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8. 光动力治疗原理1

2011-10-23 50页 ppt 3MB 1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6595

暂无简介

举报
8. 光动力治疗原理1nullnull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光动力治疗概念 光动力治疗发展概况 光动力治疗的基本原理 光敏药物 光动力治疗的应用 光动力反应的机制 光动力治疗的评价 当前进展及未来方向 什么是光动力治疗什么是光动力治疗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某些外源性的光敏剂也称生物染料(如血卟啉、丫啶等),能够被肿瘤或病变组织摄取、并在其中潴留;在特定波长光的照射下,通过O2的参与,能够发生光敏化反应,从而破坏光敏剂所在的肿瘤或病变组织,这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过程被称为光动力学过程,利用这个过程治疗疾病...
8. 光动力治疗原理1
nullnull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光动力治疗概念 光动力治疗发展概况 光动力治疗的基本原理 光敏药物 光动力治疗的应用 光动力反应的机制 光动力治疗的评价 当前进展及未来方向 什么是光动力治疗什么是光动力治疗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某些外源性的光敏剂也称生物染料(如血卟啉、丫啶等),能够被肿瘤或病变组织摄取、并在其中潴留;在特定波长光的照射下,通过O2的参与,能够发生光敏化反应,从而破坏光敏剂所在的肿瘤或病变组织,这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过程被称为光动力学过程,利用这个过程治疗疾病,称为光动力学疗法 null光动力治疗过程示意图光动力治疗发展史光动力治疗发展史古中国、埃及、印度人治疗白癜风。 1898年,Moller可见光对某些皮肤病有治疗作用 1900年,Raad发现用丫啶橙染色以后的草履虫对光敏感,可导致草履虫死亡。 1904年,Tappeiner进行了大量研究,第一次提出了“光动力学作用(Photodynamic)”这个术语,用来描述生物组织中需要氧气、光敏剂和光的反应。 1909年,Hausman第一个描述了光动力作用,他用光照射注射了卟啉(Hematoporphyrin,HP)的老鼠,发现反应程度直接依赖于光敏剂剂量和光剂量。光动力治疗发展史光动力治疗发展史1924年,Policard在紫外光下,他观测到肿瘤组织发出的橘红色荧光,第一个认为卟啉在人和动物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1948年,Figger发现外源性血卟啉可迅速聚集在增生或新生的组织中,特别是肿瘤组织,从此首次肯定了血卟啉与肿瘤组织有特别的亲和力。 1961年,Lipson和Baldes将血卟啉用化学处理制成血卟啉衍生物,进一步提高了肿瘤中的荧光反应和杀伤能力,而且大大减少血卟啉的剂量。每千克体重只用2.5~5.0mg即可达到诊断和治疗目的。光动力治疗发展史光动力治疗发展史1966年,Lipson报道使用血卟啉衍生物用于发现恶性肿瘤,并且首次用于治疗乳腺癌。 70年代中期,Dougherty等对血卟啉钠盐的生物化学和细胞损伤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为PDT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1981年,同仁医院在国内成功地治疗了第一例左下睑基底下细胞癌的病人,现在已经发展到治疗和诊断肺癌、胃癌、肠癌等。在目前的治疗病种之多及接受治疗者之众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光动力治疗发展史光动力治疗发展史1996年,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而且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用于多种肿瘤治疗取得很大成功 2003年5月,中国SFDA批准这一治疗系统进入临床应用PDT治疗过程PDT治疗过程给药:皮试、静脉(5mg/kg体重计算剂量)、或者局部给药(PDT药物) 选择性吸收:PDT药物在肿瘤组织中长时间聚集 光照:当血卟啉钠盐被激发时,有特征峰630nm, 690nm,体病灶可直接用滤光片观察,选择合适波长的光源; 光化学反应:PDT药物在光的诱导下产生单态氧杀死癌细胞 药物清除,降低光敏反应光动力反应破坏细胞的机制光动力反应破坏细胞的机制光动力作用致细胞毒理反应机制光动力作用致细胞毒理反应机制PDT药物吸收光能后被激发到单重态 通过系间转换过渡到寿命较长的三重态,它决定着氧的活性 细胞毒理的两种反应类型 I型反应过程:光敏剂与水或生物分子发生的电子(或氢)传递反应,产生了自由基、过氧化氢或超氧化氢,从而杀死细胞; Ⅱ型反应过程:光敏剂的三重态与基态分子氧发生能量传递产生单重态氧,单重态氧是一种高反应活性的物质,能高效地氧化生物分子,杀死肿瘤细胞。 