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品中国文人》(18位文人)《品中国文人16——李清照》

2018-09-10 24页 doc 130KB 3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0211

暂无简介

举报
《品中国文人》(18位文人)《品中国文人16——李清照》品中国文人16 李清照 李清照 刘小川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古代史书中男人的名字浩若繁星,而女人的名字寥若晨星。宋以前,女人很难留下她们的名字,比如李白、杜甫的夫人,我们只知姓氏。名女人如五代十国时蜀国的花蕊夫人,风流文采,芳名远播,但她姓甚名谁、系何方人氏,却罕有人知。人们宁愿把目光停留于“花蕊夫人”这个称呼。花蕊夫人与蜀主孟昶,是个令人满意的词组。如果指出花蕊夫人姓陈,青城人氏,人们会觉得莫名其妙:陈氏与孟昶,这谁跟谁呀?   《全唐诗》九百卷,女性作者占九卷。《宋诗纪事》一百卷,女性作者仅一卷。比例均为百...
《品中国文人》(18位文人)《品中国文人16——李清照》
品中国文人16 李清照 李清照 刘小川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古代史书中男人的名字浩若繁星,而女人的名字寥若晨星。宋以前,女人很难留下她们的名字,比如李白、杜甫的夫人,我们只知姓氏。名女人如五代十国时蜀国的花蕊夫人,风流文采,芳名远播,但她姓甚名谁、系何方人氏,却罕有人知。人们宁愿把目光停留于“花蕊夫人”这个称呼。花蕊夫人与蜀主孟昶,是个令人满意的词组。如果指出花蕊夫人姓陈,青城人氏,人们会觉得莫名其妙:陈氏与孟昶,这谁跟谁呀?   《全唐诗》九百卷,女性作者占九卷。《宋诗纪事》一百卷,女性作者仅一卷。比例均为百分之一。明清一些诗词选本,甚至不按年代排列,把女性作者排在无名氏之后。   也许正鉴于此,郑振铎先生才充满情绪色彩地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   将“伟大”这样的形容词放到一位古代女性身上,似乎绝无仅有。   历史的星空,尽管女人寥寥,但总算有一个李清照,光辉不让须眉。文学史为她辟专节,“等级”仅次于李杜苏辛,却并非勉强提高妇女地位。如果李清照缺席,事情将很麻烦:把蔡文姬、薛涛或花蕊夫人提到一流作家的位置,难免有凑份之嫌。   李清照填补了文学史的高端空缺。她是存了心与北宋士大夫文人一争高下。意义还不仅于此:她的身影纯粹是女性化的,不作男儿腔,不怪叫,不以模糊性别卖弄于人,不刻意装扮成女权斗士。她优美、优雅、风骨天成,雍容华贵而又面目清新,向当世向后人,亮出她光彩照人的身姿。金人血淋淋的屠刀切下了北中国,也把李清照的命运拦腰砍成两段,她后期的作品沉痛、寂寥、凄惨。   幸福与苦难,分割了李清照的一生。此二者,都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得到经典描画。赖有她,我们才知道,一个宋代的女人是如何幸福的,又是如何被残酷的命运之手反复摔打。   李清照是上帝赐给人间的尤物么?上帝给她莫大的幸福,却又在突然间,以折磨她的方式来成就她。   悲惨故事充满虚构般的悬念……��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丞相的儿子、金石学家赵明诚。这位品德高尚的贵族子弟,享誉南北的学者名流,在那个男权遮天的年代,破天荒成了妻子的陪衬。      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济南当时叫历城。父亲李格非,是苏轼门下的“后四学士”之一。苏轼死于1101年,李清照生于1084年。不过她可能没见过苏轼。苏轼晚年贬谪岭南炎荒时,她尚在孩提时代。   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人耿介。著述颇丰,因战乱多散佚。有《洛阳名园记》传世,详细描绘西京洛阳的十九处名园,矛头指向宋徽宗和蔡京。北宋末年,名公巨卿仿效昏君奸相,在汴梁、洛阳辟豪园无数,占地两三百亩的,通常只能算普通园子。李格非指出:“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矣。”后来金人入侵,洛阳所有的名园烧成焦土,应验了李格非的预言。南宋士子每诵《洛阳名园记》,无不涕泗纵横。   李格非追慕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其性情可见一斑。他的夫人王氏,亦系名门之后,《祖国名媛录》称她“工词翰”。围绕着李清照的家庭氛围可想而知,富裕、宽松、书香袭人。她有姐弟数人。济南、开封都有父亲置的房子。童年她去过京城,盘桓有日,舟车往返。印象比较模糊,却深埋在记忆中。她在名城济南长大,从少女到少妇,度过了许多好时光。小词《如梦令》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溪亭为宋代历城名泉之一,靠近城西北的大明湖。济南称泉城,七十二泉天下知。又有佛教胜地千佛山、诗圣杜甫留连过的历下亭。杜甫曾于历下亭追随北海太守李邕。这李邕系盛唐大名士,号称书法第一,随手一幅行草,王公富豪重金争购。李邕左手收钱右手抛金,接济四方寒士。所过之处,拜谒者摩肩接踵踏破门槛。不过他高看年轻的杜甫,历下亭中设宴款待。后来的诗圣即席挥毫:“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济南读书人,包括深闺中的名媛淑女,一代又一代,对历下亭的光荣历史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李清照也不例外。她崇拜杜甫,向往李邕的风度。受父母亲的影响,晋唐宋诗人,都被她收入眼帘。她对金石书画的兴趣当起于闺中。这贵族少女显然与众不同。上流社会的少女们,谁能像她这样?修养那么好,却于青灯黄卷中透出一派天真。小令《浣溪纱》: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   淡荡:春光融和饱满。山枕:枕作凹陷,两端耸起如小山。花钿:金花,头上装饰物。   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沐浴着阳光踏青斗草,在唐时长安、洛阳、杭州的妇人们中间普遍流行,宋代更是风靡全国。上元观灯,上巳斗草,成群结队的女孩子,纷纷走出深闺与浅闺,来到原野上、溪水旁。斗草又称斗百草,从清明节一直斗到端午节。《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踏百草,有斗百草之戏。”   斗草的前提是熟悉各种各样的野草。上世纪七十年代,蜀中尚有这习俗,减了衣衫的姑娘们格外起劲,“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男孩儿则偶尔为之。野地里色彩丰富,芳香四溢,虫鸟之声不绝,蓝天透明,停云几朵。人与自然如情侣。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城里也是遍地薄冰。哪有什么暖冬。   北宋三百二十州,至少一千五百个大小城市。城乡人口近一亿。城市与乡村大致和谐。有钱人读书人,居于乡下的很多。豪华庄园是寻常景观。中原、江南、西蜀富庶,山东比较穷,但济南是个例外。   济南的仕宦人家,又是例外中的例外。   “黄昏疏雨湿秋千”,这画面多舒服。看不够。为何看不够呢?因为句子浓缩,画面指向更多的画面。少女的身影在秋千架上,亦在幽篁洞窗回廊间。小令《浣溪纱》: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浓,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瑞脑:香名。唐开元、天宝年间波斯贡品,极珍贵,唐明皇仅赐杨贵妃十枚,“香气彻十余步。”辟寒金:亦唐朝贡品。“昆明国贡嗽金鸟,形如雀而色黄,羽毛柔密,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器。此鸟畏霜雪,乃起小屋处之,谓之辟寒台。宫人争以鸟吐之金,用饰钗,谓之辟寒金。故宫人相嘲曰:不服辟寒金,难得帝王心!”   这种能吐金屑的昆明辟寒鸟,早已绝种。   李清照写她没用过的富贵物,却透出浓郁的富贵气。普通的贵族少女,憧憬着杨贵妃的生活,再自然不过了。贵妃醉酒,宛如牡丹添新红,美色欲滴。李清照也饮酒,对镜暗比杨贵妃。她清瘦,匀称。杨玉环则是“肥到杨妃肉亦佳”。有考证说,杨妃大约身高一米六五。李清照可能略高一些。辟寒金小,反衬她一头云发。空对烛花红,含蓄道出少女情窦初开。   古代所谓二八娇娘,十六岁亭亭玉立了,十二三岁已含苞欲放。三十岁称半老徐娘。青春二十年。个体有差异,李清照属于哪种类型呢?她的青春小令透露了哪些教科书上不便明言的消息?   著名小词《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丫环识得几个字,能说海棠依旧,却不能道绿肥红瘦。