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017-09-06 50页 doc 155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 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 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 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 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 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 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 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 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探索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使同学们学会关心他人,尤其是关心残疾人。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体验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双耳效应与立体声。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由声音这一现象人手,通过录音,听辨声音,研读有关贝多芬失聪后巨大成就的文章,让学生探究声音的性质与传导的原理。 三、教具学具准备 音叉、棉花、闹钟、录音机、贝多芬画像、耳朵构造模型、残疾人情况表。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中的,我们今天就要讨论人类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听一听放出来的声音与自己的声音一样吗,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人能听到声音,除了需要发声体、传声介质外,还必需具有健康的耳朵。声音在传递给大脑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听不到声音,如果只是传导障碍,也可以用骨传导的方法来听声音。 由于双耳效应我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发声体的位置,也是双耳效应使我们能感受到逼真的立体声效果。 2(教学互动 互动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无声的世界将会怎样, 明确 利用大家储备的知识,启发讨论,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展开丰富的想像,模拟无声世界,从而感受声音的奇妙。 互动2:为什么听自己的录音与自己的声音不一样呢, 明确利用音叉体验骨传导传声。听自己的录音传声介质是空气,而听自己的声 音传声介质是骨,所以两次声音不一样,因此如果是传导障碍产生的耳聋,可以利用骨传导的方法听声音。 互动3:让小闹钟响起来,蒙上眼睛,看谁能先说出它的位置。 明确 同我们的眼睛一样,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发声体的方位,即双耳效应。 3(达标反馈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住木棒顶着钢琴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他是利用骨传导来听声的。 (3)利用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的声音是立体的。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双耳效应和立体声。 (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了讨论、实验的探究方法,使学生感受了奇妙的声音世界。 (三)布置作业 1(助听器可以帮助耳聋的人听到声音。 2(利用一次性纸杯,塑料管制作“听诊器”。 3(夏天打雷时,有人害怕响声而用双手堵住耳朵,但还是听到了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 4(简述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5(课后查资料了解“双声道”与“多声道”是如何实现的,把你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6(体验气传导与骨传导的区别。 (四)板书设计 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人耳的构造 1、人耳的构造 2、正常的听声过程 3、人耳出现故障情况 二、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 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 教学难点 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 教学手段 长塑尺、音叉、小泡沫球。 引课: 找两名同学分别该大家演唱一首歌曲 新课: 音调 什么因素来决定音调的高低,我们共同做一做 将一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振动的快慢 (1)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重复操作 (2)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分析:钢尺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钢尺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频率(frequency):。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物理学用频率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为赫兹(hertz)简称赫。 例:物体在1秒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赫。(Hz) 大多数人的听力20Hz~20000H20000Hz的声音叫z人们把高于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 看图1.3-2(开阔视野)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大象的语言就是一种次声波。 有些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二 、响度 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提出问题: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演示: 1、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振幅 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amplitude) 结论: 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三 、音色 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他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学生阅读让学生看图1.3-5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了解乐音和乐器。 小结: 声音的三大特征和决定的因素 1、音调 由频率决定 2、响度 由振幅决定 1、 音色 由材料、结构等 练习: 1、发出不同的声音比较音调、响度、音色的变化 2、P24动手动脑 布置作业 预习四噪声 板书设计 三、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征和决定的因素 1、音调 由频率决定 2、响度 由振幅决定 3、音色 由材料、结构等 教学后反思: 声音的特性中音调、响度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太理解,在作题中错误较多,对 音色掌握较好,对音调需强化。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通过自身体会并实际操作,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讨论,知道保护环境对我们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让学生根据现有器材现场演示探究实验。 3、组织学生善于发现,积极动手实验,并加以评估、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学会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乐于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噪声定义和危害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噪声的控制采用学生自主演示实验并讨论教具和媒体:录音机、磁带、闹钟、泡沫塑料、塑料包装盒、耳塞、废旧磁带、口琴、短笛、棉花、大屏幕投影室、有关噪声来源的录像带、有关噪声危害的录像带、有关控制噪声的录像带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启发式教学,播放录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一段轻音乐,创设情景。 