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2020-10-06 6页 pdf 444KB 9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德玛西亚队长

多年规划设计工作经验

举报
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二〇二〇年七月目录前言............................................................................................................................11总则.........................................................................................................
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二〇二〇年七月目录前言............................................................................................................................11总则............................................................................................................................31.1编制目的.............................................................................................................31.2地位作用.............................................................................................................31.3适用范围.............................................................................................................31.4规划期限.............................................................................................................31.5规划目标.............................................................................................................41.6村庄类型.............................................................................................................41.7编制原则.............................................................................................................41.8规划任务.............................................................................................................61.9编制依据.............................................................................................................82编制要求..................................................................................................................102.1编制主体和编制单位.......................................................................................102.2规划评估...........................................................................................................112.3工作底图...........................................................................................................112.4基数转换...........................................................................................................112.5现状调查...........................................................................................................122.6编制...........................................................................................................132.7规划论证...........................................................................................................132.8规划公示...........................................................................................................142.9成果报批...........................................................................................................142.10公告汇交.........................................................................................................142.11规划修改.........................................................................................................153分类指引..................................................................................................................153.1集聚提升类村庄...............................................................................................153.2城郊融合类村庄...............................................................................................163.3特色保护类村庄...............................................................................................163.4搬迁撤并类村庄...............................................................................................163.5稳定发展类村庄...............................................................................................173.6其他类村庄.......................................................................................................174村庄规划内容..........................................................................................................184.1发展定位目标和规模预测...............................................................................184.2村域国土空间布局及用途管制.......................................................................194.3产业发展布局...................................................................................................254.4基础设施规划...................................................................................................264.5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324.6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344.7景观风貌和绿化...............................................................................................364.8安全和防灾减灾...............................................................................................374.9近期规划实施项目安排...................................................................................394.10规划管制规则与实施保障.............................................................................395规划成果...................................................................