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体方法师问答

2017-09-26 30页 doc 58KB 1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体方法师问答体方法师问答 我个人出家也没有多久,资历很浅,在台湾只是有感于印顺导师的论著,觉得他老人家把佛法抉择得非常清楚,因此,我就很感恩,真正的得到这个法之恩,所以我发心,希望能够把导师抉择佛法的正知见,介绍给更多的人来受用。所以,我不辞自己的简陋,把导师著作中的一些重要的基础理念,拼集起来,在台北和一些居士大家共修,讲讲一些基础理论,后来也作成带子。有人就带到大陆来,也受到有些居士的欢迎。就这个因缘,慢慢的就和国内的居士有了一些接触。 其实,我个人也没有什么内证和内涵,只是多多少少介绍一些佛教中的一些基础的理念而已。因为,我看到...
体方法师问答
体方法师问答 我个人出家也没有多久,资历很浅,在台湾只是有感于印顺导师的论著,觉得他老人家把佛法抉择得非常清楚,因此,我就很感恩,真正的得到这个法之恩,所以我发心,希望能够把导师抉择佛法的正知见,介绍给更多的人来受用。所以,我不辞自己的简陋,把导师著作中的一些重要的基础理念,拼集起来,在台北和一些居士大家共修,讲讲一些基础理论,后来也作成带子。有人就带到大陆来,也受到有些居士的欢迎。就这个因缘,慢慢的就和国内的居士有了一些接触。 其实,我个人也没有什么内证和内涵,只是多多少少介绍一些佛教中的一些基础的理念而已。因为,我看到一个问题:——在我还没有出家以前,在社会上也是一个居士身份,一样的做事业,一样的在人间生活、活动,那么也很想学佛,就这样寻寻觅觅的在家学了二十多年,但是心总是不安。也没有办法得到大受用,后来看到了印顺导师的论著,才知道自己过去好高务远,都是往最高的学,最圆满的、最超越的,而却忽视了基础。才知道自己虽然用功了二十多年,最后还是不受用、不安心,原来是底子没打好。才发现这个问题,——所以,现在就深深感受到,尤其是在家居士,修行很不容易,因为自己的经验切深且痛。所以,在台北的一些居士,求我来讲佛法,给大家上课。在上课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基础的重要。因此,我就把导师的论著中,节录一些比较基础的内容来为居士们上课,打个基础。因为基础打好了,上面要再盖几层楼房都可以。基础打好了,学哪一宗、哪一派的法都可以,没有障碍。这个基础是佛教的共见、共法。所以,我有因缘到国内来,和居士们大家见见面,也是谈一些基础的东西,没有什么高深的。 那么国内也有一些规矩法规,我们出家人一定要奉法,所以我们到国内来,也没有开什么讲座啦、弘法啦、禅修啦,都没有。我只是走到哪里有因缘的话,拜访一些道场,在道场有因缘见到一些法师啦,或者是居士啦,大家互相研究佛法,有什么问题,我尽量把我所知道的,为大家解解答,就是这样子而已。所以我们也不办什么活动,也没有办什么专修的课程,都没有。这一次来到这里也是一样,有这个因缘来跟大家见见面,感到很欢喜。 如果大家在法上、基础上(高深的我这里是没有啊),基础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有什么不了解的,欢迎大家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互相研究,尽我所知的给大家回答。也许不一定能满足大家,但是我会尽心。所以今天很感谢大家,有的从很远的地方来,有这个因缘跟大家见面,感到很感恩、很感谢。谢谢大家。(掌声)有什么问题的人可以提问。 (一位法师发言,对大众说:)我们各位法师,各位居士,老菩萨慈悲,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大家解答修行上的事,如果你在修学的过程中,有什么认识,或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有 什么疑惑,现在机不可失,大家赶快积极踊跃来提问。 (发言的法师提问:)法师,我有一个疑惑的地方:印顺导师,我们在佛学院时经常看到他的著作,我们受他的影响也是挺大的,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印顺导师最初对佛法的阐述也就是《中观》,《中论》也应该是他理论的一个基础,因为我经常听别人讲,导师对《中观》和我们传统的所谓的“三论宗“思想不一样,有区别,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三论宗”又和当初的,在印度当时本有的《中观》不一样,包括和藏密的《中观》一些派系也不一样,请老法师慈悲,能否对传统的“三论宗”,和印顺导师所讲的《中观》,它们确实区别在什么地方, (体方法师:)谢谢法师,这在印顺导师的论著里面,其实我所学的也是有限,不一定能够全然的解答法师提的这个问题,也尽我所能给你作个参考。导师是同情中观的,这个同情的意思,就是认同的意思,真正的中观,其实是龙树菩萨造的一些论著,阐扬的是中论,最主要的是《中观论颂》,那么中观的思想,流传到我们中国的三论宗,它还是把龙树的中论、百论、还有十二门论,这三论阐扬。那么三论,导师后来为什么认为会有不同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佛教都含摄到一些其他的思想,包括真常系的思想。比如说,中论的乘传经过几个法师的开演以后,后面还是有所变化,并不是保持着原来中观思想的纯度,后来这个三论宗,由于天台宗的发扬,就把它融摄了,三论宗很快的就没有了,慢慢就没有乘传了。那是因为掺摄了一些中国独特的如来藏思想。关于这一点,导师还是认为有变质、有不同,关于密乘的部分我个人研究的比较少,这部分我没有深入,所以密乘的部分我没有办法作评论,但是我所知道西藏的密宗来讲,他们阐扬的还是中观见,认为是究竟的,而且是应成派的中观见。那么在藏密的部分,对于中观是相当重视,尤其是宗咯吧大师他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其实都是以中论的内涵来作为他编导的次第,所以,现在真正阐扬中观思想的,而且是以“应成派”为究竟的,应该是宗咯巴的这个体系,应该是黄教是格鲁派。我所知道的大约就是这样吧。 (体方法师:)各位大德,你们有什么问题,不要客气,可以提出来互相研究。 (王弘章问:)法师,我提一个问题,就是缘起与空的关系,经中讲到无常,生灭和无常,这是性相的关系,那么缘起和空是怎么样的关系, (体方法师,)好,王弘章居士,昨天晚上交给我几张纸,这里面有二十几个问提。我大约看一下,这些问题在我看来,——我先请问一下王居士,这些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还是别人提供你的问题, (王弘章回答:)这些问题是这样的,我曾经在著作里边看到,在大家相互交流当中的也有,也包含一些其它人的疑问, (体方法师:)哦,这些二十几个问题,主要内容只有包含一个问题,我们以后再来谈。你刚刚问缘起跟空是什么关系,那么我们就随便拿一个东西来说吧,(法师随手拿起桌上的一个MP3播放器,)这是一个小录音器,它是由众多的因缘条件的组合,才成为这样一个东西,名字就叫录音机,给它安立一个名字,那么它不是单一的条件,它是众多的因缘条件组合,也就是说,它缺少一个条件就不能成为这样,由很多的条件的组合才成为这样一个东西,从这个面来看叫相,叫法相、或者是表相。这是“众因缘生法”,没有自性,所以说它是空。也就是说,本来没有这样一个东西,由于由众多因缘条件组合的时候,产生这个现象,给它安立一个名字,所以说它本来是没有自性的。而且这个安立的东西,也是因缘条件组合的,而且它也会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而变,它不可能是永恒的,不可能是不变的,不可能是单一条件可以存在的。所以所它是空,或者是性空,我们在谈到性空或空性,不是在谈没有,是没有自性~没有不变性,没有永恒性,所以说它是空,空,不是在说什么都没有,而是众因缘和合的当下的,即是空,所以叫当体即空。