太阳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并提醒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使用热熔胶枪时注意安全。6.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制作好的简易太阳灶,并且评选出最佳作品。7.教师引导:简易的太阳灶制作好了,下面我们就可以将我们制作的简易太阳灶放在阳光下,让太阳灶工作了。8.我们制作的简易太阳灶利用的是什么原理?利用的是太阳的热辐射原理。太阳灶的受光面是一个凹型面,太阳光照射到凹型的面上,会聚焦于玻璃管上,能够将反射的光最大限度的转化成热能,传递给位于焦点的玻璃管上,然后传递到玻璃管中的水中。9.我们怎样才能够使太阳灶的加热速度变快呢?预设:通过制作对比让学生发现影响热辐射效果的主要条件有受热物体颜色的深浅,太阳灶的材料、形状、大小,反光板聚焦的位置等。可以将凡是不是吸热的地方,只要有温度的部位,用保温材料保温起来,防止热量的散失。调整好最佳的日照角度,可以让太阳灶最大限度的接收热量。可以增大受热的面积,这样就可以更多的吸收热量。活动三: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传递射现象,请大家观察以下图片,想一想这些产品运用了哪些热的传递方式?他们是如何传递热的?2.出示课本21页上面的5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5幅图片,并想一想这些产品运用了哪些传递热的方式?他们是如何传热的?预设:电烙铁是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烤箱、电暖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太阳能热水器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热。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产品的热的传递方式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活动四:分析下图中热的传递方式4.出示课本21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插图,想一想这两幅插图中有哪些热的传递方式?他们分别是什么?预设:图1,用火焰加热的炉子烧热水。火炉和水壶外壁的传热方式是热传导;壶中的水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火炉向周围空气传热的方式是热辐射。图2,厨师用铁锅炒菜。锅的外壁和铲子的导热方式是热传导;菜汤的导热方式是热对流;锅、菜等向周围空气导热的方式是热辐射。活动五:分析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之间的关系1.教师引导:我们学习了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热的方式,那么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预设:相同之处:这三种都是热传递方式,都是从温度较高之处传到温度较低之处。不同之处:一是热传递的过程不同。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热对流是循环传递;热辐射是从热源处向四面八方直线传递。二是热传递的媒介不同。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热对流只在气体和液体中存在;热辐射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2.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这三种方式又有什么关系呢?预设:热传递有传导、对流和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者三种同时存在,就像我们上面看到的用炉子烧热水,小朋友坐在火炉边烤火和厨师用铁锅炒菜一样。环节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热传递的另外一种方式热辐射,知道了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和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热的传递。同时我们还了解了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知道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课后,请大家观察我们周围的热传递现象,想一想这些热传递现象中包含哪些热传递方式。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八、教学反思:本课主要的科学概念有:热辐射能直接向四周发射热,且不依靠空气、水等任何媒介,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在实际热传递过程中传导、对流辐射往往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围绕以上科学概念组织课堂教学但本课经过多次试教后发现,教材上设计制作的太阳灶,无法在课堂时间予以完成,同时学生对热辐射特点的概念建构存在一定困难,于是对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我认为处理比较好的方面有:1.在课堂上不进行太阳灶的设计与制作,将节省下来的时间,重点用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将对本课的思考和创见得以施展。2.结合太阳的热量传递到地球上这一生活实例,与前面两节课进行密切关联,用比较法和排除法,在巧妙引导中,引导学生发现热辐射这一热传递方式可能存在的特点。3.重新组织实验活动,试教过程中,曾用测量一杯热水周围的温度来发现热辐射的特点但与太阳这一生活实例的类比效果不明显,而且让学生容易误导为液体的热传递都是对流经过多次试教调整为“模拟小火炉”做为本课的主体实验,将小火炉与太阳建立一一类比关系,改进后的实验设计,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与观念的发展。引导学生发现太阳到地球这一热传递方式不需要介质学生由此提出问题本次实验有空气存在,再次和学生一起进行“模拟真空环境”的热的传递演示实验,发现“真空”环境下也可以传递热。4.在比较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点时,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或者思维导图来梳理科学概念,有利于知识建构。存在不足与改进措施:在进行热辐射应用环节时,提出红外夜视仪、红外测温都是利用了热辐射,这一知识应用于生活实例是正确的,但是并没有详细解释其利用热辐射的原理,当然具体的原理比较复杂,可能超出学生的已有认知范畴,估计学生还没搞懂这些仪器与热辐射的关系当然要不要介绍着两种器材呢?或者是要不要进行详细介绍呢?如果再次让我执教本课,我会仅出示而不介绍这些仪器。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新版教材的先行课,在我看来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一过程中,痛并快乐,感谢市区教研员提供的学习机会,感谢大连科学团队的帮助,希望能够得到大家中肯的意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8.物体的传热本领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物体的传热本领》。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物体的传热本领》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的第四课。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进而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用途,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的材料。本课首先展示五种不同材料的勺子,设疑∶这些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一样吗?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活动二,由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的讨论,引出不同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从学生最直接的感受人手,说出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和地毯上的感觉,然后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厨房用具,说说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最后将学生带到室外,讨论冬季时人们是怎样保护树木和怎样为房子保温的。