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删繁就简三秋树

2017-09-25 9页 doc 23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删繁就简三秋树删繁就简三秋树 1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简约化 罗埠镇中心小学 罗志军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进行的几年里,语文课堂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语文课里讨论声此起彼伏,表演时各领风骚„似乎一节语文课没有讨论,没有朗读,没有表演,这就不是一节成功的,或是没有效果的课。虽然师生两相忙,但收获的结果却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学生没有了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同浮光掠影,训练如同蜻蜓点水,与追求实效课堂的目标相去甚远。 【关键词】:简约、了解、精简、空间 【引子】: “教学展开”对“教学简约...
删繁就简三秋树
删繁就简三秋树 1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简约化 罗埠镇中心小学 罗志军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进行的几年里,语文课堂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语文课里讨论声此起彼伏,表演时各领风骚„似乎一节语文课没有讨论,没有朗读,没有表演,这就不是一节成功的,或是没有效果的课。虽然师生两相忙,但收获的结果却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学生没有了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同浮光掠影,训练如同蜻蜓点水,与追求实效课堂的目标相去甚远。 【关键词】:简约、了解、精简、空间 【引子】: “教学展开”对“教学简约”说:“感谢你有那么多空隙让我钻,给了我填空的机会。在我的眼里,你真不简单~” “教学简约”回答“教学展开”:“注意,千万别把我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填满了。记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教学展开”若有所思:“哦,明白了。我的展开是为了学生的展开。在你的眼里,我并不复杂~” 【客观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进行的几年里,语文课堂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语文课里讨论声此起彼伏,表演时各领风骚„似乎一节语文课没有讨论,没有朗读,没有表演,这就不是一节成功的,或是没有效果的课。虽然师生两相忙,但收获的结果却正如一位老师所说:学生没有了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同浮光掠影,训练如同蜻蜓点水,与追求实效课堂的目标相去甚远。写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自己刚刚出道时自以为一堂好课中的一个片段某位教师上《春天的荠菜》: 师:从哪里看出“我”盼春天的荠菜啊, 生1:课文最后一段中“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的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向广阔的田野奔去,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 2 我”。从“坦然”,“享受”这些词中可以看出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师:你能把这种坦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生读) 生2:还有从这里看出来:“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从“别提有多好吃了”可以看出来虽然荠菜是野菜,但是对于她来说,比财主的豌豆、玉米好吃多了。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把“我”喜欢荠菜的感情读出来》(生深情并茂的读) 【自我反思】:这堂课,可是我刚刚从教时听到的,当时的我惊为天人,佩服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要说以上的片段中,学生虽然能抓住重点词句来感悟,但是这种感悟是肤浅的,没有上文铺垫,没有感情的积蓄,学生的朗读根本不到位,教师朗读教学似乎有点在为朗读而在朗读~虽然课堂是因为学生的朗读而热闹了,但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呢,就不得而知了~ 那怎么的课才是好课呢, 【对策】: 去年十一月有幸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第二届诗意语文”,于永正、支玉恒等特级教师上课的风格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语文可以上的如此简约,学生可以如此享受呀~ 语文课堂追求的简约到底是什么,“简约是返璞归真”、“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一切的做秀,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约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约背后是大气、精要、深刻、智慧,也是超越,这样的课堂将会带给学生秋天的天空一般明净澄澈的感受,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 那么,如何给语文课堂瘦身,追求一课一得,以达到“大道至简”的境界呢,我认为从大的层面上应该做如下工作: 一、了解学生,得一需而教,这是简约教育的基础 学生是课程的中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应该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供必要的保证,让学生的 3 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得到生成、张扬、发展,提升,我们不能为了体现“理念”,而置学生的实际情况于不顾。说的再具体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以学生为标尺来衡量。对于同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努力挖掘课程资源,因时、因地、因课、因人制宜,应该根据本年级、本班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有个性的教法,这样才能真正上出有具有实效性,让学生有所得的语文课。我们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去努力,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学生需求这一轨道。 1、课前了解,因材施教 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同的班级有差别,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有差别。我们老师在接手一个班的时候,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语文现状有个较全面的了解。比如,这个班朗读不太好,就应该在整个设计中倾向于朗读方面的指导,生字词掌握不牢固的就要舍得花时间落实基础,善于说不善写的就加强写作指导„„总之,了解学生的基础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是解读文本,寻找切入点的基础,是教师选择何种教法的基础。也是真正做到教学简约的基础。 2、教中了解,因学施教,做到人人受教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能都不会按老师设计去学习,有时老师预设的难点并非是学生不能理解的,而又有时,教师认为容易的地方学生却又百思不得其解,预设与教学实际产生矛盾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不解处放慢教学节奏,在学生易懂处压缩教学时间。于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有充满弹性的“软设计”环节,要有自由度较大的框架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心中有学生。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充分发挥实效语文之魅力,才能使学生在复杂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 在一次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我在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就是这样上的,备注:是从一个名师那套用的,: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4 在初步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之后~请同学朗读。 生1读得很慢~很动情~让人感受到了一份沉重和艰难。 我: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因为父亲挖的时间很长~而且过程十分艰难~所以我读得很慢。 [他的回答正合我的心意和预设~于是我强化引导~按这位同学的思路和方法来练习朗读这段话。又抽了几位同学来朗读~读得越来越有模有样了。] 但是这时又有位同学举手了。 生2:老师~我觉得读得快更好。 【读快点~这是我在教学预设的时候没有到的。怎么办呢,先允许他说说看吧~课堂中就是应该允许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的。】 于是我:为什么呢, 生2:因为这位父亲是在争分夺秒地救自己的孩子~他只是一个劲地挖~根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困难~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孩子快点救出来。所以要读得快。 说得多有道理啊~于是我马上让这位同学来读这段话~想不到读得声情并茂~别有一番味道。 