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学堂7天

学堂7天

2009-05-19 45页 doc 285KB 8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0513

暂无简介

举报
学堂7天心得分享,意犹未尽 ——今日讲堂【领导力和个性教育】集中学习第七天报道 朱云龙 经过了六天的学习,大家对领导力的培养和自我个性的塑造都有了比较深刻的反思与领悟。尤其是对一元思维,二元思维以及多元思维的认识以及理解更是再进一步。今天上午,张老师特别邀请在这次培训当中年龄最长,也是心态最诚收获最大的一位“同学”为大家做心得分享。同时也是现身说法,给大家讲解领导力的实战经验。因为她是武汉某地区的一位政府机关干部。从事领导工作也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今天这位“大同学”特意穿了一件明亮的外套。虽然她的...
学堂7天
分享,意犹未尽 ——今日讲堂【领导力和个性教育】集中学习第七天报道 朱云龙 经过了六天的学习,大家对领导力的培养和自我个性的塑造都有了比较深刻的反思与领悟。尤其是对一元思维,二元思维以及多元思维的认识以及理解更是再进一步。今天上午,张老师特别邀请在这次培训当中年龄最长,也是心态最诚收获最大的一位“同学”为大家做心得分享。同时也是现身说法,给大家讲解领导力的实战经验。因为她是武汉某地区的一位政府机关干部。从事领导工作也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今天这位“大同学”特意穿了一件明亮的外套。虽然她的年龄和许多同学的父母差不多,但显得格外年轻充满活力。首先她非常感谢张老师为她创造了这么好的一次充电机会,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然后羡慕我们在坐的大学生,这么年轻就可以学到这些有用的东西,以后的人生肯定会少走许多弯路。接着她就把自己学到的一些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生活和工作的经验,为大家做了精彩的分析。 他重点为我们谈了“容”,“思”,“悟”,“守”,“诚”这几个字。容,就是一种豁达的胸襟,可以包容各种不同的人事物。她以自己的孩子为例。她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而且曾经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省重点高中。但是,由于发现高中的学习生活实在让自己无法接受,甚至在这种体制下根本就是把自己当作不需要思考的学习工具一般,完全抹杀了他的寻求智慧的天性。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他毅然退学,自己在家学习。如果对于一般的家庭,可能根本接受不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可是这位智慧的母亲却从儿子的立场,以及现实的教育体制出发,理解了孩子的艰难处境,包容了孩子的行为,并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让他去逐步探索自己真正想要学什么和怎样学。成功激发了孩子求学的积极性和追求真理寻找人生智慧的本源学习目的。当然,这本身就是领导力的完美体现。一方面,母亲的思维境界要很高,可以理解儿子的所想所为。这正是“领”。另一方面,母亲还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加以指点,使儿子充分信任母亲并按照母亲的指引前行。这正是“导”。思,就是于是要多想。找到最好的处理方法。更够达到人我兼顾的二元的思维方式。这位领导举了许多很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说,别人说你变漂亮了。你可以回答,你越来越会说漂亮话了。别人说你变老了。你可以说,你的心态变老了吧。别人说你有白头发了。你可以说,你变得会关心人了。接着,她继续为我们讲解了“悟”,“守”,“诚”对于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 她的分享形象生动,大家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凝神深思。之后,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之下,她又给我们谈了一些自己宝贵的人生经验。比如,她的爱情观是欣赏;友情观是分享:亲情观是互养,等等。大家从她的话中思考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短暂的休息之后,张老师的夫人给大家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心理辅导课。首先她让在场的每一位写出一件曾经发生的,让自己觉得愧疚的事。接着,在她的引导之下,所有人以一种完全投入的状态在心中面对这件事,这个人。然后真心向这个人道歉忏悔。从而原谅自己,也希望得到的对方的原谅。在场的很多人都留下了诚心忏悔的泪水。有的实在忍不住,就抽泣哭泣出来。当这一切结束之后,她又引导大家打开心结,放下心头的一切,再次面对自己。结束之后,很多人都觉得心理面轻松了许多。曾经放在心理很久很深的不安一下子消除了。都纷纷感谢她。 中午张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辩论题——包办婚姻与自主婚姻究竟那个好。请大家饭后讨论。下午一上课就开始争论起来。双方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为了更好的引导大家理清思路,而不是限于文字和道理的表面。张老师以一敌众,舌战群儒。他首先站在此一方,让彼一方提问争辩。然后又站彼另一方,让此一方全力攻击。然而,无论站在哪一方都被张老师辨得张口结舌,理屈词穷。同时大家也认识到自己思维深度的不足,以及其中的断点和漏洞。 短暂的七天培训就要结束了。虽然要过年回家,可是大家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张老师深邃的思维和广博的知识当中。每个人都期待着下个学期继续跟随张老师学习。 回复 2009-01-18 19:21 1、 今天我方在跟老师辩论的时候我没有发话,我脑中一直没有“一根线”;在下面跟大家辩的时候,我也只能只言片语说一些自己串联不起来的观点,接受提问时,特别容易被问倒。所以下午我一直在细心观察老师的提问和回答。他代表对方辩论时,我依然抓不住他的思路(尚且不说抓老师漏洞了,他是怎样的一条线我都看不到),直到老师代表我方、站在我们的立场上与对方辩论时,我才有那种隐约摸到老师思维的感觉,观察老师站在我的立场上他是怎样思考的。我慢慢地对思维的防守和进攻渐渐有了雏形。有那么一个“形状”在心里了。我理解,进攻就是拿对方的漏洞打击对方,让他的逻辑自相矛盾;而防守,就是发辫之前将各种漏洞的可能性考虑到,严密、水泄不通。而这两者,我在思考辩题时,都考虑得非常不成熟,现在回头来看,感觉就是不堪一击、弱不禁风。 老师的思辨给我做了一个心中的示范,脑子里对辩论不像以前那样杂乱了,特别是明晰了“辩”有个方向和维度,而我以前的“辩”完全是七零八落,那是瞎扯,甚至没有事实,没有依据,只有感情和结论,原来那就是吵架啊。 辩论中,清晰见到了老师二元思维的灵活运用,也清晰地暴露出我们自己连一元都多么的不彻底。 