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9-01-19 3页 doc 156KB 3181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不系舟红枫

从教近30年,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举报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第1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习题 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 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 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4. 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5.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选择题 1.( )的《儿童心...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含答案 第1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习题 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 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 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4. 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5.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 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选择题 1.( )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 A 黄翼 B 孙国华 C陆志伟 D陈鹤琴 2.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叫( )。 A 问卷法 B 观察法 C 个案法 D 书面调查法 3.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称为( )。 A纵向研究 B追踪研究 C横向研究 D横断研究 4.我国第一份公开发表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术杂志( )在1985年创刊。 A 《心理发展与教育》 B《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C 《心理发展》 D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 5.根据观察的时间安排可以把观察法分为( )。 A全面观察 B集中观察 C 重点观察 D分散观察 三、判断题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 2.普莱尔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 3.美国的格塞尔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 4.自然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数据比较可靠,结论经得起考验。( ) 5.以赞科夫为代表进行了“教育与发展”的实验研究,使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日益相结合。 ( ) 四、思考题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是什么? 2.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案 一、1.《一个婴儿的传略》2.19世纪后半期3.普莱尔4.霍尔5.《教育心理学》 二、1.D 2.AD 3.CD 4.A 5.BD 三、1.√2.× 3.× 4.× 5.√ 四、略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习题 一、单选题 1.“如果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我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医生、律师或是乞丐,无论他们的出身及种族是什么。”这个论断了()。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2.埃里克森强调人格结构中理性()的调节作用,他认为,通过这种调节作用,个体可以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危机,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A 自我 B本我 C超我 3.( )认为,自我对话是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的中间形式。 A皮亚杰 B维果斯基 C乔姆斯基 D班杜拉 4.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小学生正面临()心理危机。 A 信任对怀疑 B勤奋对自卑 C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D亲密对孤独 5.(   )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最基本的成分。 A.自我 B.超我 C.道德伦理 D.本我 6.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A形成了守恒概念 B自我中心 C 能够进行系统性的逻辑推理 二、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2.最近发展区: 3.年龄特征: 三、分析题 1.几个3岁的孩子在一起玩捉迷藏。其中的一个孩子将自己的头梦在被子中,而整个身子都露在外面。但是,他相信自己藏得非常好,小伙伴是不可能看到他的,因为他自己看不到他们。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用什么理论或观点可以解释孩子的这种想法?你能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2.有些小学生有“说谎”、“偷东西”的现象,作为教师的你如何来看待这些问题? 四、研究与设计 皮亚杰的活动教学法有什么特点?请你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建构理论,为小学低年级设计一堂活动课,并说明理由。 五、论述题 1. 如何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 2. 结合所学理论,谈谈你对心理发展的认识。 答案 一、B、A、B、B、D、A 二、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3.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质的特征,就是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它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三、1.(供参考)可以运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来解释。因为3岁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凭借表象来进行思维,并开始使用符号来表现和理解环境中的事物。能够根据物体和事物的不同性质来对他们做出不同的反应。他们的思维有着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所看到的世界与他们所看到的完全一样。当注意集中在问题的某一方面时,不能同时将注意转移到其他方面。因此,他们自己不能看见了,就认为小伙伴都无法看见他。类似这样的例子有:例如孩子将自己喝水杯里的开水倒入鱼缸,并说:“鱼儿也要喝水。”等。 2.(供参考)对于小学生所出现的一些缺点、错误,要注意积极引导,而不能一味地惩罚,更不能以此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定性。因为小学生的自我和超我都还在发展,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本我的控制,因此容易出现一些所谓的“道德问题”,如说谎、偷东西等。 