................................................405.1报批备案版成果...............................................................................................405.2村民公示版成果...............................................................................................42附录1村庄规划成果内容..............................................................................43附录2术语和定义..........................................................................................45附录3村庄规划目标表..................................................................................47附录4村庄国土空间结构调整表..................................................................48附录5村庄用途管制分区面积统计表..........................................................50附录6村庄规划用地分类表..........................................................................51附录7管制规划建议格式..............................................................................53附录8村庄近期建设项目表..........................................................................551前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2019〕1号)、《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自然资发〔2019〕87号)、《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5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制定《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本导则基于新发展理念和“多规合一”要求而制定,适用于青海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所有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现行其他与村庄规划编制相关的规范标准,其中不符合新发展理念和“多规合一”要求、与本导则规定相冲突的有关内容,以本导则为准。尚在编制中的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应遵循本导则的相关规定。已编制完成尚在实施中的村2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应按照本导则要求进行修改完善。本导则由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导则起草单位:青海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参与起草单位:青海省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青海有色测绘勘察院。31总则1.1编制目的为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规范全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科学指导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结合全省实际,制定本导则。1.2地位作用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法定依据。1.3适用范围本省范围内编制村庄规划,应当按照本导则要求,并执行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村庄规划范围为村域全部国土空间,可以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元编制。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村庄,可与城镇建设用地统一编制详细规划。1.4规划期限村庄规划期限应与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近4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1.5规划目标以村庄分类和村庄布局工作为前提,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引领,按照“多规合一”的有关要求,结合村域功能定位,明确村庄发展目标,统筹安排各类资源,落实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强化底线约束,确保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精准落地;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科学划定村庄建设边界,有效引导村庄规划建设,促进村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1.6村庄类型各地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实施,逐村研究村庄人口变化、区位条件和发展趋势,在村庄规划编制前明确村庄分类,依据村庄发展方向可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稳定发展类和其他类村庄。除本规程规定的分类外,各地方可结合实际增设不同的类型。1.7编制原则(1)上下衔接,多规合一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目标与任务,统筹生态环境、永久基本农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5基础设施配套间的关系;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遗迹;划定村镇建设边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产业用地,推进乡村振兴。(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对耕地资源、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地质遗迹等的保护,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的管控要求,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3)节约集约,全域管控充分发挥规划促进节约集约的龙头引领作用,更有效促进存量土地内涵挖潜与盘活,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强化保护区域内水系水体、自然植被等生态空间,并制定相应的村庄全域管制措施。(4)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征求村民意见,保障村民的规划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为村民服务、让村民参与、使村民满意、让村庄宜居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村庄的区位条件、发展现状和村庄类型、村庄定位、村民意愿等,抓住问题、聚焦重点,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确定村庄的规划策略,内容深度详略得当,不贪大求全,不搞一刀切。6(6)简明易行,通俗易懂根据村庄类型特点编制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村庄规划,规划成果要简明易行,通俗易懂,鼓励采用规划图表加管制规则的成果表达形式,要让村民看得懂,能落地、好监督。1.8规划任务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村庄现实基础和发展形势,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确定村庄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牧空间,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村庄建设边界,主要编制任务包括:(1)统筹村庄发展目标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要求,统筹优化村庄国土空间布局结构,研究制定村庄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人居环境整治目标,明确各项约束性指标。(2)统筹生态保护修复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明确森林、河湖、草原等生态空间,尽可能多的保留乡村原有的地貌、自然形态等,系统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确定生态用地布局和规模,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和整治,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生7态空间格局。(3)统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成果,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与地块,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守好耕地红线。统筹安排农、林、牧、副、渔等农业发展空间,推动生态农牧业发展。