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秦陇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地位_葛承雍

2013-05-13 8页 pdf 674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7020

暂无简介

举报
秦陇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地位_葛承雍 夕一一飞名 文化史研究 书飞一讹”沁岁 人文杂志 19 98 年第 1 期秦陇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地位 葛承雍 秦陇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 , 相 比齐 鲁 、中原 、荆楚 、 巴蜀 、吴越 、 岭南 、 闽台等地方 文化 , 不仅有渔舟唱晚与金戈铁马的南北之 差 , 也有大漠雄风与古雅正声的东西之别 , 即 使在秦汉 、隋唐大一统中华文化整体结构中 , 也有同一共性与独特个性的区别 。一部秦陇文 明发展史 , 实际上就是半农半牧或农牧互补为 典型特点的地域文化 。 从担系或源流上考察 , 秦陇的黄土文化与滨海文化 、江湖...
秦陇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地位_葛承雍
夕一一飞名 文化史研究 书飞一讹”沁岁 人文杂志 19 98 年第 1 期秦陇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地位 葛承雍 秦陇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 , 相 比齐 鲁 、中原 、荆楚 、 巴蜀 、吴越 、 岭南 、 闽台等地方 文化 , 不仅有渔舟唱晚与金戈铁马的南北之 差 , 也有大漠雄风与古雅正声的东西之别 , 即 使在秦汉 、隋唐大一统中华文化整体结构中 , 也有同一共性与独特个性的区别 。一部秦陇文 明发展史 , 实际上就是半农半牧或农牧互补为 典型特点的地域文化 。 从担系或源流上考察 , 秦陇的黄土文化与滨海文化 、江湖文化 、草原 文化 、山地文化 、戈壁文化等都不相同 , 地理环 境养育着不同区域的人类 , 而人文因素的选择 与介人 , 又与地域文化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 。 由于起源早 、根系大 、脉胳清 、生命强 、延 续长等诸种 因素 , 秦陇文化曾长期成为中华多 元文化中的主体文化 , 其领先地位 、中心传播 、 表现形态也曾不断地给予全国各个地域文化 的发展以重大影 响 , 直到宋代以后才渐趋衰 落 , 但秦陇文化的地域特征 、历史地位仍是联 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 。 一 、秦陇文化形成的因素 地理环境是影明 人类生活的重要 因素 , 优 良的地理环境 , 有利于人类生息繁衍 , 为社会 生活和文化发展提供便利 。 恶劣的地理环境 , 客观上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滞缓与文化的落后 , 甚至会给该地域或民族带来灾难 , 但同时又会 激励人们去改造自然 。 秦陇文化的形成 , 与秦 陇地区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 从 自然条件看 , 秦陇地区广裹的黄土高原 前后左右连结着河西戈壁莽川 、内蒙古大漠草 原 、晋豫丘陵沟壑 、 巴蜀秦岭高山 , 黄河呈凸字 形两度贯穿秦陇地区 。秦陇地区既有千里沃野 的平川 , 地势高坦的源赤 ; 也有峰高谷深的群 山 , 连绵起伏的峻岭 。河西走廊 , 曾是通往西域 的狭长大动脉 , 中亚 、西亚的商贸文化来往赖 此通行 。关中“左据函谷二晴之阻 , 表以太华终 南之山 , 右界褒斜陇首之险 , 带以洪河径渭之 Jll ” (班固 : 《西京赋 》) 。 从酒泉 、张掖 、武威 、兰 州到天水 、西安 , 皆位于地理要 冲 , 在这种特殊 空间条件下形成的秦陇文化 , 既有益于 比较直 接吸收外来文化 , 也有利于输出中国文化 , 绝 不是后来陕甘两省的地域相加和单一的农业 文化 , 仅就自然地理划分 ,还应包括川 、青 、宁 一 些地区 , 其文化内容同中有异 , 文化原型也 极为丰富 。 从经济基础看 , 秦陇有着典型的农牧混杂 特征 。