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2019-04-03 50页 doc 198KB 1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第一章 总则 一、 规划背景 (一)区域背景 1、张家界——国际视角的旅游城市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源山区,长江四大支流中澧水的中上游,是湖南省实施湘西战略的龙头城市。 张家界为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拥有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亚洲生物圈,是“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目前张家界已建成国家等级旅游区点13处,其中5A级1处,4A级8处,张家界已成为中国最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在大湘西3市州旅游中,张家界凭借其一批世界级或国际区域性旅游核心资源,独居旅游龙头地位,并以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第一章 总则 一、 规划背景 (一)区域背景 1、张家界——国际视角的旅游城市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源山区,长江四大支流中澧水的中上游,是湖南省实施湘西战略的龙头城市。 张家界为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拥有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亚洲生物圈,是“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目前张家界已建成国家等级旅游区点13处,其中5A级1处,4A级8处,张家界已成为中国最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在大湘西3市州旅游中,张家界凭借其一批世界级或国际区域性旅游核心资源,独居旅游龙头地位,并以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蜚声中外,市场知名度极高。2006俄罗斯空军张家界天门山飞行表演,2009年5月邀请不少于 20 个国家的具有典型乡村音乐艺术特色、代表目前世界水准的 22 个民族民间音乐团体参加的“国际乡村音乐节”在张家界举办,其国际知名度日渐提升。 2、湖南——东中西统筹,湘西发展战略 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湖南省在提出“长株潭”这一战略增长极之后,又做出加快湘西开发的战略决策。 《湖南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全省14个市级行政单位在间上划分为“两个核心、三大板块、四条黄金旅游带”。即围绕长沙、张家界两大心,构建长株潭、大湘西、大湘南三个旅游板块,形成湘西生态民俗旅游走廊、湘东文化与休闲旅游带、长张核心发展轴、泛珠旅游发展通道四条黄金旅游带。 3、大湘西——被现代文明托起的神秘湘西文化诺亚方舟 大湘西主要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及邵阳市的武冈、城步、洞口、绥宁、隆回、新宁和永州市的江华。《湘西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确定怀化、张家界中心城市地位,培育吉首、武冈等次中心和若干重点城镇,以慈(利)-通(道)、龙(山)-新(宁)、新(晃)-溆(浦)为三条城镇发展轴,构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湘西旅游“金三角”是大湘西旅游圈中的核心。在行政区上则包括湘西地区的张家界、湘西州和怀化、常德的一部分。在旅游资源上,集中了湘西旅游资源的精华,包括张家界的“山水世界”,吉首凤凰的生态人文和民俗风情,凤凰、沅陵的历史古迹,沅陵的“天然水国”,以及湘西其它地区丰富、神秘的生态与文化旅游资源。 大湘西东靠长株潭城市群,3+5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西临成渝城市群;北接武汉城市圈,南应珠三角、大西南北部湾经济区。地处现代文明发展区域的洼地,从区域视角来看,它确是一块被现代文明托起的中国神秘湘西民族文化的诺亚方舟。 (二)交通背景 目前张家界对外大交通环境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 张家界国内航线已开通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班,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成都、杭州、南京、青岛、长沙、沈阳、深圳、广州、西安等;伴随张家界国际旅游地位的提升,张家界荷花机场正在扩建,预测2010年,将建一座能满足旅客吞吐量350万人次,保障飞机起降30000架次,货邮吞吐量10000吨的新型航空港。 常张—张花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直接将张家界市纳入全国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内,公路交通愈加便利。 其次张家界处于国内焦柳铁路线上,北通武汉、郑州、京津冀经济圈,东连长株潭、南昌、长三角,南下吉首、怀化、珠三角,西进成渝经济圈,铁路交通亦比较便利;其中2008年1月正式开通启用张家界新火车站工程,属于国家“十五”重点工程和湖南省西部开发重点工程,采用现代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成为张家界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新标志。 (三)旅游背景 张家界旅游市场呈现出:庞大的客源市场,彰显旅游生机;近20年来张家界客流量及旅游收入变化,张家界客流接待量、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费均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2007年的数据,张家界全市各景点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1.25亿元。将近2000万的客源量,真实而有效的证明了张家界旅游市场的勃勃生机。 (四)政策背景 1、两遗遗产相关政策背景 现有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在大会第十六届会议上曾决定应就此问题制订一项国际公约,于1972年11月16日通过本公约。 ? 世界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 ①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②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③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 ①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 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③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④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截至2008年8月,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自然遗产有六个: ①九寨沟 Jiuzhaigou Scenic Spot(四川省,1992.12 世界自然遗产) ②黄龙寺风景区 Huanglong Scenic Spot(四川省,1992.12 世界自然遗产) ③武陵源风景区 Wulingyuan Scenic Spot(湖南省,1992.12 世界自然遗产) ④三江并流 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云南省,2003.7 世界自然遗产) ⑤大熊猫栖息地 China's giant panda habitat(四川省,2006.7 世界自然遗产) ⑥中国南方喀斯特 South China Karst (重庆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2007.6.27)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古代文化的重任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①文物: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②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③遗址: 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2、区域发展政策背景 (1)湖北武汉“1+8”城市圈政策背景 所谓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周边城市;是政府落实全民创业政策的窗口。 在国家职能部门的具体规划中,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已被列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发展区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国家发改委规划的全国七大经济核心区,中部沿江地区排在第四位。在建设部对全国八大都市圈设想中,中部沿江地区都市圈也居第四位。 (2)湖南“3+5”城市群政策背景 “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基础上,实施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和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战略是实现湖南崛起的核心增长极,是湖南发展的引擎。” “‘3+5’城市群,是湖南对区域发展政策的最新部署。”为进一步增强长株潭一体化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湖南提出了按照“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五同”要求,以长株潭一体化为基础,规划启动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更大规模的城市群建设,以构建经济建设崛起的更大效应,以实现湖南的率先崛起。 (3)成渝经济圈政策背景 成渝经济圈是“十一五”规划重点推动发展的跨区域经济圈,成渝地区也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民营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 成渝都市圈目前还处于雏形阶段,中央及川渝政府在成渝都市圈雏形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培育都市圈成长的基础要素,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区域-城市的协调机制。使成渝都市圈的发展向更高一级的阶段迈进,更好地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4)长三角经济圈背景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5)珠三角经济圈背景 珠三角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等城市,其“龙头”之争在新一轮规划中得到明确,广佛、深港、珠澳三大都市圈将挺进珠三角“脊梁”。 (6)环北部湾经济圈 环北部湾经济圈,包括中国沿海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三个省区和越南部分省份。它介于东亚与东南亚之间,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已逐渐成为沟通中国大陆、中南半岛与东南亚堵岛国的重要通道;海港条件十分优越,海岸线漫长,有多处大型深水不冻港湾;区域内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  “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环北部湾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第四级。     3、土地流转政策 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土地流转政策。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集体建设用地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合作、入股、联营、转换等方式进行流转,鼓励集体建设用地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其要点是: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4、湖南及湘西地区发展政策背景 湖南省2009年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即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优化结构和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坚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进富民强省。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先是国家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它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湖南省继长株潭城市群之后又提出以长株潭为核心的“3+5”城市群战略,它处于湖南最具活力的经济走廊,是我国促进中部崛起的客观需要。 与此同时,为缩小湘东、西的经济差距,湖南省提出按照可持续发展方针,统筹开发湘西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网络、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使旅游业成为湘西地区支柱产业。 发展规模农业 规模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着力改革、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规模,促进湘西地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加快建设通畅的立体交通体系、适用的水利灌溉设施、配套的城镇基础设施、合理的供电网络、发达的通信系统,为湘西地区产业开发创造条件。