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民族文化心理与英汉数字习语

民族文化心理与英汉数字习语

2014-04-04 6页 pdf 494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27009

暂无简介

举报
民族文化心理与英汉数字习语 2004年第9期 总第18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 2004,N09 SerialNo186 民族文化心理与英汉数字习语 殷莉韩晓玲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 要:作为英汉习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习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与特色。了解数词的文 化内涵是正确运用英汉数字习语的重要基础。本文从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字入手,探讨其在英汉习语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文 化意蕴和民族文化心理及文化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数字;习语;文化...
民族文化心理与英汉数字习语
2004年第9期 总第186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 2004,N09 SerialNo186 民族文化心理与英汉数字习语 殷莉韩晓玲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 要:作为英汉习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习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心理、传统与特色。了解数词的文 化内涵是正确运用英汉数字习语的重要基础。本文从一些有代性的数字入手,探讨其在英汉习语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文 化意蕴和民族文化心理及文化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数字;习语;文化;心理差异 Ab6出薯ct:AsanimportantpartoftheEnglishandC}lilleseidioms,numericalidiomsreflectthepsychologicalbases,thetradifiomand characteristicsoftheChinesecultureandthatoftheEnglishsp她counlxies.Asoodunderstandingoftheculturalconnotationsofthenu— mericalwordsisthebasisfortheproperuseofEnglishandChinesenumericalidioms.711lisessaywilldiscussthedifferentculturalconnota- tionsreflectedbysometypicalnumericalwordsinbothEnglishandChineseidiomsaswellasthecausesleadingtothedifferentnumerical cultures. Keywords:numericalwords,idiom,culture,psychological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H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1004)09—0040—04 一、引言 习语包括比喻性词组、俚语、俗语、谚语等,是民族风格 的提炼与升华,是语言实践的集中体现与结晶。习语中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习语,是指由基数词和序数词构成 的习语。对于英汉两个民族而言,数字习语具有其特别的民 族文化根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准确运用这些数字习 语,可以表现它的文化内涵,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起到画龙点 睛的作用。因此,本文从英汉数字习语人手探讨其中蕴含的 数字文化及其不同的民族文化根源。 =、英汉习语与数字文化 数字习语是指含有数字的习惯用语。在英汉两种语言 中,数字有不少妙用,由此构成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习语, 这些数字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生动形象 地显示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人类思维观念的不同,对不 同数字的感知取向也不同,下面就几组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 义寸比。 1.“三”与“九” 1.1“三” “三”在几乎所有的东西方国家都受到尊重,被视为神 圣、尊贵和吉祥的象征。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 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 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 一体,因此西方人偏爱“三”,把“三”看作完美的数字。所以 西方人常说ThetKrdtime’Sthecharm.(第三次准灵。);Num. betthreeisalwaysfortunate.(第三号一定运气好。)莎士比亚戏 剧里也说,Allsoodthingsgobythrees.(一切好事以三为标 准。)。 中国的道教有三清之说,即玉清、太清、上清。其实在中 国古代与“三”有联系的重要思想观念是很多的,如,天、地、 人为三才或三灵;日、月、星为三元或三光;前生、今生、来生 为三生;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为三纲;父、子、孙为三族, 等等。可见“三”是很吉祥的数字。有人称数字“三”是尊贵 而成功的数。 1.2“九” 汉语中,一至十的数字里,九是最大的阳数,又因为九是龙 行的图腾化文字,夫有九层,九重天是天的最高处,由此演化出 神圣之意,享有独特的尊贵位置。由此可见,汉语中与“九”有关 的习语多非偶然,如:九天揽月、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九流宾客、 一言九鼎、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当人们表达极高之意 时,便说“九霄云外”;表达宽广之意时,便说“九洲方圆”;表达极 冷之意时,便说?数九寒天”。在汉语里,“九”与“久”同音,因而 “九”又受到封建帝王的青睐,他们常借用“九”来象征他们的统 治地久天长,万世不变。这一点在中国帝王的宫殿建筑中体现 得尤为明显。故宫内三大殿的高度都是九尺九,颐和园内的排 云殿也是九尺九。故宫内宫殿和大小城门上金黄色的门钉都是 横九排,竖九排,共计九九八十一个。