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天津《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DBT 29-271-2019

2019-11-06 6页 pdf 570KB 10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lenvis1984

暂无简介

举报
天津《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DBT 29-271-2019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天津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StandardforApplicationofDesignforCivil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inTianjin备案号:J14876-20192019-10-14发布2019-11-01实施DB/T29-271-2019前言根据《市建委关于下达2018年天津市建设系统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建设〔2017〕520号)要求,由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会同各参编单位对本市BIM技术应用现状的广泛调研,在认真总结...
天津《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DBT 29-271-2019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天津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StandardforApplicationofDesignforCivil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inTianjin备案号:J14876-20192019-10-14发布2019-11-01实施DB/T29-271-2019前言根据《市建委关于下达2018年天津市建设系统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建设〔2017〕520号)要求,由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会同各参编单位对本市BIM技术应用现状的广泛调研,在认真总结经验并广泛征求有关单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遵照现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编制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共有7章,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命名规则;5.模型规定;6.工作模式;7.交付成果。本标准由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天津市建筑设计院负责具体条文内容的解释。请有关单位在工程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如有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反馈到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应用标准》编制组(地址:天津市河西区气象台路95号,邮政编码:300074),以便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本标准参编单位: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天津天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卢琬玫王修武宋昆张津奕张金月张大昕魏英洪卓强向敏孟凡贵李文秋陈杰周国民冯蕴霞李宝鑫孙宇姜天凌王然王江飞刘百韬赵航于万新马辰童茜白雪海翟宏高辉冯佳杨佳聂智勇王敬怡唐小云巩志涛叶青赵强赵珅张骋张乾孙晓翔黄谦杨珣行敏纪晓磊严涵郭乃溶殷浩洋寇雪茜冉阳潘洪洁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梁进魏来田军刘占省李岩松谌冰薛友松寇清目次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54命名规则....................................................................................64.1一般规定...........................................................................................64.2专业名称命名规则...........................................................................64.3模型文件命名规则...........................................................................74.4构件命名规则...................................................................................85模型规定....................................................................................95.1一般规定...........................................................................................95.2模型创建规则...................................................................................95.3模型深度要求.................................................................