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在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大生态治理和建设力度,重点抓好4大工程建设,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五)发展机遇背景 1、中国主体功能区划 2006年3月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主体功能区”概念。即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开发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 在这一政策下,湖南省将全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统筹划分出四类主体功能区,并对不同功能区配套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在长株潭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群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邵阳、娄底等特色工业发展程度较高,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以形成特色工业优势;在湘西、洞庭湖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农业生产区,通过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社会进步,并且制定相关的限制、禁止开发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对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给予必要补偿。 2、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成为全球共识 当今社会突发性天灾人祸越来越频繁,如地震、海啸、水土流失、全球变暖、雪灾、SARS、禽流感等等。党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家园。全球都在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3、全球金融危机:文化产业的“催化剂”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危”、“机”并存。在这轮金融风暴中,重新洗牌受到影响最重的行业是金融业和投资业,而文化产业或将在危机中受益。专家表示,美国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1997亚洲金融危机,在行业调整机遇中,文化产业均异军突起。与此同时国内提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的下,恰好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文化产业具有反周期调节的性质。” 4、面对金融危机,追加4万亿投资于基础设施,为落后地区实现产业振兴带来机遇 为应对对这次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及时、有力地采取了一揽子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扩大需求、增加投资的十条,也有调整结构、振兴产业的十个规划,还有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打后劲、打基础的十几个科技创新的专项。中央投资四千万以拉动内需;给全国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振兴机遇。 (六)周边竞争态势鸟瞰 1、大张家界——打造世界旅游精品 2009年张家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现张家界市由旅游大市迈向旅游强市,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提出坚持旅游带动,以旅游业为主导,新型工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扶贫攻坚,致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力求在旅游提质升级、工业总量增长、打造城市形象、统筹城乡发展和做强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努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始终坚持把生态环保作为张家界发展的生命线,加快推进生态市创建,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确保张家界山更青,水更净,天更蓝,空气更新鲜。 2、怀化——商贸物流中心、山水城市 最新怀化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未来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积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扩大投资的政策,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牢固树立工业主导意识,立足现有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强市、工业活商、工业兴农、工业富民,走具有怀化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吉首——生态立市 吉首市是“八百里绿色行动”的主战场之一,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优美环境。 4、永顺县——张家界旅游“后花园” 永顺县属中西部结合地带的大湘西核心,是湘西北重要门户和鄂渝川边区东出口主要通道。被国家列为西部开发范围和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湖南省实施湘西大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同时是湘西州最大的两个县之一。境内旅游资源包括:被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誉为“天下第一漂” 的猛洞河漂流;千年古镇“芙蓉镇”, 被誉为第一部成形物化的民族地区的自治法典的“溪州铜柱”;“老司城”等。永顺县提出实施“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开发战略,旅游精品战略,旅游市场战略,打造张家界旅游“后花园”。 5、龙山县——武陵山脉中的璀璨明珠 龙山,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而挽巴蜀,历史上称之为“湘鄂川之孔道”。 (七)上位规划背景 1、《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1)用地指标 城镇体系规划中,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城区按105平方米控制,建制镇按110平方米控制,村镇按145平方米控制;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建制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 (2)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主两次”空间结构:指以张家界市区(含武陵源区)为市域城镇主中心、以慈利县城和桑植县城为市域城镇次中心。其中:张家界市区为市域增长极,是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 “一环三片”空间结构:“一环”是指以张家界立市之本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围绕此核心沿枝柳铁路和常张高速公路(慈利县城——张家界市区段)、S228省道(张家界市区段——桑植县城段)、S305省道(桑植县城——江垭镇——通津铺镇段)、S306省道(通津铺镇——慈利县城)形成环形城镇发展轴。 环轴中的市区至慈利县城及市区至桑植县城两端轴线,作为重点轴线发展;慈利县经江垭镇至桑植县城的轴线作为次轴线发展。 “三片”:指一市区、慈利县城和桑植县城三个城市中心为依托,分别在市域西南、东南、西北三个地区构筑三个城镇发展组群。在市区西北部地区,桑植县城(含瑞塔铺镇)为依托,辐射带动利福塔、竹叶坪、官地坪、洪家关、凉水口、沙塔坪、龙潭坪、五道水、陈家河、上河溪、廖家村等城镇的发展,构筑西北部城镇发展组群。 (3)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市域城镇分为四个等级:市域城市中心、市域城市次中心、中心建制镇和一般建制镇。 市域城市中心——市城区(包括永定城区和武陵源城区),2020年人口规模为30万人。 市域城市次中心——桑植县城(含瑞塔铺镇),2020年人口规模为12万人。 中心建制镇——陈家河镇、官地坪镇,其人口规模到2020年分别达到1.0万、1.0万以上。 一般建制镇——凉水口镇、利福塔镇、廖家村镇、五道水镇、龙潭坪镇、洪家关镇、竹叶坪镇、上河溪镇、沙塔坪镇。2020年人口规模分别为0.7万、0.6万、0.6万、0.6万、0.5万、0.6万、0.5万、0.5万、0.5万。 (4)城镇职能引导 市域各城镇按其主要职能划分为综合型、边贸型、旅游型、工贸型、农贸型5种类型。 桑植县城(澧源镇、瑞塔铺镇)以旅游服务业、特色优势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为主,形成县域综合职能。 中心建制镇:陈家河镇以农副产品、建材、化工等加工业为主,形成工贸型城镇。官地坪以物资集散、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形成农贸型城镇。 (5)主要城镇发展 ? 桑植县城(澧源镇、瑞塔铺镇) 城镇性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张家界市西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能源和农副产品加工及发展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城镇。 城镇规模:201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9Km2;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12万人(其中瑞塔铺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2 Km2(其中瑞塔铺3 Km2) 空间布局:形成“一城两片(老城区片、瑞塔铺片)”的空间结构。其中老城区片形成中心区、朱家台—宝塔迪和方家坪—何家坪三个组团,同时形成7个功能区。 ? 陈家河镇 城镇性质:是桑植县西部市域中心建制镇,是以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和建材、化工等工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城镇规模:2010年城镇人口0.6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0.7 Km2;2020年城镇人口1.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1.1 Km2。 ? 官地坪镇 城镇性质:是桑植县东北部市域中心建制镇,是以物资集散与贸易、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城市规模:2010年城镇人口0.6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0.7 Km2;2020年城镇人口1.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1.1 Km2。 2、《张家界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纲要成果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桑植县城澧源镇具有良好的工农业基础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目前已是市域西部地区的功能中心,在未来将成为张家界市吸纳西部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到2030年末城镇人口将达到10万。瑞塔铺镇、陈家河镇为中心城镇,到2030年末人口分别为4万和2万。 (2)乡镇合并建议 桑植县洪家关乡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文化资源独特,旅游潜力大,因此建议撤销洪家关白族乡,建立洪家关镇。 (3)城镇职能结构 桑植县城:综合型,市域西北部中心城镇,区域主要物资集散地、交通运输枢纽,全市生态、民族、红色旅游的接待中心。 瑞塔铺镇:交通主导型,以烟草加工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陈家河镇:交通主导型,重点发展物流业、商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4)城镇发展空间格局 桑植县位于张家界市西北部,为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应该限制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的发展,如目前产值比重较高的采矿业等。本区域的优势是农林副产品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人文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张家界市的自然旅游产品相互补充,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促进商贸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5)旅游空间格局 张家界中心城区西部,主要位于永定区和桑植县辖区,形成张家界西部旅游产业发展带主要沿茅岩河向西北延伸,连接茅岩河-温塘-八大公山的带状区域,以自然休闲、生态和红色旅游为主。 (八)自身发展新需求 桑植县委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桑植县“打造产业和生态文化精品,构建活力帅乡魅力歌乡,推动科学跨越”的战略决策,打造精品,才能真正成为张家界“世界旅游精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城市,力争“1+3”城镇群和经济圈建设上有新突破。以澧源镇为中心,把附近的三大重镇打造成重要的产业发展平台,即瑞塔铺镇依托县工业园区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洪家关依托元帅故里和白族文化打造旅游重镇;利福塔依托规划中的铁路等打造物流重镇。