而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应把这种问题的性质看得过于严重,不要因此而否定孩子的品德和人格,但同时要注意及时地发现、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要使这种行为逐渐成为习惯。要特别重视关于纪律、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使这些东西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超我中,以此指导他们一生的行为。 四、(供参考)。在活动课设计中应注意几点: 1.重点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不只是被动的听讲,并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手脑并用,强调思考、分析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将知识学习与生活需要相互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2.提供有教育价值的各种活动,配合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的需要,使学生依照自己本身的能力来选择所从事的活动,重视学生的个别能力、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尽可能地照顾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让他们置身于较轻松的自然环境下和鼓励、合作的气氛中,按照各自能力的发展水平来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 (活动设计略)。 五、略。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习题 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据调查显示80%幼儿、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胆小、人际关系不佳、语言发展迟缓等都是由于________失调引起的。 2.观察是一种有________、有________、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3.小学生善于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记忆策略来增强记忆的效果。 4.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是三种思维的基本单位。 5.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整个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划分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阶段。 6.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儿童三岁时,立体视觉的建立已接近完成。5至7岁时正常视力应为1.0。( )岁时视力发育已基本完成,不会再有大的变动。 A 5~7  B 6~ 7 C 7~8 D 8~9 2.小学低年级儿童( )已相当成熟,但小学低年级儿童的( )还处于正在发展阶段,儿童常常会不清楚或忘掉由他人给定的目的。 A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C 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 D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 3.小学低年级儿童的( )记忆要明显优于( )记忆,他们擅长记忆具体的事物,而对于公式、法则、规律等还不善于记忆。 A 具体形象 语词  B 语词 具体形象 C 语词 语词 D 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 4.小学生的思维结构包括( )。 A 思维的目的 B思维的自我监控 C思维的材料, D 思维过程 5.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这种观点是( )理论的说法。 A 社会学习论 B 环境论 C 先天决定论 D 环境与主体相互作论 6.想象的构成方式有( ) A 黏合 B 夸张与强调 C 拟人化 D 典型化 三、思考题 1.论述学习活动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向儿童出示两张相似的图片,要求儿童找出两张图片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浅谈儿童在观察图片中的特点,讨论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 3.随着儿童的发展,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语词记忆和形象记忆有些什么变化规律,在教学中如何应用这些规律? 4.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5.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6.你如果是小学低年级教师,将怎样考虑儿童注意的特点,组织教学工作? 7.为什么说直观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8.小学儿童对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数目,常常不能正确辨认,这是为什么?   答案 一、1.感觉统合,2.目的、计划,3.复述、动手操作、组织,4.语言的准备期、语言的发展,5.表象、概念、语言, 6.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二、1.D 2.B 3.A 4.ABCD 5.B 6.ABCD 三、(略)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习题 一、填空题 1.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     、    、    和 四个方面。 2. 小学生在班集体中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   和    特点。 3. 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从形式上看包括    、 、 三种心理成分。 4.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     性、   性和    性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发展。 5. 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题 1.小红在小学二年级时,常因小事与同学吵架,升入三年级后,这种现象便逐渐减少了,这说明小红的情感( )得到发展。 A、丰富性 B、深刻性 C、稳定性 D、可控性 2.小学五、六年级的儿童,择友的主要是( )。 A、直接接触关系 B、接受关系 C、敬慕关系 D、其它关系 3.下列人际关系属于小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是( )。 A、亲子关系 B、同学关系 C、师生关系 D、领导关系 4. 自我评价属于( )范畴。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调节 5. 小学生评价自己的言行时,更多地看见自己的优点,忽视自己的不足,这表明 儿童的自我评价缺乏()。 A、独立性 B、全面性 C、社会性 D、稳定性 三、判断题 1.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际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 2.在人际交往中,小学生普遍倾向于选择异性同伴。 ( ) 3.自我意识各成份之间的发展是同步的。( ) 4.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呈现出一条非常理想的上升曲线。( ) 5.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 四、思考题 1.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 2.小学教师中普遍有这样的议论:“小学儿童越小越讨喜,好管;越大越讨厌,难管。”这是为什么? 3.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自我意识? 