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做壶历代名家

2020-10-10 4页 doc 64KB 9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黑耀宝石

暂无简介

举报
做壶历代名家转贴]紫砂历代 名家.名师紫砂,名师,名家历代 名家.名师 【陳挺生】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別派》:「陳挺生,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啟、崇禎間人。」【蔣志雯】明代宜興制壺藝人。生卒不詳。據清·李鬥《揚州書舫錄》載:大彬之後,則陳仲美、李仲芳、徐友泉、沈君用、陳用卿、蔣志雯諸人。志雯與陳、李、徐、沈、陳諸名手並列,當是明代人,想必亦當時之高手,惜迄今未見其傳器。【許龍文】清代初期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荊溪(宜興古稱...
做壶历代名家
转贴]紫砂历代 名家.名师紫砂,名师,名家历代 名家.名师 【陳挺生】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別派》:「陳挺生,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啟、崇禎間人。」【蔣志雯】明代宜興制壺藝人。生卒不詳。據清·李鬥《揚州書舫錄》載:大彬之後,則陳仲美、李仲芳、徐友泉、沈君用、陳用卿、蔣志雯諸人。志雯與陳、李、徐、沈、陳諸名手並列,當是明代人,想必亦當時之高手,惜迄今未見其傳器。【許龍文】清代初期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荊溪(宜興古稱)人。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龍文,清初荊溪人。所制多花卉象生壺,殫精竭智,巧不可階。仲美、君用之嗣響也。壺底恒有二方印,曰『荊溪』,曰『龍文』。」【張懷仁】清代雍正、乾隆間(1723-1795)宜興紫砂藝人。宜興丁山人,工治茗壺,製作工整。學書法得力於懷素。清·唐仲冕《重刊荊溪縣誌》卷四(清光緒刻本):「張懷仁,丁山人,家貧,制壺為業。暇則臨唐、宋人書,而與懷素尤得力。」懷仁嘗為清廷製造茗壺。《(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業陶瓷·紫砂陶器》:「張懷仁等制壺高手,曾為朝廷製作一批精美壺器,與乾隆七年(1742),被選入河北承德山莊行宮。……這些貢品,用琺瑯彩、堆雕或泥繪裝飾,典雅華麗。」【朱元熙】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紫砂藝人。生卒無考。工治砂壺。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朱元熙圓珠壺”一具,紫褐泥,橢圓壺身,三彎流,耳形扳,珠鈕。高、寬公分。底鈴「朱元熙制」篆文方章。《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下冊)有著錄。 【邵德馨】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紫砂名工。生卒不詳。《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德馨,工制茗壺,曾創紫砂“爐均”釉裝飾。曾承造宮廷禦器,作品常以彩釉繪飾。」《(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紫砂陶器》:「邵德馨……等制壺高手,曾為朝廷製作一批精美壺器,與乾隆七年(1742),被選入河北承德山莊行宮。……朝廷收藏的陳漢文、邵德馨的四件四方小壺,製作奇巧,堆塑陽文篆字和山水人物,式如天雞,足如傳爐,稱為傳世之作。」【陳覲侯】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紫砂名工。生卒不詳。工治壺,亦擅作盆、盤等器皿。所制精細工整,造型優美。《陽羨砂器精品圖譜》著錄二器:一、“陳覲侯仿古大盆”一件,花式口、圈底,盆身飾卷草紋和如意花卉紋一周,泥色朱紫,妍麗清秀,底鈴「陳覲侯制」篆文方印;二、“陳覲侯仿古碟”一件,敞口、圈底,碟身飾眾瓣蓮花紋一周,灰紫梨皮泥,製作精雅,底鈴「陳覲侯制」篆文印。《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下冊)著錄一器,“陳覲侯貼花菱龍碗”,口微敞,高圈足,碗身貼飾菱龍卷草紋一周,製作精美。