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后奕镇李奉先村史

2017-12-27 17页 doc 35KB 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后奕镇李奉先村史后奕镇李奉先村史 李奉先村简介 一、溯源:李奉先村 据传说,李奉先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在村落形成以前,因此地近靠浑河(或称无定河),后清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河水横流,水塘沙滩相连,水草丛生,荒无人烟。明永乐二年(公元404年),朝廷“徙山西民万户实京师”。移民中有名李奉、李先兄弟二人,最先来到此处,见荷塘连片,水中有鱼,便停留在此,搭起高棚落脚捕鱼为生。期初捕鱼不多,拿去邻村叫卖换些米粮度日,后来捕鱼多了,便有人来趸鱼贩卖。渐渐地哥俩有了些积蓄,舍弃高棚,择高处造屋定居。邻村人夙知奉、先兄弟勤劳朴实人缘好。愿将女嫁...
后奕镇李奉先村史
后奕镇李奉先村史 李奉先村简介 一、溯源:李奉先村 据传说,李奉先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 在村落形成以前,因此地近靠浑河(或称无定河),后清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河水横流,水塘沙滩相连,水草丛生,荒无人烟。明永乐二年(公元404年),朝廷“徙山西民万户实京师”。移民中有名李奉、李先兄弟二人,最先来到此处,见荷塘连片,水中有鱼,便停留在此,搭起高棚落脚捕鱼为生。期初捕鱼不多,拿去邻村叫卖换些米粮度日,后来捕鱼多了,便有人来趸鱼贩卖。渐渐地哥俩有了些积蓄,舍弃高棚,择高处造屋定居。邻村人夙知奉、先兄弟勤劳朴实人缘好。愿将女嫁给他们。奉、先相继成家。两夫妇既耕且渔,生儿育女,其乐融融,俨然成村。邻村人对奉、先住处常以“李奉先”呼之,久之人名便成了村名。 后来,浑河改造北移,李奉先村水域减少,沙滩增多,无鱼可捕,奉先两家便弃渔务农,种地为生。 二、发展:异性迁入。 自李奉先兄弟立村定居以后,虽然奋力开垦荒滩。终因能力所限,河底沙滩无主荒地让然很多。这对当时连年征战造成大量流离失所的农民来说,哪里有土地,哪里就 1 会有生存的希望。李奉先这块宝地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多人都想来此落户生活是很自然的事。 李氏家族在此立村至今六百多年,先后陆续迁入李奉先村的有30多个姓氏,其中包括同姓异宗者10户之多。 随着发展,村子逐渐扩大,李氏家族最早居住的地方成了成了东小街。除第七世和第十三世有人迁出以外,李家现有人口200多人。 最早迁入李奉先的是庞各庄的刘玥家。刘家始祖刘秉忠也是也是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到永清县庞各庄的。刘玥是刘秉忠四世孙。刘玥娶李家女为妻,婚后携家迁来李奉先居住。刘玥去世后,在村北造墓定祖,至今二十八代。据推算,始祖刘玥迁来李奉先超过500年,大约是在明正德年间迁入李奉先的。 随后又有赵家自霸州老堤头迁入李奉先村。自始祖赵锡至今繁衍十八代,推算赵家在李奉先居住逾450年,大约迁入时间在明嘉靖年间。 赵家现有人口320人,原集居于村东北角,现分散于全村居住。 杨家是从文安县滩里村迁来的。自始祖杨禄至今繁衍十三代。据推算,杨家在李奉先村居住330年,大约迁入时间在清康熙年间。 杨家现有人口200余人,在村中心偏东居住。 2 王家是从武邑县小王庄迁来李奉先,自始祖至今繁衍十一代。据推算已经270多年,大约时间是在乾隆初年迁入的。 王家现有人口120多人,在村西南角居住。 纪家,自献县纪家庄迁入李奉先村,自始祖纪桂至今繁衍十代。推算已来李奉先居住250年,大约是在乾隆中期迁来的。 纪氏家族现有人口176人,居住在东小街一带。 袁家,由武邑县袁家小店迁入李奉先村,始祖袁天桂,袁天顺兄弟二人,至今繁衍8代,推算来李奉先居住200多年,大体时间是在清嘉庆年间。 