要把“1+3”建设成为城乡统筹示范的城镇群、支撑县域经济的经济圈和“两型发展的试验区”。 突出集镇,力争“2+3”片区组团发展上有新突破。以“1+3”城镇群和经济圈为中心,两翼三层次梯队推进全县集镇建设,形成“2+3”片区组团发展格局。突出产业,力争“3×3”产业发展壮大上有新突破。一产要突出烟叶、养殖业、农场化基地农业三个基础;工业要突出能源、矿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个重点。 二、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5、《城市用地分类与城市建设用地标准》(1990.7)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国发(2002)13号) 7、《张家界市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8、《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纲要成果) 9、《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0、《张家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1、《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三、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六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县域生态环境,保护丰富的人文资源,尊重桑植县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护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土地、水、能源、生态景观和民俗文化资源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 文化传承原则:规划应继承和弘扬桑植特色文化; 区域协调原则:明确区域定位,在生态、产业、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周边城市相协调。 城乡统筹原则:划定城乡边界,确定镇和村庄的建设标准; 社会和谐原则:以提高城乡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关注幸福指数,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事权明晰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县级政府对各区、镇规划建设的统筹与调控。 四、 适用范围 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土地使用、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本规划相衔接。 五、 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09-2030年。其中,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 第二章 本规划拟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本规划重点解决问题 在社会、生态、人文等方面矛盾凸显的现实期间,本城市规划重点要解决的是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桑植县未来发展模式选择问题;资源保护问题(包括土地、生态、水、能源、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方面);区域统筹问题(包括大湘西区域统筹、大张家界区域统筹等);文化特色问题(桑植民俗文化特色、现代文明);城乡统筹问题;城镇与生态背景的空间关系问题,“1+3”城镇群协调发展问题等。 (一)立足旅游的视角,确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在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背景下,在桑植县地处大湘西、地处张家界旅游格局的基本定位下,确定全县发展目标、县域城镇发展战略,提出县域城镇体系等级、功能结构,明确各乡镇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及发展规模。 (二)提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及改善措施 桑植县境内生态环境优越,物华天宝。野生动物在全县分布的种属、植物资源均在3000种以上,可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1700余种,矿藏40种以上,被誉为“绿色宝库”、“天然博物馆”、“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天然中药库”。本规划中要深入分析县域生态环境现状、划定区域生态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原则及改善措施。 (三)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 桑植县域范围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存在规模小、层次低、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保障居民基本生活设施需求,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对接,同时保障与旅游城市基本定位相吻合。 (四)明确桑植县城市性质及发展规模 桑植县中心城区建设须在充分考虑城区现状综合条件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城市的文化、服务职能,明确桑植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及发展规模。 (五)挖掘桑植城市文化特色,调整和优化城区结构与用地布局 深入挖掘桑植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良好的的生态景观基础,通过调整和优化城区结构,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发展,营造一座张家界边上的具有深厚民俗文化积淀和山地城市特色的文化名城、旅游名城。 (六)完善桑植城区各专项规划,统筹布局,分期建设 根据桑植近、远期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区远景发展的可能,完善各专项规划内容。注重规划的时序性与可实施性,以市政基础设施的分期建设引导城区科学发展。 二、规划破题点 本规划主要破题点为:两大挑战和任务:桑植快速发展下的保护与发展。 1、如何保护 在我国及桑植县周边区域快速发展背景下,具有稀缺性、世界性与国家级的桑植民俗文化与自然山水等核心资源的如何切实有效保护问题。 2、如何发展 在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来临之际,桑植县社会经济的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问题。 第三章  桑植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整合桑植县境内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遵循差异化原则,与张家界旅游捆绑,打造大张家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后起之秀。 二、发展战略 1、大张家界区域战略 着眼湘西、大张家界,借品牌与市场,挖掘桑植自身资源内涵,打造大张家界旅游的重要一极,湘西风情旅游的后起之秀。将张家界自然风情和桑植民俗风情捆绑,从世界自然与文化两遗遗产的高度整合两者资源,打造大湘西世界两遗遗产地。 2、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充分挖掘与整合桑植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红文化旅游资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等,遵循差异化原则,用旅游产业引擎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3、保护与开发战略 根据湖南省四大主体功能区划分,湘西主要属于限制开发与禁止开发区块,生态环境保护应居首要地位。同时桑植县为澧水源头县,境内自然保护区、自然林场等分布较广,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4、城乡统筹战略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发展主要体现在: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以及统筹城乡投入。 就目前桑植实际来讲,应该以整合县域文化资源、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按照特色突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对农村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5、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文明发展道路。现阶段桑植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坚持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6、产业发展战略 通过对桑植县社会经济现状分析总结其产业发展战略为 ? 第一产业 引进现代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发展理念。重点发展:烟叶、畜牧业、干水果、蔬菜以及葛根、魔芋、油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业基地。 ? 第二产业 立足本地矿产资源优势、水能资源优势、农副产品资源、林药产品优势及现有产业基础,实现内涵型与外延型发展相结合重点培育矿产品精深加工、能源开发、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以桑植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产业集群。 ? 第三产业 着力营造以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体系。 (1)旅游产业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包括九天洞、峰峦溪、溇水平湖旅游地、澧源民族风情地、南滩草场生态旅游区、天平山原始次森林科考基地、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等。 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包括28山寨民俗文化旅游区、白族民俗文化旅游区等;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包括洪家关红色文化旅游区、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红色旅游区等; (2)现代服务业 主要构筑与桑植旅游业发展相配套以及宜居城市打造相协调的商业、金融、咨询、宾馆酒店、现代服务等。 第四章  桑植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城镇体系结构统筹:强化桑植县城市核心,在县域范围内培育经济增长点,完善城镇网络结构体系。 2、综合交通系统统筹:桑植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乡集镇、中心村之间便捷高效连通,提高道路等级。 3、市政基础设施统筹:在健全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兼顾各村镇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县域内资源系统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实现共享。 4、产业发展统筹:根据县域内各村镇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全盘考虑产业类型选择、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努力实现“基地+流通+市场”的“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模式。 5、城乡居民点整治:首先加强农村居民点整合与整治,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集中,并采取一定优惠政策鼓励山区、生态保护区、蓄滞洪区内的人口逐步向中心城区及中心镇转移。其次,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发展模式,引入乡村旅游农业概念,打造桑植县中心城区民俗文化旅游区的产业基地。 6、旅游地产综合体与旅游基地统筹:桑植县为生态县、澧水源头县,同时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双重理念指导下,本规划借鉴大昆明旅游发展模式,提出“旅游地产综合体”概念,即围绕中心城区集中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桑植民俗文化旅游区、红色文化旅游区;其它乡镇则是民俗文化旅游基地,即原汁原味民俗文化元素的来源地。 二、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1、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生态敏感区的划定 本次城镇体系规划的生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县域西北、北部、东北部海拔比较高的山区,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四门岩林场、天星山林场、南滩草牧草场、澧水源头等涉及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保护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饮用水二级以上的保护区的地区。 2、土地资源保护规划 (1)耕地资源保护规划 以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认真执行土地用途。严格城镇建设的土地审批工作。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土地开发和围垦造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确保耕地质量不下降。