故宫内宫殿的台阶都是九 级或九的倍数。(平章起,1993) 作者简介:殷莉(1965一),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韩晓玲(1956一),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收稿13期:2003—11—21;2004—06—11(修改稿) ·40· 万方数据 英语的“nine”没有神圣、尊贵的涵义,但同样也可表示 “多”、“深”。如,aninedays’wonder(轰动一时,过后即忘的 事情)、Astitchintimesavesnine.(及时医治一针省九针;及时 处理事半功倍。)、bedresseduptothenines(特殊场合穿着;打 扮得很华丽;穿着讲究)、crackup(flatter/honour/praise)tothe nine(十全十美)、oncloudnine/seven(得意洋洋,高兴万分,心 情非常舒畅)、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条命。)等等。 2.“六”与“七” 2.1“六” “六”是一个时空谐和数,我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 方”,六路又称六合,即前、后、左、右、上、下,或天地四方,亦 即三维空间的六个方向,《庄子·齐物论》称“六合之外,圣人 存而不论”,似乎他已考虑到可能存在四维空间或多维空间 的问题。“六”在中国人看来是个最吉祥不过的数字。俗语 “六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在使用电话号或汽车车牌号 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这几组数字,因 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英语中“sF却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人们视6为大凶 数或野兽数,这从以下习语中也可见。如,atsixesandsevens (乱七八糟;糊涂的;迷茫的)、hitsb.forsix亦作knocksb.six (给敌人/某人以毁灭性打击)、sixtoone(六对一;相差悬 殊)、sixofthebest(以藤鞭击六下——学校的一种惩罚手 段)、sixpenny(不值钱)、six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 (半斤八两,差不多)等。 2.2“七” “七”是一个最具神秘色彩的数字,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 文化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有“七13来复”、“正月初七为人日”、“山中 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说。不过,“七”在汉语中却是被人们 常常忌讳的数字。给人送礼时忌七件或七样,饭桌上的菜决 不能是七盘。人们在挑选吉fj良辰时不挑七、十七或二十 七。其原因一是与中国人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二是与中国 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 在我国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七日为凶日,绝对禁止嫁 娶。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之说。这种习俗与牛 郎织女的传说有关。织女为天帝的孙女,偷偷地下凡到人 间,与牛郎婚配,后被迫离开人间,一年之中,牛郎与织女只 能在七月七13相逢一次。在有些地区描绘得更神,若七月七 日下雨,那雨就是牛郎织女的眼泪。一年相逢一次,这比两 地分居还要痛苦。所以,忌七月七日婚嫁,自是情理之中。 所以汉语以“七”组成的习语大多带有贬义,如:七零八落、七 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扭八歪等。 “seve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个十分神圣的数字。西方人 讲究七种美德,七种文理学问,七次圣餐,人生有七个时期, 七种天罪。这是因为它与神圣有关。例如,上帝用六天创造 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13;耶稣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七乘七 十次之多;圣母玛丽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哀的事;主祷 文共有七部分;圣灵有七件礼物。因而,英语民族的美德、善 事、罪恶都要凑足“七”件。如:seven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sins(七宗罪)、thesevenginsofthespirits(七大精神财 富)、thesevencorporalworksofmercy(七大肉体善事)、theseven spiritualworksofmerey(Jc:大精神善事)、thesevensacraments(七 大圣礼)。此外,人们也视“七”为吉数,在生活中有“lucky seven”的说法,即“幸运之七”。 英语带有“seven”的习语很多,如:Keepathingsevenyears andyouwillfindauseforit.(东西保存时问长,终会派上好用 场。)、Sevenhours’sleepwiHmakeaclownforgethisdesign.(睡 七小时的觉,小丑把花样都忘掉。)、Anighmaylosemoreinan hourthanheCangetinseven.(得之艰难失之易。)、tobeinthe seventhheaven(极其快乐)等。 3.“四”与“十三” 数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数字禁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 和工作当中,常常偏爱某些数字或日期,认为它们会为自己 带来幸运。对某些数字或日期的崇信和禁忌是世界各民族 共有的现象。 3.1“四” 数字“四”在中国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究其原因, 是它的发音与“死”字谐音。吐{于这个禁忌习俗,车牌号码、 电话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十四” (谐音“要死”)“五十四”(谐音“我要死”)、四十四、四百四十 四、四千四百四十四等数目字。 在习语中,数字“四”常常与“三”在一起,常带有贬义。 如,七个铜钱放两处——不三不四;七个仙女争面脂——香 三臭四;七根竹竿掉进猪圈里——横三竖四。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 不过有一个小的例外,在选择结婚13子时人们一般避开周 四,因为他们认为“星期四,运气衰”。 3.2“十三” 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在欧美等西方国家里,“十三”是 个令人恐惧不安的数字。英语中人们把“thirteen”看成是头 号大忌。