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剑的文化传记

2011-11-12 4页 pdf 2M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0329

暂无简介

举报
剑的文化传记 2009年 9月 体育与科学 S ep. 2009 第 30卷 � 第 5期(总第 180期) � Journal of Sport s an d S cien ce Vol. 30 � No. 5( T otal No. 180) 剑的文化传记*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Chinese Sword 戴国斌1 DAI Guobin1 摘要:剑, 首先从战场格杀进入人们视野, 后来随着骑兵作战对砍劈的需要逐渐从军事前台退 出,被人们移作他用。第一, 进入社会生活的剑, 在王者对剑� 天下�和�...
剑的文化传记
2009年 9月 体育与科学 S ep. 2009 第 30卷 � 第 5期(总第 180期) � Journal of Sport s an d S cien ce Vol. 30 � No. 5( T otal No. 180) 剑的文化传记*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Chinese Sword 戴国斌1 DAI Guobin1 摘要:剑, 首先从战场格杀进入人们视野, 后来随着骑兵作战对砍劈的需要逐渐从军事前台退 出,被人们移作他用。第一, 进入社会生活的剑, 在王者对剑� 天下�和� 军权�的新解读中, 作为 权力的象征和控制的对象, 剑成为王者的赏赐之物和权力的有限让渡。第二, 进入社会生活的 剑,原先兵剑制作对硬度和韧性的考究,在达观贵族的佩带中转化装点的热情、形成� 带剑�阶层 和年龄的界定,并从不同装点和规定中折射社会地位。第三, 进入社会生活的剑 ,兵剑实践形成 的锋之刺、刃之斩技术 ,在武术人手中深化为� 三锋四刃�的认识, 建构了不同方法的技术系统, 形成了�工行醉棉�演练体式;在大众手中成为砍病魔、挥心理阴影的健康道具。 关键词:剑; 文化意义;文化传记 中图分类号: G80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004- 4590( 2009) 05- 0011- 04 Abstract: The Chinese sw ord, f irst know n as w eapon used on the batt lefield, has been available for other uses o ther than military use alone since the cavalr yman didn� t need to cut and strike in wa rs as t imes went by. I t functions as the limited tr ansfer ring from t he r ew ard and pow er in em� per ors� hand, conver ts to enthusiasm of decorat ion representing the class, ag e and reflecting the social status in the ornamental band w orn by nobles, deepens to the concepts of � T hree cutting- edges and four blades� in the hands o f Mar tial A rtists in terms of developing technolog ical sys� tems of var ious w ays and fo rming the per form ing st yle of� Gong Xing Zui M ian �( A special w ay of per forming sw ord posing as the regular , r unning , and soft- type script in Chinese callig raphy, or as a drunk man try ing to demonstr ate the pr oficiency in striv ing fo r the balance in perform� ance. ) Key words: Swo rd; Cultural meaning ; Cultural biog raphy � � 卢瑞认为, � 消费文化是关于使用物品的文化� , � 以物作为 媒介是人们建立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1] 在消费文 化研究中,物品、物品的使用之所以成为研究对象, 原因有二。 