一、噪声 1、引入课题:播放一段有所损坏的磁带,发出“吱吱”声,并歌声严重走调,由此说明:此声是一种噪声。 2、让两位学生分别吹口琴、短笛,发出刺耳的高低不平的尖叫。 3、组织学生说出以上活动的共同特征并加以讨论:什么是噪声, 教师总结: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4、噪声的来源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引举。(分组讨论,看哪个小组说出最多,主要从环保角度考虑。) 5、观看部分录像,了解噪声的来源。 教师归纳为以下几点: a、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b、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c、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声等。 d、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等。 进一步提出:教室里有无噪声,主要来自哪里,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大家刚才都说到噪声以及它的主要来源,现在听一段录音,(播放一段有所损坏的磁带)调节不同的响度,大家听起来有什么感受,进而提出:噪声的等级由声强级的单位——分贝数表示大小。 1、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弱的单位。 2、提问:我们身边都有噪声,你对它的感受如何呢, 3、学生自由讨论:说出有代表性的感受,说明噪声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它危害到我们的健康, 附:国家规定的城市区域噪声等级如下: 地 区白天声强,dB夜间声强,dB 特别需要安静的地区4535 一般居民区、文教区5040 居民、商业混合区5545 市中心商业区、街道工厂附近6050 工业区6555 交通干线两侧7055 4、噪声的其他危害: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将附近建筑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 5、教室里噪声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危害, 6、进一步提问:噪声对其他动、植物是否也有一定的影响, ——深入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7、播放有关噪声危害的录像。 三、控制噪声 1、减弱噪声的最终目标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响度。 2、引导学生从听到声音的条件寻求减弱噪声的方法。 3、让3位同学就桌面现有器材设计实验:(器材已经备好)如何减弱噪声。 4、通过自主实验,感受这些措施的效果,实验都可以感觉到噪声减弱了。 5、引导学生给上面的实验分类:(以闹钟为声源) a、将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发声体处减弱 b、将闹钟置于空塑料包装盒——传播过程中减弱 c、用棉花堵住耳朵——耳朵处减弱 d、戴上耳塞——耳朵处减弱 6、播放有关控制噪声的录像。 7、总结归纳:减弱噪声的主要途径:在发声体上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四、小结: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上边的问题了:如何减弱教室里的噪声。 从上面事例我们要懂得同学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加强集体观念。 播放一段轻音乐供欣赏,进一步区别乐音与噪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拓展研究——角色扮演 某居民区附近新建了一个纺织厂,机器的噪声打破了小区昔日的宁静,干扰了居民的休息。另一方面,这个纺织厂也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这个矛盾该怎么样来解决, 请几个同学分别扮演纺织厂厂长、工人、居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参加讨论的每位同学都要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时既要为自己辩护,又要倾听对立方面的意见。其他同学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六、作业: 课外调查: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 2、结合课堂学习和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知识,研究《噪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拟订好实验。 4、根据实验结果,完成以下报告。 5、各小组进行交流评价。 【】 通过上面的双边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原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带着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甚至去探究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的实际应用——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 2、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和培养审美能力,认识到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途径。 3、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亲自操作实验,探究问题——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 4、利用课本知识查找资料,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几个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获得有关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入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2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 [生1]我们楼道里的声控开关。 [生3]家庭里的超声波加湿器。 [生4]医院里检查病情用的“B超”和“彩超”。 [生5]工厂里用的超声波探伤仪。 [生6]利用“声纳”探测黑匣子。 [生7]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等。 [生8]平常我们利用声音获取信息。 [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进行新课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 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人,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人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2(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小结本章的内容。 2(学过声现象这一章知识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一 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3(查阅资料或访问网站,了解声在 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 第二章 第一节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新课: 课前准备预习布置预习及上课时要带的学生器具预习及准备器具引入新课激发兴趣(一)光源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进行新课引题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思考、讨论列举例子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练习 提出问题(二)光的传播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猜想进行新 课设计实验(二)光的传播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进行实验。