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对外汉语考研(文化)

对外汉语考研(文化)

2011-05-23 40页 doc 216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08571

暂无简介

举报
对外汉语考研(文化)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一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一 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 1.中国文化的内涵 1.1 广义的文化——各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1.2 狭义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1.3 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汉族文化为主干,融合各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对世界文化有广泛影响。 2.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 2.1 16世纪前,高度发展期:影响并推动世界文化发展,辉煌辐射。 2.2 16—20世纪中,迷茫改革期:受制于资本主义并在其影响下改革。 2.3 20...
对外汉语考研(文化)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一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一 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 1.中国文化的内涵 1.1 广义的文化——各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1.2 狭义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1.3 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汉族文化为主干,融合各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对世界文化有广泛影响。 2.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 2.1 16世纪前,高度发展期:影响并推动世界文化发展,辉煌辐射。 2.2 16—20世纪中,迷茫改革期:受制于资本主义并在其影响下改革。 2.3 20世纪中至今,复兴崛起期:政治强大,传统弘扬,经济发展。 2.4 未来展望: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立足于中国国情,利用民族资源,面向世界,博取众长,综合创新。 3.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 3.1 连续性:源远流长,传承不绝。(古埃及,印度,巴比伦文化都已消亡)。中国文化在历史 发展中没有中断过,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3.2 精湛性:博大精深,科技(四大发明),精神(文史哲著作丰富),制度(国家体制、科举制度)都有灿烂成果。 3.3 包容性:兼容并蓄,以汉文化为主体,吸收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极强的同化能力。 3.4 整体统一性: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文同根,书同源。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3.5 多样性:丰富多彩,多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千姿百态。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二 一. 方言与地域文化 1. 中国五大语系:汉藏—阿尔泰—闪含—南亚—印欧。 2. 中国方言: 共同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同一种语言,因地方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语音、词汇、语法等现象。 1)七大方言:北方—吴—湘—粤—闽—赣—客家(其中,北方方言又称“官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3. 方言形成原因: 1)人口分布广,交际少,地理条件限制; 2)集体迁移; 3)外来语。 4. 方言与地域文化: 1)方言集中体现地域文化; 2)方言反映地方民俗习惯:如河南话的“中”示“对”,“好”,此因河南自古为中原;广东人不分“冰”“雪”,称“冰箱”为“雪柜”。 5. 方言形成地方文学艺术: 1)京韵大鼓、京剧、京味儿文学; 2)东北二人转、赵本山的东北味儿小品; 3)苏州评弹; 4)山东快书。 6. 提倡普通话 1) 1955年,国务院“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上提出:提倡普通话。 2) 普通话概念: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二. 汉字文化 1. 汉字的产生 1) 传说:因鸟兽足迹得到启发,仓颉造字。 2) 怀疑:结绳记事。 3) 起源:陶器符号。(半坡遗址,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考证) 2. 汉字的演变 1) 演变的阶段 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与草书 2) 各阶段字体概述 甲骨文: 商代记事。 字体:多象形字,刀刻,笔画直。 安阳小屯首现,出土10万余片,有文字6000,可辨认3000。 金文 商代→西周,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字体:象形→符号化。出土4000,可辨认2000 内容:祭祀、盟约、赏赐、战争 最大:司母戊鼎。 篆文 秦代通行的全国统一文字。 字体:均匀齐整→更加符号化,偏旁部首固定,删减异体字。 六国大篆→秦国小篆。 代表作:李斯 《仓颉篇》《博学篇》 隶书 篆书→简化为隶书。(分秦隶、汉隶),汉字演变的转折点。 楷书 兴于汉末,盛于魏晋 。(从这时起,书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 字体:端正匀称。 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 (其中,颜真卿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草) 行书 东汉末年 字体:介于楷草之间:近楷不拘,近草不放。 草书 隶书→快速连笔而成。 分章草、今草和狂草 书法家代表:张旭、怀素。 3)六书 汉字表意,形体结构与表音文字不同。 [象形]: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日,月,羊) [指事]: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 (上,下,刃,甘,亦) [会意]:用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从,明,休) [形声]:用表义的部件和表音的部件组成新字。(河,攻,基,问) [转注]:可互为注释的字。(考--老) [假借]:借同音字表示有音无字。(求本意皮衣,借为请求的求) 三. 汉语言文字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1. 汉语言文字的影响:汉字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儒家都有影响,在政治统一方面都有很深的体现。 (1)促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写实主义与形象思维; (2)巩固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3)延续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 (4)统一规范全国语言;保证政治统一。 