耕地占补平衡不仅仅要注重数量,更应保证质量。确保土地节约高效利用。 (2)水资源保护规划 合理制定水资源规划,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强水污染的监测与治理,推广污水再生利用,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 桑植县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文化古迹、红色文化古迹分布较多,本规划提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镇、村等,如洪家关(贺龙故居等红色文化遗址)、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等红色文化遗址)、五道水(土司结盟遗址)、芙蓉桥乡(古生物化石地质遗产)、两河口(千年古镇)、两河口旧街村(旧司城)、沙塔坪茶盘口村(老司城)、打鼓泉乡小埠头(土司文化遗迹)、利福塔苦竹河村(苦竹寨)、洪家关南岔村(古墓群)等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标准加以规划与保护。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严格执行保护规划,保护古村镇格局,对传统建筑,根据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在整体环境中所处的位置等因素,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保护古村镇的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古树、植被、水质;坚决杜绝破坏性的开发建设,对与环境不相协调的建筑进行改造或拆除;注意保护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习俗等无形文化;加强流坑古村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牲畜粪便和零星垃圾。 2、历史文化保护区 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古遗址,在桑植根据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划定以贺龙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保护区、白族民俗文化历史保护区(芙蓉桥白族文化一条街)、土家族民俗文化历史保护区(上河溪民俗一条街)等。 保护措施:对各历史文化保护区应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确定保护原则、保护主题和保护要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控制高度及其范围,规定保护方法,制定重要节点或建筑立面整治规划设计,拟定保护整治措施和管理办法。 3、文物保护单位 桑植县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文化保护单位有刘家坪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桑植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 保护范围是指文物保护单位的绝对保护区。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禁止新建任何与文物古迹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得改变和破坏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风貌。 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保护范围周围可以有控制地进行建设工程的地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4、非文化物质遗产保护规划 桑植县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桑植民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被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桑植花灯、桑植白族游神、桑植傩戏、桑植白族仗鼓舞、桑植白族白家话、桑植佛戏、及桑植民歌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5月桑植花灯、桑植白族仗鼓舞、桑植白族游神、桑植傩戏四个项目被省政府列为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充分挖掘桑植县文化资源; (2)加强保护力度,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3)要建立基本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积极构建文化市场体系; (4)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四、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一)县域空间管制分区 1、禁止建设区(严格保护区) 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生态脆弱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主要分布在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九天洞风景名胜区、澧源风景名胜区、溇水风景名胜区等。 城镇水源地。主要分布在城镇周围的河流、水库等地区。具体以各县(市)、城镇规划确定的水源保护区为准。 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主要包括骨干河流两侧、大于25°(未包括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坡地和山地。骨干河流主要包括澧水、溇水及其支流;大于25°的坡地、山地的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桑植的中北部、东北部、西北部等山地区域。 2、限制建设区(需要控制开发的地区) 需要控制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与实验区、一般耕地、园地、一般山林及未利用土地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分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 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九天洞风景名胜区、澧源风景名胜区、溇水风景名胜区等。 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依照规定程序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建设和管理。桑植地处澧水源头,境内有澧水、溇水两大水系,水资源较为丰富,在这两大水系及其支流的的源头地区宜划定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生态功能保护区。 一般耕地、园地、一般山林及未利用土地。按照桑植县土地利用规划中确定的一般耕地等进行保护,该地区在合理引导下可以适度地、有选择地进行开发建设和利用。适度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有的进行修复;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果树林、经济林、花卉基地、旅游观光等。 3、适宜建设区(需要规划引导和调控的地区) 指重点开发或以开发为主的区域。该区需要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舒适度。主要包括中心城区、镇区和农村居民点。 (二)县域空间管制措施 1、禁止建设区分类管制依据与措施 (1)基本农田保护区 主要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严格管制。 主要措施:严格保护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在城镇周边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要与城镇发展规划相协调,既要保障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基本农田保护的需要。基本农田保护区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要有一定的隔离带,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选择城市发展用地一定要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要实施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实现占补平衡。 (2)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主要依据《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管制,环境保护、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等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内内主管相关的自然保护区。 主要措施:自然保护区可以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3)城镇水源地 严格按照《水法》和各城镇规划水源保护规划进行管制。 管制措施:每个城镇都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城镇水源保护区,同一流域的城市,上游城镇的排污口和下游城镇的水源地要统一安排,防止城镇之间形成水源污染。城镇水源保护区内现有的生产企业和住宅要逐步迁出,农田要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4)生态脆弱区 要严格限制进行各种建设活动,确因发展需要而进行建设活动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保护措施,建设完成后,要做好生态恢复工作。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地要积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城镇周边地区要把生物治理措施作为城镇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 2、限制建设区管制依据与措施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 主要参照《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规进行管制。 主要措施:必须分类编制保护规划,达到相应级别的保护要求。按照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做好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注意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历史文化保护区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合理确定规模。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历史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应在历史文化遗产与其他建设区之间划出一定的空间区域作为隔离、保护及过渡性的地带。对尚未列入保护的文物、历史文化地段参照有关规定进行保护,并及时进行鉴定,对有价值者申请相应保护级别。 (2)风景名胜区 主要按照《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进行管制。 主要措施: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以保护为主的方针,在保护好景区自然与人文遗产的同时,大力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游想生活的需要。严格保护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不得随意破坏或随意改变。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各项建设,都应当与景观协调,不得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严禁砍伐古树名木,在风景名胜区采集标本、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必须经管理机构同意,并应限定数量,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 (3)生态功能保护区 主要按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暂行管理办法》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进行管制。 主要措施:加强资源环境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生态恢复重建,从水资源合理利用、水源涵养、荒漠化治理,生态产业等方面实施保护重点工程项目。 3、适宜建设区管制依据与措施 (1)城区 明确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和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城市的各类开发区要按统一的城市规划进行建设管理,开发区不得另行编制城市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区的乡镇企业应在工业区集中建设。 (2)农村居民点 依据《土地管理法》和《桑植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管制,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村镇规划。 主要措施:严格控制农村建房乱占耕地与乱建,严格规划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杜绝农民建房和乡村建设的违章现象。积极开展并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保证零星村,空心村搬迁后的旧宅基地得到及时复垦。限制乡镇企业在村落的附近布局,在中心村与城镇附近辟出专门的工业区,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利用。以示范点引导小康型、新农村居民点建设。 