第一,物品不仅具有交换价值, 能够从物质上满足人的需要; 同 时也铭刻文化意义, 具有文化价值。第二, 对物品使用的关注 也使消费者进入研究视野。消费者通过对物品不同于生产者 预定功能的开发,而生产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实践。本文试图通 过剑的使用, 考察其社会谱系的重组和文化意义的重组。因 为,不同的使用者在剑之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雕以不同的文 饰、挥舞出不同的� 剑花�、引申出不同的功用。因此, 通过对使 用方式的变化、� 剑法� 的新联想、剑的意义的新探究等消费活 动的考察与绘制, 有助于展现具有鲜活个性的剑的文化史。 1 � 用作格杀的兵剑[ 2] 钟少异( 1998)根据剑� 尖锋、两刃、中部有脊、底部有茎或 柄�的特点已在箭镞和矛头中成型而推理: 先民由箭镞和矛头 而作剑。[3]剑,在春秋晚期步战中被采用。如�史记� 周本纪� 载, 武王伐商,攻入朝歌后, � 遂入, 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 三 发而后下车, 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 ,县大白之旗�; 公元前 550 年,晋国内乱, 赵氏、范氏合力攻灭孪氏的战斗中, 赵鞅� 用 剑以帅卒� (�左传� )。战国时期, 剑成为军队装备的主要格斗 兵器。据�荀子� 议兵�记载, 魏国通过�穿戴甲胄, 操强弩,负 �1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号: 07BTY03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号: 20070410701;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号: T0902。 收稿日期: 2009- 06- 15 作者单位: 1.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博士,上海 200438。 箭箙,持戈佩剑, 携带三天粮食, 从早晨出发, 至日中而行军百 里�考选兵卒, 韩国也以�被坚甲, 蹠劲弩,带利剑�作装备步卒。 兵剑以二种方式作战。一是剑与盾配合, 直接投身作战。 如樊哙� 带剑拥盾入军门� (�史记� 项羽本纪�) ,以及汉代晁错 所言使用场合, � 曲道相伏,险厄相薄, 此剑楯之地也� ( �汉书� 晁错传� ) ;二是作为备用武器, 在使用弓箭或长兵时插于腰间, 于弓矢告馨、长兵折损、车毁马毙、弃车肉搏时拔而作战。[ 4]兵 剑的技法主要有二,锋之� 刺�和刃之� 斩� (击)。如�太平广记� 越女与袁公的�斗剑�中,袁公用� 剑锋�而刺, � 袁公操其本而刺 处女� ; 越女以� 刃�斩击 , � 女因举杖击之�。其攻击部位也有 二, � 上斩颈领,下决肝肺� (�庄子 � 说剑篇�)。后来, 随着剑身 加长和复合剑的出现, 其� 击�得以凸显, 延伸为� 格�、� 洗�之 法,并与原先的� 刺、击�一起组成了剑法�四母�。[ 5] 当然,兵剑的使用生死攸关, � 乃当兵防身、杀贼、救命的贴 身勾当� (戚继光�纪效新书� ) , 因此人们在实践中积累并提炼 出用剑的运动心理的技战术等经验, 为武术技击理论的构建奠 定了基础。第一,在运动心理上, � 内实精神, 外示安仪�、� 布形 候气,与神俱往� ;在持饱满斗志的同时, 又有平静与安详之容, 实现运动中神与形的高度统一。第二,在运动表现上, �见之似 好妇,夺之似惧虎� , 守而未发之时给对方以弱之假象, 出手时 则以泰山压顶之势, 风卷残云。(赵晔�吴越春秋�) 第三, 在战 略战术上, � 示之以虚, 开之以利, 后之以发, 先之以至� ( �庄子 � 说剑篇� ) ,以破绽之利, 诱敌深入;又以备之埋伏, 一举歼灭。 