高、寬20公分。【陳蔭千】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紫砂名工。生卒不詳。工治砂壺,造型莊重,造作精良,質樸大方。南京博物院藏有“陳蔭千竹節提梁壺”一具,色澤朱紫,質地堅致。壺身橢圓,腰腹圍細竹一周,三彎竹節流,提梁以二竹相絞組成,用雙竹相絞成鈕。底鈴「陳蔭千制」篆書方印。通高、口徑橫、縱公分。此壺《宜興紫砂珍賞》和《宜興紫砂》兩書均有著錄。【殷尚】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紫砂名工。工治砂壺,製作精細織巧,運線簡練流暢。南京博物院藏有“殷尚水仙花瓣壺”一具,壺身為六瓣水仙花造型,六片花瓣收縮成口,與蓋紋密合,不失毫釐,雕蕾為鈕,三彎長流,圓弧長扳,底微凹。做工周正精密,流扳構成別致,泥色朱紅溫潤。底鈴「殷尚」篆文方印。高13-口徑公分。此壺《宜興紫砂》和《宜興紫砂珍賞》兩書,均有著錄。【許伯俊】清代乾隆時期(1736-1795)宜興紫砂藝人。生卒無考。荊溪(宜興古稱)人。善制方壺,運線勻挺,輪廓周整,風格古雅。《宜興紫砂陶器》著錄:“許伯俊直身提梁六方壺”一具,高30.9、寬14.7公分。六方壺身、六方蓋、六棱橋鈕、六棱三彎嘴、六棱提梁。底鈴「荊溪許伯俊制」篆文長方印。黃泥。整體權衡比例勻稱,秀麗典雅,和諧怡人。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方衡祿】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紫砂名工。生卒無考。精于造壺,善於施彩。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方衡祿錦地開光加彩圓壺”一具,圓筒直身、平肩、三彎流、耳行扳、玲瓏圓鈕、嵌蓋、平底。通身施粉彩花,主紋為錦地開光雲蝠、竹子、製作精緻,風格華麗。署有「玉川丁卯年(1747)題」款。高、寬公分。《宜興陶器》(英文本)有著錄。【邵元祥】清代乾隆時期(1736-1795)宜興制壺藝人。生卒不詳。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元祥制壺堅結,式度近亨裕、亨祥,而精細不逮。披雲樓藏中壺一柄,底鈴『邵元祥制』篆文方印。朋輩家多有藏器,印章相同,而形式不一,制工則如出一手也。」香港茶具文物館藏“邵元祥提梁圓扁壺”一具,鼓腹、三彎流、菌鈕,鈴「荊溪」、「邵元祥制」、「元祥」三印,均為篆文。高、寬公分。《宜興紫砂》著錄南京文物商店藏“元祥大圓壺”一具,形制圓渾樸實,底鈴「荊溪」篆文圓印、「邵元祥制」篆文方章,前者在上,後者在下。【邵旭茂】清代乾隆時期(1736-1795)宜興紫砂制壺名工。荊溪(今江蘇宜興)人,生卒無考。旭茂善作素器大壺,以造型見長,所作均容雍大度,極富氣勢。亦善練泥,細不膩,紫不姹。旭茂造壺署款用印,多於壺底鈴「荊溪」二字篆文圓章和「邵旭茂制」四字篆體方印。旭茂制壺得世較少。【楊友蘭】清代乾隆間(1736-1795)宜興制壺高手。生卒無考,與王南林同時。善制饒彩釉砂壺,飾以粉彩花鳥。並善摹古器,仿製諸家,漸入佳境。《(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紫砂陶器》:「楊友蘭……等制壺高手,曾為朝廷製作一批精美壺器,與乾隆七年(1742),被選入河北承德避暑山莊行宮。」相傳曾被蘇州拙政園主聘去制壺,頗多佳品。友蘭傳器,多鈴有「楊友蘭制」篆書印。《茶宴錄》、《陽羨砂壺圖考》著錄有王友蘭制“拙政園壺”事。楊友蘭、王友蘭何人作“拙政園壺”,須進一步待考。【邵基祖】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制壺名工。生卒無考。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批雲樓藏“邵基祖朱泥大壺”一具,原色加彩,五色花卉極工,遠出王南林輩之上,壺亦製作堅致,饒有樸雅氣,非清初名手不逮也。」賀盤發《再談宜興紫砂的兩種藝術風格》:「邵基祖所制五色花卉壺,極其工麗,又在王南林之上。」《宜興陶瓷發展史》:邵基祖,清代乾隆人,工制茗壺,曾創紫砂「爐均」釉裝飾。《(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紫砂陶器》:「邵基祖……等制壺高手,為朝廷製作一批精美壺器,與乾隆七年(1742),被選入河北承德山莊行宮。」【邵玉亭】清代乾隆時(1736-1795)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技藝高超,傳世品罕見。