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小组实验 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讨论、交流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讨论、归纳 举例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讨论回答 巩固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练习 贴近生活(三)光速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联系实际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讨论 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观察生活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比较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反馈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巩固练习 本课小结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 设计作业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一课一练》。 课后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继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爱护身体。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难点: 1、 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 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 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 ?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 可以看的见, 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 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 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 结果:填入下表 角 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i r 注意: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 光的反射定律 1、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3、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 (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 (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平面镜成像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领域: (1)知道平面镜与平面镜能成像。 (2)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方法和过程领域: (1)学会与体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并分析数据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科学方法与探究过程。 3、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4、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设计 二、 教学准备: 学生用:玻璃、木支架、相同的蜡烛两根、火柴、卡通画。 教师用:多媒体计算机。 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形成概念 1、[ppt]平面镜成像的图片。 2、[讨论]平面镜的成像作用。 3、[提问]除了平面镜,还有哪些物体(表面)也能成像, 玻璃、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塑料面、油漆面等都能成像。 4、[讨论]学生列举各种平面的成像的实例。 5、[形成概念]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平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 (二)设计实验、探究成像特点 1、[铺垫]通过《新综合科学》的学习,我们体验过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等距、左右反的像,现在我们通过设计实验继续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2、[全班讨论](1)平面镜成像在镜子里面,无法测量像到镜面的距离,“等距” 特点如何 证实,如何解决这一困难,(2)平面镜成等大的像,如何用实验证明, 引导用玻璃替换镜子,用相同的蜡烛替换物与像。 在桌上铺一张白纸,纸上垂直放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后放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面不同位置看去,板后的蜡烛B好像点燃似的。蜡烛B所在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 3、[分组活动]用上述方法实验并在纸上记录A、B蜡烛的位置,重复两次。 4、[提问]实验时,把手指放在玻璃板后蜡烛B的“烛芯”上,是否烧痛了你的 手指,说明 了什么, 没有烧痛手指。说明“烛芯”是虚像。 5、[分组活动]在白纸上处理和分析数据。 (1) 用直线把两次实验中蜡烛A和它的像(蜡烛B)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 尺量出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2) 观察连线与平面镜的位置有何特点。 (3) 分析测量的数据,思考数据相等说明了什么, 物与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提问]实验时为什么用同样的蜡烛, 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像与物等大。 7、[归纳]初步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三)作业布置、巩固知识 1、完成实验报告。 2、完成《导学手册》 四、 课后反思与经验: 1、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计较普遍,学生对之比较熟悉,本节课从生活 实际进行引入,使学生感到比较贴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光的折射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复习光的传播规律及光的反射的有关知识引入课题( 向学生演示光传播到水面产生的现象,使学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光不仅仅会发生反射,还会发生折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2(新课教学 结合演示实验,给出光的折射定义,并讲述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注意强调折射角是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老师设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光的折射,那么对于光的折射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请提出你的问题,把它写在纸上。 学生提问投影出来,通过筛选挑些所需要的问题,其它可以到课后去研究。 学生实验探究 光的折射规律(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考虑以下问题 A(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B(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光线与折射角发生什么变化( C(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还是远离法线, 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特点( D(让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 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投影出板书( 根据所得的光的折射规律 作出 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发生的折射光路 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点的讲授 向学生发问:如果把光源放到水中,让光线逆着折射的方向射入空气中,会看到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回答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 得出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的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根据所得结论作图。 