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7-11-13 33页 doc 75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一、“十五”期间高新区发展概况............................................ 3 (一)“十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 3 (二)“十五”期间的主要经验 .................................................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一、“十五”期间高新区发展概况............................................ 3 (一)“十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 3 (二)“十五”期间的主要经验 .......................................................................................... 9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分析 .............................................. 12 (一)高新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12 (二)高新区自身发展条件分析 ...................................................................................... 14 三、“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 16 (一)指导思想.................................................................................................................... 16 (二)功能定位.................................................................................................................... 16 (三)基本原则.................................................................................................................... 17 (四)奋斗目标.................................................................................................................... 18 四、“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主要任务......................................... 20 (一)构筑自主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集群壮大 ............................................................. 20 (二)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 22 (三)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 24 (四)拓展高新区产业发展空间,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 29 五、高新区空间布局与产业导向 ........................................... 30 (一)空间布局.................................................................................................................... 30 (二)产业导向.................................................................................................................... 31 六、保障措施 ........................................................... 33 (一)“以人为本”,创建人才引进与人才发展新机制 ................................................. 33 (二)开源节流、合理使用,为高新区发展提供充分资金保障 ................................ 34 (三)优化高新区管理服务体系,营造高效、顺畅的工作机制 ................................ 35 (四)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创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 35 (五)营造高新区发展的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 ............................................................. 36 编制课题组成员 ......................................................... 37 - 1 -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厦门高新区)是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1990年12月30日动工建设,首期规划用地1.17平方公里,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15年的发展,厦门高新区已成为经济增长快、投资回报率高、创新能力强、 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带动厦门市产业结构升级、 提升厦门市支柱产业竞争力与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十五”期间,厦门高新区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2001年率先实现每平方公里百亿元产值,成为全国高新区中单位面积产出最高的高 新区;2003年,厦门高新区进一步扩展,在翔安区规划建设火炬(翔安) 产业区;2004年开创性地试行一级财政、一级金库财政管理体制,为增强 高新区后劲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证;2005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 国务院批准,厦门高新区规划面积由1.17平方公里扩大到13.75平方公里,为高新区“十一五”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厦门高新区的发展面临着“二次创业”的紧迫问题,如何在“十 一五”期间进一步巩固现有的产业基础、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经济优势与政 策优势,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在更高的起点上和更高层次上建 设火炬(翔安)产业区,充分发挥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 用,成为摆在高新区各级管理层与全体职工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 2 - 针对高新区建立初期存在的公司强、办公室弱、管委会虚的管理体制 不顺的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高新区党委和 管委会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优化了班子成员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合力。 在此基础上,管委会机关各处室和委属各单位干部职工始终保持着昂扬向 上的精神状态,“超常规”开展工作,机关效能得以提升,电子政务逐步实 施,高新区品牌含金量日益提高,为管委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 障。 同时,高新区委属企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功能进一步健全。管委 会整合原火炬投资公司和软件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了由开发建设、 创业投资、高科地产、科技担保、物业、物流及软件产业各子公司组成的 厦门火炬集团有限公司,为高新区的硬环境的建设、软环境的配套提供了 坚强后盾。 2005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114亿元增长至580亿元,增长了约4.1倍,年均增长率达38.5%。(见图1)。 “十五”期间,厦门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比全市高出16.5个 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4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476亿元,以占全市3%的工业能耗、1/470的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全市工业产 - 3 - 值的27.5%,增长约2.3倍,平均增幅在厦门市7个经济统计区中继续高居首位,首次跨入产值400亿元以上国家级高新区的行列。