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第四集 湖山晴雨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第四集 湖山晴雨

2019-05-06 8页 doc 23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4822

暂无简介

举报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第四集 湖山晴雨纪录片《西湖》解说词第四集湖山晴雨 2008年的春节刚刚过去,当西湖正期待春天的时候,久久阴沉的天上,却不知不觉地下起雪来。最后,竟形成了一场在西湖的历史上罕见的大雪。由于大雪过于持久,自然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是,对于一个以审美著称的湖泊,这场大雪在世人眼中却呈现了久违的容颜。西湖十景里,有一个美丽的景点,便是以雪景来点题的。这天下闻名的“断桥残雪”假如没有瑞雪的装点,,那么,它的审美意境的含量便会大打折扣。难怪在大雪纷扬的时辰,前来赏雪的人们仍然熙来攘往。西湖之美既因于山容水态,又因于不断变化的四时天光,正是...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第四集 湖山晴雨
纪录片《西湖》解说词第四集湖山晴雨 2008年的春节刚刚过去,当西湖正期待春天的时候,久久阴沉的天上,却不知不觉地下起雪来。最后,竟形成了一场在西湖的历史上罕见的大雪。由于大雪过于持久,自然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但是,对于一个以审美著称的湖泊,这场大雪在世人眼中却呈现了久违的容颜。西湖十景里,有一个美丽的景点,便是以雪景来点题的。这天下闻名的“断桥残雪”假如没有瑞雪的装点,,那么,它的审美意境的含量便会大打折扣。难怪在大雪纷扬的时辰,前来赏雪的人们仍然熙来攘往。西湖之美既因于山容水态,又因于不断变化的四时天光,正是有了这二者完美的融合,西湖,才显示出了自己的独家风貌。当然,其他一些中国的名胜,也有类似的特征。但是,仅就二者的关系而言,西湖,实在是一个公认的典型。从毛笔写的时代,到钢笔书写的时代,再到键盘书写的时代,人们留下的礼赞西湖的作品,已经浩如烟海。但是,如果我们悉心地爬梳,便会发现,这些文字其实大多都没离开一个共同的视点,这便是——湖山的季节。节令的变迁,使西湖的景色更为多彩。文字的季节,使西湖的更为丰富。高清摄影的航拍图像,让我们异常真切地看到了西湖周边的形貌,这些形貌如果配上“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句子,显然也十分吻合。不过, 作为婉约派的词人,柳永的笔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还不是这首《望海潮》,而是《雨霖铃》。那里面,有着最为典型的柳永式的佳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处的“杨柳”一词,杨为虚,柳为实,实指柳树。柳永本人,恰巧又是这个姓。在江南景色里,在古代诗词中,柳树随处可见,但只有在美丽的西湖,人们才会领略到它的的百面殊同与多姿多彩。如果把白居易的“忆江南,最忆是杭州”的情感,移用与出生在杭州的夏衍先生,那也十分贴切,因为夏衍在青年时代离开故乡之后,一直到临终之时,故乡的风物,西湖的山水,都始终让他魂牵梦绕。夏衍先生到了晚年只有两个心愿,一是讲毕其一生的收藏捐献给浙江博物馆,一是在自己百年之后魂归故里。夏衍先生的亲人曾经回忆道,他的最后遗言便是,我要回杭州去了。一生都眷恋西湖的夏衍先生曾经为一部名为《西湖旧踪》的画册写过一篇深情的序文,在序文中,他非常关心西湖的树木,并特别强调了,种树要考虑到西湖本身的特色。而多姿多彩的柳树,便正是属于西湖特色的品类之一。研究西湖,不能不拜读一番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与高廉的《西湖四时幽赏录》。富有意味的是,这两位杭州籍的明代文士,都把西湖的柳树划进了春天的栏目。的确,看到湖边如此之多的游人,我们不能不由衷的感叹,在春寒料峭的时节便做早发芽的柳树,真是游春的信使,踏青的标志。美丽的西湖,遗迹太多,故事太多。密地就像 水畔的柳帘,多的就像绽开的柳花。只要随便摘一朵都是西湖的掌故。白居易早就这样描写过西湖的柳树——“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小小的故事自然有着柳丝一般的缠绵悱恻,但梁祝的传说不也透现着柳树的身影么。因为梁祝的话本在改编成戏曲的时候,还有一个另外的富有诗意的名字——《柳荫记》。惟其如此,西湖的所有的柳树,都将自己的枝条垂向了如绫的水面。这种一如感恩的姿势,既像是诉说着西湖故事的滋润,又像是诉说着自己生命的由来。