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建设理想课堂

建设理想课堂

2019-05-11 50页 doc 97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1191

暂无简介

举报
建设理想课堂建设理想课堂 ——教师专业发展 前言 一、理想的课堂 首先,精心准备是建设理想课堂的前提。 其次,灵活实施是建设理想课堂的保证。 其三,延续提高是建设理想课堂的支撑。 第一章课堂教学的准备 第一节准备把握 一、准备把握上头 1﹒准确把握上头的内容 定义:准确把握上头就是熟悉课程标准、把握课程内容、吃透教材。 2﹒准确把握上头的要求 熟悉课程标准要做到哪五个弄清? 弄清教学目标;弄清教学建议;弄清规定的教学体系,各册教材,各单元各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限定的知识范围和深度;弄清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
建设理想课堂
建设理想课堂 ——教师专业发展 前言 一、理想的课堂 首先,精心准备是建设理想课堂的前提。 其次,灵活实施是建设理想课堂的保证。 其三,延续提高是建设理想课堂的支撑。 第一章课堂教学的准备 第一节准备把握 一、准备把握上头 1﹒准确把握上头的内容 定义:准确把握上头就是熟悉课程标准、把握课程内容、吃透教材。 2﹒准确把握上头的要求 熟悉课程标准要做到哪五个弄清? 弄清教学目标;弄清教学建议;弄清规定的教学体系,各册教材,各单元各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限定的知识范围和深度;弄清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把握课程内容要做到哪“三准一活”? 对本学科内容和教学内容认识准;对课程重、难点把握准;对课后训练目的要求掌握准。灵活地看教师组织和选择教法与建议学法。 吃透教材要做到哪三要? 一要熟悉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了解知识的承接性和延续性,对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做到心中有数; 二要掌握本课时内容在本课、本单元以及本册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要弄清教材的性质:知性教材、表达教材、技术教材。 3﹒钻研理解教材有哪几种? (1)整体把握法 从总体上全局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性质、内容、编排意图、训练线索及体例,做到对每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胸中有数,从而居高临下,进退自如。 (2)序列探讨法 从教材的纵线上进行排列、梳理、跳过纵横交错的章节(单元),在落实各条训练线方面增强整体印象,熟悉不同类别的训练点在各条训练线中的地位和作用。 (3)单章(篇)钻研法 (4)从某一角度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比较研究,深化理解。 (5)学科渗透法 以本学科教材的某些知识点为中心,通过设疑问句的方式,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动手面,增强教师的应对能力和教学的生动性。 二、准确把握下头 1﹒准确把握下头的内容 名词:准确把握下头就是准确把握好学生,即把握好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心理基础。 2﹒准确把握下头的要求是什么? (1)全面 一是了解、研究学生骨干,各类型、各种特点的学生。 二是把握学生情况的各个方面,即德、智、体、美、劳、心等。 三是了解、研究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在家庭和社区的学习表现;在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学习表现;以及学生个人的情况,学生之间,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2)经常 一要具有连贯性; 二是具有持续性; 三是具有性; (3)及时 3﹒准确把握下头的方法 查、谈、聊、访、察。 教学难点有哪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难点,同时又是重点; 第二类:是难点,但课程标准只作一般要求; 第三类:是难点,但课程标准没有作任何要求,或在本课时没有作任何要求,在后续的课程中才有要求。 第二节目标表述 一、学习目标概述 1.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2.教学目标有哪些功能? 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作用、评价功能。 二、学习目标分为几类? 1.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分类方法 (1)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包括辨别事物差异的能力,学习和运用概念的能力,运用规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知策略。指学习者控制与调节自身的学习、记忆与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能力,是学习者指导自己学习的能力,它对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过程与定向作用。 (3)言语信息。指学习者陈述观念的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的陈述事实、名称、概念、规则的能力。 (4)动作技能。指学习者进行身体操作性活动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肌肉的协调性。动作技能又分为运动型和职业型。 (5)态度。指个体获得的一种内部状态,它影响个体对事物或行为的选择,表现为一种行为的取向。 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说 认知目标: 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目标: 1.注意 包括三个水平: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的注意。这是低级水平的价值内化水平。 2.反应 3.价值判断 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 4.组织 包括两相水平:价值概念化;组成价值系统;与人生哲学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这一级水平。 5.价值体系个性化概念化和性格化 动作技能目标 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1.什么是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 名词: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 ABCD指的是具体教学目标中应包含的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1)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要有明确的学习者,他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2)B即Behavior,意为“行为”。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行为”是“写出形容词”。这是关于目标表述中的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缺少。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动词说明操作的行为,宾语则说明动作指向对象。 (3)C即Conditions,意为“条件”。要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4)D即degree,意为“程度”,即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 以布卢姆的目标分类为例, (1)知识:说出ⅹⅹ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辨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 (2)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必定等; (3)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 (4)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 (5)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 (6)评价:鉴别、对比、讨论、选择、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表述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都有可供选择的动词。我们也应注意到,同样的行为动词,用于表述不同层次的目标,所以,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而必须结合任务分析上下文的意义而确定目标的层次。 现介绍一个运用ABCD方法表述的目标例句: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教学对象),能在5分钟内(条件),完成10道因式分解题(行为),准确率达95%(程度或标准)。” 采用ABCD法,并不意味着四个要素必须一应俱全。其中只有行为要素不能省略,其他三个要素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省略。 编写行为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首先根据前面讲过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结合学科内容分成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然后从上面提供的动词中选出合适的行为动词,最后再把学科内容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就行了。 2.生成性目标的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它着重考虑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等,适合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的表述。 3.表意目标的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比如: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咏雪》的意境。 (2)阅读和评价《海燕》的启示。 (3)使用电线和木材,设计三度空间的形式。 (4)游览野生动物园,讨论其中的趣味。 其中,描述《咏雪》或设计三度空间的形式,均指出学生工作的项目或问题,但学生的学习结果如何并未指定。由“经历”的种类,师生均可获得评价所需资料。 