李清照连问两个知否,透出两点消息:一是她练就了一颗诗心,看花木格外细腻;二是,美少女已盛开如海棠,盼着出闺,嫁给如意郎君。小令《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犹袜,不穿鞋。李煜词云:“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后花园里打秋千,忽有客人来,李清照鞋也顾不得穿,和羞走,金钗溜,走到门边却又回头,瞧那客人怎生模样。并且掩饰慌乱与羞涩,低头嗅那玉指间颤动的青梅。青梅本无味,少女心中有滋味。   这小词耐人寻味。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看来对异性相当敏感。若说《点绛唇》尚不足为证,我们再看《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李清照是个情欲炽烈的女子么?   如果是,为何我们长期视而不见?   柳眼梅腮春心动。酒意、诗情、春心,三种可以燃烧的东西混为一团,然后逼出带着身体特征的急切追问:谁来与共?   是啊,良辰美景谁来与共?   没人来。于是少女掉眼泪,“夜阑犹剪灯花弄”,床上翻来覆去的,想呀想呀,春心欲胀破,枕损钗头凤。   李清照对暮春初夏很敏感。季节撩拨她。   历史的真相大约是这样:李清照原本早熟,情炽烈,而她读的那些闲书,那些“艳科”作品,又使情欲得到强化。她的艺术天分使她能用语言写出异于一般女孩子的情状。礼教给她张力,修养使她含蓄,她赢得了一个能让宋代士大夫普遍认可的表达空间。   十六岁始提亲,官绅子弟走马灯似的,李清照一个都不满意。父亲安排她的婚事,但尊重她的意见。家里很民主。济南城的那些纨绔,李清照怎么看也看不入眼。这怪谁呢?天生丽质难自弃哩。这少女拒绝了两个自视甚高的豪门后生,满城传为新闻。她上街,后生老头争睹芳颜。有写得几句辞赋的,近距离惊艳,激动万分挥毫:名门闺秀,倾城之貌,举步街巷生辉,顾盼里闾增色!   李清照芳名远播,出门就招惹眼珠子话匣子,转觉无聊,无聊透了。整整半年,她摁下四处疯玩的劲头,只于自家庭院戏耍,看书,扑蝶,打秋千,“珍重芳姿昼掩门”。家里人多着呢,大户人家自成天地,过节时,上上下下近百口。虽不比那钟鸣鼎食之家,却也算历城名宦之宅。李格非单凭苏轼弟子的名号,便足以炫耀海内。朝廷一度禁东坡诗文,愈禁传播愈烈:“士大夫不能诵坡诗,自觉气索。”   父亲大名士,女儿百媚身。于是惊动了一个叫赵挺之的官场红人、金石名人。这赵家有个公子,生得眉清目秀也罢了,更要紧的是,媒人这般描绘:赵公子自幼浸润于金石书画,深得古物之灵气,行动得体,懂温柔谙风情。总之,好处说不完。   李清照眼放光,红了俏脸儿急问:赵公子他叫……��   媒婆一拍胖腿:赵明诚!   李清照呼吸急促了。她听说过这位赵明诚。闺中女儿扎堆时,赵明诚三个字在红唇玉齿间传递、咀嚼、吞下去。   媒婆笑问李格非,李格非笑看女儿。   李清照含羞走……��   十八岁,李清照终于出闺成大礼。折了名花在手的赵明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男子呢?      赵明诚大李清照三四岁。其父赵挺之与蔡京交厚,官运亨通,后至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即是权倾朝野的蔡京。蔡京既是弄权高手,又是大书法家。赵挺之收集金石书画,包括徽宗、蔡京的作品,藏品之丰,百官羡慕。苏东坡之后,海内文坛黄庭坚称大,他参观赵挺之的书斋,“观古书法甚富”,惊叹不已。黄庭坚也是大书法家。   赵明诚的家庭环境,类似李清照。这条山东诸城汉子,血液里透着翰墨气。其《金石录自叙》云:“余自少小,喜从当时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   金指有铭文或图案的前代金属器皿。石指石碑。收集金石,主要是收集拓片。金石学由北宋欧阳修所创,欧阳自号“六一居士”,其中就有“集古一千卷”。   李清照嫁给赵明诚,显然很满意。出嫁那天的过程今无考,从盛大的婚礼到洞房花烛夜,李清照不留一字,让后世的好事者们去揣摩。   婚礼是在汴京(今开封)举行的。   婚后的李清照移居汴京,很快变成了金石书画的爱好者。   妇从夫。社会风尚如此,李清照不能例外。何况她的少女时代,积下了那么多的春心。她巴不得早日出嫁呢。   宋代理学盛行,先有二程,后有朱熹。理学强化礼教。民间已兴起妇女缠足之风,绵延八百余年,直至1949年。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妇女,对“解放前解放后”,感触尤深。妇女翻身得解放。这“翻身”所翻掉的,乃是几千年的封建压迫。   从李清照活泼的性格揣测,她的一双脚,大约是“天足”。   李清照与三寸金莲对不上号的。她和丈夫对眼儿。婚前互闻大名,婚后胡乱叫着心肝宝贝。   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时为京城的太学生。除了上太学,他还有两个心爱的去处:回家,逛大相国寺。   回家和娇妻尽情缠绵,每日琢磨赏心乐事;逛大相国寺,则与古玩字画恣意交流。   宋代佛道双盛,汴梁城多庙宇宫观。大相国寺紧挨着御街,年年办庙会行佛事,热闹称冠京城。平时设有“瓦市”,每月开放八次,三教九流齐聚。城里的赶市,类似乡下赶场,只是面孔穿戴有异,物品及交易花样更多。大相国寺僧房外的庭院、回廊,可供万人交易。古玩书画市场,永远人头攒动。其中有个头戴巾帽、穿绕襟深衣、操一口山东腔的后生,便是赵明诚。   富家子弟也讨价还价,因他胃口大。   购得一样东西,忙不迭地回家,与老婆“相对展玩咀嚼”。   古文物,妙在一个玩字。器皿称把玩,书画、拓片称展玩。掌握相关的知识在其次,要紧的是崇尚古代,“发思古之幽情”。   试想,如果拥有一幅文同的画、苏轼的字,那该是何等兴奋。纸张、墨色、作品、其人风貌,四者合一,奔来眼底。   新婚男女则是阴阳妙合。亦称玩,称戏,称揣摩。古物尚且有生命,有“体温”,何况吃不尽的秀色佳肴,搂不够的软玉温香?小两口相对展玩,相拥疯玩。   哦,多好的青春时光。   一晃便是两年多。   年轻的夫妇玩古上瘾。这瘾,对人有好处。   只是耗钱。古物一件又一件往家里搬。贵族少妇,物质生活下降了:“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李清照素面朝天,犹乐此不疲。明珠翡翠都进了当铺。赵明诚的藏宝室多一件藏品,李清照身上就会少一样从娘家带来的饰物。不过赵明诚向她拍胸脯:送到当铺去的东西,一定会赎回来。父亲的官越做越大,等他读完了太学,也将登仕途。   宋代官员俸禄丰厚。而赵明诚倚靠门荫,即使考不上进士,照样能穿上官服。   仕宦子弟的优越感,今天亦能想象。   可是朋友兴冲冲送来一件书画珍品,南唐徐熙的《牡丹图》,开口要价二十万钱。赵明诚凑不足这个数,犯愁了。转看李清照,那头上值钱的东西已荡然无存。这徐熙可不得了,《御制宣和画谱》称他“画花鸟鱼虫,妙夺造化”。他的作品,在宫廷里都是宝物,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极尽赞美之辞。而李清照偏爱李煜风流,爱屋及乌,对徐熙的这幅牡丹图再三展玩,钟爱之情,胜于丈夫。   是夜两口子破例不肯上床,玩赏通宵,惊叹复嗟叹。翌日太阳升起,画还是被那朋友嘀咕着取走了。   李清照对老公说:索性卖了你家宅子,这京师好几处呢。   赵明诚愁眉苦脸:我以前手头紧时也曾提起过,老爹说,宅子也是古物。   李清照美目闪烁:要不我回娘家跟爹爹商量?   赵明诚被她的俏模样拨得性起,咬她耳垂软语:傻娘子哎,哪有这道理?回屋去,回屋去,今日学也不上了,玩了一夜假牡丹,倒不如尝尝真牡丹。   李清照嗔怪,故意问:我像牡丹么?   赵明诚想了想说:初过门像赵飞燕,眼下赛过杨玉环。   享受芳姿昼掩门,转眼是黄昏……��   不久,另有汴梁富家子弟名叫张汝舟的,拿了一本唐朝诗人自抄的诗集过来,请赵、李二人欣赏。并声称,先不谈价格,请李清照用她的小楷录个副本再说。张汝舟是赵明诚的朋友,说话时,却爱拿眼睛去瞧李清照。赵明诚嗜金石书画,对此并不敏感。   李清照居家抄唐人诗集,那张汝舟坐小马车来,佯称看进展,瞧书法,踅入御街附近的赵府。赵挺之上朝,赵明诚上学,府中的下人对张汝舟也不防备。这富家子举止有度,对李清照的书法看了又看,磨蹭半天。他谨慎地赞美李清照,从书法到素面朝天。其实李清照淡妆接待他,符合规矩。 明朝张丑见过李清照的书法作品,誉为“笔势清真可爱”。又有人名宋濂者,有幸目睹李清照的亲笔画《琵琶行》,她花许多时日“图而书之”,追慕白居易。可惜长卷毁于兵乱。   而李清照这些日子素面朝天,京师贵妇为之咋舌……��   李清照录完副本,请张汝舟开价。这男人含笑瞧她良久,目光仿佛顺便触摸她的削肩蜂腰、她优美的五官布局。李清照原是清爽人,吃他这么一瞧,脸儿略红,却究竟不在意的,只催他快说个数目。   张汝舟依然微笑,徐徐道:正本奉送,副本我带走。   李清照细眉一挑:这不行的,这礼物太贵重,我们不能收!   张汝舟二话不说,揣了副本抬腿便走。李清照急忙拦他,纤纤玉手伸将出去。二人发生充满友情的争执,张汝舟执意要送。争执持续了一阵,难免有接触,气息相闻。