................115.4构件库组织.....................................................................................116工作模式..................................................................................126.1一般规定........................................................................................126.2BIM协同模式...............................................................................126.3BIM工作流程...............................................................................136.4BIM工作...............................................................................147交付成果..................................................................................167.1一般规定........................................................................................167.2交付内容........................................................................................167.3衔接应用........................................................................................17附录ABIM设计应用机电系统(及构件组合)名称及缩写.18附录B一、二、三级系统颜色设置值表.................................19附录CBIM模型深度等级表....................................................23附录D设计各阶段模型标准.....................................................28本标准用词说明............................................................................29引用标准名录................................................................................30条文说明........................................................................................31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12Terminology..............................................................................23BasicRequirement..................................................................54NamingRule.............................................................................64.1GeneralRequirement.........................................................................64.2NameDefinitionofDiscipline...........................................................64.3NameDefinitionofModelFile..........................................................74.4NameDefinitionofBuildingComponent..........................................85ModelSpecification.....................................................................95.1GeneralRequirement............................................................................95.2ModelCreationSpecification...............................................................95.3ModelLODSpecification...................................................................115.4LibrarySpecification..........................................................................116WorkPattern...........................................................................126.1GeneralRequirement......................................................................126.2CollaborativeMethod.....................................................................126.3BIMDesignWorkflow....................................................................136.4WorkingStandardandTemplate.....................................................147