寒假的第一篇文章——探求真我 今天忽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什么,我和我死后的那具躯体有什么区别呢;我是那具.躯体,还是死后较之生前便没有的东西(姑且称之为生命的元神吧)呢。 道德经中讲到“有无之相,生也”。 我们人类“有”和“无”这两个概念的产生是从“生”和“灭”这个角度去判断的,那么这样看来只有我搞清楚了我死的时候,没有了什么,那么这便是“我”了。死了,那具躯体会化为灰烬归于尘土,也即没有了,可在那之前,首先失去的是生命的元神,这样一分析,看来“我的生命元神”就是“我”了。 上面谈“死”的问题,不敢拿别人举例,只好拿自己开涮咯,下面思考一下活着的问题吧。 既然我已弄清楚了“我”是什么,那么就应该搞清楚我的躯体和“我”的关系了,并弄清楚这两者各自的需求是什么,进而加以分别去满足。 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隐藏自己,而穿上衣服,可这实际上却将自己暴露的一览无遗”。 前一个“自己”可以理解为“躯体”,进而引申为你呈现在外面的一切东西,外貌,服饰,表情,后一个“自己”可以看做“生命元神”(即“我”),包含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能量等。 “我”通过“躯体”去展现出自己,那么就是说“躯体”仅是“我”的工具,我用这幅工具做什么呢? 它不停地看书,写作业,寒窗苦读,以便“我”进入名牌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赚很多钱,过别人羡慕的生活。 噢,“我”需要财富,需要别人的认可、艳羡。 它不断换上“我”认为漂亮的新衣服,也许将来某一天开始涂脂抹粉,甚至学习某些明星动刀子整容,来获取他人认可注视的目光。(“我”好自恋,以为那些目光是给予“我”的,现在想想,那些近乎在说“嗯,这副工具油漆上的不错。 ”) 它在吃饱后,仍旧为了满足“我”对美味的贪欲,不停地进食,甚至损伤肠胃。 。。。。 它曾一度帮助“我”满足以上这些,虚荣、欲等,并同时不惜伤害着它自己。“我”呢,安享它创造的虚荣,对欲的满足,并同时一相情愿地认为它需要美味、光鲜的外表,“我”爱它。这同时让我想到了现在很多母亲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孩子很需要她,不停去干涉孩子们的自由成长。 世间所有的爱“他”(泛指除“我”以外的所有人、事、物),最终都是爱自己。爱是最大的自私。 “我”爱的只是“我”。既然如此,那“我”就应该弄清楚“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名、利吗?不一定,因为我们人的思想、价值取向、知觉等等,素来都是随波逐流,被外境牵引着顺流而去,自己无法把握中止。 知道了这一点,再从“钱”说起。我真得需要很多的钱吗?要来做什么呢?买美食,漂亮衣服,高贵奢侈品。 我要这些来做些什么? 给别人看,获得认可。(补充一点,有人可能会说赚多点钱是为了让爸妈过上好日子。爸妈的好日子只有你多多的钱才能得到吗?其实就我自己来说,只要我爸妈自己能够想通,不去那么辛苦的劳作,现在的情况也是很快活的。钱太多反而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基本的温饱是必须得满足的。) 要别人的认可来做什么?很重要吗? 似乎是的,我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获得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达到一时的满足。 哦,我好可怜!好自卑!只有通过“躯体”不停地劳累乞讨他人的认可才能获得自己的认可,消除一时的不安。 我为什么不安? 因为我对自己不满足。 道德经第九章这样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天赋予我们的已经很充裕了,如果我们能将本有的善加利用,就能游刃有余地而知足常乐了。如果我们忘记生命原有的完美性,反而利用他的充裕,扩展欲望,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一定获得无限的苦果。 如果我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现实、最大的幸福。如果更大的欲望,最终必是得不偿失,还不如保住已有的本位算了。 从另外一方面讲,向外求永远是一条不归路,且容易被别人创造出来的一些虚无的概念蒙住心智,无法看清事实,成为鱼肉任人摆布。 比如电视中的一些减肥药的广告,在屏幕上展现给你一个魔鬼身材的模特,给你制造这样一个幻象,让你产生对这种身材的欲求,你想象着拥有如此的身材,多少人羡慕的目光呀,沉浸在一相情愿的概念中,进而被广告引导着买那些产品。 实际上很多女人是知道绝大多数减肥要是没有用的,甚至有害,可为什么好会去买呢,因为买了会活在美丽的谎言中更久一点而已。女人买减肥药不是买药本身,而是买它带来的完美身材的虚无概念;正如许多学生买耐克、阿迪的鞋子,不是买鞋子本身,而是买伴他而来的商家、广告付与的高品位、帅气的概念,你为什么买这些概念,因为你认为自己没有,有了你就不会去买了。 这样看来,美味、美服、华贵之物,我们买来都不是买的东西本身,而全是一些概念。想来有些可笑,我们缺少高贵、品味、气质,商家于是把这些概念家在他的产品上,告诉你你买到了高贵、品味、气质,我们于是相信了。然后,你有没有这些呢?自己心里清楚的,问问自己吧,别去自己欺骗自己哟。 那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呢? 只有向内求了。把虚荣、对名、利过分的欲望放下,虚怀若谷,对境不起心,反求诸己,自心反观自心。 “我”知道要什么了,要真实、宁静,不要欺骗(尤其是自己的)。 “躯体”要什么呢? 金刚经中提到佛家弟子,日中一食,即每天只吃午饭;我尝试过一段时间,只吃素,不吃肉,晚餐不吃,感觉很不错,清心寡欲的,人宁静不少,仿佛去掉肉的油污,看事、看人也比以前清晰了。 饿时一碗白米粥,几根青菜;寒时一件棉衣亦可以满足“躯体”的需求了。 “我”则追求内心的宁静,干净,心安理得。 两者的需求分开来,看清楚,不以物累形,自得逍遥。。。。 分享学习心得,包括3块内容: 1、读吴家芳婚姻; 2、初写通讯——思维的实际应用; 3、读张老师文。 一、吴家芳婚姻。 我先介绍一下吴家芳,就是汶川地震过后,骑着摩托车紧紧背负亡妻尸体送往太平间的男子。他于08年12月8日结婚了。 1,新闻上可以看到,春节他为了迎接新妻子回来,推掉了几家电视台的邀请,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的颁奖典礼。他说:“我老婆就要回来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从这个行为和这句言辞,可以看到,显然他知道什么是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他清楚名誉感觉是泡泡,亲人家庭才重要。我相信他没有学过“活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他比大家都懂得修身齐家。 2,新妻子陪他一起为前妻敬香,她不介意坟墓就在洞房旁边。可以看到,新妻子尊重前妻,尊重吴家芳对前妻的感情。这两位农人的境界啊,我觉得不亚于林徽因金岳霖梁思成。 吴家芳不过问新妻子的过去,只隐约感觉她从前不幸福。吴家芳也同样尊重新妻过去的经历。 