活动三,设计一个保温盒,比一比谁的保温盒保温效果好。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旨在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天空中的星体》中对太阳光和热的初步认识,三、四年级对热空气与冷空气的认识,气温测量,知道热对物质的影响为基础;本单元前3课中认识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传导的万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为铺热;学生能顺理成管认识执的度导体和不良导体这两个概念,再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盒。五年级的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从直接观察可见的现象及其变化,向需要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对比实验上提升。在对比实验中牵涉的因素更多时,五年级的学生能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能运用观察与测量工具,运用统计图表来记录、整理信息,以及有条理、合逻辑地陈述证据和结果。他们有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但是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三、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能力是不一样的。2.根据材料的导热能力不同,材料可以分成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3.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探究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2.能分析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科学态度1.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极影响。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生活中热传递科学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教学难点: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获取准确信息。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活动一,通过组织学生围绕问题“那我们怎么设计实验呢”进行讨论,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严谨的实验精神。学生大胆思考后,鼓励学生课后一一尝试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不断尝试的探索精神。创新使用了感温涂层的实验材料,既减少了实验操作的难度,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拓宽了学生选择实验材料的视野。从实验结果直接分析、归纳,引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个概念。层层递进、顺势利导,学生容易接受这两个概念。并在提出概念时就强调热的不良导体只是不容易传热,不是不传热,为后面认识不同传热本领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做铺垫活动二,由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的讨论,引出不同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从学生最直接的感受人手,说出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和地毯上的感觉,然后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厨房用具,说说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在认识了部分固体的传热本领的基础上,揭示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对于概念的理解来说还不够全面,此时,需要扩充认识气体如空气,液体如水的传热本领,以完善学生对物体传热本领的认识链。最后将学生带到室外,讨论冬季时人们是怎样保护树木和怎样为房子保温的。再次设置生活情境,渗透科学从生活中来,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思想。通过或实验或讨论或思考的形式,带领学生更大范围地认识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并能通过具体实例,科学地分析不同传热本领的材料在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归纳、准确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三,设计一个保温盒,比一比谁的保温盒保温效果好。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旨在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科学课程应提供给学生能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从如何设计保温盒,如何选材料,到如何制作保温盒等一系列的活动,本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任意选择材料和设计,给予学生自主的个体空间,增强了趣味性和灵活性,展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活动与过程同构。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物体的传热本领传热快:铜棒、铁棒、铝棒......热的良导体传热慢:木头、玻璃、塑料......热的不良导体保温好: 防止热传导防止热对流防止热辐射八、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针对学生与生活实际,有所思考,有所创新,这节课是成功的,是有亮色的。一是,在活动设计中做到“心中有学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可以说彰显了课堂的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二是,改进实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搭建从实验到思维的脚手架,利用电子温度计代替凡士林和小珠子,实验效果更明显:用大数据统计的方法,汇总全班各组的数据得出真实、可信的结论。三是,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四是,课堂教学中,让科学探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1.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如播放的红外摄像视频,此视频展现的是现象,其低于用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课堂上可以不用,做为课后拓展内容给学生更好。2.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①“瓷砖把脚的热量吸收了,所以感觉到凉”。这里用的“吸收”会让人误解为热量传递进去且驻留在内,而实际上不仅有热传进脚底接触的瓷砖,还有瓷砖之间、瓷砖与水泥、地面等的热传导,改用“瓷砖把热快速传走了”的说法更准确一些。②“棉花里的空气不容易流动,不容易对流”。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只要是空气,无论体积大小,它都会对流,只不过,棉花里的空气被隔离到了无数小空间里,它们难以与相邻空间里的空气对流,而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从而产生保温效果。这样的说法更准确。3.做保温箱活动的前期铺垫不足,且用问答的方式一步步领着学生分析和了解,缺少整体性。工程实践的步骤,应先提出制作保温箱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借鉴事物,分析原理,如浅色较多反射蕴含热量的光、保温品的保温方法和原理等等,其后,再让学生设计保温箱并制作,下节课来交流产品。
/
本文档为【2021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热传递》说课稿(附目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