2 � 用作控制的王之剑 在庄子眼中,剑分二种: 器层面的� 有形之剑�和道层面的 � 无形之剑�。� 有形的剑�庶人所持, 其法为� 上斩颈领, 下决肝 肺� , 是无益于国事的具体的剑法。� 无形的剑�王者所持, 天子 持之,以山河、社稷为剑, 其剑形剑势� 直之无前, 举之无上, 案 之无下,运之无旁, 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 其效可以� 匡诸侯, 天 下服� , 是国家管理之法;诸侯持之,则以士为剑,其剑形剑势为 � 直之亦无前, 举之亦无上, 案之亦无下, 运之亦无旁� , 其效可 � 上法圆天以顺三光, 下法方地以顺四时, 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 是任用人才之法。(�庄子� 说剑篇�)在庄子对剑的文化意义 进行政治学解释之外, 统治者又是如何实际地使用剑, 如何将 手中的剑舞出政治�剑花� ? 以秦始皇为例, 藉� 兵�平定天下的 经历,使他对剑的态度具有� 珍爱/防范�的两面性, 也形成了他 (他们)对剑的两极运使(矛盾化使用)。 一方面,他们珍之若宝、赏之示宠。秦始皇曾命采北山之 铜,铸宝剑两柄, 由李斯篆铭�定秦剑� (陶弘景�古今刀剑录� )。 其� 定秦�命名,表层意指该剑为抽象的秦, 中层意指由社稷组 成的具体的秦,深层意是版图不断扩大、意在天下的秦。这样, 与� 意在天下、地理版图运动的秦� 相联系的剑, 也被转换成安 定天下的工具。比作天下的剑,既有秦始皇借� 兵�打出天下对 � 兵� [ 6]的爱,是骑在马背上打出天下的人[7] 对� 兵�的特殊感 情;又有他对� 天下�的物化, 他手中把持的� 定秦剑� 也象征着 天下的掌握。这样, 偌大一个天下也就像手中的剑一样 , 可以 手持、随意挥舞。与秦始皇一样珍剑若宝的王者, 在作剑自珍 的同时,如勾践和夫差铭� 王自作用�的剑, 也以剑赏赐武将勇 士,以示荣宠。王之赐剑有三种类型: 事前赏赐、事后赏赐、生 后赏赐。第一,事前赏赐。王者在委托重任前, 赐剑于臣, 以王 之信任而赏臣不辱使命的历史,以及对继续不辱使命的预先奖 赏。如公元前 484 年, 吴鲁合而战齐前, 吴王夫差赐鲁叔孙以 剑等, 并言: � 奉尔事,敬无废命。�第二, 事后赏赐。在臣有所建 功之后, 王者以赏赐形式肯定其功劳, 希望再接再厉, 再建功 勋。如春秋末年, 子贡游说吴越齐晋诸国, 越王勾践欲送子贡 金百镒、剑一、良矛二(�史记 � 仲尼弟子列传� )。第三, 生后赏 赐。在臣去世后, 王者对其一生贡献的追认与补偿。如�后汉 书� 东平宪王苍传� : � 忠立十一年薨, 子孝王敞嗣。元和三年, 行东巡守, 幸东平宫, 帝追感念苍, 谓其诸子曰: �思其人, 至其 乡。其处在, 其人亡。� 因泣下沾襟, 遂幸苍陵, 为陈虎贲、鸾辂、 龙旗, 以章显之, 祠以太牢, 亲拜祠坐, 哭泣尽哀, 赐御剑于陵 前。�其中, 不论是事前事后还是生后的赏赐, 贯穿其中的是臣 对社稷的贡献、对王的忠诚。在西周土地国有制� 溥天之下, 莫 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中, 对社稷的贡献又是对王的忠 诚, 忠诚与贡献是统一的。因此, � 赏赐� 是� 王者舞剑, 意在忠 诚�的天子剑套路之一。这把剑在蒋介石手中, 又舞出� 军人 魂�的新花。[ 8]第一, � 军人魂�之� 剑花�非军事刺杀的工具, 而 是政治动员。在剑失去直接战斗功能后, 蒋介石从精神层面将 剑间接地作用于军官, 激励为国而战的斗志。他在�军官训练 团训练的目的和方针�训词中这样说: 这次训练� 其唯一的目 的, 是要先寻着我们军人的灵魂, 再来挽回我们整个国家的灵 魂!�第二, � 军人魂�之� 剑花� 并非杀人, 而是自杀。蒋介石以 剑� 一剑毙命�的文化意向, 在不能致人死地时指向自己。所 以, � 军人魂�又直呼为� 自杀剑� , 美其名曰� 成仁剑�。第三, 在 毕业授剑仪式化的运作中, �军人魂�就像过去将军出征前的赐 剑, 是蒋介石所寄重望的凭证; 同时, � 军人魂�又似昔日的赐 死, 成为学员不成功之时的成仁之物。 另一方面, 他们对剑有限度让渡的运使。秦始皇在爱剑的 同时, 也表现为对�剑�的防范, 制止民以兵举事。