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五仿写(含修辞和逻辑)课件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五仿写(含修辞和逻辑)课件

2019-04-16 97页 ppt 1MB 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ZHOUXUN

对个人、家庭、企业等资产的风险和配置有独到的见解

举报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五仿写(含修辞和逻辑)课件答案 (示例)①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②书店里的图书更多,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一、修辞式仿写1.(2018·全国Ⅱ)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材料:奋斗 团结 梦想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12345真题精做解析 首先明确开场白的主题——“青少年心...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五仿写(含修辞和逻辑)课件
答案 (示例)①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②书店里的图书更多,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一、修辞式仿写1.(2018·全国Ⅱ)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材料:奋斗 团结 梦想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12345真题精做解析 首先明确开场白的主题——“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和题干中的限制条件——“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分析要补写的句子的位置及其与前后分句的联系。文段所要补写的句子是对“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的进一步描述。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是为了使描述更加形象、生动,突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考点简释考点要求 表达应用 E1.仿用句式简释:“句式”就是常说的句型,即句子的或者格局。仿用句式指的是根据提供的语句句式特点,仿写一个或几个内容相关、句式相同的句子。这种考查往往与修辞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仿写越来越与逻辑的考查结合在一起。2.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简释:“常见的修辞手法”指上面九种,明确了考查的范围,“正确使用”是指不考查修辞的概念、术语,重在“使用”,即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效果。题点二 逻辑式仿写:表与里答题提示:首先,要读清、读准示例。“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在句式上,采用的是两个四字结构在前、六字结构在中、十三字结构在后的句式;在顺序上,是按从古到今、从前到后的顺序排列;最后的十三字结构有一个词语高度地概括了前面的词语。所谓仿照示例,就是仿照这些具体的内容。其次,要对题目提供的材料分类排序。垦田、治水、脱贫,都归奋斗;共济、守望、御外,都归团结;开天、逐日、复兴,都归梦想。再按时间的前后,四、六、十三字的结构,便可排出。题干中有一个词叫“续写”可能会对某些考生有干扰,只想到续写,忽略了仿照示例写,所写的内容就不符合要求了。审准题目要求,对完成这道试题很重要。12345参考答案 评分: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每句2分,其中句式1分,内容1分)123455.(2017·全国Ⅲ)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③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句式2分,逻辑合理3分)12345全国卷在仿写命题上坚持“新”“老”并进的策略。所谓“老”,就是传统的仿写与修辞的结合,这里姑且称为“修辞式仿写”;所谓“新”,就是创新题型与考点,把仿写与逻辑结合在一起,这里姑且称为“逻辑式仿写”。2017年高考卷坚持创新,逻辑式仿写题横空出世;2018年高考卷继承传统,修辞式仿写题强势回归。下面谈谈它们各自的命题特点:1.修辞式仿写①题型稳定,以话题式仿写为主。②考点综合。把句式(语法)与修辞一起综合考查。修辞上多涉及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手法。2.逻辑式仿写①考查逻辑,不考名词术语,重在语言实践中判断、推理。②逻辑与语言紧密结合,出发点是逻辑,落脚点仍是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命题微探一、比喻:打比方1.概念。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2.构成必需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种类。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4.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理解必备知识九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和作用知识运用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假如我是一粒种子,我愿播进你肥沃的土地,萌发一片葱郁的生机。答案 (示例)假如我是一个音符,我愿谱进你甜美的歌里,鸣奏一曲动人的旋律。假如我是一滴春雨,我愿洒进你干涸的心田,滋润一段诗意的人生。知识运用2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请体味语境,参照画线句的结构和字数拟写出中间两个比喻句的喻体。答案 (示例)一棵向上的春苗 一朵奔腾的浪花二、比拟:变个脸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2.种类。①拟人;②拟物。3.作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4.注意问题。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②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低低的私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符。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于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知识运用3仿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另外选择一种事物,表达出一种善意。