每一位热爱西湖的人,都会对西湖的柳树怀有深深地情感。而久居西湖的杭州人,竟然已经把他们多熟悉的一棵棵西湖之柳,当做了自己的至爱亲朋。不要看每天在这里漫步,每天在这里晨练的人们是这般的轻松自若,其实,他们中间的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是曾经心怀隐痛的,那是曾经失去西湖柳树的隐痛。1988年,超强台风突袭华东,连风带雨,掠过杭城。杭州城里,数百年的树木被连根拔起,白苏二堤上由于湖面的开阔更是一片狼藉。台风刚刚过去,人们便纷纷自发的来到他们无比牵记的西湖,这是,那些古老的柳树已经倒成一片。看到这样的情景,许多人顿时失声痛哭。是的,西湖不能没有柳树啊。今天,假如我们向水畔的情侣,堤上的游人作一次试问,问我们的西湖,若是没有那一棵棵千姿百态的柳树,西湖,将是怎样的面目。人们的回答可想而知。湖边的千花万朵,固能衬现出西湖的美妙,但是,即便在万 花纷谢的时候,柳树,也还在环护着一湖烟水。柳树,无论是浅绿还是深青,都是西湖的底色。对于什么是江南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回答。有人说江南是丘陵,有人说江南是方言,有人说江南是财赋,而有人则说江南是梅雨。到了初夏前后,江南地区就会进入它特定的梅雨季节,这季节有长有短,但雨是非下不可的。不过,这雨要是下个不停,天日兼旬不开,便成了周作人所说的“苦雨”。这种情况,杭州自然不例外。然而,对于观赏西湖的人来说,雨中游湖却是另一番别有的况味。游湖的心情,天光的造化,都在西湖的雨里得到了融和。这是今天的“黄梅时节家家雨”,这也是古人的“斜风细雨不须归”。西湖的雨,像一种无声的信号,只要是在雨天,西湖,便变作了一个伞的世界。不过,在西湖水畔面对五颜六色的雨伞,最能让我们回味的还是一种带有古老风格的油纸伞。这是因为我们所熟悉的西湖人物,西湖故事,就是撑着这种油纸伞,从白娘子游湖借伞的码头,一直撑到了戴望舒那条迷离的雨巷。这雨巷是那样的悠长,长到连接着遥远的宋朝——“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杭城的雨水,打湿了多少感动过中国诗人的卖花之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东坡居杭时期的大量诗作中,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实在是堪称杰作。因为他的确把西湖的晴雨之妙写绝了。后人的吟咏西湖的作品之所以只 能望其项背,不仅是这二十八个字道出了西湖的美学本质,而且它还从此给西湖赋予了“西子”这一被后来广为使用的别称。西湖的山水与文人的情怀一旦融渗,便是这样的水乳交融。这,正是西子的底蕴,湖山的特征。本次《西湖》的拍摄设计有洗护与戏曲,西湖与文学等诸多分集,若展现西湖与文学的话,那么,在西湖的文学史上,那湖山晴雨,当是让人高山仰止的巅峰之作。叶嘉莹:东坡这个人,从他少年时代写的诗里边,就表现了他自己的一种个人的那种修养和气质。比如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说西湖这里,不但是客观上说起来,晴的时候风景是美丽的,雨的时候风景也是美丽的,而这个其实就象喻了,就透露出来,东坡这个人的为人,在他一生不管是顺利不管是挫折,他有一种不变的持守,可以面对一切而不改变。这是东坡,东坡一直到晚年贬到海南,还是说有这种他自己的持守的风格,我认为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透过风景见到了东坡这个人的修养。苏东坡一晴一雨来揭示西湖的特色,委实高明。雨西湖固然空濛,但西湖之晴也是绝景,尤其在荷花映日,荷叶连天的季节,我们的西湖便“风光不与四时同”。保俶塔与断桥,从来都是西湖的代表。许多的照片都会把西湖的荷花当成前景。便可见荷花与西湖的关系。在摄影术没有出现之前,表现荷花的形象,除了笔墨丹青就是诗词歌赋了。可以说,自古以来,描写西湖的文字已经难以确计。在这些 永荷的文字里,杨万里的绝句自然要拔得头筹,但即便如此,若是在西湖赏荷,我们还是要记起另一位诗人的作品。于谦,是与岳飞并重的名字。于谦在短暂的一生当中不仅勤勉从政英勇却敌,而且写下了数以百计的优秀诗篇。但长期以来于谦的诗名却被他的英名所掩。在中国文学史上,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如于谦这样“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儒将,笔下的诗句竟比一些纯粹的文人之作更具有独特的风骨。王其煌:四库全书对她的诗的评价是非常好的。它是这样讲,它说于谦的诗啊,风格遒上,兴象深远,虽志存开济,未尝吟咏于求工,但是品格远出于一般文士之上。大家都知道《石灰吟》,把他的一种自己的一种人生追求写出来,粉身碎骨全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同时他也有一些诗,比如说我们今天说的“两袖清风”,就是从他的一首诗里过来的。