刘家现在在村东居住,现有人口70多人。 蔡家,是从永清城内四堡村迁入李奉先村的。自始祖至今已繁衍八代,推算已在李奉先村居住200年。迁入时间应为清嘉庆年间。蔡家现有人口60多人,在村东北角居住。 上述九姓家族,是来李奉先较早、发展较快的家族,合计人口20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3以上。 另外,还有25个姓氏(包括同姓异宗者),其中有郭、陈、靳、郑、刘、张、宋、傅、常、马、何、李、崔、冯、吴、贾、汪等。上述26姓共有人口近‎‎千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3. 一、现状:县域大村 3 李奉先村隶属于永清县后奕镇。该村位于永清县城东南14公里,在后奕镇东偏南3公里。新村委会在中心街南头。(新村委会和党支部照片) 全村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村庄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四边各长750米,村庄占地840多亩。村中有南北街道11条,东西街道7条,街道路面全为柏油、水泥或砖面硬化。 村南有后奕至里澜城公路通过,村东有廊沧高速公路通过,交通便利。 全村共有耕地8500多亩,现大部分耕地栽种果树,为果树专业村。另外还有道路防护林和农作物共405亩,合计8905亩。 全村现有730多户,人口2980多人。房屋847所,其中30户是村民自建的二、三层小楼。 村里人大多数以种植果树为生,一小部分人靠经商办企业或外出打工为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多元。村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 水果之乡发展史 李奉先村位于永定河故道南侧,历史上饱受水患之灾,土地全是淤积沙地,加之每年冬春季节大风肆虐,黄沙弥漫,形成了很多高低不平的缓岗和洼地。茅草丛生,耕种困难,生产条件很差。为了生计,历史以来村民们就有造林种果之习惯。直到解放以前,常见的用林树种主要是 4 杨、柳、榆、槐、椿,果树无非是桑、枣、桃、梨、杏。品种落后,靠天吃饭,收益很低。 据村民回忆,七十多年前,全村共有四块果园,村东北角一块杏树地十五亩,是赵景禄家的。村北一块杏树四十亩,是张宝生家的。闹日本的时候被鬼子砍过,后来又长起来的。村西北角还有一块杏树地,也有四十亩左右,是刘万福家的。村东有一块梨树地大约10多亩,是袁明家的。这一百多亩果园管理粗放,产量也不很高,但年年有收,是“铁杆庄稼”。每年过秋可以用梨、杏到霸县地里换回玉米、小麦,贴补生活。当时人们生活水平很低,水果成了人们的解馋之物。提起当年谁家的杏好吃,许多老人家至今还有美好的记忆。 解放后的1950年,永清县最早在李奉先征地,先是建林果技师苗圃场,进而补办了国营林场,厂长是王宏饶,孟庆云是林果技师。1953、1954年林场在原李奉先村南水地,赵家坟一代(以为林场征用)栽苹果——百亩,建起了全县第一个苹果园。1960年苹果等开花结果。这个眼前的事实,让李奉先人大受启发,原来我们的沙土地上也能结出大苹果。 当时李奉先村党支部书记是刘明德,县委有何玉凤、刘洪生、刘俊刚、纪栋有。这是一个朴实是干的班子。在征求社员意见后,对村东老辈子留下来的小林场、老桑 5 槐、青蜡地产林进行改造,计划建一个千亩大果园。 1961年,先栽苹果500亩。主要品种有红元帅、国光、红玉等品种。1962年又阔栽梨树200亩,主要品种为鸭梨、广利、小雪花等。1963年又栽了葡萄‎‎30多亩。品种为玫瑰香、龙眼为主。 为了对果园实行专业管理,在建圆的同时,村里建立了青年果树对,队长为赵国旺,技术员是刘有文。1962年,村里派刘友文到河北省昌黎果树研究所学习一年,到64年,果树对也有十多个人增加到三十多人,管理技术也逐步提高。当时,果园和青年果树对属大对直接管理。技术方面在县林业局专业人员和林场的指导帮助下,新栽果树生长发育正常。到1970年,葡萄、梨、苹果相继进入结果期,全村人都非常高兴。 