2. 促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写实主义与形象思维 1).中国人自古重形象思维,注重对人自身与大自然的观察,然后给以形象的描绘。 2).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与西方不同,注重整体性,模糊性。抓事物主要特征,生动表达。 3).不求外形和局部的逼真刻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4).汉字的创造和绘画的表现均如此。如木,牛,羊等字,从象形到符号化都使人一见到汉字就想到形象。 3. 巩固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1)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一的“天人合一”把自然界和人看成一个整体。认为:认识宇宙的中心,认识人的自身即认识自然万物的过程。这种观念反映在汉字中:指人体部位,行为,特点,也可以指物,即这个字既属于人也属于物,如“首”字本指人头,又可以指器物把柄顶端,或带头者,如“擒其首”,“部首”;再如“耳”字本指人耳,又可以指附于事物两旁,便于提携之物,或探听者,如“鼎,其耳三寸”,“充当耳目”。 2)字的本意与后起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古人是通过认识自身来人是万物的,人和自然处于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 4 延续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 1) 反映家庭观念:如“安”字:女人在屋里则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又如“好”字:女人带着儿子则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 反映男尊女卑观念:如“夫”字:顶天立地站着的人为夫,而“妇”(其繁体字)字:手拿扫帚的人为妇。汉字在简化之前,很多繁体字反映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 5. 统一规范全国语言;保证政治统一。 1). 汉字沟通了语音差异较大的各种方言。书写与语音关系疏远,因此有跨越时空的稳定性。 2). 方言使语音不同,汉字使说的不懂得可以看得懂。作为全国范围内通用的交际工具,保证了全国的交流,成为政治统一的基础之一。 3). 从北到南,从南到北,文字相同;从合到分,从分到合,文字不变。 4). 海峡两岸,文字相同,相通,同宗同源,分裂无理。 四.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化 1.数量: [语言]:56个民族,80种语言。(汉、回、满通用汉语,其它民族兼用) [文字]:57种文字,现用40种,已停用17种。(有的少数民族有语言而没有文字) 2.语系: 汉藏—阿尔泰—闪含—南亚—印欧 3.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 1)记录了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状况。 2)融合和吸收多民族语言文字,加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3)通用汉语普通话,通用汉字的现象,日益普遍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三 第三节 中国历史 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 1. 中华民族起源于全国范围内,并非一时一地,而是经长期融合交汇而形成。 2. 四大区域: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四大区系: 1)黄河流域文化区: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 马家窑文化、齐家 文化、二里头文化 2)长江流域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 3)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遗址、百越文化 4)北方和东北文化区:红山文化 3. 我国历史的开端:1965年在云南发现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 1. 中国历史缩略 (1) 人文始祖黄帝,中国原始氏族社会走向统一,并有重大发展→父系社会, 生力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产生战争 (2) 夏启建立奴隶社会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至春秋末,奴隶社会达2000年。 (3) 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大发展(铁器广泛使用);生产关系大变革 (奴隶主 与奴隶--)地主与农民);意识形态里产成了诸子百家。 (4) 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皇帝制,废分封制,设郡县制,统一全国多种事物, 完善国家统治机构 (5) 汉武帝扩大疆土,形成汉文化(汉字、汉人、汉族)。“文景之治”,加强中央集权。 (6) 南北朝分裂,形成民族大融合,佛教大发展。 (7) 唐初百年,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空前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8) 宋代懦弱。面对金元政权,汉族从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9) 元朝统一,奠定了多民族趋势,发展了中国版图。 (10)清代强调民族融合,将周边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形成了中国今日版图(台湾、 西藏、新疆、蒙古) (11)清中叶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2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事件 1)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革,也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改革。公元前359年—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次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是:1)在全国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县设令和丞。是秦始皇设立体制的开始;2)编制户口:五家为伍,两伍为什,确立了严格的集成管理;3)奖励军功:可按功劳授予20等爵位;4)实行小家庭制,以利于战争动员和税收;5)废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6)统一度量衡;7)制定法律。这些改革从根本上摧毁了旧的行政体制,使秦国逐步强大,秦始皇确立封建中央集权制,最后统一中国。 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革新图强的改革措施。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第一次以主动姿态学习和吸引北方游牧文化。灵王总结了赵国武备落后,民风积弱,强大的邻国时刻要入侵,立志改革,学习胡夷骑射。灵王说服王公大臣穿起胡服,训练骑兵,改善了军备,拓展了边界,表面上是衣着服饰的改变,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是赵国思想观念的变革。 