顧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邵玉亭曾為乾隆宮廷制器,筆者五十年前曾見一壺,一面浮雕荷趣,一面鐵線凸描篆書乾隆禦制詩七絕一首,製作非常精細,此人也應是當時的佼佼者。」賀盤發《再談宜興紫砂的兩種藝術風格》:「(北京)故宮舊藏邵玉亭壺,式度精研,壺身一邊飾堆花荷蓮,一邊有乾隆禦詩,極工雅可觀。」【王南林】清代乾隆間(1736-1795)宜興制壺名工。生卒無考。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南林,乾隆時人,所制饒釉宜壺,每繪粉彩花鳥。淨身饒釉,宜壺本創于明季,惟粉彩花鳥盛於乾隆朝。南林傳器,有『王南林制』篆書方印。」《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王南林擅制紫砂茗壺,技藝精工,創紫砂「爐均」釉裝飾。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王南林,當時亦頗有聲望,但觀其遺作,亦僅以渾樸勝,未及精巧。」賀盤發《再談宜興紫砂的兩種藝術風格》:「王南林,與楊友蘭同時,所制彩壺,精巧過之。」南林於乾隆時期,曾為宮廷製作,北京故宮博物館藏有南林制、禦制字樣傳器可證。【聖思】清代乾隆()(1736-1795)宜興紫砂名工。相傳為修道人,史籍未見著錄,生卒待考。擅制陶盆,大於常器。南京博物館藏有“聖思桃形盆”,紅砂色,技藝雙精,巧奪天工。盆身鐫「門院花前是醉鄉,拈翻王母九霞觴。聖思」。下「聖思氏」篆書陽文方印。聖思研製桃形盆,堪稱一絕,被譽為「桃聖」。【邵盤珍】清代乾隆、嘉慶間(1736-1820)宜興紫砂藝人。生卒無考。工治砂壺。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邵盤珍朱泥小壺”一具,鼓腹、直流、圓弧扳、珠鈕、圈足。製作周正。高,寬,寬公分。底鈴「八三老人邵盤珍制」隸書長方印。《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有著錄。【汪淮】清代乾隆、嘉慶間(1736-1820)紫砂名工,字小海,一字禹義。原籍安徽休寧人,生卒無考。善制茗壺,典雅優美。《(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陶瓷名人選錄》:「汪淮,字小海,一字禹義,請乾隆、嘉慶年間人。原籍安徽休寧,能詩善書,所制茗壺極精雅,唯傳器不多。」【葛貞祥】清代乾隆、嘉慶間(1736-1820)宜興紫砂藝人。生卒無考。《宜興陶瓷發展史》(油印本):「葛貞祥,紫砂名工,善治砂壺,亦善作紫砂盆,與器身或器底,都蓋有名章。」【陳綬腹】清代乾隆、嘉慶間(1736-1820)宜興紫砂名工。生卒不詳。工造茗壺,善制花貨,手藝精細。《宜興紫砂》著錄姚世英藏“陳綬腹蟠龍雲雷紋壺”一具,鼓腹、平蓋、三乳足、龍首流、伏螭扳、臥獅鈕、圓底。絳紅泥。腹部一周黑泥飾雲雷紋。蓋鈴「綬腹」楷書長方印,底鈴「鳳紋」方章。通高公分。《(江蘇)陶瓷工業志·特種工藝陶瓷·陶藝名人選錄》:「陳綬腹,清乾隆、嘉慶年間人。善制紫砂大壺,工刻繪。其力作“批雲壺”,壺身如三代銅器,胎內指紋歷歷可見,一面刻盆景松石,頗饒唐六如筆意;一面刻行書宋詞,有晉唐帖意。」【史維高】清代乾隆、嘉慶間(1736-1820)宜興紫砂名工。荊溪(今江蘇宜興)人,生卒無考。工治砂壺,長彩繪,善制方壺。《宜興紫砂》著錄鎮江博物館藏“史維高長四方壺”一具,四方壺身,上部帶圓,方流、方扳、方鈕,腹內流為圓形單孔。製作工整,形制古拙,紫黑泥。底鈴「荊溪史維高制」篆文方印。通高、口縱11、橫公分。此壺原藏鎮江金山寺。《宜興紫砂珍賞》著錄上海許四海藏“史維高高方粉彩山水紋壺”一具,壺形舒展勻稱,上繪青綠山水。底鈴「荊溪史維高制」篆文方印。高、口徑橫7、縱6公分。【范章恩】清代乾隆、嘉慶間(1736-1820)宜興制壺高手。字迪恩。生卒不詳。所制茗壺多扁式,均衡典雅,在宜興頗負盛名。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章恩制壺「無論朱紫,皆扁身,鞠流平蓋,風格嫻雅」骨肉亭勻。題銘書法。似米襄陽,然是否出自迪恩手,無可考證,惟壺底及蓋內印章,則傳器皆同。章恩傳器,披雲樓藏“紫砂大壺”一具,肉勻骨堅,別饒風格。腹嵌「酒後花前雲刻」六字草書,底鈐「范章恩記」陽文篆文方印,蓋內有「迪恩」陽文篆書小章,均精美可愛。碧山壺館藏“朱泥大壺一具”。色殊鮮豔。底鈐「范章恩記」陽文篆書方印,蓋內鈐「迪恩」陽文篆書小章。【潘虔榮】(1756-)清代乾隆、嘉慶、道光間(1736-1850)宜興制砂壺名手。卒年不詳。字菊軒。顧景舟主編《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虔榮,潘姓。……名在《宜興縣誌》長壽耄耋之列,當地砂藝老輩頗為推重。