起初几年产量不高的时候,果品主要分给社员食用,苹果按每斤一角。梨八分、葡萄五分钱一斤价,年终分配扣款。每到果品成熟季节孩子们都盼望着大队分水果,份水果时候,全村人都沉浸在甜蜜和欢乐之中。 后来果树进入了结果盛期产量高了,村里决定留一部分分给社员之外,大部分卖给永清、霸县或者胜芳的水果公司,有时还要 那一部分到天津、北京的专业关系单位去慰问。 1970年代中后期,全村果林而积=增加到900多亩。。 6 各种果品总产量已经达到三百多亩。平均每斤0.3元,总收入可达九十多万元。已经超过了全村用材林。经济林(腊干、桑枝、杞柳、紫穗槐条等)的林业收入。这九十多万元钱在当时的年代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卖水果的钱成了大队开支的主要来源。果树真的成了李奉先村摇钱树。村里用这些钱改善了生产条件,给12个生产队中的11个对都打了240米深的水井一眼,不仅如此。水果收入的增加还提升了全村社员的公分劳值,和周边相比李奉先的劳之是最高的,个别生产队每个劳值达到了一块钱。 进入1980年代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随之解体,青年果树对也解散了。集体的果园分包给个人经营。由于没有经验,在承包过程中也总出现一些合同纠纷,但人们对发展果树致富的信念是坚定的。通过承包果树也确实使一些人达到了实惠。人们看到包果树的挣了钱都有包果树的愿望,为了满足大家的以付云河为当时的党支部和村委会研究决定,在村西开出——百亩地,用以建设巨峰葡萄示范园,分包给30户经营,每亩分别三亩左右。葡萄园先期建设由村里投入十二万元的,负责打井、输电、买苗。买干、拉铁丝,统一行距由各承包户负责栽植和管理,并商究承包期10年,前五年不收费用。第六年开始到第十年每年每亩收费200元。承包户对示范园建设信心很足,各个技术环节都认真对 7 地,豪不含糊。从而实现了一年成树,二年见果,三四年就到达正常产量,每亩产量4000斤。当时葡萄价格每斤8毛到一元钱,三亩葡萄每亩可收入一万元。纪永、刘永、赵增田、赵增辉、陈瑞生都有一份普通,因为管理精心,每季卖葡萄收入都在一万多元。其中,,泽因为葡萄挣了钱,几年之内盖了三所房,给三个儿子娶了媳妇,还添置了电视电器,陈瑞生也是又买院子又盖房,还娶了两房儿媳妇。 这一万亩的示范园起了示范作用,看到葡萄的发了财,没弄葡萄的人又后悔又眼红,因为这个时候村里已经没有闲散地可用,有的人开始萌生了在自己的粮田和绿色土地上种葡萄的念头,有的人找到了村干部或“请示”或“商议”希望能得到土地,因为此事关于国家政策,干部也不敢贸然答应,当人们犹豫和纠结的时候有人大胆的在自己的耕地里把葡萄载上了,这样的头一开就一发不可收拾,以葡萄为主迅速占据了大部分耕地,以此历史以来耕地只允许种庄稼的规矩被打破,载果树的一年比一年多,种庄稼的一年比一年少。 到1990年代末,种了多少辈子的小麦没有人种了,种棉花的是少了,种玉米的大大减少、蔬菜、花生、豆类作物,一个坚守了多少年的农耕模式被彻底颠覆了。 随着果树进入结果期以后,产生了高于种庄稼收入不 8 争的事实,人们卖水果有了钱,交农业税,“三提五优”公粮款,不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村干部们深受教育,眼睛亮了,腰杆硬了,思想认识一下子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沙地种果树是固地制宜,实事求是,农民富有了,每年除了交粮款外,还多给国家拿了农业物产税就30多万元,这都是给国家的贡献。上级总让咱“创新思想,改革开放”。人民又打破了耕作模式,找到了靠种果蔬致富的道路,不但没有错反而“改革开放”的成果。 面对形势局面,村支委现于制订了“客观指导,强化服务”指导思想。在坚持水果专业村方向的原则下,村民在绿色地上种什么,在保证高效益的前提下自己决定。村支委工作重点加强服务方面,给全村农民致富传递了便利。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奋斗,李奉先人民找到了适合在村沙土地缺水源的条件下,发展果蔬致富生存之路,90年代十年间,围绕打造果蔬专业村,村支委主要干了八件事。 