3,再婚招来许多质疑和舆论,而吴家芳依然平静,计算着新妻回来的日子,并且说:“生活是自己的,还要自己来过。”这些行为和言辞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吴家芳很清醒地活在当下,并且非常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 以上就是我读罢这则新闻的体悟。触动挺大,很佩服主人翁具备这么高的智慧。 二、初写通讯——思维的实际应用。 1,应用。 集训后我继续回到实习单位实习,单位让我写一篇通讯报道。我在报上认真分析了两则新闻,然后我写好交给单位。前辈问我是否知道新闻的几大构成要素,我说不晓得,他说那你是怎么写的,我回答说我拿两则新闻很认真地分析了一番,然后就写了。他认可了我的学习方式,并且认可了我的稿子。(我觉得通讯挺好的,用尽量少的字讲清楚事情,挺提炼语言的。) 我是第一次写新闻,从前没有学过新闻。分析报上新闻时,我并不关心它在说“什么事”,我只关注它“怎么说”。这里我特别感触地是,拥有一种思维比掌握一项专业知识重要得多!你拥有思维,你可以负责这事也可以胜任那事,如果不会做,可以很快学会。我现在能够理解张老师以前说:“有了思维,做什么都可以,学起来也快。”当然,我写通讯这事只是初次小试,而且我所学的思维程度比较浅,在应用方面挺生硬,但我相信思维裨益无穷。谢谢老师,是老师教我写通讯,虽然他并不晓得我正在用他教的思维指导自己。 2,题外问题。 我在做报道的时候立场是我的实习单位,我清楚报道中存在有失事实的地方。所以这里滋生了一个题外话,就是媒体要不要有立场。 其实我很少看报纸,因为现在有许多报纸是看不得的。不是说我们要装睁眼瞎逃避现实,而是太多媒体的价值导向实在扭曲。我在想,如果媒体没有立场,现在的读者是否能独立思考呢?那如果党报没有党的立场,娱乐报没有读者猎奇心理的立场,那它的存在还有意义吗?我诚心想见一下没有立场的媒体,这种想法太愚蠢?太理想化?我这里的思考很乱,烦请高人指点。 三、读张老师文。 最近张老师发了许多文章,反响热烈,跟帖甚多。不乏看懂者,虽然稀少。 我在读《兰德公司对中国人评价》一文时,感触尤深,我越往下读,越感到老师的作为辛苦。突然很能体谅那种不被理解的状态。就像春节期间我看到身边人的作为,我开始觉得很气愤,认为所有的愚蠢几乎都能在春节集中体现;后来变成感到很痛心。就像我一亲友,他得了脂肪肝,他居然很引以为豪地讲得了脂肪肝是富贵病,言下之意你穷人还得不起。我的天呐,我觉得这人从身体硬件到思想软件整个废掉了,你要去修整都不晓得从哪里下手。 与张老师观点相悖的跟帖里面也有思维比较厉害的,我试着融入他们,揣摩他们的思维是怎么“走”的。 看到很多人说老师是宝藏,嘿,我以前也这么形容过,在老师校内初期的文章里。呵,宝藏啊宝藏,虽然我现在在吸收你的光芒,但是总有一天我会为你提供光亮。呵。 如果要写文章体悟那得单独写了,三言两语讲不了。 (老师,我有一个郑重的想法,就是,我想做训练导盲犬的人。) 汤程 2009.1.31 一元思维所导致的摧毁性后果及个人修为                                  ——今日讲堂【领导力和个性教育】集中学习第六天纪实 钱莉 领导的“领”在于他有开阔的眼界,超越常人的思维,能对事实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从前面几天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混乱一元思维及其后果,见识到了精致的一元思维及其所产生的效应。而今天的学习的第一个主题则是对一元思维做进一步的阐述,从它所导致的摧毁性后果谈起。 一元思维本身无好坏,一方面它能产生强大的创造力量,一方面也能产生极大的破坏力。雷锋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也是进几十年来我们国家所推崇和学习的“榜样”。他的语录中有几句著名的话,这样写道: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工作像夏天般火热,对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而中国传统文化对四季的三元描述是: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相比而言,雷锋的话明显符合我们对彻底一元思维的描述如价值观明确,爱憎分明,并有明显的处事风格等等。当我们看到雷锋对朋友很好甚至到过火的程度时,却忽略了他一元思维的另一个极端——如果他有机会上战场,也必然非常残酷,敌人眼中的他,大概跟我们眼中的日本人相差不大,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由此可见,一元思维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它只有在英明且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下把一个个一元变成集体有序的一元,才能维持稳定的局面。比如,据相关数据统计,在5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因为饥荒中国死掉了三千六百万人。但人们却没有恐惧与动乱,他们选择无声无息地消失,而国家也咬牙从极为艰难的时刻挺了过来。这种稳定局面的出现与当时的中央管理方式密不可分。讲到这里,大家开始做一个思维推演。假如现在的中国,再来一次类似当年的灾难,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有的同学立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按照人口比例,那个年代大概死了10%的人,但加上现在的一些因素如思维混乱,人心不齐等等后,比例会被放大很多倍,很有可能达到50%。当然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完全基于逻辑的推演而得到的数字,得出的结果也是我们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     中途经过片刻休息后,开始了今天的第二个话题——《淮南子》之“主术篇”续解。昨天的讲解是如何做领导的一个总纲,而今天的重点则在如何进行个人修为。总体原则是“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一,心欲小:领导者能考虑到将来可能出现的忧患(慎思),并能为虑的结果准备好应对的行动方案(明辨),做完这两件事后,发现自己曾经做过不少错事,因而在心态上戒过慎微,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志欲大:领导者心量广大,能接纳包容。并具有导的能力,能将人们不同的思想、观念有序化,各种资源调配好。     二,智欲员:有良好的头脑和理解力,对事情怎么样都可以理解,思维没有断点。如《纽伦堡大审判》中的律师。行欲方:有内在的原则,并在没有出路的时候也不乱来,保持自己的底线。在通达之时,也不放纵自己。如佛教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莲花长于淤泥,但一不排斥它,二也不用把自己变成淤泥,两者融合无间。因而,这两者,在领导者身上也需要同时体现出来,做到了就至少是二元思维。否则,如只有前者,就会成为圆滑之人,做不了实事。     三,能欲多而事欲鲜:备而不用,道家的无为思想。     由于时间的原因,上午的课程不得不告一段落。与昨天不同的是,今天中午大家自由选择主题,分组讨论。