Deliverable..............................................................................167.1GeneralRequirement....................................................................167.2DeliveryContent.............................................................................167.3FutureApplication........................................................................17AppendixA...................................................................................18AppendixB.....................................................................................19AppendixC...................................................................................23AppendixD...................................................................................28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29ListofQuotedStandards................................................................30ExplanationofProvisions.............................................................311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加快转变建筑业生产方式,提高工程建设信息化水平,推动天津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深度发展,促进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系统应用,制订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天津市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项目在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1.0.3本标准是天津市民用建筑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的通用规则和基础标准。天津市民用建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级或项目级的BIM技术实施细则。1.0.4天津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应用,除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天津市现行标准的规定。22术语2.0.1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uildingInformationModel(BIM)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BIM模型是利用BIM技术创建的工程项目的数字化表达,既包括项目的空间、几何信息,也包括功能、构造等数据信息。简称BIM模型。2.0.2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ApplicationofBuildingInformationModelsindesignphase建筑信息模型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设计与应用,包括设计建模和基于BIM设计模型完成相应设计阶段任务而进行的模型应用。2.0.3全生命期Lifecycle建筑工程项目从筹建到改造拆除所经历各阶段的总称,主要包括策划、、勘察设计、施工与监理、运行维护、改造拆除等阶段。2.0.4模型信息ModelInformation构成建筑信息模型的几何、物理、功能以及生产、运行维护等信息元素。2.0.5几何信息GeometricalInformation反映建筑模型内外空间中构件的形状、大小及位置的信息统称。2.0.6非几何信息Non-GeometricalInformation反映建筑模型内外空间中除几何信息之外的其它特征信息的3统称。2.0.7协同Collaboration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数据共享及相互操作间的协调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参与方之间的协调、项目各参与方内部专业之间或专业内部成员之间的协同以及上下游阶段之间的数据传递及反馈等。2.0.8BIM设计协同平台BIMDesignCollaborationPlatformBIM设计协同平台是由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经过合理配置,为相关人员提供利用BIM技术进行协同设计的IT服务环境。2.0.9BIM模型深度LODofBIMmodelBIM模型深度指BIM模型中信息各要素的详细程度,主要包括各要素的几何信息及非几何信息。2.0.10项目模板ProjectTemplate项目模板规定了模型的基本构成元素及其配置原则,以及各种信息的表达方式,为项目表达的一致性和便捷性确定标准。2.0.11建筑信息模型构件BIMComponentBIM构件是放置在建筑信息模型中具有特定位置并被赋予属性的实例化元素。修改参数值可以生成不同类型的构件实体,单个BIM构件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组合形成模型组合构件。2.0.12冲突检测ClashDetection指检查建筑信息模型所包含的各类建筑构件或设施是否满足空间相互关系及逻辑合理性的过程。