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性格品质和积极的社会性品质? 答案 一、填空题   1、内容、深刻性、稳定性、可控性;2、同质性、趋上性 ;3、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4、独立、稳定、全面;5、性格。 二、选择题 1、D 2、A 3、B 4、A 5、B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四、思考题 略 第五章 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习题 答案 习题 一、判断题   1.能力就是智力。() 2.知识越丰富,能力越高。 ( ) 3.智力高的人创造力强。 ( ) 4.男性比女性聪明。 ( ) 5.场依存型的儿童更喜欢社会定向的职业。 ( ) 6.冲动型的儿童多采用整体性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 ( ) 7.个体的认知方式无好坏之分。 ( ) 8.气质有好坏之分。 ( ) 二、名词解释 1.智能 2.超常儿童 3.气质 4.性格  5.认知方式 6.场独立型 7.场依存型 三、问答题 1、智能的个别差异有哪些表现?如何针对儿童智能差异进行教育? 2、如何根据儿童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3、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认识,分析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4、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因“性”施教。 答案 一、 判断题 1.×2. ×3.×4.× 5.√6.√7.√8.× 二、名词解释 1.智能:泛指智力和能力,它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2.超常儿童: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走过正常儿童水平,智商在130以上,则被称为超常儿童。 3.气质:指人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它表现在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显露程度等方面。 4.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5.认知方式又叫认知风格,指个体习惯性的加工信息的方式。 6.场独立型:信息加工时,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主要依据内在的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不够细心、不能体察入微。 7.场依存型:信息加工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心理分化水平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三、问答题 1、智能的个别差异有哪些表现?如何针对儿童智能差异进行教育? 答:儿童的智能差异表现为以下方面:1.智能类型的差异性上;2.智能水平的差异性上;3.智能表现早晚的差异性上。 我们应该在教育活动中仔细观察每个儿童的能力倾向,并给予适当的激发与关怀;由于大多数儿童处于正常智力水平,我们应该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大多数正常儿童身上,根据他们的水平进行教育,同时分辨出超常、正常、落后的分布,因材施教;同时要关注并着力培养那些智力早熟者,但也不能那些的儿童,他们有的可能是智能晚熟者。 2、如何根据儿童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答:首先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使他们意识到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面与消极面,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气质的积极品质,防止消极品质的产生。 其次,根据学生气质特点进行个别教育。 最后要注意和防止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 3、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认识,分析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答:首先生物因素是造成男女两性心理和行为差异的前提。 另外,导致男女两性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更多的是社会因素:首先是家庭的影响,父母对于男女孩的教育方式有差异;其次社会现实也是造成男女性别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 教育因素对男女的差异的形成更为深刻、突出和显著。教育对男女两性差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 4、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因“性”施教。 答:首先要在教育中指导学生发扬男女性别各自的优势,克服劣势;创造条件,加强男女两性的交往;消除偏见,对男女一视同仁;针对学生具体对象具体分析;教育儿童正确认识自己;修订教材和课外读物,消除男性社会一边倒的传播。 第六章 学习的理论观点   习题 答案   习题 一、选择题 1.按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分为( )。 A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B 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C 发现学习与机械学习 D 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   2.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 )。 A新旧知识的联系 B 认知结构 C 知识建构 D 自主探究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除了材料有逻辑意义、学习者的积极心向,还包括( )。 A 概括性联系 B 非人为联系 C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D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4.旨在发掘人类的心理潜能,强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是( )最根本的目的。 A 人本主义 B 建构主义 C 认知主义 D 行为主义 5.(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双向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 A 人本主义 B 建构主义 C 认知主义 D 行为主义 二、名词解释 1.强化: 2.程序教学: 3.发现学习: 4.有意义学习: 5.先行组织者: 三、分析题 1.如何帮助刚进入一年级的新生尽快掌握课堂常规,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请说明理由。 2.如果你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班主任老师,你希望同学们都能讲文明、讲礼貌,你如何选择一个榜样? 四、研究与设计 1.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设计小学数学《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请说明设计思路。 答案 一、B B D A C 二、1.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的发生概率。 2.20世纪由斯金纳所创立,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 3.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经过自己的探索寻找,以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4.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5.它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三、1.