空在谈什么呢,空就是在谈这个现象的有~这个叫“缘起的有”,或者叫“假有”,所以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成立一切法的假有。空就在谈假有,谈缘起的有。很多人不了解,把空跟有变成相对的存在,以为有以外有一个空,把空跟有隔绝成两边了,这样对空的解释可能就不太正确。所以空就在谈有,这个有不是实有,不是永远不变的,它是因缘的组合,随着因缘变化,它会变的。所以它不可能永远存在的,它没有实体,所以它当体既是空。性空就是谈一切的有,不是在谈什么都没有,这样把空有就不会隔绝了。缘起跟空就是用这个来表现,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 很多人把空当作“空间”的空,就是“空空洞洞的空”,其实真正的性空不是在谈这个,所以《中观》中就有讲:“因缘所说法。我说既是空,”只要是因缘所生的法,一切都叫空,既是当体即空的意思。不是离开假有以外还有一个空的存在,这一点大家要明白。好,还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来,大家不要客气,可以互相研究,没有关系。或者你们在修学上有什么体证,认为跟大家可以分享的,也可以提出来, (一位法师问:)法师慈悲,我有一个疑惑,我出家十几年,我们最初的时候出家学教,普遍都在研究教理,象天台宗什么的,大多数提倡都是“教归天台,修归净土”。我一直感到很疑惑的,就是我们传统的禅观,修学天台主要以止观为主,但我们传统的禅宗丛林里,近几百年来,基本上是起疑情、参话头,可能当年的跟器,当年祖师的这些跟器是不一样,他起疑情,他可以有疑情可起,他可以开悟。而我们现在的人,基本上比不上当年,起不了疑情,参话头而不是在参话头,而是在念话头,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就学天台的止观,包括我们的《中观》,包括我们打坐什么的,观心起疑情,我发现——包括我个人,包括我的同学。 在学的过程中,在落实到修禅定的时候,无从下手,或者下手以后得不到效果,也就是说身体得不到轻安,更得不到那种禅悦。所以我想请老法师指教,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包括我们在平常的行持中,怎么样用中观的法门,来指导我们的禅修,老法师慈悲。 (体方法师:)好,谢谢。法师谈的问题是非常的切要,我想这个问题不止是法师,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都会碰到这个问题。学佛目的是什么,确实是要达到受用,佛法谈的不是达到某一种的精进,而是要贪、嗔、痴烦恼的止息。甚至永灭。我们不管学哪一个教派,哪一个修行的法门,我想我们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解脱。解脱什么呢,贪嗔痴跟烦恼,解脱以生死的流转,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愿不同,学的法门也不同。那么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同。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有很多的人求往生西方,有的人求往生东方;有的人是求往生弥勒内院,兜率净土。有的人希望到一个什么佛国,那么有的人就不一样,他愿意生生世世来这个人间,为众生来献身,由于愿的不同,修行的法门就有所不同,每个人想达到的目的也不同。比如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因为那边的环境好,条件好,又不退转,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修行的地方,那么在这边念佛,只要条件具足就可以往生,甚至可以带业往生,所以,很多人并不求现在就能得到什么解脱受用,他目的是在求往生,到那边才修行到成就。 那么,象禅宗的就不是,他希望这一生能开悟,能见性,也是能达到受用和解脱的。所以,方法是不同。不过依我个人的浅见,我们都重视很高的理想,而忽视了一些切身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身心、五蕴、六处,每天在这里生活,每天在使用这个身心,可是,我们对这个身心了不了解,说实在的,我们很少去了解它,都在看外面的一切境界,很少注意到自己内在的条件。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生死轮回,我们为什么是众生,为什么会造业,为什么会生死相续而不断,我们的苦恼无边是怎么造成的,我们从来都没有很细心的去观察自己内在的这些条件。我们只是往最高的境界去追求,这就是我刚刚讲的基础没有打好。所以,虽然求的理想很高,但是基础没有打好就不落实。我常常讲,我们今天会轮回生死的业因,有没有真正的找到,如果是生命中内在的一些条件问题,那对我们身心内在条件有没有看清楚、了解清楚,生命的运作过程,我们是怎么样起执着的,什么样的原因让我们起贪爱、造业而生死相续不断的,我们有一些根本的佛法,就是专门的谈这个,告诉我们痛苦烦恼是怎么来的,我们过去种种执着的意识,到这一生还是在作用着。跟无明相应的,然后我们又有了这个身心,我们的六根触六尘跟无明相应,触、受跟着后面产生了爱取,后面才造成未来的后有。其实,就在这么简单缘起的内涵中,就已经告诉我们:由于无明而起执着。起了我执、我见,一切的实有感。我们的根尘触产生受的时候,喜欢的就起贪欲,不喜欢的就起嗔恨,与无明相应的还是在愚痴中,身心的起心动念中,都在制造贪嗔痴跟烦恼。所以未来就不断的相续,轮回着这种恶性的循环。所以我们真正要修行,不是在唱高调,我个人的看法,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生命中来,去看它的原因是错在哪里,我们在哪里犯过错,在哪里起执着,在哪里起贪爱、造业,都要把它厘得很清楚。就相我们有病去看医生,一定要诊断,找出正确的病因,该开刀呢,还是该吃药,才有正确的对治方法,如果我们今天根本不知道病因在何处,而用很多的时间去做非因计因的修行工作,当然是不相应的。我们都知道因果有必然性,没有找到正确的因,你怎么下功夫都跟你的病因是不相干的,徒劳无功。所以我个人觉得佛法很纯朴,非常的纯朴,就在我们生命中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找出我们颠倒、执着、爱染的原因,看清楚它,只要改变这个因缘,后面的果报就不一样了。因为,因、果有必然性, 如果因果没有必然性,我们怎么修行也没有用。比如说:H2+O一定等于水,把这个条件具足一定是水,它不会变成其它的东西,这个叫必然性。众生会颠倒、会执着、会烦恼、会造业也有他的必然性,把他的原因找清楚、看清楚,把那个原因转变就能改造,这个跟外在其它的条件只是外缘的触缘而已,真正主要的条件还是内在,外面的条件只是助缘而已。是促成我们贪取爱染的外在条件而已。而真正能产生我们烦恼造业的是我们内在的能边,我们如何看清内在的原因条件,所以很多修行法门,如何下手去观察我们真正内在的问题。这就谈到法的根本问题了,佛陀为什么告诉我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盘,在谈什么,就在告诉我们生命内在的真相。所有的观照法、修行法,只是在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而已。我们怎么观察一切只是无常而已,确实是刹那迁流变异不停不住的,你能真正的从生命中体证到吗,如果你在生命中确实观察到了,你就知道佛所言不虚。确实是无常,那么无常迁流变异的东西有没有永恒性和不变性,没有~找不到。真是刹那的安住都不可得,如果是这样那么什么叫我呢,我是永恒的、不变的,是常存的,有这样的东西吗,明白了,原来确实是我不可得~我执才能破,我执破实有感就不存在。