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学院博导介绍

2013-08-07 20页 doc 66KB 9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9855

暂无简介

举报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学院博导介绍 可再生能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按姓名拼音排序) 陈诺夫,男,1959年8月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4月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物理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82—1998年先后任河北工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8—2009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6—8月赴英国诺丁汉大学进行访问研究,2004年2—4月赴...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学院博导介绍
可再生能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按姓名拼音排序) 陈诺夫,男,1959年8月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4月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物理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82—1998年先后任河北工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8—2009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6—8月赴英国诺丁汉大学进行访问研究,2004年2—4月赴日本京都工学院进行访问研究。 近年来先后承担20余项纵、横向科研项目,发学术论文1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1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光伏材料、太阳电池及太阳能发电系统。 目前承担“863”重点课题“高倍聚光化合物太阳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总经费6000余万元。 联系电话:010-61772402;15601002988 E-mail:nfchen@ncepu.edu.cn; nfchen@semi.ac.cn 董长青,男,1973年7月生,汉族,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3年于东南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3至2004年在日本东京农工大学M. Horio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11月至今,在华北电力大学工作,现任“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Energy》、《Fuel》、《Applied Energy》、《Waste Management》、《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审稿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固体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燃烧与污染物控制、节能等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先后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完成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国能生物发电集团、中国华能集团等大型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6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余项,出版《生物质发电技术》等著作4部,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 联系电话:010-61772030 E-mail:cqdong1@163.com 纪昌明,男,1956年9月生,汉族,湖北鄂州人,中共党员,博士,华北电力大学二级教授、博导,武汉大学兼职博导,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等5个一级学会理事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委员,《水力发电学报》等五个核心期刊编委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78年7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分别于83年6月和88年12月获“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90年8月在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分别于91年12月和93年9月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95年12月被遴选为博导。 自1978年7月以来一直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水资源与能源科学、风险管理与决策理论,曾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了11门课程。培养博士后、博士生52名,硕士生50名,加拿大、日本等国留学研究生4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49项,已完成45项,有16项经国内同行专家评审鉴定,处于国内领先及以上水平;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7篇,其中SCI、EI收录81篇;出版著作1部。 联系电话:010-68772328 E-mail:cmji@ncepu.edu.cn 李美成,男,1973年6月生,汉族,山东郓城人。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哈工大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副所长,信息材料科学与技术系主任。2004年至2006年期间应邀赴英国剑桥大学作皇家访问研究员。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被破格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2009年获“黑龙江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荣誉称号。2010年被华北电力大学人才引进,组建新能源材料与光电技术研究中心。现任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副院长,新能源材料与光电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负责人。 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博导类)基金、留学回国基金、国家航天支撑技术项目、“十五”和“十一五”预研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20余项。近年来,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SCI论文60余篇,EI收录60余篇。第一、二作者SCI论文中影响因子2.0以上2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3项(已获授权10项)。编著教材2本,撰写约40万字。 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曾作为大会主席或大会秘书长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多次作为会议副主席和分会主席主持国内专业学术会议。并担任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及审稿专家,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议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等学术任职。作为《红外与激光工程》、《功能材料》和《微纳电子技术》编委,Crystal Growth & Design,Nanotechnology,《物理学报》等10余个国内外SCI杂志的特邀审稿专家。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太阳能电池及光伏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光电技术;锂离子电池及新型储能技术;微能源自供电技术等。 联系电话:010-61772951;15810669688 E-mail:mcli@ncepu.edu.cn 吕爱钟,男,1961年3月生,汉族,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爱钟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和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了《弹性力学》、《岩石力学》、《土力学》、《塑性力学》等课程。 先后主持了《岩体非定常流模型辨识及三峡船闸工程时效变形预测》、《为提高厚壁圆筒极限承载力的混凝土功能梯度材料特性研究》、《深埋非圆形隧洞考虑支护滞后过程的衬砌优化设计》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了《岩石力学反问题》、《地下隧洞力学分析的复变函数》专著2部,编著《New Progress o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著作1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EI收录20篇。 