3) 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 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灭掉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1)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2)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3)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4) 汉武帝设立太学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亲自策问考生,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提出的“兴太学,置明师”的建议在京师设立太学,立五经博士,置弟子50人,是中国最早的学府。 5) 北魏孝文帝改制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历史事件,是划时代的举措。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1)学习汉文化地区的礼制,建立明堂、太庙;2.推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建立地方基层组织机构;3)创立和实行均田制;4)迁都洛阳,以便更有利于学习中原文化,禁止鲜卑姓,通用汉姓。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禁止胡服,改穿汉服。鼓励胡汉通婚。意义:大大加速了鲜卑汉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北魏王朝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兴盛局面。 6)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当政时,北宋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严重,各地农民起义爆发,王安石主政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内容:1)设立机关,统筹变法事务;2)在民政方面:实行青苗法(借钱给农民耕种)、免役法(变差役为募役);3)在财政方面:实行方田均税法(土地和税赋重新整理)、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建设)、均输法(改地方供应为国家采购)、市易法(抑制物价);4)在军事方面:置将法(设置军将),保甲法(废募兵改征法),保马法(令百姓为国家养马),军器监法(加强军器的制造与管理);5)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结果因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势力,遭到旧派的反对,不久,王安石被罢黜,变法失败。 7).张居正变革 明代晚期,张居正实行的政治经济变革。内容:政治改革方面:1)推行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和监督,以防止腐败和贪污;2)整顿邮传驿站制度,防止官员及其家属占公家的便宜。经济方面:重新丈量全国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这是在中国税役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8)戊戌变法 1898年,清末戊戌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资产阶级改革派发动的变法改良运动。变法实行了一百多天后被废止,因此又叫百日维新。内容:1)改革旧的官僚机构,拆减闲散衙门;2)废除八股文,设立新的学校;3)设立农工商总局,实行经济建设;4)军队改用新法操练;5)鼓励办报,给予一定的言论和出版自由。结果因慈禧太后的顽固派反对,变法最终失败。 9) 辛亥革命 1911年,清末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年为辛亥年,因此叫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首先在武昌发动起义,在湖北成立军政府。各省响应,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皇帝退位。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意义:结束中国二千年封建集权制度。 3. 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 1).文景之治 西汉初期,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共约40年),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复兴,民风淳厚,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天下安宁。奖农耕,废苛刑,开言路,重学术,社会经济由恢复到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文景之治”。 2).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共约50年),出现了百废俱兴,国家安定,经济繁荣,君臣团结,政治强大的局面。 (1)贞观之治 李世民即位后,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共23年,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让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重视对人才的网罗,重视科举制度,善于纳谏。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出现“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2)开元之治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厉精图治,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因而这个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继续发展,被称为“开元之治”。 (3)康乾盛世 康熙,乾隆时期(共约120年左右) [军事]:平定三藩叛乱— 平定葛尔丹叛乱—平定回族叛乱— 收复台湾 [农业]:奖励垦荒— 轻徭薄赋— 政治贪污— 兴修水利 [文教]:《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四库全书》 [结果]:耕地扩大,人口增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平定叛乱,形成中国今日的版图, 国势推向高峰 4.中国历史名人 原始社会: 尧、舜、禹 西周: 周武王 、周公 春秋: 管仲 、孔子、老子 孙武 战国: 商鞅、 孟、庄、荀、韩、 孙膑、吴起 秦: 秦始皇、 李斯、 项羽、 陈胜 汉: 文帝、武帝 曹操、诸葛亮 董仲舒 韩信、卫青、霍去病、 李广、司马迁、 张衡 魏晋南北朝:陶渊明、 王羲之 唐: 太宗、玄宗、 武则天、魏征 李、杜、韩、李昱 、玄奘、鉴真、黄巢 宋: 王安石、文天祥、 朱熹、 岳飞、 欧、苏、陆、辛、 司马光 元: 成吉思汗、忽必烈 耶律楚材、 关汉卿 明: 张居正、 王守仁 、戚继光 、罗贯中、施耐庵 郑和、李自成 清: 康熙、乾隆、 曾国藩、 林则徐、龚自珍、康有为、 郑成功 、曹雪芹 达赖、 班禅、洪秀全 中华民国: 孙中山、鲁迅 5 .中国史学名著 1) 正史 正史有三种体裁:纪传体、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 (1). 纪传体 以人物为纲,《史记》,〈汉〉司马迁创。《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分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类文体,班固《汉书》断代为史,废掉世家,成纪、表、书、传四体,取其首尾,乃称纪传体。 (2)编年体 以时间为纲,《左传》左丘明创,〈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代表 编年体始于《春秋》,经查证,笔记的说法正确,《左传》或称《左氏春秋》,是编年体之祖,《春秋》则不是。 (3). 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纲,《通鉴纪事本》,〈南宋〉袁枢创。 2) 专门史 (1). 典章制度史 三通:<唐>杜佑《通典》 <南宋>郑樵《通志》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2). 会要:〈唐〉苏冕《会要》 3) 地方志 (又称方志) (1). 全国志:总志、一统志 《大元大一统志》 (2). 省志:(数量最多) 《湖北通志》、《顺天府志》 (3). 县志、镇志、村志 4)谱牒(又称族谱或家谱) 全国上万种,多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保存最多。 清王朝家谱称“玉牒” 内容:家世源流,迁移,官职,突出事迹 5) 史论、考据 刘知兀《史通》 章学成《文史通义》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乾嘉时期,考据突出。) 6) 杂史 〈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唐〉吴兢《贞观政要》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四 第四节 中国哲学 一.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 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哲学,西方文化的中心是宗教。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总结,是对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 1. 天人合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 (1)天和人的关系是相通而统一的。 〈西周〉“天命论” 〈春秋〉子产“天人相通” 〈战国〉孟子“天人同流” 〈汉〉董仲舒“天人感应” 〈北宋〉张载“天人合一” (2)人道与天道即人世的道德原则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3)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必须在道德上对得起客观世界。 2 内圣外王:讲人与社会的关系 (1)概念 “内圣”指人的修养成就,“外王”指在社会上的功用。“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 (2)途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3)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二.诸子百家 1.概念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诸子指前秦至汉初,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个学派,古代常混杂统称。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子百家的出现,表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现象,都在找寻天下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立身之责,强国之策。 据《汉书·艺文志》载,号称“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代表性的是十家:儒—道—墨—法—阴阳—农—名—兵—纵横—杂家。 2.儒家思想 1)儒家的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 2)儒家的主张: 治国以礼:礼乐治国,以求国家大同小康 天下归仁:以仁义教导民众,以仁爱思想统治国家。 述圣传文:继承发扬传统。 3)孔子的思想 (1)仁爱(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 仁的主要意思是“爱”(仁者,人也),《论语》中提出“道德上的君子和地位上的君子。” (2)正名 具体的事物要符合为其限定的含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孔子认为,正名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用,他在解释什么是为政之道时说,“政”来资“正”字,政就是要人们走正路。所以管理国家必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此即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3)天命 “天命”指天或上帝的命令,“天”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天”有时可以作为有意志的能赏罚的人格神存在,也有自然含义,即不断运行的自然界;“命”是支配社会生活的盲目的异己力量。 孔子尊天信命,但怀疑鬼神,他认为,因为祭神,所以只有相信神存在,对鬼神的最好办法是“敬而远之”。 (4)中庸(最高的道德) “中”是“执两用中”,“中立不倚”。度量以取中,无过无不及, “庸”指“不易”。 “中庸”与“和”有联系,容忍种种特殊成分,建立和谐秩序,和谐而不极端。【原注】辅导班教授特别指出:建立和谐社会自四中全会提出,经胡锦涛在中央党校讲话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两次升温,已在国人中取得广泛共识,说明新的领导班子已开始注重传统儒学在当代中国国情的结合。 4)孟子的思想 (1)性善:(孟子的根本观念,一切议论的出发点) 人与生俱来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仁义礼智的开端 (2)王道:“以德服人” 治道的两种方式:王道与霸道。王道通过道德指事和教育来实现,因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霸道依靠暴力和强迫来实现。孟子把孔子的“内圣”之道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成为“外王”之道。 (3)寡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艰难刻苦的修身过程,达到舍身求义。 (4)义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一个贡献是提出了“义”。孟子认为,仁是人心,义是人路,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还要舍身取义。 5)荀子的思想 (1)明于天人之分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是天,人是人,各不相干。 (2)化性起伪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使人性从恶变为善,必须通过人的修身与教化,兴礼义,制法度。“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原始的朴质的自然属性,“伪”是人为,由于后天环境影响,经过长期教化和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品格。 (3)人格培养 把礼乐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认为音乐是人情化的调和性艺术,礼乐的交互作用使天下太平。 6)道家及其主张 (1)道家简介 道家认为道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宇宙的根本规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更是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哲学是一种乱世时期的哲学,战国时代特有的针对乱世而发并能在乱世中行之有效的学说。