高熙《茗壺說·贈邵大亨君》一文,首提其名。現尚有二佳器傳世。此壺曾見於《宜興陶器圖譜》(臺灣版)圖版202頁,壺底刻有紀年款及作者年齡。1937年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載有碧山壺館及披雲樓各藏同型、同款紫砂大壺一具,砂細工細,底鐫楷書「歲在辛卯仲春,虔榮制時年七十六並書」十六字。筆書(顧景舟)1981年秋訪問香港時,由羅桂祥先生陪同參觀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偶見珍藏砂器中有此同樣款式之壺很覺稀罕,亦感欣逢。據館長高美慶博士介紹,此壺數十年中輾轉新加坡、臺灣、香港,現為私人所庋藏而寄存博物館中。……按上述該壺和作者紀年推算,作壺年代當為道光十一年(1831),是年虔榮七十六歲,往上推算,虔榮當出生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該壺《宜興紫砂珍賞》有著錄。」【潘大和】清代乾隆、嘉庆间(1736-1820)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常为文人雅士定制茗壶,泥质坚结,风格研雅。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潘大和,乾、嘉间人,与朱石某同时。大和传器,区伯衡藏“紫砂中壶”一持,腹镌铭「虽有甘芳,不如苦茗」。款署『雪云女士雅玩,善堂制』,皆楷书。底铃『潘大和制』四字篆书印。碧山壶馆藏“砂胎包锡壶一持”,底铃『潘大和造』篆书阳文印。壶身一面嵌梅竹,一面嵌铭『一榻茶烟结翠,半窗花雨流香』,下署『石某』款。为潘大和制壶,朱石某手刻也。」【郑宁侯】清代中期()宜兴制壶高手。壶式精雅,善于仿古器,工书法。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郑宁侯,不详何时人,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闻湖父(宜兴一地名)质库中有一壶,款署『郑宁侯』,式极精雅。」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郑宁侯,制壶胎薄而欠浑朴,可断为清初人也。尝与香港市肆,见“宁侯朱泥中壶”一具,薄胎,制作精雅,底有『郑』字圆印,『宁侯』二字方印,均篆书。」《中国雅趣品录·宜兴茶具》著录一具:“梨皮汉方直流壶”,底铃「荆溪」、「郑宁侯制」双印。又香港艺术馆刊“玲珑方壶”一具,为莫特赫德藏品。【葭轩】一说为清代咸光陶刻高手杜世伯。另说为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人。制壶善仿古器,精于瓷章。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葭轩,不详何时人,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张燕昌《阳羡陶说》:「余于禾中骨董肆,得一瓷印盘,螭钮文曰:『太平之世多长寿人』。白文切玉法,侧有款曰:『葭轩制』。葭轩不知何时人,此必百年来精于刻印。」【杨履乾】清代乾隆、嘉庆间(1736-1820)宜兴紫砂名工。生卒无考。所制茗壶,形态自然,若天生成,圆润细腻,盖口严密,做工精到。善泥绘装饰,所作山水,布局有度。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杨履乾泥绘山水圆壶”,高、宽。圆鼓身、嵌盖、圆钮、三弯流、圆弧扳,通体协调,泥色纯正,泥绘精致,为杨履乾代表作。【葛子厚】清代嘉庆时(1796-1820)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制壶坚致精巧,行书近王羲之《圣教序》。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子厚,嘉庆间人。……听泉山馆藏“朱泥小壶”一把,泥质细腻,莹洁可玩。款署『子厚』。书流利可喜。披云楼藏“朱泥小壶”一持,双釉皮,轻巧坚致,底镌『木兰带露香差似』句,『子厚』款,行书圆润,颇近《圣教序》。」《茶具文物馆·羅桂详藏品》著录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子厚梨形小壶”一具,高、宽公分。底镌:「瑶知清泉注此中。子厚」九字行书。中国紫砂历代名家金沙僧:开基元祖金沙僧;正德年间人,因为他在宜兴东南四十里金沙寺修行,所以尊称金沙僧。他为人闲静有致,曾与陶工相处而习得一手陶艺,当时可能茶叶正改为壶泡,遂筑为胎规而圆之,再刳使中空,并出口、柄、盖的,然后拿去陶穴烧成,为人使用。