沙发:人家都说/我的模样好像表示/“请坐请坐”/其实不是/这是一种/“让我抱抱你”的姿势。答案 (示例)茶杯:人家都说/我的模样好像表示/“请喝水请喝水”/其实不是/这是一种/“让我亲亲你”的笑容。比拟与比喻的区别(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而“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三、借代:做代表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①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3.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4.注意问题。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如“诸葛亮”等做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做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知识运用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B.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D.遥望洞庭山水色(一作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解析 D项运用的是比喻手法。A项“衣冠”代指达官贵人。B项“珠翠”代指宫女。C项“孤帆”代指船。√借代与借喻的区别(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四、夸张:说大话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4.注意问题。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知识运用5我国传统节气,不仅是身外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请仿照示例,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并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答案 (示例)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惊蛰——轻雷隐隐,凝聚雨露,万物苏醒,虫叫蛙鸣。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按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②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③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按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按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3.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4.注意问题。现代人写的对偶句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虽然上下句字数相等,但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知识运用6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不超过30个字。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答案 (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对偶修辞的能力。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时表现出了相似的感受:很面熟。两人有这种感觉不足为奇,因为他们确实是前世有缘,所以才会有一见如故的感受。解答此题需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双重要求。六、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从结构上,排比可分为四类: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③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④复句排比。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知识运用7(2017·山东)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往乐观坚强,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们邀请了著名心理学家王教授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请鼓掌欢迎。答案 (示例一)它如春风,吹走我们脸上的愁云;如阳光,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如暖流,融化我们心里的坚冰(示例二)它如明亮的灯火,温暖寒冷的暗夜,驱散心头的迷雾,照亮回家的路途对偶与排比的区别(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2)词语的避重与重字有别: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紧凑密集之感。(3)对偶以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七、反复:千言万语,一个声音1.概念。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等。2.种类。①接连反复。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②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3.作用。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知识运用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过去)柴垛是家力的象征。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节选自《柴禾》,有删改)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八、设问:自问自答1.概念。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①一问一答式。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②几问一答式。