——张汝舟于百忙中还做了个深呼吸,享受吹气如兰,陶醉一刹那。   赵明诚回家了,李清照告知原委,并重复她的意见:不能收。赵明诚却说:一本唐诗嘛,比不得那徐熙的画作,汝舟盛意,却之不恭,不如收下吧。   那张汝舟抱着李清照的墨香袭人的副本,喜滋滋走了。是夜展玩不休,竟拿鼻子去嗅,直把墨香认作体香。   由于这件事,李清照对张汝舟印象蛮好。   此后,张汝舟有事没事到赵府走动。通常,赵明诚在家的。若偶然不在家,张汝舟会惊奇说:今日太学不开讲的呀,哦,明诚兄肯定去了大相国寺……��   李清照吩咐丫环上香茶。   张汝舟端着茶碗眼望美少妇说:喝两口就走,喝两口就走。   他喝下了三道香茶,脚却挪不动。又说:真是好茶,醇香可口,泼了可惜……��   李清照静静地望着他。香炉、香茶俱袅袅。   二人后来有故事的。      婚后两三年,李清照与夫君琴瑟和谐,从精神到肉体,几乎弦弦相扣。一对山东男女,阳刚阴柔并举。欲观那风情,请看《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横。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敢与鲜花比美,看来的确生得漂亮。她清瘦而高挑,也有点骨感美人的意思。换句话说,她长得比较现代。性格活泼而含蓄,又十足的古代。“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重。”这俏模样又俏皮,况且是在大街上。回头率该是百分之百?有人夸,有人羡慕,有人视为轻佻。   李清照可不管别人的,上街闲逛时,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她不缺教养,于是偶尔在大街上弄弄风情。弄风情好玩。   她与公公赵挺之,横竖是合不来,时有龃龉。这事儿宋人有记载。也许李清照初入赵府的那一天,对这公公就不大喜欢。而才女一般都有性格,才气大的女人,性格更突出。李清照不因赵家门槛高便低眉顺眼。公公批评她,如果她认为不合理,要顶撞的。她爱着赵明诚,却有点白眼堂堂朝廷大员赵挺之。这一层也透露出:赵明诚没有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向老婆施压。可能他还做母亲的工作,说了老婆许多好处。翁媳已经不和,如果婆媳再发生矛盾,李清照势必受双重的压迫,活得无限郁闷。   看来,赵明诚“端的”(宋人俗语)是个好丈夫,北方汉子懂温柔、有体贴。他家地位那么高,他又是那么有文化,金石学家的名气一日大似一日,圈儿里绰号“小欧阳”。可他对老婆李清照疼爱、敬重。他知道,亲爱的老婆不仅是一朵鲜花,老婆填的那些小令,《浣溪纱》、《如梦令》,完全可以和冯延巳温庭筠晏几道一较高下。甚至能比美两口子共同崇拜的欧阳修。   赵挺之曾弹劾苏轼,后来弹劾苏门学士李格非,出于政治考虑,不认儿女亲家。李清照与公公的矛盾加深,碍于赵明诚才没有激化。这些事儿,提一笔便罢。要紧的是李清照刚二十出头,便遭遇离别之苦:夫君正式踏上仕途,开始宦游了。   宋人初做官,称“磨勘”,一般不带妻室。   美少妇日复一日守着空房。努力适应,却很难适应。   结婚两三年,正是情与爱的大好时光,恩爱小夫妻,双双享受着肉体的盛宴。不过这宴席有个学习享受的过程。刚开始大吃大喝,不辨美味,渐渐地,趋于细细品尝。既有暴风骤雨似的狼吞虎咽、“被翻红浪”,又有和风细雨潜入夜、合着优雅的节律。   历代女子的香艳词,莫过于李清照的《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词中的女人形象,令人联想杨贵妃。香脸半开,芬芳四溢。   少女词,篇篇有酒。少妇词也如此。李清照为何老喝酒呢?深更半夜的,赵明诚撑不住,她还婉转劝饮,却强调“此花不与群花比”。什么意思呢?为何向我们指出:造化可能偏有意。偏有什么意?“故教明月玲珑地”,暗喻她玲珑入怀。赵明诚不胜杯酌及床笫之欢么?   不是男人不正常,而是无限延续着蜜月期的美少妇艳力太强。   李清照真不愧是李清照,理学盛行时,敢于写这个。蜜月体验涌向笔端。   弗洛依德有名言:艺术乃是欲望的升华。   《渔家傲》走到了肉体的边缘,却停下了。李清照拒绝尖叫。一叫就白了,走出了艺术的张力区、高贵区。   如此曼妙的婚姻生活,却突然中断。偏是中断有理:穿上了官服的老公必须离开汴梁御街上的家。空房,空床,空枕头。美味佳肴一下子全没了,连聊作补偿的寻常家味也没有。这宴席散得如此彻底。赵明诚“负笈远游”,少则三五月,多则一年。   法国男女求浪漫,故意分开写情书。而李清照的情诗,字字出自肺腑,因而感人肺腑。   回到前面的议题:李清照可不是一般的女人。情烈,欲旺,二者又相得益彰。古代女性的身体,从来就不是身体本身。李清照从精神到肉体都扮演了反抗者的角色,虽然她并非自觉。   教科书上的那个李清照,真是不够圆满。还是词中的李清照来得更直接、更确切、更生动。   有一点叫人费思量:李清照没有留下表达母爱的诗篇。这种人世间最为深沉的情感,唐诗宋词罕有出色的表达。女性之被匿名,于此为甚。女中豪杰如李清照也甘愿随波逐流么?   传记、宋词选本,未见提到她的儿女。   有母爱作挽留,李清照的心思便能转移,而不是整日介追随几百里外的、浪萍难驻的丈夫。   赵明诚回家,过个十天半月又走了。床笫间刚留下一点男人味儿。   婚后五六年,李清照没生下一儿半女么?   郁闷。思念连着思念,没个间隙。她落笔填词,轻松优雅的小令不见踪影。长调《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想老公,想得真够惨的。   婚后受滋润,日复一日地玉润珠圆,堪比那位肥而不腻的杨玉环。可是如意郎君一走,她又瘦了。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是什么教人瘦,不言自明。   这大声喊出的情与爱,惊破多少封建男人的耳朵。   抨击,叫好,不一而足。我们现在所听到的,多为后者。   古代学者张祖望说:“词虽小道,第一要辨雅俗。结构天成,而中有艳语、隽语、奇语、豪语、苦语、痴语、没要紧语,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方称妙手。古词中如: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痴语也。”   欧阳修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对李清照来说,却恰好相反:一切都关乎风与月。   男女于情爱,究竟不同。女人是白发苍苍也要爱的。   相对轻松的,是名篇《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少妇情愁,从初秋堆到深秋,堆满了,堆不下了。轻愁转浓愁,重阳登高日轰然炸开,向天地间弥漫开去。两宋婉约词绝唱《醉花阴》问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半夜睡不着,风流身子不得已,去领略秋凉。明诚在家时,哪有这般光景。一年四季都是火热的。   赵明诚远游,李清照辛苦。   怅望秋风抱闷思。整日介情思睡昏昏(《西厢记》语)。情爱淹没了李清照,她要吟唱。端着酒杯,迎着秋风与秋声,迎着无声。情思比旷野里的西风更广阔。   这宋朝贵族美妇,是个情爱至上主义者,她身上的每一个毛孔,朝着男欢女爱张开。所幸她是诗人——   将诗意带入欲望的核心地带;让诗意在欲望的内部生长。   李清照把这首《醉花阴》寄给赵明诚,赵叹赏不已,却有点不服气,欲与娘子比个高低。他闭门三日,一口气填了五十首《醉花阴》,连同娘子的新作,一并拿给他的朋友陆德夫看,请陆德夫指点佳句。这陆德夫系当时文坛颇有名望的点评家,一句评语,往往文坛皆知。陆德夫玩赏再三之后,对赵明诚说:只三句佳。   赵明诚忙问:哪三句?   陆德夫笑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拍案叫绝,又仰天长叹。夫妇二人,从此分出高下。陆德夫的点评传遍京师,后世传为佳话。宋元明清的各式书斋,多少儒生捋须而诵,多少名媛捧心而吟。   这一年李清照二十一岁。   那三句,将一个激情女子推到我们面前。   美满的婚姻生活,中断得恰到好处。且无母爱分心,李清照得以全身心投入到郁闷愁苦中,于愁闷深处,绽放词语之花。   艺术就是深入,一竿子插到人性中。李清照专心致志,摄取愁闷的能量。一如南唐李后主,死死地盯着愁与恨不放。   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教科书,对婉约大宗师“二李”的阐释,听上去怎么都像喝温吞水,这也重点那也重点,面面俱到,均衡分配。结果是:杰出的古代人物,仿佛他越杰出,他的个性就越不鲜明。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模式,妨碍了传统文化鲜活于当下。   而西方作家盯人性,我们是比较清楚的。   中国古代作家亦如此,他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情态,从中带出宝贵的历史情景。他们能够传于当下的原因,一是政府倡导,二是民间有沃土。