利用所得的光的折射规律 解释水池看起比实际浅、叉鱼、潜水员看岸上的物体,看起来比实际要高等。 课堂练习:具体见PPT 课堂小结: 1(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c(空气中的角度大(光由空气进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由其他介质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特例: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作业:《导学手册》P39 ~P41 1~15题 第五节看不见的光 (一) 知识与技能 说出什么是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说出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红外线:光谱的红光以外存在的人眼看不见的光。 (2)紫外线:光谱的紫光以外存在的人眼看不见的光。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课件、三棱镜、平行光源、光屏。课时安排 (一)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光的色散? 2(课前热身 太阳光被三棱镜分成哪些色光?试排出它们的顺序。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吸收红外线。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另外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 紫外线位于紫光之外,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可以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应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进行防伪。 (2)四边互动 互动1 雨过天晴,天空中经常会出现彩虹,它的色光是怎么排列的, 明确:观察光的色散现象,认识光谱,指出光谱两侧还有不可见光,从而引出红外线、紫外线。 互动2 在现代打斗片中,特警手持一种先进步枪瞄准非常难,为什么, 明确:讨论分析有关资料,了解红外线的特性及其应用。这种步枪就是应用了红外线瞄准的。(出示夜视镜) 互动3 验钞机能辨别钞票真伪,为什么? 明确:讨论分析有关资料,了解紫外线的特性及其应用。验钞机就是应用了紫外线的荧光效应来辨真伪的。 互动4 世界环保组织宣布2004年起禁止生产氟利昂做制冷剂的冰箱,为什么, 明确:引导学生了解紫外线的来源与危害性,而氟利昂会破坏大气层上部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 4(达标反馈 (1)光谱中的红端以外的光叫(红外线),紫端以外的光叫(紫外线)。 (2)(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主要来源。地球的周围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使它不能到达地面。 (3)在SARS病毒肆意侵害人类的时候,除了用84消毒液喷洒和过氧乙酸熏蒸预防外,还常见用(紫外线)灯来灭菌。另外许多部门(尤其车站、飞机场)运用了多种快速测体温的仪器,它们是利用(红外线)测温的。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红外线、紫外线的特性及其应用。 巩固练习 1电视机遥控器运用了 (A) A(红外线 B(紫外线 C(X射线 D( 射线 2到商场调查,有哪些紫外线用品,比较他们的功能进行评价。 (三)板书设计 2(5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2.紫外线 第三章 第一节 透镜 教学重点: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的确定和焦距的测量方法 4)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难点: 1)凸透镜焦点的确定和焦距的测量方法 2)会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用具: 平行光源、凸透镜、凹透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 在前面一章,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如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同时我们还知道不光平面镜会发生光的反射,其他面镜也会发生光的反射,而且还对光线有一些特殊的作用。如凸面镜和凹面镜。(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师生一起回忆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和简单应用。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透镜,关于透镜这个名词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到,但其实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已经多次的接触到透镜,这样一个光学元件。 提问:我们哪些地方见到过透镜, 学生可能的回答:近视眼镜,老花眼镜,放大镜等等 首先肯定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告诉学生,刚刚大家列举的都是透镜。 新课内容 一、 透镜的种类。 在学生的桌上放着两个透镜,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区分这两个透镜有什么 不同。 同学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会得出两种透镜,区分方法可能有: 1)一种透镜中间比边缘厚,还有一种透镜中间比边缘薄。 2)一种透镜看书上的字会将字放大,而另一种透镜看书上的字会将字缩 小。 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总结: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一类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一类透镜。 二、 透镜的一些术语 凸透镜的光心和主光轴 凹透镜的光心和主光轴 两个球心的连线我们称为主光轴 透镜的中心位置我们称为透镜的光心,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三、 透镜的光线的作用。 光线照射到透镜上,会发生折射,从而改变传播方向。那么到底光经过透镜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实验演示1:凸透镜的光的作用 如图: 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演示实验2: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如图: 结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四、 焦点和焦距 回忆刚刚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 我们知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以后,折射光线会聚在一个点,这个点就叫做焦点。同时,我们又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 如图: 每个凸透镜都有两个焦点,透镜的左边和右边各一个。 关于凹透镜,由于是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没有焦点,与凸面镜相似,凹透镜有2个虚焦点。虚焦点的确定方法与凸面镜相似,将折射光线反向延长,我们会发现经过凹透镜折射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一点,这个点我们就称为凹透镜的虚焦点。 (边板书画图,边语言阐述说明。) 五、 凸透镜焦距的测量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派代表阐述各组的观点。 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到太阳光聚焦法。 即: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的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透镜光心的距离,这就是焦距。 3.2生活中的透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教学难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 具】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 【学 具】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凸透镜一个, 半透明纸一张,玻璃板一块,水. 板书设计: $3.2生活中的透镜 成像特点(大小、 像与物在透镜的镜 头 像距与物距比较 倒正、虚实) 同、异侧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实像、虚像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板书: ,3.2 生活中的透镜 二,展示目标:(PPT投影) 三,课堂导学: <一> 导学“照相机” 1.