例如: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3.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知识运用9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补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人们在关注自己是否衰老时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官,不妨自己诊断一下:你的鼻子能否嗅得出四季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皮肤能否感觉出海滩上沙粒的粗细和清风的徐疾?如果这些你都可以,那就不能以为自己衰老了。答案 (示例)你的耳朵能否分得出音乐的悲欢 你的眼睛能否辨得出天空中彩虹的浓淡和云霞的明暗九、反问:无疑而问1.概念。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①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②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3.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知识运用10下面是某同学在教师节给老师写的感谢信的开头,请替该同学续写两句话,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意。要求:使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50个字左右。老师,在这属于您的节日里,让我怎么感谢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老师,您是海,我是舟,没有您的承载,我怎能扬帆远航 老师,您是山,我是泉,没有您的孕育,我怎能涓涓流淌设问与反问的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2)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然后自己回答;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的思想,答在问中。一、仿写要求:形神兼备修辞式仿写的要求是既形似又神似。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做到:1.形似:句式一致,修辞一致(1)句式一致。仿写的句子与给定的范例句式一致是仿写的基础。(2)修辞一致。这是仿写的关键。要求修辞一致,有时不是单指哪一种修辞手法,更多的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2.神似:内容一致,联想相称(1)内容一致。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连贯统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叙述层次或论述结构,它往往要求仿句与所给语境思想一致,内容贯通,往往还涉及感情一致、风格一致等问题,如所给语句文采飞扬,充满褒奖之情,那么仿写的语句也应与之一致,否则就会显得很不协调,不统一。掌握关键能力三类仿写题的仿写要领(2)联想相称。仿写题,尤其是修辞式仿写,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更侧重考查考生的丰富的联想能力。具体而言,需要考生运用相同或相似、相对或相反联想以及相关联想等几种联想方式。①相似联想。即由一事物想到在一特征上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的联想,它必须有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比喻、比拟和通感等修辞手法都遵循了相似联想的规律。这也是仿写的主要联想方式。②对比联想。即由对某一事物感知联想起与之特点相反的事物的一种联想。比如由悲观之人、物联想到乐观之人、物等。边练边悟1根据上下文语境,补写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时间是空的。它大到无边无际,如一切生灵唯一裁判,如神;它小到无影无踪,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奴隶。它操纵着生命而又似乎被人操纵。它掌管了生杀予夺大权而又隐形无声。处处有它而无它,处处无它而有它。时间是谁?它是由黄转绿暗暗托出春天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它③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①如被钟表匠囚禁于方寸之间的生命 ②是淹没着宇宙万物的滔滔洪流 ③是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二、三类仿写题的仿写要领(一)填空式仿写(嵌入式仿写)填空式仿写一般是在所提供材料的中间空出一句或几句,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仿照上句或下句的句式及修辞,补写一句或多句与原句在内容上有密切关系的句子,构成一个完整的语段。有时候是在所提供材料的末尾留空,要求考生根据例句的句式和内容,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与上文构成一段语意完整的文字。边练边悟2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再写两个句子,必须符合文段主旨。阅读屈原,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思想、文化的传承也铸就了中国文化,也正是这种吸收传统文化的特点,使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答案 (示例)阅读陶潜,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告诫激励着一代代人继往开来阅读李白,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屈激励着一代代人书写正直人生这类题,无论是把要仿写的句子放在文段中间还是结尾(放在中间的叫嵌入式仿写,放在结尾的叫续写式仿写),解答时都要注意:①审题干对象,尤其是审隐性要求,即它的上文或上下文,所有的句式、修辞及内容等要求都蕴含在这里面,这是审题的重点所在。②仿出的句子不仅在句式、修辞、内容、用语、情感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与上下文保持一致,更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照应、连贯,语境要一致。审答点拨(二)命题式仿写(话题式仿写)命题式仿写也叫话题式仿写,它一般是仿照例句句式,围绕另一话题写句子,即仿句与例句在内容上没有联系,只是要求句式、修辞手法等相同而已。有时候话题比较自由,只提供要求和例句,然后让考生自由选择话题,进行仿写。边练边悟3仿照下面关于“蓝天”的示例,以“大海”为话题,续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近即可。白云恋我一往情深,蓝天赐我无限期盼。我期盼行万里路,亲身感受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那独坐但情意悠然的闲适:做一朵白云静享自然。