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高尔基说的是:文学不是社会学、时代学。文学与社会学的分野应当清晰。   把时代置入人性的背景,还是把人性置入时代的背景,这是一个问题。而眼下“以人为本”的亮呼声,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   一部盛行几十年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著),从总的方向看,功不可没。赖有前辈学者的严谨学风,宏阔视野,我们才拥有一长串堂堂正正的、光焰持久的名字。   影响甚大的教科书有遮蔽,所以才会生发相应的解蔽、解构,在文学史的板结处来点儿疏松。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力争赢得源头性的领悟和理解。   且看活生生的李清照。   从二十一岁到二十四岁,李清照在汴京城独守空房的时候多,饱尝离别之苦。三年辛苦不寻常,写下永久流传的诗篇。这还得感谢赵明诚呢,包括宋朝“磨勘三年”的官制。如果李清照一开始就随夫宦游,上述佳作便无从谈起。   另有一层: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平等。在心理上,谁也不用变着花样争上风。夫妻相爱,爱情是主活的主题。现代人习以为常,古代却是凤毛麟角。历代民间不乏爱情的元素,但一对一的爱情体验,在“三纲五常”的礼教大背景下,难成气候。   由此可见,李清照的表达空间无限大。   历史沉积下的能量,由她来喷发。恰好她碰上了宋词这种有利于表达个体情感的文学形式。不过,宋词碰上李清照,却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南宋钱塘女诗人朱淑真,以锦心秀口嫁入市井,郁闷而死,其身世也颇感人,其作品,却和李清照不能比的。 李清照思念丈夫百般辛苦。殊不知,辛苦结出硕果。当时有汴梁文人指责她“无顾藉”、“无检操”,她一笑置之,照写不误。写作的外在理由和内在理由一样的充足:丈夫赵明诚欣赏她,佩服她;文坛点评家陆德夫高度评价她;士子争诵市民传播,李清照足矣。作为一名纯粹的诗人,夫复何求?      这一天,赵明诚回家了,仕途突然中止。   李清照忙问缘故。原来是他父亲弄权,弄来弄去,弄到自己的头上。   赵挺之早年弹劾苏轼,中年搞亲家李格非,晚年转与曾经沆瀣一气的蔡京斗上了。“小人交之以利,利尽交绝。”小人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小人是斗鸡。赵挺之搞垮蔡京,得意了一年,蔡京蓄势卷土重来,赵挺之挺不住,一败涂地。不久,郁郁而死。——历代官场小人的心理结构何其相似。   赵家失势。哗啦啦大厦倾。赵明诚黯然脱下官服,携李清照避居老家青州(今山东益都)。   青州一待十年。   李清照并不希望丈夫落官,可她告别了分离之苦,意外地发现自己隐隐约约有些高兴。丈夫愁眉苦脸,她软语劝慰。好男儿志在四方、搏击官场,但既已落官归家,又何必老是长吁短叹?生活在眼前。老婆在身边。官身不存事业在:赵明诚赋闲了,正好把精力用于金石书画的研究。   如果赵明诚官运亨通,则难免像宋朝的其他官员一样生活糜烂,招妓乃至蓄妓,李清照必定受不了。杰出的女诗人,具有相对独立的、自由的人格。李清照从小受父亲影响,生长的环境宽松,性格中洋溢着自由元素,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又使她汲取了文化的力量。李清照过着传统的日子,却有传统不能束缚的自由面孔。   在青州过了一段日子后,李清照又进一步发现:老公不当官,真好。相爱者不能分离。再说,他们已经分离过了。李清照已经饱尝了离愁别绪,不想再去体验,虽然愁苦使她写出了好诗词。诗坛她声誉雀起,可她并未刻意做个著名女诗人。她唯一的身份是女人,赵明诚的老婆。女人的第一要务是什么呢?是爱情。这一点李清照可不含糊,她始终牢记着,活得方向明确。她不像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陆游,这些宋代大男人有着明确的文化意识,担当着传承华夏文化的历史重任。她是个地道的女人,活在当下,感受周遭,对政治几乎毫无兴趣,也不要什么宏大悠长的历史感。   在青州时她才二十几岁,正是生命中的好时光。与那同样年轻的赵明诚百般恩爱。   家里也不缺钱。她后来回忆说:“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给,衣食有余。”   有余钱,都拿去购买金石书画。十年积下的文物竟有数十车之多,可见余钱数字很大。赵明诚的丞相父亲想必留下了大宗遗产。珍贵而庞杂的文物,需剔除讹谬,整理校勘,编辑成册,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最终编成一部《金石录》。这部书,是古代文物的重要资料,前后用了十多年才大功告成。李清照协助丈夫。有时白天不够用,夜里继续工作,“夜尽一烛为率。”赵明诚还带着她登上五岳之首泰山,拓下《唐登封纪号文》两碑,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山民很好奇,不知他俩得了啥宝贝。此间又收藏了蔡襄的书法《进谢御赐诗卷》、南唐徐铉的小篆等,宝贝一拨接一拨。两口子沉浸于其中,“摩玩舒卷,指摘疵病”。      爱着,又有事儿干。如此甚好。   自足的爱情悄无声息。爱到末路才咿呀呻吟。   李清照把丈夫的事业认作自己的事业,写诗填词,无所谓了。从丈夫落官的那天起,她也基本上告别了诗人生涯。幸福的女人忙着幸福,无暇写作。   青州十年时光,未留一首相关佳作。缠绵与喘息才是她和相爱者不断共创的佳作,她不以文字发出她那美滋滋的声音。   她以十年沉默讲出八个字:男女风流,妙不可言。 她把家里的厅堂命名为“归来堂”,将居室取名为“易安室”,两个雅号均来自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似乎向世人昭示着她的诗人生涯:从此李易安登场,李清照息影。其实她的侧重点在归隐:夫妻双双隐于青州山水,每日品尝货真价实的爱情。   家在山水怀抱中,女人在男人的怀抱中。——当然,实际情形也可能相反,男人不知不觉滑向了女人的臂弯。   李清照的性格,显然柔中带刚。妩媚而又激烈,是她的迷人处。平日里说话,既有款款娇语,又有快人快语。娇语在房内,快语在门外。   概言之:这宋代美妇人婉转多姿。   李清照在青州有一帮情投意合的好姐妹,有些是赵家的亲戚,有些是像她这样的衣食无忧的贵妇。姐妹们在她的带领下,喝酒行令,踏青斗草,扑蝶寻花,荡舟采莲,坐香车骑宝马招摇过市,惹得市民争睹、道学家们一阵又一阵傻眼。甚至有人气急败坏地告到衙门,状告李清照带坏了他的妹妹和老婆。街坊也有愤世嫉俗者的评论:李清照像个疯女人!必须加以制止,否则青州城鸡犬不宁、鲁国这礼仪之邦将蒙受耻辱!   事实上,确实有姐妹在家里闹起了独立:女儿向父亲索要自由,老婆向老公宣告平等。男人们惊呼:反啦反啦,孔夫子安在?孔圣人安在?女子不唯难养矣,女人已开始作乱,祸乱之源乃是李清照!赵明诚亦有责任:居然有这样的老婆!他的鞭子哪儿去了?他的扫帚哪儿去了?   控告李清照的诉状飞向州府。州府大人却不了了之。他心想:那赵明诚是条龙,暂居青州而已,时机一到必定腾飞。拿他老婆示问,岂不是自寻晦气?   青州城里的一场“妇德”风波,以李清照和她的姐妹们的全胜告结束。这群“疯女人”,疯得更起劲,斗酒成瘾,一张张粉脸儿赛过桃花,扔了裹脚布,迈开美腿走路,公开场合大声喧哗。她们还高唱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大儒小儒三五成群恨声不绝:典型,太典型了,这是典型的“夜不收”,煽动全城的名媛淑女晚归家,四面撒野八方喧哗!   不过,和李清照的姐妹们的嘹亮歌声相比,道学家像几只蚊子苍蝇嗡嗡叫。   有一天,宦游途中的张汝舟来访,并带来几样古玩,慷慨赠送赵明诚。夫妇二人热情款待,不在话下。张汝舟与赵明诚结为兄弟,管李清照叫嫂嫂。赵明诚不在时,那张汝舟一口一个嫂嫂,叫得怪甜,两个眼珠子只在李清照漂亮的五官之间。他还赞美李清照体态依旧,甚至比几年前在汴梁时更婀娜多姿。女人谁不想听这个呢?再说李清照受了爱情滋润,确实模样更整齐、身段更俏、举止更娴雅。少妇美在细节上。风流,风韵,风度。闲谈中,李清照提及青州城的妇德风波,张汝舟完全站在她这边,狠狠骂了一通道学家。   张汝舟说话,李清照爱听。   张汝舟盘桓几日后上路,赵明诚、李清照送至长亭。   美妇人挥挥手,眼中有惆怅……   此间她自绘一幅肖像画,挂于归来堂,形容清瘦,体态风流,坐姿娴雅。右手持菊花一枝,略有沉思之状,画上题有“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字样。赵明诚还题了两行字。此画见于晚清王鹏运刻本《漱玉词》。   香艳美妇,句子清丽,漱得红口白牙清爽。   漱玉词三个字,出自李清照的红唇。由此不难揣测,她拥有两排值得骄傲的玉齿。何物使之白如雪?端赖好词妙语。   细读李清照,也会令寻常女子渐渐地吹气如兰。这功课,美容院开不起来。   