2.0.13主模型MainModel主模型是指包含各专业、各单项工程子模型的模型文件,它是综合了各专业模型而形成的全面的、完整性的建筑信息模型。2.0.14子模型LinkedModels子模型可以指包含一个或几个专业的模型;或指包含了一个或几个单项工程的模型;也可以是细部复杂节点模型,比如幕墙节点深化模型或者梁柱复杂钢筋节点深化模型。42.0.15构件库ComponentLibrary构件库是用于管理构件元素的资源库。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项目中创建的构件元素可以被集中分类存储、修改更新、重复利用。2.0.16“单一模型协同”工作模式Collaborationusingsinglemode项目各参与方针对同一项目文件进行协同工作的工作模式。2.0.17“多模型协同”工作模式Collaborationusingmulti-models项目各参与方根据自身使用需求各自制作项目文件,各项目文件之间再以参照链接等方式将项目文件内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展开协同设计的工作模式。53基本规定3.0.1建设项目BIM设计应能促进模型信息在工程全生命期的有效传递,并应为审批、施工、运营、维护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模型。3.0.2BIM设计模型应完整真实地反映设计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应考虑工程算量、施工应用、后期运维的要求。3.0.3应用BIM设计的工程项目,应确保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充分利用共享的模型信息有效进行协同设计;其搭建的BIM模型应能够满足其他项目参与方在规定的范围内合理共享模型信息。3.0.4BIM设计实施前,各设计单位应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制定BIM工作流程、确定BIM实施。3.0.5BIM设计应进行模型数据分级、分类授权管理,并应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中知识产权和保密的相关规定。3.0.6BIM技术应贯穿设计全过程,可划分为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专项设计等不同阶段。3.0.7BIM设计模型应包含构件的设计信息,模型信息深度应与各设计阶段深度要求一致。3.0.8由BIM模型生成的图纸应与模型信息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64命名规则4.1一般规定4.1.1建筑信息模型及其属性的命名应简明易于辨识,并应符合工程命名习惯。4.1.2建筑信息模型中,构件的命名应体现构件的基本信息,并可随模型深度逐步扩展。4.2专业名称命名规则4.2.1专业名称命名规则宜以专业首字母为缩写,部分通用专业名称缩写应符合表4.2.1的规定。表4.2.1专业名称代码专业(中文)专业(英文)专业代码(中文)专业代码(英文)规划Planning规PL总图General总G建筑Architecture建A结构StructuralEngineering结S给水排水PlumbingEngineering水P暖通Mechanical暖M电气ElectricalEngineering电E智能化Telecommunications通T动力Energypower动EP消防FireProtection消F勘察Investigation勘V景观Landscape景L室内装饰InteriorDesign室内I7续表4.2.1专业(中文)专业(英文)专业代码(中文)专业代码(英文)绿色节能GreenBuilding绿建GR环境工程EnvironmentalEngineering环EE地理信息GeographicInformaticaSystem地GIS市政CivilEngineering市政CE经济Economics经EC管理Management管MT采购Procurement采购PC招投标Bidding招投标BI产品Product产品PD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caModeling模型BIM幕墙Curtain幕墙C其他专业OtherDiscipline其他X4.3模型文件命名规则4.3.1模型文件命名应根据文件包含工程对象内容特征确定。名称应包含项目名称缩写、设计阶段、专业名称代码、部位描述、单项工程编号、版本号,同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项目名称缩写应采用中文简称或英文字母缩写,并应由项目管理者统一制定。2设计阶段宜以中文或字母缩写表达,可分为概念、方案、初设、施工图、工艺及其他专项等;3专业名称代码应采用表4.2.1中的专业名称代码;4部位描述宜根据楼层、内外、地上地下等物理空间进行命名。5单项工程编号应由项目管理者统一制定,可使用单项工程中文简称或英文字母缩写,也可使用数字命名。6版本号应由日期及版本序列结合编制。4.3.2模型文件命名字符应遵循以下规则:81宜使用汉字、英文字符、数字、半角下划线“_”和半角连字符“-”的组合;2字段间宜使用半角连字符“-”分隔;3各字符之间、符号之间、字符与符号之间均不宜留空格。4.4构件命名规则4.4.1构件基础命名应包含构件名称缩写及构件基本尺寸。4.4.2构件宜按属性、类别、区域等因素进行划分,并应形成固定的命名规则,以方便后续按名称条件进行筛选、搜索。4.4.3机电专业构件命名应按系统、子系统及需要辨识的设施组合进行区分,其命名中应根据本标准附录A中的规定。95模型规定5.1一般规定5.1.1设计过程中创建的模型应考虑其在工程项目全生命期各阶段、各专业的应用,并应考虑模型的延续性。5.1.2模型应具有唯一性、可扩展性和可传递性,以实现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断完善。5.1.3BIM模型构件应进行策划、创建和维护,并宜满足标准化和复用性的要求。5.1.4模型创建方宜建立BIM构件库,以建立标准化建模条件,提高工作效率。5.2模型创建规则5.2.1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所处于的不同设计阶段,创建不同深度的模型。5.2.2规模较大的BIM模型宜根据项目需求、专业划分、设计内容、建筑体量等因素拆分成易于操作编辑的子模型。5.2.3BIM主模型应与子模型使用统一的软件版本,并应遵循一致的命名和模型搭建规则。