夷平六国, 统 一称霸后, 虽然秦具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 怨�之虎威, 但是为了确保�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 秦始皇还是 �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铸鐻, 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 民� (�过秦论� )。在� 收天下兵�的举动中, 秦始皇不仅剥夺了 平民� 用兵�的权力(以至于陈涉揭竿而起时只能� 斩木为兵� ) , 而且也将� 用兵�作为统治者的专权。秦始皇对� 兵�的认识和 方法, 也成为后来统治者处理� 兵� 的经验模板。如� 元世祖中 统四年( 1263)二月,下诏给各路, ��民间所有的兵器, 不交给 官府的, 与私造同样处死。� (�续文献通考�卷 134 兵)秦始皇对 � 兵�和� 用兵�的理解, 还成为拜将、命将出征仪式的主旋律。 如公元前 484 年, 吴鲁两国联合于艾陵大败齐军。将战, 吴王 夫差赐鲁叔孙甲、剑和铍, 并勉之曰: 奉尔君事, 敬无废命( �左 传� 哀公十一年� )。在拜将仪式中, 剑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虎 符, 成了军事统帅的象征。其中, 王者赐剑的军事授权行为, 也 使所赐之剑化约为千军万马的指挥权, 将军所持赐剑非刺杀之 剑而是� 统领三军�的军权。 除了出兵之时将军事权力暂时让渡给将军, 王者还以御用 兵器, 赐予元老重臣,赋予在外先斩后奏之特权, 并逐渐演变为 将军出讨和钦命大臣巡察前御赐尚方宝剑之� 规定动作�。[ 9] 第 一, 该剑仍具斩杀功能, 但以专杀不尽责的官员大臣与原先斩 杀敌人的兵剑相区分。第二, 出讨将军和钦命大臣在接受王者 之托后还可以将尚方宝剑以及其中的生死予夺之权转托他人, 像火炬接力一样, 将王者的权力火种传递下去。第三, 作为王 者化身, 集生死予夺之权的尚方宝剑,也可以赐剑自毙; 这种决 �12� 体育与科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5期 定臣死的方式,不仅以诏书和剑的出席代替了王者的到场, 以 罪臣的自刎,强化了王者的权威; 而且又以王者退居幕后、远距 离的间接作用,避免了目睹血腥之凶, 缓解了君臣间难计其数 的历史记忆的干扰。第四, 在授予钦命大臣以生死予夺之权 时,王者又以适用范围的圈定, 将尚方宝剑的生杀权分解为多 人、锁定于特定对象, 以防止受托者的僭越, 并进一步重申尚方 宝剑中的权力是暂时性让渡和局部委托。� 使持节得杀二千石 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 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晋书 � 职 官志� )。第五,王者以假剑赐臣行为再现其矛盾心态, 既要以 剑赏赐臣之功,又对剑之真进行百般处理, 以� 包金裹银� 表征 其价值,又以无刃甚至将剑与鞘焊接与剑之真保持距离 , 如李 世民赐开国元勋徐懋功�功德剑�。[ 10] 3 � 充满社会意义的剑 原始时代,剑既是格斗卫体的武器, 也是日常生活和生产 的工具。由于带剑者多为氏族成年男子, 带剑之举也渐成孔武 有力的标志,具有佩饰意义, [11]具有礼仪范畴, 进入人们的社会 生活,形成丰富的社会意义; 也使原先人与剑的关系, 演变为人 与人的关系。 第一,作为重要场合的佩带, 王者于剑之首、茎、格、身用尽 了心思,在雕刻花纹、兽面纹、几何图形的同时, [ 12]也嵌衔绿宝 石、金银丝、金块等物以显示身份地位, � 世之人主, 皆以珠玉戈 剑为宝。�( �吕氏春秋� 侈乐�)在达观贵族通过玉、金、银的装 点区别等级时,缠绕剑茎的丝绳也成为士与贵族的身份象征。 如击剑而歌的冯驩, 其剑茎以非丝非麻的蒯进行缠绕, 而称作 蒯缑,别于用丝或麻缠绕剑茎的缑。第二, 在将带剑作为官服 一部分的同时, [ 13]王者又唤起对剑的防范之心, 制定了带剑不 得近至尊的礼仪。同时,又以特许进一步强化带剑以及其中的 权力。不仅以� 庶人有事带剑, 无事不得带剑�将带剑作为贵族 的专利;而且又以带剑见君作为赏赐。如刘邦赐萧何上殿带 剑、不脱履、入朝不用急走, 后来董卓也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的特许。第三,进入礼仪范畴的带剑, 与著冠一起成为成人仪 式的内容,如�史记� 秦始皇本纪�这样描其成年亲政: � 乙酉, 王冠,带剑�。