对一切自己的身心如此,对一切万法也是如此的时候,内外都是无常、无自性,那你的染着从何而起,当然,体会的就是寂静涅盘的法性空寂。是有次第的一种观察,从内在到外在的一切观察,都可以证明的,这是根本佛法的部分。那么大乘佛法的特色是什么,根本佛法讲的是三法印,而大乘佛法讲的是一实相印,一实相印跟三法印哪里不同,三法印讲的诸行无常,一实相印讲的是常不可得;诸法无我,一实相印讲的是我不可得。寂静涅盘,从一实相印来讲就是生灭不可得。常不可得;我不可得;生灭也不可得。这个在如实的观照下,当体即能体证的东西,这个就是大乘的不共慧。要注意,直接契入的就是寂灭法性,就是空性,当下的体证。所以,一实相印的大乘心法,含盖了三法印,是没有什么不同的。而且应该是总相义,更是宽广。更是善巧,更是直接契入。 也许很多人对我讲的如实观照存疑,产生了很多疑问,不好用,用不上,常常跑掉,拉拉锯锯的,其实我一直强调,要学如实观照一定要把前面的缘起正见建立起来。正知见如果没有建立起来,最多变成对治法而已,要契入寂灭的法性是很困难的。所以,学如实观照一定把根本佛法的缘起正见建立的非常稳固不可,这个时候如实观照就容易相应。 我们现在只能尽这一点心意,没有办法谈最高的,最超越的,最圆满的,所以,应当在最基础的佛法之中建立缘起正见,然后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都可以检验自己。时时刻刻都可以观照。我在讲的如实观照不是在禅修中,是行、住、坐、卧不离,时时刻刻不离当下的反观。所以我们讲法平时很急促,但如果能落实,对大家建立基础应该是很有帮助的,我只能这样讲,至于个人的体证,那就是个人用功的程度了,不是我能主宰、能控制、能给你的。就象佛陀的时代,开示了法要,每个圣弟子的证量都不同。有的初果,有的是二果、三果、四果,为什么有差别,个人的因缘条件、体悟、用功的深度是不同的,见法是不能不同的,但是个人的用功程度、条件是有差异的。所以说,即使善知识能给我们的,也只是助缘而已,那成就的一定是个人的事,不然就不需要有四果了。 菩萨就不需要次第了,这是个人用功的问题,但是,那个入门最重要,如何入门,基础要打好,不要好高务远,谈那个最高的、十地的,你能当下体会吗,证阿罗汉的不动地能以下当下的体悟吗,当然有,但那是少数的人。所以,我建议一定要把基础打好,基础是最重要的, 不管要建基层的高楼,地基不稳,将来危机四重,非常危险。这个要了解,我们的力量有限,智慧有限,自己的德行有限,对大家的帮助也是有限。所以,我们也只能跟大家谈谈基础的东西,跟大家结一结缘,建立最基础的东西,至于往上的部分只能靠个人了。或者是各位有机会亲近更好的善知识,有德行的、有境界的,要多亲近多学,这一部分要靠大家了。就不是我的能力所及了,谢谢啊。还有问题欢迎提出来,也许有一些居士,还没有听过我们上课的解脱之道的基础课,如果你们有因缘可以听听看,打个基础,也许将来就有问题就可以问了,现在还没有问题,因为你们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问题。 (一位居士提问:)师父,(写了一个纸条给师父,) (体方法师:看一会纸条),请师父用如实观察日常身心的实例,来解析“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应该是“是我,异我、相在”,我们观察身心,如何体会无我就对了,这个我,如果认为五蕴是我,那么知道五蕴不是我的时候,可能会把五蕴当成“我的”,我所使用的,这样我就在五蕴外,就是说五蕴执着是我,或者是离五蕴执着有一个我。这个“相在”就是说,我在蕴中,或者蕴在我中,这个我比五蕴大,那五蕴就在我的中间,我比五蕴小,在五蕴里面,这就叫相在。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身心去观察五蕴不是我呢,比如说,什么叫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心法,心法是心灵的部分,五蕴必须和合在一起才叫为人嘛,这就叫我,假名我,或者叫“人我”,那么请问,如果我是五蕴,那五蕴不应该是组合的,应该是单一存在的才叫我,对不对,只要是组合的,那你说哪一蕴是我,是色我吗,受想行识哪一蕴是我呢,那都不可能么,只要组合的就不是单一的,不是单一的就找不到一个实在不变的我。那么异我呢,五蕴即不是我,那应该变成我的,我所用的身体,就变成五蕴是我所。你们想想看,在五蕴的观察以外,还有什么叫我的,能观、所观,你去观察哪一个是实在的我,离蕴以外有一个我可得吗,即蕴不是我,离蕴也不是我,我也不是在“相”中,也不是在“蕴中”,也不是蕴外有一个我,如果是这样,时时的去观察应该能发现。 我们生命中其实最执着的是什么,是把能知、能观、能觉当我的比较多,因为色无常大家知道,会老、会病、会坏,那么这个心总是永恒的吧,一般来讲最容易执着,但是请问,这个心识的心灵作用,离开五蕴功能和合以外,它能单独存在吗,能起功能作用吗,所以佛法讲的是缘起论,什么是缘起论,是一切法的相依相缘的存在,它不是单一、单独能存在的。只要相依相缘的就没有自性,比如说,我们的意识离开这个肉体,它能单独的存在吗,肉体没有了,它还能活吗,所以,我们的身心是色心二法相依相缘才能存在,离开一边,那一边就不能存在。这个才叫缘起,缘起必是条件相互和合才能存在,这个叫缘起。如果不是缘起那就是自性,有没有这样的东西,我们最难体会的,就是把这个能知、能见、能体会的能边,当作我,这个问题比较大~但是,在《杂阿含》经里面佛陀就讲:我们众生把这个肉体当作是我的话,那还情有可原,因为他有一期的安定性,甚至说他有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甚至是百年,执着他是实在的、永恒的,他说这种执着还情有可原,如果把这个心识执为是常的,他说是最不可原谅,为什么,他说,我们的心灵作用,是刹那刹那迁流不息的,象猴子一样的,从来不停的在攀缘,每一刹那都在变,把这种千变万化不住的心念,当作是常、是我,这是众生最愚痴的地方,如果色法不是我,心法也不是我,那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时时可以观察得到的,应该很容易,如果真的有观察应该看得到的。 (又一个问题的回答)这里就讲:龙树菩萨说,无常及涅盘,在理念与实践上如何贯通,请 师父解释。 (体方法师:)你问的这个问题,都是很高深的,不过我也还没有什么体证,也可能说的不正确,不过给你作参考,总是从导师的论著中,和古大德的解释中,我也用这种方法来解释,因为我也还没有证涅盘,无常是什么意思,刹那不住、迁流不息,这个叫无常。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刚刚讲无常就是常不可得,这个角度很重要,我们看到迁流变化,(师父拿起一个杯子说)象这种东西你能看到迁流变化吗,你要看到当下的迁流变化很难,因为它确实在迁流变化,但是,不是我们肉眼能看得到的。所以,我们一般很难看得到它的迁流变化。我们作个比喻:我们看到那个河流,那个水一直在流,在我们来看,河流就是河流,永远就是那一条河流,其实每一刹那,那个水是不同的,都是不相同的水,没有一刹那是相同的水,但是我们看起来水就是那么的实在,我们看不到它的迁流,从迁流的现象来讲,我们看到的叫生灭,是不是,(师父拍了两次手掌问)你们听到了什么,(一个居士回答说:听到了声音,师父问:)听到了“生”呢,还是“灭”呢,(有几个居士回答说,听到了声音的“灭”。师父说:)我们大部分人是听到了声音的“生”。很少人说听到了声音的“灭”,对不对,(有的说生,有的说灭),唉~到底是生还是“灭”呢,(仍有不同回答,师父说:)这只是在启发,以佛法的角度看,众生的角度看的都是“生”,圣弟子看到的都是“灭”。那么到底是生还是灭,如果真的“生”不会“灭”呦。真的灭不会生呦。生是真的生吗,如果“生”,真的能体会它缘起当下,缘起而有,那么这个“生”就非实生,你要如何去体会,生若非实生,哪里有实灭,如果是这样,透过生灭的现象,体证生灭的实性,这样知道意思吧。