长期以来,英美民间流行着一句俗语:“Thirteenis anunluckynumber.”人们对数字十三的忌讳甚至达到了恐惧 和非理性的程度。此种禁忌从英语习语中也不难看出,如: thirteenattable(十三个进餐者),十三为不吉祥之数,人 们认为十三个当中第一个从餐桌边站起的必将死去。本习 语源出于“最后的晚餐”:耶稣和十二门徒就餐时,第十三门 徒犹大出卖耶稣之后便外出自缢身亡。 abaker’Sdozen亦作adevii’Sdozen,aprinter’Sdozen或a greatdozen意为“十三”。“abaker’Sdozen”源于15世纪的英 国。当时的英国对各种面包的重量作了规定,为了避免因缺 斤少两而受罚,面包店便在规定的一打十二个面包上再免费 多加一个,而英国人不喜欢十三,人们常用abaker’sdozen来 代替十三。 当西方人千方百计避开十三,以免触犯大忌时,中国的 老百姓却对十三情有独钟。北方的戏曲和曲艺的押韵都定 为“十三辙”;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 三座,统称“十三陵”;北京同仁堂药店有十三种最有名的中 成药,号称“十三太保”。 4.“五”与“星期五”的禁忌 在中国人心目中,“五”是和谐、优美的特征,特别受人喜 爱。数字“五”的应用极多,并常常与其他数字一起使用,如 三五成群、五湖四海、三皇五帝、五花A.fl等。 ·4l· 万方数据 关于数字“五”的禁忌不多。古人认为五月不吉利,谚曰 “善正月,恶五月”,有关风俗多为驱邪避毒(避蛇、蜈蚣、蝎 子、壁虎、癞蛤蟆五毒)。不过,自周代以来,中国民间就流传 着“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说法。人们迷信这一天生下来的 子女是“不肖不孝”的,甚至“长及户则白害,不则害其父母”。 五月五El之所以成了禁忌日期是因为中国古人认为这是一 个“恶月之中的恶日”,主凶(李中生,1991)。旧时民俗认为, 出生年月日若出现两个数字5则不吉,若有3个数字5则可 化解。到了现代,相信这一点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星期五是个不吉祥的日子,常给人 以恐怖之感。一种说法是,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所以主凶。 还有人认为,据《圣经》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被逐出 伊甸园也是星期五这一天。含有“Friday”的习语也说明了这 一点,如:BlackFriday(耶稣受难日,发生灾难事件的星期 五),因司祭牧师穿着黑色祭服,故名。此外还有Goodr,iday (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 5.单数与双数之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事物都由阴和阳两方面构成,只有 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在这种文化观照下,事物都是从 一化为二、二化为四、四化为八的几何梯级发展。因此,双数 在汉语中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喜欢双数的偶合 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人际交往中送双份礼,以 及作为文学形式的春联和作为修辞格的对偶,无不体现出汉 民族对偶数情有独钟。汉语习语中形容处事有方是“四平八 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 称美不可言的境界为“十全十美”,极有把握为“十拿九稳”。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双数的崇拜。 英语国家的人们则往往视单数(数字13除外)为吉利, 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面加尾数“一”。 如,onehundredandonetII舳l【s(十分感谢,万分感激,千恩万 谢)、haveonethousandandonethingstodo(日理万机)、athou. sandandonewaytohelp。此外,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thetrin. ity)的宗教传统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吉祥、神秘的 数字“三”深深地在人们生活中反映出来,人们习惯于把事物 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圣经《旧约·创 世纪》中关于上帝在七天时间内创造世间万物之说,使七天 表示一周成了世界通用的计时方法之一。因此,“七”也被大 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们信奉为幸运数字。 三、英汉数字文化差异溯源 1.宗教渊源 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讲,宗教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 核心。过去,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宗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起 着支配作用,它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感认方式。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儒家文化统治了人们的思想长 达两千年。中国的传统和宗教不能割裂开来分析,因为儒家思 想、道教和佛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很难说清某一宗教信 仰究竟确切地来自于这三种体系中的哪一种,道教和佛教对数 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 经》中曾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还认为: 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两面,即:好和劣,对和错,长和短,明和暗, 动和静。这就使双数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被看作吉祥数得到了很 好的阐释,而任何事物相对的两方面也符合了人们传统的审美 心理。而习语“三生有幸”则反映出佛教对数字文化的影响,“三 生”指的是佛教里的前生、今生和后世。 英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 主流文化,它对数字的文化内涵有着极深远的影响。数字 “十三”之所以成为西方世界不吉之兆,相传与基督(Jesus Christ)蒙难这个事件有关。据《圣经》记载,耶稣的十二门徒 之一犹大(Judah)为了三十个银元而出卖了他,最终导致他 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稣被捕的前夕,恰好是犹太人的逾 越节(Passover),耶稣特意邀请他的门徒共进晚餐。席间,犹 大正坐在第十三个座位上。于是,世世代代的基督教徒门便 将对犹大的恨发泄到与之巧合的数字“十三”上。