5.2.4建模原点及方向设置规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模时宜按项目基地范围建立统一、通用的坐标系;2模型中宜使用相对标高,项目±0.000宜采用Z坐标为零的10平面;建筑、结构和机电等各专业宜采用同一建筑文件或场地文件为基础文件,以保证模型整合时能够对齐、对正。3项目真实北方向应在场地模型、建筑模型中进行设置并统一,其他专业与场地、建筑模型进行链接,以得到真实北整体模型,协同设计过程中各专业可采用项目北提升设计效率。5.2.5模型信息输入规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模型信息输入的内容应包括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模型的信息之间应保持其相关性。2模型信息应在模型构件的几何信息基础上,满足设计使用需求。3设计阶段模型构件的模型信息,应考虑设计阶段构件的使用要求。5.2.6模型应根据工程对象的系统和组合分为三个层级,并应分层级设置颜色且与命名保持对应关系,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级模型系统之间的颜色应差别显著,便于视觉区分,且不应采用红色系;2二级系统应分别采用从属一级系统色系的不同颜色;3与消防有关的二级系统以及消防救援场地、救援窗口等应采用红色系。4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智能化和动力专业对应的一级模型、二级模型系统的颜色设置宜由命名筛选在轻量化平台按需实现,并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5.2.7BIM模型的信息属性应具有可编辑性,且应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需要及对应阶段进行录入、完善、提取,并可对已有信息详细程度及信息涵盖内容范围进行扩展。115.3模型深度要求5.3.1BIM模型根据不同设计阶段对信息应用需求设定应划分为五个深度等级。设计阶段BIM应用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5.3.2设计各阶段模型标准宜符合本标准附录D中的规定。5.4构件库组织5.4.1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标准建立统一的构件资源库,其中每一构件深度应和模型交付的深度等级相对应,构件深度宜具有可扩展性。5.4.2构件资源库应对构件的命名规则、使用权限、分类方法、数据格式、属性信息、版本及存储方式等进行管理并制定通用的准则。5.4.3构件资源库应实现构件的创建、收集、存储、调用、废除等有效管理,资源库应具备扩展功能,并应形成完善的构件资源库#管理#。126工作模式6.1一般规定6.1.1BIM设计应按其工作流程在不同的设计阶段采用一定的BIM协同模式,完成各设计阶段BIM成果,实现信息有效传递。6.1.2BIM设计的工作流程应根据项目特点在项目开始前制定,并应在此流程中明确BIM设计中各成员权限,设计各阶段数据备份规则,重大变更BIM设计工作流程及数据安全工作流程等内容。6.1.3在设计过程中,外部数据导入至BIM模型前应经过相关负责人认可,并应对数据进行清理,去除冗余数据。6.1.4项目开始之前,应梳理项目BIM资源,建立基于项目的BIM构件库,实现各设计阶段项目在人员、软硬件配置、IT环境、构件库、相关标准等方面的共享及统一。6.2BIM协同模式6.2.1BIM协同模式可分为“单一模型协同”工作模式和“多模型协同”工作模式,或由两种模式组合而成的“混合协同”工作模式。6.2.2设计单位应为BIM项目搭建设计协同平台,并应在充分考虑平台用户权限的前提下,通过BIM设计中各专业、各相关参与方的协同工作模式,实现相关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安全性。搭建BIM设计协同平台及管理规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确定BIM协同的软硬件配置,建立支持BIM协同过程13的IT环境。2应统一BIM协同设计沟通方式和时间节点;3宜固化BIM工作流程和模板。6.2.3BIM的协同设计应基于同一BIM数据模型,应分阶段、分专业根据设计需求进行,并应确定关键节点及BIM数据内容。6.2.4BIM协同设计应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以保证各专业信息在独立、安全的前提下,便于利用相关专业的信息。6.3BIM工作流程6.3.1基于BIM的民用建筑设计应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流程,各设计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及项目特点制定工作流程及进度计划,从而在设计过程中实现与BIM技术相适应的协同设计。6.3.2BIM技术贯穿设计全过程,可划分为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专项设计等不同设计阶段。6.3.3概念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对拟建的项目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搭建项目周边环境及初步体量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对拟建的项目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宜从项目环境信息入手进行环境模型搭建;2宜利用专业分析软件进行模拟分析;3宜根据分析数据进行规划布局并搭建体量模型;4宜用专业软件进行体量分析比选,并进行择优方案成果输出。6.3.4方案设计阶段,应基于概念设计阶段的体量模型进行方案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依据设计要求搭建建筑与相关环境的数字模型;2宜通过对空间建构设想、创意表达形式、结构方式及机电14方案进行多方论证比较,得出初步设计方案;3宜通过结合专业软件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深化方案模型,为建筑设计后续阶段的工作提供依据及指导性信息。6.3.5初步设计阶段,应对方案设计BIM模型进行继承并进一步深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通过BIM模型进行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拟定设计原则、标准和重大技术等问题的论证。