是百家中唯一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的派别。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经》,庄子的代表作《庄子》。 (2)老子的思想 a 无名之道:(道的基本特征) 天地万物都有道,但道无名,因为普通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表达道。 b 反者道之动 是对变动的合乎规律的表述。矛盾双方到了极端就会对立方向转化。有得必有所失。 c 无为而治 必要--过度,自然--人为(对立统一) 人要做到:知足、寡欲、弃智、抱朴 理想的国家是圣人当政,圣人的职责就是不做事,无为才能无不治。老子反对周公造作的礼乐典章制度。 (3)庄子的思想 a 万物一齐 齐物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是非--是非之争是无谓的争论,因为不存在是非对错之分。 b 安之若命 用完全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用师法自然的方式认知世界,实现人的精神自由。 7) 其他八家的思想主张 (1) 墨家 代表人物:墨翟 十大主张: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攻、非命、尊天、明鬼与兼爱。 墨家与儒家是当时的两大显学,墨家(后期)注重研究形式逻辑与自然科学,提出名、辞与说的思维的三种形式。对几何和物理也有研究。 墨家自产生起就与儒家唱反调,其十大主张有六个与儒家不同,“兼爱”是墨子学说最重要的哲学命题,表不分远近亲疏地爱,非攻即反对不义战争,非乐即反对礼乐、节制欲望,非命即不屈服命运,尚同即主张思想统一,尚贤即惟才是举,节用和节葬,即提倡节俭、节约,尊天与明鬼,则肯定天意和鬼神的存在。 (2)兵家 孙武 ,著有《孙子兵法》——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 战争的先决条件:知己知彼,知人知天。 战术:“奇”是旁出奇袭的灵活战术。“正”是正面对阵的常规战术。用正兵挡敌,用奇兵胜仗. 孙子是山东人,却跑到吴国效力,他不是纸上谈兵的军事家,而的确是有勇有谋的实战家,他领兵一举攻下强大楚国的都城——郢都,使他的兵法策略得到最有力地证明。 (3)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诸子百家中最晚的派别,形成中央集权专制理论。 《韩非子》总结慎到、申不害、商鞅三大派的观点,提出以法治为中心,综合运用法、势、术。法是君主制定的法令,势是指君主的权势地位,术指君主心中的权术。 (4)名家 惠施、公孙龙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是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辩题) 辩论名实问题,强调名实相符,发展古代逻辑学。 (5)阴阳家 邹衍 。《周易》(后被司马迁列为六家之首) 在“术学”基础上糅合阴阳五行。 (6)纵横家 苏秦、张仪。以连横、合纵政策分别策划统一中国,“衡则秦帝,纵则楚王” (7)农家 许行.研究农业政策,生产技术 (8)杂家 吕不韦 《吕氏春秋》.“杂糅”各家学说,主张统一中国。 三、两汉经学 1 概念 汉代儒学的表现是经学化,“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2 背景 汉武帝“独尊儒术”时兴起的两汉学术思想主流。 3 代表人物:董仲舒(今文经派) 4 派别 经指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和《乐》,《乐》失传,实际是五经),开始只是抄录文字的不同,但后来成了不同的学术学派。 (1)古文经学:先秦时用古文(篆书)书写的,由汉代学者训释的儒家经典,重在训诂,代表人物是郑玄。 (2)今文经学:两汉时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抄录儒家经典所成的定本。重在阐述微言大义,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四、魏晋玄学 1.概念 流行于魏晋时代的哲学思潮,以老庄思想为主旨,糅合儒家经义所形成的学派。“玄”指深奥难测,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某种状态。研究这种状态的学问叫做“玄学”。玄学是道家复兴的表现。 2.背景 “正始之音”是两汉经学转化为魏晋玄学的起点。 “正始之音”指的是三国曹魏正始年间,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思想界,运用辨析,论难,评判的方法,以《老子》、《庄子》的思想解释《周易》,建构“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潮。 3.代表人物: 王弼、何晏、郭象 (玄学讨论的问题,在郭象那里得到了最高的解决) 4.特点: 以清谈的方式研究哲理,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词句表达思想谈论现实世界的本质。 5.内容“有无之辩”——否认世界万物的本原 “名教与自然”——讨论社会治理应顺其自然还是坚持封建礼教。 “言与义”是从名实之辩演变而来。 五. 宋明理学 1.概念 是宋明儒学的总称。(延续600多年),因重视阐释义理,兼谈生命,就有了理学之称,又由于它尊重儒家传道的系统,故又被称为道学。 2.背景 两汉以后,儒学内在的变化:以经学为表现形式的儒学墨守成规,拘泥于训诂,活力消失,致使儒家转向探求“原道”和“原性”。 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内容的新儒学。 3.派别 1)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真正奠基人) →“天理论”:格物穷理,“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 →“理”,最高的“理”是太极,认识论:“格物穷理,致知”两个阶段 2)陆王心学(与理学相对) 陆九渊(象山先生)→接受了程颢的“天即理”,形成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体系。 王守仁(阳明先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致良知”,首次明确提出“知行合一”,强调行而后知。 六.清代朴学 1.概念 亦称“汉学”或“考据学”,盛行于清朝的训诂考据的学派,文风朴实,重视实证,因其盛行于清代乾隆、嘉庆两朝,好尚相同,自成体系,又称为“乾嘉学派”。 2.背景 清初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清谈误国,提倡经世致用,转而研究经典,此外康乾时期大兴文字狱,学者为避祸而去考据训诂 3.代表人物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钱大昕,戴震 4.风格 重视考据、训诂,学风平实、严谨。每考证一义,必要搜集大量相关材料,旁征博引,锲而不舍,然后得出结论。 5.内容 以经学为中心,衍及文字音韵、名物训诂、史籍考订、方舆地志、天文历算、金石乐律等各个方面。 6.贡献 通过校勘辑佚古代文献,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学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业绩卓著,超越既往,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7.弊端 在实践中难免脱离实际、烦琐细碎。 七、当代新儒学 1.背景 晚清以后,儒学已渐从考据训诂中解放出来,与议政,改良等政治活动相结合,形成现代新儒学。 2.代表人物 龚自珍,康有为,特别是王国维。 3.发展 20世纪20年代。新儒学成熟,接续儒家道统,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力图融汇中西文化,实现儒学现代化。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钱穆。(“国学大师”钱穆较为有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儒学研究仍在充分发展. 4.当代新儒学的内容: 1)儒学与科学 2)儒学与民主政治 3)儒学与社会发展和管理 4)儒学与企业管理 5)儒学与现代化 6)儒学与人生价值 5.