那么生灭的相就是讲无常,生灭的实性就在讲涅盘,这样是不是要透过生灭的相,就能体证不生不灭的涅盘,如果离生灭,另外有一个无为法的涅盘,那生灭是有为法,涅盘是无为法,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体性的话,那生灭永远不能到不生不灭,因为两个是不同的东西么,不可能搞得上,不相干么。我请问各位,我们现在身心是有为法是无为法,那我们有为法怎么修能搞到变成无为法,那我们众生怎么能搞到体证涅盘,所以,我们要明白,有为法是它的相,知道相的如幻、非实,所体证的生非实生、灭非实灭的时候,就是所谓的涅盘,所以,离生灭没有涅盘可得。涅盘的法性要在哪里体会,就在生灭的万法中。所以有人要问,什么什么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就是不了解这个道理,才有这样的疑惑, (又一个问题,法师念:)从无常下手是不可能证无生涅盘的,这句话对吗,刚刚已经解答了,如果从生灭法下手不可能证无生涅盘,那这句话对不对现在你就知道了吧,不我是说我刚刚的解释,如果这句话你听懂的话,那如果他们的理念,是有为法是有为法啦,无为法是无为法,那我们的生命是有为法就永远不能体证无为法,你就知道,因为无为法跟你不相干嘛。其实我跟你讲,一般学南传的,大部分都是把无为法当作实在的,对不对,那么请问:听说有很多人都证果了,你证的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如果证的果是无为法,你现在有为生灭中怎么能证到无为法,请问,因为生灭是生灭嘛~涅盘是涅盘嘛,有为法是有为法,无为是无为,你从有为的身心怎么能体证到无为,请问,如果说你证果那不是戏论吗, (又一个问题,法师念:)根尘相触生识,古人说,舍识用根,这句话对吗,这个“舍识用根”,其实是某一种修法的特殊语言吧~这个是某一种法门的特殊用语,这里讲的“识”,是分别的意思,分别意识的意思,如果你落入分别的意识,那你跟我们讲本来的、根本的已经偏离了, 所以他说用根的话,他只是能知能觉的部分,指根,六根的根,按我们现在来讲就是神经系统吧,就是不要用分别的意思,这个是某一种法门的用语,但是,并不见得每一个法门的用语是一样的,所以你说这句话对吗,在他们的法门中当然是对的,他才会讲,他们认为对。但是,在其他的法门倒不一定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识,是有层次的,杂染的意识、分别的意识、跟能知能觉的纯粹的意识,是有差别的,使用的功能上是有差别的。所以就不能说识的功能就不对,说实在话,我们今天如果没有识的这种功能,我们连修行的路都不知到怎么走,怎么个修,起码的五蕴功能,比如说觉知了„„本能么,不能说连识的本能都不应该有,是执着、污染以后的分别意识不能用,比如我们如实观照,叫你不管看到什么,不管起心动念,情绪如何,不管是善恶的心念,当你看到的时候,为什么叫你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就是防止落入惯性的思维模式,哪个惯性的思维模式对众生来讲,当然就是分别的意识,是污染的、是执着的、是跟无明相应的,如果你用这样的意识来分别它,你能理解到什么呢,意思是一样的。看到了,能知道、知道了,能发现了问题而已。但是不迎不拒,一迎拒就落入过去惯性的思维模式当中去了,过去惯性的思维模式如果是正确的,今天还要用修行吗,过去的思维模式是污染的、是颠倒的,你怎么用能发觉真相呢,所以为了防止我们惯性的思维模式,叫你不迎不拒是有意义的。但是觉知的功能不能没有,这个识能不用吗,觉知都没有你怎么发觉真相,所以注意啊,这个识,是怎么个识~怎么样个用法,这个是在某一种的功能上,或某一种的对治上,或某一种的功夫上,他用“舍识用根”,这个是某个法门的专用名词,但其他的法门不见得相应,只能这样讲,不能说它对,或者是不对。 (又一问题,法师念:)对境不起爱染心,名无心道人,禅宗说:“无心犹隔一重关”,如何超越此关,请师父慈悲、指点。 (师父回答)对,无心只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心灵状态,但是,这里如果不跟慧相应,不跟明相应,这种无心状态有很多种,“无记”也会到达无心;禅定也会到达无心;这个跟见法、见相、跟般若相应的了解真相是不一样的。这里讲的“无心犹隔一重关”,是禅宗对那些在“冷水泡石头”的人说的,有人坐到身心都不动了,象枯木一样的,没有那种内在的“灵觉”,所以,他认为这样的是无心,怎么能真正的见法、见性呢,这个地方是在叫我们不要执着在枯木的坐禅方式,或者是无记里面,或者是某一种深的禅定里面,那个都不是真正的见性、见法。 (又一问题,师父念:)请师父解析:“有业,无作者、无受者”的日常日用, (师父回答)有业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身心活动中,造成的后面的功能,比如说我起贪爱,存在的一种后续的一种功能作用,所以,这个业呢,会潜伏在我们的内在叫无表业,发现为行为的为表业,潜在的里面的功能作用叫无表业,那么这个“有业报、无作者”,就是在讲这个,我们的身心活动还没有与明相应,还没有悟道以前,所有的一切身、语、意的行为,都会留下它的后作用,这就是“有业报、无作者”的关系。你还没有开悟、见法以前,所作所为都是与无明相应的,一定会留下后面的功能作用,这个就是无表业。但是我们佛法讲,虽然有这个功能因果的作用,其实里面呢,没有一个实在永恒不变的我,叫做“无作者”。如果有我,那么这个是作者也是受者,这里讲的无作者、无受者,其实是在讲无我,虽无我能起因果业报的功能作用的意思。很多人认为有一个我才能产生轮回作用,其实,佛法的体会刚好相反,因为无我才能造成因果的相续的作用,有我就不变了,怎么能起因果作用呢,这个 就是对法的体验有差别的地方。后面的这些都跟王宏章提的差不多,这个将来留在一起再来回答好吧, (一位居士提问举手,师父说请问。)请教法师:我想问一下因果的问题,就是说,如果是单个的一个因,比如说我说一句话,或念一句佛,那么会造成的果,是单个的果呢,还是多个复合的果,那么它在时间上、空间上是同时的还是不同时的, (法师回答)这个问题满复杂的,不过我们从唯识学的立场解释,这个问题也许比较容易解决,比如说第八识,叫异熟识,什么叫叫异熟识呢,唯识的说法是我们一切的现行,都会制造一些业种,储存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将来遇到因缘的时候,它就会变现行,所以这个第八识,叫异熟识。什么叫叫异熟呢,就是“异类而熟”,“异地而熟”“异时而熟”。就是说,它里面虽然有那些种子在,要碰到因缘它才能触发,如果没有因缘,这个种子放得再久也不会成为果,那什么时候来触发呢,可能不是在这个时间,“异时”就是离开现在以外的时间,包括过几个月、几年,或者是这一生死了,下一辈子、下下辈子都不一定。这个叫“异时”,时空不同,才能成熟的。另外一种是“异类而熟”,你现在是在人道,将来的果报或者是在六道的三恶道,或者是在天道,或者是哪一道才成熟的。异地而熟,比如说你现在生的这个环境,另外新的时空环境不一样,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或者不同的所谓的人类,或者其它的不同的生类,能生的地方,它是异熟,所以叫做异熟识。这样就知道了,这个因果的法则,都是在这里,要真正的了解它也不容易,比如说我们这一生当人,当然有过去的因缘,过去的条件,有一个观念很重要,业尽管再多,不管它多如须弥山,它一定要有助缘才能成为果,那么这个最大的助缘就是烦恼,所以为什么我们还有机会,不管我们过去造了多少业,为了断烦恼,是为了能够解脱,这个很重要。阿罗汉为什么说:“此生以尽,„„不受后有”,他怎么知道不受后有,因为他已经断了贪爱,断了贪爱不再起惑、造业,业不会再滋润,他不会再起烦恼。我们可以了解的秧劫摩罗,他杀了九十九个人啊,他还要杀佛陀凑一百人,后来被佛陀度化了,他就跟着佛陀学了,佛陀教他的法他能实践,最后他还证了阿罗汉。