据传金沙僧喜用紫砂泥壶,自然会有相当多的指纹留于壶上,此为鉴赏金沙僧壶的重要根据。但由于其作品并不署款,自无从认定有何传器流之于世。至于也有人附会四大名壶的「无名壶」即为金沙僧所筑,是否真实,则尚待察考。龚供春: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随侍主人到金沙寺读书,因仿得老僧手艺,也习得一套本领,仍采筑方法,指纹也隐现其上,作品款式不一,栗色,如古金铁,据传用来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无不索寻供春壶见图,传世作品有失盖的树瘿壶等。时朋(时鹏)继龚供春后即万历年间的董翰、赵梁、元畅合称四大名家,仍沿供春作壶之法。董翰之作着重纤巧新奇,其它三家则崇尚古雅拙朴。有水仙花六瓣方壶传世。李茂林名养心善制小圆式及菊花八瓣壶,作品朴雅细致,壶艺属上乘。时大彬(号少山)时朋之子,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茗壶制作技艺传至时大彬已较为成熟,大彬对茗壶造型、配泥、技法、镌铭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所制之壶初仿供春,落款为“大彬仿供春式”,敦朴妍雅,喜制大(高)壶,明清以来被推为壶艺正宗,后闻陈眉公品茶试茶之论,才改制小型壶,作品仍可发人逸远之思,有提梁、僧帽、龙带、莲瓣、印包、玉兰花瓣及开光、鼎足等款。李仲芳李茂林之子,时大彬高足,凡仲芳之作被大彬赏识时,也会署题彬款,所以当时的人就称「李大瓶、时大名」。有觚棱壶传世。徐友泉徐友泉原非陶艺中人,但因他的父亲好大彬壶,遂特延致家塾。吴梅县茗壶赋谓友泉「综古今、极变化、技进乎道,集斯艺之大成」,对他推许备至。徐友泉所制壶式仿古尊诸器,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等传世壶有三瓣三足式、三羊环耳梅花形、虎金亨式及异兽印包盒。欧正春:万历时人,师从时大彬,所制壶大多是花卉果物,做工精研。邵文金:万历时人,师从时大彬,仿汉方壶独绝,有双环耳瓶传世。陈信卿:万历时人,仿时大彬及李仲芳,作品有开光方壶等。陈子畦:崇祯年间人,以仿徐友泉最佳,有贴玉篮树段壶、南瓜壶,并有水洗、水滴、残荷湖蟹、瑞兽等传世。陈鸣远:(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活跃于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的陈鸣远,是继时大彬后最伟大的宜兴陶人,乃陈子畦之子。子畦以擅作虫蛀残叶见称,其所做的南瓜壶兼具筋纹与自然的特色。鸣远更将自然型茶壶提升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称此期为自然型的主流。鸣远的手法在徐友泉与沈子澈之间,而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过徐沈。作品兼具筋纹型、自然型、几何型,壶杯瓶盒,清供果子,笔搁无所不制。传世作品甚多。作品有《天鸡壶》、《莲蓬壶》、《梅桩壶》、《四足方壶》、《瓦菱壶》、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现藏于南京博物馆。附图:陈鸣远印章陈子畦:崇祯年间人,以仿徐友泉最佳,有贴玉篮树段壶、南瓜壶,并有水洗、水滴、残荷湖蟹、瑞兽等传世。陈用卿:天启崇祯间人,俗名陈三呆子。制工细致丰美。有弦纹金钱如意壶。陈仲美明季时MAO源人,好配壶土,造诸远、塑大士像,无所不精;有束竹柴圆壶传世。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为溧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陈仲美:明末人,好配壶土,造诸远、塑大士像,无所不精;有束竹柴圆壶传世。陈汉文: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承云从:天启崇祯间人,有桂花四瓣壶。徐次京:天启崇祯间人,传世品中独不见壶,但有三足龟水滴及葫芦瓜。惠孟臣:天启崇祯间,荆溪人,所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后世仿制者甚多。落款以竹刀划款,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精。有高身、梨形、鼓腹等小壶传世。惠逸公:在本期年代末,也有名列「四大名壶」的「逸公壶」出现。惠逸公活跃于18世纪,制壶成就及工巧一类与孟臣不相伯仲,两人均属小壶传统,故世称「二惠」,然孟臣制品浑朴精巧俱备,逸公则长于工巧,而浑朴稍逊。