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布局,保障设施农业和农牧业产业园发展合理空间,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4)统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线,提出历史文化景观整体保护措施,保护好历史遗存的真实性。防止大拆大建,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各类建设的风貌规划和引导,保护好村庄的特色风貌。(5)统筹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在县域、乡镇域范围内统筹考虑村庄发展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规划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以安全、经济、方便群众使用为原则,因地制宜提出村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布局与需求,提出选址、规模、标准等要求。(6)统筹产业发展空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城乡产业用地布局与规模,引导工业向城镇产业空间集聚,合理保障农村牧区新产业新业8态发展用地,明确产业用地用途、强度等要求。除少量必需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外,一般不在农村牧区安排新增工业用地。(7)统筹农村牧区住房布局按照上位规划确定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和建设用地管控要求,确定村庄建设用地布局和规模,合理确定宅基地规模,划定宅基地建设范围,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充分考虑当地建筑文化特色和居民生活习惯,因地制宜提出住宅的规划设计要求。(8)统筹村庄安全和防灾减灾村域内地质灾害、洪涝等隐患,划定灾害影响范围和安全防护范围,保障用地需求,提出综合防灾减灾的目标以及预防和应对各类灾害危害的措施。(9)明确规划近期实施项目研究提出近期急需推进的生态修复整治、农田整理、补充耕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文化保护等项目,明确资金规模及筹措方式、建设主体和方式等。1.9编制依据1.9.1法律法规类(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版);(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2年修正版);9(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11年修正版);(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版);(6)《风景名胜区条例》(2016年修正版);(7)《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令524号)。1.9.2政策文件类(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厅字〔2019〕48号);(3)《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2019〕1号);(4)《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5号);(5)《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94号);(6)《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1.9.3标准、指南类(1)《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10(2)《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32000-2015);(3)《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建村〔2014〕98号);(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21010-2017);(5)《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6)《青海省“美丽城镇”风貌规划设计指引》(青建规〔2014〕582号);(7)其他。1.9.4相关规划类(1)《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青海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3)《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4)《青海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2编制要求2.1编制主体和编制单位村庄规划应在该行政村所在县(市、区、行委)人民政府统一部署,所在县(市、区、行委)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和具体指导编制工作,由行政村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工作应由具有土地规划或城乡规划资质且须为在我省备案的编制机构承担,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划机构资质的规定。112.2规划评估对已经编制的原村庄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各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经评估符合要求的,可不再另行编制;经评估不符合要求的,分析规划本身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重新编制村庄规划;需补充完善的,完善后再行报批。2.3工作底图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作为空间定位基础,村域范围建议采用比例尺为1:2000~1:10000的最新影像图或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村庄集中建设区范围建议采用比例尺为1:1000~1:2000的最新影像图或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并以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地理国情普查、实地调查或监测数据作为补充。2.4基数转换村庄规划编制开始阶段,应在制作工作底图基础上,按照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标准(见附录2),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数据为基础,开展基数转换工作,通过直接对应、核实归并、补充调查等方式,将“三调”工作分类转化为村庄规划用地分类(细化到三级类),形成村庄规划的土地利用基数。122.5现状调查应采取有效方式,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摸清家底、找准问题、研究对策。资料收集。制定详细的村庄基础资料调研提纲,充分收集涉及村庄的相关规划、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地质灾害、人口和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各类设施建设等基础资料。社会经济。主要包括户数、户籍人口、常住人口迁入迁出、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均纯收入集体收入,产业发展、种植结构、社会治理状况等。区位交通。主要包括邻近的城镇、产业园区、村庄等,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设施,公交通达情况,以及其它重大区域基础设施等。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山体、动植物资源、河流水系、土壤、气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洪水内涝、滑坡泥石流等内容。历史文化。主要包括文物保护单位、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已公布的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牌坊、古井、古树名木、古桥等历史环境要素。宗祠祭礼、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表演艺术和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要素。土地利用。主要包括耕地、宅基地、土地流转经营情况,村庄建设用地的利用变化和权属调整,土地承包权和土地分13类规则,可整理、复垦、开发的用地类型和规模分布,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等。村庄建设。包括建设用地布局、住房建设及权属、行政、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照明、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垃圾收集、厕所等环卫设施,村容村貌、绿化美化、建设管理等。走访座谈。制定入户走访调研内容提纲,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入户走访率不低于全村户数50%。召开乡镇、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交流会不少于3次。驻村规划。规划编制人员至少一次连续驻村不低于3天,驻村累积时间不低于驻村调研期间应详细填写驻村工作日志。2.6方案编制在村庄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村庄基本情况,找准村庄现状特征,列出问题清单和建设需求台账。充分采纳村民意见建议,按照村庄类型,提出村庄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和重点内容,形成2-3个规划方案进行比选。2.7规划论证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召开规划论证会,听取规划编制单位汇报,邀请县直有关部门、专家、村民代表参加,对规划提出修改意见。