在下午各组派代表陈述发言后,张老师开始了今天的第三个话题,从余华的书《活着》为切入思考人活着的目的,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是要像书中的主人公活着的目的是“活着”本身,除了从父母,妻子,儿女身上吸收能量外,不贡献什么也不尽到责任呢?还是为责任,为义理而活,就像战国时期的墨家一样呢?(墨家矩子孟胜为遵守诺言,坚持义理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并随后有83名弟子集体选择自杀)这种中国曾有过的精神在今天已很难看到了,却在日本尤其是武士道精神上有很好的体现。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也恰好说明我们是一个健忘的民族。而要重拾这种精神要靠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并振动自己的能量去影响周围的人了。   我国电影的现状 想起葛优的那句“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在我们老百姓中广为流传,也看到了《赤壁(下)》首映庆典的荒唐闹剧,也清晰记得和我的同学们一起观看《圆明园》这部电影时所留下的泪水。 其实,一个国家老百姓中最喜欢和最流行的电影就折射出这个民族的素质。 看看我们现在院线里比较流行的据说是中国华语电影史上最好的电影《赤壁》,情节单调、剧本滑稽、可以说是一群虚伪的大牌在一个没有内涵的“大导演”的指导下,演出了一部极为荒诞的闹剧,更为可笑的,这样的电影还能在中国大卖特卖,想起了去年根据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生前的著作《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创作的《南京》在中国院线惨淡收场。而且很多所谓的高知识群体连这部电影来到了中国都不知道。当我走进看到电影院,看到了整个电影院几乎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学生和年轻人极少,当时的我,看不到我们祖国的明天。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连自己国家深重灾难拍成的电影都不去关注,去欣赏的时候,这样的民族还有指望吗?不仅如此,我们的各大电影院充斥了像《满城尽带黄金甲》俗不可耐、像《桃花运》这样庸俗等等这样的电影,我们现在的电影业令人寒心! 经常和同学们互相讨论、推荐好电影的时候,很少有几部是中国的,共同的原因是中国电影不值得一看。其实认真反思一下,可以想到更多的东西。 首先,作为电影观众,我们老百姓自身出发,我们的价值观直接就决定了我们选择的电影。目前,我们中国的电影大众是怎样一种价值观呢?有些人是把电影院当成一个娱乐消遣的场所,他们的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超载运作太累了,需要一个地方来休息,这个地方只要能够放松、幽默,就达到了他理想中的效果。可以推测这种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大概过得很痛苦,为了追求某种东西,包括金钱和地位,将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了。另一类重要群体,是情侣,自从文革过后进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电影院开始真正独立开放起来,在经过一个沉重思想压抑的年代后 ,大家的生活情趣都消磨殆尽了。而新兴事物——电影院,异军突起,成了喜欢情调的恋人们追求自己情调和浪漫的场所,这种现在在校园里尤为严重,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电影票就基本上成了定情信物和浪漫的象征,这种思维和逻辑一直延续到现在,看看现在中国大学里的电影院里不都是成双成对的么,而且冷热无阻。还有一部分群体,就是学生,他们爱好时尚,喜欢玩酷,喜欢西方文化,因此电影院里的好莱坞电影、韩国电影就比较对他们的胃口。这些人思想活跃,富有“创意”,这也早就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所引起的“恶搞文化”。还有比较大的一部分群体,就是我们祖国的花朵——学生,他们需要去沐浴在我们党温暖的阳光下,所以去电影院看《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这些把把日本鬼子当弱智其实是愚弄自己的弱智电影。还有极少一部分观众,他们富有文化,喜欢真正富有内涵的电影,他们会去看《可可西里》《南京》等比较深刻的电影。 总观我们电影院观众的组成人群,就可以基本上看到我们大多数人去电影院并不是想关注文化,而把电影当做一个饭后的点心,消遣消遣。电影院也很清楚利益关系,顾客是上帝,投其所好,院线里那些没有文化含量的电影占了绝大多少。 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思考一下目前我们中国的电影人,包括导演、演员、电影其他制作人员等。去年2008,盛大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把一个中国导演——张艺谋推向了世界 。而我们张导的电影如何呢?《红高粱》是他的成名作,《一个都不能少》感动了整个中国人,《秋菊打官司》和《活着》都是拍得几部比较有文化内涵的电影,特别是1994年的《活着》虽然对主人公福贵和他周边人以及所在的世界的凄凉刻画得不够深刻,但是鲜明地展现了中国从民国那段事件到文革五个年代鲜明的时代气息,只可惜涉及到文革被有关部门禁播了,知道2006年才解禁公开于世。随后的几部电影《有话好好说》《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都还不错。可是走进“中国腾飞崛起”的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张大导的几部电影《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无不是充满了商业味和世俗气。《英雄》里的“我知道你看见了,我是故意让你看见了,我的心里根本没有你”和《十面埋伏》竹子林的那段“精彩”镜头、《满城尽带黄金甲》里一个个波涛起伏的“馒头”,的确是满足了大部分中国观众某方面的特别需求和金钱权利的欲望。为什么一个可以拍出好电影的大导演拍出来的电影越来越差呢?其实这些问题自然就上身到电影本身的好多问题了。第一,电影的钱谁出,那么大的投资,总不可能由导演自己来垫吧,而投资商和监制人,他们在一部电影诞生出生之前就决定了一部电影的命运,而他们从他们的立场和现实利益出发,就基本上把电影等同成了一棵摇钱树,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付出的成本收不到回报或者想追逐更大的利润,他们就屈从了我们当今老百姓的整体价值取向,这种迎合观众的思维就从上级领导制作人、监制人,下到编剧的剧本、导演、演员,充分体现出来,典型的例子就是《赤壁》上下,整个故事完全弯曲了历史事实,没有缜密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恶搞”、“幽默”、“小资情调”等娱乐精神。娱乐娱乐,自愚自乐,这何尝不是我们观众的内心写照呢? 