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漠视后勤_日本旧陆军的特性_评_日_藤原彰回忆录_中国战线从军记_

2013-03-16 4页 pdf 119KB 7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1008

暂无简介

举报
漠视后勤_日本旧陆军的特性_评_日_藤原彰回忆录_中国战线从军记_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85   · 漠视后勤 : 日本旧陆军的特性 ———评【日】藤原彰回忆录《中国战线从军记》 马 军   [摘 要 ] 藤原彰是日本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 ,同时也曾是侵华战争时期的日军军官。由于兼具两种身份 ,所以其回 忆录《中国战线从军记》有着特别的价值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日军真实状况的重要佐证。从...
漠视后勤_日本旧陆军的特性_评_日_藤原彰回忆录_中国战线从军记_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85   · 漠视后勤 : 日本旧陆军的特性 ———评【日】藤原彰回忆录《中国战线从军记》 马 军   [摘 要 ] 藤原彰是日本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 ,同时也曾是侵华战争时期的日军军官。由于兼具两种身份 ,所以其回 忆录《中国战线从军记》有着特别的价值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日军真实状况的重要佐证。从中可以发现 ,二战中的日本 陆军 ,并非如通常认为的那样强大 ,相反在军事学术的诸多领域表现出明显的滞后 ,而漠视后勤是其一大特性。 [关键词 ] 二战 ;日本陆军 ;中国战场 ;后勤 [中图分类号 ] E313. 5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1873 (2010) 03—0185—03 [作者简介 ] 马军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200235 近年来 ,中国抗战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不少 ,多偏重于日军暴行、细菌战、慰安妇、赴日劳工等问 题 ,但从军事学术角度对日本陆军的考察则明显不够。日本陆军秉承了什么样的军事思想 ? 它的 作战力究竟如何 ? 在世界列强中究竟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 对这些问题 ,国内学者并未付诸足够的 重视和客观的态度。由于国民党军队在对日军的作战中屡战屡败 ,大片国土被占 ,日本陆军通常被 中国军史研究者们轻率地描绘成一支现代化的武装力量 ,以此为本国军队的败绩寻找“对手强大 ” 的客观原因。然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陆军真的实现了现代化吗 ? 如果有一个客观、公正、历史和专业的视野 ,那么就会发现 ,和日本海军日新月异的状况不同 , 自日俄战争以后 ,日本陆军的建设出现了明显的停滞趋势 ,由此导致的落后到二战时期已暴露无 遗 ,从而在军事学术的诸多领域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实际上 ,日本陆军只是比半近代化的国民 党军队优越 ,但若置身世界列强 ,与英、美、苏、德等国现代化陆军相比 ,则无可争辩地显示出整体、 全面的衰败 ,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上述观点早已被国外的二战史学界所公认 ,但 由于语言障碍 ,以及狭隘的自尊心等其他消极因素作祟 ,国内学者或知之甚少 ,或不予正视。藤原 彰的《中国战线从军记 》①则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日军真实状况的重要佐证。 藤原彰 , 1922年 7月 2日出生于东京。1938年 11月进入陆军士官学校。1941年 7月毕业后 , 随即被派往中国战场 ,从分队长、小队长到中队长 ,作为第一线的青年军官转战华北、华中、华南近 4 年之久。战后 ,他从事学术活动 ,成为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近现代日本军事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中国战线从军记 》是他的战争回忆录 ,由于兼具战争亲历者和学界中人两种身份 ,这本 10余万字 的著作具有非常独特的史料价值。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 ,但它的经济水平仍大大低于欧美诸强国。为 了维持一支与美国相对抗的海军 ,有时甚至不惜割舍陆军的建设经费。日本海军的预算一直高于 陆军 ,个别年度甚至约为陆军的两倍。② 由于物质力量的不足 ,再加基于日清 (甲午 )战争、日俄战争 中猛冲猛打、肉弹攻击的所谓经验 ,日本陆军建设的指导思想弥漫着浓厚的唯意志论倾向。其基本 特征是 :漠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已发生变化的世界军事潮流 ,错误估价构成战斗力的诸因素 ,过 漠视后勤 :日本旧陆军的特性 ① ② 2001年日本大月书店原版。2005年 5月 ,林晓光翻译的中文版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参见 [日 ]中原茂敏 :《后勤概论》,总后编审办公室 1982年版 ,第 49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86   · 分抬高人的精神、体能的作用 ,极端迷信日本军人的意志力和白刃格斗的能力 ,相应贬低科学技术 和物质力量的效能 ,甚至以“大和魂 ”万能来否定事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数量要用训练来抵挡 , 钢铁要用肉弹来碰撞 ”,这样的妄言在日本旧陆军中比比皆是。