曾任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山东省高等学校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山东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山东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现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千人计划、973项目评审专家。 联系电话:010-61772392 E-mail:lvaizhong@ncepu.edu.cn 刘永前,男,1965年10月生,内蒙古人。1986年获华北水电学院水力发电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华北水电学院水力发电工程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法国南锡第一大学生产自动化工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华中科技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1月法国南锡第一大学博士后出站。1986年至1997年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任教,期间于1994年至1995年在捷克国家技术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可再生能源发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资源应用委员会委员,英国工程师协会(IET)期刊《可再生能源发电》亚太区编辑等学术职务。 目前从事风力发电系统理论与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风力发电场》,《风电场与风电机组技术》,《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专业英语阅读(风能)》等课程。近5年主持15项科研项目,其中纵向科研项目8项。在水力发电和风力发电领域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 风电场优化设计和功率预测;风电机组状态诊断与健康管理;风电场优化运行。 联系电话:010-6177 2046 E-mail:yqliu@ncepu.edu.cn 马峻峰,男,汉族,1962年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3月,获工学博士学位(中日联合培养,浙江大学、日本国东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调入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前,曾担任国家建材局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副院长,中国海洋大学材料院副院长,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副所长等职。1999年以来,先后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会理事,《硅酸盐通报》副主编,山东省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航空航天学会常务理事,ISO/TC206专家组成员,《现代技术陶瓷》编委,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J. Am. Ceram. Soc., J. Cryst. Growth, Mater. Sci. & Eng. B, J. Nanosci. & Nanotech. 等学术期刊审稿人。 马峻峰教授一直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合成工艺及制备技术等方面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超细粉体、晶须及短纤维、低膨胀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等材料体系,所开发的产品、部件可用于高速耐磨、耐腐蚀、耐高温等工业设备中。近年来,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方面的基础研究。其中包括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纳米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新型光催化纳米晶粉体(铌酸盐、铋系钛酸盐等),纳米晶铁氧体粉体,钨/钼酸盐系、硫化物系发光材料等;尤其在低维(包括单分散)无机功能材料的低温、低压、可控合成领域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曾先后主持、参加过10余项省部级以上各类研究课题,其中包括省部级、国家级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已发表各类学术论文83篇。其中,SCI论文50篇,同时被EI收录42篇。获7项国家专利,其中4项为国家发明专利。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3名。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材料与光电技术,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及新型储能材料研究,清洁能源与高效光催化材料,高温耐蚀材料低成本合成技术及器件加工工艺研究等。 联系电话:010-61771051 E-mail: majunfengouc@yahoo.com.cn 谭占鳌,男,1978年11月出生,土家族,湖北利川人。2007年6月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9年7月作为引进人才回国,在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专业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特约通讯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构件应用委员会委员;《智能电网前沿》编委;《中国低碳经济》编委;国家自然基金委、湖南省自然基金委、浙江省自然基金委、黑龙江省自然基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为通讯评议专家。担任Polymer Chemistry,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10余种国际期刊特邀审稿人。主持/参与完成多项国内国际项目,包括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陆军研发基金、科技部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近年来,在Advanced Materia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Nano Letter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被引用1600余次,其中单篇引用过百的3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3项。 谭占鳌教授主要从事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薄膜材料与薄膜技术》、《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微纳加工技术》等课程。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高效太阳电池技术;2. 新能源材料与光电技术;3. 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 联系电话:010-61772186(Office);010-61772091(Laboratory) E-mail:tanzhanao@ncepu.edu.cn 田德,男,1958年8月出生,汉族,吉林松原人。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固定研究人员、新能源发电过程特性与复合建模团队负责人。1985年11月至1993年2月在日本明星大学留学,1992年9月在日本明星大学电气工程学科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10月至2001年4月在日本鸟取大学数理工学部作高级访问学者。2009年5月赴美国进行风电技术考察。2010年6月赴丹麦进行风电技术考察。2011年1月赴德国参加风电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工作会议。2011年3月赴韩国参加风电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工作会议。2011年9月赴丹麦、英国和西班牙进行海上风电技术考察并参加中英海上风电技术研讨会。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风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太阳能学报》编委,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全国风力机械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行业风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电力安全专家委员会新能源专业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在日本《风能》杂志、《太阳能学报》、《机械工程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20多篇被EI、SCI收录。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9项,累计科研总经费1000多万元。1996年被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基金委等七部委批准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7年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2000年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的整体模型风洞实验》在1998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壹等奖(排名第一)。