与“十五”末相 比,高新区利润总额从2000年的8.1亿元迅速增至2005年的45.6亿元,增加约4.6倍,纳税总额从5.8亿元增加到34.1亿元(见图2),增长约4.8倍。在国家高新区发展中,厦门高新区综合加权排名第7位,发展规模排名第12位,增长幅度排名第5位,增长速度排名第8位,经济发展水平名列全国高新区上游,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 要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图1 “十五”期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700 600 500 工业增加值400 工业总产值 单位:亿元300 200 100 0 20012002200320042005 资料来源:厦门高新区管委会统计资料 - 4 - 图2 “十五”期间高新区利税情况 50 45 40 35 30缴税总额 利润总额25单位:亿元 20 15 10 5 0 20012002200320042005 资料来源:厦门高新区管委会统计资料 “十五”期间,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趋突出,一 个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 托的创新平台正在搭建;一个以“激情孵化梦想,创新成就未来,智慧孕 育财富,诚信谛造伟业”为精髓的创业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一个层次分明、 创新创业环境优良、技术创新能力强、以人才为核心的各类创新资源日益 集聚、创新服务链条日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 2005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及技术性收入达558亿元,占企业总收入的95.7%;单位面积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及技术性收入为每平方公里279 亿元;R&D经费总额3.8亿元,人均0.78万元,R&D经费总额占高新区生产总值的3.5%。截止目前为止,厦门高新区中有5家企业技术中心和6家 - 5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省、市有关部门认定通过(其中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认定,待验收);区内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 北大之路、麦克奥迪、厦华、东南融通等5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厦门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作为厦门高新区 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认定和重点扶持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之 一。已成功孵化出一大批技术创新水平高、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 业,并孵化出福建省第一家在海外(新加坡)主板上市的留学人员高新技 术企业,在全国500多家孵化器综合排名已进入前10名,获得国家科技部“实施火炬十五周年先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福建省“火炬计 划先进管理单位”,是福建省第一个与国家人事部共建的留学人员创业园。 4 2002年,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服务中心成立,专门负责高 新区的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工作。招商服务中心不断地完善招商机制,组 建勤奋、专业的招商团队,坚持不懈地跟踪和实实在在地解决投资者遇到 的难题,改进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措施,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办事效率, 立足产业链招商,为高新区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的集聚发挥了关键作用。 “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68014万美元,实际到资41803万美元。“十五”期间新入区企业逾500家,区内企业总数增至约700家。因招商引资成绩斐然,高新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厦门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5 厦门高新区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光电、电工、软件、生物医药等五 大特色产业。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449.2亿元(不包括光电产业),占全区的比重为77.0%;光电产业发展后劲十足,集聚了一大批有实 - 6 - 力的光电企业和前景看好的半导体应用类中小企业,产业化深度和广度在 厦门名列首位,完成产值74.1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12.6%;电工产业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完成产值42.2亿元,占全区的比重为7.3%;厦门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产业、生物医药和仪器仪表产业在厦门高新区内 蓬勃发展,以东南融通、巨龙软件、恒信网元和翼华科技等为代表的软件 产业,以北大之路、特伦生物和厦门养生堂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 麦克奥迪、宇电、欧达科仪等为代表仪器仪表产业正逐步形成产业聚集, 规模不断壮大。 入区企业中,大企业是高新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DELL、 ABB、联想移动、唯开通信(原中桥通讯)、玉晶光电、华联电子、建松电 器、松下电子、FDK、瑞声达、大北欧通讯、利胜等一批知名企业成为增强 高新区经济发展后劲的有力保证。随着入驻企业增多,高新区从业人数从 2001年的2.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4.9万人。 6 厦门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孵化基地—— 留学人员创业园、三个综合园区——火炬园、同集园和火炬(翔安)产业 区和三个专业园区——信息光电园、软件园、北大生物园的格局。 在七个园区中,火炬园、创业园、软件园、北大生物园已基本开发完 毕,火炬园中火炬大厦、光辉楼、光正楼、兴联电子大厦、宇电、巨龙、 瑞声达、库瓦格、泰珂洛等一大批厂房和软件园的科讯楼和创新大厦已交 付使用。火炬(翔安)产业区、信息光电园和同集园正在加紧建设:火炬 (翔安)产业区首期4.75平方公里,计划投入18亿元人民币的开发建设 - 7 - 资金,从2005年8月起,总面积114万平方米的95栋通用厂房将在产业 区内拔地而起,20万平方米配套生活区和第二期专用厂房也在全力推进; 信息光电园DELL二期、联想大厦、明达光电等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同集园APC厂房已交付使用,特伦生物、北大泰普和罗宾高分子等企业自 建厂房正在规划建设。在建设规模日趋扩大的同时,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完 善。高新区斥资数百万元规划建设了火炬公园,极大改善了高新区的周边 环境。在此基础上,2003年5月15日,高新区顺利通过了ISO14001环境 管理体系认证,是全国高新区中少数几个能源消耗少、污染程度低、经济 效益高的绿色科技园区之一。 为给高新区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市人大、市政府相关 部门的支持下,高新区积极建议并推动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厦门经济特 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和《厦门经济特区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工作 规定》两部经济特区法规,同时,高新区还结合实际出台了《厦门火炬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设立研发机构的规定》、《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 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及《细则》等政策,放宽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的限制,加大了对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在“依法治区”的同时,高新区 鼓励并引进了多家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投资咨询、技术转让、信息 服务、法律服务、产权交易等各项服务。