142.8规划公示遵循公开、便民的原则,在规划批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在村委会办公地、村务公开栏、各村民小组(社)所在地、公共活动空间等区域,将规划成果通过“上墙、上网”等多种方式公示,推进“阳光规划”。公示内容主要包括规划图件、文字说明、纳入村规民约的条款及其他需要公示的内容。2.9成果报批乡镇人民政府指导村党组织、村委会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对公示后的规划成果进行审议,经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在规划审批前须经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查同意。设区市市辖区范围内的村庄规划由市级人民政府审批或由市级人民政府授权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在规划批准前须经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批时应附公示期村民反馈意见及采纳情况、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村民委员会审议意见。2.10公告汇交规划自批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村内展示板、上墙、上网等多种方式公开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30个工15作日,以加强村民监督。规划自批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将规划电子成果逐级汇交至省自然资源厅,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2.11规划修改村庄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防止以其他规划之名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占用耕地和生态用地等空间。乡村建设等各类空间开发建设活动,必须按照法定村庄规划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统筹农用地转用审批和规划许可,减少申请环节,优化办理流程。确需修改规划的,严格按程序报原规划审批机关批准。3分类指引3.1集聚提升类村庄主要特征为人口规模较大、交通区位条件相对较好、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心村。规划应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合理预测村庄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结合宅基地整理、现有村庄存量用地整治改造,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和改造提升,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护保留乡村风貌,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宜居16宜业的美丽村庄。3.2城郊融合类村庄将城市近郊区以及重点城镇所在地村庄确定为城郊融合类村庄。市、县中心城区建成区以外、城镇开发边界以内的村庄,可纳入城镇详细规划统筹编制;确需编制村庄规划的,应在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下编制。3.3特色保护类村庄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庄、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确定为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应与该类村庄的保护规划相衔接,将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区域等纳入村庄规划,并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编制。规划应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3.4搬迁撤并类村庄将位于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核心区内人口较少、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17或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确定为搬迁撤并类村庄。该类村庄可通过自然灾害搬迁、生态移民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拟搬迁撤并的村庄应统筹考虑拟迁入或新建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该类村庄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可纳入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编制。3.5稳定发展类村庄将村民留守意愿较强,但布局凌乱、居住分散,发展缓慢、基础设施简陋、公共服务缺位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的村庄,包括牧民集聚点、浅山地区村庄、省际边界村庄等,确定为稳定发展类村庄。按照村庄实际需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统筹安排村庄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防灾减灾、土地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各项建设。对牧民集聚点、浅山地区村庄,村庄规划应以村(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导向,以改善村庄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充分考虑道路通达、设施配套、环境卫生等方面,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质量。3.6其他类村庄对于无法确定类别的村庄,可暂不做分类,留出足够的观察和论证时间。统筹考虑县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18公共服务配置,引导人口向乡镇所在地、产业发展集聚区集中,引导公共设施优先向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村庄配套。4村庄规划内容4.1发展定位目标和规模预测4.1.1发展定位目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与上位规划充分衔接,结合村庄类型、规划评估结果,根据村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传统风貌等因素,合理确定村庄发展目标。按照优化布局、补齐短板的总体思路,统筹村庄发展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确定村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建设、公共设施配置、人居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目标,明确村庄规划控制指标体系。4.1.2规模预测人口规模预测。依据村庄人口历年变化情况,结合县域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人口自然增长、产业发展、环境和生态资源承载力等因素,合理预测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预测。遵循节约集约高效用地的原则,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确定建设用地总规模,确定农村居民点规模、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9规模、基础设施用地规模、户均宅基地规模、人均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等,详见附录3。4.2村域国土空间布局及用途管制结合乡镇空间规划管控任务,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村庄建设边界,不得突破上位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强制性要求,划定管控边界,提出管控措施。允许在不改变县(市、区、行委)国土空间规划主要控制指标情况下,优化调整村庄各类用地布局,在乡级层面调节平衡集聚提升类、城乡融合类建设用地,明确村域开发保护格局。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的,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调整结果依法落实到村庄规划中。4.2.1生态空间布局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等。生态空间由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外的一般生态空间组成,有条件的村庄,可按相关技术规定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1)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落实上位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将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到地块,明确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功能,在勘界基20础上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2)划定一般生态空间一般生态空间是除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以外的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荒地、荒漠、戈壁、冰川等。