此外,基督 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Trinity)的宗教传统,赋予了数字“三” 在基督化国家吉利而又神秘的文化内涵。这种宗教传统对 社会生活中人们对“3”字的使用起了决定性作用。人们习惯 性地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而 数字“七”表示吉利的文化内涵也源于基督教文化。根据《旧 约·创世纪》(‰Creation)记载,上帝耶和华(Jevovah)花了七 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万物,因此七天表示一周成了世界通用 的计时方法之一。 总之,宗教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宗 教文化的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2.神话传说根源 中国神话中的天神往往是远离人间,不食人间烟火,但 以希腊神话为典型的西方神话中的神却近乎人类,充满人生 的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中西远古神话内涵具有巨大差异, 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民族在性格上的深刻差异,决定了东西方 两大文化系统全然不同的发展方向。这些差异也体现在数 字文化方面,古神话对数字吉凶象征方面的影响,在西方比 在中国显得更广泛和更加强烈。 在汉文化里,数字的文化内涵与古代神话传说有着十分 密切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西汉王朝坟墓中出 土的战国非官方书籍里记载有黄帝有四张脸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超人——哪咤,有着三头六臂,掌管 着正义,他能随意地把自己变成三个,并且拥有非凡的权力。 数字“三”被赋予了“强大的”、“神奇的”文化内涵。 英文化深受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在罗马神话里, 主神朱庇特(Jupiter)的权威来自手中的三叉雷电杖,海神尼 普顿(Nepeutune)依赖其三叉乾,冥王普路托(Plut0)则是长有 三个头的狗,而主宰这个世界的也正是这三个神。可见数字 “三”的文化内涵在神话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此外,数字“十三”在西方,尤其英美成为头号大忌,其原因 在于它源于神话和《圣经》中的不祥传说。神话说在一次天国款 待阵亡将士英灵的宴会上,有十二位神祗聚餐。席间,来了位不 速之客凶神罗基,给诸神带来了灾难,使宴会上众神之首奥丁之 子一光神巴尔德丧生。此后,众神也一蹶不振。正是摄于神 话和宗教的威力,西方人忌讳十三就像逃避瘟疫。 3.民族文化心理基础 民族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比较稳定的来自文化 传承握造丽形成的心理素质和特点,它包括思维方式和定 ·42· 万方数据 势、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爱好追求和性格特色等。它外化 的表现,除语言外,更多见于人们较普遍地信奉的哲理、道 义、宗教等精神文化产品,较广泛地认同和遵守的典章、 凡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中英民族文化心理存在着差别,是因 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承着儒家诸子的“伦理道德”思 想和道教诸家的“天人合一”观点,而英美文化则受《圣经》的 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中国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重伦理教化 的社会,重视的是一种和谐,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因而也 就更加重视现实的生活。张德鑫分析了西方民族重对立、中 华民族主和谐的不同宇宙观和方法论,并精辟地指出,与西 方人认为不和谐才美不同,“中国人的这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体现在审美心态中,便是从崇偶数以为美为吉的欣赏心理, 积蕴成重两两相对的美学传统,即在一切文化领域和文明活 动中无不以成偶成双成对为至美至善至高的境界。” 在中国人看来,数字是从现实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属 性和关系,而不是一种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无法感觉 和把握的实体,这是思维始终联系而不是摆脱实际的唯物主 义认识路线的表现。对西方人或英美人来说,数是一个神秘 而无法捉摸的实体,由数字而产生的联想大多与《圣经》相关。 在文化心理方面,中国文化重人伦,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 为本位。英美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 数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有蕴含意义的一面,也有混沌模 糊的一面。中国人对数字的信奉虽没有英美人那么深,但是 中国人的吉数可谓多得出奇。在十以内的各个数中,除“四” 外,又都在不同程度内被视为吉数,十以上的数有十二、二十 四、三十六、七十二等为三的倍数以及百、千、万,也都被当作 吉数和准吉数。从这一点上,我们可看出中国人有着祁盼吉 祥,向往美好的民族文化心理,也体现出中国人生活中的辩 证法。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中国人更多地赋予事物以好的 属性,展示出民族的美好和谐心理。西方人回避数字十三这 个数,似乎比赤手空拳面对毒蛇猛兽还严重,这也同样反映 了西方人向往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文化心理。 四、结束语 在英汉习语中,数字的应用亦极为普遍。在人类漫长的 历史过程中,数字并不只限于计数方面,而是承载着许多的 文化信息,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数字文化现象。人类的数观念 的形成,数的语言符号数词、文字符号数字的出现和计数活 动都反映到民俗活动和民俗语言中来,而词汇中的习语则是 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反映出不同的传 统文化。因此,研究英汉数字习语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英汉 两种语言的精华,还有助于我们学习英汉数字文化,并由此 从一个侧面了解荚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发挥它在跨文化 交际活动中的有益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宁海.英语习语大典[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1. [2]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1. [3]黄兵.