主持研制的浓缩流体能型发电装置,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2000年获中国专利成就展最佳项目奖(排名第一)。研究开发的100W、200W、300W、600W、1kW和2kW系列化产品已在中国和日本应用。正在进行低风速MW级风电机组、MW级陆上/海上风电机组的设计与模拟实验研究,正在主持1.5MW低风速风电机组的研究开发、3MW海上风电机组的研究开发,正在参加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MW海上风电机组的研究开发。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风电机组整机设计与仿真实验、风电机组气体动力学与结构动力学、风电机组风轮叶片技术、海上风电机组研究。目前主要负责项目有国家863计划项目风电机组设计技术、风电机组出力特性与建模子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MW海上风电机组研究开发与示范子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MW海上风电机组的研究开发项目1项、1.5MW低风速风电机组研究开发项目1项、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理论与实验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项目3项、近三年科研经费1600多万元。 联系电话:010-61772682;15810026188 E-mail: tdncepu@yahoo.com.cn 王丽萍,女,1956年生,汉族,云南昆明人。博士,三级教授,可再生能源学院博导。兼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站经济运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 自1982年2月以来一直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涉及:水资源系统工程;水电能源系统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应用、水资源经济与能源经济。 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专科生讲授过15门专业和专业基础课;指导博士生16名(已毕业9名),硕士生38名(已毕业30名);主编出版教材二部,其中一部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规划教材;出版著作2部。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有三人获湖北省优秀大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奖。 主持过国家“八五”、“十一五”科技攻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以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0余项;分别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EI收录40余篇。 联系电话:13552078958 E-mail:lpwang@ncepu.edu.cn 王晓东,男,1973年7月生,汉族,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晓东教授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及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热电发电与制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管理机理与电池结构设计,湿润动力学与界面现象,纳米多孔隔热材料传热机理与建模,热物性快速计算,微纳尺度相变传热等。先后为研究生讲授《导热与热物性测试》、《热物性导论》《相变传热》等课程。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Nos. 50406001, 50876009, 51076009, 51276060)、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国防973)子课题1项(No. 61312001001020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子课题1项(No. 2009CB219803-0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项(No. NCET-11-0635)、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1项(No. 11ZG01)、国防专项工程基础理论研究项目1项(No. 360930302),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与清华大学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No. 50636020)。 相关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期刊论文130余篇,SCI收录论文66篇(影响因子大于4.0的论文17篇,影响因子在3.0到4.0之间的论文10篇),EI收录论文102篇。 曾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2003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2003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1年)。担任《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Alternative Energy、Journal of Fluids and Thermal Sciences等期刊编委。 联系电话:13552973819 E-mail:wangxd99@gmail.com 徐进良,1966年4月生,汉族,安徽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可再生能源学院院长,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5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1997年清华大学博士后;1998-2002年留学美国;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创建微能源系统实验室,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4月调入华北电力大学工作,现任可再生能源学院院长。 徐进良教授现担任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低品位能源多相流动与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主任;担任国际The Open Thermodynamics Journal的编委和IASME Transaction的特邀编辑、我国《微细加工技术》杂志的常务编委,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热物理学科“十二五”战略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可再生能源“十二五”863战略专家组成员,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空泡物理及自然循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等。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多项;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6次,多次作为大会主席或分会主席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或分会,共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权威国际期刊论文60余篇),他引近600次,单篇论文SCI他引超过170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余项。获得5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 徐进良教授研究团队具有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实施和雄厚的研究实力,拥有国际先进的高速PIV装置、计算机仿真工作站、微纳尺度流动与传热光学可视化系统、红外热成像仪、高速动态分析仪等高端实验装置,已建成有机工质朗肯循环(ORC)热发电实验平台、有机工质相变传热实验台、换热器性能测试实验台、超临界流体传热实验台、多尺度毛细结构烧结与传热性能测试实验台以及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大功率LED)冷却实验台等;另外本团队拥有车床、铣床等专业机械加工设备若干台及专业技工1名,上述软硬件基础设施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团队已于美国密苏里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比利时烈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研究生在读期间有机会根据中外双方合作项目情况赴外方进行短期或长期合作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太阳能及地热能高效热利用及发电技术;余热等低品位能源热发电及热功转换技术;微纳尺度流动与传热;高热流密度电子元件(如大功率LED等)高效散热技术;高耗能行业低碳、节能减排技术;汽液两相流强化传热及新型换热器关键技术。 联系电话:010-61772407 E-mail:xjl@ncepu.edu.cn 姚建曦,男,1974年7月生,汉族,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3年3月-2005年4月在日本京都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能源工程及自动化教研室主任。 