这一思想贯穿于陆军建设的始终 , 对战略战术、部队编制、军事教育、军工生产、后勤供应等许多方面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 轻视部队的后勤保障 ,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大失误 ,也是唯意志论在实践中的 具体反映。日军的这个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还源于德国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至深影响 ,克氏拒不 承认后勤在战争理论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认为 :“不能使伤病救护和武器弹药补充的理论同作战理 论具有同等的重要性。”①然而 ,时代发生了巨变 ,工业化时代给战争带来了日益强劲的后勤需求 ,第 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就是后勤能对战争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成为战胜敌人最 基本的要素。藤原彰的回忆录对日军漠视后勤的所作所为着墨颇多。他开宗明义地指出 :“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死亡的 230万日本军人中有一半以上的人 ,实际上都不是战死的 ,而是饿死的 ,其中主 要原因是因为后勤供给断绝 ,很多士兵患上了战争营养失调症而导致死亡。所以从广泛的意义上 来说 ,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其实是饿死的。而导致大量军人饿死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作战优先、轻视补 给的日本军队的作战行为特性 ,在于即使没有粮食 ,也要凭借气力作战的军国主义精神。”②在全书 中 ,藤原彰对此进行了零散的论证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其一 ,经费不足。据作者回忆 ,当他从军校毕业准备派赴中国战场时 ,作为军官的全套行头 ,比 如军刀、手枪、望远镜、军服、军靴、图囊、背囊等等 ,竟要自己置备 ,而非全部由国家供给。“虽然发 给我们每人 60日元的服装津贴 ,但那点儿钱根本就不够用 ,还是需要家里给我补助。”③ 其二 ,粮食匮乏。日军开展长时间、大规模的作战行动时 ,常常没有为官兵提供完成任务所需 的足够的粮食保障。作者在字里行间反复强调 :“比什么都困难的是粮食问题。因为没有粮食补 给 ,所以我们必须自己筹措食物。”④“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确保粮食的供应 ,怎样与营业失调作斗争成 了我这个中队长最为关注的事情。”⑤而自筹粮食就意味着对中国民众实施暴行 ,进行反复的掠夺 , 抢夺牛羊和强行收割庄稼。“日军士兵们的手里肯定会提着从非‘治安区 ’抢来的‘战利品 ’,其中 大部分是食品和副食品。”⑥尽管如此 ,食品尤其是肉类食品依然极不充分 ,日军中陷于营养失调的 人员非常之多 ,由此导致大量的患病乃至死亡。1944年“一号 ”作战期间 ,“根据在野战医院所统计 的病死者的死亡原因的顺序 ,第一是痢疾 ,第二是战争营养失调病症 ,第三是疟疾 ,第四是脚气 ,即 使是痢疾、疟疾 ,很多人也是因为战争营养失调病症而导致抵抗力衰竭而最终死亡的 ”。⑦就藤原彰 所在的联队而言 , 1944至 1945年间 ,“联队的死亡者人数为 1647名 ,其中作战死亡者 509名 ,占 31% ,作战受伤死亡者 84名 ,占 5% ,战场患病死者 1038名 ,占 63% ,其他 (包括意外死亡或死因不 明 ) 16名 ,占 1%。也就是说 ,战场患病死者是作战死亡者的 2倍有余。”⑧ 其三 ,缺医少药。日军医药供应的断绝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 ,由于它跟作战胜负没有直接关 系 ,所以一点儿也不受到重视 ,从不采取特别的保障措施。野战医院的设备常常极其简陋 ,因为缺 少奎宁 ,许多士兵感染上疟疾后得不到及时治疗 ,以致体力衰竭而死 ,这成为战场病死的最大原因。 血清亦严重不足 ,负伤者的伤口一旦被细菌感染 ,就只能尽早把坏死的部位切掉。而手术必须的麻 醉药品常告不济 ,有时为了保住生命 ,不得不在未上麻药的情况下进行切除手或足的手术。此外 , 医院没有作战部队那样的战斗力 ,缺乏依靠自身力量征发粮食的能力 ,所以粮食紧缺比一般部队更 为严峻。医院给伤残人员的饮食 ,常常是稀稀的白粥加上了一点盐而已。藤原不禁感叹 :“野战医 院完全成了伤病员的坟墓。”⑨面对许多伤病员痛苦地死去 ,军医和卫生员们也束手无策。 《史林》 3 /2010 ① ② ③ ⑨ 转引自 [日 ]中原茂敏 :《后勤概论》,第 13页。 藤原彰著 ,林晓光译《中国战线从军记》,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第 1页。 ④⑤⑥⑦⑧《中国战线从军记》,第 20页 ,第 109页 ,第 129页 ,第 35页 ,第 116页 ,第 117页。 《中国战线从军记》,第 124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87   · 其四 ,武器落后。“以白刃突击作为步兵的看家本领的日本陆军的火力装备是相当薄弱的。”① 日军步兵的主要武器是 1905年制式化的三八式步枪 ,这种枪虽然重量轻、命中精度高 ,但口径只有 615毫米 ,而且是单发 ,威力比较小。在对付孱弱、低技术的国民党军队时 ,手持三八式步枪的日军 士兵凭借其勇猛精神和拼刺技巧 ,常常能得心应手。