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五教案3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五教案3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023-09-23 8页 doc 20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847057

暂无简介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五教案3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五教案3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下面是我收集的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五教案3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供大家品鉴。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五教案1  教学目标  1痹谑导、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闭莆涨Э擞攵值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鼻胙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苯淌ψ急柑逯爻印1桶水、等。  教...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五教案3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五3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下面是我收集的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五教案3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供大家品鉴。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五教案1
  教学目标
  1痹谑导、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闭莆涨Э擞攵值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鼻胙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苯淌ψ急柑逯爻印1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 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板书: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比鲜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100千克重不重?
(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 000千克重不重?
(4)1 000千克就是1吨。1吨重不重?
  板书:1吨=1 000千克。
  2彼阋凰悖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 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 000 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2 000 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千克是1吨,2 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 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 00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
(3)解决问题。
①看图,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怎样思考的?
  学生2: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 000 kg,5 000-2 000=3 000(kg)。
  总结: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克、千克、吨的认识(四)
  教学目标
  1蹦芨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庇τ每擞肭Э恕⑶Э擞攵值慕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庇τ玫ノ换凰愕闹识解决实际问题。
  4碧寤崾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图
  教学过程
  一、选择单位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克千克吨gkg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较轻较重很重
(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80()。
  爸爸的体重是67()。
  1头河马大约重1()。
  1本连环画约重216()。
  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单位换算
  1彼狄凰担嚎擞肭Э恕⑶Э擞攵种间的进率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 000。
  板书:克1 000千克1 000吨
  2碧钜惶睿ń炭剖榈6页:第7题)
  4 000 g=()kg 9 kg=()g
()g=7 kg 6吨=()kg
  8 000 kg=()吨 ()kg=4吨
  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请学生评讲,就4 000 g=()kg,6吨=()kg这两题追问单位间的进率及思考过程。
  3痹凇鹄锾钌&amh1;gt;、
  三、解决问题
(1)出示图及题目:有5 000克白糖,每1千克装1袋,可以装多少袋?
(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同桌相互解决。
(3)出示图看图,你从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总结: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算单位,统一单位。
(4)出示图及题目:
  王叔叔家装修房子,这是他在一个建材市场购买的清单:
  水泥河沙地砖红砖墙砖
  2吨3 000千克1 100千克1吨900千克
  王叔叔租了两辆准载4吨的货车,可以怎样装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四、数学小调查
(1)到商店调查下面商品有多重。
  一把挂面、一包奶粉、一袋味精、一袋洗衣粉……
(2)查阅资料,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
  一头牛、一头鲸、一只蜂鸟、一只鸵鸟……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并自己交流。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五教案2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引导学生估算结果的大致范围。
  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为一、二、三年级教学班配备了多媒体讲台,为现代化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都来自城市,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我们班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近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五教案3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 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因此,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希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一定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老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
本文档为【最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五教案3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