我:同学们~父亲只顾救孩子~顾不上什么了,神情引导~加深体悟,, 生3:顾不上休息片刻~因为他“双眼布满血丝”。 生4:顾不上疼痛~因为他到处是血迹了还在挖。 生5:顾不上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个地方很危险~他还在挖。 我:同学们说得好~你们的心现在都读到课文的字里行间里去了~真棒呀:你们现在想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去读读这段话。 教室里书声琅琅~学生动情地朗读~情感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5 二、解读文本,精简问,给学生以探究的广袤天空。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一篇文章,真正需要学生理解、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多,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他赞成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也就是说,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准确把握住文章本身的特点,更要考虑到学生年级特点,在两者中寻找一个结合点,这一结合点既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又是学生所处的阶段所需要学习的。如此,就能筛选出真正需要教师精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展开点把握啦,教学的过程也会变得相对简约了。 由于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限不能很好的体现以上的教学理念,我特从2006年第九期的《小学语文教师》中转摘肖绍国所教授的《木笛》的一部分教学实录: 在初读课文后~肖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1、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木笛声的, ,找到叩询文本的钥匙, 2、摘录词语: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读词~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朱丹, ,让支点发挥牵引全文的功能, 、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惨剧——合作朗读朱丹与老师的对话——了解朱丹吹3 奏木笛的背景。 ,重组课文的内容~丰厚木笛的内涵。, 、重读笛声~想象说话:笛声向人们倾诉 ——猜测朱丹此时的心4 境——把笛声改成小诗诵读 ,回归支点~升华境界,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新课程中倡导的一个理念: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文是一个个例子,这一个个“例子”从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故事情节、思想内涵各个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内容,但我们大不可处处涉及,眉毛胡子一把抓。案例中的肖老师在充分解读文本后就很好的把握住了《木笛》一文中的笛声,品词悟出笛声之悲惨,读文感受悲惨之原因,诵句 6 抒发悲惨之情感。像肖老师这样择文章有特色之处、自己感受至深之处,同时又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需要老师引导之处,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细细享受,这就是简约语文的重要特征。正如滔滔江水,只取一瓢饮,只求饮得痛快,饮出蕴藏于水中之甘甜。这是智者的境界。 这样的智者,在我们的小语届是很多的,在许多名师的经典课堂中,我们也多次感受到了这张弛有度的“取舍”艺术。相信各位老师都不曾忘记,例如王菘舟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那震撼人心的“纹丝不动”,《鸬鹚》中那意蕴深长的“一抹“,以及《一夜的工作》中那非常不简单的“极其简单”„„或许我们已记不清整堂课的思路结构,但这些精彩的点睛之笔就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烙印,即使岁月流逝,也依然印象深刻。这些课的构思虽然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采用“面上感悟、点上突破”,精选“切入”点,以此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人认为,这个“切入”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甚至是一个标点。通过对“切入”点的深入感悟,激活学生有价值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有效的多元反应中求得共识,在重点指向的开掘中找到共性。这样的课虽不面面俱到,但是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开拓了一个被文本浓缩了的精彩境界。 三、简化过程,让每一次预设都绽放无限精彩 叶圣陶指出: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语文老师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过程。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的引导,不要噜里噜嗦,就能使他们开窍。老师要是经常在课堂上这样,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可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将这一简单的过程人为的复杂化了。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了历史演义;作家作品的介绍变成了人物掌故;文章还没读通就开始了文本的超越„„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要演、要画、要唱、还要合作交流,讨论探究„„人人都在忙得不亦乐乎,却往往不知道这么忙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往往是语文课低效的重要原因。 为此,为了简化教学过程,我想构建学习主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那怎么样构筑学习主题呢,杨章宏老师认为:学习主题是教师根据“课程”,并按 7 照学生特点(也包括教师自身的优势、特长)所设计的能引导学生能动学习、达到既定目标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主线索以及相应的内容载体、学习策略的总和。即对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到什么”和“怎样学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这也可以说是课前的一种教学预设的科学化的表达。通过学习主题的构建,可以简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真正学到东西,而不是流于复杂的教学流程中~ 于永正老师擅长培养学生的朗读~他的朗读指导让我佩服的无话可说。他在《第一次抱母亲》中~就是以朗读能力的培养为学习主题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的~从而使教学成为简简单单的一条线~简化了教学流程~提高了教学效果。现将他的课前设计,预设,摘录如下: ?板书课题~让学生学着写~并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 ?一读课文:带着问题自由读~,大约五分钟,读后教学生字词难点:翻山越岭、愧疚。 ?二读:再次自由读课文~纠正读不好的地方。 ?三读:指名分段读~抓住一些词语指导朗读~并随机理解课文内容。 ?四读:师范读~生比较 ?五读:再次自由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味~读出自己的感受。 从这个案例我想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整个教学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索,即“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来感受语言,感受精神内涵” 。在这条主线索主导下,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品质、激发情感等学习活动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材内容则成了深化学习活动的工具与材料,其展现完全服从于主线索展开的需要,由此就大大简化了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显得浑然一体,有层次,有梯度,学生也真正进入了积极、能动的学习状态、、、、、、 由于教学经验有限,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简约化的研究还停留在简单的表面层级,以上的言论还请专家指正。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简约我还会继续研究的,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好的为学生发展服务。 花再美丽,也有凋谢的时候,课做的再秀美,再热闹、、、、、、,如果学生不能 8 从中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就不是好课,让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从这种自我迷失中走出来吧,简简单单才最美丽~ 简约而不简单,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师毕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陈杰.《用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1) [3]、严育洪 《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2006年6月
/
本文档为【删繁就简三秋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