当代新儒学的任务: 1)深入研究儒学历史和内涵 2)结合社会现实发展 3)参与创造新的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六(1) 第六节 中国古代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体包括:行政、官职、称号、法律和军事制度等。 1.行政区划制度 〈夏商〉九州: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州《尚书.禹贡》。 〈西周〉封建制(分封制):周天子把新征服的地区和人民,分给自己的弟子,亲戚,功臣,从前部落首长的后代,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 〈春秋〉(春秋)十二诸侯:鲁、齐、晋、楚、秦、宋、卫、陈、蔡、曹、郑、燕。后又兴起吴、越等。 〈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郡县制:国家由中央,郡,县三级机构组成行政机构,分天下36郡。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由此,县作为基层政权一直未变。 〈汉〉州,郡,县 〈唐〉道,郡,县 〈宋〉路,郡,县 〈元〉设“省”。(从此有了“省”的名称) 〈明清〉省,府,县(延续至今) 【注】注意:秦→宋,均有郡、县。 1.职官制度 1)中央官职 〈先秦〉由于实行分封制,家天下,因此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官制 (秦) 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以后各代继承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考核,任命,升迁,罢免等官职制度。 (1)三公(中央最高级官员)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2)九卿(三公之下)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廷尉:掌管司法;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 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 (3)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尚书、门下、内史。起于隋代,唐到清一直沿用,李世民正式定名六部,至清代未变。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礼部:掌管学校、科举、国家的祭礼 兵部:掌管全国军政 刑部:掌管刑法、狱讼 工部:掌管工程、屯田、水利 (4)其他中央官职 史官:掌管国家图书典籍,也称为兰台令、秘书郎。 太学教师:掌管祭酒,博士,助教。 翰林学士:翰林是进士经殿试选拔者。无实权的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文学侍从、陪读。唐玄宗始设,唐以后,宰相非翰林学士出身则为人轻视。翰林学士在唐代不是正官,在宋代成为正官。 2)地方官职 省级:地方大员,独掌一方军政大权。省在各朝的称呼不同,因此官称也不同,如郡守、节度使、转运使、巡抚和省长。 郡级:省之下,县之上的官员,由朝廷委派。称呼有太守、刺史、知州或知府。 县级:最基层的国家政权,自秦始皇起,至今未变。称呼是县令、知县、(元)县尹、民国后至今称县长。 3)称号制度 我国古代称号制度包括年号、谥号、庙号以及避讳。 (1)年号 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每次新皇帝登基,均会改变“年号”,称为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 称号始于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终于清宣统(1909年),中国历史上各种年号约600多个年号。著名的年号,如建安、贞观、永乐、康熙、乾隆等。 1.3.2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和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 (1)赠谥 始于西周,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 【原注】:姬昌,姬发,姬旦。姬旦(与鸡蛋同音)即周公,故又称周公旦,周武王之弟) (2)范围:帝王,诸侯,大臣,立奇功之人等 (3)谥法 美谥(褒义):文,武,神,烈,昭,庄,纯,等等 平谥 (中性):怀,献,闵,哀,悼,康,玄,等等 恶谥 (贬义):暴,炀,昏,厉,幽,灵,等等 (元朝后取消恶谥) 变谥:谥号一般不变,但也有后来加谥、改谥、夺谥之事 私谥:非朝廷所谥,多为弟子对老师,乡民对乡里尊者,宗族内部 1.3.3 庙号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如太祖、世祖、太宗、世宗等(不离祖宗二字) 1.3.4 避讳 讳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避讳指避开讳名,以示尊重。这种制度始于周朝,类别有国讳、家讳、宪讳三种。 (1)国讳 当朝皇帝和其七世以内祖先的名字。如秦始皇赢政,秦朝时月份名称中,故"正月"改为"端月。" (2)家讳 父母祖先(有时包括所有长辈)的名字,作为小辈应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时回避。如林黛玉读“敏”字时皆念作“密”,是避母亲名讳;唐代大诗人李贺,只因父名“晋肃”,竟终身失去参加进士考试机会。 (诗礼之家最忌用与“饭”、“食”、“水”、“菜”等字同音或形似之字取名否则后代连吃饭饮水都成问题了。) (3)宪讳 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他们的名字要避讳,宋代—个叫田登的人当上了州官之后,要求百姓将“点灯” 改为“放火”以达到宪讳目的。 (4)避讳的方法 改字法:对成讳之字不用,另择它字代替。如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先秦时本叫“启蛰”,乃汉朝时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改。 空字法:对成讳之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直写“讳”宇。 缺笔法:不写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如林黛玉逢“敏”字必减笔画。 1.4 法律制度 1.4.1 立法原则 自汉至清,一切立法均以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采取“律出于礼”原则,特别是儒家礼教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五常”(仁义礼智信)。 1.4.2 演变 教化为主,刑罚为辅,德主刑辅,出礼入刑。 1) 周公制礼,引礼入法 周礼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的一致性,表现了族权与王权的统一。 2)独尊儒术,德主刑辅 汉儒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为德主刑辅的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之理,来论证德主刑辅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 3)德礼为本,刑罚为用 唐朝继续并发展了汉魏晋以来的法律儒家化的潮流,使体现宗法伦理关系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一准乎礼”成为对唐律的主要评价 1.4.3 法律内容 基本内容:孝,忠。首要地位是父权,夫权,君权,把家庭伦理移于治国立法立政,相 应法律从家族制度出发维护封建秩序。 1.4.4 法律形式 有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如律、敕、令、例、格、式、典。 