“涌金门外柳如烟,西子湖头水拍天。玉腕罗裙双荡浆,鸳鸯飞近采莲船。”与杨万里的咏荷相比,于谦的这首咏荷显然并不逊色,因为他所展现的,是与荷花有关的生动细节——展翅的鸳鸯,荡动的船桨,风拂的柳树,起伏的涟漪。这真是灵动的西湖啊。说到西湖的荷花,一些没有到过西湖的人,总会首先想到曲院风荷。其实,曲院风荷只是赏荷的一个景点,由于西湖的许多水域都种植了大片的荷花,所以只要是到得炎炎盛夏,我们整个的西湖,便就是一个放大的“曲院风荷”。《西湖四时幽赏录》里还特别讲到了西湖的月亮, 并说“西湖观月,秋爽最宜”。当然,高濂所说的自是晴朗的日子,夜空越晴,赏月越佳。在西湖十景里,以“月”字点题的地方就有两个,一是平湖秋月,一是三潭印月。“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一个岛,岛南的水面上三尊石塔鼎足而立,塔身中空,中有五孔,造型别致。许多年来,这三尊石塔已经是为人熟知的西湖标志。赏月亮之于西湖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张岱的《西湖七月半》里就记载有杭州人西湖看月的热闹场景。楼船箫鼓,声光相乱。那简直是西湖的节日。如今的西湖之夜依然美丽,因为增添了许多灯彩,使月影、塔影与水影交相辉映,形成了“一湖金水欲溶秋”的西湖奇景西湖夜色最佳的时辰乃是明月高悬之际,这时,若有爽风吹来,面对粼粼波光,面对微微细浪,直让人感到“妙处难于君说”。也许就是在西湖的秋夜,白居易吟诵出了“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许就是在思乡的月下,苏东坡吟诵出了“故乡无此好湖山。”前人的遣词造句,实在考究,只在这“月”字前面加上一个“风”字,便成了“风月”。西湖的景色真是风月无边哪。有人说,在杭州赏月还有一个去处,这,就是西溪。不过,西湖的概念是绝不仅限于湖水景区的,所以,恬静幽深的西溪也还是西湖。现代作家郁达夫曾经写道,“赏芦花最好的季节是阴历十月,到时芦花全面泛白,若在月光下赏芦花,更为出色。”郁达夫所说的地方,正是钱塘名景之一—西溪芦雪。耳西溪的芦花竟也有着月光一样 的亮色。有些初次来到西湖的人,到了这里也往往会有旧梦重温的感觉。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他们已经在描写西湖的作品里,早就或深或浅的认识了西湖。相应的审美素养与不同的审美眼光,决定着感受西湖的差异。这也像《西湖七月半》里所写的,许多人都在西湖看月亮,但是看月的心态又各自不同。早在1922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就是日本影片《罗生门》的原作者,就曾到西湖游历。由于芥川龙之介有着广博的历史文化的储备,西湖的游历就像是完成了一次储备与实地体验的重合。他写道,“眼前的西湖是那么飘渺,那么辽阔,面对眼前的和平景色,有了小说中描写的那种心情。石碣村的柳梢沐浴着晚春的日影,阮小二坐在柳树根处一直心无旁骛地钓鱼。阮小五洗完鸡就进屋取菜刀,阮小七还在洗他那件旧褂子。”当然,这只是东瀛作家的联想,至于我们的鲁迅大先生,则是从西湖的风物开笔,写向了更为深刻的主题——两论雷峰塔的倒掉,实在是对于西湖风物伟大的提升。现代小说《迟桂花》为郁达夫后期所作,郁达夫认为,这篇小说是自己的成熟作品之一。杭州秋天的桂花向来有名,而一个名叫满觉陇的地方更是桂树成林香闻十里。《迟桂花》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原不必复述。我们要说的是,小说人物“迟恋”的情节,正是发生在满觉陇。满觉陇的居民以花为业,桂花糖、桂花茶、桂花酒,都是满觉陇的名品。桂花有多个品种,丹桂、金桂、银 桂还有四季桂,最迟开放的桂花则叫做迟桂花。然而造物的安排就是这般奇巧,最迟开放的桂花却香得越浓越久。桂花的香气从文学作品中习习飘来,并不是打从郁达夫开始,早在北宋时期,在本片开头的时候已经出现过的柳永柳三变已经写下过全景式的《望海潮》,那里面便特别提到了杭州的“三秋桂子”。叶嘉莹:当年柳永这首词就传到北方去,所以金主亮就有了野心,而且果然带着军队要来攻打南方,可是后来发生了兵变,所以他后来被杀死了。可是他当年要带兵过来的时候,他还叫人把西湖的景色图在屏风上,这金主亮写了一首诗:万里军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所以柳永这个词,影响很大,传唱很远的。郁达夫写过的满觉陇,如今已经是赏桂的景点,人称“满陇桂雨”。但与郁达夫时代所不同的是,杭州的桂花如今已遍布全城。有记载说,当年郁达夫连鲁迅的劝阻都不听,决计定居杭州,并在场官弄值班了自己的风雨茅庐。假如这位描写过迟桂花的先贤有知,那么今天,他一定感到欣慰,因为不管是早桂还是迟桂都已是杭州的市花。他的风雨茅庐就隐于杭州的花丛之中。陈文锦:桂花跟杭州渊源实在是太深了。我刚才讲就是说,早在清代的时候就有人有这么一句诗,就是“一路桂花香进城”。