将课堂常规先划分为一个一个小的、具体的目标,如课前准备、上课发言举手、认真听讲等具体目标,然后通过逐步强化可以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对于达到目标的儿童给予及时强化。通过消退则可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即通过不予强化来减少某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在塑造行为时要注意这样一条原则:学生必须在他们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能向新的行为延伸。对于能在一节课保持良好行为的学生,就应该在超过一节课的时间再予以强化。 (也可以运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来说明。) 2.研究表明,榜样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个体的观察学习。同时,人们倾向于注意那些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拥有权力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而社会地位较低、能力较弱、权力很小且缺乏吸引力的榜样则难以成为模仿的对象。作为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课时间,集体选举本班男女生各一名,这两个榜样不仅讲文明礼貌,而且人缘最好的、担任一定的班级或学校职务、学习成绩也很突出的同学,并且授予他们为“班级文明小明星”。 四、设计思路:因为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周长的概念,也知道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了,那么可运用说明性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第一阶段:呈现先行组织者。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周长、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这个包摄性更高、更广的知识来引导,提供正例;第二阶段: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通过教师的讲授、动手测量等手段来学习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第三阶段: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通过整合协调的原则,提示新知识正方形周长计算与长方形周长计算之间的关联,使学习者将新知识扩充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具体设计略。 第七章    学习动机的激发   习题      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 和 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2.     学习动机的理论主要有 、 、 、 、 。 二、名词解释 1.  学习动机 2.  归因 3.  成就动机 4.  自我效能感 5.  附属内驱力 三、思考题 1. 有人说,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好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 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谈谈以后你当了本门专业的小学老师后,你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 一、填空题 1.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2.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二、名词解释  1.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3.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4. 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5. 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三、思考题 1.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因此,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存在动机与效果不太一致的情况。 2.结合专业课程特点(略) (1)从知识的角度:强调学习内容的知识性、探索性和实用性使学习内容具有知识性、探索性和实用性 (2)从组织教学的角度 ①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表扬和批评: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运用表扬和批评,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④ 适当开展竞赛,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八章 知识的建构 习题 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安德森将广义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 ,另一类为 。  2.学习“dog”的意思是狗,这属于 。 3.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 的关系。 4.规则学习有两种形式: 和 。 5.加涅从学习结果分类的角度来看,程序性知识包括对内调控的 和对外办事的 。 二、选择题 1.陈述性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 A概念学习 B 图式学习 C符号表征学习 D命题学习 2.规则的学习以( )先决条件。 A 高级规则 B 定义性概念 C 具体概念 D 辨别 3.奥苏伯尔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区分为意义同化的三种模式是( ) A 辨别学习 B下位学习 C 上位学习 D 并列结合学习 4.根据迁移的层次,可分为( ) A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B 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态度和情感的迁移、能力的迁移 C正迁移和负迁移 D 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 5.原先学过“鱼”的概念,现在学习“草鱼”的概念,是( ) A 并列结合学习 B 上位学习 C 下位学习 D 辨别学习 三、判断题 1.知识整合的实质就是,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 ( ) 2.认知策略属于陈述性知识,但是智慧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 ( ) 3.“我很喜欢他。”这是一个命题。 ( ) 4.人的长时记忆保持的是句子本身而不是它的抽象意义。 ( ) 5.图式也是陈述性知识的重要表征方式。 ( )   四、思考题 1.如何来促进学生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2.如何来促进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把握? 3.请举例谈谈概念学习的两种方式。 4.请举例谈谈如何实现知识整合? 5.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为促进知识迁移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一、填空题 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2.符号表征学习 3.若干概念之间 4.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例-规法)、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规-例法) 5.认知策略、智慧技能 二、选择题 1.ACD 2.B 3.BCD 4.A 5.C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四、思考题(略) 第九章    技能的形成   习题      答案       习题 一、判断题 1.