如果照一般的因果相续的道理来看,大家都不能理解啊,他杀了九十九个人,那这一生还有还吗,还能还报吗,他为什么能证阿罗汉,阿罗汉是不受后有的,不再生死轮回,这个地方很重要。如果我们能修行、离欲、断贪爱、破无明,一样的可以解脱。不管过去的业有多少,这一点很重要,而且也不必要把所有的业,都要把它清干净。所以很多人不了解:我们的业太重了,我们不可能会解脱的。有人在黑板上画一个圈圈,说这个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画了很多点点点„„,他说一个点出来就是我们的这一生,那请问:这里边无量无边的点,一个点的出来就是我们的一生,那还要多少生要去转化,那哪一个人能成就,这就是对业果的道理还不是完全的了解,所以,不必担心,不管过去业造了多少,如何去把真相看明白。作个比喻:灯光打开的时候,黑暗就不存在了,今天由于我们从来就与无明相应,从来就没有打开过灯,所以,造的恶业也好,什么因缘也好,啊~里面太复杂了~如果有一天你把灯打开了,还有黑暗吗,需不需要再去触黑暗,过去由于灯没有打开过,跟无明的状态,产生了所谓的黑暗了、造业了、所有的一切因缘条件,讲起来都是无明中的产物而已,也是如幻、非实,那么如何去体会呢,如何打开灯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很多人修行,不知道如何叫打开灯,打开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现在几乎没有人在谈这个。我们都在对治烦恼,对治我们的贪嗔痴,如果我们问他:你贪嗔痴一共有多少,忏悔那么久,用功那么久,去掉多少,剩下多少,没有一个人知道。那请问:我们在打糊涂仗吗,禅宗也讲:一灯能破千年暗,我们有没有体会到这个根本,打开灯无明就不存在,还要搞那些吗,问题是什么叫打开灯,现 在几乎没有人谈这个问题,过去他们禅宗的祖师,他们能开悟、能见性、能自在解脱,一点都不戏论。还有很多古大德,是很了不起,都很有成就,只是现在探讨这个少了,讲这个的人也少了,就是这样。所以有缘,我一直强调,一定要把佛法的缘起正见建立起来,这个正见建立以后,后面打开灯就容易了,这只能说是我的建议。 (摄影、照相的张洁对师父说:)我今年已经五十岁了,我今生要了脱生死有没有希望,如果有希望该怎么下手, (师父很有用意的回答说:)如果你敢在这个地方,对大众、对佛菩萨发誓:你决心从现在起,决定把身心投入~一心一意的修行,我保证你一生绝对有希望~(掌声)如果不敢,——希望在空中~ (下午的开示)我们在来谈一些根本的问题,关于缘起,这根本的缘起是“甚深复甚深”,深在哪里呢,我们一般很难体会,要了解一切法的能够缘起,已经不容易了,那么还要知道它的还灭,如何证入涅盘这一部分,更难了解,我们都知道讲涅盘,以文字上的解释来说,是贪嗔痴烦恼的止息、永灭。那么真正的证入涅盘,或者说所谓的空性,本来就是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也就是说,起心动念,用文字、任何语言表达,都没有办法表达。那么,如果佛陀他所体证的涅盘不表达的话,我们就永远不能体会和了解,所以才有“以手指月”这个比喻,我们只要落入语言相,文字相,便有局限性。无法彻底的表达我们要表达的内容,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佛以“二谛”说法,第一、是以“世俗谛”;第二、才是“第一义谛”。所谓的世俗谛,就是跟我们一般大众所共识的部分;人间的一切法,我们所能认知的、所能了解的、所能表达的,他也一样用这种方式来给我们启发,目的就是让我们契入一切法的本质、真相,这一部分是没有办法表达的。 所以,我们往往谈到空性、涅盘的时候,要表达清楚那是很困难的,惟有当你体证到的时候,你才知道那是什么。尤其是我们大众的一种思维模式,佛陀就有这样讲,我们众生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无,我们所能看到的,所能认识的,如果是有的东西,就会认为是实有,如果看不到的、认识不到的,就认为是实无,这就是我们普遍的思维模式。但是,如果是圣弟子所看到的,他的思维模式跟我们刚好相反,《杂阿含》经这样讲,“圣弟子正观世间集,则不起无见;圣弟子正观世间灭,则不生有见,”什么意思呢,就是真正的圣者们,他们看到缘起的一切万法,能缘起的这一部分,就知道世俗所看到的一切刚好相反,他们不会起无见,不会落在实无里面。因为能缘起嘛~能缘起就不是什么都没有,但是,能缘起的万法,他都没有办法永恒,都会坏,都必归于灭。那么这里有,就不是永恒的有,实在的有,所以就不会落入有见。这样的思维模式跟我们众生的思维模式,刚好相反。 众生认为有就是实有,认为无就是实无。但是,这些圣弟子刚好相反,能缘起的集起,表示它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断见。一切的有又必归于灭,所以它不是实有,就不会落入常见。那我们众生有就是实有,无就是实无;生就是实生,灭就是实灭。那圣弟子看到的刚好相反, 能生起、能集起就不是什么都没有;虽然能集起的又不能永恒,必归于灭就不是实无,实无、实有都不是,离断常二见;离有无二见,这个地方满重要的。 我们的思维模式就在有无、断常里面,当我们都在这样的思维模式里的时候,我们永远看不到真相。所以佛法说“离两边名中道”。不落入实有也不落入实无,不落入断见、也不落入常见,离两边名中道。这个中道,就是佛法在讲的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所以,缘起它有集起的一面,流转的一面,由于它的无常性,必归于灭,所以又有还灭的一面,缘起的流转与缘起的还灭,就是所谓的缘起法则,含盖着两个曾面。 一切法为什么能缘起,缘起是实在的吗,是永恒的吗,如果是实在、永恒它就不变,缘起的万法是必归于灭,为什么必归于灭,从还灭的这一部分,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它的集灭性,所以,缘起的流转复甚深的这一部分,要明白已经不容易了,要体会还灭的这一部分,更加不容易,所以说“甚深复甚深”。 如果我们真正的能离有无、断常二见,就能了解实相,了解缘起法的实相,如果能离开这个执着、这个惯性,我们的思维模式就会和一般人刚好相反,有就执为实有,无就执为实无。而真正的明白缘起的话,有,虽有如幻,不会执为实有;灭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真正明白寂灭法性,就会明白“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反而因为寂灭才能产生万法的现象,才能成立因果系。不是灭了什么都没有,由于有很多人把空、或者是灭,解释成什么都没有,所以就误解了空义,把它解释成空空洞洞的空,所以是断灭的空,那是不能了解真正的中道义。我们一直在谈寂灭法性、寂灭法性,或者涅盘、空性,我一直强调,一落入文言语句,都不能恰当的表达真实内容,何况我们说它是有是无,只有离有无两边、断常两边才能体证,我们偏偏要把空性啦、寂灭法性啦、还有涅盘啦,问它到底是实有还是实无,这样的思维模式,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体会空性呢,什么时候真正体会到法性寂灭呢, 我现在讲这个问题,也许这样点,一般人很难体会,因为这样几个问题,二十几个问题,基于这一点都不明白,问题会延伸出来。缘起的法则,就是我们讲的宇宙真理法则,认识这个真理法则,你才能看清楚一切法的真相,最重要一点是什么,就是离执着、离贪爱,贪嗔痴烦恼才能止息。才能体会寂灭。如果你真正的能体会寂灭法性,才能真正的不再起贪嗔痴烦恼,才能真正的体会空性或涅盘。这本来就是生生不已的,我们如何用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先得法住,后得涅盘”。法住智,一定要先明白一句法住的环环相扣的道理,你才知道原因在哪里,从哪里下手。