自由基学说自由基学说认为激发态血卟啉钠盐直接与生物分子作用或将能量转移给氧和水,使之形成自由基,通过自由基引起生物分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肿瘤细胞的死亡。 单态氧细胞毒理学说单态氧细胞毒理学说1976年,Weishaupt等报导用620~640nm光辐照含有血卟啉钠盐的癌组织时,在能量的转移过程中,由光动力学作用产生单态氧 HPD+hv1HPD* HPD*3HPD* 3HPD*+3O21O2*+HPD 1O2*+肿瘤细胞氧化反应 1O2*3O2 两者同存两者同存也有人认为两种机理的作用同时存在,这取决于血卟啉钠盐的浓度和聚焦程度,浓度低时以单态氧为主,浓度高时以自由基为主。PDT治疗的必备条件PDT治疗的必备条件光源及光传输装置 单色光的选择性吸收 与光纤耦合 合适光照剂量 表面:25-200 J/cm2 深部:100-400 J/cm2 功率:1-2 W 光敏剂应具备的条件光敏剂应具备的条件光敏化剂中能够促使光与组织产生光敏作用的物质,光敏化作用中,其本身起着能量转化作用而不被消耗 选择性好:选择性聚集于癌或癌前病变组织 两性分子 疏水性:易穿透细胞膜,便于定位 亲水性:能随血流扩散 波长特异性:最大吸收峰应位于组织穿透深度较大的红光区域光敏剂应具备的条件光敏剂应具备的条件光毒性小:对自然光的吸收小,副作用小 高量子产率: 从激发的单重态向三重态的系间转换效率高 三重态的寿命长可以增强毒理反应的机会 非多聚体: 多聚体会降低消光系数; 多聚体缩短三重态的量子产率与寿命; 排泄快:降低毒性、减小PDT治疗后光毒性常用光敏药物常用光敏药物第一代光敏药物----血卟啉衍生物 第二代光敏药物----成分更单一、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 改良卟啉衍生物:苯并卟啉类衍生物与5-氨基乙酰丙酸 绿素降解产生衍生物 藻胆蛋白 竹红菌素 富勒烯 五氮齿 酞菁染料血卟啉的来源血卟啉的来源动物(牛或猪)血中的血红蛋白(HP) (降解) 氯化血红素 (溴化) 二溴血卟啉 (水解) 血卟啉 (成盐) 血卟啉钠盐(HPD)分子量598.7,分子式C34H38O6N4血卟啉钠盐的性质血卟啉钠盐的性质血卟啉呈暗红色,酸碱二性,不溶于水,易溶于酸或碱,也易溶于酸性和碱性有机溶液。血卟啉盐溶于水。 血卟啉钠盐由四个大吡咯环连接组成大环,形成一 个 Pπ共轭体系,因此很容易接受光能而发生电子跃迁,使血卟啉钠盐分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当电子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时,激发态分子释放能量回到基态,因此产生荧光。血卟啉钠盐的激发与发射谱血卟啉钠盐的激发与发射谱激发光的峰值 405nm 荧光光谱的峰值 630nm 690nm 血卟啉钠盐在肿瘤组织中浓度较高的原因血卟啉钠盐在肿瘤组织中浓度较高的原因 在恶性肿瘤和正常组织的吸收比大于10; 血卟啉钠盐在正常组织中的滞留时间为24~72小时,但皮肤组织中的血卟啉钠盐排泄时间较长。一些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血卟啉钠盐在肝、肾、脾中的浓度比肿瘤中要高; 正是利用血卟啉钠盐在正常组织和恶性组织中的分布和潴留时间有明显差异的特性,利用光动力疗法对恶性肿瘤进行选择性治疗;血卟啉衍生物的不足血卟啉衍生物的不足混和物组成比例不稳定 排泄缓慢、皮肤光毒性大,需避光4-6周 红光区吸收低,影响治疗深度 苯并卟啉类衍生物(BPD)苯并卟啉类衍生物(BPD)组分单一 与HPD有相似的母核 二氢卟酚相似的红光区高吸收 长波吸收大 690 nm 35000 M-1 cm-1 苯并卟啉衍生物(BPD)苯并卟啉衍生物(BPD)单态氧产额高 I 与II 期临床表明 在肿瘤聚集更迅速 皮肤光毒性更小 已被允许用于老年斑治疗 可能应用 净化白血病的骨髓 清除血液制品污染的抗病毒试剂5-氨基乙酰丙酸(-ALA) 5-氨基乙酰丙酸(-ALA) 一种自然的卟啉前体,本身并非光敏药物,外源摄入一ALA可促进某些类型的细胞组织的内源性原卟啉Ⅸ的生物合成以产生血红蛋白。癌细胞内酶的变化可促成原卟啉IX的内源性产生并积累到足以成为光敏剂的水平。