与成人联系的带剑, 除了恢复先民成年男子的象 征,还以不同阶层成熟年龄的认定而体现社会等级。贾谊云: � 古者, 天子二十而冠, 带剑; 诸侯三十而冠, 带剑; 大夫四十而 冠,带剑。隶人不得冠, 庶人有事带剑, 无事不得带剑。� 其� 随 着阶层递减、成熟年龄递增、上下相差 20 岁�的成人年龄认定, 从权利/义务角度来看, 既是对上层阶级子弟早日享受成人权 利的给予,也是早日承担社会责任的期待;从教育平等来看, 既 是对人群同样生理年龄不同心理成熟程度的反映, 也是布迪尔 所说的不同阶层子弟因家庭环境等因素拥有不同文化资本, 以 及他们在相同情况下取得不同发展程度的反映。 4 � 文化征途的武术剑 在王者舞政治�剑花� ,人们以佩剑舞社会� 剑花�, 同时, 武 术人利用自己的身体舞出新的技术性�剑花�, 大众持武术剑挥 舞� 健康�的� 剑花�。 武术的技术性�剑花� ,首先于实用性剑法训练时对兵剑使 用方法的承袭。在方法上,由刺和击组成;在部位上, 将兵剑对 臂、胸和面的击刺(如曹丕�典论�自序所说的� 中其臂�、� 突以 取中�的刺胸、� 中面�的� 正截其颡�) , 转化为对腕、胸和颈的击 刺。根据蔡龙云口述,他父亲训练他的剑法时, 在攻击部位和 方法上主要是腕之截、胸之刺和颈之斩。我们也可以从蔡先生 父亲 1941年与日本剑道的比试, 解读武术实用性剑法之一斑。 蔡桂勤以� 横抹对方颈勃、直捅对方前胸、点击对方腕部�动作, 形象地演示了武术实用性剑法运用剑之锋与刃对对方胸、颈与 腕的攻击。[14] 武术的技术性� 剑花�, 其次表现为以套路的形态对其使用 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文化。第一, 武术对剑的形制进行 了全面的开发, 将剑细化为� 七刃� , 形成了� 三锋四刃�之说。 � 三峰�是剑尖部分的剑尖连同两侧的刃, 合称�三锋� ; � 四刃� 是中段又分前后两节, 前节长约六寸,后节长约一尺, 每节上下 两刃, 故曰� 四刃�。� 三锋四刃�的区分又对应于特定的使用方 法, 三锋的尖用于刺、点等剑法, 三锋的另二锋用于豁; 中段的 前部上刃用于钩、挑、截, 中段的前部下刃用于劈、撩、抹; 中段 的后部上刃用于钩抹(加大钩抹力度和长度) , 下刃用于砍、斩; 而有些剑法则需用剑身中段两部分, 如云剑横拉 ; 无刃段用于 格之碰或撞。[15]第二, 就剑的使用而言,在器械上有单剑和双剑 之分、有软剑和硬剑之别、有长穗和短穗之异; 在运使上有单手 和双手两种; 在练习方式上有单人独练和双人对练; 在方法学 上将兵剑� 击刺�之法繁殖为� 砍、点、刺、挑、劈、错、撩、砍、崩、 绞、云�等若干技法; 在身体技术上将剑之法配合以丰富的身体 动作; 在技术系统上建构了风格各异的使用方法系统; 在演练 风格上形成了� 工行醉绵�四种体式; [16]第三, 在剑的文化再生 产中, 于器物层面,人们将剑改造成水中武器: 分水揽、雁月刺、 娥嵋刺、状元笔等;于精神层面, 人们将剑舞的游龙和飞凤之势 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如张旭自认为自己的书法� 观公孙大娘 剑器, 而得神� , 吴道子请裴闵将军舞剑而作画� 奋笔而成,若有 神助� ;近来, 在�七剑�进行武术文化再生产的同时, 人们又从 剑的文化意向生产了军人精神, 如电影�亮剑�。 大众的健康� 剑花� , 从明暗二条线索使用剑。明者, 将武 术剑挥舞出健康的� 剑花�, 此亦大众用剑之主流; 暗者, 潜伏于 人们心中的装饰之� 剑花�。 健康的� 剑花�可粗略地分为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政府行 为主导下的大众行为, 以及改革开放后政府行为与大众的互 动。在大众挥舞健康� 剑花� 的行为中, 剑服务于人们锻炼身 体、愉悦心情之目的。一位鹤发童颜的舞剑老人说, 她已经 82 岁了, 不管刮风下雨, 每天早上练上两个小时, 否则浑身不舒 服。[17]在大众手中, 剑也像道士砍斩妖魔的道具, 可以劈杀病 魔、挥砍心理阴影。人称�江姐�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身患癌 症后, 坚持舞剑 30 多年, � 如今, 一套剑路做完, 大气不喘,脸不 变色, 全身感觉舒适。� [18] 装饰的� 剑花�, 在大众运使下表现为或背或挂之行为方 式。一方面, 健身路上斜背于背的行为, [ 19] 潜意识地仿效了古 人的佩剑行为; 另一方面,悬挂书房的行为,又有道士以剑斩魔 的辟邪镇室之痕迹。