即使北方的“大老爷们儿”,用心品读漱玉词,也一定读得目光细腻,知道什么叫怜香惜玉。   李清照生活好,心情好,可能没生孩子,驻颜强于一般女人。三十一岁自绘肖像,向我们透露出她的青春消息。   估计她到四十岁,看上去仍像三十岁。   可是赵明诚复起,又要当官了。这对著名的夫妻撤离青州,前往东边的莱州(山东掖市)。这回李清照跟定了丈夫,首先为了爱情,其次可能是为了适当监督。她三十几岁,赵明诚奔四十岁——男人在这个年龄段通常比较危险。赵明诚到莱州做知州,僚属如云,谁能保证他不受部下挟裹,去歌肆酒台乐个没完呢?当年那个柳三变,半生折腾,做个区区余杭县令,也是烟花巷中乐颠了、耍安逸了。寻常妇人能忍受这个,李清照偏不!赵明诚若是花心膨胀,忽视她的存在,无视她的胖与瘦、穿红还是戴绿,回家如蜻蜓点水,出门如狡兔无踪……李清照定会跟他比试比试:谁出门的动作更快,谁消失得更彻底。 从现存资料看,赵明诚既无纳妾之举,又无招妓之名。   老婆如此漂亮、多情、才高、性傲,老公甘心做陪衬吧。   别了青州!姐妹们哭得唏里哗啦,胭脂满脸乱淌。领着她们闹自由的李清照这一走,那些个道学家还不卷土重来?恶狠狠拽着她们缠上裹脚布,强令她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食不能言寝不能语——那将是什么样的悲惨日子呀?   李清照攥紧拳头,安慰这群人数渐多的姐妹说:莱州并不远,有情况你们到莱州找我!   十里长亭,送了一亭又一亭。离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李清照心潮澎湃,诗情像海浪般高高耸起,纤手一挥,写出一首佳作《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迭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送别的这一天下着微雨。   幸好没喝酒。否则裙钗将乱作一团,授道学家以口实。   青州的姐妹们是否重归暗无天日,是否激愤相约到莱州找过李清照,史料揣测暂无凭。      莱州三年,青州的好日子得以延续。老公几乎每天回家,夜里同床共枕。然而赵明诚毕竟是地方长官,应酬多,偶有不归之夜,或衣袖间沾点酒色气。这对李清照是个考验。却没有迹象表明她是醋坛子,凭着蛛丝马迹就要对丈夫刨根问底。她像曹公笔下的林妹妹一样爱着,又像宝姐姐一样识大体。   她需要对付的是寂寥。这东西很实在,白天的每个时辰都来光顾她,撩拨她,欺负她。独自饮酒,独自赏花,独自散步。春风乱翻书,她随便挑个字,凭那韵脚写起诗来。   轻愁无好诗。   没有能量的聚积,就没有能量的喷发。   一切艺术均在此律。   相似的日子过得快,一晃三年过去,李清照四十挂零了,仍是“转照动人”。爱情这东西真是没得话说,两个字:滋润。赵明诚在莱州的官秩满,调淄州(今山东淄博)任知州。从小州调到大州,官阶随之上调。李清照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像一位贵妇了,头饰镶了海底的明珠,玛瑙玉器无数。也许努力和丈夫生孩子。也许主动建议亲爱的赵明诚纳个偏房。   从各类记载看,赵、李二人的确伉俪情深。这爱情故事非杜撰。李清照从十八起就开始幸福,直到她四十六岁那年赵明诚一命呜呼。此前的少女期,称快乐。   1125年赵明诚调淄州,上任没几天,金人向北宋开战,从燕京打到太原,战火烧向洛阳汴京。   这里却有两个重要事实:战争即将切掉北中国,却未能影响李、赵二人的爱情生活;他夫妻俩的“金石情缘”在战争的纷乱中纹丝不动。   学者们于此往往匆匆带过,其实没必要。这两个事实不是见不得人的,恰好相反,倒值得重墨书写。1979年我初读王学初先生的《李清照集校注》,厚厚的竖排本,繁体字,非常的舒服。后读相关的文艺评论,就存了一些疑虑。过了二十多年,疑虑方消,我忽然意识到,李清照在国家面临着南北分裂之时,仍痴心于爱,钟情于金石书画,是值得高度肯定的。   举“二战”为例:当纳粹德国肆虐欧洲时,一些被占领国的科学家,安静地待在他的书斋或实验室,面对屠刀毫无恐惧,能吃能睡能工作,并充满了生与死的幽默感。这是勇气使然。   李清照一贵妇,生在官宦人家,婚后备受夫君呵护,这朵绽放了四十余年的富贵之花,不可能在一夜间变成爱国女诗人、吼出金戈铁马。她爱文物就是爱国了。而文化从来有矜持的特征。她高贵。在侵略者的马蹄声中,她继续着她那既高贵又平凡的爱情生活——   赵明诚从邢氏村庄买得一本白居易手书的《楞严经》,如获至宝,连夜飞马归家,顾不得洗澡上床,急切唤娘子沏一壶“小龙团茶”。烛光通明,两口子“相对展玩,狂喜不支”。   我们在今天解读这喜悦,不妨视为赵李二人对金国侵略者的无限轻蔑。   金兵围困汴京,夫妇俩急奔青州,望着那些堆了十几间屋子的文物,忧心如焚。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说:“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二十年心血将毁于一旦。有些宝物是赵挺之传到赵明诚手上的。个人损失事小,祖国丢了宝贵文物事大。   李清照对未来的恐惧,很快得到验证,恶梦走到了光天化日之下。   1126年的春天,赵明诚的母亲在金陵去世,他带了十五车文物赴金陵,李清照暂留青州,守着十余间“书册什物”。他们习惯了和平的生活,“几曾识干戈”?对战争这头怪兽懵然无知。饱读诗书,书上却哪有刀光剑影?战事一天天地吃紧,李清照心惊肉跳。青州的姐妹们已各奔东西。年底,金兵攻陷青州,先入城的军队,惟恐后续部队占便宜,兽性大作,掠杀奸淫。李清照卷入逃难的人群中。   金人毁了她的美好家园。十余间文物烧成灰烬。   她千里奔逃、辗转到金陵,已经是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的初春了。赵明诚时任江宁知府。劫后重逢,夫妻抱头痛哭一场。李清照惊魂甫定,住进了江宁府的高墙深院。   贵妇的日子又回来了。   凭借着长江天险,金陵城似乎万无一失。这座名城繁华依旧。高宗赵构驻跸金陵,改江宁府为建康府。   皇帝念念不忘割地求和。高官们照样享乐。   这一年的上巳节,赵明诚的许多亲戚族人聚于建康,李清照的弟弟李也从外地赶来。赵府摆盛宴,笙歌曼舞庆佳节,却是强颜欢笑。酒阑客散,诗人无眠。伤感的李清照写下《蝶恋花》: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长安代指沦陷的北中国。   此后一年多,李清照生活平稳。国恨家仇,正缓慢植入她的肌肤,流进她的血液。要等到若干年后,那个苍凉的李清照方来与我们照面。此间仍是雍容华贵。她几十年的修养、生存姿态是朝着这个方向。根子扎得深,转向有个过程,并由内在的力量所推动。打仗是男人们的事,她也不可能去研究军事。   从1128年初春到来年的冬天,李清照在建康城里写诗,劲头十足。宋人周说:“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李清照戴斗笠披蓑衣踏雪寻诗,令人联想《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娇娃割腥啖膻。”漫天好大雪,不可无诗。只苦了赵明诚,写诗写不赢夫人,却又必须唱和。   李清照入了魔境: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倚石自沉音……��   有时下大雪,李清照收拾雪具前脚走,赵明诚后脚消失了踪影。他才思枯竭,听到诗就有点害怕,躲起来了。   李清照满载而归,到处找他……��   春天,她深锁重门玩味欧阳修,得一阙佳词《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风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美人垂暮。李易安四十五岁开始言老,比许多男性大诗人还晚了好多年,杜甫,苏轼,辛弃疾,都是三十几岁就言老。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的元宵节后。赵明诚很是欣赏,频频向宾客推荐,可是李清照请他和上一阙,他又连连摆手,称不敢。   赵明诚为逃避写和诗,还有个口头禅:“易安居士堪比东坡居士,赵某不才,岂敢岂敢。” 为这口头禅,李清照不止生了一回气。赵明诚常常夜里赔不是,哄得她玉齿大开粲然一笑。中年夫妻亦缠绵,手忙脚乱的。屈指算来,夫妻恩爱,二十七年整。李清照忙完了夫妻事,意犹未尽,谈起了历代诗人,双颊潮红两眼发亮。那赵明诚已沉沉睡去 李清照经常批评苏东坡,说东坡填词不协律,使她为之头疼。虽然这位两宋第一名士学究天人,可她李清照偏要说,东坡词,“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她最欣赏李煜,那风度,那才气,方为词人本色。再者,时隔二百年,谁接李重光的班?俺李易安是矣。李易安也表扬欧阳修、二晏、柳永,认为他们是词家正统,强于所谓豪放东坡。赵明诚嘀咕:娘子口气越来越大。他坚决不同意,跟她争论,并提醒她说:“别忘了,你父亲是苏门弟子。”   李清照在床上就蹦起来了,瞪圆了杏眼说:“父亲是父亲,我是我!”   