为促进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高 新区投资上千万元搭建了软件产业促进平台。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提升 了高新区的投资环境质量,为企业“进得来、留得住、长得快”提供了环 境保证。 - 8 -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充实高新区党委 和管委会领导班子,以党委、管委会作为高新区的管理中枢,大胆进行体 制创新,果断对委属企业进行整合,初步建立了相对独立、层级分明、分 工明确、事业企业有别的组织架构,提高了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 高新区的现有资源,有力地推动了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全国53个 国家级高新区中面积最小、含金量最高、机构最精简的高新区。 高新区在积极用好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高新区企业发展资金、留学人 员企业扶持资金和留学人员企业配套资本金的同时,通过会员制担保、委 托贷款等形式拓宽企业资金来源,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降低 了企业在技术入股、风险投资、人才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的制 度性门槛,积极落实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为技术创新营造宽 松的政策环境;通过完善创新的软硬环境,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 技成果的转化,为产业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高新区以专业的招商引资机构为依托,以情招商、 以商引商、以产业链招商,树立“人人都是引资环境”的理念,倡导“不 回避问题,决不让同一问题出现第二次”的服务方针,集中力量发展特色 产业和主导产业,围绕着“做强做大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引进光电产业, 大力扶持电工产业,牢牢抓住软件产业”这一方针,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完 - 9 - 善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吸引了一大批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企业,确立了高新 区在厦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高新技术特色和领先优势。 2004年是高新区试行“一级财政、一级金库”财政管理体制的第一年, 在区财政、税务及金库等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区金库运转顺利,财政收 入增长较快,高新区逐步实现了从原有的依托市财政管理的体制过渡到新 的财政管理体制,并建立了适应新体制运行的各项财政。这对于 增强高新区财政实力,统筹安排各项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建立健全高新区 财政投融资体系,促进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种财政模式的优势已在火炬(翔安)产业区的跨越式发展中得到充分验 证。 委属企业承担着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开发建设任务、招商引资 以及创新孵化工作,对委属企业进行整合和重新定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 发挥其对高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整合,一是有利于按市场经济规律 进行企业运作,保证高新区现有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火炬高新区在 岛内的深度开发和新区的全面启动提供财力支持;二是可以集中力量,为 高新区的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可以为进入高新区的创业企 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优质创业服务。 - 10 - 分析厦门高新区工业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各个企业的发展规模是不均 衡的,园区内90%以上工业产值集中在少数20余家企业中,这种状况就为 高新区将来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潜在的风险。此外,由于早期土地资源的不 足而导致了“一区多园”的特殊运作模式,但这种模式本身又产生了“规 模不经济”的结果,无形中提高了配套设施的开发和使用成本,在一定程 度上限制了产业的集聚效应。另外,无论高新区内的主导产业还是新兴产 业,产业链条都比较短,又进一步制约了规模效应的提高。 尽管高新区的创新孵化体系不断完善,但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 高,满足研发要求的高端人才偏少,研发投入远远不足,科技成果的转化 及产业化不够,导致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比例偏低,使企业的发展后劲不够 强劲。 一是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尚不完善;二是全社会多元化的科 技投入机制还未形成,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风险投资刚刚起步,规模小、 经验不足,尚在探索之中;三是中介服务体系尚未达到组织网络化、功能 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要求。 4 高新区缺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性服务的专门机构,现有招商后续 服务偏重于重点大型企业,由此导致,一方面各项优惠政策及法律、法规 - 11 - 无法真正惠及所有企业,另一方面企业亟待政府协调解决的共性问题无法 及时收集。同时,尚未建立企业间经常性、互动性、跨行业的交流渠道。 21世纪初,国际产业调整及转移趋势仍在继续,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快 速发展,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些都为高 新区在“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依然在多个领域 大大地领先于中国。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下,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光电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出现国际间的转移,甚至包括部 分研发、设计和中试等环节,这都有利于高新区在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背景 下实现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跳出福建看厦门,珠三角、长三角洲和环渤海湾经济带发展迅猛,“西 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战略正紧锣密鼓的实施, 既给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厦门带来了压力,又提供了发展机遇。 2006年1月份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再次体现了国家对自主创新及高 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光 电子产业被列入十大优先发展产业之一,厦门市作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 - 12 - 业化基地”,将吸引众多光电企业前来寻找发展机会;同时,厦门市也是国 内四个主要的电工产业基地之一,其产品在全国及亚洲市场占重要地位; 此外,国家对于生物医药、软件及新能源等新兴高科技行业的重视程度不 断上升,这一系列产业发展方向与高新区的特色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战略 不谋而合,这将为高新区未来几年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的发展战略,并确立了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中心城市和龙头带动作用,而高新区较强的自主创 新能力和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厦门市发挥龙头作用的重要支柱。厦 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已成 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并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使厦门市及高新区的发展面临激烈 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支柱产业大多集中在电子信息、光机电、 软件、生物医药等,这会导致四大区域在招商引资方面出现恶性竞争。