大体而言,此期除了陈鸣远的自然型茶壶最具特色外,其它各型仍甚为流行,尤其是几何型。此乃因为当时对茶壶外观颇为注重表面纹饰,有用贴花、印花或雕玲珑的手法,或上釉彩,甚至漆也上了,而这些纹饰都需要平滑的表面来加工,自然就以方型或圆型的简单几何型最受欢迎了。但一般看来,此期的几何作品较无法与第三期的陈曼生相抗衡了。袁郁龙:清康熙雍正年间制陶名艺人,有《素身扁壶》传世。金士恒: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许龙文: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陈汉文: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范章恩:字迪恩,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王友兰: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郑宁候: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华凤翔: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根据紫砂壶收藏家“北京老壶”介绍,鉴别紫砂壶优劣归纳起来,需要从“泥”、“形”、“工”、“款”等着眼去考虑。“泥”是紫砂壶价值的根本所在,一把用纯正宜兴紫砂泥做出来的壶才具有现实的使用、投资、收藏价值。紫砂壶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摸起来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紫砂壶的“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具有“古拙韵味”造型的紫砂壶更能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接纳,古朴传统造型的紫砂壶比造型奇特的壶更具有收藏的意义及升值的空间。“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印款等。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从工艺上来讲,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外,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一定要交待清楚、流畅。“北京老壶”提醒收藏家,不能光凭做壶人的职称、证书确定紫砂壶的价格,有的人猛然一看职称很高,但有可能是其他地方评定的,也有可能是某个机构聘用的,并不具备权威性。目前国家确认的职称评定,只分工艺员、助理工艺师、工艺师、高级工艺师四类。每把壶的价格,根据不同情况,往往也会与市场默认价格相差较远。日常保养紫砂壶应特别注意下面几点:1、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须保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2、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燥处,更不可以为珍贵,用后包裹或密封。3、勿放近多油或多尘埃的地方。4、最好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密封。5、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6、最好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不可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壶,应加识别,以免混乱。7、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8、每次用完后,用纱布吸干壶外面的水分,接着倒出壶内的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焗两三次,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所有的茶叶,将冲过的水浇匀壶上,最后用布轻轻擦干。
/
本文档为【做壶历代名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