两口子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睡觉背对背,谁也不理谁……��   然而争吵的好时光已经不多。      这一年的五月,建康突发兵变,对军事一窍不通的赵明诚仓皇逃向安徽。不久,兵乱平息,高宗驾临建康,诏令赵明诚任湖州知州,并要他火速到建康听圣谕。赵明诚把老婆安顿于池阳(今安徽贵池县),飞驰金陵。   《金石录后序》记载池阳江头的离别场景:“六月十三日,明诚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赵明诚目光射人,情形不妙。   李清照待在小城池阳,焦急等候老公的消息。   时值三伏天,酷热难耐。李清照身居官舍,眼看平静下来了,忽又心神不宁,几日不能消。奇怪。老公此去建康面圣,应该说不是坏事,他的湖州知州的任命是发布在先的。可是为何心不安呢?赵明诚临走时叮嘱过李清照,待池阳别动,等他的书信。战争时期,皇命临时变动是常事。   转眼已是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于鹊桥的时刻,李清照写下一首词《行香子》,像个不祥之兆。全词如下: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浓愁。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李清照此间与老公离别,时间短暂。不像新婚时,更不比三年前,然而浓愁散不开:草丛中几个虫子叫,竟然惊落了梧桐叶子。晴也不是,雨也不是,风也不是,离愁把李清照拨得团团转。“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个夜晚,空中弥漫着杨玉环唐玄宗的气息。说不清道不明……��   李后主生于七夕死于七夕,莫非这七夕是个不祥的时辰?   李清照整夜徘徊于官舍的庭院。脑子不可思议地清醒着。思念烧烫了她的心房,双颊却冰凉。《行香子》改写了七夕,可她此刻的思绪出离了词句,抛向那座著名的石头城。   她当然不会知道,几百年后有个人,写了一本令亿万读者泪湿黄卷的《石头记》。那个男人,一生痴迷她和她的作品,尤其是这首写于池阳七夕的《行香子》。   雨过天晴皓月当空,裹一身月白色轻纱的李清照徘徊着。   究竟为何,七夕无眠?   晨光熹微时,下人送来了赵明诚的书信。   李清照读了半行字,手便抖上了。草草收拾了几件衣裳,来不及告别当地官员,解舟东下,直奔建康。   原来,赵明诚受皇命催促,冒着酷热赶得太急,到建康城就病倒了。过了一些时日,眼看将息不起,才给李清照写了这封字迹潦草、语气急促的短信。   李清照赶到丈夫身边。向来红润的老公一脸蜡黄。   伺奉汤药月余,病人不见起色。   探访者络绎不绝。其中有个不速之客:张汝舟。他带来了一件名贵的玉壶,赠送赵明诚。病榻上的金石学家目注古玩,时而微笑,时而眼中含泪。他连“把玩”的力气都没有了。李清照一直手拿玉壶,放左,放右,置前,配合着亲爱的夫君的目光。夫妻二十八年,做过多少动作。这最后的床头动作叫在场的人哽噎。张汝舟伸手抹了几回泪。 八月中旬,四十九岁的赵明诚扶病写下绝命诗,含恨西去。   李清照当场昏死过去,亲朋唤不醒。   此后大病一场。人在病榻魂在天,寻她的檀郎。   上天入地求之遍,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耳边有痴男——   张汝舟每天抱一束她以前最喜欢的木樨花来看望她,亲自下厨,为她熬鸡汤。日将晚时他离去,并无半点磨蹭。下人于窗边夸张大人,说:不愧是君子,是主人生前的挚友。   冬日里,李清照脸上慢慢回复了血色,身子还长了几斤肉。张汝舟谨慎地赞美她的容貌、体态,她摇摇头,微笑着瞧窗外的雪花。   亡人是越望越远了,活着的人还得享受生命。享受着,怀念着……��   李清照眼下是寡妇,却不是礼教意义上的未亡人。   她催着张汝舟去他浙东的任职之所。   也许,这许多年来,她对张汝舟的那点心思不是不清楚。   她还算个中年美妇吧?女人到这个紧迫的年龄段,也许更渴望男欢女爱。“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樨花!”   然而命运再起波澜,苦命的李清照在劫难逃。   金兵铁蹄南下,一心要捉宋高宗。建康城眼看守不住,城里乱作一团。那张汝舟春末也消失了。李清照想:大约是奉命去浙东,匆忙间不及告辞。   张汝舟消失不要紧,李清照还守着大宗文物呢:书二万卷,金石书画二千卷,并器皿茵褥无数。所有这些东西,每一件都是赵明诚抚摸过的。她宁愿死,也不愿文物丢失。青州烧过一次,她痛心疾首!徐熙、吴道子、杜甫、白居易、李公麟、苏轼、徽宗、蔡京、蔡襄、黄庭坚……的亲笔字画,丢了怎么得了!   建康“行在”传言蜂起:金兵克日渡长江,高宗随时准备放楼船逃跑。也有百姓说,皇帝要在王气蒸腾的金陵城与金主决一死战。而李清照的直觉告诉她:高宗要跑。她气愤,却不能上书皇帝。于是挥笔写下千古流传的《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直接指责宋高宗及一大帮逃跑主义者。寥寥二十个字,出离了愤怒,转为愤怒的平静,把李清照推向杰出的爱国女诗人。杰出是说:任凭失国之痛的种子开出灿烂的词语之花。   李清照写这绝句,距金人占领北中国已有数年。   她写不来口号诗。虽然口号诗自有它的历史价值。   她忧着文物,托明诚的妹夫把文物运到江西洪州(今南昌)去。这位妹夫是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有他在江西照料,文物可保。李清照打算在建康处理完一些事之后,随即赶往洪州。   几十车文物,在剑戟森森的士卒保卫下出城了,李清照松了一口气。高宗的伯母隆佑太后也去洪州,看来江西的安全非常可靠。   岂知到了十一月,金人攻陷洪州,隆佑太后及那位兵部侍郎连夜逃亡,侍卫溃散,几十车国宝级文物全部“蒸发”。   李清照闻讯,痛哭失声,在赵明诚的墓前长跪不起。   下人拽她走。皇帝已经放楼船溜了。金兵即将攻破石头城。   李清照再次卷入逃难的滚滚人流,盲目地追随着皇帝的御驾行踪,向南再向南。所幸弟弟李和她一起逃。   逃杭州、越州、明州、温州、台州,一路乱窜。“出陆(今浙江建德),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之为动词,去的意思。皇帝停留处称驻跸。   四十七岁的贵妇,整整逃了一百天,踉跄三千里。   有趣的是,据说她在海上写出了平生的豪放词《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苦难催生抗体,诗句反呈喷射。大诗人无一例外。李煜被掳去汴梁之时,不是也在船上写下了一首著名七律么?“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李煜镇定的情状,想必感染了李清照吧?大诗人向大诗人看齐。大海上风波险恶,李清照直接与天帝对话了,拣要紧的说,提到她写诗。清人黄了翁激情点评:“浑成大雅,无一毫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不过,我们已经见识过了,脂粉气也没啥不好。   曹雪芹也是有脂粉气的。大作家通常兼具阳刚与阴柔。   十二世纪三十年代初,南宋小朝廷偏安于杭州,改杭州为临安。李清照的生活随之安定下来。   痛定思痛痛亦消——悲痛也有时间性的,也许任何悲痛都不能独立于时间之外。这倒不是麻木。有些东西,会在日后点滴前来照面,而照面的多寡强弱,取决于这些记忆自身的能量,以及它们“跃入当下”的契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卓越的生存论阐释,可能适用于古今中外任何个体的生存细节。   欲理解身边事物,“世界之为世界”,不妨读几部难读的书。一味的轻松阅读,浅阅读,读者从中所能获取的,无非是那点生存经验的简单反弹。浅阅读决不指向更高。浅阅读制造群体,不可能对应个体。这一目了然。“娱乐天下”的叫嚣,不过是朝着动植物所具有的生命形态的疯狂倒退。   李清照活得很个体。“缓缓运动着的古代”,倒是个体多多。今日历史学,不妨细思量。   世纪之交山河破碎,李清照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李清照,写诗填词,并不像稍后的陆游辛弃疾。她遵循着自己固有的路数。遵循倒不是说,用意志去干预创作。艺术的嬗变自行其是。艺术总是慢慢来。从少女的清新、少妇的愁闷到几经劫难的中年沧桑,艺术完成着自身,不受外力牵引、意志掌控。请看小令《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语调轻松,几同早期词作。故乡只淡淡一笔。只因故乡太沉重,所以才这么淡处理。诗人矜持着,拒绝向命运低头,沉痛之人不作沉痛语,很符合她的天性。而天性融入了人世修炼,显现出轻描淡写的高贵。   鬓边有梅花。李清照是要美到八十岁的。此间未满五十,还早呢。有时候她又批评梅花:“梅蕊重重何俗甚!”   一个人打发日子,情爱之躯闲置。   元宵节,她也不去街上凑热闹,关在家里写诗,纤手托香腮,杏眼向灯明,给我们留下长调《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济楚:整齐的样子。   