技能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而形成的。 ( ) 2.技能是随机的、任意的动作组合。 ( ) 3.技能是本能行为,不是后天获得的。 ( ) 4.作为技能的活动方式达到了自动化,是说技能完全不受人的意识的控制。( )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形象地说明了心智技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 ) 6.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 ) 7.原型定向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 ( ) 8. 操作技能的形成需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即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好 ( ) 9.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多次尝试着做动作之后才开始给予信息反馈不如立即给予信息反馈效果好。                                                                                ( ) 10.任何练习都具有“高原现象”。 ( )   二、名词解释 1.技能 2.操作技能 3.心智技能 4.外部反馈 5.原型内化   三、思考题 1.有效的操作技能的模仿和练习应当遵循哪些条件? 2.简述心智技能的特点。 3.心智技能的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4.心智技能的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有哪些? 5.心智技能的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有哪些? 6.技能的本质是什么?它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7.“心智技能是内在于学生头脑中的心理特性,是学生心智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对于这一表述你是怎样理解的?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心智技能的形成状况进行评定? 8.以某一学科具体内容为例,根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设计一个心智技能活动模式,并提出使学生获得这一心智技能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9.在操作技能形成的训练中,如何安排练习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名词解释 1.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系列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符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又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或事给予的反馈,是教师、教练、示范者、录像、计算机等外部信息源对学习者的操作结果及其操作过程的反馈。 5.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三、思考题 1.有效的操作技能的模仿和练习应当遵循哪些条件? (1)模仿和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 (2)在练习方式上,做到各种方法综合使用。 注意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相结合。 独立性较强的练习和独立性较差的练习结合使用。 在练习方式上还可以模仿性练习和实际性练习相结合。 (3)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分配应当合理。 (4)练习中要及时反馈。 (5)注意克服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2.简述心智技能的特点。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2)动作执行的内潜性。 (3)动作结构的简约性。 3.心智技能的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为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及动作的执行方式,形成进行活动的完整的映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构成活动的动作不能以现成的形式教授,而是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每一步的动作及执行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各动作划分的原因及动作顺序的符合法则性,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5)教师可以用复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原型定向的学习成效。 4.心智技能的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有哪些? (1)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2)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3)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4)注意与言语结合。 5.心智技能的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有哪些? (1)动作的执行应从外部言语开始,逐步转向内部言语。在采用外部言语的场合,还应注意出声的外部言语转向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最后指向内部言语,顺序不能颠倒。 (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依据活动的掌握程序逐渐缩简,其中包括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动作成分或合并有关的动作。 (3)要注意变化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4)在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6.技能的本质是什么?它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系列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 7.答案略。 8.答案略。 9.在操作技能形成的训练中,如何安排练习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1)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 (2)在练习方式上,做到各种方法综合使用:注意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相结合;独立性较强的练习和独立性较差的练习结合使用;在练习方式上还可以模仿性练习和实际性练习相结合; (3)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分配应当合理; (4)练习中要及时反馈; (5)注意克服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第十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习题      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迈克卡根据学习策略所涵盖的成分,将学习策略分为三部分,它们是、 、 。 2. 是前后所学的信息之间存在着的消极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如果把反复阅读与 结合起来,可获得较好的记忆效果。 4.从广义上来说,学业求助策略泛指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面向 请求帮助的行为。   二、选择题 1.当学生学习一系列的词汇后立即对其测验,开始和结尾的那些词汇记忆是最好的,中间位置的词汇记忆最差。