边练边悟4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万丈高楼平地起,道出了打好基础的真谛。材料:心境 复习 谦逊不管风吹浪打 温故可以知新 虚心使人进步虚怀若谷 心如止水 查缺补漏 不耻下问 充耳不闻 亡羊补牢答案 (示例)心如止水,充耳不闻,不管风吹浪打,道出了良好心境的真谛。查缺补漏,亡羊补牢,温故可以知新,道出了及时复习的真谛。虚怀若谷,不耻下问,虚心使人进步,道出了谦逊好学的真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审清例句的句式特点,仿句要与例句的句式保持一致。②分析例句的修辞特点,仿句的修辞手法要与例句的保持一致。③看清题目要求,仿写是另立话题还是顺着原先的话题。④依据仿写话题展开联想、想象,写出形象合理的语句。审答点拨(三)对联式仿写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源远流长,对联的出题形式主要是给出一联(一句),要求对出另一联(一句);或者给出短语,要求组成对联。这实际上也是仿写句子的过程,只是对联本身还有音韵和平仄(现在只是对上联与下联的末字有平仄要求),比一般的仿句难度稍大。答案 (示例)(1)寸草春晖难报恩来(2)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功同五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边练边悟5下面是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国人书写的两副挽联中的短语,请把这些短语重新组合起来,其中一副对联的上联已给出。(不得遗漏短语)难报恩来 生为国家 耿耿忠心昭日月 何堪魂去 千秋青史 功同五岳 寸草春晖 德同湖海 洋洋正气结丰碑 死为人民(1)上联:千秋青史何堪魂去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写对联,要注意把握对联本身的特点和要求:①在内容上,上下联语意应相承或相关。②在形式上,上下联应符合绝对的工整对仗。比如,字数完全相等,词性相对,结构一致,等等。③在韵律上,上联最后一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应为平声。审答点拨仿写审题——审出显隐要求在所有的语言表达题中,仿写的审题最重要,难度最大。其要求是:1.审题干,主要审显性要求。2.审例句(或仿句的上句或下句),主要审隐性要求。例句所包含的隐性要求有:(1)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和特点。审题时既要注意整个句子,又要注意句子的局部特点。(2)修辞特点,即例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注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注意所有的修辞应一致。(3)内容特点,保证仿句与例句的句意性质一致。(4)感情特点,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保证句意情调一致。(5)用词,如词语的褒贬雅俗,有无叠句等。(6)标点的暗示,如分号表示并列或对举,冒号表示总分关系等。特别提醒审题示例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照审例句隐性要求的要求,可以从以下角度审题:①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和特点:采用主谓式短句,句间关系是从持久到短暂的递减关系,最后归结到人的情态。②修辞特点:运用排比和近似顶真的修辞手法。③内容特点:总体上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之感。④感情特点:略带伤感。⑤用词:简洁。⑥标点的暗示:以分号为界,每对短句相对独立,表现的是物在物去的客观现象。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与他所掌握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密切相关。语法,决定语言“通不通”;修辞,决定语言“好不好”;逻辑,决定语言“对不对”。逻辑是个多义词,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主要包括概念、命题、推理等内容。一、概念每一个概念,揭示的都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借此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每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理解必备知识概念∙命题∙推理∙逻辑规律1.概念与词语的关系平日里所说的词语,是从语言角度的叫法;如从逻辑角度,则叫“概念”。概念与词语之间的关系很复杂:①一个概念可以用多个词语表示。如父亲,概念可以用爸爸、老子、爹等多个词语表示。②一个词语可以表示多个概念。如海,在北京人、广东人、云南人的理解中其概念内涵是不一样的。既然概念与词语之间有这么复杂的关系,那么就要注意透过词语看词语背后的概念。要正确使用概念,就必须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与我们理解的床并不是一回事,它实际上指的是围在井口的一圈栏杆。2.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共有五种关系,可用下图表示:知识运用1判断下列各对概念之间的关系。①鲁迅——《孔乙己》的作者 ②教师——作家 ③文学作品——散文 ④真理——谬误 ⑤黑——白答案 ①全同关系 ②交叉关系 ③包含关系 ④矛盾关系 ⑤反对关系3.概念的分类分类时必须按照同一个标准来划分,否则容易犯概念交叉的错误。如:出席“十九大”的代表有公务员、军人,还有不少女代表。“公务员”“军人”与“女代表”之间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使用。知识运用2请说出下列句子中概念使用的错误。①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及外国名著。答案 “诗歌、散文、小说”与“外国名著”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②抓不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面实现小康的一件大事。答案 “抓不抓”是肯定否定两面词,而“实现小康”是肯定面,可在“全面”前加“能否”。③我国长期以来提供钓鱼岛及其周边海域天气预报,为渔民生产、海上搜救和各种海上活动提供气候保障,这是世界气象组织赋予我国气象部门的责任。答案 “渔民生产、海上搜救”均属“海上活动”,三者不能并列。二、命题(判断)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就是用肯定或否定的形式反映周围现实的思维形式。判断有一个真假问题。“苹果是水果”“钢笔是笔”都是真判断,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天体都以太阳为中心运行”都是假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有一些判断的真假,一时难以下结论。