元宵节,少女时代的记忆涌逼,于是李清照不出去,谢了香车宝马、酒朋诗侣。这也表明,平时她要出去,领略杭州繁华。她未曾脱离贵妇们的交往圈子,这些女人能饮酒赋诗。往日相召,李清照欣然前往。元宵节谢客,是因为少女的欢娱对照当下,使她失去疯玩儿的兴趣。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基调还是快乐的,有心思听人笑语。   此间她有长诗《上工部尚书胡公》,表达对时局的看法,追忆山东祖辈的文化光荣。末尾几句说:“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   《中国历代诗歌选》对此诗评价高:“有豪迈气,无女儿态。”   但是,李清照之为李清照,恰好在她搀入了豪迈的女儿态。   对一个宋代诗人来说,填词、写诗,分属不同的表达区域。诗言志,词诉诸日常情态。   女儿态有啥不好?曹雪芹的功劳,就是写出了各种各样的、令男儿汗颜的女儿态。曹公还发明了一个词:须眉浊物。   从女孩儿到女人,李清照亮出了环环相扣的女子情态。她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漫长的封建社会,男权遮天蔽日,亮出女儿态,本身就是思想、是艺术、是价值。   为什么说《红楼梦》好而《金瓶梅》不好?是因为后者将女人摆到玩物的位置上。   把思想理解成“某种思想”,乃是运思着的思想的大悲哀……古典文学研究的某些固化已呈冰封之势,破冰需要时间。   李清照寓居杭州,叹息“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她希望回到旧日情怀。希望强烈,又落不到实处,于是转生哀愁。这哀愁异于当初在汴梁做少妇时的郁闷。《孤雁儿》自序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吹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寄?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美人迟暮。美人寂寞。   玉楼寒,玉楼空,春情意,情怀如水……��   李清照怀念亡夫,带着慵懒的、感伤的、强烈的妇人气息。   一个又一个夜晚,李清照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愁人夜长,而当年那些个欢娱的夜晚啊,仿佛眨眼便是通宵。《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刚强豪迈的女人出此语,读来令人伤心。   细读李清照,谁能不辛酸?   想想济南城里的那位美少女:“见客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再看看汴京街头那位俏皮的美少妇:“卖花担上,买来一枝春欲放……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往事如烟。   我们来看这首颇具深意的《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古人点评:新丽之甚;媚中带老;新梦,却不知梦何事?   古人问得真好。   李清照将满五十岁了,却显然有着少妇的容貌和内心。满目宠柳娇花,不胜慵懒情状。她在杭州住楼房,有庭园、重门,物质条件蛮好。春天里常常上楼,玉阑干慵倚。她关心天气,希望斜风细雨变成春日暖阳。她要出门去。萧条庭院难系她满腹春情。   她的“新梦”有点蹊跷。老是梦见赵明诚,有些乏味了吧?她还不甘心单凭记忆打发时光。新梦之后,感觉到被冷香消,反衬梦中被热香浓。古人追问她的梦境,其实已有,只不说破罢了。   意识的层面,赵明诚的音容笑貌是占了绝对优势的。但潜意识活动频繁,李清照自己也管不着。   潜意识在何处活动?在梦境。      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张汝舟突然出现了。   李清照乍见老朋友,欣喜之情挡不住。喝茶,吃饭,散步。谈起赵明诚,张汝舟语音哽噎,泪水在眼眶中打转。那几十车烧毁、丢失的金石书画,更使他捶胸顿足、质问苍天。   二人同悲,同恨,同记忆。   一别多年,那张汝舟依然年轻。   他不时往李清照脸上、身上溜溜眼珠。   李清照瞧了别处。   张汝舟似乎顺便提起,眼下他单身。   夏日里春衫薄。李清照走动时,长腿蜂腰闪烁。薄暮时分,二人还在西湖边遛了一圈儿。张汝舟赞美李清照步态轻盈。李清照望湖一笑。笑容随湖波荡开去。   夏日的午后,庭阴遮蔽。二人对坐品香茶。鸟在鲜花之间扑腾穿梭。来了雷阵雨,二人起身,移至室内继续交谈。炉香袅袅,重现了少女、少妇时代的美好时光。李清照从墙上取下蒙尘的古琴,试着拨几声。张汝舟立于侧后,咧嘴笑笑。笑声与琴声不大协调,李清照没注意。   张汝舟无缘无故消失了好一阵。   仲夏时节,李清照每日倚楼慵望。夏风吹拂她弹性尚好的肌肤。云鬓依旧,酥胸起伏。梦中出现了张汝舟……��   她喃喃念着东坡词:梦中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这一天的擦黑有人敲门,李清照陡然来了心跳,也不问门外是谁,抖抖索索将门打开,一条人影蹿进来:不是张汝舟是谁?这男人搂定她,贴紧她,凭她怎么用力挣脱,却挣不脱的。各自嘴里胡乱说着什么。渐渐地,力与力使到一处了。   紧要关头的李清照冷静下来。她明确表示:张汝舟得明媒正娶。   这一夜张汝舟未能如愿。   临走时他回头问:你是名门的媳妇,不管舆论么?   李清照轻松笑答:舆论于我如浮云。   于是,择了吉日明媒正娶。杭州城议论纷纷,李清照听而不闻。蜜月挺好,激情胜过七月流火。昼夜颠倒衣裳,被翻红浪。美人焉能迟暮?身心的舞蹈至死方休。李清照动着,爱着,呢喃着。中秋是个不眠夜呢。情怀如水,玉体如银。秋天朝着夏天,中年迈向青年。   李清照满心喜欢期待着温暖的冬季。   可她一头栽进了冰窟。   张汝舟想把她残存的一些文物据为己有。这念头一露,李清照的心顿时冷了半截。她手上有几件珍品,包括宋徽宗绘于绢上的一幅团扇面。不得已时她才出手,靠这些东西度过余年。张汝舟哄走了她的玉壶,又来索要徽宗团扇书画,说是送领导,疏通仕途。李清照识破了他的嘴脸,坚决不给。张汝舟动粗,抚摸过她全身的那只手转为耳光、拳头。李清照奋力厮打,坚硬指甲抓破他的脸,钢铁长腿踹他下腹部。   蜜月的延长期,两口子突然反目成仇,几乎每日厮打。   庭院深深深几许……浓阴下,绣房中,雕窗旁,玉榻上,云发散乱四肢挥舞,呢喃变呻吟,雪肤现血痕。我们的诗人不哭。没有一滴泪。   张汝舟毕竟力气大,长期混迹江湖,还会一点拳脚,这时派上了用场,“遂肆侵凌,日加殴击”(见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这事太惨了。   面目狰狞的丑男人,骗财骗色,骗到李清照头上。   单纯的贵妇,情商令智商陡降。   历朝历代,这类闹剧、惨剧一再上演。   怀念着亡夫的中年美妇李清照,碰上外表光鲜的骗子张汝舟。后者既已原形毕现,索性不再伪装,露出流氓本相,把妓女“晶晶”带回家,浪给李清照看。并羞辱李清照说:你瞧这晶晶,这模样,这身段,比你三十年前如何?晶晶玲珑剔透哩,床上手段比你多……��   李清照眼中冰凉。   她写下诉状告到衙门去了。   离婚案惊动了皇帝,皇帝下诏,“付之廷尉”,令有司治张汝舟的罪,“遣柳州编管”。可是按宋律,妻子告丈夫也有罪,当判两年监禁。李清照作好了入狱的准备,同时捎口信给翰林学士綦崇礼。此间她彻底冷却了情爱之躯,大脑异常清醒。盛妆出庭,冷艳逼人。   多亏綦崇礼相助,李清照在牢房里只待了九天。   由于她的身份和事件的一波三折,出狱时,市民围观,人潮涌动。   李清照平静地穿过人流,云鬓插着傲雪的梅花……��   从她嫁给张汝舟到离婚入狱,刚好一百天。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矣,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牌《声声慢》。   句句血和泪,不忍卒读。   诗人如此发哀声,却有刚劲之态。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美人垂暮却从容。   命运能毁灭她,但不能打败她。这首《声声慢》,乃是宋词的巅峰之作,不逊于苏东坡辛弃疾的任何词作。她的哀愁,也是古往今来受欺压遭凌辱的所有女人的哀愁。   值得注意的,倒是古人多从字句、韵律的角度玩味此词。严重倾斜于形式的点评,暴露出古代男人的某些不良心态。例子多,不予列举罢。   离婚后的李清照长居杭州,有女友劝她搬到别的城市,她婉言以拒。杭州挺好的。江南的山光水色继续滋润着她,年过半百仍不显老,羡煞一帮老姐妹儿。她爱穿的月白色丝质衣裳,爱戴的玛瑙头饰,爱插的梅花桂花,一度成为杭州城里的时尚,宫廷市井皆仿效。她不愁花销,姐妹们拿钱给她,不许她卖那些随她多年的古玩字画。有些场合,她也和男人们接触,接受他们彬彬有礼的的赞美。她不恨男人。内心深处的融和春光令容颜饱满。 年近六旬的她一头青丝。这在今天也罕见。