当要求被试迅速记忆30个无意义的数字后立即对其测验,测验结果通常会出现( ) A 只有开头几个数字记忆较好 B 所有数字都没记住 C开头和最后几个数字记忆较好,中间的数字基本都没记住 D 只有最后几个数字被记住 2.艾宾浩斯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无意义的音节之后,遗忘曲线即开始迅速下降,然后逐渐缓慢下来。所以( ) A 记忆之后应该马上复习 B复习应该采用部分复习和整体复习 C 要注意把复习时间分散开,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 D 复习时要注意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3.信息的组织策略有( ) A 划出重点 B 列提纲 C 做示意图 D 利用表格   三、名词解释 1.过度学习 2、元认知 3、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四、思考题 1、设计一个记忆方法记住我国古代所有朝代的名称 2.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一个大学期间的时间计划表      答案 一、填空题 1.认知策略、元认识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 2.抑制 3.试图回忆 4.他人或面向物   二、选择题 1.C 2.A 3.B、C、D   三、名词解释 1.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是在刚刚达到完全记住的基础上,再进行一定的超额学习。一般来说,过度记忆的次数以刚刚能背诵所需要的复述量为基础的150%左右为适宜。 2、元认知:关于个体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元认知的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 3、前摄抑制、倒摄抑制:抑制是前后所学的信息之间存在着的消极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果先前所学的知识干扰了后来所学的知识就被称为前摄抑制,后来所学的知识干扰了先前所学的知识,就称为倒摄抑制。   四、思考题        (略) 第十一章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习题      答案       习题   一、判断题 1.问题就是习题。 ( ) 2.一般地,结构良好问题比结构不良问题更容易解决 ( ) 3.专家在任何情况下都比新手更快的解决问题。 ( ) 4.一般地 ,关系命题的理解比指定命题更难。 ( ) 5.个体动机水平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就越高。 ( )   二、名词解释 1.问题 2.问题解决 3.定势 4.创造性   三、思考题 1.如何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4.√ 5. ×   二、名词解释 1、问题:问题就是“难题”或者“疑难”,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 2、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形成一个新答案,超越以前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的过程。 3、定势: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4、创造性: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的智力品质。   三、思考题 1.如何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 答: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时一种以目标为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建立问题表征、确定认知操作、实施认知操作、评价解决结果等四个基本阶段。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影响问题解决得因素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和动机、问题情境和表征方式、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和酝酿效应。 3.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创设环境、激发潜力;注重个性塑造;开设课程、教授策略   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习题      答案       习题 一、判断题 1. 教育者的道德要求都会导致儿童的变化。 ( ) 2. 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四个基本心理特征。( ) 3. 皮亚杰的道德判断二水平论告诉我们“小组道德讨论”法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法。( ) 4.受到替代强化和直接强化的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都会增加。 ( ) 5. 内化是社会规范学习的最高阶段。 ( ) 6. 在儿童的社会规范学习中,教师的信服度越高,他的教育要求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 7. 移情是通过对别人的处境的认识而产生与之相同的情感体验。 ( )   二、名词解释 1.社会规范学习 2.品德 3.助人行为 4.侵犯行为 5.对偶故事     三、思考题 1.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给我们什么启示? 3.社会学习理论的操作技术有哪些? 4.小学儿童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5.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6.助人行为的产生受哪些条件的制约? 7.侵犯行为矫正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 一、判断题 1. × 2. × 3. × 4.√ 5.√ 6.√ 7.√ 二、名词解释 1.社会规范学习:个体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相应行为方式与习惯的过程。 2.品德:个体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助人行为:使他人受益而非自己受益的亲社会行为。 4.侵犯行为:针对企图避免受伤害的他人的身体或心理的伤害行为。 5.对偶故事:皮亚杰用来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两个情节相似但性质不同的道德行为事件。 三、思考题 1.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要点: ①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 ②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③品德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给我们什么启示? 略 3.社会学习理论的操作技术有哪些? 要点: ①使用榜样的技术。 第一,选择典型的榜样。 第二,榜样扮演。 第三,榜样目标分步呈现。 ②促进模仿的技术。 第一,反复示范。 第二,主动复演。 第三,及早反馈。 第四,提供模仿的心理安全。 ③促进迁移的技术 第一,适量的练习。 第二,提供变式的情境。 4.小学儿童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要点: ①从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 ②从外控到内控 ③认知与行为不同步 5.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要点: ①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 ②教育者的信服度 ③信息的可信度 ④学校教育以外的环境因素 (3)同辈群 (1)社会文化与大众媒体 (2)家庭 6.助人行为的产生受哪些条件的制约? 要点: ①助人行为的形成 ②情感唤起和移情度 ③道德责任的内化程 ④代价和回报分析 7.侵犯行为矫正的原则是什么? 要点: ①     情感接纳 ②     了解侵犯动机 ③     因人因时因地开展创造性工作 ④     培育人际关系和舆论环境
/
本文档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