如罗兰� 巴特所说, 大众文化通过混淆符 号� 能指� 与� 所指�的区别, 使� 所指�转变为� 能指�, 而制造神 话。大众� 剑花�的神话通过跃过长期锻炼的过程而直接联系 起点和终点, 以及将引申义作为本义而运作。其中, 健康� 剑 花�的神话在于,舞剑原本有助于练就健康的身体、保持健康的 心理、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但是在大众心理、宣传报道和市场 运作中, 人们却将� 剑�跳过� 长期锻炼�而直接联系于� 健康� , 好像只要拥有� 剑�结果便是� 健康� 的随之而来。同样, 装饰 �13� 第 5期 � 剑花�的神话在于, 将剑背之、挂之本是练习者对剑的自然处 理,但是在人们不自觉的刻意行为中, 背之挂之却成为与练习 无关的行为,引申到与练习无关的意义, 也在这些引申义中(如 民俗化的辟邪、大众化美学等)神化了剑之背与挂行为。 5 � 结 语 剑,在战场上当骑兵作战方式取代车战, 兼具刺击、利于劈 砍的刀渐渐走上前台, [ 20]逐渐取代了剑的军事地位。离开战场 的剑,也从武士手中握着, 转移到文人腰间悬着、道士举着、武 术人舞着、大众挂着挥着��并在不同使用者不同使用方式中 生产了新意义:具有文化意义, 成为一项身体技术; 具有政治意 义,作为王者的权力技术; 具有社会意义, 复制了社会秩序。剑 的历史发展也相继完成了与政治的结合、与士大夫等社会精英 的共鸣、与传统文化的结盟、与百姓生活的融合,超出了武术意 义,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符号和象征之一, 也是当代武术文化 可以继续作为消费内容、值得进一步开发的一个生产项目。 参考文献: [ 1] � [英]西莉亚� 卢瑞著, 张萍译.消费文化[ M ] . 南京: 南京 大学出版社, 2003: 9、1. [ 2] � 明清间学者董说在�七国考秦器服�� 带剑� 下曰: � 剑有 二:一佩剑, 所谓衣冠带剑是也; 一兵剑, 持以相格杀者 也�, 而将其剑的功用分之为兵器属性和非兵器属性。 [ 3] � 参见钟少异. 龙泉霜雪 � � � 古剑的历史和传说 [ M ] . 北 京:三联书店, 1998: 7. [ 4] � 钟少异. 龙泉霜雪 � � � 古剑的历史和传说[ M ] . 北京: 三 联书店, 1998: 95、75. [ 5] � 王志远. 剑法寻真(上) [ J] . 武当, 2005, ( 11) : 27- 28. [ 6] � 五兵, 原指西周和春秋时期军队装备的兵器组合, 初见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前 515) ;并有车兵五兵与步兵五兵 之分。车兵五兵为� 戈、殳、戟、夷矛、酋矛�, 插放战车的 车舆上, 供甲士作战使用; 步兵五兵为� 弓矢、殳、矛、戈、 戟�。战国以后, 随着兵器种类增多, 兵也逐渐变为兵器 的泛称, 形成不同的五兵说。如汉典籍中� 五兵�为� 矛、 剑、弩、戈、锻� ,吕览中的� 五兵�是�矛、戟、盾、钺、铁�, 史 籍�汉官仪�的� 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五兵,弓、弩、戟、盾 刀、剑。� [ 7] � 秦人先祖费昌给商王御马, 被周孝王� 分土为附庸, 邑之 秦�, 后来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 � 平王封襄公为诸侯� (�史记� 秦本纪�)。秦人也首先在诸侯间推行� 胡服骑 射�, 秦文公于公元前 739 年设置特种骑兵部队� 髦头 骑�, 秦穆公时期有 2000 名长备骑兵部队。秦人养马经 验也诞生了相马大师伯乐, 并对驯马有着严厉的规定: 一 是战马高度须达 5 尺 8 寸 ( 133 厘米) , 秦始皇兵马俑坑 100 多匹陶土战马的身高都为 133 厘米。二是挑选的马 匹在送到军中考核时, 如评下等, 或奔驰、羁系时不听指 挥,都要处罚县司马、县令、丞。此外,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 简�秦律杂抄�有一条律文, 骑兵与战车御手都严格挑选, 年龄不超过 40岁, 身高 1. 73 米。段清波.秦俑 :帝国的卫 士[ M ] . 长春:百家出版社, 2003: 31、33、32. [ 8] � 李学锋. 国民党军中佩剑[ J] . 