福 建省高速公路体系的建设增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腹地纵深,新建公路、 铁路网及航空运输的发展进一步拉近同全国和周围省份的经济联系。 市委、市政府把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 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作为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关键所在,积极 创造各种条件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2004年,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44.7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7.7%,比全省 8.9%的比重高18.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31.8%。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也为高新区 - 13 - 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基于厦门高新区十五年来积淀而成的国家级品牌、丰富的招商引资经 验、丰富的开发建设经验、较强的融资能力,市委提出厦门高新区要在打 造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旗舰中当主力、打头阵、担重任的决心与目标。 结合省委对厦门发展的新指示,也为了营造特区新优势,增创特区发展新 速度,进一步筑巢引凤,壮大厦门市经济总量,做大做强海峡西岸经济区 重要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建设火炬高新区和工业集中 区的重要布署:以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为 载体的开发建设为契机,多方筹措资金,集约利用土地,集中专项招商, 迅速掀起厦门经济特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新高潮。高新区鲜明的产业选 择、空间上的相对开放性,以及企业及产业发展的有效集聚性,成为厦门 市集成优势资源、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的重要载体。 高新区岛内主体部分位于湖里区,临近空港,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 区位条件,岛外主体部分位于翔安区,在厦门东通道西侧,临近建设中的 翔安隧道,在海湾型城市建设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实行“一区多园”的 集团作战式发展模式,专业资源聚集及由此形成的科技产业链条和地方经 济带,使厦门高新区成为全方位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平台,对整个厦门 的城市经济建设产生良好的共生、共振效应。 2 无论按建成区面积或按工业用地面积,厦门高新区各项平均经济指标 均为全国53个高新区平均数的4倍以上。近几年,土地、电力和基础原材 - 14 - 料等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得以逐步缓解,园区的空间扩展及开发建 设取得了阶段突破性进展,整个高新园区由最初的1平方公里计划扩展至13.75平方公里,为高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高新区企业基本都配有研发人员,规模以上企业多数设立负责研发和 技术支撑的机构。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积极引进高级 人才,创业人员中硕士以上人员所占比例达到73%,创业园设博士后工作站,每年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厦门市拥有包括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在内的七 所高等院校,十余所中等专科学校,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 等教育的多层次、高水平的教育体系,拥有一批具有高、中级职称的科技 人才。目前厦门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00人,各类科研机构128 家,其中包括全国各院所来厦设立的内联科研机构三十多家,为高新技术 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高新区试行“一级财政、一级金库”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收入增长较 快,财政自主性及融资能力增强,对园区企业扶持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为厦门高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新区注重与金融机构的密 切合作,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商业银行都均在高新区设有分 行、支行或办事处,为企业提供各种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并根据企业 经营状况给予银行授信额度等特色融资业务。2005年,厦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政府财政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倾斜,设有科 技创新和技术创新资金,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后盾。 - 15 - 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可以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特区立法权,有条 件将发展中创新性的政策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固定和贯彻实施。相较于 厦门市其它工业区而言,高新区将充分利用“加入WTO后,高新区原有优惠政策保留”的特殊条款,让企业在相当长的期限内继续享受优惠政策。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国家 高新区技术创新纲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 动力,以完善的管理决策机制和创业服务体系为支撑,主动承接高新技术 产业的国际化转移,积极加强海峡两岸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 创新孵化和开发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和深化高新区的“二次创业”。 “十一五”期间,努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厦门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 极,成为海峡西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旗臶、自主技术创新的先导区、体 制创新的试验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和谐社会的样板区。到“十一五” 末,把高新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中心功能突显、发展环境优良、 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国内一流且国际有影响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 园区。 - 16 -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全球的视野,高屋建瓴地做好高新区发展规划; 在高新区发展中,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将优化资源利用与高新区可 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建立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臵; 寻求“高效、和谐、持续”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创新是高新区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继续完善以“机制创新、 管理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体系建设,逐步确立企业在 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以创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动力,增 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发高新区的发展后劲。 以延伸产业链为基础,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专业配套能力强、分工 协作、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配套型企业,形成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资源 互补、功能互补的产业集群。