5-氨基乙酰丙酸特点5-氨基乙酰丙酸特点4-6小时迅速达到治疗部位 24小时清除体外 对皮肤无光毒性 每隔24小时可重复治疗 在体荧光分析 可通过局部或全身性 临床应用:光老化治疗绿素类与菌绿素绿素类与菌绿素绿素类与菌绿素PDT药物特点绿素类与菌绿素PDT药物特点其吸收向长波方向移动,在750-800 nm仍有吸收 光敏剂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有限 未通过FDA批准肿瘤治疗肿瘤治疗早期小细胞支气管肺癌、其它支气管肺癌、肺部间质瘤 梗阻性的食道癌 早期食道癌 皮肤癌 乳腺癌 脑癌 结肠、直肠癌 妇科恶性肿瘤光动力治疗应用光动力治疗应用其它疾病治疗 心血管疾病 慢性皮肤疾病(牛皮癣) 免疫性疾病(风湿) 抗菌(伤口感染、口腔溃疡) 血液制品灭菌 疫苗null 试管内血卟啉-激光对C6神经胶质瘤细胞(C6 glioma cells )的作用 照射以前照射24小时以后(632nm,25J/cm2)null右图可以看见PDT杀灭癌细胞后留下的空洞。脑肿瘤治疗nullPDT治疗食管鳞状癌细胞PDT以前碘染色后PDT治疗以后光动力治疗机制光动力治疗机制PDT作用的部位PDT作用的部位体外实验中,发现细胞膜是PDT的主要作用部位,细胞可由于PDT产生膜大泡、膜溶解、酶失活、蛋白变性等。有时在线粒体、溶酶体和细胞核膜上出现改变。 体内应用光氧化破坏首先作用部位是毛细胞血管。PDT对细胞靶向性作用PDT对细胞靶向性作用 生物膜:如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上,特别是线粒体、微粒体、内质网膜、溶酶体及核膜; DNA:可以引起染色体的断裂、突变和移位、引起DNA与酶和蛋白质的交联等; 蛋白质:抗原、抗体、细胞内微量元素等,在血卟啉钠盐光敏作用下发生异常;PDT对细胞靶向性作用PDT对细胞靶向性作用光敏剂在细胞部位产生的单重态氧 微秒的寿命仅能在0.02 m产生光损伤 定位在线粒体的光敏剂(PHD,ALA产生的原卟啉)导致细胞凋亡 定位于细胞膜上的光敏剂(酞菁染料)引起细胞坏死null卟吩类衍生物( m-THPC)对人体结肠腺癌细胞的光化学作用PDT对血管的破坏PDT对血管的破坏血卟啉钠盐诱导的PDT能迅速攻击血管,并使血流停止、出血,直接或间接致使肿瘤细胞缺氧致死。 血管损伤与光敏剂的类型无关,但与光照时光敏剂聚集水平直接相关。 血管损伤过程 内皮细胞收缩---血管基层爆露---血小板聚集 ----血流停止----血管关闭PDT诱导免疫应答PDT诱导免疫应答免疫应答与光敏剂有关 Release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y(炎症因子的释放) Damage of inflammatory cell(炎性细胞损伤) Immunosuperpression(免疫抑制) 光动力治疗的评价光动力治疗的评价优点: (1)有选择性地破坏恶性肿瘤的能力,对正常组织有损伤很小,保留重要器官的功能; (2)适用范围广,对不同组织的恶性肿瘤都能进行治疗; (3)对重要器官无损伤; (4)治疗效率高,较小的光输出功率就具有治疗效果; (5 )不会产生抗药性; (6 )既能诊断又能进行治疗; 常规PDT疗法的缺点常规PDT疗法的缺点生物体会很强的吸收和散射可见光谱内的光,在距离表皮几厘米的深度照射光丧失了相当部分能量。因此,很难用常规的PDT疗法来治疗大型肿瘤或体腔内很深的肿瘤。 激光穿透肿瘤周围的健康组织并且造成伤害。 具有光毒性后应,皮肤的光敏反应大,用药后要避光一段时间。 **当前进展及未来方向当前进展及未来方向理想PDT药物的研发 光源:多光子激发 具有识别功能的光敏剂具有识别功能的光敏剂特定序列的肽链作为侧基引入治疗药物分子 糖基的修饰的光敏剂 光敏剂与寡核苷酸共价偶联 双光子激发双光子激发采用近红外激光穿透肿瘤,对深部组织进行治疗。激发比例是一个关于光子浓度平方的函数光子激发要求光子激发要求因为双光子激发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激光光源必须能够在近红外波长产生巨大的辐照(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里的能量), 不能点燃和融化组织。 特点特点Nd:YLF激光器的输出设置于1047nm可以激发相应的光敏剂。 因为在极其短的脉冲持续时间内(100~250fs),激光器仅仅产生10亿分之一焦耳的能量 短脉冲宽度和高脉冲重复频率(120MHz)的结合,允许对病变区域进行高速治疗。 双光子激发技术把光敏剂激发和细胞死亡限制于聚焦光束的一个小的范围内,同时对健康细胞是无害的。 能够被用来治疗大的和深的肿瘤null谢 谢null提高光在组织中的穿透提高光在组织中的穿透
/
本文档为【8. 光动力治疗原理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