1、1990年,村扩大开发一百亩新品种示范园,从辽宁果商进段枝红星,短枝富士,早酥梨、油桃,蟠桃实验种粒。 2、联系,聘请中国果研究所专家定期来村讲课。 3、聘请本村技术员杨占瑞,推广性激素杀虫技术,对杨占瑞给予村补贴待遇。 4、聘请原中国果研究所专家冯明祥当技术顾问,冯教 9 授帮助下,成功解决了梨枝落果难题。 5、常到市场调查,搜集销售各类水果,都派出市场信息人员,及时准确的反馈销售信息。 6、培养销售中介员,联系引进新客户,方便果品销售。村派出支委王俊倩负责果品销售的协调和管理,保障市场秩序健康发展。 7、帮助建立农药销售点,并为药商用井、用水、用电提供方便。 8、在每亩造林季节,村免费提供机井,保证种果用水。 到1999年,全村果蔬总面积达到了8167亩占全村总面积的94,以上,果品收入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大面积的果树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净化空气,改善了生态环境。由于果蔬绿化成绩突出,李奉先村被全国绿化委员授予1999年度“全国绿化十佳村”的光荣称号。 进入2000年代后,李奉先的果树专业村已经形成,并进入稳定发展期,2005年统计,全村果树面‎‎积8167亩,其中葡萄5000亩,品种以巨峰为主,大部分进入盛果期,平均每亩3000斤,总产可达1500万斤,另外梨树3000亩,均为盛果期,平均每亩产3000斤,总产可达900万斤。另外还有桃、杏、李子等杂果167亩,年产50万斤。全村产水果2450万斤,人均收入可达1.2万元。经过几年的财富累积, 10 李奉先人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快的提升,盖了房子,盖了二三层小楼,用于生产的农用汽车,三马车,电动三轮车家家都有。近一半的人家买了轿车或面包车。电视早已普及,甚至有的一家好几台,手机电脑普及率很高,甚至连几岁的小孩都会玩电脑和手机。 人们兜里有了钱,生活习惯有了改变。原来一日三餐烧火做饭,现在不少人家都买饭吃,遇事去饭店用餐。为了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小吃部,副食部,饭店一下子增到20多家。此外还有小‎‎卖部、粮油店、美发店、修理部、农资生产部、建材部、移动电话维修部、医务室,的应有尽有,生意还不错。为活跃文化生活,组建广场舞蹈队1个,还有秧歌队两个。人们自由自在享受生活,和城里人没有了多大差别,生活观念思想意识发生改变。李奉先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靠的是种果树发了财。 进入2010年代后,李奉先村的果树具备较高水平,产供销模式,产前、产后的经营成熟。用今非昔比来形容比较恰当。 1、过去在果树品种方面,引进的品种多,成功的少淘汰者多。经过多年的比较,抗病抗虫,经济效益较高的巨峰葡萄和梨枝中的早酥、大雪花作为主载品种,对容易上病虫的,品质效益低的都淘汰。 2、过去很多人因为不懂技术不敢种果树,经过20多年 11 的耳濡目染和互相学习,现在很多人懂技术,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不论男女差不多都和技术触碰,为大面积的果树提供了可靠的保护。 3、过去果树管理所需要农药器械,需要自己去县城或者外地采购,现在村里有几家门店经销商根据季节把农药器械送到村里的门店,农民不用出村就可以买到所需物资,如果谁家不自己动手管理,还可以雇佣专业人员有偿代劳。 4、过去每到果秋,果品都要自己用车运到京津唐山发货,不仅劳累受罪,开销大还不安全。有时卖不好只能甩货受损失。现在果秋一到,有人找上家门,看货定价,取货交钱,快捷便捷,省钱省事,葡萄梨成熟是,村中十分热闹,一天可以走货几十车。 5、过去是人工,又累又慢,现在有了挖沟埋土的专用机械,给葡萄培土的同时,还给春天施肥挖好了沟,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6、过去,种葡萄梨的用化肥的多,用有机肥的少,因此果品质不好,现在意识提高了,没人用化肥和催熟剂了,给果树施肥都是鸡粪,羊粪,牛粪等农家肥料,结的果大,皮薄,色好,含糖量高,价卖得好。