在此前提下,进一步促进人才、技术、资金 等其它要素在高新区内集聚,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济。 从偏重于经济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创新 人才在高新区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造环境、优化机制,激发科技与管理 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不断汲取国内外一流的研究开发专业人才、 - 17 -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业投资管理人才及海外留学人才来厦门创业;依托 重点项目、骨干企业和新兴产业,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造更加广阔的 舞台。同时,继续抓好高新区的各项安全生产工作,为高新区创造良好的、 人性化的工作、创业环境。 诚信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灵魂所在。高新区应着力营造良好的 信用环境,完善园区信用体系,打造诚信园区,塑造一流信誉,提升高新 区的品牌形象。 “十一五”期间,厦门高新区要在认真总结十几年高新区发展经验的 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采取灵活高效的 招商引资方式吸收内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全面推进高新区“二次创 业”。大力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开发与利用效益,积极 推动企业创新,提升高新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鼓励与促进研发中心和总 部经济的发展。到“十一五”末,把高新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区域 中心功能突显、发展环境优良、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国内一流且国 际有影响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十一五”期间,厦门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成为厦门 市工业的主要增长极,“十一五”期间新增工业产值占全市的1/3以上,到 十一五末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具体目标是: - 18 - ——“十一五”期间,高新区13.75平方公里核定面积内,单位面积 产出要达到120亿元/平方公里、单位产出能耗要比全市工业的平均水平低 30%以上。 ——五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50亿元。 ——五年共吸引国内外投资100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 ——在2005年的基础上,高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与工业总产值 均以年均24%速率增长,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0 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750亿元。 ——年出口创汇75亿美元。 ——年上缴税费突破70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收入10亿元以上。 ——到2010年,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5家,超十亿元企业超过15家,超亿元企业超过60家。入区企业数超过1000家,从业人数超过8万人。 “十一五”期间,高新区继续落实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科技成果 产业化这个核心,把握科技经济一体化推进这条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围绕电子信息、光电子、电工、软件、生物医药、仪器仪表等主导 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势产 业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厦门高新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到2010年,光电子产业和电工产业成为高新区新的支柱产业,光电子产业产值占 全区比重由2005年的12.6%增加到25%以上,电工产业产值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软件、生物医药、仪器仪表三大新兴产业占全区企业总收入的 比重分别超过3%、2.5%和2%。 - 19 -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00家以上,成为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的中坚力量;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30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36 万平方米,在孵项目达到600个以上,承担各类科技计划150项以上。 完善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加强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优化生态 环境,力争建成生态工业园。“十一五”期间全区土地开发建设不低于200 公顷/年,土地开发总量新增10平方公里,完成火炬(翔安)产业区的规 划建设。 “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应着眼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合 作、产业促进平台多样、创新创业人才充足、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创新扶 持政策健全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提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技术消 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创新集群壮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企业作为直接面对市场的微观经济主体,最了解市场的需求与产业技 术发展动态,最能够将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因此,企业应 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通过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激发企 业内在的技术创新热情,提高其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各项科 - 20 - 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整个高新区的技术进步。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密切合作。在原有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 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 创新合作模式,如可通过采取共建工程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学生 实习基地、合作办学等方式,既有利于实现产学研三方共赢,更益于整体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大型或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鼓励其增加研发投入, 建立和发展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和区域研发中心,促进企业向内涵式发展 方式转变。针对不同行业的技术特点与需求,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加强配 套协作,努力为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光电、电工等特色产业和软件、生 物医药、仪器仪表等新兴产业搭建公共的技术支撑平台,如科技资源共享 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展示平台、投融资平台、技术产权交 易平台、市场支持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服务平台等等。 通过进一步做长做宽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为各种高级人才与专门技术 人才施展才华和投资创业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从而推动人才这一重要创新 要素在高新区聚集。