曾有两鬓霜华,奇迹般的返黑。犹如老东坡挖吃野菜,“发之白者日以返黑”。姐妹们戏称她老来俏。   苦难拖不住她的。阳光的李清照,岂能活向漆黑的深渊?   命运之海波涛险恶,被她逐一化入古老汉语的优美节奏。《瑞鹧鸪》咏双银杏:“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玉骨冰肌未肯枯!这便是李清照。   她美得很平静了。   姐妹们唱她的早期词:“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她喜饮团茶,家里便有了许多团茶。   又是一年春天到了,酒朋诗侣来相召,畅游金华城南之双溪。李清照待在自家庭院,最后一次迎接记忆的波涛,让眼泪打上句号。焚香,抚琴,默坐。然后铺开纸笔,《武陵春》一挥而就。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寥寥几行字,载走许多愁。   汉语艺术真是灵丹妙药。   李清照活过了七十岁……��      李清照有《漱玉词》传世,录词六十多首。存疑词若干,残篇若干。今本《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先生校注),是收录她的诗词文最完整的一部书。   她一生有两部大书。另一部的书名,赫然曰爱情。   她敢爱,并向世人传达爱的声音。两千余年封建史,数她声音大,大而美,美而稀。她使一对一的爱情体验臻于极致。眼下被影视剧炒得天翻地覆的四大古典美女相形见刍绌:她们无一例外是政治的产物或男人的玩物。名女人玩物多矣,包括染指皇权与血腥的则天武后。惟有李清照是她自己——自由的李清照,洁净的李清照。这意义其大无伦。从司马迁到苏东坡,男儿尚且九死一生争自由,逸出权力黑洞,凸显个体生存。而李清照降生于黑洞之外。父母又那么宽松,丈夫又那么优秀和蔼平等。自由的种子,自由的树,绽放清丽照千秋的永不凋谢的李花桃花梅花木樨花。男人们向来是权力的对立面,像孙猴子拼命翻腾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李清照在别处。俏立在自由的风中。不用跌跌撞撞奔官场、百感交集写华章。文学史上这美妙身影,具有不可辩驳的惟一性。   可是这许多年,对李清照遮蔽多矣。   本文无意颠覆李清照在教科书中的形象,只不过这些年来,有时想到她,并不觉得她多么吸引人。最近得一契机回头细端详,发现问题出在她的相关评论、赏析,以及半吊子水平的影视剧。七十年代末我初读她时的惊奇与心跳,被这些东西抹去大半。评论、影视、讲坛、舞台剧,把李清照往别处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导致罕见之杰出女性面目模糊。这很可惜。   李清照是宋代的一位贵族美妇。应当还原她的女人本色。修养与风骨,皆由本色出。   除了她生得美之外,她还用文字去捕捉纯美,将人生诸环节牢牢地笼罩于美感中:从优美到凄美。少女、少妇、怨妇、寡妇、老妇,她逐一描画,细腻动人。后期词植入了刚劲,而早期词已露此端倪。刚劲是为了抵御命运。南渡之后她美得令铁石男儿心酸,比如辛幼安。   她的性格很要强的。同时女儿态女人态十足。这是李清照的感人处。巾帼不让须眉,却保持芳香袭人的脂粉气,脂粉气又透出自由风骨。文字皆由命运出。她的词作确系超一流,文学史拥有她真是运气。依我愚见,李煜、李清照、苏东坡、辛弃疾,当属同一级别,并肩立于词史最高峰。清代已有《三李词》风行于世:李白,李煜,李清照。建议目前的教科书为李清照辟专章。   李杜以后的唐宋男性诗人,普遍存在“影响的焦虑”:李杜光焰万丈,诗人们难以挣脱这光区。宋诗几代人努力,调动一切手段,用事,用史,用哲理,用禅机,试图在李杜身旁另起巨峰,结果只能是:差强人意。   李清照没有这种焦虑。她以前的女性诗人,找一位三流的都很难。她随手一划,便是千古诗篇。瞄准男儿争雄,甚至藐视北宋。显而易见,她于闺中、重门中的文化努力有着高度的自觉性。晋唐宋文化,在她清晰的目光的烛照之下。清照二字,天意存焉。她有文化视野,而决不仅限于文学眼光,这一点,至关重要。北宋有此大气象,远远胜过盛唐。而今天的某些中国作家,若是一味在文学圈中打转,势必日益缩小圈子。失掉文化视野的文学,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欲赢得视野,须收回东张西望的目光回头读书,西学中学,书城货架上那么多,年复一年躺着,尘封着,困惑着,渴望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键”,男人们手拉手围成圈儿。李清照嫣然而入,纤手不让巨手,蜂腰压倒熊腰。倩影起舞须眉瞠目。连朱熹都被她的魅力所折服,忍不住要在理学的课堂上为她。   宋词碰上李清照,李清照碰上宋词,双方皆幸运。   李易安严把词关,不让诗来染指,郑重宣告:“词别是一家!”难怪她批评苏轼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她于宋词功劳大,以纯粹的女性手笔,带动许多不可一世的大老爷们儿。连辛弃疾这样的豪壮圣手亦受她影响,英雄气足儿女情长。稼轩系易安同乡。余如姜白石、陆放翁、吴文英……名家不可胜数哉。清代的纳兰性德视她为偶像。   她常用的词牌,如《减字木兰》、《蝶恋花》、《菩萨蛮》、《浣溪纱》、《渔家傲》、《如梦令》等,亦为毛泽东所喜用。   济南这地方,神奇如绍兴。今日文坛,不止一位大家出自有风骨传统的山东。   遗憾的是,李清照之后,女性诗人却又矮下去了。罪在礼教。清代女诗人多,好诗少。五四运动以后,女作家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肖红、冰心、丁玲、张爱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女作家女诗人,至少在数量上更有压倒男性之势。   妇女大翻身,这多么好!不搞女权运动的李清照功莫大焉。   我们再来看作为女人的李清照。   她的一生行迹清晰:1.济南成长,汴京成婚。2.三年之后丈夫宦游,她独抱浓愁写下传世之作。3.青州十年忙于幸福,带领姐妹们闹自由。4.莱州接着幸福,拽着丈夫谈词和诗。5.金人铁蹄踏破中国,李清照的命运被切成两段,踉跄向南三千里。亲爱的丈夫死,宝贵的文物丢。6.遭遇财色骗子张汝舟,梅开二度却惨遭蹂躏,花瓣散落尘土,而香如故。7.江南山水护芳姿,美人垂暮却从容,玉手写下《漱玉词》。8.美过了七十岁,美到今日……��   李清照很可能没生儿女。母性的缺失反倒成就她佳作如潮。   她少女时代的春心跳得厉害,婚后风流婉转。爱情与艺术是她的全世界。保养加修养,加妩媚江南,使她的漂亮五官性感体态能最大限度挽留春光。她单纯。单纯驻颜,复杂损容。   唐宋女人,想必已有身体的自觉。绮陌红楼的诸妓身影,也波及深闺浅闺。描写徽宗时代小县市井的《金瓶梅》,那几个女人风流百端,活出了某种轩昂。可是缺爱情,难逃那只玩弄的脏手。李清照情烈、欲旺,拥有封建女子稀缺的爱情,难怪她一旦爱在手,便紧紧地、紧紧地抱住不放。就像林黛玉。   李清照称得上十一世纪末的新女性。二十一世纪初,仍具有榜样的力量。她生活的勇气给人印象深刻。她的作品,闪耀着“女性之为女性”的夺目光辉。   李清照曾经丢失那许多珍贵文物,但愿我们在文明的进程中,不要丢失她。不要丢失她万般珍爱的晋唐宋。并以此上溯、类推。   欲前行必须回行……   本文写作的过程中,有良师益友千里提示。蜀人于陋室受教多矣,谨此再拜!   李清照与英国现代女作家伍尔芙有相似处。   李清照、伍尔芙,都是贵族出身,都有良好的教养、深厚的学养,都有甘做绿叶的好丈夫。伍尔芙写意识流小说,与《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齐名,共同解构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小说,二人又同年生同年死,颇奇特。加上“永远痛苦”的卡夫卡,三架马车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之先河。伍尔芙的代表作《海浪》,乃是反复回旋的人生咏叹调,六个主人公,三女三男,意识奔流,情绪迭宕,场景跳跃。拿《海浪》与《漱玉词》并读,平添趣味:盖中西之杰出女性,心有灵犀焉。和李清照一样,伍尔芙的作品因深入女性视角而屹立于时间之外。她也写评论,也美貌,单是脖子的线条就迷倒无数西方男人。   李清照与法国女杰西蒙娜•波伏瓦同样有可比处。波伏瓦写《第二性》,是女权运动的世界性英雄,才华横溢,艳光四射。不过她苦苦追忆少女时代的憧憬,却发现潜意识中有上当的感觉。为争女权她其实在撑着。撑得辛苦。萨特先生艳遇不断,法国、美国、古巴……妙龄女子姹紫嫣红,波伏瓦竭力相信自己并没有吃醋。意识,意志,害苦了这位穿裙子的哲学家文学家。而李清照更像个女人,能自由,能写作,能挽留少女情状、少妇情态。波伏瓦若读《漱玉词》,一定会羡慕得大声喊叫,通宵徘徊巴黎城,泪流满面,就像她在加缪出车祸的那个晚上。   关于李清照,意犹未尽。先写到这儿吧。
/
本文档为【《品中国文人》(18位文人)《品中国文人16——李清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