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 2(自学课本P62,63一、二段 照相机。 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______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_______, 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像___物体(填大于、小于)。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 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 学生自学课本P63想想做做 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提示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1) 做一做 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2)看一看 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3)以小组评估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 投影仪 1. 自学课本P64 投影仪 一、二、三段 (1) 认真观察图3.2,4对照实物,投影仪的镜是一个____镜。 (2) 投影仪的构造有:___________________ (3) 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 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 2. 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3. 学生根据实验回答问题,并填表。教师给予点拨指导。 <三> 导学 “放大镜” 做一做,看一看 1. 把手中的凸透镜放在课本上,适当调整距离,你看到了什 么,(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予以点拨) 2. 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个水滴放大镜,用它来观察课 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看到的像的 特征) 3. 放大镜的镜头是一个______镜,像比物____(大、小)像与 物在透镜的___侧(同、异) ,所成的像是____的(倒立、 正立)。(学生完成表格) <四>.当堂训练: 课本P65动手动脑学物理1、2 新课程学习目标与检测P91-92 课标导练1、2、3、4、5、6、8、11、12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反馈信息。 <五>.导学“实像和虚像” 自学课本P64-65“实像和虚像”部分 根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1,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2,能否用光屏承接;?3,能否用眼看到;?4,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学生对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 四(当堂小结与学习评估 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学到了什么”,并对应学习目标(投影展示)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65动手动脑学物理3、4 2、课标导练7、9、10 3、分层作业:有兴趣的同学试着完成《新课程学习目标与检测》P93自主研学和合作探究部分。 ?3.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 (2)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凸透镜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猜想,提出问题,并设 计实验进行探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成像条件 三、教具与学具: 光具座、蜡烛、火柴、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知识背景回顾: 1、小孔成像成的是什么像, 2、平面镜成什么像呢, 3、实像和虚像有什么区别, 4、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课件展示,学生回答。 (二)、新课引入与教学: 1、观察与思考:探究凸透镜能否成像, 我们已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那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 用以外,它能否也象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学生带着疑问,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 的字以及多媒体屏幕,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汇总,由学生得出结论:凸透镜能成像。 2、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物体通过凸透镜能成像,能成什么样的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还是倒立,是虚像还是实像,有什么规律呢,凸透镜成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是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我们把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称做物距,把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像距。 (2)猜想与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3)、设计实验: 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选择哪些器材,怎样实验, 学生应用光具座、光具盒、蜡烛、火柴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探究规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课件展示实验指导: ?、凸透镜、蜡烛、光屏应该如何放置,三者的高度有何要求, ?、实验时,先固定透镜,然后使物距为一数值,固定好蜡烛,再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为止。观察像的特点并记录物距和像距。 ?、改变物距,重复以上过程。 记录数据: ?、当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的值; 焦距f 物距U 像距V f= U= V= 11 f= U= V= 22 f= U= V= 33 分析数据找出物距、像距和两倍焦距、一倍焦距的关系并得出结论:u>2f f2f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时,让学生在光屏上寻找像,找不到说明什么,那 能否成虚像呢,怎样观察, 分析得出结论: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2f uu u=f 不成像 (7)、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作图 (8)、讨论: ?、讨论像虚实的分界点; ?、讨论像大小的分界点; (三)、归纳与小结: 教师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布置作业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1)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 (2)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调节。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制作眼睛模型,通过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眼 睛成像原理以及眼镜的矫正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凸透镜、烧瓶、水、牛奶或墨水、平行光源或多媒体课件、凹透镜。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 2(为什么有的人要戴眼镜才能看清物体,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近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凸透镜来矫正。 2(教学过程 一、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机,你知道是如何看物体的吗, 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体课件、挂图)观察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二、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 讨论分析,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调节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三、探究探视眼的矫正。 