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一讲 比较文学ABC

第一讲 比较文学ABC

2020-02-25 30页 ppt 528KB 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732362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一讲 比较文学ABC第一讲比较文学ABC 比较文学实际上就是一门独立而又开放的、处于多种人文学科边缘的新兴学科。 杨周翰:“比较是表达文学发展、评论作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法,我们在评论作家、叙述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进行比较,我们应当提倡有意识的、系统的、科学的比较。” 季羡林:“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只了解观察一种事物,我们的视野就受到限制,思路就容易僵化。只有把或多或少有某些类似之处或某些联系的事物摆在一起,加以观察,加以对比,我们才能发现各个事物的优缺点,对我们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才能作出正确评价。&rd...
第一讲  比较文学ABC
第一讲比较文学ABC 比较文学实际上就是一门独立而又开放的、处于多种人文学科边缘的新兴学科。 杨周翰:“比较是达文学发展、评论作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法,我们在评论作家、叙述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进行比较,我们应当提倡有意识的、系统的、科学的比较。” 季羡林:“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只了解观察一种事物,我们的视野就受到限制,思路就容易僵化。只有把或多或少有某些类似之处或某些联系的事物摆在一起,加以观察,加以对比,我们才能发现各个事物的优缺点,对我们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才能作出正确评价。” 钱钟:“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我们必须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纯属臆断、东拉西扯的牵强比附区别开来。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钱钟书:“事实上,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不仅如此,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应能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对某一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这就要求作品的比较与产生作品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雏形发展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和其他学科一样,它有自己本体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方法和意义。自从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研究之日起,学界对上述问始终存在着见仁见智、难分轩轾的争议。但是,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比较文学仍然要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第二讲比较文学与可比性何谓可比性 先看几个实例:例一:西方、日本的一些学者以西方文学史的分期比较中国史的分期,得出相应结论:西方: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代文学的繁荣中国:先秦——秦汉魏南北朝——唐代古文运动——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繁荣。这样的比较没有找到两者的可比性,其结论没有反映文学发展的客观实际,缺乏科学的意义。 例二: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作出比较。这样的比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的认识。若换一个角度,三位作家都是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作家,生活在相同的时代,以此作为可比性。联系各自所处的民族文化语境,生活经历,比较他们创作中社会责任感的同和异,探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的人格个性,强以写成一篇很好的比较文学文。 例三:《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塔夫都很胖,外形滑稽可笑,作品中作为戏剧角色,有许多笑料。这两个形象能否比? 方平先生曾将《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与福斯塔夫进行比较。人类审美创造的特殊形态:将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可比性的把握,是决定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的关键。一些具有相似性的文学现象不具可比性,而一些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在一个特定角度下却具备了可比性? 何谓“可比性”? 怎么把握“可比性”?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含义 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它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简单地说,就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用来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保证比较文学研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可比性”的基本要求 1、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客观存在的两个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2、内在关系。是对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3、文学关系。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始终是明确而确定的、一致的。比较思维与“有意识比较思维” 比较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最原始、最基本的方法。不难设想,人类祖先在求得自己生存空间的漫长艰辛岁月中,自然地产生了比较思维。他们在成功中比较尝试,在失败中比较思索,又在成功与失败中比较总结。人生存于“关系”中。黑格尔说:“我们不可离开别物而思考某物。”