在外声誉最好,名列前茅。 7、过去运输葡萄的是筐,装车困难又拉的少,看货不 12 直观,售后常有争议,现在改用木箱和塑料箱子,每箱只装果一层,质量好坏一目了然,且运输方便,还减少挤压质量。 8、村民各家都有几亩或者十几亩果树,各生产环节都有忙不过来的时候,需要请人帮忙,过去只是帮忙,帮忙的人还不好意思要钱,现在请人要花钱,男人每天100,妇女每天80元。各取所得,合情合理,也是一种进步。 综上所述,都是果树专业化经营带来的技术,思想观念的变化,无疑这些变化都是积极的向上的。 虽然李奉先村在果树专业的建设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干部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把进一步提高果品质作为新的奋斗目标,村里在筹备建立果蔬协会,加大为果农服务的力度,他们还计划发展大棚葡萄和大棚桃,生产错季优质果品打入京津都市,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的目标就会实现。 李奉先刘氏家族小考 据李奉先《刘氏家帐》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始祖刘秉忠携家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河北永清东庞各庄,“其莹园”居住,刘秉忠身故后葬东庞各庄南龙塔寺附近,是为刘氏祖茔在此 三世至四世,刘璇、刘宗、刘瑾、刘勋、刘瑞弟兄无人携家人迁霸州大宁口村 13 居住刘月一支则移居李奉先空局。刘月故后,在李奉先村北建茔立祖,为李奉先刘氏一脉之始祖也。 自刘月迁入李奉先以后,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至今与二十代,现居村内人口850多人,刘氏后人顺应社会,尊长爱幼,有较强的家族观念,每逢佳节刘氏家族都要拜祭祖宗(拜家谱),子孙小辈都要给长辈拜年,还要到祖茔拜祖先。到清明节也要给祖茔填坟,祭祖,思先祖之功德。 据《刘氏家帐》记载。历代刘氏族人有建树者不分其人: 十一世祖刘天聪为清乾隆年间武生员。 十二世祖刘琢为清嘉庆年间武生员 十三世祖刘景泗为光绪年间武生员 十三世祖刘景东,性急敏、有武功,于光年间被是为御前侍卫,受到赏识,在刘景东的倡导组织下,在李奉先村建“刘氏宗祠”一座,该祠堂占地一亩,两进院落。后为主店。高两丈多,宽六丈余。前殿略小,在前是门楼,三重山均为六 白条石台阶。门前两侧有石狮一队。门楼及前后殿为蓝色瓦盖顶,山顶有垂脊兽三个。记录祠内 ,历代先祖《家谱》悬挂在前殿中,庄严肃穆。 每逢清明节,刘氏家族都要举办“清明会”,届时,霸州大宁口四世祖后裔与李奉先刘月后人共聚“刘氏宗祠”,祭拜祖先,举办宴席共叙 情。感恩祖宗。 14 解放后,祠堂成了村里的公共场所,大殿被当成林校学生的课堂,后来,前殿还被该做戏台,1958年吃食堂时,大殿被当作食堂的粮库,1968年文革时期被拆除。 十四世祖刘泰、刘青二人于清朝光绪年间考取 生(秀才)。 十五世族刘胜柏 道光年间任北京监狱狱头。 十七世祖刘玉三于1949年土改时期任李奉先村农会主任、村长。 十七世孙刘申翔,五十二岁刘申强五士岁,二人受霸州大宁口 族影响和帮助2008年办冲压件场企业资产均唱过五十万元以上 十八世孙刘书用,62岁初中毕业在本村当教师十六年,后当村电镀厂会计七年,自1999年升任大队会计,曾于四人书记村长管事,任劳任怨,账目清楚,口碑很好。 十八世孙刘俊刚,在1990年至1993年任李奉先村党支部书记,1998年病故。 十八世孙刘洪超,现年25岁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新加波 大学,现在 专业读研。 十九世孙刘广才,现年61岁,1971年一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家住陕西宝鸡二炮某部厨师长,现已退休。 