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四、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五、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各自的度数不同,镜片相同吗,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眼镜度数不同,眼镜的凹凸程度不同。度数越深,焦距越小。 3、小练习 (1)眼睛就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是倒立的。(填“正立”或“倒立”)。 (2)近视眼只能看清 近 处的物体,看不清 远 处的物体。近视眼需利用凹透镜来矫正。 (3)远视眼只能看清 远 处的物体,看不清 近 处的物体。远视眼需要利用凸 透镜来矫正。(远;近;凸透镜)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了解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2)方法归纳 本节课通过制作眼球模型了解眼睛结构及成像原理,观察了远视眼与近视眼的矫正方法,运用了讨论的探究方法。 (三)布置作业 1(目前,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小红到医院做了治疗近视的准分子手术,摘除了戴了几年的眼镜,你知道准分子手术是怎么回事吗, 2(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你能替爷爷测出他的老花镜的度数吗, (四)板书设计 3.4 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 2(矫正方法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远视眼 2(矫正方法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热衷探索物理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显微镜的结构与原理; 2(了解望远镜的结构与原理。 (三)教具: 凸透镜、凹透镜、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主要过程: 一、引入新课 医院化验科的医生是怎样看见人体液里的细胞的,遥远太空中的星球是怎样一个个被人们发现的, 显微镜是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结构的光学仪器;望远镜是观察远方大物体所用的一种光学仪器。这一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光学仪器。 二、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显微镜可以用来观察细微物体。由此可以推想显微镜的镜头由凸透镜组成。 (2)探究显微镜的原理 通过实验观察(用凸透镜分别观察投影片上的字和它在投影仪屏幕上的像),分析显微镜原理: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目镜再一次将实像放大,这样就可以看清细微物体了,用两个透镜体验一下。 2(望远镜 (1)探究望远镜的原理 望远镜是观察远处物体的,引导学生对比显微镜思考分析:利用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缩小的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了。显然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学生体会望远镜的原理。 (2)了解其它类型的望远镜 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的望远镜。 三、课堂小结 1(内容总结: 请同学自己总结。 2(方法归纳: 这节课运用了观察、实验,讨论探究式学习。 四、作业 1(用两只凸透镜自制显微镜或望远镜。 2(同学们在探究望远镜原理时,有人认为望远镜的两组透镜的焦距是可以相等的,你的观点是什么,能否设计实验来支持你的观点, 第四章 热现象 ?4.1温度计 教学目的: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摄氏温度单位的规定,知道摄氏温度的单位及单位的 符号,知道摄氏温度的读法、写法。 3、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认识实验用温度计、体温 计、寒暑表; 4、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温度及温度计的原理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 教 具:三个烧杯、冷水、热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简单的机械运动和声现象后,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热现象。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属于热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的粗糙,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就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讲解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越热的物体温度越高,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 温度跟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农作物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生长、成熟。各种仪器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制成并供我们使用。 2、温度计 我们对温度的高低判断往往是和皮肤感觉,现在请大家看这个实验,这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在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会儿,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请他说说,两个手指有什么感觉。(请一位同学操作,并说出感觉) 对于同一杯水,两个手指的感觉不同,从热水中拿出来的手指 感觉温水比较凉,而从冷水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热,可见,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的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这如同我们前面讲过的为什么要测量一样,人的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向学生出示以上温度计) 现在,我们重点学习实验用温度计,教师利用挂图讲解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原理: 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刻度、符号。 原理: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摄氏温度 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C,它表示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进行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这种方法可以扩展到0度以下和100度以上。 摄氏温度的符号是t、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的符号是? 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度,读作37摄氏度。 让学生读出下列温度: 2?、15?、-10?、-98? 让学生写出下列温度: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水沸腾的温度。 在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的高低很悬殊,请大家看课本4,3图,回答教师提问,练习正确读温度,同时也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 4、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 ?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 ?测量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有足够时间,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 问题:用一支示数了38.5?的体温计给两个体温分别为37?和39?人量体温,所测得的体温分别是多少, 四、归纳小结:?温度计;?温度计原理;?