第二,也来自于我们所处的政治体制,《活着》的禁播十二年,可知对张导的打击,其实也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上出发,张导在《电影》里讥讽文革和大跃进的味也太明显了,在那个市场刚刚开放,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相当不稳定的年代,想在自己政治上的深度来展示自己的文化,就是自寻死路。通过电影表达文化的途径和方法绝对不只政治这条路?而我们的张导演为什么不知不觉带上了政治的味道,可以回想文革给生活过那段时代的知识分子身上烙上了深深的政治印痕。 由于电影观众和电影人体内文化血液的迅速流失,造成了我国电影的这种现状。其实当今社会文化的丧失、价值观的混乱,都是基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 其实,真正的电影应该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人文精神,并且能够用一些积极的价值观熏陶国民,使一个民族散发出文化气息。 一些让人永久纪念的电影不正是如此吗?比如《勇敢的心》、《天堂之路》《苏州河》《可可西里》《南京》无不是展现人类最优秀的那些品质——爱、勇气、智慧、宽容、热爱自然。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志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中的“通古今之变”,其实在汉朝以前,由于中国先秦圣人们的教化,人民还是比较善良淳朴,具有“大汉遗风”,但是,作为史官的司马迁,他深刻地看到了将来的中国讲出现的民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象,在他的作品里,注重写悲剧人物,所写大小悲剧人物多达120余个,如项羽、韩信、廉颇、李牧、李陵、屈原、贾谊、商鞅、白起等等,他们都能匡扶正义,立功名于天下,但是均以悲剧的结局告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将人生有价值的地方那个毁灭给人看”一样,司马迁用如掾的大笔书写了他们有价值的业绩,以充满理解和同情的笔触刻画了悲剧结局,也从通过对一个个人生忧患的深切体验,坚定了对美与善的理想追求。他为正义呐喊,为侠士讴歌,为失败的英雄流泪,为不屈不挠的人们助威,表彰与命运抗争的人生,用悲情激发更顽强的生命力,这是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怀,表现了生命的灿烂和悲壮的美丽。 我们国家有着这么悠久和灿烂的文化,难道我们的电影就不应该表现出我们中华民族里的大爱,大信,大勇,大智等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么? 作为电影观众主体的学生,也就是我们,我们不应该做出一点事情吗? 我们真的需要沉下心来,汲取先秦圣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电影艺术。 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适当的放宽政策和限制条件,让我们的电影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而我们电影人,更是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灿烂的中国文化里有多少丰富、深刻、震撼人心的题材可供选择,用心去制作出真正的电影给我们的国民。 (附:请大家认真用心比较下日本经典电影《最后的武士》里体现的一个故事和我们古代墨子的故事: 四十六武士,来源于《菊花与刀》。一个大名手下有四十六个武士,因为与另外一个大名的过节,被杀死。结果这四十六个武士商量好后,分别流浪他弟,各自寻欢作乐,一年之后,这四十六个武士集中起来,攻向了那个大名的领地,杀了他,报了杀主之仇。后来国王,讲这些武士捉了起来,不知道如何处置。本应该赞扬这四十六个武士,因为他们的忠诚,忠于自己的主人,但又应该杀掉这四十六个武士,因为他们未经过国王的批准,擅自行动杀死了那个大名,属于犯上作乱,违背了当时的等级。结果这四十六个武士一致认为,他们报了杀主之仇,已经尽了自己的忠诚和,也实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于是没必要在留在史上,集体剖腹自杀。 中国墨子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派别墨派,重信义,首领称作巨(钜)子。他们与一个城主定下协议,由巨子率领的墨家门客替它守护城池,并互留半块玉作为协议信物。可是城主离开之后,被国王杀了,并且国王调遣大量军队围攻墨子所在的城池。此刻,巨子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讲城池让出的话,就违反了自己与原来城主之间的协议;如果不屈服的话,将会让双方大开杀戒,损失惨重。权衡之下,巨子做出选择,命令另外一个门客作为新的巨子,而余众跟随新巨子前往另外的城池,而自己留下来自杀。之后,那些离开的门客知道巨子自杀后,一起面向城池所在的方向,集体自杀。 现在的人都说日本电影《最后的武士》和《七武士》里的武士故事震撼人心,而在中国浩瀚的历史之中,比他们小日本鬼子深刻、震撼人心的故事多多了,只是我们的电影人和观众缺乏了那颗寻找的心,也是文化丧失的表现。) 心想事成的秘密及帝王之学     ——今日讲堂寒假【领导力和个性教育】集中学习第五天纪实                                        钱莉    今天学习一开始张老师就直奔主题,即人人都具有心想事成的能力。 无数事实可以证明现在发生在你身上的结果,其实都是自己“心想”出来的,不论对你来说是好是坏。例如同在一个教育体系,大多数人思维混乱,而清华的王垠却长了出来。不同的结果在于前者的心是被动接受,后者的心是主动选择。经过一番类似的举例讨论,大家都认同这个宇宙法则。 那么,按照正常的一元思维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出一个推论: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所选择的。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为什么我们无法全然接受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过得心安理得呢?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的不满意,郁闷牢骚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国家大多数的人是混乱的一元思维。这样的人喜欢东想西想,或者明明想东却往西走,或者往东走一下再往西走一步,于是便在自己所制造的混乱中痛苦挣扎地生活。但换个角度说,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是彻底的一元化,那么他会对自己所选择的生活心满意足且无怨无悔。 继续往下推会发现: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也同样是它自己选择的。因而历史上所发生的悲惨的事件如南京大屠杀等都是我们民族自己选择的,不是别人强加的。