但是 ,“在太平洋战争中与日军作战的美军 ,以 威力强大的自动步枪和机关枪作为步兵的主要武器 ,只要一支自动步枪扫射就能把冲锋突击的日 本兵打倒了 ”。②此外 ,日军还缺少对付美军和苏军所需的足够的重武器。 其五 ,机动能力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国都大力推行机械化和汽车化 ,大炮、重型装 备、补给物资都用汽车运输 ,连步兵的运动转移都使用汽车运输。“但是 ,日本陆军仍然使用马或士 兵的双脚作为基本的移动手段。在我们第二十七师团 ,师团的炮兵队也是把山炮分解以后用马驮 运 ,联队炮、大队炮和重机枪 ,无一例外地都是用马来驮运的 ,也就是说 ,日本陆军的运动完全依赖 于马背。师团的辎重、联队的大小行李都是马队编成 ,中队当然是徒步编成的 ,中队长以下的全体 官兵都是背着背囊行军的。因此 ,超强度的行军消耗了士兵的体力 ,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③ 藤原彰还特地举了一个例子对比日军和美军的后勤状况。有一次 ,他的部队突袭了华南某地的 一个美军机场 ,对方迅速撤走。“(美军 )一旦决定撤走 ,不能带走的物资就毫不吝惜地丢弃。充分说 明在物质力量的丰富、雄厚和强大方面 ,美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当时 ,我看见了一些美军士兵没有 吃完的随身携带食品 ,其中除了有面包、肉类、蔬菜之外 ,甚至还有甜点心 ,真是品种丰富 ,跟日军士兵 所携带的干面包相比 ,完全不是同一个档次。仅仅就拿这一点来比较 ,这场战争的结果 ,孰胜孰负也是昭 然若揭 ,不言自明的了。美国空军留下的物资中最多的是航空炸弹 ,也许美国人确实有把这些炸弹运走 太危险的理由 ,但不管怎么说 ,毫不在乎地把如此大量的炸弹轻易丢弃 ,只有美国才有这样的富裕。”④ 日军的后勤工作为什么会如此之差 ? 作者将其归结为两个原因 :其一 ,由于日本战时动员体制 的缺陷 ,只管把人员的动员作为重点 ,但对于国力、经济力的建设却马马虎虎、随随便便 ;其二 ,后方 的高级指挥官和作战参谋漠视前线官兵的疾苦 ,常常制订不切实际的作战方针 ,全然不顾该方针是 否有切实、充分的后勤保障。实际上 ,漠视后勤并不仅限于藤原彰所在的中国派遣军 ,关东军和南 方军莫不如此。1939年苏日在诺蒙坎交战 ,苏军十分重视作战部队与后勤部队之间的联系和平衡 问题 ,向部署在远离铁路干线终点 750公里的大兵团实施出色的后勤补给 ,使关东军惊叹不已。在 太平洋战争中 ,美军以无限物力为后盾的后勤保障 ,更使日军望洋兴叹。与之相反 ,日军首脑部门 对新型战争前线与后方并无明显区别的形态认识不足 ,仍将后勤人员作为非战斗人员对待。日本 另一位军事历史学家也曾指出 :“就日本陆军来说 ,他们的后勤部队人员往往是刚入伍的新兵 ,或即 将退伍的老兵。载重汽车等运输车辆的维修工作往往排在维修战斗兵器之后。在陆军大学里有关 战术教育中 ,往往不考虑后勤补给能力。陆军大学的毕业生 ,一般都不大愿意做不太显眼的后勤主 任参谋。”⑤后勤军官的视野日益狭小 ,陷入了对统帅部门的尾随、盲从之中 ,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 在各级部门中 ,负责情报和补给的军官对战局所能施加的影响力 ,远比作战参谋要低得多。这样 , “有关情报和后方补给的事务就遭到轻视 ,而有关作战的需要则优先考虑。正常的做法本应是先搜 集情报 ,安排补给 ,然后再拟定作战。但是事实上恰与此相反 ,首先是制定作战计划 ,而把情报 和补给军官置于次要地位。野心勃勃的作战参谋军官无视情报和补给军官的意见 ,强迫仓促作战 , 结果是导致失败 ”。⑥ 1944年初南方军从缅甸向印度发起的英帕尔战役 ,是轻视后勤补给人员意见 的最典型事例。由于无视盟军的战力优势 ,不顾与后方军队和补给系统保持联系的必要性 ,结果大 败而归 ,有 10万名士兵因缺乏弹药和给养而死亡 ,在退却时又有约 5万名士兵死于疾病和饥饿。 (责任编辑 : 段  炼 ) 漠视后勤 :日本旧陆军的特性 ① ⑤ ⑥ ②③④《中国战线从军记》,第 72页 ,第 72页 ,第 86页 ,第 149页。 [日 ]林三郎 :《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吉林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第 210页。 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政治与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3年版 ,第 66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91   · paragon s in the 1930 s HU Cheng Two mainstream academ ic paragons of researches in history in the 1930 s have exerted far - reaching influence in Chinese history researches. One was H istory and Language Research Institute hosted by Fu Si, the other was Chinese Marxist Theorists with Guo Moruo as the rep resentative figure. Though the two academ ic paragons have different research orientations, they have sim ilarities in inaugurating a new pat2 tern about China and Chinese history. H istory Textbooks and H istor ica l Reconc ilia tion - on the French - Germany M