温度的规定 五、布置作业:?复习课文;?本节后习题1 六、板书设计: 第四章 热现象 1(温度计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温度计 ?原理: 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进行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这种方法可以扩展到0度以下和100度以上。 摄氏温度的符号是t、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的符号是? 4、体温计 ?4-2熔化和凝固 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教学过程 冬天早晨会发现窗户上有一层水雾,这些水雾是从哪里来的呢,过一段时间水雾会消失,这又是为什么呢,操场上的水会结冰,随后又会化掉,最后又会消失,这又是为什么呢, ?4-2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例如:冰化成水,固态的铝、铜、铁变成液态。 二、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结冰。 练习1: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研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过程。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摄氏度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三、熔点和凝固点 有些固体在融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例如海波,冰,各种金属,这类固体有确定的融化温度,叫做晶体;有些固体在融化过程中,只要不断的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融化温度,例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着类固体叫做非晶体.晶体融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和非晶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曲线分别如图4.2-4甲和图4.2-4乙所示。 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他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想想议议: 1、 在图4。2-5甲中,EF、FG、GH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处于什 么状态, 2、 黑龙江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摄氏度,这时还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吗, 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液体温度计, 四、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反过来,液体在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要放热,但是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也要吸热或放热,但是温度在变化。 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致冻坏。 练习三: 学生总结本节课在知识上的收获。 学生完成目标检测。 课后练习1、2、3 板书设计 ?4-2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二、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熔点和凝固点 四、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4-3 汽化和液化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想想做做: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 8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变化, 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 怎样解释这些变化,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探究:水的沸腾 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接近90摄氏度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仿照晶体的熔化曲线在图上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依照前面对熔化过程的探究,可以从这个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三、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这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的空气中。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只能使水不断的变成水蒸气,它的温度却保持不变。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练习1: 盘子里的水、日光下的湿衣服,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也会变干。 四、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想想做做: 1、 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 2、 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所以说明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这是为什么, 练习2: 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液化放热,所以100摄氏度的水蒸气比100摄氏度的水烫的更严重。 作业布置 总结本节课在知识上的收获。 完成导学手册相应内容。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板书设计 ?4-3汽化和液化 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三、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四、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五、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4-4 升华和凝华 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重点难点 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 冰块吸热后融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 质吸热后能不能从故态直接变为气态呢, 想想做做: 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试管 后,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 一、升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升华吸热。 3、举例: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就是 一种升华现象。 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用“干冰“制冷。 用久了的钨丝会变细。 二、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凝华放热。 3、举例: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图4.4-1),树枝 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 像熔化和汽化一样,升华也需要吸热。 像凝固和液化一样,凝华也会放热。 练习2: 阅读:科学世界 1、 问问父母,衣柜里的樟脑片能放多长时间, 2、 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这是为什么, 3、 通过书刊等各种资料了解雨、雪、云、雾、露、冰雹的成因及它们和人类 生活的关系。 作业布置 学生总结本节课在知识上的收获。 学生完成导学手册。 课后练习1、2、3、4 板书设计 ?4-4 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升华吸热。 3、举例: 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 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用“干冰“制冷。 用久了的钨丝会变细。 二、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凝华放热。 