十九世孙刘永安,现年54岁,1983到2012年期间任后裔镇财政所会计、所长,2012年退居二线后回李奉先村任党 15 支部书记至今,今两年多时间干了不少实事,筹资二十七万元,在中心村南头西边新建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大院,并在原来的基础上修齐了五条砖道,还争取上级资金二十万元,修通了北至小刘庄,南到武家窑的柏油路。 在推行农村合作医疗方面,为全村2777人每人交参合费50元,参合人每人自己负担20元,使全村参合率到达98,以上,全县名列第一。 从2014年开始李奉先村被省确定为农村外貌提升村,在刘永安的带领下,各项工作都名列前茅。 二十世孙刘侃,现年26岁毕业于湖南工学院硕士学位,现在首都钢铁公司工作。 二十世孙刘友贤50岁,刘友斌47岁,刘友志45岁,刘风熊49岁,刘志39岁。 二十一世孙刘永顺,上述六人都在霸州大宁口刘氏宗案的影响和帮助下,兴办冲压件厂和塑料颗粒加工厂,企业资产均在50万元以上,成为村中的 户。刘申强和刘风熊两家盖了两层小楼。 二十世孙刘友德1955年至1966年任李奉先党支部书记,在任期间在村东 掉 产林,载果树1000亩同时建立了果树专业队,从此迈开了李奉先像果树专业村的第一步。建万头养猪场受到省委彰。 二十一世孙刘永禄,2003年至2009年任村党支部书记, 16 在任期间争取上级补助9万元,集资30多万元,打深井一眼,全村铺设自来水管送入户,安装自控水泵使全村群众吃上了自来水。另外还完成了村内街道硬化,方便村民出行,为了表彰刘永禄的工作业绩,村民自发为其立功德碑。 二十二世孙刘忠良,三十岁,毕业于西安解放军通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在沈阳军区某部服役,为少校营长。 二十二世孙女,刘艳丽,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廊坊市师范学院教师。 二十二年世孙,刘鹏飞,28岁,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现在廊坊经济开发区国企任职。 二十二世孙,刘忠诚,40岁,毕业于廊坊师范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廊坊市第八中学教师。 另据统计,自1977年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来,刘氏家族先后有40多名子女考入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学习。除少数人尚在就读外,大部分已经毕业,有的在国家事业单位 ,有的在工厂、企业工作,有的自谋发展商业企业,有理想,有报复,在各个岗位努力奋斗。 李奉先村刘氏家族 刘洪达 刘申义 刘申祥 刘书用提 17 供材料 撰稿人:赵玉学 2014 8 20 赵秀才的故事 一 李奉先村赵氏家族原为霸州老堤头人,自始祖赵锡携家迁入李奉先村以后,家业渐兴、到第八代孙时,赵家已成村中大户、耕读人家。 第八代孙为土字辈,同辈兄弟共十一人。其中土魁、土僖、土逵、土诚都是 生。何为 生, 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明清科举中在府、 、县所办“ 学”中念书的生员都是秀才。有了秀才的学历,进而可以升为贡生、举人、再生就是进士,到了举人进士这一级一般情况下就可以在朝廷做官。 第九代孙同辈兄弟也是十一人,其中赵臻是 生,赵珂也在“义序”中上过学。 第十代孙为云字辈。同辈兄弟共二十二。其中云奇、云鸿、云芳、云章、云亭五人都是 生。 