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3). [4]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关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5]李霞.数字的修辞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3). [6]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7]王红旗.数字——神奇的含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2. [8]王晓澎孟子敏.数字里的中国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9]温瑞政.歇后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0]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 语)[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卜廿4卜寸卜*一_圣}_寸卜*—*~■卜*—*—;+—*—*—*—*呻卜*q卜呻卜*呻卜呻}_{卜呻}-_壬卜u圣卜专卜呻卜*■卜一{}*_{卜*呻}_呻卜廿畸卜畸}_呻卜呻卜*—*—廿 (上接第12页) 本文发现,通过句法规则表现出来的语句结构表达一定 信息和一定意义的命题,在实际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受诸多 语用因素的制约。这种语用过程十分复杂,充分理解这种过 程不仅对推理照应关系的理解有帮助,而且对整个话语的理 解、对人们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认知世界等方面都有极 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Et常言语交际中,人们可 视推理照应现象为一种思维方式,从而使之更能帮助自己表 达交际的意图,促使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Allweod,J.eta1.姆c/nL/ngu/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r77. [2]Blakemore,D.SemanticConstraintsOttReletmuz[M].Oxford:Black. well,1987. [3]Blakemore,D.Underna,utingUtteranoea:AnIntroductiontoPragmatics 【M].Odord:Blackwell,1992. [4]Clark,H.BridsilIg[A].InJdmam-Laird,P.N.&Wasan。P.E. (eds.)(1997).孤慨:Ptead妇$/n㈣妇Sc/ence[C].Cam— bridgeUniversityPress,1975. [5]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a/ona/Grammar[M].Lon. don:EdwardArnold,1994. [6]蜘,T.Br/dg/ngandReL,,mme[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PublidaingG∞删,2000. [7]SpeI妇&Wil㈣.Relemnm:CommuniaⅡionandCognition[M].Ox. ford:Blackwell,1986/1995. [8]何自然.语用学探索[c].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9]何自然.非关联和无关联对话中的关联问题[A].外国语,2002 (3). [10]莫爱屏.论关联理论对联贯理论的补充及其对话语标记语的解 释[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2(1). [11]莫爱屏.BddgingReferenceinChineseDiscourse:APragmaticPer- spective[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论文,2003. [12]徐盛桓.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6. [13]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mm(1). [14]徐通锵.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的基本结构原理[J].语言文字应用, 2001(1). [15]张斌张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3· 万方数据 民族文化心理与英汉数字习语 作者: 殷莉, 韩晓玲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刊名: 外语与外语教学 英文刊名: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 2004(9) 被引用次数: 43次 参考文献(12条) 1.侯宁海 英语习语大典 2001 2.胡文仲;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2001 3.黄兵 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期刊论文]-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4.蒋磊 英汉习语的文化观对照与对比 2000 5.李霞 数字的修辞功能 1998(03) 6.曲彦斌 中国民俗语言学 1996 7.王红旗 数字-神奇的含义 2002 8.王晓澎;孟子敏 数字里的中国文化 2000 9.温瑞政 歇后语大词典 2002 10.吴友富 国俗语义研究 2001 11.张德鑫 中外语言文化漫议 1996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部 现代汉语词典 2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 李育卫.LI Yuwei 英汉数字习语与英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比研究[期刊论文]-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 2. 申艳星 英汉数字习语文化差异探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10(48) 3. 常润芳.CHANG Run-fang 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根源及对比、翻译探析[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8(1) 引证文献(44条) 1.孙德林 认知视角下英汉语言蕴涵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5) 2.