姚建曦教授主要从事太阳光伏发电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太阳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太阳电池材料》、《太阳电池设计及工艺》等课程,担任“能源工程及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负责人。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太阳电池材料,新型高效太阳电池,新型半导体光电材料、光伏并网关键技术研究等。作为负责人和骨干先后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南方电网重点项目,中科院创新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等近20项。近年来在Advanced Materials、Small、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mistry C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编著《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一书中全部太阳能发电部分。 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议专家、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Thin Solid Films等国外多个SCI杂志的特约审稿专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会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2009年入选 “中澳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联系电话:010-61772338; 13683135717 E-mail:jianxiyao@ncepu.edu.cn 杨勇平,男, 1967 年生。 199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火力发电分会委员兼空冷专委会副主任,《热力发电》编委,《电力科学与工程》主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等称号。 长期从事热力学理论、节能理论与方法、火电厂热力系统分析、分布式供能与热电联产、电站空冷技术、多能源互补能源系统、洁净煤发电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能量系统的热力学分析、评价与系统集成方面,围绕以太阳能辅助燃煤热发电为代表的“多输入”能量系统、以热电联产与分布式能量系统为代表的“多输出”能源动力系统、以能量转换与温室气体控制一体化为代表的“多功能”能量系统、以及以热功转换与非热力学产功混合系统为代表的“高度集成”能量系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先进能量系统集成、能耗时空分布等不同侧面,围绕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过程节能开展了深入的应用基础研究,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与实践。 目前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1项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重大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项目1项、中澳科技合作项目1项,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产学研项目1项,以及大型燃煤电站委托项目数十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收录和EI收录论文200余篇,申请与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联系电话: 010-61772011 E-mail:yyp@ncepu.edu.cn 张化永,男, 1963年4月生,汉族,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生态学与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Specialty Conference of ISEIS 2006, Beij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for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Chair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Nonlinear Phenomena in Wave Propagation and Acoustics, 2007 ASME, Nevada, Co-Chair;Optimization in Studying Nonlinear Phenomena, 2008 ASME, Boston, Co-Chair。 近年来负责或主研20余项纵、横向科研项目,其中包括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复杂水文背景下可持续湿地生态系统构建与示范(2006BAC10B03)”子课题(国拨经费119万元)和“十一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南四湖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及水质改善技术与示范(2009ZX07210-009)”课题(国拨经费1638万元)。已公开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 项,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 11名,硕士研究生25名。 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与污染控制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热力学,生态学中的非线性与复杂性,生态水力学与近自然水资源工程学等。 联系电话:010- 80799258 E-mail:bjecology@gmail.com 张锴,男,1968年8月生,博士,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能源化工研究中心主任、火力发电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骨干,《燃料化学学报》编委、英国Royal Society Chinese Fellow,英国伦敦大学学院Honorary Senior Research Fellow,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会员,IChemE学会Particle Technology专业组会员、中国颗粒学会理事等,2008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基金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张锴教授于1989年获南京化工学院学士学位,1992年和1996年分别获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然后留所工作,曾任课题组长和研究室副主任,1999年晋升副研究员;2000年在剑桥大学受英国皇家学会的资助从事合作研究;2001年受聘为伦敦大学学院二氧化碳技术中心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2003年归国受聘为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加盟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负责组建绿色能源化工团队。 张锴教授主要从事洁净能源转化和多相反应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或研究生讲授《洁净煤技术》、《化工装备进展》、《化工原理》、《流态化工程》(双语课)和《化工流体力学》(双语课)等课程;曾负责或参与完成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以及欧盟和企业委托项目,目前负责或参与973课题、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课题等项目近10项;在国内外期刊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担任分会主席或做主题报告;参加编写著作3部;获国家专利授权20余项。2009年任国家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战略研究先进能源领域专题研究组专家。 张锴教授已独立或联合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50名,其中成绩优秀者已被派往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爱丁堡大学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执行联合培养计划。他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意大利、日本和泰国等国家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具有多年的合作基础,并有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或意向。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煤和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烟气重金属检测与控制、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多相流反应工程以及化工装备与过程优化。 联系电话:010-61772413 E-mail:kzhang@ncepu.edu.cn
/
本文档为【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学院博导介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