在古代中国大地上 ,北方草原文化 、 中原 农业文化和南方“水”文化都非常清楚 , 而秦陇 地域既有“农”文化的特点 , 又有 “牧 ”文化的特 征 , 粟麦彩陶与马牛羊皮共存 , 在新石器时代 半坡 、姜寨 、马家窑 、齐家坪等有代表性的文化 遗址中 , 皆发现许多农耕与畜牧并举的实物 , 这是一种边缘文明与混合文化的典型反映 。直 到近代 , 布帛与皮货 、粮食与肉干的商贸交易 仍是秦陇经济的一种特色 。秦岭作为横贯南部 的天然屏障 , 把南北方文化区分开来 , 而流延 陕甘 的黄河则没有阻碍西北和蒙古地域游牧 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 在古代以陆路交通为主要 沟通渠道的前提下 , 秦陇的农牧互补经济对文 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 从民族融合看 , 秦陇分布着大量少数 民 族 , 周代在陕甘北部的万严犹 、犬戎 , 春秋战国 时在陇东和洛水流域有义渠 、大荔等西戎 , 秦 汉时期在陕甘青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匈奴 、 羌人 、 氏族等势力非常强盛 , 仅居住关中的氏 族就有二十万户以上 , 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匈奴 人达三十万人以上 , 遗留在秦陇的匈奴文物俯 拾皆是 , 特别是反映畜禽动物和草原搏斗风格 的金银饰件很有特点 。魏晋以后迁徙安置在秦 陇的匈奴 、鲜卑 、柔然 、稽胡 、揭族等更是不计 其数 , 史书记载的北狄人塞部落有二十多种 , 关中、陇东 、陇西 、河西的少数民族几乎占人 口 一半 。隋唐时期突厥 、吐谷浑 、党项 、回绝 、吐蕃 等民族的人在秦陇地区杂居错处 , 这是其他任 何一个文化区域所没有的现象 。游牧民族进人 秦陇 , 那种勇武善战 、质朴坚强 、粗犷剿悍的特 点 , 不仅改变了秦陇民众的品格和素质 , 而且 带来了新的文化生机 , “秦汉雄风” 、 “隋唐气 象 ”都与少数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 从人 口迁移看 , 秦陇是全国大规模移民最 集中的地区之一 。 秦国商鞍变法后 , 就通过招 诱邻国人 民和迁移被征服地区人 口 以增加 自 己的实力 , 秦统一后 , 一次就迁徙关东豪富十 二万户于咸阳 , 计六十万人 。 以后又几次从六 国移 民 , 并在河套平原建立 “新秦中”移民区 。 汉代继续推行“实关中、戍边地”政策 , 从东部 移人关中的贵族官僚、豪强地主和附庸人 口 近 三十万 , 其后裔至西汉末年约一百二十一万 。 汉武帝时又 向河西四郡和陇西、金城 、天水诸 郡移民八十多万 。汉代人 口密度居全国之冠的 是长安三辅 。强制性移民中有大量关东士族高 门 , 他们文化程度高 , 如集中在咸阳五陵邑和 河西武威的累世儒宗士人 , 他们的迁人 , 无疑 促进了秦陇文化的发展司匕朝到隋唐时中亚西 域昭武九姓胡的大批东迁 , 在河西 、陇西 和关 中建立许多聚落 , 他们又将很多外域文化融合 进秦陇地区 , 从而使秦陇文化成为“胡汉一家” 最具代表性的地域 。 从政治中心看 , 长安曾为 n 个王朝国都 , 丝路重镇武威在十六国时 曾为前凉 、 后凉 、北 凉 、南凉都城 , 这种具有全国和地方政治 、 经 济 、文化中心的双重特点 , 使得秦陇文化不仅 扩展到中国各个地域 , 而且也渗 透到中国文 化各个方面 , 如《史记》汉通典》等第一流文化 典籍 , 汉长安 、唐长安等第一流 国际都城 , 阿房 宫 、大明宫等第一流宫殿皇 阅 , 慈恩寺 、 西 明 寺 、青龙寺等第一流皇家寺院 , 还有闻名海内 外的第一流文化名人等等 , 既为秦陇文化赢得 了不朽的光荣 , 也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作出 了贡献 。特别是在周 、秦 、汉 、 隋、唐等大一统王 朝时期 , 秦陇的核心地位和 国都的中心位置 , 更容易使其文化具有整体中华文化 的代表特 征 。 尽管秦陇地域在不同时期融合了无数的 “夷狄戎蛮” , 但由于其为京瓷政治中心和文化 中心的厉 因 , 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同化力 , 即使 边远游牧民族军事上战胜了秦陇农业民族 , 但 往往在文化思想上却被迅速同化 。 所以 , 秦陇 文化长期存在于政治中心 占支配的地位 , 又有 一种正统性 、权威性的特点 。 