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个案例——抛物线过顶点且互相垂直的两弦有关问题探究

2018-09-16 9页 doc 23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2287

暂无简介

举报
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个案例——抛物线过顶点且互相垂直的两弦有关问题探究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个案例——抛物线过顶点且互相垂直的两弦有关问题探究 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个案例——抛物线过 顶点且互相垂直的两弦有关问题探究 2008年第6期中学数学研究l3 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个案例 抛物线过顶点且互相垂直的两弦有关问题探究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一中高中部(528300)鲁利 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 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 识的可接受性的特点,它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知 识中我经历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这种”经历,体会,感悟”其实都是对”过程...
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个案例——抛物线过顶点且互相垂直的两弦有关问题探究
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个案例——抛物线过顶点且互相垂直的两弦有关问题探究 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个案例——抛物线过 顶点且互相垂直的两弦有关问题探究 2008年第6期中学数学研究l3 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个案例 抛物线过顶点且互相垂直的两弦有关问题探究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一中高中部(528300)鲁利 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 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 识的可接受性的特点,它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知 识中我经历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这种”经历,体会,感悟”其实都是对”过程”的体 验,既然是对过程的体验就必须有一个参与的过 程,”参与”意味着动脑,动手,动口,意味着合作与 交流.本课试就新教材人教A版选修4—4中《抛物 线的参数方程》一节例3(P35页)进行探讨,把原问 题改为开放式,供学生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 合的学习方式进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数学发现 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 ,课题设计 原问题例3如图2— 13,0是直角坐标原点,A, 是抛物线Y=2px(p>0)上 异于顶点的两动点,且OA上 OB,OM上AB并与AB交于点 ,求点的轨迹方程. 解:根据条件,设点, A,的坐标分别设为(,Y), (2pt1,2pt1),(2pt2,2pt2), 则OM=(,Y),OA= lJ, D (2pt1,2pt1),OB=(2pt2,2pt2),AB= (2p(t一;),2p(t2一)),因为上,所以O—A? OB=0,化简得tlt=一1,?. 因为O上A,所以O?A=0,化简得t1+t2 =一y/x,?. 因为A=(一2pt1,Y一2pt1),Mg=(2pt2一 ,2pt一Y),且A,,三点共线,所以(一 2pt1)(2pt2一Y)=(Y一2pt1)(2pt2一),化简得 Y(t1+t2)一2pt1t2一=0,?. 由???得+Y一2px:0(?0),这就是 点的轨迹方程. 点评:本问题在课本中仅作为一个抛物线参数 方程应用的例子出现,如果就题论题无疑失之浅 薄,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其价值大打折扣,而且从上 面的解法可见,解题过程非常烦琐,运算量大,激发 不了学生学习兴趣.因此,现保留上述问题背景,把 结论改为开放式. (1)提出问题 如图2—13,0是直角坐标原点,A,是抛物线 Y=2px(P>0)上异于顶点的两动点,且OA上 OB,当A点在抛物线上运动时,试探求直线AB的运 动规律? (2)探索研究 你通过探究发现了什么?形成的猜想是什么? 你能否证明它?变换考察对象,你自己想到的问题 还有哪些?如何解决? (3)写出课题研究 填写好下(一周后上交) 课题研究报告 姓名l班次』J完成时间 抛物线过顶点且互相垂直的两弦课题名称 有关问题探究 探究的简要 过程和方法 初步猜想 我的证明 我的发现及 提出的新的 问题和解答 学生起点能力说明:本次探究有一定难度,因 此选定在我校本人执教的一个物理班进行,本班的 学生理科成绩相对比较好,他们数学基础扎实,思 维能力较强,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有?定的自学和 探究能力. 二,成果集锦 (一)课题研究报告 全班6O人,一周后上交报告57份,统计结果如 下: 14中学数学研究2008年第6期 课题研究报告统计结果 课题名称抛物线过顶点且互相垂直的两弦有关问题探究人数比例 1,用几何画板动态作图32 探究的简要过程2 ,用EXCEL作图1295%和方法 3,求AB的方程13 初步猜想直线AB过定点?(2p,0)4982% 证明略3660% (1)对原问题求点的轨迹提出简明扼要的几何方法:由于直线AB 过定点?