凡事有因即有果,想要改变果,就要找到因的问题并解决它。接下来,张老师拿出几件事情作为案例,向大家示范如何找因。 例一:韩国与中国的文化现状对比。目前,韩国在世界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保存比较完整的儒家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荡然无存,有的只是用金钱和物质堆积起来的满目繁华。导致这个果的原因何在?仅从两个国家的国旗及钞票所印的人头像就可以找到。韩国的国旗是八卦图案。千元大钞上印的是朱顺水的头像,他是将中国的儒学传到韩国的第一人。这些足以证明韩国人崇尚思想和文化,经过时间的积累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了有浓厚文化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国旗是有政治色彩的五星。钞票上印的是政治家,工农兵。对这些的推崇注定了我们国家将充满勾心斗角,并只有底层文化。 例二:日本的伊藤博文与中国的严复曾在同一时期到西方留学。但回国后伊藤博文成为首相,在日本大有作为,为它将来的崛起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同样学成归来的严复却无用武之地,从这个时期起清王朝便一路下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原因可以追溯到中日同时派出留学生之初。日本,对于出国留学,很多贵族子弟都大怀抱负,争先恐后,最后他们挑选出最聪明的人。在中国,大多数贵族害怕受苦受累,逃避留学的机会,并找一些无权无势的人前来顶替。从这个时候开始,事实背后的起心动念,就决定了伊藤博文与严复回国后的命运,也决定了中日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国运。 过去决定了现在,而现在决定了将来。我们对这一段历史的反思,决定了我们将来的命运。是依然扮演祥林嫂不厌其烦地向人诉苦却得不到尊重,还是反求诸己自强不息,拥有自尊并赢得别人的尊重,都取决于此心的选择。 经过中场休息后,今天的学习开始了一个更深刻的主题——帝王之学,即《淮南子》之“主术训”篇。“主”即领导,“术”即方法,这正是我们这七天培训的领导学,也是对《老子》第三章思想的详细化。 通过张老师的引导,我们按照修学的次第“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来解读。在此过程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虽然是古文,但只要审问清楚一个词比如“师傅”,那么后面的古语“行者”“相者”“执正”等词的所带来的疑难就可以迎刃而解。由此可知,思维的逻辑推演可以很容易地得到答案,而不一定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 另外,此篇一开头就提出了领导者应该扮演的角色: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要求领导者拥有不带情绪,遵循天理,念念分明的境界。相信仅仅才开了一个头,中国传统文化对领导的讲解就让很多同学都大开眼界。但可悲的是,这部中国道家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生不逢时,却在日本被执行得很到位。日本的天皇制度的万世一系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中国历来不少帝王失道的“有为”让中国成为了一个多事之秋,而日本天皇的得道的“无为”却成就了一个真正稳定的大和民族。这无疑又是我们民族选择的一个结果。 上午课程结束后,大家自由组合小组,对“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小组派出成员代表,从不同的角度向大家阐述本组观点。最后张老师进行点评,帮助大家理清思路,解答疑问,并对上午“人生选择”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拓展。 一天下来,经过这一番“老师讲解——讨论论辩——老师点评”的过程,相信大家都满载而归。 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当今天上午张老师布置这道讨论题目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我们都很熟悉的一段话: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在我看来,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有没有思考过,我们的一生走到现在,我们到底做过理性的选择没有?(理性的选择,即智慧的选择) 中午,我们针对我们当初高中毕业后对于自己将来选择这个离我们比较贴切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后,我们七个人基本上分为了以下几类:1.大部分人的思想,在中国现行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的“素质教育”体制已经完全僵化,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而是印随一般的知道更随“大潮流”,这部分人失去了进行自我思考的能力;2.还有少数一部分人,还保存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并会对自己、对将来、对生命的意义展开一些思考,但是他的思考缺乏一位“教父“,对他进行引导,在一种无助和不坚强下,也选择了“同流合污”;3.还有更少一部分人,接受了真正良好的教育,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追求,并且将这种追求付诸于自己的具体行动——选择自己的真正人生方向和心中理想的大学;4.还有一部分人,因为他周围有很好的导师引导他,而自己能够结合导师对他的开导进行自我思考,并作出很理性的选择。 从以上可以看出,更多的人是不会思考或者说是不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不去思考呢?1.这个人的身边没有得到引导,这种情况,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他身边没有具有引导能力的人,第二种是他身边引导的人对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的方式,在心中留下了种子,而这个人本身没自觉;2.思考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以前认为根源是古希腊希伯来文化中的痛苦论,刚才百度搜索到一篇池田大作先生的《佛教东来》,值得认真读),而我们后天形成的感官害怕痛苦,特别是在中国这种娇惯哄的家庭教育模式下,更是经受不起痛苦; 3.自己的思维不清晰,或者混乱的,不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但是很希望拥有美好的人生,于是就顺从在他眼中看来智慧的人为他做的选择;4.还有一些人根本就没有去思考,他们的身边人为他们安排好了一切,而且也很顺从的按着别人的选择走下去(也有的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观念冲突后还是屈服于别人的意志。 