秦陇文化在形成的悠久历史过程中 , 有着 极为博大的吸收性 、包容性和融汇性 , 西周灭 商封吸取了殷文化 , 秦人破六 国摄 收关东文 化 , 西汉初期祟尚楚风 , 北朝保留“五胡 ”文化 原型 , 隋唐全面融合胡俗南风 , 这种大范围的 引进 、 吸收四方文化 , 不但为秦陇区域性文化 的兴旺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 而且一发端就 带有其他地域所没有的鲜明地方色彩 , 例如胡 袄短靴 、帷帽挎褶 、女着男装等服饰习俗在南 方就很少见到 , 胡饼乳酪 、炙肉烤脍 、羊羹麦饭 等饮食习惯在南方也不流行 , 虽然秦陇屡次成 · 7 9 · 为统一中国的中心区域 , 但其区域文化的某些 特点一直没有完全消失 。 秦陇文化的区域概 念 , 正是历经数千年演变自然形成的 。 今 日秦 陇人 口超过六千多万 , 居住着 30 多个民族 , 区 域面积达 65 . 5 万平方公里 , 仍是现代中华文 化的主流之一 。 二 、秦陇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秦陇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 部分 , 源远流长 , 历经百代沧桑变迁 。在这里发 祥产生的典章 、思想学术 、文献典籍 、文学 艺术等内容 , 既是地域文化 , 也是全国文化 , 尤 其是在周秦汉唐时期 , 国都与关内的重要地理 位置 , 使其文化内涵中全国性的兼容并包相对 大于或重于地方特色 。因此只有站在超地域的 高度 , 才能分辨了解秦陇文化的特殊性与地域 性 。 秦陇文化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阶段 。 第一 , 远古至商周的文化萌芽与诞育 。 石 器时代秦陇依河岸而居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 一千余处 , 沿黄河 、渭河 、洛水 、径河 、溉河以及 汉江 、嘉陵江上游 , 都有代表性文化 , 如大荔沙 苑石链 、华县老官台橘红陶器 、西乡李家村双 弧刃石铲 、西安半坡陶塑 、临撞姜寨地穴房屋 、 l庙沼匕马家窑彩陶 、广河齐家坪铜器 、长安客省 庄“ 吕”形房等等。这些文化遗存不仅说明秦陇 是远古先民理想的定居之地 , 而且显示了土木 建筑 、文字符号 、彩绘陶塑 、冶炼技术的源头 。 商代铜器在关中地区比比皆是 , 直线纹篡 、龟 鱼纹盘 、羊首勺 、马首刀等地方特色明显 , 像大 口尊 、龙纹锥 、人面斧之类是 中原商代文化中 从未发现的 , 反而带有巴蜀铜器特征 。 活动于 陇东径川和关中西部的周人 , 在游牧部落戎 狄 、瘾澎侵袭下迁居周原后 , 周文化发展迅速 , 西周的青铜器数量之多 , 时间之长 , 为世界所 罕见 , 著名的盂鼎 、毛公鼎 、何尊 、天王篡 、稿盘 等国家瑰宝饮誉海内外 , 现存有铭文的青铜器 就达 1 万件左右 , 最长的铸刻铭文 (即金文)达 4 9 7 字 , 这是世界各地上古青铜器中仅见 的长 篇巨制 。 周原出土的甲骨 1 . 75 万片 , 其中 3 00 多片 卜甲有刻辞 , 这与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 西周的宫殿建筑布局 、材 料等都风貌独特 , 三千年前的夯土坯和砖瓦等 是其他地域少见的 。 这些 , 都为秦陇文化奠定 了根基 。 第二 , 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地域文化形成与 发展 。 “赢 ”姓秦人从陇东犬丘 (今甘肃天水一 带 )游牧部落强大起来后 , 不仅征服了西部戎 狄 , 而且逐步东迁扩展到整个关中 , 文化上 , 它 在小部分模仿周文化的同时 , 采取了文化功利 主义 , 追求重实惠 、轻礼乐的价值观念 。秦国建 都凤翔雍城后建筑的宫殿 、宗庙 、凌阴 (冰窖) 、 陵园以及制造的编钟 、铜件等 , 都具有宏大豪 华的特征 , 是 目前所知先秦时代其他文化区域 远不能相 比的 。 秦统一全国后 , 文化上以法家 为主兼收各学派 , 产生过《吕氏春秋》杂家著 作 , 吸收过韶乐和郑 、卫之音 , 集中过六国宫殿 建筑精华 , 以秦篆 、秦隶独用统一了全国文字 , 显示了秦文化独有特色和交流并蓄的精神 。现 考古发现的秦咸阳宫殿遗址 、车骑人物壁画 、 秦陵兵马俑和铜车马等 , 都表现了秦文化的魅 力 。 汉王朝继承周秦文化的主要精髓 , 又与楚 越 、齐鲁等地域文化交融 , 揭开了中国文化新 一页 。 象征着天上北斗的汉长安城面积达 36 平方公里 , 周长 9 公里的未央宫雕梁画栋壮丽 异常 , 天禄阁、石渠阁收藏着全国图书秘籍 , 建 章宫“千门万户” , 飞阁复道长达 10 公里 , 五陵 邑的石刻雕塑和随葬裸俑栩栩如生 , 遍布关辅 的瓦当画砖饰纹优美 、寓意吉祥 , 排 比铺陈的 汉赋开创了文学新局面 , 巧夺天工 的金器 、玉 器 、铜器等无数手工艺品琳琅满自 , 居延和武 威的汉简震惊后人 , 仿佛是一个非凡的文化世 界呈现在秦陇黄土地上 , 独特的文化成果充分 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大高潮 。 