如“宇宙人是存在的”“飞碟是外星人的飞行器”“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只有通过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断定这些判断的真假。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等,就犯了判断不符合实际的语病。命题与句子间的关系也很复杂,它们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一个句子不止一个命题,它就是多义句,即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在字面意义外还有隐含意义。多义,很可能造成歧义。如:王刚在飞机上写字。这就是一个歧义句。知识运用3说说下列句子的隐含信息。(1)你准备坐飞机还是乘高铁去上海?答案 有人准备去上海,还没有出发;选择何种交通工具,由自己定夺。(2)从那以后,祥林嫂就不再提那件令人伤心的事了。答案 不是自愿的,有难言之隐;祥林嫂过去常提起那件事。知识运用4判断下列命题错误的原因。(1)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答案 “老师”与“作家”是交叉关系,不能使用不相容选言命题。(2)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答案 “工作证”与“学生证”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选择关系。三、推理推理是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它由前提、结论、推理联项三部分构成。其中,前提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推理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常项。推理形式:(1)三段论。如: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他有选举权,所以他已经年满18岁了。(2)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两种可能引申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推理往往要借助复句的语言形式来体现:(1)条件关系:①充分条件关系:只要A,就B。(有A就有B,有B则不一定有A)②必要条件关系:只有A,才能B。(有A未必有B,有B一定有A)③无条件关系:除非A,才(不)B;无论A,都B。(2)假设关系:偏句提出一种假设,正句说出结论。①偏句假设条件实现,结果就能成立:如果A,就B。②偏句与正句语意相悖,假设与结果不一致。偏句先退一步说,把假设当作实现而改变结论,这种句子更强调正句。即使A,也B。(3)选择关系:①或此或彼:与其A,不如B;或者A,或者B。②非此即彼:不是A,就是B。③取此舍彼:宁可A,也不B。用复句表达时,不要用虚假的前提进行推理,也不能滥用关联词,强加因果,更不要把各种逻辑关系搞混。知识运用5说出下列复句的错误。(1)他普通话说得很好,看来一定是个北京人。答案 大前提“普通话说得很好的都是北京人”,显然虚假。(2)我数学很棒,因此对语文不感兴趣。答案 强加因果关系。(3)只要勤奋学习,必将取得好成绩。答案 命题过于武断,勤奋学习只是取得好成绩的充分条件之一。知识运用6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判断推理。它包含两个性质判断构成的前提,和一个性质判断构成的结论。请根据第①句话的三段论推理示例写出第②句话的三段论推理。示例:①你是经济学院的学生,你应当学好经济理论。大前提:经济学院的学生都应该学好经济理论。小前提:你是经济学院的学生。结论:你应当学好经济理论。②这部连续剧不是优秀作品,因为优秀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作品。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逻辑规律1.同一律“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不能中途偷换概念,改变话题。“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这里两个“群众”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集体,后者指“群众”中的一员。该推理违反了同一律。2.矛盾律“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必有一假。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肯定又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如: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3.排中律“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是假的,必有一真。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矛盾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避免“两不可”。知识运用7分析下面的例子,看看它们分别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1)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答案 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法办,违反了矛盾律。(2)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答案 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也不能同时肯定,违反了排中律。(3)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答案 这里的“幼稚”是指作品不成熟、不完善,并非指儿童文学,违反了同一律。逻辑式仿写题是伴随新课标要求考生提升思维运用与提升素养而产生的新仿写题型。它以仿写的句式基本一致为表,行考查考生逻辑思维能力之里,具体来说,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概念、准确判断和合理推断三种思维能力,发现语言表达中出现的种种不合逻辑的问题。掌握关键能力逻辑式仿写题的仿写要领一、推断式仿写题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成为综艺界清流。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体会到字句下面的悲欢和浪漫,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而去掉那些讲故事环节能让受众感到教化和煽情,从而引起更加强烈的共鸣。①不是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②不是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 ③不是去掉那些讲故事环节就一定能让受众感到教化和煽情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城市绿化是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还原功能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绿化生态环境的作用。