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在项目实施中发现、培养、引进 和稳定优秀人才,着力打造创新人才梯队;针对人才需求和人才流向的特 点,为引进专门人才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产业专门人才的吸引 - 21 - 力;发挥创业园及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大力吸引海内外学者来高 新区创业、工作,使孵化器成为既是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也是 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储备库。 在高新区建立由多元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各种创新要素充分流动的 园区创新创业体系。以创新研发、孵育转化和产业化三个环节为基点,加 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研发之间的技术交流与技术攻关,提升高新区技术创 新水平。尽早建立在孵企业发展水平评估体系,对孵化器的管理方式应从 传统的综合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迈进。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在企 业管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融资担保等各方面为创新型科技企业提供 有力的支撑服务,增强创新创业园的风险投资功能,为技术创新项目源的 不断涌现和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家的成长提供充分保障。 高新区必须建立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创新文化,大力提倡奋发向上、 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甘冒风险、无所 畏惧的探索精神;自力更生、有所作为的自强精神;荣辱与共、精诚合作 的团队精神。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发展和创造的文 化氛围,为高新区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招商引资是高新区发展的生命线之一,是高新区实现经济规模扩张与 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拓宽招商引资渠 - 22 - 道,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为高新区汇集优质的企业资源。 通过实施产业链招商,使高新区形成“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以完善产业链和建立产业集群作为着力 点,即以优势企业和名优产品为核心,以技术联系为纽带,按照上下游延 伸与产业配套的思路引进国内外资源,促进相关产业在发展中升级,并激 活、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发展,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根据产业集聚 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支柱产业的招商活动,吸引同类企业的聚集,发 挥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支柱产业的技术资源与人才资源的集聚,形成产业 发展的良性循环。 认真研究全球产业发展趋势,以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为契机,结合厦门市尤其是高新区产业特色,引进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项目。有选 择性地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紧密关注知名跨国公司发展战略与投资动态, 同时依托海峡西岸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台湾的电子信息及光电等产业的 转移。 采用借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会展招商等招商模式。重视厦门高新区的宣传,提高知名度,组织各种类型高 新技术项目推介会,为急需发展资金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和有意投资高科技 项目的机构及个人搭建了一个充分沟通的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创业园等孵 化企业科技成果资源优势,筛选优秀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动用社会力量, - 23 - 试行机构或个人的中介招商。 建立招商数据库,充分收集园内企业的上下 游、配套企业数据信息,促进网络招商的发展,加强原有招商网站的建设, 做好项目的包装上网工作,实现招商资源与信息的共享。 4. 增强全员招商与服务招商的意识。让员工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 境,事事关系信誉形象,处处连着对外开放”的观念,集中群众的智慧和 力量进行招商引资。以招商引资的成绩作为员工奖励中的一项新指标,引 入激励机制中,提高员工“全民招商”的积极性。不仅要满腔热情的帮助 企业做好落地前的工作,还应在入区企业发展过程中,继续做好服务工作, 积极主动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以优质的服务树立高新区的招商品牌, 吸引更多地企业入区以及现有企业的增资扩股。 根据高新区产业发展目标,应继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工、光电子、 软件和生物医药等五大特色产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壮大产业集 群,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与规模。各产业发展重点如下: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应继续延伸和壮大产业链, 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应以计算机整机产品为龙头,向基础元器件、配套件、外部设备、IT - 24 - 服务等方向逐步延伸产业链。继续发展壮大台式PC机、键盘、显示器等本地已具实力的产业,实现规模优势;重点培育扶持笔记本电脑以及配套件 中的内存条和开关电源产业;有效地引进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鼠标、 键盘等外设的生产,与微机、笔记本电脑等主导产品形成配套。 以手机整机生产为基点,发展电子原材料等上游配套产业,开发手机 游戏、手机内容等新兴手机产业。加强研究与开发新一代3G手机,进一步提高手机配套产业中锂离子电池、片式电容、CMOS图像传感器件、应用软件等产品的生产能力。注重引进和发展具有先进技术或核心技术如手机芯 片等的配套企业,完善手机产业链,继续保持厦门在全国中高档手机领域 的优势地位。 以厦华、松下等知名品牌企业带动数字视听产业链的发展,实现规模 经济。重点应加快新一代数字视听产品的研究开发,如高清晰数字电视机、 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数字娱乐视听产品、家庭信息终端等。积极地创 造条件吸引数字压缩、编码解码设备、专用芯片等重要元器件的生产商来 高新区投资建厂,完善视听产业链。 继续发展壮大汽车音响等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重点培育汽车总线控制 系统、电子控制传感系统、定位导航系统、车辆通信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倒车雷达系统、防盗系统等。 - 25 - 光电产业涵盖半导体照明、光显示、光电子器件、光通讯、光存储、 光输入输出及其他光电应用产品等各个领域。继续主动地承接全球光电子 产业的国际转移,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尤其是依 托厦门市得天独厚的对台区位优势,努力探求和推进与台湾光电子产业在 技术攻关、市场拓展、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合作,致力于建成海峡西岸经济 区特色半导体照明产业群体,力争成为台湾光电子产业的二次创业地。 厦门作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之一,发展潜力巨大。结合半导体 照明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市场潜力,一方面要继续促进现有企业生产规模的 扩大,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鼓励业内企业加强技术 合作与技术攻关,以增强该技术的适用性,使之更好地替代传统照明设备, 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力争建立具有权威认证 资质的公益性半导体照明检测和认证中心,为提高企业产品品质和权威认 证服务,增强投资吸引力。 光电产业应继续保持白光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产业群体优势,发展新型 光电子产品。以固态白光照明的特殊应用为突破口,发展通用白光LED、高 亮度蓝光LED、以氮化镓等为晶体材料的外延片,大力提高晶片加工技术, 扩大芯粒产业化规模;重点发展LED倒装技术及基于LED的产品设计和产 业化。光显示、光传输、光通信及互联网光纤传输的相关设备和系统也应 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 此外,应逐步发展新型光电子产业元器件,如用于光通信的有源和无 源器件、光电探测器、接受器件、激光器件、光纤收发器、光纤收发模块、 塑料光纤、光交换机、数码显微镜等等,推进产品结构优化。 - 26 - 做长做宽做强厦门电工产业链,增加整机产品品种,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配套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促进配套企业本地化。通过电力电子技术 和微电子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智能化产品,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继续 实施名牌战略,以ABB、AREVA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厦门电工行业的生产格局,力争使厦门成为全国领先、国际有较高影响的电工产业研发与生产基 地。 利用厦门软件园(含一、二期)优越的环境条件和软件设计开发资源 集中的优势,提升软件企业创新能力和软件工程实施能力,促进传统技术 的更新换代,加速培育和形成一批大型软件骨干企业与软件拳头产品,以 及相当数量有潜力的成长型软件企业和优秀软件产品,聚集和培养一批高 水平的各类软件人才,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软件产业创新体系、综合服务 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在软件企业、项目、资金、技 术、人力资源向软件园的规模集聚,对周边软件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 辐射和拉动以及枢纽作用,带动海峡西岸软件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应用软件业务、互联增值业务和软件外包业务,借此不断发 展和壮大软件企业,提高软件企业的设计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核心软 件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厦门软件业的技术层次。 紧密结合厦门市和高新区的特有资源,重点发展生物制药、诊断试剂、 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及创新药物等生物技术药品,以及基因检测、 - 27 - 疾病治疗等关键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精心培育目前尚处萌芽状态的生物 工程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现有的一批起点高、在国内有技术领先优势的生 物制药公司。抓住临近海港的优势,进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开发。 借助原有在临床、血液诊断试剂、荧光PCR试剂及设备方面的产业基础,开发基于生物技术的爱滋病毒、肝炎病毒检测试剂等,力争成为我国重要 的诊断试剂、疫苗生产基地。 培育和发展仪器仪表、新材料、新能源等其他新兴产业,使之成为高 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科学仪器仪表产业:巩固发展产业链中科学试验仪器、环保检测仪器、 食品安全检测仪等基础好的产品项目,带动产业链中发展潜力广阔的检测 试剂、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等产品项目,重点发展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仪表、 食品安全分析测试仪、数码显微镜、空气质量监督分析仪、室内空气分析 测试仪、远传控制仪表、环境分析检测仪表、应用系统集成等。 新能源产业:发展节能型产业与产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从传统能源 的使用向清洁、高效能源的方向转化,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天然能源,发展新能源产业,如光电池产业与风能发电设备产业。 新材料产业:重点开发应用钨系列产品、碳素纤维复合材料、膜材料 及组件、功能高分子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生物工程材料、环保型海洋 防腐蚀材料、环保型高性能工业涂料和建筑涂料等,要加大镍锌、固态锂 离子电池的开发、生产力度,拓展其使用领域。 - 28 - 鼓励创新型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中试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新产品的功能结构、新产品的市场需求特征,生产材料、工艺、标准化、 设备、过程控制要求,企业的技术基础、投资能力、产业技术环境,设计 相关的技术方案、管理方案和商业方案,选择适应批量化产销要求的产品 制造方案、制造流程、制造系统、制造公里方案和有效的商业模式,从而 将企业从产品创新平台推到批量化产销的制造平台,实现企业的快速成长 壮大。 高新区扩区后,曾制约高新区发展的土地瓶颈得以解除,并为高新区在“二次创业”中快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高新区应遵循“布局 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在进一步完善岛内外已建成的园区 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将重点发展火炬(翔安)产业区,并做好信息光电园、 同集园等园区的开发建设工作,使厦门高新区成为适合高科技产业发展和 人才集聚的城市空间形态。 在园区规划上,要坚持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海湾型城市的要求,切实创新规划设计工作,高起点 编制规划,对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和功能分区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定位。 重视加强与厦门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呼应,节约利用土地,全面提升规 划的质量和水平。并结合火炬(翔安)产业区“五年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促进厦门海湾型城市总体发展格局的形成。 - 29 - 2. 进一步促进代建业务的规范化、专业化运作,在代建中严格执行有关 技术标准和规范,节约投资,安全生产,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期 完成建设任务;推动征地拆迁的专业化、市场化,加快征地拆迁的进度,探 索出适合火炬特色的征地拆迁模式;继续优化代建业务流程,细分工作中 的每根链条、每个环节,探索提升开发效率的方法,确保各项开发建设工 作高效率运转。 3 火炬(翔安)产业区是高新区未来发展的主战场,也是厦门市新一轮 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是重大项目的吸附器和启动器。围绕火 炬(翔安)产业区的开发建设,要坚持“超常不违规,创新不走样,优质 不造假”的原则,切实使这一重大工程做到“管理科学化、作战集团化、 运作网络化、协调前臵化”,抓质量、争工期、保安全、控成本。 在目前厦门高新区规划面积急剧扩张的背景下,应根据厦门市和高新 区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对各个园区进行统筹规划。为提高土地利用效 率,从总体上,岛内各个园区主要以研发、孵化功能为主,产业化生产为 辅;岛外各园区以发展产业化基地为主。具体规划面积如下(见表1): - 30 - 信息 北大 火炬(翔安)*园区名称 火炬园 创业园 同集园 软件园 光电园 生物园 产业区 规划面积 1.17 0.78 0.046 0.068 0.1 0.7 10以上 2KM *注:表1中软件园面积为软件园一期规划面积。 根据各个园区现有的产业特色与资源基础,结合高新区产业发展目标, 各个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如下(见表2): 电子 生物 仪器 光电子 电工 软件 新材料 新能源 信息 医药 仪表 火炬园 信息 光电园 软件园 (包括软 件园二期) 创业园 北大 生物园 同集园 火炬(翔 安)产业区 火炬园是厦门高新区的发祥地、高新区管委会所在地,由于土地空间 有限,应重点开展“零地招商”,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完善服务平台。 创业园应进一步扩充创业园的原有企业孵化与服务功能,丰富其内涵, - 31 - 拓展发展空间,更合理地配臵要素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一个功 能齐全、设臵完善、规模更大、孵化层次更高的高科技企业及人才的火炬 创新创业园,为推动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发挥 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将进行创业园三期和台湾学者创业园建设,建筑面 积分别为1.2万平方米和6万平方米;还将开发厦门火炬科技创业广场, 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预计2007年完成工程建设并开始招商引资。科技创业广场集科技企业研发总部、高端科技企业孵化、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 和科技中介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其建成将成为火炬创新创业园的重要基 石。同时,进一步完善光电子孵化器和中创海外企业孵化器等专业孵化器 的功能建设。 