比较思维的发展与“比较学” 随着人类的开化、进步、文明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从单向到多向,从线性直线运动到复线曲线发展的变化渲进。美国比较文学学者波斯奈特“有意识的比较思维是十九世纪的辉煌成果”。当人类文明跨入19世纪的门槛,人们的心胸和眼界,也都为之大大开阔与拓展了。各种“比较学”兴起。“有意识的比较思维”与比较文学 “有意识的比较思维”要求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不仅有着纵向的历史眼光,同时还要有横向的世界意识,全球观念;不仅有着科学的比较方法,同时还应有明确的比较目的。比较文学目的在于研究被比较的跨文化文学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点、面、体、切入、渗透、融合情况,从而求同辩异,追根溯源,寻求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揭示各自不同民族文学(文化)传统,不同时代的文化心态。“比较”是有局限的 只是将所比对象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来相比,而有条件地撇开了其它的方面。所以比较的结果只有事物整体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比较,或者只是某种属性的程度上的相互比较。如果将这种比较的结果绝对化,乃至以偏概全,就容易产生片面性。由于比较思维的这种局限,因而运用时,要更多地注意事物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尽量对事物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讲,就是注重比较研究的“汇通性”。“有意识的比较思维”就是对比较局限的弥补。文化异质心理同构一、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可比性 不同文化的文学具有可比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是同一的,都有生老病死之苦、喜怒哀乐之情等七情六欲。“人的一致性”,使得中外文学作品有很多都表现了人类共同的生活经验和理想。二、文学实践到理论认知具有可比性 文学是人的创造。人类的文学创作有其共同的规律。从文学形式的发展看:1、最早的文学都是口头流传的神话;2、文字记载的最早文学几乎都是诗歌;3、戏剧的产生往往与民族宗教相关;4、小说的产生都较晚,与城市的发展相应。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创作积累经验的总结。三、自我求证的文学昭然可比 人生意义的求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和内在驱力。认识人自身、认识自我是文学的重要主题。西方的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艾略特、萨特、海明威的创作;东方屈原、司马迁、迦梨陀娑、紫式部、萨迪、曹雪芹、泰戈尔、纪伯伦的创作比较文学研究中“可比性”的把握 对于具有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的可比性把握,就是寻求两种或两种有上文学的同源性关系。它建立在对文学影响联系的事实考证的基础上,其间的影响联系总存在于起点与终点这一历史事实关系的两端。因而探求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相互影响的起点、终点与经过路线等事实联系,因此,影响的种类、流传途径与接受方式,构成了影响运动状态的全部内容。这些都是影响研究可比性的内容。一、同源性关系的把握 对于具有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的可比性把握,就是寻求两种或两种有上文学的同源性关系。它建立在对文学影响联系的事实考证的基础上,其间的影响联系总存在于起点与终点这一历史事实关系的两端。因而探求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相互影响的起点、终点与经过路线等事实联系,因此,影响的种类、流传途径与接受方式,构成了影响运动状态的全部内容。这些都是影响研究可比性的内容。如:鲁迅与夏目漱石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夏目漱石作品的阅读;鲁迅翻译夏目漱石的作品(《挂幅》、《喀莱克先生》);鲁迅对夏目漱石的评论;《藤野先生》——《喀莱克先生》;《野草》——《梦十夜》;幽默讽刺的文风。二、同类性关系的把握 对两个或多个事实上不相干的文学现象作共时性的价值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得找到它们之间价值关系的共同基础。找到了这个共同基础(即同类性),比较研究就有了科学保证。没有事实联系的跨文化文学现象内在关系的研究,因而运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对其相似或相异进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平行的对比,、综合、阐释等,这些构成其可比性的内容。这种研究对象之间,从逻辑上讲,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功能作用或者说价值上的相通,尤其美学价值的相通,属于同类;从时间上讲,虽然有时间上的先后,但这种先后对比较研究来说没有意义,只是一种共时的研究。如:小仲马的《茶花女》和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创作时间虽然相隔二百年,但对于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没有意义。而无论从文学的各个方面比较,还是从社会历史、经济发展来认识分析,都是从功能作用,美学价值着眼来比较分析两个女性的同类性特点:同样的命运,同样的结局,同样为社会所残害。当然还要上升到各自的文化体系中作同中相异的比较分析。同类性关系的两种情况 1.对等同类比较即指明显是同类的两个或多个文学现象的比较。有些是选题确定了比较对象是同类,如《中西悲剧比较》、《中西小说结构比较》、《中西自然诗歌比较》等;有些虽然选题本身难以看出是同类,但其内涵的同类性是明显的,如《沈从文与福克纳》,虽从标题看不出比较对象的同类性;但了解这两位作家的人马上想到他们都以满怀眷念描写故乡(湘西与美国南方),极具乡土性。2.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辩证比较没有可比性,其外延不是同一关系 但若把问题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则使对象的外延部分重合,而且使对象之间的表面上的不可比变成本质上的可比,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比较分析中,在更深更广的文学、文化层次上揭示其内在规律。这种可比性不太好把握,需要比较广博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思考能力。但其创造性更大,更能展示研究者的才识和能力。例如:《浮士德》与《西游记》。确定同类性可比性的角度 1.从文学自身要素寻求可比性。1)相同或相似的题材。2)相同的主题。3)相似的人物形象。4)艺术表现的类似。2.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探求可比性因素。3.从人类相通的道德思想感情方面去寻求可比性。4.从与文学相关的其他学科去探求可比性。
/
本文档为【第一讲 比较文学AB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