池玫 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心理差异与渊源及其翻译[期刊论文]-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3.鲁淑芳 英汉数字"三"的文化对比及其翻译[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4.廉东昌 浅析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期刊论文]-琼州大学学报 2006(4) 5.韩梅.李允.张兴梅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英汉数字习语翻译[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0(5) 6.李富敏.李思源 从数字喜忌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期刊论文]-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4) 7.黄晓林 英汉数字习语的民族文化心理阐释[期刊论文]-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8(8) 8.常小静 文化与言语形象[期刊论文]-许昌学院学报 2008(3) 9.曹乔卉 英汉数字习语的模糊语义比较及翻译[期刊论文]-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5) 10.孙德林 认知视角下英汉语言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6) 11.肖志清 英语数字式习语文化理据探源[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6) 12.李娟 英汉数字"九"的文化解读及其翻译[期刊论文]-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3) 13.刘艳晖 英汉数字中吉凶数字的隐喻意义研究[期刊论文]-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4) 14.王蕾.李俊婕.黄睿 英汉数字文化差异比较[期刊论文]-大众文艺 2008(8) 15.罗云珍.池玫 英汉数字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期刊论文]-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2) 16.高岩 英汉宠物习语与民族文化心理[期刊论文]-世纪桥 2007(5) 17.陈雪芬 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7(5) 18.徐宜良 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7(3) 19.孙辉 英语数词习语翻译浅析[期刊论文]-华章 2012(19) 20.张金福 基于语料库方法的中国幸运数字分析[期刊论文]-学术探索·理论研究 2011(1) 21.雷琬瑢.曾金平 英汉数字词语的语用对比[期刊论文]-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22.刘卫红 英汉数字的吉凶象征及其文化根源[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23.师彦灵 英汉习语与英语教学[期刊论文]-社科纵横 2005(6) 24.王莉莉 中英数字的文化对比研究及翻译[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1(21) 25.彭永爱 汉英数字模块语义定势与文化心理变数[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11(3) 26.马力达 高级英语课的相关文化教学[期刊论文]-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27.陈辉 文化观照下的英汉数字崇拜[期刊论文]-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28.周双 中英文数字习语的文化背景比较[期刊论文]-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 29.曾志新 英语习语汉译中的词义偏离[期刊论文]-龙岩学院学报 2005(5) 30.李小园 英语数词习语的翻译[期刊论文]-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3) 31.彭永爱 英汉语言数字用语的文化认知[期刊论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3) 32.王喜霞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渊源探析[期刊论文]-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33.杨萍 从英汉数字表达中隐喻意义的异同窥探人类的认识过程[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7(6) 34.刘明阁 英汉语言中数字文化涵义差异分析[期刊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2) 35.陈艳玲.贯丽丽 谈英、汉、俄数字用语的文化认知[期刊论文]-魅力中国 2011(7) 36.姚敏 英汉数字习语的比较[期刊论文]-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3) 37.白春阳.郭运瑞 中西方数字文化差异[期刊论文]-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 38.钱鲍华 汉语"九"和英语"三"的文化共性[期刊论文]-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4) 39.曹容 中西数字的文化观比较[期刊论文]-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40.韩梅.唐建敏.陈昕 国内十年英汉数字习语研究综述[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3) 41.周颖异 神话传说与宗教观念中的神奇数字"三"[期刊论文]-知识经济 2010(18) 42.马力达.周秀兰 从英汉差异及语言迁移透视英语教学[期刊论文]-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43.常润芳 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根源及对比、翻译探析[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44.姚鸿琨 长城与the Great Wall:谈其翻译中的中西文化融合[期刊论文]-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ywyjx200409010.aspx
/
本文档为【民族文化心理与英汉数字习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