1)律——根本 2)敕(读“赤”音)——皇帝特命 3)令 4)例、格、式——专门法或对令的解释 5)典——法律汇编 1.4.5 中央司法机关 <秦> 廷尉 <魏晋> 大理寺、御史台 <隋唐> 大理寺、御史台,刑部(三省六部的一部) <宋> 大理寺、御史台、刑部、审刑院 <明清>大理寺、刑部、都察院 【原注】隋至宋,均有大理寺、御史台,隋至清,均有大理寺、刑部 1.4.6 地方司法机关 <秦汉> 郡守—县令 <隋唐宋> 州—县(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 <元> 路—府—州—县 <明> 省—府—县 <清> 总督(巡抚)—省—府—州—县 【原注】秦至清,均有县。元至清,均有府。 1.4.7 诉讼制度 1)诉 诉者,告也,起诉也。禁止诉讼项目有:民不告官,婢不告尊,子不告父,妻不告夫,贱不告良,囚人禁告,禁止越诉。 2)讼 传唤或拘捕--〉审理--〉定证据--〉审判 3)执行 依照法律程序实现判决内容和要求。 1.4.8 刑罚种类 1)死刑:绞、腰斩、枭首等 2)流放 3)服役 4)杖笞 5)罚金 1.4.9 监狱 监狱非执行死刑之地,而是有罪未决,或决而待执行者监禁之处。地方至县级政府军设监狱,中央大理寺也设监狱(男女分监)。 狱具始于商代。 政警不分,军警不分。未形成独立于行政和军事部门的警察组织。 1.5 古代兵制 1.5.1 兵源制度 我国古代兵源制度主要有:府兵制、募兵制、部落军队。 1)府兵制 创立于西魏时期。以开府为基层组织,故称为府兵。由农户按规定出丁,府兵编入军籍,兵士自备武器,平时参加生产,免除租调力役,战时应征打仗。 2)募兵制 创立于唐玄宗时期,自由应募(而府兵是由农户按规定出丁),应募后授田(而府兵已有田亩)。 募兵是职业兵(而府兵与将领分离,只在发生战争时才被临时征调在一起,故兵不识将)。 3)部落军队 以清朝的八旗兵为典型。八旗兵每300人编为一个牛录,5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汉译为旗)。每个固山用一种专用的颜色作旗帜,最初只分四个固山,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变成了职业军队 1.5.2 战争方式 我国古代战争的作战方式有:车战、步兵战、骑兵战。 1)<夏商至春秋>——车战 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战事没有波及全民。四马战车是周代中国主力部队,不但要有四匹马和战车,还要有御手、戈手、箭手。 2)<春秋>——步兵战 步兵指徒步作战,是陆军的主要兵种。始于晋平公(此后,春秋战国“无义战”)。 【原注】宋朝拥有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重装步兵.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金朝骑兵。用大刀对付装甲骑兵进攻的基本战术,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然后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 3)<战国中期>——骑兵战 始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灵王总结赵国武备落后,说服王公大臣穿起胡服,训练骑兵。 1.5.3 武器 为了与后来的枪炮火箭等产生热能的火器有所区分,一般将兵器分为分冷兵器和热兵器。 <唐>前 冷武器:长兵器有戈、矛、大刀、棍、叉 短兵器有刀、剑 射远器有弓箭、弩、抛石机 <唐>末 出现了弓弩射出的火药包 <南宋> 出现了简单火炮 <金> 出现了炸弹 <元> 金属火炮,广泛使用铁火炮,并曾在进攻日本时使用铁火炮取得成果 <明> 大小枪炮、地雷、水雷 <清> 引进西方枪炮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六(2) 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包括:土地、赋税、货币、度量衡等制度。 2.1 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社会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 1)<西周>——井田制 以村社共同体为基础的多级贵族所有制,周王是政治统辖权与土地所有权的最高代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春秋战国> 商鞅变法凭借国家权力推行"授田",确立个体家庭(包括农民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主导地位,国有土地与私有土地的产权开始分离。 3)<秦汉> 地主兼并土地与国家反兼并的斗争常常采取暴力对抗形式,无论是国有公田还是私有民田,都受到政治强权甚至公私武装的强力干预。 4)<西晋>占田制 和<隋唐>均田制 土地产权被纳入中古田制的法制化框架之内,国家与私家围绕土地产权的斗争较为缓和。土地买卖不发达。 5)<唐> 两税法之后,土地买卖兴盛,租佃关系从为佃农制。 6)<宋> 土地产权结构复杂化,土地所有权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2.2 赋税制度 2.2.1 纳税种类(应税项目) 实物、劳役、货币 2.2.2 纳税计算基准 丁、户、土地、资产 【原注】唐朝的两税法是以丁,户为主,到以土地,资产为主的转折点。意思是:两税法以前主要以家里拥有的丁户的多少来纳税,两税法以后主要以土地资产的多少来纳税,地主要纳的税大大增加 2.3.税收特点 以田赋,丁赋为主,工商杂税为辅。(农业国特点) 2.4 赋税制度演变 1)<春秋> 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 2)<唐>两税法 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按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3)<宋>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方田均税法:王安石为谋富国强兵,克服财政困难,实施新法,重定方田,以解决田赋不均问题。 4)<明>一条鞭法(张居正)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 5)<清>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 【原注】唐朝的两税法、宋朝的方田均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比较重要,其余的大致了解即可。 2.3 货币制度 货币种类有贝壳、谷帛、铁币、纸币、金银、货币等,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商>——牲畜、谷物、贝壳、铜币 <春秋>——金属铸币,形态各异,如刀币、圜钱等。 <秦>——方孔圆形半两钱 <汉>——五铢钱 (成为此后700年的主要货币) 秦始皇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中国古钱圆形方孔的形制,汉武帝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货币本身的标准化。 <唐>——开元通宝”年号钱,历时1300多年(至<清>宣统)。开元钱不再像半两、五铢那样以重量命名。这标志着独立的“钱”的概念终于诞生了。 <北宋>——铸币与交子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宋代是铸币业比较发达的时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御书钱堪称一绝,古钱中罕有与其匹者。 <明>——白银 大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 <清>——银票和铜元 <咸丰>银票 <光绪>铜元。 铜元取消方孔圆形货币,标志着我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 <民国>——纸币为主,银元、镍币为辅 【原注】人民币相关知识:到2004年止,人民币一共发行了5个套别的品种 1948年,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第三套人民币 (1块钱是“女拖拉机手”,5块是“炼钢工人”,10块钱是“大团结”的那套) 目前流通的是第四套,第五套 1987年,第四套人民币 (少数民族头像的那套) 1999年起,第五套人民币 (票面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 2.4 度量衡制度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包括:度制、量制、衡制。