根本的原因解除的时候,就有机会亲证到所谓的涅盘,这不是理论可以讨论的,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是,缘起法我们讲是“此有故彼有”,环环相扣的十二支,这是后期把它建构的比较圆满,含摄得三世二重因果,是为了圆满的解决因缘果报的相续性的问题。而事实上在《阿含经》里面,并不是一开始就讲十二缘起,有五支、有七支、有十支都有,但这主要的环环相扣的重点,其实是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就是这色心二法的五蕴,内在的条件怎么样运作,主要就是形成了这个肉体以后,因为我们有六根触六尘,产生六受,在受的时候,由于是跟无明相应的,所以它会爱、取、有,主要是在要明白,我们是在这样的功能性上,六根触六尘,也就是我们时时刻刻根尘都在触,为什么都在受,都把那个跟无明相应的受执为实有,喜欢的就贪,不喜欢的就嗔,我们什么时候不造贪嗔痴的爱染,我们发觉生命中的五蕴在这里颠倒执着,造业的根本地方。 问题是有人提出另外一个看法,缘起讲三世,他认为这并不正确,在南传的《清净道论》学顶论师他造的,他是用十二缘起的三世二重因果来论,那么在泰国也有一位佛使比丘,他的看法又是一样,他认为缘起不是在讲三世,他认为缘起就是一念,一念就具足了缘起的全部内容,这个就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果是讲一念具足缘起,也会产生一个不圆满的,没有办法解决一些因果的现象。 那么一些居士,提了二十几个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只有一个问题,这个就是这个问题的存在,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大家如果都有这一份疑问可以参考,问题虽然很多,但二十多个问题,主要是缘起到底是三世的说法对,还是十二缘起出在一念的说法才对,如果一念之间的缘起法则是正确的,那么三世说法它会不正确;请问,如果三世的说法不正确,——三世包括什么,过去、现在、未来叫三世。过去一念、现在一念、未来一念叫三世;前一生、这一生、未来一生也叫三世,时间有长短的意思,所以,对缘起的解释,不管是过去或者现在的大乘说法,不同的体系都有不同的解释,其实每一个宗派、每一个不同体系都在谈缘起,但是,对缘起确实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说大乘的中观来讲,是性空缘起;唯识却是自性缘起,阿赖耶缘起;真常是如来藏的真心缘起,都不一样。每一种说法都在谈缘起,但是,它的内容却实不同。那么到觉因法师,他谈的缘起开始反思,如果从佛使比丘来看,他的真的是一念。 印顺导师的思想,他认为只有谈一念,因果的法则,和因果之间的必然性,没有办法讲清,讲因果有很多困难。比如说一念如果具足,这些环环相扣的缘起怎么来成立,一念之间,因果是同时的,如果是这样如何产生因果相续的现象,——这却实是不圆满的地方。 我现在个人有一个认识,比如说佛法讲的大期生灭,一期生灭,一念生灭。大期生灭是说,我们的生死轮回是不停的,惟有到证阿罗汉以后,这个大期生死流转才停止。没证阿罗汉以前,生生世世轮回不停的。一期生灭,就是我们从生出来到死的那一天;刹那的生灭,是一念之间的生灭,这就牵涉到一念跟三世的问题,我的看法就是这样。 大期的生灭要在哪里解决,就要在这一期的生灭来解决它,才能停止生死。也就是说,我们要善用这一生的因缘,来见法、来悟道,来解脱,那么,在这一生就可以解决大期的生灭。 而这一生的生灭要在哪里解决,就在我们一念之间来解决~如果明白这样,一念与一期、大期是没有矛盾的。我为什么在如实观照中一直强调,生命只有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不可得、不可求,未来还没有到,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当下,注意~当下不是叫现在呦~因为现在是跟过去、未来是相对存在的,而生命只有当下,为什么一直告诉大家这个问题,修行要修多久,在哪里解决,定要定多久,——就在当下,如果能明白,其实一念生灭和当下是一样的。所以,这一念如果你真正的明白了,象灯打开了,黑暗自然不存在。下一秒钟同样没有问题,未来没有问题,死后也没有问题。如果这一念之间还是不清楚、不明白,烦恼相续还是一样,下一秒钟还是有问题,未来、死后还是有问题。那这样一念跟一期生灭、跟大期生灭根本是没有矛盾的,如果能明白这个,念一的缘起是贯穿三世的,一念间与三世的问题都没有障碍。如果明白我讲的如实观照的当下问题,真的能明白,一念跟一期生灭、跟大期生灭根本是没有矛盾的,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只是给大家做参考。 那么什么时候该用五支,什么时候该用七支,什么时候该用十二支,那就看你的需要怎么样~什么时候对某一种人的需要,对某一种状态的需要,都可以善用它,如果明白了,这二十几 个问题里面,大多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即使是这样还是要用心的去体会,如果确实还有问题没有关系,可以私下找我谈。 下面谈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如实观照的一些问题,如实观照为什么要变成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而不是专注一点。因为这里有一个很深的含义在,我常常比喻讲:我们在观察自己的时候,象猫捉老鼠一样的守住一个洞口,老鼠绝对不敢出来,这是比喻。如果猫不要守住洞口,好象在虚空一样的在观察洞口,那个老鼠就会跑出来。这个比喻是在讲什么意思呢,是在讲我们的意识,用现在语言来讲,就是表面意识和潜意识的问题,这也是佛法中讲的破见惑和思惑的重要的关键所在,也就是一个扑特伽罗我见和萨伽耶见的问题。 我们平常的思维模式形态,其实能控制、能明白的,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叫表面意识,如果用现在的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说我们的表面意识,占我们整个意识的百分之十,而我们的潜意识却占百分之八十五。我们表面意识能控制的,能够顶限控制的就是表面意识,为什么我们睡觉的时候梦就来了,梦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其实那个是潜意识的部分。 我们平常有很多,这个是不好的,这个是不道德的,这个是不可以的,这个是不对的,这个是误会的,我们有很多的规范,把我们的意识流,表面能控制的,都是仁义道德的,都是非常的庄严美满,可内心不良的、不好的,不轨的活动都压制下去,而事实上它并不是没有了,是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越压抑、越控制它就潜伏的越深,所以表面上我们在净化的部分,差不多是表面意识的百分之十那部分,而百分之八十的部分是越压越深,为什么要如实观照,如果我们专用一点,凝定、安定、轻安啦,那都是表面意识的状态。而深层的意识里面是伏而不断,只是压的。为什么即使有禅定,看起来心意识没有问题,出定之后,我们的惯性还是一样,因为内在的问题还没有清除,所以禅定为什么不究竟,出定后还是跟原来一样,所以如实观照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就在这里谈一下,当我们用如实观照的方法,去观察自己的时候,虽然不是修定,也有定的功能,由于我们正见的建立,可以破除这个表面意识的时候,这个叫见惑~这很重要。 当我们表面意识宁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潜意识会出来。当你很客观的时候,潜意识会出来,尤其在禅定比较凝定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奇怪的念头忽然浮上来,平常压抑的、抑制它的、甚至平常骂人的话、杀人的话、很多话就会产生出来,你会下一跳。