第三 , 魏晋至南北朝的文化大融合 。 东汉 后期开始的内乱外患 , 虽使秦陇陷人分裂割据 的痛苦时代 , 但文化并没有因此而中断 、停滞 。 三 国时曹操 、诸葛亮 、 司马鼓等著名人物纷纷 在此活动 , 关中 、陇东 、 陕南都留有许多重要文 化史迹 , 如五丈原诸葛亮庙 、汉中勉县武侯祠 、 定军山下诸葛亮墓 、褒斜道石门摩崖曹操隶书 大字“衰雪”等 。河西地区聚居了大批中原避乱 迁移的文化名士 , 以经史传 家世代保持儒风 , 如张轨 、李篙等五凉统治者 , 往往本人就是熟 读经史的硕学宿儒 , 所以带动了河西地域文化 的昌盛 。 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内迁 , 使得胡汉文 化互相 吸取和融汇 , 苍凉动魄的游牧民歌 , 豪 迈旷放的边朔诗赋 , 西域旋律的音乐舞蹈 , 方 正刚健的北碑书法 , 五胡民族的风俗 习惯 , 都 在秦陇传播扩散 。特别是河西走廊 、陇东孔道 、 关中平原为佛教东传与发展的最重要道路 , 西 域僧侣和 中原高僧常在秦陇讲学求法 。最早开 凿于 氏族统治下前秦建元二年 (3 6 6 年 )的敦 煌石窟 , 成为东方佛教文化的宝库 。 武威天梯 山石窟 、酒泉文殊山石窟 、永靖炳灵寺石窟、天 水麦积山石窟等 , 都是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传 播胜地 。 后秦皇帝姚兴甚至 出动军队攻破凉 州 , 将西域高僧鸡摩罗什抢到长安尊为国师 , 特建逍遥园让他率领八百多名僧人译经 , 奠定 了中国翻译事业的文化基础 。 匈奴 、氏 、羌 、鲜 卑族等先后在秦陇建立了前赵 、前秦 、后秦 、西 秦 、 后凉 、北凉 、南凉 、大夏等政权 , 都不同程度 地引进汉人参政 , 兴办儒家文化教育 , 形成了 “胡人汉声 ”的新局面 。 第四 , 隋唐时期秦陇文化的空前繁荣与发 展 。来源于西魏 、北周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 本 身就是鲜卑与汉族血缘融合的产物 , 他们相继 建立了疆域超过秦汉的大一统政权一一隋唐 王朝 。 尤其是统治长达三百多年的唐王朝 , 其 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和高度开放 , 吸引了周边 游牧民族和中亚 、西亚 国家纷纷进人秦陇地 域 , 将唐王朝尊为“大中国” 、 “天可汗” , 文化交 流空前繁盛 。长安城内胡商蕃将云集 , 敦煌 、武 威成为“华戎都会” , 南亚 、西亚的宗教在秦陇 设寺传布 , 罗 马 、 阿拉伯 、波斯的货币在此流 通 , 丝绸之路带来了一批批西方金银 、玻璃 、香 料 、药材等珍品 , 新罗 、高丽 、 日本等国的学者 、 僧人长期在长安留学生活 , 大量的外域异族文 化在秦陇生根开花 。而林秦陇输出的中国造纸 术 、 印刷术 、陶瓷器 、丝织 」品等 , 也影响着欧亚 大陆的文明进程 , 特别是从长安传播到北印度 的道教 , 传播到新罗 、·日本的汉字 , 传播到阿拉 伯的炼丹术 , 传播到西域 、中亚的城市建筑艺 术等等 , 都使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达到 了后人 难以想象的地步 。 后世称赞文化上的“隋唐气 象 ”就是在秦陇地域首先发展的 , 其中外交流 和南北融汇的一系列文化硕果犹如丰碑突起 , 精品荟萃 , 仅从考古文物看 : 唐代帝陵前的蕃 酋石像 , 长安墓葬中的胡俑 、黑人彩塑 , 唐墓壁 画上的波斯马球和胡族舞图 , 长安王府遗址 中 的中亚风格金银器皿 , 佛寺埋藏的波斯玻璃器 物 , 敦煌保存的键陀罗佛教雕塑和袄教 、 摩尼 教文书 , 法门寺地宫珍藏的南方越州 窑秘色 瓷 , 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南方金银器等贡物 , 西 安碑林保存的南方秀丽圆润风格的书法作品 等等 , 不仅说明了秦陇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 关系 , 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空前繁荣与发展 。 第五 , 宋元至明清的整体衰落与变化 。 唐 末五代以后 , 由于政治中心东迁 , 经济重心南 移 , 丝绸之路切断 , 边疆界域退缩 , 自然生态破 坏 , 秦陇文化也相应开始“ 内向”保守 。 