五、县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县域人口近十年演变 根据桑植县公安局统计资料,至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451241人,其中男性235620人,女性215621人;农业人口392561人,非农业人口58680人;汉族人口34223人,少数民族人口417018人,其中:土家族、白族、苗族人口分别为287646人、105054人、22245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的63.8%、23.3% 和4.9%。常住人口为40.18万人。 表4-1  桑植县县域人口变动情况(1999-2009年) 年份 总人口(人) 非农人口(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99 425441 49756 4.38 2000 426170 50370 3.7 2001 428284 51575 5.92 2002 429721 52481 4.21 2003 431702 52905 4.94 2004 430762 52845 5.28 2005 434927 53756 8.97 2006 448529 58518 12.05 2007 453181 57813 7.87 2008 451241 58680           (二)城镇化现状 2008年,桑植县的非农人口为58680,县域总人口为451241,非农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为13%,按照城镇化计算的一般方法,城镇化水平=非农业人口/总人口/0.7。得出桑植县现状城镇化水平为:城市化水平=非农业人口/总人口/0.7=18.58%。 表4-2  2000—2007年桑植城镇化水平演变 县域总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人) 城镇化水平(%) 1999 425441 49756 16.70737 2000 426170 50370 16.88461 2001 428284 51575 17.2032 2002 429721 52481 17.44687 2003 431702 52905 17.50712 2004 430762 52845 17.52542 2005 434927 53756 17.65682 2006 448529 58518 18.63807 2007 453181 57813 18.22451 2008 451241 58680 18.57734         (三)县域人口规模预测 1、综合增长率法 预测公式为Pt=P0(1+R)t Pt 、P0分别为预测年人口数和基年人口数,以2008年末总人口45.12万人为基年人口数。R为人口综合增长率, 人口综合增长率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率决定,1999-2008年多年人口综合年均增长率约为5.73‰。 人口自然增长率估计:自1999年以来桑植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在6‰左右。根据桑植县人口自然增长规律以及规划2009年至2015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将控制在7‰左右。2015年至203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 人口机械增长率估计:本规划根据桑植县经济发展趋势确定2009-2030年间,县域总人口机械增长率控制在0‰。 计算得到全县总人口预测值为: 规划2015年县域总人口为47.38万人; 规划2020年县域总人口为51.06万人。 (四)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经济相关分析法 已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对桑植县历年的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回归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根据桑植县1999-2008年城镇化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建立对数曲线模型: 对数模型:y = 1.5832Ln(x) + 4.5596      R2 = 0.8824 其中:Y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X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人) 表4-3  1999-2008年桑植县城镇化水平与GDP关系一览表 年份 GDP (万元) 城镇化 水平(%) 人均GDP (元) 1999 93245 16.70737 2199 2000 101840 16.88461 2491 2001 108831 17.2032 2771 2002 118192 17.44687 3180 2003 132246 17.50712 3623 2004 153364 17.52542 4123 2005 174919 17.65682 4545 2006 204390 18.63807 5137 2007 247876 18.22451 6202 2008 286784 18.57734 7157         在利用上述模型预测时,需要进行参数假设,即对人均GDP的未来变化作出假定。规划认为,未来十几年内,经济增长速度将呈现出逐渐增大趋势,按照2015年之前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12%,2016-2020年人均GDP增长速度14%估计,2015年和2020年桑植县人均GDP将分别达到1.58万元和3.05万元。 借助上述模型进行预测,同时考虑到未来桑植县中心城区对县域人口的巨大拉动作用,城镇化水平会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同时结合上位规划,预测桑植城镇化水平结果为:2015年城镇化水平约为40.0%,2030年城镇化水平约为55.0%。 六、城镇等级规模规划 桑植县现辖澧源镇、瑞塔铺镇、利福塔镇、官地坪镇、陈家河镇、洪家关乡、凉水口镇、五道水镇等38个乡镇。本规划根据优势区位、城镇优先发展理论,规划对桑植县各乡镇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优势区位即是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组合,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方面看,有利于城镇发展的地区(点)。 根据对桑植县各乡镇调研,结合上版规划思想,同时借鉴本县自身发展需求,确定以澧源镇为核心包括周边瑞塔铺、利福塔、洪家关、刘家坪等构成未来桑植县中心城市;县域东部官地坪镇、西部陈家河镇分别为县域中心镇。位于主要交通要道上,现状综合发展实力与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瑞塔铺镇、利福塔镇、洪家关、凉水口、五道水等为重点乡镇,规划等级结构如下表。 表4-4  规划远期(2030年)城镇等级规模规划 等级 规模 (万人) 数量(个) 城镇 中心城市 21-22 1 桑植中心城市 (包括原澧源镇、瑞塔铺镇、洪家关镇、利福塔镇、刘家坪乡) 中心镇 1.0-1.2 2 官地坪、陈家河 重点镇 0.5-0.8 4 凉水口镇、龙潭坪镇、廖家村镇、五道水镇 一般乡镇 0.3—0.5 27 上河溪乡、空树壳乡、竹叶坪乡、人潮溪乡、芙蓉桥白族乡、芭茅溪乡、汨湖乡、西莲乡、走马坪白族乡、长潭坪乡、马合口白族乡、麦地坪白族乡、桥自弯乡、沙塔坪乡、苦竹坪乡、四方溪乡、细砂坪乡、蹇家坡乡、河口乡、岩屋口乡、两河口乡、打鼓泉乡、上洞街乡、白石乡、淋溪河乡、谷罗山乡、八大公山乡         七、县域城镇空间布局 根据桑植县现状空间结构以及未来张家界大旅游格局重要结点的基本定位,根据未来主要交通走向与旅游线路设计,县域空间结构可以归纳为“一心,两环、两副、四节点”。 一心即桑植县政府所在地澧源镇,包括周边瑞塔铺、利福塔、洪家关,即1+3城镇群,它是以桑植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附近三大重镇构筑的桑植县重要的产业发展平台。规划期内应优先予以发展,增强其作为县域中心的辐射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其在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其中中心城区为桑植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桑植民俗文化旅游综合发展区;瑞塔铺镇依托县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洪家关依托元帅故里和白族文化打造旅游重镇;利福塔分别依托九天洞、苦竹寨等旅游资源和规划中的大交通打造旅游重镇、物流重镇。“1+3”城镇群是支撑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和“两型发展的试验区”。 两环,即一是县域东部依托主要交通要道形成的串联瑞塔铺、空壳树、汨湖乡、竹叶坪、官地坪、芙蓉桥、刘家坪、洪家关等乡镇的一环,是桑植对接武陵源景区的一环,同时又是连接桑植白族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的一环;二是从中心城区向县域西北部延伸的一环,主要包括凉水口、沙塔坪、芭茅溪、五道水、八大公山、河水口、岩屋口、上河溪、陈家河、两河口、打鼓泉等乡镇,是桑植县主要的自然生态环线。 两副,一是县域东部官地坪镇,是桑植县中心镇之一,其境内烟叶生产为支柱产业,烟叶年产居全县首位,有全县产烟第一镇美誉。二是县域西部陈家河镇,它是桑植内半县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 四节点,一是县域北部澧水源头五道水镇,北邻湖北省鹤峰县,西接湖北省宣恩县,是湘鄂边界、重镇,粽叶、茶叶为其主导产业。它同时是桑植野生大鲵的主产区,境内有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境内八大公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未来桑植县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板块。二是位于县域北部的龙潭坪镇,该镇地处桑鹤交界,边贸市场异常活跃,境内以烟叶生产为主导,以养殖、粽叶、苎麻、茶叶、葛根为副。三是县域西南部廖家村镇,是县域干水果基地和茶叶生产基地。四是县域中部凉水口镇,是桑植“内半县”的咽喉要道,历为商贾云集之处;同时是桑植县粮食主产区。 八、县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根据桑植县打造大张家界重要旅游结点的基本定位,本规划建议用旅游的视角来规划城镇、发展城镇。对全县38个乡镇的职能定位借鉴以下理念: 借鉴一:旅游与农业发展模式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第四产业; 借鉴二:我国乡村发展九种模式 新型工业主导型:以村庄现实状况和优势条件为出发点, 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新型工业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素质高的村庄的带头人构成了新型工业主导型的基本要素。 生态农业主导型: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 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通过集观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生态农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 合作经济组织主导型:以各种的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通过各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突破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制约,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水平, 通过壮大集体经济, 改善公共设施,使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促进村容村貌不断改善进而建设新农村的模式。 特色经济主导型: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 形成村庄品牌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发展这种模式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能人”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 旅游休闲主导型: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等为依托,通过乡村旅游休闲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模式。 劳务经济主导型: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不仅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而且优化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获得收益的一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反哺家乡,反哺农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畜牧主导型:在养殖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规模化拆建、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利用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规模化的畜牧龙头企业、特色的养殖品种和相应的市场需求是发展该模式的必需条件。 商贸流通主导型:以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该模式要具备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 文化主导型:以村庄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依托,在保护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统筹挖掘历史文物资源,名人资源,姓氏寻根文化资源,宗教建筑文化资源,民间艺术资源,文学艺术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等文化资源,依据历史文化特点布局和建设的,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一种体现和谐农村文化的发展模式。 