平常我的心理不是这样的,怎么忽然间这样大大的改变,其实那个是什么,表面意识慢慢清净以后,潜意识就会从潜在的涌现出来,所以,如实观照为什么要客观的观察它,你看着它起来明白就好,不要去压抑它、不要去控制它就好,原因是什么,我们潜在的意识,让它随着我们的惯性浮现成表面意识,这时你会看着它象什么,起来、消失,起来、消失,起来、消失,看着它,慢慢的潜在的那些压抑的东西,慢慢的会清楚,所以大家都不懂,这一生的我执——萨伽耶见存在哪里,就是这深层的意识部分,这不是我们的教育,粗浅的理解缘起法的就能清楚的,是潜在深层的部分,这个要有善巧的。你越压抑它就沉的越低,伏的越深,这些如果不能清楚,你内在的萨伽耶见很难真正的清净,所以我才用比喻,你象在虚空中很客观的在观察,它老鼠还没跑出来是什么意思,那就是潜意识的部分,它一出来你就会看到,什么影象啦、平常不可告人的啦,就会跑出来,很压抑的、见不得人的,骂人的、很凶恶的,很恶毒的那些语言都会跑出来。 所以各位,当你有这种现象的时候,你们不要害怕,不要以为自己着了魔,——自己怎么忽然间变成这样了,这是有原因的~但是要记得如实观照的六个口诀就好,记着不迎不拒,即 使再恶的念头起来,再恐怖的念头起来,你还是静静的看着它就好,让它自然的留、自然的消失,你才会真正的看到,这些潜在的、即使最恶毒、最不好的念头还是无常的。它会起来、还会消失;会起来、还会消失,只要你看着它就好,任它自然来、自然灭,慢慢的潜在的这些让它发泄之后,习性才能慢慢的断尽它,但是,必须强调,不是每一个人很快就用上,你即使如实观照以得力了,连表面意识的扑特伽罗我见要破除都不见得那么容易,不要讲深的萨伽耶见的问题。 我们这里面有人见了这种事情,忽然下了一跳:为什么成这样,产生了很大的障碍,还好,它今天跟我谈这些问题,我才告诉他,就是这个问题,不要害怕,那不是没有原因的。但是,你今天如果对它没有了解的人,会乱讲、乱解释,产生后面的障碍更大。所以,有这种现象的时候不要怕,还是如实观照,要看着它,让它自然长、自然消失,这样自己的心反而比较清净,就这样不要怕,这是关于如实观照的一些问题,有人问这个问题所以我提出来谈,也顺便的强调:如实观照为什么要客观的如实观察,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这里面有很深的含义,不然的话,我们一般修行可以破的只是见惑,思惑很难破,因为它是潜在我们的根身,潜在我们意识里面很深层的部分,是很难去掉的。这几个主要的问题先谈,大家明白了,也许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不了解这个在讲什么,但是没关系,只要你们有需要,我必须要这样讲,利用你们这个机会,让更多人了解这个重点,将来你们发生的时候才知道,啊,才知道这样的奥妙~为什么如实观照不是只注重哪一点,只是在关注一点修定,啊不是在修定。是说按着很客观的真相发现真相而已,它是透入我们身心的种种现象,种种原因看到它的无常、无为以外,其实最后要契入的是寂灭法性而已,才是真正如实观照的用意,当然,这些还含盖着一些心法在内,只要到某种程度的人我们就能点化,这是附带的谈一谈,把重要的问题大概的谈了一下,下面大家还是可以提问。 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把缘起法的内容还不能深刻的明白,说实在的要体会也不容易。还是建议大家,如果有机会,还是把我们过去上课的带子,或《解脱之道》的资料参考一下,把知见充实一下,不管你们将来修哪一个法门,都可以,这里只是一个基础,对你们将来修哪一个法门是有帮助的,不会有障碍,这一点我可以诚恳的说,不会有障碍,所以不妨大家可以做参考,这个没有学好,要谈其他的,要谈体会真的是不容易,你们后面来的人,有问题可以谈,可以问,不然我们今天来这边的目标就达到了,我们后面就要结束了,我们就要离开了。 (一位居士写纸条提问:法师念:)好,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建立佛法的缘起性空正见,要破除自性见,这自性见与“四弘誓愿”中的自性有何不同, (法师回答:)我们佛法,尤其是大乘的佛法里面真常系的思想,常谈自性两个字;唯识宗也常用自性两个字,自性我们先给它一个定义,自性的定义就是永远不变的,本来就有的,一般自性就是这样的解释,那么我们要讲缘起,又要讲性空,缘起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自性,自性就非缘起,那这个就有矛盾,自性是本来具足、本来就有的,所以它不是缘起而产生的,只要是缘起的就没有自性,就没有永恒性和不变性,其实自性和缘起是两个相对的名句,所以缘起的就是性空,性空就是没有自性的意思,自性的就非缘起,自性的本来就有、本来就具足的,不变的东西它不需要条件的组合,破自性见就是破实有感,不变性,永恒性,那么“四弘誓愿”中的自性又怎么解释呢,你可以去深入的查一查,“四弘誓愿”中的自性定义,是不是跟我们上面讲的定义一样,如果定义不一样,那就没有矛盾。如果定义一样,那就有矛盾。这个可以作个参考。 第二、了了分明,无性无相的真如本性是否是缘起, (法师回答:)我们已经讲过了,真如本性,就是在解释我们的空性,跟涅盘是一样的,真如法性,是无性、无相,这个都是跟文字上的解释,如果是缘起的,那就不是本来的,本来的就不需要缘起,这个要明白,我必须要强调的一点,大乘的三个体系里面,《中观》系谈的是缘起性空;唯识系讲的是自性缘起,或者是阿赖耶缘起。真常系讲的就是真如缘起,真如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对不对,这个就需要明白了,同样讲缘起,是不同的。因为真常系跟我们的真常心是永恒不变的,你可以慢慢的去体会,为什么三个体系的理论会有不同,所讲的缘起就不同,这样就产生了什么问题,因为有人就这样的判教,认为这里面有方便说,有究竟说,哪个是方便,哪个是究竟,好,那就随个人的体会、个人的认识、个人的领悟不同就有所抉择。 最后一个问题就讲到“轮回的本体是什么”, (法师回答:)我们刚刚就已经讲了,如果自性是不变的,那一般的就认为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来轮回,好象是顺理成章的,就应该是这样的,比如说外道说有神我,他可以来来去去,死了又象换一件衣服一样又换一个身体,有一个真我不变才轮回,佛法刚好相反,认为不变的东西就不能轮回,就是因为无自性,所以一切法性空,才能产生轮回,佛法讲的无我才轮回,不是有我的轮回,差别就在这里。这个就是我们抉择法,最重要、最难体会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一个自性是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的,——不变的可以轮回吗,不变的可以产生一切缘起现象吗,都不可能,就是因为无自性的空,所以才能产生一切缘起的幻相。产生轮回的现象。所以这里要讲“轮回的主体是什么”,其实我要告诉你,如果有主体,那就是自性~而佛法讲的是无自性的,没有一个轮回的主体,是什么而轮回,我在缘起的环环相扣中已经讲了,是在无明中产生我执,在实有感起自性见,在实有感才产生贪爱、执取,造业无边,我们的意识就很强烈的执取,这个叫有取识。“此蕴灭已,余蕴相续”是因为有取识的执取功能。所以很多人认为必须要有一个主体的东西在轮回,或者是意识来轮回,一般都会这样解释,而佛法是反对是意识来轮回。只是执取的能量在,就能产生所谓的轮回的现象,所以,《阿含经》就讲““此蕴灭已,余蕴相续”,并不是非要有一个主体的东西要从这里到那里。 我有时后,常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比喻,如我们现代的电脑,有硬件,硬件可以储存很多的信息,一份硬件储存的信息非常的多,又可以从这个硬件转存到另一个硬件。