原先东 西贯通的地理环境变得封闭堵塞 , 原先少数民 族融合变成进逼防御和华夷分明 , 原先广阔的 农牧混合经济变成人稠地窄的单一小农经济 , 原来多元文化类型 也变为一种 “尊先王遗 风” 的义理约束 。 国都长安也退居为宋代京兆府 、 元代奉元路 、明清西安府 。 面对西夏等民族的 进攻 , 陇东竟成了西睡边界 , 直到明清才恢复 了河西行政建制 。 当然 , 历史积淀的地域文化 在某些方面仍有发展 , 例如以张载 为代表的 “关学 ”在全国还占有一席之地 , 宋耀州窑为全 国八大窑系之一 , 元代安西王府遗址下发现的 · 8 1 · 五块阿拉伯数码防灾辟邪铁板 “魔方 ” , 明代西 北 民间规模最 大的三原城煌庙建筑 , 西安碑 林 、户县全真道祖庵 、 明长城终点嘉峪关 、武威 文庙以及其他风土文化遗迹 , 都是秦陇文化的 象征 。但斗转星移 , 沧桑擅变 , 秦陇文化整体上 趋 向衰落 , 失去 了核心辐射作用 , 并与其他文 化区域交流很少 。 明天启五年(1 6 2 5 年 )(( 大秦 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后 , 北京夭 主教传教士 金尼阁 、汤若望 、鲁德昭等到西安考察布教 , 竟 遭到百般诽谤与迫害 。 狭隘 、保守 、封闭、排外 的文化心理已远不能与汉唐那种开放大度 、吸 收融合的文化气度相比 。秦陇文化只剩下西北 一方的地域特征了 , 其文化发展与其他区域的 差距 , 也 日益明显 。 三 、秦陇文化的主要特色 与文质彬彬的中原齐鲁文化 和秀丽婉约 的江南楚越文化 比较 , 秦陇文化有着雄健磊 落 、慷慨激昂的独特格调 。 广阔的黄土农耕环 境和严酷的草地游牧生活 , 造就了各民族杂居 交融的秦陇人民 , 具有质朴豪爽 、粗犷悍厉的 民族气质 , 洋溢着积极向上 、开拓进取的乐观 精神 。 只是宋代以后才内敛为敦厚沉吟 、倔翠 固执的文化心理 。 如果说齐鲁文化的特质表现为重礼仪 、重 宗法等级和人之道德完善的伦理主义 ; 楚越文 化的特征表现为重想象 、重抒发情感和人之内 在审美的浪漫主义 ;那么秦陇文化的特色则突 出表现为重实效 、重结果功利和人之切身利益 的现实主义 ; 这就是决定了其文化具有与众不 同的特征 。 在社会心理上 , 秦陇人自古具有强烈的西 北地域观念 , 但缺乏其他地域那种错综复杂的 宗法血缘观念 , 虽然周人建立了严格的宗法等 级制度 , 尚礼崇德 , 施仁保姓 , 崛起的秦人却没 有严格的宗法制约束 , 不仅没有实行嫡长子继 承制 , 而且缺乏礼义道德修养 。 秦人对东方各 国普遍流行的先王观念十分淡漠 , 不提倡祖先 崇拜 , 重视的是现世地域生活 , 关心 的是攻伐 农牧 、开塞徕民 、重本抑末等与国计 民生有直 接 利害之事 。 所以东方各国视秦人“虎狼之 国 ” , “秦国之俗 , 贪狠强力 , 寡义而趋利” ((( 淮 南子 ‘ 要略》) 。汉唐时期的人 口迁徙和民族融 合 , 更难形成一脉不变的宗法世系 , 即使“胡种 狄裔”硬编 出一个门阀谱碟 , 实际上重视的仍 是关陇“郡望 ” , 军事贵胃代替了高门士族 , 这 种重军功 、重地域 、重现实的价值观念与其他 地域差别很大 , 具有鲜明的地方主义色彩 。 特 别是长安建立的中央政权里没有封闭排外 的 宗法制 , 但却有按地域选择人才的倾向 。 在学术思想上 , 秦陇地域的大思想家很少 见 , 在农牧文化和军事征服的影 响下 , “重耕 战 ” 、 “赏军功 ”一直成为传统 , 人们无暇去讨论 仁义道德 、礼乐教化 , 因而关东文士抨击“秦与 戎翟同俗 ” , 是蛮夷之地 ‘ 当东方诸国百家争 鸣 、学派林立时 , 秦没有一个具有独 立思想体 系的哲学家 , 与楚人丰富的浪漫想象和齐鲁杰 出的思辨水平相 比 , 秦人的理论思维 水平低 下 。 即使吕不韦编《吕氏春秋》, 也是召集关东 宾客撰成 , 故《吕氏春秋》被列 为“杂家 ”之流 。 汉代实施黄老之治和独尊儒术以后 , 秦陇虽然 学者汇聚 , 实质上外儒内法 , 仍没有推出一个 思想家 , 东汉的“关西孔子 ”杨震和马融等只是 注释校订的经学家 。隋唐的颜师古等人也只是 训话学家 。 宋代的张载和其弟子创立的 “关 学 ” , 探讨了天命 、性 、道等理学命题 , 并提出气 本论学说 , 在理论思维上有独特创见 , 但其重 视实际 、躬行礼数的朴实学风 , 并未发扬和继 承理学思辨特点 , 明代以后沦为理学末流 , 没 产生全 国性的影响 。 在科技发明上 , 秦陇由于一贯重视与人们 切身利益相关的 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 , 包括生 老病死 、农耕畜牧 、屋室建筑 、 自然灾害 、仓库 收人等 , 所以产生 了不少 的科学家和技术人 才 。 