表4-5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2030年) 职能分类 乡镇名称 个数 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综合型 中心城市 (包含澧源镇、瑞塔铺、利福塔、洪家关、刘家坪) 陈家河镇、官地坪镇 3 一产+三产; 一产+二产+三产; 片区综合型 凉水口镇、龙潭坪镇、廖家村镇 3 一产+三产; 生态旅游型 五道水镇、芭茅溪乡 2 一产+三产; 一产+一产; 红色文化 旅游型 空树壳乡、竹叶坪乡 2 一产+三产; 一产+一产; 民俗文化 旅游型 芙蓉桥白族乡、上河溪乡、沙塔坪乡、苦竹坪乡 4 一产+三产; 一产+一产; 旅游基地型 马合口白族乡、麦地坪白族乡、走马坪白族乡、汨湖乡、西莲乡、桥自弯乡、蹇家坡乡、河口乡、岩屋口乡、两河口乡、打鼓泉乡、上洞街乡 12 一产+三产; 一产+一产; 生态保护型 八大公山乡、白石乡、淋溪河乡、谷罗山乡、 四方溪乡、长潭坪乡、人潮溪乡、细砂坪乡 8 一产+一产;         表4-6  村镇发展模式及职能指引一览表 序号 乡镇 村镇发展模式 乡镇职能 1 澧源镇 综合型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城市;张家界旅游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区;桑植民俗文化综合旅游区。 2 陈家河镇 综合型 桑植西部经济、商贸、工业中心。 3 官地坪镇 综合型 桑植东部中心镇;县域烟叶产业基地; 4 瑞塔铺镇 新型工业主导型 县域工业重镇; 5 利福塔镇 旅游休闲主导型 商贸流通主导型 张家界旅游精品线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九天洞、峰峦溪等为载体的旅游名镇。 6 洪家关 旅游休闲主导型 张家界旅游精品线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等为载体的旅游名镇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7 五道水镇 特色经济主导型 以粽叶、茶叶等为主导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基地;澧水之源;湖南省民歌之乡。 8 凉水口镇 生态农业主导型 商贸流通主导型 桑植“内半县”咽喉要道,商贸中心;桑植县粮食主产区; 9 龙潭坪镇 生态农业主导型 桑植县北部边境城镇,以烟叶、养殖、粽叶、苎麻、茶叶、葛根等为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与精深加工基地。 10 廖家村镇 特色经济主导型 县域干水果基地和茶叶生产基地。 11 空树壳乡 旅游休闲主导型 以汤溪峪温泉为载体的县域东部生态型旅游城镇 12 汨湖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以烟叶、蔬菜、木瓜、药材等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乡镇 13 竹叶坪乡 特色经济主导型 桑植县“木瓜、黄柏、杜仲”三木药材基地; 14 白石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以烟叶、蔬菜种植、畜牧业等为主导的农林型乡镇;南滩草场是国家农业部种草养畜示范基地; 15 西莲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以烟叶、茶叶、药材、畜牧、反季节蔬菜为主导。 16 人潮溪乡 特色经济主导型 以玉女大峡谷,溇水风光为载体的旅游型城镇,以水产养殖业、烤烟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城镇; 17 走马坪白族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铁矿资源丰富的以农业为主导的白族乡镇; 18 长潭坪乡 特色经济主导型 煤炭、硫铁矿资源丰富的生态农业型乡镇; 19 马合口白族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以烟叶产业为主导的白族乡镇; 20 麦地坪白族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赤铁矿资源丰富的以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烟叶为主的白族乡镇; 21 芙蓉桥白族乡 特色经济主导型 以白族民俗文化为特色、以烟叶、葛根等为主导的白族乡镇;国家级娃娃鱼核心保护区; 22 淋溪河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以农业、林业为主导的白族乡镇; 23 刘家坪白族乡 旅游休闲主导型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以柑橘产业为主导的桑植县红色文化旅游基地; 24 桥自弯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瓜果之乡;全县良种仔猪繁育基地 25 谷罗山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以稻谷、玉米、洋芋、红薯、柑桔为主的农林型城镇; 26 沙塔坪乡 畜牧主导型 花生之乡;桑植县重点种养基地; 27 苦竹坪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以烟叶、茶叶、畜牧、干水果为主导; 28 四方溪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畜牧主导型 桑植县杉木林基地之一;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导; 29 芭茅溪乡 旅游休闲主导型 张家界市的“十大魅力乡镇”之一;以贺龙刀劈盐局旧址、月亮公园、五行仙山、琵琶洞等载体的旅游型城镇; 30 细砂坪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以烟叶、林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 31 八大公山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旅游休闲主导型 农业以烟叶、药材为主导;以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载体的生态旅游区; 32 蹇家坡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以烟叶为主导; 33 河口乡 特色经济主导型 桑植县茶油主产区、杉木林基地之一;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 34 岩屋口乡 特色经济主导型 煤炭资源丰富的生态农业型乡镇; 35 两河口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以梨子,柑橘、魔芋等为主导; 36 打鼓泉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以种植业,渔业为主导; 37 上洞街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桑植主要产粮区之一,以生姜、油菜、烟叶为主导; 38 上河溪乡 生态农业主导型 商贸流通主导型 桑植县西大门;桑植县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农业产业以烟叶、草食畜养殖为主导;         九、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规划继续强化桑植县与周边县市的交通联系,尤其是与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的交通联系,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三横四纵”的交通网络。 其次在城镇空间结构体系中明确的“两环”,是桑植县重要的旅游公路、生态景观公路,文化民俗廊道,在规划中应至少保证三级、二级公路连接。 省道:改建S305、S228、S230,规划提高道路等级和加强道路管理。规划期内提升S228、S305为一级公路,设计车速为80KM/H,行车道宽度2*7.5M(双向四车道),两侧建筑后退红线各20—30米。 县道:境内主要县道为县城至湖北鹤峰县的桑鹤公路、县城至八大公山公路、县城东向至石门县公路等。规划提升桑鹤公路为二级公路、县城东向至官地坪镇公路为二级公路,设计车速为60KM/H,行车道宽度为9米,两侧建筑后退红线为15—20米。 其它主要道路:主要包括乡镇与乡镇之间道路,道路等级按三级、四级公路规划。 客运站:提升桑植县中心城区汽车站等级为二级客运站,中心镇及部分重点旅游乡镇汽车站等级规划为三级,其余乡镇为四级客运站,且与停车场一并考虑。 十、县域旅游规划 (一)县域旅游发展目标 将桑植县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越,民俗风情浓郁的张家界旅游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考虑到桑植县特殊的地理区位,即地处中国西部大湘西地区,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桑植县域空间管制分析可知,从桑植县域北部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向东、东南延伸一直到张家界武陵源景区一带,均为植被密植、生态脆弱的山林地区,在规划中应首先予以保护,即从世界自然遗产的高度加以重视和保护。 (二)县域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本规划提出桑植县旅游开发基本模式为: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为:保护型开发;如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澧源风景名胜区、溇水风景名胜区等;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为:在桑植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借鉴订单农业的“市场+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桑植县民俗文化旅游区,而县域村镇地区主要作为旅游资源要素的来源地,主要指民俗文化符号。 (三)旅游体系架构 张家界大旅游体系的重要补充:张家界赏自然风情,桑植品民俗风情;武陵源自然保护区与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连绵捆绑,形成湘西生态环境保护带。 县域旅游体系:旅游综合体+旅游景区+旅游基地 围绕中心城区形成桑植县旅游综合体。主要包括依托南岔28山寨民俗文化旅游区,老观潭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中心城区旅游服务配套,以及周边洪家关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白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九天洞景区等。 县域范围内旅游景区主要包括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溇水风景区、澧源风景区等。 旅游基地主要指县域内其他村镇。 产业空间布局:“一体、两区、三类” 一体:为桑植县旅游综合体,是桑植县旅游的核心板块; 两区:一是县域北部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二是县域东部溇水风景区;主要以保护型开发为主。 三类:桑植县域内的旅游资源主要分为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资源三类。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溶洞景观、自然保护区景观、温泉景观等;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指以白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风情为核心的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等红色革命遗址。 第五章  城市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本规划立足桑植县发展实际,将城市规划区确定为以澧源镇为核心包括周边洪家关、瑞塔铺、利福塔、刘家坪四个乡镇,总面积为325.63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一)城乡统筹意义 保护区域内生态、自然、人文资源; 有利于打破行政边界,实现区域统筹; 依据各自发展条件确定发展目标与模式,引导异质化和重点发展。 (二)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 优化城镇空间体布局。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统一布局城乡产业,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初步实现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目标。 2、远期目标 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空间发展模式,形成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社会经济新格局,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同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和谐城区。 3、远景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规划区社会、经济、环境、空间等一体化发展,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城乡协调发展规划重点 1、促进中心城区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今后10—20年是城镇化的关键时期,而中心城区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城镇化推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次规划通指出今后规划区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模式,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全面健康发展。 2、建立适合于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 进一步整合发展,构建全新的城镇关系。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的理念下的城乡关系建立,是从区域统一发展的角度考虑,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3、整合中心城区和各乡镇发展关系 区域发展的过程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如何保证区域发展顺序,保证区域全面健康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中心城区和周边乡镇发展的关系,通过动态城镇体系的控制,有效解决区域开发和中心城区发展的问题。 