那么,那一份硬件就可以在电脑里面产生功能,这样的话,是不是有一个实在的东西从这里到那里,——这里是指信息,打个比喻了。 佛法讲,因为没有一个主体性,所以才会产生轮回的功能,如果有主体性的东西是不能产生轮回的,外道都在讲有一个神我,或者有一个叫灵魂,或者叫自性来轮回的,这个就是佛法要破除的。轮回是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佛法讲无常、无我,无我在破什么,就是在破这个自性见、实有感,实体轮回的这个观念,没有这样的观念。佛说,我们在这样的无我中起我见,不是本来有一个我,然后把它破掉了才叫无我,不是的。是本来就无我,一切法无自性,缘起如幻、非实,我们却在非我中起我见,起我执,这个我执我见本来就不存在的,是由于虚幻而产生的。 所以,当你明白真相的时候,我执就不见了,不是有一个我再把他破除了,是本来就无我, 我已经体证了本来无我,只是还它个本来而已。很多人不了解,认为修到把我破了,——我如果是实在的,你能破吗,我如果是实在的你破不了,它是自性、它是永远的,你怎么能破,所以佛法都在破我、法二执,我执就是讲的自性见,自性见不破,我执决定破不了。我执破不了,法执更破不了。所以轮回本来就没有一个本体性的东西,是无我中起我见,如果我是实在的,你能破吗,破不掉的~有人就会讲,真正体会到所谓见法的时候,不过是还它个本来。 所以我常常讲,空性不是修来的,是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的。空性如果是修来的,空性还是生灭法,是会变的,不可能会不变。就象说无我,是本来就无我;空性本来就空性,不是一个实体的东西,明白了这样,就不会解释说清净啊、涅盘啊、只要是缘起的,不会有这个问题。不知到这样的解释你们能不能了解,大约就是这样。如果大家有闲余时间,可以把我们上课的《解脱之道》的带子听听,对缘起法的部分,多作一些了解,知道缘起了,就知道性空,就知道无我。是还它个本来。 我想附带问一下,佛法谈无常、无我,是佛陀的本怀,如果我们不能站在这个立场上,不在无我上下工夫,总是我要得什么,我要到哪里去,我希望得什么境界,只要在这个我上去着手的,这个我执肯定破不了,还要更坚固。所以佛法主要在破我法二执的,而不是在满足我、我欲,我的愿望,这一定要明白,这是根本的地方要把握,才不会偏离佛法的正见。 (又有人提一问题,法师念:)四念处与如实观照有何关联,请开示。 (法师回答:)四念处就是心、受、身、法,我们观察身体的色蕴、受蕴、心、法尘,是把它分开的,你可以一一的去观察它,这个肉体的身蕴,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就是无常的。主要在观察心、受、身、法的无常性,从无常去了解它的非实、非我,而如实观照不是把它分开的,差别是在这里。心、受、身、法,不把它分开,是全然的,叫全念处,或者叫全念住。因为我们专注一点的时候,容易与修定相应,这样专注一点,比较容易有下手处,比较容易有所缘,我们众生有所缘境,心比较能安住一点,这样比较受用,比较有安住处。 而如实观照不是只专注一点,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性的东西,不是在观察每一点,而是在观察它的整体性,这是灵外一个角度,这全念住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我刚刚讲的大乘的一实相印的重点。 观察它的无常,另一个角度是常不可得;观察无我,另一个角度是我不可得。观察涅盘寂静,另一个角度是生灭不可得。所以大乘的一实相印和三法印其实是一样的内涵。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如实观照要真正契入的,就是大乘的一实相印的不可得,这只能点到这里。 比如讲我们看到生灭,我们会认为有个生灭的东西,也就是说,生灭中可以知道无我,但是法是有的,因为有生灭的法,所以容易执着在“我空法有”,我们五蕴是组合的,无我;但是这个五蕴总是有吧,我是空的,是不存在的,但是那个五蕴总是有吧,法总是有吧,会有这种问题出来。所以,真正的从一实相印下手,它有它的特色,就是不可得三个字,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包括生灭也不可得,最后涅盘也不可得,这就是大乘的一实相印。也就是大乘的空性,空亦复空,你把空性实有化,还是实有。这个就是唯识的思想。唯识先破外境,境 空心有,外境集处,心是相对的,所以心识也能破。进入的也就是能所具寂的空性,他认为这个空性的圆成实性是实有的,如果不是圆成实是实有的就不能缘成万法,注意听,不过把空性为实有化了。 再者就是假必依实,这理论根据还是在这里,所以导师在批判这个的时候,他认为唯识是有宗,因为圆成实是实有的。 真正的空宗就是中观的空义,毕竟空。那真常的就勉谈了,自性的、本自具足的,那是绝对有的,不用谈,这个地方我们只能谈到这样。如实观照真正的最终目的,是在契入法性之下,不是在对治,不是在修定,一直在强调,我再作个比喻,我们禅宗的达摩祖师在面壁的时候,二祖神光去求法,这个断臂求法或许大家都听过,这个神光为什么法,因为他心不安,他的诚心当然是感动达摩,达摩就问他是什么事,他说我心理不安,请大师为我安心,达摩说好“将心来,我为汝安”,将心拿来我替你安,神光一听马上就要找这棵心,结果“觅心了不可得”。达摩怎么回答呢,他说“我为汝安心竟”。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神光一听之下,啊,悟了。主要在什么地方,“觅心了不可得”~烦恼的心、不安的心,从此就不见了,体会到了,在那里悟入呢,就在这个“觅”字,我只能点到这里。这个是比喻,我叫你们如实观照在一个看字下,任何问题、任何情绪来,任何心境来就用这个看字,为什么,当下为什么能止息,这个只是点到为止。所以真正的如实观照的奥妙,绝对不是在对治。契入的就是法性空寂,这就是大乘的一实相印,我不可得,常不可得。生灭不可得的在谈什么,这个是契入的一个点,我只能说到这里。 当然要比喻还有,六祖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跟神秀哪里不同,他是“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若尘埃”。他认为心也不是明镜台,本来就无一物,什么地方会若尘埃,这个本来无一物是在哪里去体会,我只能点到这里,给大家作参考。 如实观照的奥妙,绝对不是在对治,一直在强调,但它有对治的功能。它是修定,但是有修定的功能。其实真正的目的是直接的契入法性,我只能点到这里,至于大家能不能体会,能不能受用,那是个人的事,我一直强调,如果前面的缘起正见不能建立起来,后面的如实观照只能产生对治的功能,它可以“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这是对治,但是不能断。有缘起正见,一个看字的奥妙,大乘一实相印才能彻见法性,必须强调的就是这个。哪一个人的能受用不能受用,能理解不能理解,这个都不是我能强求的,也不是我能给的。这要个人用心、下功夫,这样大约明白了吧,这个是如实观照和四念住差别的地方。 其实,说实在的,话不在多,多了嚼不烂,能把握重点,能提起心要,几句话就够了,不是在说多。如果我今天讲的这些大家能有一个领会,有个下手处,对大家就有一个帮助,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大家把基础打好,慢慢就会领会,说多了对大家也什么帮助,能有用的,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不能体会的,说再多也解决不了问题。这个因缘法是个无常的,你要留也是留不住的,无常法则,不要一直执着在常,它永远不变吗,那是很难的,无常法则下,就是这样迁流变化,随时在变,不要执着,你要留师父也不过几分钟,不要执着。要如实观照。
/
本文档为【体方法师问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