ode and Ch ina - Japan M ode GAO La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ifference and sim ilarity of reconciliation between French - Germany Mode and China - Japan Mode. The construction of East A sia Community is setting up a regional p latform for the historical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 for the two country is to comp ile history textbooks that will educate later generation. A L earned and Erud ite H istor ian - On Read ing Collected W or k s of Fang Sh i - m ing X IO NG Y ue zˉh i Collected Works of Fang Shi - m ing is the collection of works by Fang Shim ing, a famous historian and the first chief editor of Shi L in. In three volumes, the book was written from the 1940 s to the 1990 s. From Fang’sworkswe learn that he is an extremely learned and erudite historian. Fang hasmade great a2 chievements in both textual research and theories on history. Sta tem en t and Action of Researches in to Reg iona l Soc ia l Econom ic H istory - After read ing Soc ia l Econom ic Research of M ingzhou Reg ion in Tang and Song D yna sties D IAO Pe iˉ jun L I U J ia jˉi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How to refine research top ics so as to construct a general system of social and econom ic researches? W hat i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researches into regional history and regional social econom ic history? These all require further researches in regional social econom ic history. Exper ience, Cha llenge and Respon se———On read ing Con tinu ing w it h the Pa st and O pen up the Future - 75 years of M anufacturers of Hongkong ( 1934 - 2009) ZHANG Zhong mˉ in Continuing with the Past and Open up the Future - 75 years of Manufacturers of Hongkong (1934 - 2009) is a new book by D r. L i Peide from A sian Research Center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W ith abund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a wide research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book offers many issues little noted and discussed before and worthy of the reading of scholars in this field. Ignorance of Rear Serv ice : Fea tures of O ld Land Force of Japanese Arm y - On the M em o irs of Ak ira Fujiwara M A Jun W ith his double status as a m ilitary historian and m ilitary official during the Japanese war of aggres2 sion against China, Akira Fujiwara’smemoirsMy Experience in A rmy in China has a special value. From his book we learn the land force of Japanese army is not as strong as we have imagined. It lags behind in many m ilitary fields, among which the ignorance of rear service is one of them. (葛鉴瑶  译 ) Abstract
/
本文档为【漠视后勤_日本旧陆军的特性_评_日_藤原彰回忆录_中国战线从军记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