2宜应用BIM技术优化建筑功能布局,完成主要的专业间配合;3宜利用BIM模型确认结构及机电系统方案,协调各专业设备间的空间关系等。6.3.6施工图设计阶段,专业模型应在初步设计阶段模型基础上深化形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用BIM技术对设计进行深化与优化,可通过多专业的三维协同设计消除专业间的冲突碰撞,并利用BIM模型生成图纸以确保施工图设计质量。2宜根据该阶段BIM模型,为施工安装、工程预算、设备及配件的安放和制作等工作提供完整的模型和图纸依据。6.3.7专项设计阶段,应对施工图设计BIM模型进一步深化。6.4BIM工作模板6.4.1BIM设计协同应根据项目特点采用统一标准的项目模板,并宜结合各单位情况升级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模板。6.4.2项目模板应定义图形基本构成元素以及配置原则、视图模板、项目信息、标注、标记、注释样式、图框图签信息、明细表样式等。156.4.3模型中的构件命名应符合本标准第4.4节的规定,并根据相应阶段的模型深度创建。6.4.4模型中的构件应用应规范化管理,且应通过企业或第三方构件库系统使既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167交付成果7.1一般规定7.1.1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成果宜按设计各阶段模型标准交付,并应便于归档保存、保证数据安全、成果信息准确及完整。7.1.2项目招标及中应规定最终交付成果的内容和形式,交付成果应以约定的格式进行交付。7.2交付内容7.2.1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应用交付成果宜按设计阶段划分并应符合表7.2.1的规定:表7.2.1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清单序号概念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专项设计阶段1概念设计BIM模型及说明方案设计BIM模型及说明初步设计BIM模型及说明施工图设计BIM模型及说明专项设计BIM模型及说明2可视化模型及生成文件性能分析模型及报告BIM综合协调模型BIM综合协调模型专项分析模型及报告3BIM轻量化浏览模型性能分析模型及报告性能分析模型及报告专项设计BIM浏览4可视化模型及生成文件BIM轻量化浏览模型BIM轻量化浏览模型BIM综合协调模型5由BIM模型生成的二维图纸可视化模型及生成文件可视化模型及生成文件可视化模型及生成文件6由BM模型生成的二维图纸由BM模型生成的二维图纸由BM模型生成的二维图纸7由BIM模型生成的表单。8支撑上述成果正常表达所需的基础数据文件。17注:1.各阶段设计BIM应用交付成果应有说明文件。2.本表中所列成果为一般性成果罗列。合同缔约双方根据此表,在项目实施前结合项目特点及各设计阶段要求,约定交付成果清单。3.本表中未列出成果可根据项目需求约定,应注意保持BIM模型数据的可传递性。7.2.3建筑工程设计成果除BIM应用成果外,还应包括国家、行业、我市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有关规定的要求。7.2.4交付成果应符合下列规定;1交付成果应遵循本标准第4章的命名规则。2交付成果应满足建筑工程设计所需的文件协同要求。3交付成果应符合报建、审核的要求。4交付成果应符合约定的版本、格式、信息组织规则等并便于核查。7.3衔接应用7.3.1BIM设计成果交付时,应对成果承接方进行交底。7.3.2BIM设计成果交付后,衔接单位应对设计调整予以相应施工模型更新。7.3.3BIM设计模型在衔接单位承接并更新后,涉及设计内容应报原设计单位确认。18附录ABIM设计应用机电系统(及构件组合)名称及缩写表ABIM设计应用机电系统(及构件组合)名称及缩写编号专业系统缩写系统名称编号专业系统缩写系统名称编号专业系统缩写系统名称1M-SF空调送风1P-JS建筑给水1E-GX强电干线2M-HF空调回风2P-ZS建筑中水2E-DL一般动力3M-XF空调新风3P-WS建筑污水3E-ZM照明插座4M-BF补风4P-YW压力污水4E-YJZM应急照明5M-PF排风5P-YS建筑雨水5E-XFDL消防动力6M-JYSF加压送风6P-RS生活热水给水6E-XFBJ消防报警7M-PY排烟7P-RH生活热水回水7E-XFGB消防广播8M-PYY排油烟8P-XH消火栓8E-MX-L1供电母线类别19M-LG冷冻水供水9P-ZP自动喷洒9E-MX-L2供电母线类别210M-LH冷冻水回水10P-SP大空间智能灭火10E-MX-L3供电母线类别311M-LN冷凝水11P-XSW高压细水雾11电气专业E-MX-L4供电母线类别412M-RG采暖供水12P-QT气体灭火1T-ZH综合布线13M-RH采暖回水13P-LQG冷却水供水2T-RD一般弱电14M-KRG空调热水供水14给水排水专业P-LQH冷却水回水3T-YYS通信(运营商)15M-KRH空调热水回水4智能化专业T-SBGL设备管理16M-LRG空调冷热供水17供热空调通风专业M-LRH空调冷热回水注:附录A中未包含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遵照附录A中命名原则设置。19附录B一、二、三级系统颜色设置值表表B一、二、三级系统颜色设置值表颜色设置值颜色设置值颜色设置值一级系统红(R)绿(G)蓝(B)二级系统红(R)绿(G)蓝(B)三级系统系统缩写红(R)绿(G)蓝(B)建筑给水P-JS1282550生活热水给水P-RS0255255给水系统0191255生活热水回水P-RH00255建筑污水P-WS2552550压力污水P-YW128640重力雨水P-YS2041530排水系统00205虹吸雨水P-HY0128255中水系统135206235建筑中水P-ZS135206235冷却水供水P-LQG169204132循环水系统00128冷却水回水P-LQH129145208消火栓P-XH25500自动喷洒P-ZP2550255大空间智能灭火P-SP2040255高压细水雾P-XSW2040102给水排水系统00255消防系统25500气体灭火P-QT204010220续表B一、二、三级系统颜色设置值表颜色设置值颜色设置值颜色设置值一级系统红(R)绿(G)蓝(B)二级系统红(R)绿(G)蓝(B)三级系统系统缩写红(R)绿(G)蓝(B)采暖供水M-RG2558080采暖回水M-RH255143180凝结水M-NJ255100100供暖系统1242520蒸汽管M-ZQ12825564补风M-BF72160136排风M-PF45227197通风系统02050排油烟M-PYY218169117加压送风M-JYSF19200防排烟