赵氏家族八九十三代共丁四十四口人,其间出了十三个 生,这在当时的科举时代,又在家乡僻壤之农村,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事,但是,在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18 ”的年代,赵家的十个秀才中没有一个进入仕途者,未免让人遗憾和不解,但是这也绝不是说念书除了当官别无他用,赵云亭的发迹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 赵云亭之父赵珂、祖父赵世诚都是读书人,云亭自幼受祖辈,父辈及兄弟中诸秀才们的刻苦读书气氛的影响,加上自己聪颖好学,成了秀才,他虽然没有做官,但通过刻苦学习,知书明理、能写会算,满腹经纶。加上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气质,还写的一手好字,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这一切“资本”都为他日后讨生活打下了好的基础。 成年后的赵云亭经人推荐,去天津一家“银钱所”相当于现在的银行供职,不就升为师爷,渐渐的名气大了地位高了,挣了大钱,虽然说不上荣华富贵,但是可以为家人谋福,为祖上争光,有个小故事,赵家后人,至今津津乐道。 一次云亭之族孙国银敢牛车去天津贸易,走了两天到达天津,在一家客栈暂住,至夜发现牛丢了,国银急告店主请求帮助寻找。店主很不耐烦,且不尽力,无奈国银找叔祖赵云亭,说明原委,云亭说:“不着急,我送你一个有我银钱所名号的灯笼回去再找~”国银回到客栈在院内四处挑灯寻牛,店主见状,知国银是有根底之人,急忙出屋劝 19 阻道:“客观放心,请回房安寝,失牛一会便回,果然功夫不大,牛被送回。 还有一会,族孙跟起去津办事,乡下人没见过汽车,在街市行走间,被一辆急驶的马车惊吓,躲闪之中,碰到了街上的瓷器摊,摔碎了几件瓷器,摊主索赔,跟起无钱被抓紧警所关押饿了两天,幸有好心警员问根起天津有无熟人可做担保,根起说:“天津某银钱所赵师爷是我三爷,劳烦您老受累为我转告。”警员捎信给云亭后,即刻派人到警所接人,警所听说那个碰瓷的人是赵师爷的族孙,二话没说就把根起放了,且未提赔款的事。 三 云亭自幼喜好书法,先随祖父兄弟诸秀才学写打字,后选欧,柳字体临习,十多岁便可可出有模有样的大仿字,受到师长的称赞,云亭好书法更加痴迷,不论寒暑,临时不辍。有人求字,他从来都是有求必应,从不吝惜,他一生写的墨迹或匾牌无可计数。但因年代久远,超过二百年,其间损坏遗失较多,传世者屈指可数,就能见到赵云亭墨迹分析,他擅写楷书,行书或者小楷,书与丁酉年的楷书的条屏,还有出于沽(天津)的行书《赵云亭 书墨迹》一册。起真迹的李奉先村退休老师李世昌先生收藏。另有出于嘉庆五年的《赵氏家 》前半部分为赵云亭所书,小楷书 20 写,字体秀丽,一丝不苟,极其功底,实物现在赵云亭五世孙赵增刚处珍藏。据村名和族人介绍,云亭墨迹在赵氏族人中或可还有收藏,尚待发现。 另据云亭后人,赵增刚赵增仿说,曾叔祖赵云亭与刘街翰林院交好,曾叔祖在天津供职期间,每逢春节前回家,都要去翰林院拜访,吃酒写春联。 所谓翰林,即指刘靳各庄人,刘源井、刘源俊二人,刘园景为清道光三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陕西粮道,云贵总督等职,为官清廉,政生很好,刘元俊为道光十五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后人荆州知府,乡人称兄弟俩为“大翰林”“二翰林”刘靳各庄翰林院官宅即称为翰林院。 赵云亭生年不详,但可以从其留下的墨迹落款时间得知其大体生存年代,其书赵氏家 ,时为嘉庆五年,此为公元1860年,另书与丁沽的行书,赵云亭墨迹为逵已年所书,此时为公园1833年,又赵云亭条屏,落款是丁酉年此时为公元1837年,上述资料可以证明赵云亭生存在1800年至1837年前后的时期,而这一时期恰与翰林刘园景生活的年代相吻合,在这,赵云亭所在的李奉先村与翰林院所在的刘瑾各庄(现为刘街村)相隔不足十里,且大家又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化人,之间有来往,关系较为密切是可能的。 被采访人:赵曾刚 赵增仿 李世昌 21 撰稿人:赵玉学 2014.7.20 22
/
本文档为【后奕镇李奉先村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