4、建立区域资源协调发展机制 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点之一是建立区域资源的协调发展,通过区域资源的有效分配实现区域全面发展。规划从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出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5、指引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三农”问题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时代改善城乡关系的着力点是如何建设新农村,用全新的发展观来改造、建设农村社区,对其发展建立相关的政策指引,使之适应规划区未来的城镇结构。 (四)城乡统筹措施 1、城市规划区内城乡统筹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统筹、城市统筹、乡镇统筹、村庄统筹。 基础设施统筹:统筹规划区内基础设施的布点、布线,包括重大交通设施、重点基础设施、重大社会服务设施。 城市统筹:划分统筹管制片区,确立统筹管制区空间结构为“一主、三副、三廊道”。 乡镇统筹:依据各自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阶段可分为三类特色镇。即洪家关旅游特色镇、利福塔物流特色镇、瑞塔铺现代工业特色镇。 村庄统筹:保持湘西山地城市特色,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和制定建设标准,建设桑植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县域城乡建设标准 (1)中心城市建设标准: 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以内, 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执行相应的国家。 (2)重点镇建设标准: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与标准应按小城市的标准执行,能够服务本镇及周边乡镇; 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标准应按小城市的要求执行。 (3)一般镇建设标准: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 公共服务设计建设规模与标准能够服务整个镇域; 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标准应能满足本镇基本生产、生活要求。 (4)农村建设规模与标准: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应控制在140平方米以内; 村庄建设应遵循集中紧凑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充分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新旧村庄有机衔接和保持地域风貌特色的原则; 3、镇统筹策略: 对重点发展区域内的镇应逐步撤镇为街道,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统一规划与管理; 对控制发展区域内的镇(街道)应依据各自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打造3类特色镇。 4、村庄统筹 (1)重点解决八大问题 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不足; 道路交通建设村镇建设的不协调发展; 不健康的家庭养殖形式和传染病卫生防疫; 环境污染; 生活垃圾的处理; 农村住宅的无序建设; 农村建设统筹性不足。 (2)规划六大策略: 基础设施“现代化”:完善通信、供电、供水、排水、供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完善文教、医疗等公益性公共设施。(2)村庄景观“乡村化”:保护具有龙南特色和传统风貌的自然村落,鼓励维持传统风貌的乡村改造与建设。(3)村庄建设“差异化”:严格限制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新型社区倾斜。 产业发展“特色化”: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区服务业。 用地标准“集约化”:因地制宜,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140平方米。 村管理体制:村原则上分两级管理:中心村、基层村。 村产业发展策略:根据中心村的特点,分为生态农业村、特色手工艺村和特色旅游村三种类型,进行分类指导:生态农业村:以生态型农业生产为主导,结合自身资源特点,走精品化、商品化道路,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特色手工艺村: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和商贸服务业;特色旅游村:充分发挥旅游区资源优势和农村风貌特点,发展农家乐、旅游产品销售等产业。 树立“示范中心村”:选择部分特点鲜明的中心村作为“示范中心村”,进行重点扶持。 三、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 (1)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禁止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基本农田、生态控制区等。 (2)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不宜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确有进行建设必要的城镇开发项目应符合城镇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包括城市发展备用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除外)、山林绿化保护区、一般农田等。 (3)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可以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主要指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区。 (4)已建区 已建区:实际已开发建设并集中连片、基本具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地区。 四、“1+3”城镇群空间结构规划 本规划立足“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关系,将澧源镇周边四个乡镇纳入本次城市规划区范围。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一主、三副、三廊道”。 一主:中心城区是民俗文化综合旅游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同时又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副:洪家关、利福塔、瑞塔铺三镇区为城市规划区内三个副中心;瑞塔铺镇是桑植县工业重镇;利福塔镇距离中心城区11公里,境内有九天洞、苦竹寨等著名旅游景区,未来有大交通经过,是规划区物流重镇、旅游重镇;洪家关依托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遗址和白族民俗文化资源打造桑植县旅游重镇。 三廊道:从城区沿城市主干路西向至南岔(民俗文化旅游区)形成桑植县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廊道;中心城区向东延伸至瑞塔铺构成桑植县城市化廊道;从中心城区南向利福塔构成生态旅游廊道。 五、“1+3”城镇群景观风貌规划 (一)规划原则 1、结合城镇群形态结构以及山体、道路进行系统、合理、多层次的绿化景观建设,充分体现山水生态城市、民俗旅游城市的风貌特色。 2、加快绿化景观系统建设,使生态、民俗、游憩、景观四大功能有机结合。 3、景观系统规划应该注重城市整体风貌的规划控制和建筑造型的设计建设,将城市建设成为“山、水、城一体化”的山水风情城市。 (二)规划目标 充分利用规划范围内山水形胜,挖掘桑植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潜力,提高城市环境品质的同时推动休闲旅游产业、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具有独特山水风貌和民俗景观的“山、水、城、人一体化”的风情旅游城市。 (三)景观风貌规划 以城区绿地系统及周边山体、河流等为基础,构成“区、廊、点”相结合的城市景观风貌体系。构筑“山在城中,景在山上,江穿城过,山水城交融”的风貌格局,营造山水型、旅游型生态城市空间特色。 ? 景观风貌区 分为四大类:以自然山水景观为基础的景观核心区、以城市特色建筑为基础的建筑风貌区、以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民俗文化旅游景观风貌区。 1、自然景观核心区。规划确定城市公园、自然山体景观、民俗文化景观为景观核心区,主要包括梅家山森林公园、小溪口、城区两侧景观山体、南岔28山寨景观。应严格保护此类核心景观区,控制核心景观区周边的城市建设。 2、建筑风貌区。按照城市功能和布局分为居住建筑风貌区、公共建筑风貌区、工业建筑风貌区。居住建筑风貌区,在严格按照居住区标准的基础上、因地适宜地结合桑植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因素建设居住区,形成桑植特色的居住风貌区。公共建筑风貌区,因处于城市核心地区,因此要能体现桑植的城市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同时结合地方特点形成独特的公共建筑风貌区。工业建筑风貌区,结合桑植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形成具有桑植特色的工业建筑风貌区。 3、民俗文化景观区:主要依托28山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形成,以展示28个民族风情为核心的景观风貌区。 ? 景观廊道 主要包括:滨水生态景观廊道、山体景观廊道、民俗风情旅游景观廊道、城市发展廊道等。 1、滨水生态廊道:以贯穿桑植城区的澧水、酉水形成的一条滨水生态景观廊道。 2、山体景观廊道:主要依托规划区范围内,尤其是城市建设区边缘地带的连绵山体形成的景观廊道; 3、民俗风情旅游景观廊道:主要依托中心城区西北侧依托28个山体形成的,以民俗文化旅游为内容核心的风情旅游廊道。 4、城市发展廊道:沿桑植中心城区主干路向东延伸至桑植工业园的以城市化、现代工业为核心内的城市发展廊道。 ? 景观节点 在城市公建中心区、主要城市出入口、主要景区出入口、景观核心区、重要的城市公园、滨水广场等地段,形成景观节点。 如张家界入桑植中心城区的小溪口景观结点;梅家山森林公园景观结点;民歌广场景观结点;28山寨民俗文化旅游区主要出入口景观结点等等。 ? 地标 地标是指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或地点,或者能够充分体现该城市(地区)风貌及发展建设的区域。桑植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地标性景观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区商业中心区地标(如贺龙铜像);梅家山森林公园山顶(亭)、28山寨民俗文化旅游区内地标、城区形象入口地标等。 第六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贺龙故里,中国民歌之乡,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世界级旅游城市。 二、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1、澧源镇人口规模现状与历年演变情况 表6-1  桑植县澧源镇人口变动情况(2000-2008年) 年份 总人口(人) 非农人口(人) 常住人口 暂住人口 流动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0 58097 37196 / / / / 2001 58799 37978 / / / / 2002 59421 38729 / / / / 2003 60061 39124 / / / / 2004 61310 39925 / / / / 2005 61787 40349 / / / / 2006 63550 41501 61366 529 3993 8‰ 2007 64020 43893 62425 546 4061 8.3‰ 2008 64981 44804 63249 564 3773 8.9‰               2、人口规模预测 本次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澧源、瑞塔铺、利福塔、洪家关、刘家坪五个乡镇。截止2008年底澧源镇总人口为64981,瑞塔铺总人口为22762、洪家关总人口为23355人,利福塔镇总人口为19048,刘家坪总人口约1.13万人,本范围内总人口约为14.14万人,其中中心城区范围内人口(包括澧源常住、流动人口和瑞塔铺城镇人口)总计约8万人左右。根据桑植县人口综合增长规律,以及未来极化中心城区的城镇化道路,未来城区人口会急剧增加。预测城市人口结果约为: 2015年,城市规划区内城镇人口规模约15万人左右;其中澧源组团(包括刘家坪):11-12万人;瑞塔铺:2万人,利福塔1.2万人;洪家关0.8万人;则中心城区内人口约13万人。 2030年,城市规划区内城镇人口规模约21万人左右;其中澧源组团(包括刘家坪):15万人左右;瑞塔铺:3万人,利福塔2万人;洪家关1万人,则中心城区内人口约18万人。 (二)用地规模估算 桑植县中心城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约为80平方米/人。根据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调整标准,同时考虑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原则,规划桑植城市建设用地至2030年达到约95平方米/人,由此计算,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至2030年约为2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内建设用地规模约达到17平方公里左右。 第七章  城市规划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规划区用地现状与分析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包括澧源板块、瑞塔铺板块、洪家关板块、利福塔板块和刘家坪板块。 (一)澧源板块用地现状与分析 1、主要用地布局 (1)R居住用地 主要集中分布在老城区、朱家台、尚家坪和何家坪等区块内。老城区大部分为未改造的低层住宅,建筑质量较差,大部分都需要进行整治,居住内绿化不足。