系统19200排烟M-PY2412353空调送风M-SF93187245空调回风M-HF255128255空调新风M-XF1882464冷冻水供水M-LG59123251冷冻水回水M-LH135221245冷却水供水M-LQG169204132冷却水回水MLQH129145208冷凝水M-LN19224866空调热水供水M-KRG23799198空调热水回水M-KRH119217201空调冷热供水M-LRG96216240空气调节系统013969空调冷热回水M-LRH214131122暖通空调系统02550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系统180238180-21续表B一、二、三级系统颜色设置值表颜色设置值颜色设置值颜色设置值一级系统红(R)绿(G)蓝(B)二级系统红(R)绿(G)蓝(B)三级系统系统缩写红(R)绿(G)蓝(B)强电干线E-GX24611690一般动力E-DL25515351供电母线类别1E-MX-L101280供电母线类别2E-MX-L225500供电母线类别3E-MX-L32550128供配电系统16032240供电母线类别4E-MX-L4255128128应急照明E-YJZM130192140应急电源系统218112214消防动力E-XFDL02550电气系统2550255照明系统238130238照明插座E-ZM128128255一般弱电T-RD0255255信息化应用系统2552150设备管理T-SBGL2552550智能化集成系统238221130综合布线T-ZH15354255信息设施系统255246143通信运营商T-YYS211158144公共安全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除外)2551650-消防报警E-XFBJ131252191公共安全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23800消防广播E-XFGB2550255智能化系统2552550机房系统13910520-22续表B一、二、三级系统颜色设置值表颜色设置值颜色设置值颜色设置值一级系统红(R)绿(G)蓝(B)二级系统红(R)绿(G)蓝(B)三级系统系统缩写红(R)绿(G)蓝(B)热力系统139139139-燃气系统2059292-油系统193205193-燃煤系统224238238-气体系统105105105-动力系统---真空系统190190190-注:本标准附录B中未作列出的三级系统模型颜色可由项目管理方在项目BIM实施细则中自行定义,并应说明定义的方法。23附录CBIM模型深度等级表表CBIM模型深度等级表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暖通专业给水排水专业电气专业智能化专业分级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D1地块模型、建筑体量、道路、绿化,用地范围线、地形高差概念设计表现、地块功能划分、建筑面积、绿化面积、外部交通面积影响概念方案表达的结构模型初步确定结构形式与结构材料制冷机房、换热站等设备示意性摆位,各系统主要管线示意性路由根据建筑模型而估算暖通相关指标,可包含冷、热负荷指标等及说明给水排水泵房设备示意性摆位,各系统主管道路由设置给水排水系统;根据建筑模型而估算的相关指标及说明已具备的城市公共设施接入位置及条件根据建筑模型而估算电气相关指标,可包含负荷级别及总负荷估算容量及说明-根据建筑模型而拟定的智能化需求,估算指标等及说明24续表CBIM模型深度等级表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暖通专业给水排水专业电气专业智能化专业分级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D2建筑室外场地、道路、绿化、车位等深化设计。建筑外观、主要功能空间布局划分方案设计外观表现、建筑内部功能划分、建筑功能面积表单、建筑室内外流线组织、经济技术指标主要梁、柱、墙以及楼面梁板布置结构形式的确定、主要空间跨度的确定、与建筑协调定位,与设备协调梁高制冷机房换热站设备定位、各系统主要管线路由(管径为估算)各暖通系统流程图;给水排水泵房设备定位、各系统主要管线(管径为估算)给水排水各系统设置及关系图;变/配电室(站)、电气竖井的位置、面积(仅表示估算位置和面积)电气系统配置内容;系统关系图智能化控制室、竖井的位置、面积(仅表示估算位置和面积);可备选的总图接入位置智能化各系统配置内容及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需求;系统关系图25续表CBIM模型深度等级表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暖通专业给水排水专业电气专业智能化专业分级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D3建筑外观模型、建筑平面功能模型防火分区、人防分区、室外场地模型初步设计阶段建筑模型外部表现、基本的营造做法、基本的立面材质的表示、基本的面积指标表等基础结构与上部结构布置、结构关键节点、结构单元划分主要构件尺寸,分缝位置,预留孔洞位置及尺寸各系统主要管线(管径准确管径>DN40)、管件的定位及标高的准确合理性不同系统的管道进行构件区分,管道尺寸、设备编号、位置及注释各系统管线(管径精确,喷淋DN>40管线)、及其管件、附件及仪表,确保规格、定位及标高的准确合理性不同系统的管道进行构件区分,管道尺寸、设备编号、位置及注释区内管线接入户位置、规格、标高;电气专业用房内设备布置及连接;室内电气各系统配电装置规格、位置、标高电气用房设备标号;各系统名称及配色,箱柜编号区内管线接入户位置、规格、标高;智能系统控制室及设备定位、设备连接;各智能系统装置规格、位置、标高智能化用房设备标号;各系统名称及配色,箱柜编号26续表CBIM模型深度等级表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暖通专业给水排水专业电气专业智能化专业分级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D4建筑外观详细模型、建筑平面功能详细模型(其中包含厨卫、楼梯、门窗等)室外场地详细模型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模型精细外部表现、主要房间的家具示意、详细的营造做法、立面材质的表示、面积指标表等基础、楼面、屋面详细模型,楼梯及外檐模型及预留孔洞特种结构和构筑物做法,根据项目需求表达钢筋信息完善各机房内精细模型;补充完善各系统管线、仪表、阀门末端设备及装置定位、标高、平面注释标注、说明及模型设备表,主要管线平面视图,各系统详图,