严格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在此基础上对需要保护的生态极重要、极敏感区一并划入生态空间。明确生态空间的布局、规模、提出管控规划。明确生态空间的布局、规模,提出生态空间管控规则。各类建设不得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在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安排村庄建设边界时出现冲突的,村庄建设布局应尽量避让生态保护红线;确实难以避让的,应当按照维持生态保护红线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确保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生态功能有改善、布局更加集中连片的要求,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局部优化调整。4.2.2农牧空间布局农牧空间包括农业生产区和牧业生产区。主要涵盖永久基本农田、一般耕地、园地、人工商品林、基本草原或承包草场、人工牧草地、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区等。农牧空间布局要结合上位规划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任务,及其他用于农牧业生产的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其他农业用地,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一般农牧空间,要衔接落21实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合理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严格保护农牧空间。适应农牧业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划定村庄经济发展片区。(1)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村庄规划要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任务,明确具体地块、面积。因大比例尺调查精度产生的数据差异,应予以说明。对大比例尺调查发现的永久基本农田问题图斑内存在非农建设用地或者划定不实的用地,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可优先整理、复垦为耕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整理复垦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各项建设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在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和安排村庄建设边界时出现冲突的,村庄建设布局应尽量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确实难以避让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维持永久基本农田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确保数量有增加、质量不降低、布局更加集中连片的要求,对永久基本农田布局进行局部优化调整。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调整结果依法落实到村庄规划中。(2)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规划在明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土地整治项目,落实并22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3)其他农牧业用地规划确定用于农牧业生产的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其他农业用地的布局和规模,并确定管控规则,结合农牧业生产需求,划入农牧空间。村庄规划应在国家和省有关用地规模标准内进一步核定本村各类设施农用地的面积和比例上限,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设施农用地。将规模化粮食生产及生产农产品直接关联的育种育苗、烘干晾晒、果蔬预冷、保鲜储存、分拣包装、废弃物处理、粮食和农资农机临时存放场所、管理看护房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根据生产实际合理确定辅助设施用地规模上限。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落实设施农用地信息报备,向乡镇人民政府备案,禁止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非农建设,不得超过用地标准,严禁随意扩大设施农用地范围,不得改变直接从事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设施性质,禁止擅自将设施用地用于其他经营。农牧空间内的林地、草地、水域等其他农业用地的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4.2.3建设空间布局建设空间指村域范围内直接用于或服务于农村生活的土地,主要包括农村宅基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农村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广场和景观绿化用地。规划期末村域建设用地总规模一般不应超过规划基期规23模,各类非农建设确需新增用地的,应优先使用存量土地或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解决,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方法。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划定村庄建设边界,统筹安排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庄建设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1)宅基地布局与住房建设按照上位规划确定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和建设用地管控平面要求,优化宅基地用地布局,合理确定宅基地规模,划定宅基地建设范围,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充分考虑当地建筑文化特色和居民生活习惯,因地制宜提出住宅的规划设计要求。宅基地用地布局。按照上位规划要求和村庄发展实际,结合村庄布局现状,充分考虑村庄户数及人口规模、宅基地面积标准等因素合理划定村庄宅基地范围。宅基地布局应考虑方便居民生活需要,处理好宅基地与村庄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绿化景观及山体、水域等关系。对每处宅基地进行编号,区分在用、闲置和规划宅基地。新规划宅基地应安排在农村居民点建设边界内,标明每处宅基地范围、位置、面积规模等指标。新规划宅基地不得占用耕地,尽量减少村庄住房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慎挖山、不填湖、少砍树,避开地质灾害隐患区,满足铁路、公路等设施退让要求;应优先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24未利用地,引导集中建设。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空心村”整治、废弃地利用等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提出村域内拆除、新建住宅的规划。住房建设管控与风貌引导。提出村庄住房建设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退让距离、日照间距等规划管控指标(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和《青海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以及屋顶形、院落围墙及入口造型、重要细部节点、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等风貌引导要求,形成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的村庄建筑风貌。新规划的村民集中住宅小区,应确定村庄院落和住宅的平面布局形态,结合村庄地形地貌、道路、绿地等空间布局进行规划设计,避免简单兵营式排列。院落与住宅设计。村民住宅院落应布局合理、使用安全、交通组织顺畅,充分考虑停车空间、生产工具及粮食存放要求,形成庭院绿化美化、整洁舒适的院落空间。充分考虑户均人口规模、生产生活习俗、现代功能需要,设计3—5种有代表性住宅户型,供村民选择。(2)农村人均建设用地农村人均建设用地为村庄建设用地与农村常住人口的比值。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新建村庄规划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控制在不超过180m2/人。(3)预留指标为增强规划弹性,对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建设用地,可25暂不明确规划用地性质,予以规划“留白”。有需求的村庄可因地制宜,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保障村民居住、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用地使用。农村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应集中布置并明确规划选址,一般不使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4.2.4其他管控边界除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村庄边界之外,按相关技术要求划定村域内地表水体保护控制线、乡村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灾害影响与安全防护范围线、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其他重要用地控制线。