信息光电园应致力于发展计算机、光电、移动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 建设光电研发中心和移动通信手机研发中心,成为集企业总部、研发中心、 生产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一流高科技工业园。 厦门软件园是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全国唯一“软件开发国家引 进外国智力示范单位”,厦门软件产业的集聚地。在“十一五”期间,将开 发建设软件园二期,规划总用地1平方公里,建设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将软件园建设成为台湾地区软件产业外迁的第一选择地及海峡西岸有 影响的软件技术支持园区,积极建设软件技术/产品展示中心、软件技术/ 产品交易中心,以及软件信息服务中心。 - 32 - 5. 北大生物园建有6000多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和7000多平方米的GMP生产厂房及其他相应的辅助设施,还设有厦门市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 后科研工作站,承担着虎纹镇痛肽和植物反应器等四个国家“863计划”立项课题和“恩经复”神经生长因子等四个国家创新药物项目的研发,具有 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产业化经验。其目标是建成中国最大的生物工程 产业基地之一,并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神经系统药物生产基地。 同集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 火炬(翔安)产业区是厦门高新区最大的综合性园区,也是“十一五” 期间高新区引进项目的主要载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 产业。首期规划面积4.75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在2006年1月之前,完成西亭路以南114万平方米通用厂房的建设与招商引资工 作。到2006年底,完成首期4.7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到2010年,完成火炬(翔安)产业区总体开发任务。 要完善和优化人才支撑体系,推行“以人为本”和“人才强区”战略, 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作为高新区的重要工作。一是要努力营 造注重实践的培养环节、讲求实效的引进环节和人尽其才的使用环节,尽 - 33 - 可能为各类人才搭建充满活力的创业舞台,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天地。 二是园区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探索人才引进、培养、流动、激励等多方 面的人才机制,进一步吸引和留住优秀创新人才,优化人才结构,调动创 新热情,提升高新区人力资源的竞争力。三是要以创业园等园区企业为载 体,以博士后工作站等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和高水平 人才团队,并为他们在住房、职称、科研经费,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 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 “十一五”期间要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金和外资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 一是发掘并培育优质项目资源,积极努力争取国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 补助、“火炬计划项目”、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基金等各级政府的扶持配套资 金;二是规范高新区管委会投资行为,加大管委会投资力度,设立专项发 展资金,重点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 投入;三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争取国家、省市及各级财政对高新区进 行倾斜;四是积极利用各类新型的融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投资,注重引 进战略投资家。鼓励风险投资公司、科技信用担保公司、投资型企业等对 高新区企业的融资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债权融资与上市融资;五 是完善科技信用体系的建设,发展信用评价机构,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 信用保证。“会员制担保”打下坚实基础。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政府投资的引 导作用。 - 34 - 高新区的扩区以及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既为高新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对进一步完善高新区的管理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 发挥管委会对整个高新区的管理主体地位,通过提高判断能力、决策能力、 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创新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方式,来进一步明晰管理 层次,提升管理效能,最终使管委会成为高新区的运作管理中心、资源调 配中心、风险控制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管委会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 意识,提升协调和管控能力,提高服务效率;二是要通过引入“政府雇员 制”等用人制度,来克服行政人员编制有限的困难,满足高新区跨越式发 展对人才的紧迫需求。三是通过委属企业走“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 的发展道路,建立管理科学、权责分明、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现代企业 制度,使之成为高新区发展的强大助力。四是丰富管理服务手段,全面推 行电子政务。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优化工作流程,扩大网上项目审批 范围,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管理服务的高效性。五是 要继续抓好高新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安全工作体系, 严格整治生产事故隐患,健全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化解的长效机制, 为高新区在十一五期间的高速发展保驾护航。 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加快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一是对国家和省、市及高新区现有的各项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关的优惠政策要切实用足、 用好、用活,并促进相关管理条件与优惠政策的法规化二是要加强高新 - 35 - 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政策研究,结合实际,制定、完善适合厦门市高新技术 产业化所需要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明确优先发展的领域,引导社会资 源投向,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有重点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应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臵科技资 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进一步完善园区的社会化、人性化服务 体系。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要求,推进服务 机构的产业化发展。重点支持技术评估机构、管理咨询机构、技术交易及 产权交易机构、资本运营中介机构、人才猎头机构等智力型中介服务组织 以及必要的物流仓储和市场服务机构的发展,为园区企业提供投资咨询、 技术转让、资产评估、信息服务、法律服务、产权交易、外贸代理、人才 流动、物流仓储和市场服务等各种帮助服务。建立高新技术专家咨询队伍, 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发展技术经纪事务。从而为高新区高 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营造优越的创业环境和优化的发展环境。 - 36 - 组长:杨金兴 副组长:孙大海 成员:何复华 由欣 林淑玲 洪奋新 熊福京 高扬 马洪斌 施立华 组长:孙大海 副组长:洪奋新 成员:张则平 王麟森 刘建军 卫建国 黄则安 李韶军 负责人:庄宗明 成员:陈琛 黄梅波 戴松若 陈磊 林文 黄静芳 贾凯越 - 37 -
/
本文档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