后来因为历史的变迁就不是很好了。解放以后呢,人民政府有意识地把桂花作为杭州的一种主要景观来加以培育。那么在五十、六十年代那 时候,特别是五十年代末期,五八年左右吧,那个时候搞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当中,据说呢场面非常宏大,为了使西湖山上满山都能够有桂花树,当时的解放军还动用了他们的运输车辆,把这个桂花树苗从满觉陇开始运往山脚,一路有人种树的地方,他们就把树苗撒下来。和西湖的柳树一样,现实当众的桂花和作品当中的桂花,都称得上是西湖历史的见证。簌簌而下的桂雨如此芬芳,也是因为它就像前人们流下的滴滴汗水啊。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这种感受乃是无数前人游湖的总结,它道出了西湖雪景的稀见,也道出了西湖雪景的独特美妙。的确,如果没有雪的装点,与春天夏天和秋天的风光相比,冬天的西湖确实少了些层次。唯有银装素裹,才使西湖的景色在四季当中后来居上。因此,就电视艺术而言,能赶上2008年初春的大雪,并依靠现代的摄影技术记录大雪的全过程,这真是本片的幸运。雪中的西湖确实难得一见。再好的描述,此时也属多余。但是我们依然钦佩无数的古人,他们在严寒的冬日,研匀冷墨之后用手中的毛笔,纪录了一次次西湖的大雪,并让后人可以随时体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仅有一百多个字,篇幅虽然短,优美却是到家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杭砀,天与云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崇祯五年的大雪是考了文学的魅力才经久不化。这,既是西湖的雪景,也是西湖的财富。因为凌冰厉雪的梅花有着优雅的意态,杭州人自古就有赏梅的传统。西湖的周边有许多赏梅的去处。如较远的超山,较近的西溪,都是梅花的香雪海。但是在人们心中,孤山的梅花却有着更高的地位。林和靖的墓就在孤山的山麓。春节刚刚过去,这里的梅花便已经早早地绽放了。此时的孤山是一派清寂的影调,墓碑的后面埋着梅花的故事。据说在这里,林和靖一共种梅三百六十五棵,花既可观,实亦可售。他把每一棵梅树的收入都包进一个小包,总共三百六十五包全都放进瓦罐里,每天取一包以供当日之需,加起来便是一年之用。从花蕾如豆到梅子成熟,林和靖终年与梅花为伴,就是在一簇簇花丛中,他写下了一篇篇吟咏梅花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句子便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孤山的梅花,侍僧的绝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诗人,其中便包括诗人毛泽东。自1953年至1975年,毛泽东一共在杭州住过四十次。毛泽东不仅熟悉杭州的梅花,而且孤山的林和靖也是他极为欣赏的人。在杭期间,毛泽东还曾专往孤山寻访林和靖的旧迹。1961年11月6日,在杭居住的毛泽东写下字条,要秘书田家英帮他借阅林和靖的诗集。田家英很快托好友史莽找到了两个版本,毛泽东翻阅了一下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于是又两次写了字条交给田家英。一张字条 是这样写的: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诗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最好。何人何时写的,记不起来了,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后来很快查出,那首七律,是明代诗人高启的作品。毛泽东在杭期间为什么一个上午要三找咏梅诗呢?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查阅大量的咏梅诗正是为了创作新词做准备。1961年11月,毛泽东的新词公开发表,这便是那首著名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是每一位喜爱诗词的人都能背诵的咏梅词。是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随着梅花的引领,西湖的柳树便又爆开了迎春的嫩芽。湖面上,春风吹拂,波光照眼,与中国的节气相同步,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湖山晴雨。《西湖》解说词第一集西湖云水 《西湖》解说词第二集临安的记忆 《西湖》解说词第三集西湖旧影 《西湖》解说词第四集湖山晴雨
/
本文档为【纪录片《西湖》解说词第四集 湖山晴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