4.3产业发展布局根据村庄用地条件和发展需求,结合村庄生态、农业、建设空间管控要求,优化产业用地布局,合理确定产业用地规模,科学划定产业功能分区,统筹一二三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4.3.1村庄产业类型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策略,鼓励以乡镇为单元合理确定村庄产业类型、用地规模。依据村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遵循宜农、生态、绿色、低碳的原则,发展村庄特色产业。264.3.2村庄农林牧渔业用地布局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合适的农林牧渔产业,合理确定生产用地布局。对农田进行整理,选择合适的种植产业。家禽家畜宜集中饲养,饲养场地的选址应避开农村居民点用地,布置在村庄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位,应与农村居民点保持足够的卫生防护距离。4.3.3经营性建设用地布局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包括商业服务业用地、工业生产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用于物资储备、中转的场所及其相应附属设施。合理确定商业服务、农副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旅游发展等经营性建设用地用途、规模、强度等要求,鼓励经营性产业用地复合高效利用,禁止发展污染产业。引导工业向城镇产业园区集聚。4.3.4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突出地方特色,结合市场新需求,实现“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深挖田园风光、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推进农林牧副渔、加工流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和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新产业新业态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鼓励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4.4基础设施规划4.4.1道路交通(1)对外交通27落实上位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确定的区域性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要求,根据村庄发展需求,加强与过境公路的衔接,以及乡镇、农村居民点之间的连接。(2)村内道路结合村庄现状,尽量利用原有路基、空闲地,优化村庄道路布局,明确道路宽度、断面形式及建设标准,确定道路控制点标高。合理设置公交站位置、港湾等交通设施,保障道路通畅。新建、改建村庄,村内道路应全部硬化。(3)田间道路村庄应考虑农业现代化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结合大型农机具集中停放设施布局,合理设置田间道路,保障农田耕作、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4)广场与停车场应结合村庄出入口、闲置用地、村民活动中心设置广场和停车场,严禁侵占农田、毁林填塘。广场建设规模应适中,场地应平整、畅通,宜生态铺装。合理确定停车场规模,在不影响道路通行的前提下,适当采用路边停靠方式。(5)材料选择村庄车行道路宜采用混凝土或沥青为主的路面,其他道路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乡土化、生态型的铺装材料。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路面宜采用传统或与原有风格相协调的材料,保留和修复现状中富有特色的石板路、青砖路、石子路等传统街巷。28(6)照明设施村庄道路应设置路灯照明,宜采用节能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基础上推荐采用太阳能等新能源灯具;因地制宜设置线杆、路灯,采用一侧或两侧交叉布置的方式设置;没有条件架设线杆的路段,可结合建筑山墙布置照明设施。(7)旅游类村庄道路有旅游等功能的村庄应结合旅游线路,统筹考虑游人规模和环境容量,科学安排旅游道路网络、慢行系统(游览步道、登山步道、自行车道等)及停车设施(旅游停车场、自驾车营地、交通驿站等)。4.4.2市政基础设施根据村庄自然条件,明确配置各类基础设施的原则、类型、标准、规模、时序,提出各类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方案,确定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管控要求。(1)区域设施区域性的水利设施、供水、排水、燃气、供热、供电、通信等各项基础设施,按上位规划或专项规划要求进行落实。(2)给水工程确定供水水源、供水方式,与县乡农村安全饮水规划衔接。预测用水量,合理确定管材、管径,明确输配水管道敷设方式、走向、埋深。确定水源保护措施及水质监测管理措施,保证水源水质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3)排水工程29因地制宜选择排水体制,有条件的村庄应采用雨污分流制;现状采用雨污合流制的村庄,远期逐步改造为分流制。预测雨、污水量,管沟宜采用重力流,标注排水流向、排水管管径或沟渠断面尺寸、坡度、高程。山地村庄应规划截洪沟,收集和引导洪水。(4)电力工程综合分析村庄所处地区的用电水平,合理确定用电量指标,预测村域范围内用电负荷。根据村庄实际条件选择电缆敷设方式,改造村庄供电线路,确定供电电源和变电站位置。(5)通信工程合理布局固定电话、互联网、有线电视、广播线路等设施,确定建设标准和敷设方式。优化现有通信设施,完善通信基站等设施。(6)供热燃气工程以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循环再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地形地貌、资源禀赋、经济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的确定供热形式和能源使用方式。使用燃气的村庄,应合理确定村庄气源,预测村庄燃气需求量,明确燃气调压设施、位置及燃气管线走向和敷设方式,保障用气安全。(7)环卫设施结合村庄规模、集聚形态和发展实际,预测垃圾产生量,确定生活垃圾收集点和转运站位置、规模。推广村庄生活垃30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有机垃圾资源化。合理确定公共厕所位置,已实现集中供水的村庄,应采用水冲式厕所;缺水、寒冷地区村庄可采用环保节能型厕所。根据“厕所革命”要求提出户厕的改造方案。(8)物流设施交通方便的村庄可发展物流产业,明确物流设施等级、规模及位置。有条件的结合信息化发展,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基地。(9)殡葬设施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引导村庄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建设。在自然地质允许条件下,殡葬设施应当建立在荒山、荒坡、非耕地或不宜耕种的土地上,禁止在耕地、林地范围内及公路、河流两侧建设。31表4-1村庄基础设施分类及项目基本配置表类别项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稳定发展类搬迁撤并类其他类道路交通公交站点●●○○停车场●●○○市政设施变压器/配电室●●○●液化气储备站●●○○污水处理设施●●○●水泵房非集中供水村庄环境卫生垃圾收集点●●○●垃圾中转站●○○○公厕●●○○注:①●——为应设的内容○——为可设的内容4.4.3公共服务设施依据村庄类型、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确定村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集贸设施、养老设施等公共建筑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组合形式。鼓励以乡镇为单元,统筹布局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除小学、幼儿园、集贸市场外,宜将村委会、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健身广场、戏台剧场、农村小超市等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民活动中心和公共开放空间。32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庄,应增加相关的服务设施。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充分结合当地历史环境、建筑风貌和风俗民情。表4-2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及项目基本配置表类别项目3000人以上1000-3000人1000人以下一、行政管理村委会●●●二、教育设施小学●○○幼儿园●●○三、文化科技文化大院●●●四、体育设施健身广场●●○五、医疗设施村卫生室●●●六、社会保障村级养老院●○○七、商业服务小卖部○○●小型超市●●○餐饮、特产店○●○旅馆、招待所○○○注:①●—为应设的内容○—为可设的内容②结合教育部门整合教育资源的要求,小学和托幼的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几个村合并建设。4.5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供更多优33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明确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等生态空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以优化国家生
/
本文档为【青海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