沿街的底商上住形式为主;新开发小区主要为城区西侧的澧水湖畔和城区中、东部的科赛小区。 (2)C公共设施用地 C1: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主干路文明路上,以沿街布局为主; C2:商业金融用地:沿街商业为主,其中中心城区以超市购物广场为主,其次为沿街店铺;商业门类多为服装、建材、五金、电器、酒店等; C3:文化娱乐用地:主要分布在县城中心区块,主要包括影剧院、文化馆俱乐部等; C4:体育设施用地:新建贺龙体育馆与桑植一中毗邻,构成桑植县文体中心板块; C5:桑植县医疗卫生设施主要包括:桑植县人民医院、桑植县妇幼保健医院、桑植民族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卫监所、县皮防所等。 C6:教育科研用地:桑植县中心城区内教育科研用地主要包括建设科技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其中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城区东部,目前在扩建。 (3)M工业用地 现状工业用地主要零星布局在城区内,布局较散,其中以朱家台、宝塔洛和城东郊区为主要分布点。未来拟建桑植县工业园位于瑞塔铺境内。 2、现状用地功能结构 根据桑植县中心城区内用地现状,其功能结构可概况为几大板块: (1)宝塔洛组团:位于城区西侧,澧水河流下游,目前以工业用地为主,伴随有零散居住用地和农耕地,未来具有一定的空间拓展容量。 (2)朱家台组团:位于城区西侧澧水北岸,目前以居住、商业和零散的工业用地为主,企业厂房多已搬迁闲置,新开发居住小区已渐成规模。 (3)老城区组团:主要分布在河流交汇处,目前以居住、商业、行政用地为主,商业多为沿街布局,以底商上住形式居多,建筑密度较大,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4)梅家山公园:位于两河交汇的夹角内,是贺龙森林公园的组成部分,是桑植县城区内规模最大的城市公园。 (5)行政办公集中分布带:主要沿城市主干路文明路呈带状延伸。 (6)尚家坪组团:现状以居住、教育、部分工业用地为主。 (7)方家坪组团:分布有桑植一中、贺龙体育馆,以教育、体育用地为主,建筑质量较高。 (8)何家坪组团:现状以居住和教育科研用地为主,其中职业技术学校正在扩建。 (9)老观潭组团:以农居点和农耕用地为主,用地空间较大。 3、道路交通分析 (1)桑植县中心城区内道路为典型的自由式布局,主要对外联系通道为东向、西向两个出口。东向沿305省道至瑞塔铺、张家界市;西向沿305省道至洪家关、五道水、湖北鹤峰。 (2)城市道路网不成系统。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之间没有形成网络,由于受地形影响南北向断头路居多。 (3)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结构不明晰。城区内目前仅一条东西向主干路(北环路在建),次干路不明晰。 (4)过境交通穿城:现状城区主干路文明路呈东西向穿越城区,同时承担着过境交通职能,过境公路与市内道路形成影响,严重干扰城区内部交通与生活,交通拥挤现象明显;新的张桑公路在建,从城区北侧呈横向穿越。 (5)货运交通主要从城区主干路同行,与客运混行,现状交通较为混乱。 (6)静态交通设施不完善:城区内无专门停车场,车辆路边停靠为主。 4、基础设施 (1)给水 供水水源:桑植县城区位于澧水河与酉水河交汇处,水质污染较轻,澧水水源能够满足生活饮用水的要求,可作为县城集中供水的优质水源,目前县自来水公司一、二水厂从县城澧水八斗溪水电站水库内取水,水源水质较好,水量充足,水源保证率95%。 但未来随着城区人口的增加由此带来的用水量的增加,优质水源储量有限。八斗溪水库水质优良,是目前城区内唯一满足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要求的水体,但水量受季节限制,尤其在冬季储水量不足,供水量已不能满足未来城区需求。 拟规划水源:双泉水库,是桑植县内唯一的中型水库,位于酉水上游马合口乡境内,距县城41KM。 供水现状:桑植城区内已有水厂供水总量2万M3/d,供水人口66240人,供水普及率为92%。 问题:县城供水为一、二水厂,官网大部分为枝状管网,管径为DN50-400,管网损量达37%,水厂、管网亟待改造。 供水设施:水厂情况:一水厂位于公司所在地八斗溪,供水规模1万M3/d,二水厂位于蔡家坪,供水规模为1万M3/d,可以扩建到2万M3/d。 (2)排水 目前在桑植县老城区内敷设有少量排水沟渠,雨污合流,多为暗涵,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排水沟道,就近排入酉水和澧水,在新城区,污水管网系统尚未形成。 城区内没有污水处理厂。 (3)电力设施 供电现状:桑植县城乡电力网为分散独立的数片网络。县辖独立电网供电,由设在县城南郊的35KV中心变电站担负着县城及城乡结合部的供电任务。(上版规划) (4)消防与安全 ? 城市消防安全布局现状 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装卸、供应场所的位置和规模; 建筑密度高、耐火等级低、消防水源不足、消防通道不畅的建筑区、棚户区的分布和规模; 高层建筑、重要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商业区、车站、地下建筑的分布和规模; 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传统街区、历史优秀建筑分布和规模; 可作为消防避难疏散场地的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分布情况; 输油、输气管道、高压电线(缆)的走向和分布。 ? 城市消防站情况 桑植县城市消防站位于澧源镇文明路,用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 ? 消防基础设施 城市供水能力、供水管网、水池、水井、可利用的天然水源(澧水河)、市消防栓(见市政消防栓表); 城市消防装备等现状情况。(二级消防站) 5、教育现状 全县现有中小学292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独立初中1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乡镇中心小学41所,四年制小学11所,教学点214个。在校学生46734人,在职教职员4145人。 全县39个乡镇场共有幼儿园53所,其中民办幼儿园35所,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17所,公办1所。三年学前教育入学率39.2%。成功创办了十几示范性幼儿园8所、规范性幼儿园呢11所、合格幼儿园12所。 6、医疗卫生 全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共314个,其中县级医疗保健服务机构8个,乡镇(场)卫生院及分支机构47个,村级卫生室229个,场矿厂校医务室17个,个体诊所12个。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共有1180人 ,其中县级医疗机构769人,乡镇卫生院411人,乡村医生335人。 其中县中心城区内医疗机构主要有县人民医院、县民族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县卫监所、县皮防所。 (二)瑞塔铺板块用地现状 瑞塔铺镇位于澧源镇东侧10公里处,目前有305省道与城区直接联系。现状全镇人口总数为27085人。 1、用地布局 镇区境内地势平坦,河流于镇区北侧大致呈东西向穿过,镇区用地沿主要道路交通线延伸。 2、公共设施用地 教育设施:镇区内分布有初、高中一处桑植四中;小学三所包括中心完小、杨家洛小学、新村坪小学,主要幼儿园三所。 文化娱乐设施:镇区内缺少供镇区居民活动的文化娱乐设施。 商业金融设施:主要包括百货商店,沿街布局为主。 医疗设施:镇区内分布有一处综合型医院瑞塔铺医院。床位数为60床,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 社会福利设施:镇区内有一处敬老院、光荣院,占地面积分别为3.3ha和2.4ha。 (三)利福塔板块用地现状 利福塔镇位于澧源镇西南侧,目前有230省道与城区直接联系。现状全镇人口总数为18869人。 1、用地布局 受自然环境影响,利福塔镇区内用地基本呈南北向展开,镇区用地沿主要道路亦基本呈现出南北向带状格局。 2、公共设施用地 教育设施:镇区内分布有八一中学、八一小学,主要幼儿园五所,分别为八一小学幼儿园、赤溪幼儿园、嫩芽幼儿园、中心幼儿园、金家台幼儿园。 文化娱乐设施:镇区内亦缺少供镇区居民活动的文化娱乐设施。 商业金融设施:商场数量较少,主要营业点为天天福超市,有利福塔农贸市场一处。 医疗设施:镇区内分布有一处综合型医院利福塔卫生院。床位数为30床,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社会福利设施:镇区内有一处敬老院,占地面积为350平方米。 (四)洪家关板块用地现状 洪家关白族乡位于澧源镇北侧13公里,目前有305省道和县道与城区联系。现状全镇人口总数为23355人。 1、用地布局 镇区三水环绕,巫山包围,被誉为“五龙捧圣之地”,是贺龙元帅的故乡。 2、公共设施用地 教育设施:镇区内分布有初、高中一处贺龙中学;小学一处即洪家关中心小学;主要幼儿园一所即洪家关中心幼儿园。 文化娱乐设施:镇区内分布有贺龙纪念馆、贺龙故居等,是桑植县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 医疗设施:集镇内分布有洪家关乡卫生院,床位数为40床,占地面积8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五)刘家坪板块用地现状 刘家坪位于桑植县东北侧,距县城19公里。现状全镇人口总数为11675人。 1、用地布局 受地形影响,刘家坪集镇区亦基本沿河谷地呈带状延伸。 2、公共设施用地 教育设施:镇区内分布有初中一处刘家坪白族乡中学;小学一处即刘家坪希望小学;主要幼儿园一所即春蕾幼儿园。 商业金融设施:主要百货商场三处分布在集镇内,农贸市场一处,营业面积为230平方米。 文化娱乐设施:集镇内运动场地主要分布在刘家坪白族乡中学和刘家坪希望小学内。具有刘家坪白族乡文化站一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医疗设施:集镇内分布有刘家坪白族乡卫生院,床位数为10床,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二、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一)上版总体规划重点内容概览 1、编制期限 近期:2003年至2010年 中期:2010年至2015年 远期:2015年至2020年 2、城镇化水平与城市人口预测 城镇化水平:2010年城镇化水平25%-30%,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40%。 城市人口:桑植县城2002年总人口45859人,规划近期为6万人,远期为8-9万人。 3、城市性质与规模 桑植县城性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张家界市西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等的第三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城镇。 远期建设用地规模为867.64公顷。远期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96.4m2/人。 4、城市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范围为澧源镇城区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及紧接城区的行政村、即:西起古树塔、东至高桥,南至观音洞,北至新建岭,共辖9个居民委员会和尚家坪、方家坪、何家坪、高桥村、仙娥村、罗家庄村6个行政村。总用地面积为2136公顷。 5、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格局 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沿酉水河谷两岸阶地发展,使县城建设与山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沿河带状城镇,远景发展与瑞塔铺联系,形成“一城两片”的空间格局。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中提出“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对外对内相结合,理顺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的关系,提高对外客货运集疏能力;形成安全、美观、经济、适用的对外联系通道”。规划提出建设北环路,形成对内、对外交通系统有效分离,以疏解城区内部交通压力。 (二)规划实施评价 1、城市性质定位:上版规划队桑植城市性质定位基本能够符合桑植县城市发展要求,但着眼大湘西及张家界市旅游发展定位,在彰显特色、突出亮点上需要重新斟酌; 2、城市规划区范围需要新调整 伴随桑植县城市发展力度的加快,以及桑植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民俗文化旅游区的建设设想,上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已不能满足城市新的发展需要。 3、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规划中提出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基本符合桑植县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即以向东延伸为主导;本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桑植县未来旅游发展设想,沿主要交通廊道向西、西北方向延伸构成另外一条动力轴线。因此,本规划综合考虑桑植县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将提出新的思路。 4、城市路网格局 城市北环路的规划建设,有利于优化桑植县城市的道路网格局,形成经济、便捷、高效的路网系统;目前张桑公路正在建设中。同时结合城区用地空间的拓展,本规划将对城区道路网系统以及与外部大交通的衔接上进一步完善。 5、部分地块用地性质调整 伴随桑植县城区若干年发展,部分地块的用地性质表现出原规划不吻合,因此本规划需要重新做出调整。 三、规划理念借鉴 (一)山地城市理念 桑植为典型的山地城市,本规划借鉴山地型城市规划案例总结为: 1、路网格局多采用自由式、组团式; 2、路网选线:快速干道、主干道应依据较高标准进行选线,不宜过多考虑地形约束,但应考虑地质条件,尽量避开滑坡、崩塌等不良地带,平面线形应较顺直,使城市主要交通流得到快速、有效地疏散;城市次干道、支路则应把地形约束放在较为重要的地位,依山就势进行规划,可依据较低标准进行选线,避免过多的高填深切,节约土石方量,平面线形应呈自由式,以达到分散城市次要交通流的目的。 3、城市空间布局:集中紧凑和有机分散相结合 一般而言,当山地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0万人,就应该考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结构模式,切忌采取自由蔓延“摊大饼”式的过度集中连片布局,使城市无限制膨胀。
/
本文档为【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