例如秦陇是全国医学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 秦国的医缓 、 医皿〕、 医和在战国时非常有 名 , 淳于意为中医史上“医案”创始人 , 唐代孙思邀 被 誉为“药王” , 王煮被称为整理医药文献大 师 。 畜牧业是秦陇独盛的领域 , 周秦汉唐相马 术 、饲养术 、兽医等享誉海内外 , 官营牧监在秦 陇被保持到清代 。 农业在全国更是发达地区 , 周秦率先兴修水利 , 汉代推行牛耕和铁工具 , 赵过的代 田法名闻农史 , 隋唐的园艺业和复种 精耕法推广全国 。此外 , 机械发明家马钧 、天文 学家杜预 、数学家李淳风 、地理学家贾耽 、引进 西方力学的先驱王征等 , 都是秦陇的科技名 家 。 在宋元以前 , 秦陇的科技领域始终处于全 国领先地位 。 在城市建筑上 , 秦陇以长安为代表 , 达到 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高峰 。 而积 36 平方公里的 汉长安城远远超过同时代 14 平方公里的罗马 城 , 隋唐长安 84 平方公里的面积是同时代阿 拉伯首都巴格达的一倍半 , 即使 60 平方公里 的明清北京也没有超过唐长安城 。而且隋唐长 安城的棋盘布局直接影响着地方州城和邻国 都城的建设 , 如南方益州城 、扬州城 , 北方幽州 城 、 云州城 , 中亚碎叶城 、但逻斯城 , 渤海国上 京龙泉府城 , 日本平城京 、长冈京 、平安京 、新 罗庆州城等 。 西周岐邑宫殿和洋镐宫殿 , 秦雍 城宫殿和咸 阳宫 殿(信宫 、甘泉宫 、北宫 、阿房 宫等 ), 汉长安未央宫 、长乐宫 、建章宫等 , 唐长 安太极宫、大明宫 、兴庆宫 、华清宫等 , 再加上 遍布关洛的离宫别馆和风景苑囿 , 成为中国古 代夯台建筑和木构建筑的高峰代表 , 不仅组群 布局 、造型别具一格 , 而且利用环境 、艺术 加工巧夺天工 。秦陇宫殿 、寺院 、陵墓 、园林 、城 市等共同特色就是唯 “大 ”尚“多 ” , 崇 “高 ”求 “阔” , 气势磅礴 , 震慑人心 , 雄浑高迈 , 深厚大 方 , 这是其他文化区域绝无仅有的 。 在文史创作上 , 秦陇地域不仅较早地创作 了《诗经》中的《周颂 》、《大雅》、 《幽风》、《秦风》 等 , 而且秦汉时期的散文名篇层出不穷 , 《谏逐 客书卜《过秦论》、《上林赋》、《两都赋》等皆为 后世范文 。 唐代的古文运动首先在长安发起 , 变骄为散 , 批评华艳形式主义 , 追求流畅奔放 的文风 , 杜牧的《阿房宫赋》、柳宗元的《种树郭 真驼传》、韩愈的《谏逐佛骨表 》等 , 成为情理并 茂 、文采飞扬的名作 。 以长安为基地的唐诗创 作 , 南北诗风交融互补 , 是中国诗歌发展 的高 峰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陈子昂 、高适 、岑参 、王 维 、刘禹锡等大诗人 , 都在长安 即景抒情 , 触物 起兴 , 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篇 。无论是宫廷诗 、 风光山水诗 , 还是边塞诗 、咏史诗 , 都以雄阔壮 美 、高昂激越的基调见长 ,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 境地 。 司马迁《史记》为中国第一部通史 , 班固 《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杜佑《通 典》为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 , 证明了秦陇 的史学在全国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在宗教信仰上 , 秦陇地域从周人祭祀的甲 骨文开始 , 就有注重地理 、人物 、官职 、动物 、天 文 、八卦 、算筹等世俗生活的传统 , 对鬼神缺少 大胆的夸张与渲染 , 并赋予鬼神道德伦理的惩 赏 , 吉凶福祸都与“德 ”相联系 。 秦人的多 神崇拜和鬼神观更表现出直观 、质朴的世俗特 色 , “天 ” 、 “上帝”均和世间事物对称 , 而且与道 德伦理毫无关系 , 没有理论的上升 。 秦皇汉武 的寻仙求神 , 吸收 了东方的超人怪异思想 , 但 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宗教体系 。 秦陇由于地理 、 民族等因素 , 是最先受外来宗教传播和影响的 地 区 。 到隋唐时 , 佛 、道特别兴盛 , 佛经翻译 、 寺观设置 、佛教艺术 、信仰人数等都达到了高 潮 , 并且建立皇家内道场 , 汇集全国高僧 , 佛教 八个宗派中有六个宗派在长安创立 , 法门寺七 迎佛骨轰动全国 , 景教 、袄教 、摩尼教等皆在秦 陇传布 。