分析以上几点原因,有部分是外因,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因——我们放弃了思考!这也是关键原因。 为什么我们放弃了思考? 其实举一个例子,这里有一间教室,里面有是十个孩子和一位老师,老师告诉孩子们,要安安心心呆在教室里,其中七个孩子很听话,就老老实实的坐在教室里,而其中有两个孩子很不安分,非常想跑开这个教室,有一个成功了,出去之后,又进入了另外一个教室,剩下的没跑出去的孩子,被老师狠狠拽回来后,当着同学的面作自我检讨。 还有一个孩子,既不想跑出教室,却也不想安心呆在这个教室,只知道呆在这个教室里捣乱。过了十二年后,所有的孩子都很老老实实的呆在教室里安心的听老师的话。 看着这十个学生,何尝不是我们现在这代大学生的真实写照,我们被困在一个个教室里无法突围,走不出自己的圈子。我们每个人其实出生之时,都随身携带着一把剑,可是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压力下,丢下了自己手中的剑,结果陷入了一种被动挨打的地步。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放弃了我们手中的“剑”呢?其实是在我们现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思考,我们跟着别人走就行了。这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严重悲剧。 其实,作为讨论中的人,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我们不能再这样任人宰割了,我们需要重新拾起我们的“剑”,而且要把它磨砺成一把锋利的宝剑,狠狠地劈向敌人。 不会思考的人怎样思考?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各种各样的缘分,让我们的心来到了今日学堂,让我们明白了原来的圈子,并从原来的圈子里跳了出来。 《士兵突击》里有一段很经典的话: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是的,我们既然选择了今生作为人存活在这个世纪,这个混乱的丧失自我的世界,我们所需要的是寻求智慧,找到那条找到自我、回家的路。(引用张老师的文章) 现在才突然发现:这些“现代西方哲学”大师们奇思妙想,让人莫测高深的“哲学思想”,早已经在古人那里说过,西方哲学家们只是换了一个时髦的说法,就把人唬住了; 老子早说过了,名可名,非常名。一二三章,全讲的是这个东西;因为老子说得平实,我们都没有注意。 佛陀也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说事实,既非事实,是名事实!众人认假为真,执妄为常,自寻烦恼。一本探讨无上智慧的佛家般若经典[金刚经],就说的这事。[心经]也是说这事,还告诉大家,一旦看透这点,心就获得了解放,人就“自在”了(达到“观自在”的境界)。 甚至基督教的创世纪,也说的是这事:人类如何[失乐园]的故事,就是一个精妙的比喻:在以蛇为代表的“贪欲”的诱惑下,人开始超越自己的自然需要,去追求上帝和老子们早就说过不要去碰的所谓“智慧”之果。一旦人们懂得用自己的“认知”和“概念”来理解和“规定”世界的时候,也就是拥有所谓的“智慧”以后,就会认假为真,把这种理解和认知界定,当作世界本身来看,就会因此违背和脱离了真实的世界,当然要添很多烦恼,遭遇很多苦难;所以人类从此“失去了伊甸园”,心灵的乐园不再! 所以,我们并不是被上帝赶出来的,而是自己跑出来的,现在想要回家,却迷失了回归的路! 我们真正的内心是极其渴望着回家之匙——智慧,它可以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也可以是能够让你领悟无限智慧的书,也可以是让人智慧的宗教,我们向这些东西学习思考,学习我们抛弃的“宝剑”。 我想起了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其实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享受生活的写照。有智慧的人心 中充满的是“活水”,而我们在这个混浊的世界里,我们的内心里填满的都是混浊的污水——金钱主义、享乐主义、贪欲、妄念、嗔怒、痴着,要想真正拥有智慧,必须把我们内心的这些浑水给引走,引入干净的清泉。 来到“智慧”的面前,我们必须先承认自己的不会思考,彻底的丢弃自我,也就是做到“心诚”,我们才能够增启智慧,另外按照“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缺一非为学也”的修学次第踏踏实实地修行,才能让我们心中充满活水。 如果能够经历一段时间的磨练之后,我们拾起了我们自己的“宝剑”,我们该如何劈开石头呢?我们该选择怎样的石头,选择怎样的招式,选择怎样的时机。 这也是是我们运用思维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并用合理的思维方式来运用我们的知识结构,最终实现我们的价值观。 这样就是我们所选择的一生。按照我们伟大的某某某说的是:人难得活一辈子,更难得的是有意义的活一辈子。 我希望几十年后,我在康桥之下,莱茵河畔,在夕阳之下,坐在泛黄的草地之上回忆往事之时,我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能够说:我这一生是我理性选择的! 学习心得 今天是近几日学习以来受到冲击最大的一天,也是收获最多的一天。感谢今天共同讨论的伙伴,让我能够真正反思自己。 之前一直念念不忘成长过程中的赞扬,很难真心承认自己是个思维混乱的人。可经过今天的思考,总结出自己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坚持自己接受并认同的观点,二是无原由的长期依赖固守一个未经分析证实的结论或评价。 关于第一方面的证明的例子比如坚持练拳。我承认这是对我的身体状态有好处,可还是很难坚持。逃避练拳的想法,比如,今天不练也没什么的,明天一定早起去练,或者今天早上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先不去了。每次这样逃避的时候,很少想到要承担身体变差的后果,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把自己糊弄过去。 分析觉得自己不能坚持是因为并没有经过修学的五个次第来完成这件事,而是犯了急于索要结论的毛病,更重要的是无论接受与否对于这个结论带来的后果也不想承担责任,想被原谅,甚至对于很容易推理得到的结果也假装没看到。而是当自己选择的后果明确地反映在面前时,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做自欺欺人的无力抵抗。如果是彻底的一元思维,可以选择经过审问深思明辨后的坚持练拳,当然也会享受好的结果。如果选择不练,心里也明确后果,所以当它呈现出来的时候也会心安理得,而不是混乱下的怨天尤人。 关于第二方面,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因为一直生活在很虚妄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生活到处充满了未经分析证实的结论。比如上大学,比如好成绩。 