中国古代计量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受到儒家礼乐制度的深刻影响。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乐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单位制。经过《汉书》整理成文,代代相袭,至清朝仍被康熙、乾隆所遵从,延续至中华民国时期。 2.4.1 度制 <商>——骨尺 1丈= 10尺, 1尺= 10寸,1尺=16cm。“丈夫”约为现代1米6 <春秋战国> 乐器黄钟律管的管长90分,1分为1黍,是最早的有关长度计量的记载。 <秦>——统一度制 <汉>——有浮动。 1尺=22cm。 “七尺男儿”,也约现代的1米6 <南北朝>——度乱,尺拉长则百姓苦。 <唐>——分大小度。 大为官尺,小为古制尺,即汉尺度。 <明清>——管理较严,统一制作器具,禁止私人制造。 <清>末——通商带来米制、英制和德制等,使度量制度陷于混乱。 除朝廷规定外,民间有木工用的“鲁班尺”,裁缝用的“衣工尺”,乐工用的“律尺”。 2.4.2 量制:计量容积。量称谷物、油、酒等 材料是铜、铁、木。 <战国>——栗氏量 <西汉><王莽>——嘉量 〈清〉勺,合,升,斗,石(依次递进) 各朝代量制有变化,大抵到南北朝前接近,之后容器扩大,而容量数目并未扩大。 2.4.3 衡制:计量重量 <商> ——以同某物重量权衡 <春秋>——衡:木棍中提纽,两头悬石或物,平衡则等重。 <春秋>末至<战国>——根据衡制出天平砝码。 <战国>——天平普及 <秦>——始创“斤”,一方寸黄金为一斤。制造各种重量的“权”,形状各异。 <北魏>——秤 <清>——台秤、磅秤。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六(3) 3.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3.1 宗法制度的概念 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继承法,也是继统法。实行这种继承法,必须首先严格区别嫡庶关系。宗族,家族内部的法律规定,即宗法宗规。在封建社会中是普遍现象,但在开放的民主社会里,是一种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主要是宗族制度和亲属制度。 3.2 宗族制度 3.2.1族亲制 三族:父母,兄弟,妻子 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儿,孙,曾孙,玄孙 3.3.2.宗亲制 大宗(嫡系)【原注】注意,嫡读“笛”音 小宗(庶系)【原注】大宗、小宗的关系是君与臣,兄与弟的关系 3.2.3嫡庶制 一夫多妻的前提下,分嫡妻、嫡子(宗子)与庶妻、庶子。 3.3 亲属制度 亲属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原注】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根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的专门名称是氏族。 五服制(丧服制) 是按照生者与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划分的,所谓披麻戴孝,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 1).斩衰: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衫缘不缝边。为期3年。适用于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 2).齐衰:丧服用粗麻布制作,逢边。为期1年。适用于为伯父母,叔父母,祖父母。 3).大功:熟麻布。为期9个月。适用于为姑母,丈夫的祖父母,伯父。 4).小功:熟麻布,细工。为期5个月。适用于为外祖父母,丈夫的姑母。 5).缌麻:麻布丧服。为期3个月。适用于为岳父母,堂伯叔。 4.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 4.1 礼乐制度概述 4.1.1 产生时间 周初,由周公制定。周王朝设置我国第一个音乐机构——春宫。 4.1.2 目的 1)总结商代灭亡的教训; 2)巩固等级社会; 3)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礼仪有别,音乐也有别,加强和巩固了严密的宗法制度。 4.1.3 产生原因 1)群体生活,人际交往的需要。 2)远古祭祀的需要。 3)约束社会道德,维护统治尊严的需要。(国家四维:礼,义,廉,耻) 4.2 礼乐的经典著作——“三礼” 三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 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4.2.1《周礼》 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 记录周朝各种制度。(原名《周官》,刘歆改为《周礼》) 内容为“六官”:天,地,春,夏,秋,冬 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用鼎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等。 4.2.2《仪礼》 记载周至战国时期儒家传习礼仪的第一部著作,记录各种礼仪形式的规定。内容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饮礼、燕(宴)礼、射礼、聘礼等17篇。 4.2.3《礼记》 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散佚。内容包括: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农学等,是后世研究上古社会生活特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圣选编的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东汉末年,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 4.3 五 礼 中国古代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 从周至清,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或因地制宜,或约定俗成。 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系统,掌管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 统治者也用这个系统,甚至民国时期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 4.3.1.吉礼 祭祀以祈求吉祥的礼仪。如祭祀天神地祗和宗庙(祖先)的祭祀,,封禅是历代最大的吉礼。 4.3.2.凶礼 伤亡灾变之礼。如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以丧礼最为重要。 4.3.3.宾礼 主宾相见场合的礼仪。如朝拜、会见、会盟、中国与外国之间关系的仪典。 4.3.4.嘉礼 喜庆之礼。如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 4.3.5.军礼 军武之礼。 如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七 中国古代社会 7.1 士农工商(明灯按:本部分不见于要略与指南) 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管仲最早把士商工农的排位确定下来。早期中国不歧视任何一个行业,凡是生活与生产所需要的行业都是正当的行业;凡是从事正当行业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士商工农四民都受到尊重。 士商工农可以专业化也可以兼而为之——农可以经商,士可以从商, 商可以从政。 汉晁错第一个提出“农本商末“的理论,向皇帝提出了‘重
/
本文档为【对外汉语考研(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