这都反映了秦陇宗教信仰的兼容并蓄 和世俗狂热 , 但秦陇却很少有佛学理论家 , 只 有‘重信仰的形象思维 , 没有重思 辨的哲学 思 维 , 原因在于其缺乏理论的传统 。 在 民风 习俗上 , 地处西北的秦陇受游牧 、 农业风俗文化的双重影响 , 既有质朴强悍 、好 胜尚武 的民风 , 又有敦厚重土 、 不慕异地的内 向性格 。婚礼骑驴跨马 , 新妇足不踏地 ; 丧礼大 · 8 3 · 哭大号 , 奠摸献果示寿 ;既有中原传统的礼仪 规范 , 又有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节日的社火 、 转九曲、燎百病 、 打腰鼓等场面壮观 、欢腾热 烈 , 民俗的挂老虎摸 、驱五毒 、蝎子符等威吓镇 鬼 、祈求平安 , 饮食的涎水面 ; 熬油茶 、石子摸 、 牛羊肉泡漠 、烙锅盔 、腊牛羊肉等 “胡味”十足 、 保存持久 , 服饰的白茬皮袄 、羊肚子毛巾、牛鼻 梁鞋 、毡疙瘩等带有少数民族抗寒御冬的特 征 , 民歌的信天游 、道情 、花儿等高亢激越 、直 抒胸怀 , 戏曲的秦腔 、眉户 、碗碗腔 、陇剧 、高山 戏等苍凉激昂 、古朴厚重 , 方言中发音硬 、鼻声 重 、咬字干脆 , 许多地方还保留古人声字的念 法 。 与其他地域相比 , 秦陇的民俗保留着不少 的汉唐遗风和胡人习俗 , 粗犷矫健 、豪爽大方 。 四 、秦陇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研 究状况 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是 , 较高的文化必然 地向较低的文化流动 。 一种地域文化 , 历史愈 悠久 , 文明愈发达 , 它对周边文化区域所产生 的辐射影响就愈大 。秦陇文化既有地域性又有 超地域性的双重特点 , 由于它处于具有一千多 年特殊的国都地理位置 , 不像其他地域文化那 样仅仅限于一隅之地 , 常常要涉及到全国性的 范围 , 因而其文化的凝聚与传播 , 对加速各民 族融合 、形成大一统广阔地域的中华文化 , 起 到了独特的作用 。 在凝聚方面 , 从“人文初祖 ”的炎黄到与戎 狄错居杂处的周人 , 创造了秦陇华夏族最早的 文化雏形 。 成长于西戎的秦人 , 在兼并争霸与 统一全国后 , “ 同书文字 , 匡伤异俗” ;吞纳六国 文化精萃 , 其儒法互补 、 尚武轻文 、皇帝极权的 文化模式对以后中国产生很大作用 。汉晋南北 朝开通西域与各个民族内迁 , 聚汇和融合了多 源流 、多类型的文化 , 而且民族界限逐渐为地 域关系所代替 , 各民族 、政权都承认秦陇 “正 宗”文化的地位 , 少数民族带来的新鲜血液反 而使汉文化传统格局得到了局部更新 。有着胡 汉血缘的关陇军功贵族集团 , 更是面向世界吸 收外族异域的优秀文化 , 高丽乐 , 波斯帽 、 中亚 舞 、天竺画等汇聚盛 行秦陇 , 使秦陇地区成为 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 。 宋元以后 , 秦陇文 化借重于 自身的深厚内涵和传统的习俗力量 , 仍内聚了某些自己的特点 。 在传播方面 , 秦陇文化由于博采众长而雄 浑壮大 , 造就了其非凡的同化力 , 在周秦汉唐 与其他区域文化交流中 , 经常处于“多元一体” 的主导地位 , 具有传播 、影响的带头作用 。例如 两晋到隋唐的南下移民浪潮 , 使关中汉族语言 的声调韵母至今保留一部分于闽粤方言中。现 在闽粤妇女喜欢发鬓上戴花、 脑后插替枝 、脚 穿木响屐 , 这都是唐长安妇女流行的服饰化妆 风俗 。 西南南诏文化中也大量吸收盛唐文化 , 当时有不少南诏蛮族子弟人长安学习 , 南诏历 史文献自称“人知礼乐 , 本唐风化 ” , 其官制礼 仪和语言文字 、生活习俗均有强烈的仿唐性 。 至于秦陇隋唐文化对日本 、朝鲜等东亚诸国的 重要影响 , 就更多 了 。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 、包容性和先进性 , 无 疑是国都所在地作为代表特征 。秦陇曾长期占 有此地利位置 , 必然也使其文化呈现出地方性 一全国性一地方性的特点 。 特别是 “胡风汉俗 共相融” 、 “华性夷种共一家”的时代 , 其文化有 着阔大驰骋的气象 , 艺术形象上 的肥肤健美 , 民族感情上流泊 自如 , 真有“百川会海 、繁盛之 巅 ”的品格 , 即使来自其他地域的文人士子 , 受 其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陶冶 , 也一改“柔媚糜 丽 ”之音 , 变得粗犷刚健 、雄奇激越 , 给人耳 目 一新之感 。 秦陇文化格调上的古朴质实 、遒劲 豪迈 , 同江南艳丽娴静的风格形成鲜明对照 。 