这样混乱的一元模式,首先让自己处于痛苦的割裂状态,其次也很容易因为坚守“我”而与别人发生冲突。比如今天讨论时被问及关于吃晚饭的问题的时候,首先是很痛苦,觉得自己没有坚持这样一种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便是产生了强烈保护自己的情绪,为自己开脱,坚守自己应被原谅的荒谬想法,并感觉被别人这样问有些不爽。由此可见我心的严重性。这便是从小到大太爱自己的后果,很敏感,很脆弱,也很会借助荒谬结论或编故事来骗自己。因此要改变这种模式,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不经过思考的主观臆断。其次要接受不完满的自我,要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恐惧失掉曾经与自己相关的名相。 今天的另外一个收获便是,学到的东西要与具体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结合,来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否则拿走的也只是概念,空话。 今天是实战讨论的第二天,我感到今天自己讨论时的思路较之昨天要清晰许多。我分析有两点原因:1,话题。今天我们将讨论主题落在发生在自身身上的事,这样大家都有想法,都有切身体验,都有心得,也很实际地思考应对措施;而昨天话题太大,在谈我国跟日本关系会如何发展,这样讨论起来大家只能从自己贫瘠的信息中七拼八凑,同时也是欠缺说服力的。2,昨天是第一天,我们都处于初试状态,小心摸索,而今天我感到我们比昨大胆了一些,敢于把话说开去,收回来。这是我分析的昨天跟今天自己为什么感到有进步的两点原因。 我想整理一下今天我们小组的思路。我们小组的主题是:我的人生目标。首先,大家各自都清晰地谈了自己经历的情况,现在所处的境况(境况包括两个方面:外界的各种“力”,和自己的内心所向);然后,理清自己下一步想怎么走,想选择哪个方向(组里有6人,其中4位同学心中都是有两匹马,现在两匹马往不同的方向跑,她们的问题是,不晓得听从哪匹马。其实我觉得,于其理解为“听从”,不如理解为“驾驭”,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最后,大家看清了冲突、矛盾、问题,开始思考方法,怎样应对,如何化解,采取什么措施。这是我们整个团队的讨论过程。 我们小组六个人,出现三种情况,每种情况都是两两为伴,并且情况都很具有代表性(我很开心我们团队能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啊,呵)。 第一种情况是,心里两匹马,一匹马是自恋,另一匹马是事实。她们比较满于现在自恋的状态,并且感觉不错,而心里是清楚这不是真相的,另一头有事实存在。但是她们舍不掉自恋,走事实这条路一定会痛苦,即使暂时不面对,最后终究会被迫接受。讨论结果是,她们不知道怎么下手,从哪里做,处于茫然无措状态,其实选择在于看你想过得真实还是虚幻; 第二种情况是,心里一匹马是父母的“期望”,另一匹是自己。矛盾很明晰,放不下父母的“感情”,是“感情”在牵畔她们,自己的真心是事实。她们的问题是,在面对选择时,感情和事实分不开。选择了感情,自己过得痛苦;选择了事实,又于心不忍,不愿伤害父母。做怎样的决定就要看自己的真心“跳动”有多强了; 第三种情况是,驾驭自己的马,不理别人为她们准备的马(这匹马爱跑哪跑去,不牵挂它),也不玩虚假繁华的旋转木马。奔放驰骋,心里知道存在各种障碍的可能性,但不去挂碍它。这批马儿“俭”了许多,也快乐自由了许多。 把精致的一元思维做到最好 ——今日讲堂寒假【领导力和个性教育】集中学习第四天纪实 朱云龙 即便是一元思维,只要做到精致也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在思维的培养或者引导方面又是不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一元到二元再到三元逐步过度。那么既然一元不得不经历,怎样的一元思维方式才是稳固而安定的,怎样的一元思维方式又是松散和危机重重的?今天的学习便从此处切入。 经过大家的思考和讨论之后,问题变得渐渐明朗起来。有序的一元思维是稳定,而无序的一元思维则是不稳定的。比如把一大堆的小磁针放在一起,每个的指向都不尽相同,从而整体就没有任何磁力。可是一旦用一块大磁铁在一方吸引,那么所有小磁针的指向最终会趋于一致,那么整体便表现出强大的磁力。在比如,无序的一元就像是沙粒,哪怕堆成沙丘,也会轻易的被风吹散。而有序的思维则会构建成稳固的城墙,坚固结识易守难攻。 如果拿现在和建国初期作对比,究竟哪个阶段社会更稳定,哪个阶段人民的幸福指数更高呢?绝大多数同学都赞同建国初期更加稳定,幸福感更搞(当然,指的是思想层面上)。尽管现在的物质丰富了,衣食无忧了。可是我们用的最多的词却是郁闷,惶恐,担忧,浮躁。从小孩子到青壮年再到老年,脸上都挂着疲惫不堪。为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国家也不知道怎样去引导。于是整个社会都在各自的盲目中混乱。这恰好是由于人们的思维被破坏,连一元思维都没有了。只剩下了一个混乱不堪的假一元。所以表面风光,实际脆弱,处处隐藏着危机。然而建国初期,尽管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但是人们的思想都一样。自己穷得温饱都顾不上,还想着去解放全世界的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可以说这是一种荒诞。但是既然人们都活在意识与表象的世界里。那么尽管是别人构筑出来的虚假的表象。人们还是会认同。只要引导得当,人们便会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所以,那时人们干劲十足,激情万丈。尽管为着一个根本无法说清也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还是充满欢喜,笑脸盈盈。正是由于人们的思维都是一元的,而且是有序一致的。所以社会稳固而安定。才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情景。 思维方式没有对错。一元思维,二元思维,三元思维,只是层次和境界的不同而已。而一元思维非常关键,但一定是精致的一元。就像德国把一元思维做到极致,便体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短暂的休息之后,张老师接着昨天的电影课《纽伦堡大审判》继续讲解。这次主要借影片当中纳粹集中营里惨绝人寰的杀人场景和堆积如山的腐尸骷髅,来帮助大家真实的面对自己。借用佛家的话——修无常观和不净观。这样的场面尽管是在电影里在历史中,仿佛离我们已经很远。但谁又能保证,这样的事不会再次发生?谁又能肯定,下一个这样死的不会是自己呢?如果把那堆爬满蛆虫的腐尸想象成自己,你能否接受?如果你可以接受,那么现在看上去青春美丽的脸又和那只七个洞洞光溜溜的头骨又有什么分别。既然没有分别,那么终日对镜自恋自怜又有什么意义。然而,我们都不知万物无常却误以为有常。都在为那些根本不能恒久的东西不顾一切的追逐,望眼欲穿的等待,苦楚伤怀的留恋。多么可悲可笑。 中午的安排是分小组讨论。大家就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同时运用张老师教授的思维方式就某一个问题展开
/
本文档为【学堂7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