重要部位断面图完善给水排水泵房内详细模型;补充完善各系统管线(喷淋管道连接喷头、卫生间管道详细布置)标注、说明及模型设备表,主要管线平面视图,各系统详图,重要部位断面图各系统用电点位连接、位置、标高各系统逻辑关系视图,平面注释信息各系统点位连接,点位的规格、位置、标高各系统逻辑关系图纸,平面注释信息27续表CBIM模型深度等级表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暖通专业给水排水专业电气专业智能化专业分级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D5二次装修深化模型(如面层、踢脚、吊顶等)、装配式拆分模型、幕墙安装细部模型专项工程模型统计信息、如有需要安装模拟结构安装深化模型,关键节点钢筋绑扎、节点构造专项工程模型统计信息、如有需要安装模拟结合装修进行深化,调整风道、水管、风口等设备末端及相关构件的位置等专项工程模型统计信息、如有需要安装模拟结合装修进行深化,调整喷头位置、卫生间给排水管道、消火栓位置等专项工程模型统计信息、如有需要安装模拟结合装修而深化设计的各系统装置规格、位置、标高专项工程模型统计信息、如有需要安装模拟结合装修而深化设计的各系统装置规格、位置、标高专项工程模型统计信息、如有需要安装模拟28附录D设计各阶段模型标准表D设计各阶段模型标准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暖通专业给水排水专业电气专业智能化专业设计阶段应用标准达到标准应用标准达到标准应用标准达到标准应用标准达到标准应用标准达到标准应用标准达到标准概念设计阶段-D1-D1--------方案设计阶段D1D2D1D2-D1-D1D1D2D1D2初步设计阶段D2D3D2D3D1D2/D3D1D2D2D3D2D3施工图设计阶段D3D4D3D4D2/D3D4D2D3/D4D3D4D3D4专项设计阶段D4D5D4D5D4D5D3/D4D5D4D5D4D5注:1.应用标准指设计阶段开始时,模型应该达到的标准2.达到标准指设计阶段结束时,模型应该达到的标准29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方便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严格要求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微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本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要求(或规定)”或“应按……执行”。30引用标准名录1《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51212-20162《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3《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448-201831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天津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DB/T29-271-2019J14876-2019条文说明2019天津32制订说明本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市民用建筑工程建设中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际及国家标准中先进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为了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和管理等单位相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相关规定的参考。33目次1总则..........................................................................................353基本规定..................................................................................374命名规则..................................................................................384.3模型文件命名规则........................................................................384.4构件命名规则................................................................................385模型规定..................................................................................405.1一般规定........................................................................................405.2模型创建规则................................................................................405.3模型深度要求..................................................................................416工作模式..................................................................................426.1一般规定........................................................................................426.2BIM协同模式............
/
本文档为【天津《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DBT 29-271-201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