3、举例: 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 窗玻璃上出现冰花。 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 第一节 电荷 知识与技能 ?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实验: 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归纳: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 ,7大约只有10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板书设计: 5.1 电荷 1.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 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4.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电。 电流和电路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 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 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 电路的方法。 重、难点: 3、 知道电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4、 能认识、使用电路图。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门铃、电源、导线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给出小灯泡、小电动机、电源、开关导线,分先 后两次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小电动机转,看 谁最快最好~ 任何情况都不能把电源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问题:你在实验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由有什么疑问, 教师:刚才我们实际上安装了一个简单的电路,其实收 音机、电视机、冰箱、照明„„这些看是复杂的 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成的,让我们走进神 秘的电的世界吧~ 进行新课: 1、电流与电路 刚才的灯泡会亮、电机会转,是因为有电流流过它们。 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录像(电子运动)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从录像可知,要出现电流,还需要: 电池、发电机这样的电源;灯泡、电动机这样的 用电器;导线的连接;开关的控制。 (2)、电路: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按照一定的顺 序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画图时„„画实物麻烦又不清楚„„ 2、电路图:利用规定的符号代替实物,把电路表示出来的 就是电路图。 学生观察“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 学生动手:对照刚才的电路,画出电路图 教师更正、如下: 3、电源和用电器: 要产生不断的电流,就需要一定的装置提供能量来维 持 „„录像(电源)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如电池、发电机 电源提供的电能哪去了: „„录像(用电器) (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电灯、风扇把电能 转化成我们所需的能量。 4、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2)、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讨论: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 常见的导体有哪些,绝缘体有哪些, 结论:观看录像(导体),总结结论。 5、电流的方向: 观看录像(电流的方向),得到结论: 电流方向:正极?用电器?负极 简介电灯、二极管的电流方向。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对学生的思维估计不足,仓促间没能引导学生向教学目标靠拢,自己都 觉得是比较生硬的去改变学生思路。应该说是准备不足,以后不能在出现这种情况~ 并联和串联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 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说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并联电路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5、 知道串联、并联电路的区别。 6、 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及连实物图。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课本p95“想想议议”:一个电源和两个灯泡,要 使两个灯泡同时发光,有几种接发, ? 思考并讨论 ? 画出电路图 ? 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并分析规律、结论 任何情况都不能把电源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进行新课: 总结上探究: 1、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 按照一定的顺序首尾相连。 如图所示: S L1 L2 特点:电路中没有分支,电流沿一条路径从正极到负 极;电路某处出现问题,影响整个电路。 (2)、并联:用电器、开关等元件并列 相连,连在电路中。 如图所示: L 1L2 S 干路:所有电流流经的线路 如图所示 支路:部分电流流经的电路 特点:电路中有分支,电流沿不同分支从正极到负 极;各支路互不影响。 2、简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1)、日常生活中的电路及电路图 (2)、给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增加开关等元件进行连接、 画电路图,熟悉所学知识。 3、练习:课本10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3、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4、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如何判断是串联还是并联电路,从课后练习看来 似乎还有较大问题,应该总结好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并进行一定的练习、操作。 电流的强弱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会连接电流表,会读电流表上的读数。 过程和方法 通过灯泡的明亮程度,间接地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强弱。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 7、 会连接电流表。 8、 能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实验:一个电池和一个灯泡,使灯泡发光;然后 ? 两个电池串联使它发光。 思考:亮度不同,说明什么, ? 结论:电流大小不同„„如何判断、测量, 进行新课: 1、电流的强弱 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µA) 1A,1000mA 1mA,1000µA 例:12mA, A= µA 2、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A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流表的使用: 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等于一条导线) 电流必须从正极流进,从负极流出 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 量程,并进行试触。) 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 确定量程„„选择示数 确定分度值„„ 读数,写上单位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串联电路,并连上电流表测电流 (2)、读出电流的大小。 3、达标练习:课本后10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5、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6、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1、重点是电路的连接,部分学生还是连错电路, 可以教师示范一遍或让学生先化出电路图。 2、读数应多练习几遍,学生使用的电流表量程有所不同, 最好要提示一下。
/
本文档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