军事史林, 2004, ( 9) : 47- 50. [ 9] � 柏桦.明代赐尚方剑 [ J] . 古代文明, 2007, ( 4) : 83 - 92. [ 10] 从昭陵陪葬墓中出土的徐懋功的剑可见 ,此剑包金裹银, 装饰华贵; 但却拔不动、抽不出, 剑长约一米多,鞘分三段, 焊接而成。鞘中间是一根直径约 1. 5 厘米铜棍, 从剑柄穿 入剑鞘, 柄首和鞘口紧紧地焊在一起, 柄首上有壤金花纹 的痕迹。马青云. 铜车马御官俑佩剑之我见 [ J] . 文博, 1995, ( 1) : 74. [ 11] 钟少异.龙泉霜雪 � � � 古剑的历史和传说[ M ] .北京:三联 书店, 1998: 13. [ 12] 西周对剑的装饰集中了多项杰出技术, 引起了科技史界的 关注。如剑首同心圆装饰, 不仅由� 厚仅 0. 2- 0. 8mm、凸 起约 0. 5- 2. 2mm、间距 0. 3- 1. 2mm�的多圈高同心度、 高凸起、薄壁状凸棱组成(越王勾践剑与同出的一把青铜 剑分别具有 11圈和 5圈的剑首同心圆) ,而且在多圈同心 圆的槽底, 分布着极细凸起的绳纹, 增加了剑首同心圆的 美感和装饰性。廉海萍, 谭德睿,徐惠康. 东周时期青铜剑 首同心圆的制作技术研究 [ J]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3, ( 3) : 40- 43. [ 13] 秦简公六年, 秦国将官吏带剑作为一项制度。汉承秦制, 官吏也带剑; 隋则明文规定了与官品匹配的所佩之剑, 唐 剑佩铿锵, 宋元以后佩剑之风不再流行, 成为个别皇室显 贵的玩物。田延峰.佩剑风习流变及文化内涵[ J] .宝鸡文 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2) : 61- 62. [ 14] 蔡龙云. 琴剑楼武术文集[ M ] .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243. [ 15] 于志钧. 吴图南论剑[ J] . 武当, 2003, ( 7) : 35. [ 16] 清人宋仔凤在�剑法真传�中将剑法分站剑和行剑两种, 蔡 龙云( 1982)将剑术拓为�工行醉绵�四种。� 工架剑�是一 招一势, 端端正正,形健筋遒, 端庄势整, 犹如书法中的楷 书; � 行剑�则挥攉飘洒, 流畅无滞, 多形势而少停息, 犹如 书法之行草, 长穗剑多为行剑体势; � 醉剑� 的运动特点是 恣意挥舞, 乍徐还疾,忽往复收, 势如酒醉; � 绵剑�的运动 特点是柔和蕴藉, 缓缓不断, 自始及终, 绵绵相连。蔡龙 云.琴剑楼武术文集[ M ] .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182. [ 17] 杨润勤. 健身圈里� 一点红� [ N ] . 大众日报, 2007- 04 - 05. [ 18] 于蓝. 舞太极剑弱体变强[ J] . 中华武术, 2004, ( 1) : 23. [ 19] 3 月 30 日, 天刚放亮, 记者来到英雄山路, 只见一群群背 着剑、拿着扇的晨练队伍正陆续向赤霞广场集结。他们大 都身着或红或绿的运动衣, 剑在背上闪,扇在手中晃,成为 清晨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杨润勤. 健身圈里� 一点红� [ N] .大众日报, 2007- 04- 05. [ 20] 西汉晚期刀 (环首刀)成为军队重要装备, 出现了刀剑并 行、� 刀光剑影�的局面; 东汉盛行用刀, 取代了�利于削, 不 利砍劈�剑在军事的地位(钟少异. 龙泉霜雪 � � � 古剑的历 史和传说[ M ] . 北京: 三联书店, 1998: 274. ) ; 对此, 杨泓 ( 1980)引用�史记� 项羽本纪�的�项庄舞剑�和�三国志 � 吴书� 甘宁传�的� 凌统刀舞�论述了汉代 400 年间由剑而 刀的变化(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 M ]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 115- 116. )。 �14� 体育与科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5期
/
本文档为【剑的文化传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