一种地域文化特质 , 实与地理 、时代和民族诸 因素密不可分 。 值得深思的是 , 中国历史上大多是由北而 南的统一进程 , 以长江地域为基地统一过大半 个中国的只有朱元璋一人 , 而其儿子还又把国 都迁往 了北方 。这说明在古代科技生产力和交 通运输以马 、陆路为基本条件的情况下 , 秦陇 地域依靠丝绸之路沟通着东西方文化交流 , 其 中心长安的开放程度超过了国内其他地域与 沿海地区 , 成为周边民族地区和东亚 、东南亚 、 中亚 、西亚等地仰慕与学习的目标 。因此 , 秦陇 文化的历史地位 ,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代表着整 个中国文化的水平 。 无庸讳言 , 秦陇文化在宋元明清以后趋于 衰落 , 虽然同在这块土地上 , 但其整体特征表 现为内聚封闭 、守旧僵化 。 淳朴敦厚的民风变 成了克己谨慎的行为习俗 , 强悍刚烈的气质擅 变为倔辈排外的心理反映 , 务实重惠的性格退 化成不敢开拓的群体意识 , 就连承担文化传统 延续的学者也以 “慕古因循”洋洋自得 。在与沿 海文化地域相比中 , 其近代化 、现代化的脚步 远远落后了 , 原因确是耐人寻味 。 秦陇文化的总结与研究 , 不仅对探讨该地 域的文化发展 、 地理优劣 、 ’民族融合 、 人文特 征 、中外交流 、历史地位等有重大价值 , 而且对 建设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和探讨文化发展规律 有巨大意义 。 从汉代就开始留下的文化典籍 、 历史文献 、地方志书 , 有大量有关秦陇各个方 面的记载 , 除《史记》、 《汉书》等古籍外还有《三 秦记 》、《三辅黄图》、《三辅旧事》、 《关辅古语》、 《关中记》、 《三辅故事 》、《西域风土记》、 《长安 志》、《雍录》、 《雍州 图经》、《类编长安志》、 《关 中金石记》、《关中胜迹图志》、《陕西通志》、《甘 肃通志 》等 100 余种 。这些清代以前的史书 , 搜 录 了地理山川 、都城宫殿 、名胜古迹 、教育科 技 、 民俗物产等许多重要 , 有着可供研究 的参考价值 。但这些著书大多是政书 、类书 、地 理方志 、小说 、杂史文赋 , 没有一本从地域 文化意义上撰写的专著 。 近半个世纪 以来 , 随着出土文书和考古文 物的增多 , 秦陇文化的研究在两个领域取得了 重大进展 , 一是以敦煌遗书为代表的文化研究 方兴未艾 , 形成了海内外学者共同关注 、研究 的“敦煌学 ” , 并带动了简犊学 、 吐鲁番学 、丝绸 之路 、河西史地 、 中亚史 、西北民族关系史 、吐 蕃史 、西夏学 、石窟艺术等研究的深人 , 其研究 成果大量涌现 , 成为国际文化界重视的领域 。 二是以长安考古为中心的地域文化研究硕果 累累 , 周原青铜器 、秦兵马俑 、汉唐陵墓 、法门 寺珍宝等都多次震惊中外 , 促进了周秦汉唐的 历史 、文学 、宗教 、艺术 、科技 、经济等门类的研 究进人新的高潮 。 目前秦陇文化中的许多研究 项 目在国内外均为独树一帜 , 并吸引着越来越 多的学者在此领域耕耘 。 近几年来 , 人们也开始注意从宏观上研究 秦陇文化 , 有人认为秦陇文化在周秦时是“ 圆 道一统 ”的思想文化 , 秦汉时是雄伟壮阔的建 筑文化 , 隋唐时是保健养生 的医药文化 , 宋明 时是“太虚气本 ”的哲学文化 ;也有人认为秦陇 文化演变模式是周的“积善累德 、务民稼桔 ” , 秦的“安士息民 、修德行武 ” , 汉的“外儒内法 ” 、 儒道兼融 ” , 唐的“援道人儒 、三教合一” , 宋的 “崇礼务实 、性道合一 ” ; 还有人认为秦陇文化 是稳重厚朴的农业文化典型 , 或是进取开放的 游牧文化代表 , 但工商文化则大大落伍 。此外 , 还对秦陇文化的厚朴民风 、农牧文明 、边缘融 合 、 怀古趋向、务实心理 、宗教特点进行了讨 论 。 这些专题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 对秦陇文化 多方位的研究探讨 , 无疑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 价值 , 有利于进一步从总体上概括 、总结秦陇 地域文化的特色 , 探讨中华文化与各地域文化 之间的发展规律与相互关系 。 作者单位 :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邮政编码 : 7 1 0 0 6 9 [责任编辑 黄 伟〕
/
本文档为【秦陇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地位_葛承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