(2p,0),所以点到ON的中点Q的距离为定值P,所以可3253% 直接得到的轨迹为圆!方程为(—p)+Y=P(?0) 我的发现及提出(2)变式1:当A点在抛物线上运动时,求三角形AOB的面积的最 2542% 的新的问题和解值? 答(3)变式2:以OA,OB为边作矩形OBSA,求顶点.s的轨迹方程?1525% (4)变式3:以为边按逆时针方向作正方形豫,求顶点的轨1626% 迹方程? (5)变式4:将原题中的抛物线换为椭圆,双曲线再研究上述有关问1321% 题1 (二)学生精彩解答摘录 1.用参数法求AB的方程. 解:显然OA不与轴垂直,所以设OA方程为Y = kx,代入抛物线y2=2px(p>0)得A点坐标 (2p/,2P),由于上OB,所以用一1/k代换A 点坐标中的k(合情推理!)得点坐标(2pk,一 2pk),由两点式得AB的方程:(k一1)Y=一k(一 2P),当=2p时,Y=0,所以直线AB过定点(2p, 0)! 点评:学生选用了直线OA的斜率为参数,说明 他们参数解题意识强.而学生使用了合情推理得 点坐标也是一大亮点!再由直线AB过点(2p,0)的 结论,为本题的几何解法找到了思维的起点和依据, 这是本探究课题的最大成功1 2.用极坐标法求三角形AOB面积的最小值. 解:以0为极点,OX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则 抛物线Y=2px(p>0)的极坐标方程为(psin0) :2ppcosO,即P=2pcosO/sin0,设A(pl,0), 1 B(p2,0+~r/2),则三角形AOB的面积.s=.P2= 所以当sin20=一1时.s取最大值4P,此时直线 AB垂直轴. 点评:本解法学生没有直接用参数解,而是充分 考虑到极坐标解题的特点,妙!利用三角函数最值的 求法,简洁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变换观察问题的角 度,有时得到的解法是多么令人欣喜,多么悦目! 三,探究小结 1.从课题研究报告的结果看,不同程度的学生 均能发现一些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提 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说明新课程教学理 念下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能拓展 移能力还有待训练和提升. 的人只占21%,说明迁 2.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学生再一次体验 到数学美的真谛与精髓,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 热爱和兴趣,对数学简洁美的追求热情. 3.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极大地调动了学 壁啪二= +一+— 一 2008年第6期中学数学研究15 运用三角公式要注意角的范围 安徽省涡阳县第三中学(233600)胡维大 tan(手+)的值为(). A.};B.}}; c.;D.. 一 仨熏 由?得tan2=},?. 将?代人?得:tan:. tan(手+)=} (二)tan(+)=OOSOd+sin2sinOOS+2sinOOSOd—sinod2sincos一 2sin 1+sin2od—OOs2Od1+a—b =————————————————?————一 sin2od+2cosOd一1=——a+b一 1 怎么可能四个结果都正确呢?我们仔细观察便会发 现,sin2od=a,cos2od:b中的Od可为全体实数,而 tan(77”+)中的?7r+,后?z.故本题求解 时Od的范围应为Od?7r+77-,?Z,但在(一)的 解答中用了万能公式,此公式要求Od?7r+,人 为地增加了限制条件,缩小了角的适用范围,例如 当=予时,tan(+):一1,而此时.:0,b =一 1,故(一)中的公式不可能再用.(二)的解答 中,分子分母同乘以2sinod的过程中要求sinod?0, 限制了Od?7r,例如当Od=0时,明显 tan(手+)=tan=1,此时n=0,b=1,(二) 中的公式便不能适用.(三)的解答分子分母同乘以 sinod+oosod,要求sinod+OOSOd?0,又限制了Od?7r 一 手,?z,例如当=一手I~,tan(77”+)=0, 此时a=一1,b=0,(三)中的公式不能适用.只有 (四)的解答,tan(77”+)=罴只须? 7r+77” ,?Z.同乘OOSOd—sinod之后,也没有扩大 角的限制范围,是正确的答案,故选D. (四)tanf_77”+1__1::\4,1一tanodcoSOd—S1nOd !一—鱼一 1一sin2一1—0’ — +_+’+.+’+.+’+’+’+’+”+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 生参与教学和动脑动手的能力.例如:直线过定点的 猜想,三角形最小面积时位置的确定都借助了计算 机多媒体技术,这在以往是无法做到的.这进一步强 化了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例是在新课标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一次有益 尝试.实践证明,只要能设计.妇:的课例,让学生大胆 去探求思考,将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 生的探究能力.教师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激励者,合 作者.在和学生合作探究中,教师常常会得到意外的 收获,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就不会是一句空话.有心的 同行们不妨一试! 参考文献 [1]章建跃等.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4—4》[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
本文档为【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个案例——抛物线过顶点且互相垂直的两弦有关问题探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