城市绿化好,它的生态系统就一定很好,居民各方面的生活环境也就一定很好。好的生活环境一定能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也就意味着这个城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①不是城市绿化好就能说明城市的生态系统好。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②不是城市绿化好就能说明居民各方面的生活环境好 ③不是好的生活环境就能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这种类型,要做到“三抓”:1.抓表述绝对化的词推断题中往往出现许多表述过于绝对化的词,含有这种词的句子应该被重点注意。表述绝对化的词有“一定”“肯定”“必定”“都”“全部”等。含有这种词的句子,往往因推理条件不足,无法得出推理结论,从而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抓表述绝对化的词,是检查逻辑推理是否存在问题的一个捷径。方法点拨2.抓标志逻辑关系的关联词关联词,是破解句间关系的密码。抓住关联词,迅速明确句间逻辑关系,从而仔细推断逻辑关系的合理性。常见的三种关系是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1)条件关系: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偏句提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有: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常见的形式有三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条件关系复句常犯的错误有:三种条件关系混淆,条件与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等。(2)因果关系:一种事物或一些条件的存在导致另外一种事物的产生,其中前者是因,后者为果。因果关系常犯的错误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3)假设关系: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有:如果……那么……,即使……也……。3.抓句式形式逻辑式仿写,虽然以逻辑一致为主,但也应注重句式的形式。既然是仿写,就要求仿句与例句在句式上一致。如发现原句与例句在句式上不一致,还要在保证逻辑一致的前提下,对原句作必要的句式变换。答案 (示例)③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他没有坚持下去,所以,他不会成功④如果有大雾,飞机就会停飞;今天起了大雾,所以,飞机会停飞二、三段论式仿写题3.请仔细分析下面两个例句,仿照例句,根据每个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另写两句话。要求:分别符合例句①、例句②的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例句:①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小周不到十八岁,所以,小周没有选举权。②谁如果骄傲自满,那么他就要落后;他骄傲自满,所以,他会落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题目。据《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公元前663年,齐桓公率领大军援助燕国攻打孤竹国。战争从春季开始,凯旋时已是冬天,山川草木都变了样,齐军不熟悉孤竹国地形,途中迷失了方向。齐桓公十分着急。这时,上卿管仲献计说:老马是认识道路的,可以让我们军队里的老马为我们带路。齐桓公依计而行,齐军跟在老马后面,居然找到了出路,齐桓公大喜。后来队伍行进到山中,几天都找不到水源,大家口渴难熬,齐桓公一筹莫展,连管仲也束手无策。这时,大臣隰朋建议说:我听说,蚂蚁冬天筑巢穴在山的南面,夏天筑巢穴于山的北面。不管在哪里,蚂蚁总是在水源上面筑巢穴。现在这里就有蚂蚁窝,我们找找看,是否能找到水源。齐桓公听了十分惊奇,命令士兵们挖掘,果然挖出了水。齐桓公十分赞叹隰朋的聪明才智。答案 ①蚂蚁窝下面有水源 ②这里有蚂蚁窝 ③所以这里下面有水源文段中,管仲寻找道路,从逻辑上讲,用的是一个三段论推理。其推理过程是:老马是认识道路的,这几匹马是老马,所以这几匹马是能认识道路的。文段中的隰朋找水也运用了同样的推理,请仿照管仲的推理过程,写出隰朋找水的逻辑推理过程: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三段论是一种常见的推理形式,其公理简单地说就是:凡肯定或否定了全部,也就肯定或否定了部分和个别。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对这种推理形式进行仿写,既要符合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和要求,又要符合题目自身的要求。方法点拨三、反驳式仿写题5.参照示例中的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示例: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缘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反驳:①老张跟别人吵架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②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吗?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反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逻辑学里,通常把论证对方论题虚假或不成立的过程称为反驳,反驳可以从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反驳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找出对方语言的漏洞和误区,确定反驳的角度;第二步,说明反驳的理由和原因;第三步,若需要可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要求;第四步,按照要求采用不同的语气,或委婉或严厉等。对于仿写来说,一般都提供反驳的例子,审题时特别要审出反驳的方式、方法,反驳使用的语气等。值得注意的是反驳常用的一种方法——归谬法。它首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对这一论点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推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方法点拨
/
本文档为【(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五仿写(含修辞和逻辑)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