第三节精心设计——宏观抓策略 精心设计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宏观抓策略,中观抓结构,微观抓操作。 一、关于教学策略 1、什么是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有效地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需要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 所谓策略选择,是指对教与学的活动程序、组织形式、方法和媒体等的相对最优的选择,即在主、客观条件可能与可行的前提下,尽力在更广泛的有关教与学的策略系列中,找到科学的、更具有实效的教学策略。 所谓调节,主要是指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交叉干扰,如学与教、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之中交织着矛盾,任何好的策略,在运用中都不会十全十美,那就需要在教学全过程中,随时注意已选定的正在运用中的策略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给予相应的调整、补充乃至创新等。 所谓监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随时注意策略运用的效益、缺漏等,使策略过程与认知过程同步。 2、教学策略有哪几个特点? ⑴明确的针对性。策略化的教学是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程序等教学诸因素和谐统一的最佳设计。 ⑵典型的灵活性。即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为了目标的实现可以采用各种可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程序、手段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将根据需要不断改变和调整。 ⑶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 ⑷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教学策略的载体。没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将无所适从。选择、调节、监控、创造等都要依据于这些因素。所以有效的教学需要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以便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3、教学策略分为哪几类? ⑴产生式教学策略 是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 优点:①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②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③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①设计不妥,可能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②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 ⑵替代式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优点:①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②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 不足:①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 ②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志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是什么? 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学生认知的前提能力、学生情感的前提特性;教师本人的素养和风格;教学条件。 二、教学顺序的确定 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它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即教学设计时讨论一节课中各条具体教学目标的次序安排。 三种基本的教学理论: 1、加涅的从简单到复杂技能的教学顺序安排(递进式) 加涅把智力技能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成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按照她的理论考虑教学顺序,应从最简单的技能开始,以此为基础,学习更为复杂的技能。 2、布鲁纳的发现法(归纳式) 按照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策略,教师不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由学生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学会发现的技巧,而且发现的学习结果也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这种发现,实际上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顺序。它的一般步骤是: ⑴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 ⑵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⑶从理论或实践上检查自己的假设,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可展开讲座或辩论; ⑷对争论作总结,得出结论。 3、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思想(演绎式) 他认为教学顺序原起点应确定在学习层级的较高点,即先呈示一般的、有较大包容性的、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再学习一些具体的学习内容。 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好,就会成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教学方式. 三、教与学活动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学习是一种内部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外部条件,促使学生向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学校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外部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因此,当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教学活动的安排必须讲究科学性,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分别是接受、期望、工作记忆检索、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强化、检索与强化、检索与归纳。与学习的内部过程相对应,我们可以参考加涅提出的九个教学活动的环节,即学习的外部条件。 学习的内因与外因 学习的内部过程教学活动 1、接受引起注意(唤起学生注意,保证学生接受剌激和学习的发生。) 2、期望告诉学生目标(教学开始时,应让学生具体了解完成教学目标以后,他们将会做什么, 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期望。) 3、工作记忆检索剌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在学习新内容前,指出学习新的技能所需具备的先决知识和技能,以此剌激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让学生看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4、选择性知觉呈示剌激材料(当学生作好准备时,向学生呈示教学材料,呈示的剌激材料应具有鲜明的特征,以促进选择性知觉的内部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顺序的安排;二是每次呈示的教学材料的份量。应考虑三个因素:学生的年龄;学生的准备知识;学习的类型。) 5、语义编码提供学习指导(旨在促进语义编码的内部过程。语义编码是为信息的长期贮存作准备的加工过程。) 6、反应诱引行为(促使学生做出反应的活动) 7、强化提供反馈(让学生知道学习结果) 8、检索与强化评定行为(促进回忆并巩固学习结果,即促进检索与强化的内部过程) 9、检索与归纳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旨在促进检索与归纳的内部过程,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言语信息的学习而言,要提供有意义的结构,使结构在检索过程中发挥线索作用,供学生回忆知识时使用;就智力技能的学习而言,应安排各种练习机会) 教师在具体应用时仍需注意哪几点? 首先,这九个教学活动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的共性,如果完全照搬应用,那么我们就只能采取替代教学策略,而对产生式教学策略就会忽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哪些活动由教师来安排,哪些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应用。 其次,应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告诉学生目标"的活动,在发现法教学过程中是不必要的,在接受式教学中,往往可以进行。在态度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应采取学习之后再告诉学生目标的方法。 最后,对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灵活,突出重点,不必要在每一节课里都包含所有九个教学活动。例如,我国学校中将课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种类型。单一课是完成一种教学任务,涉及少数教学活动,或重复进行一项活动,如复习课、练习课等。综合课是同时完成几种教学任务,一般包括多项教学活动。 第四节精心设计——中观抓结构 一、根据不同课型可以建构哪4种课堂教学过程结构? 1、新授课的基本结构: (1)新知导入: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二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 经验发生联系。 (2)新知学习: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二是形成学科技能。 (3)知识应用:重点是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巩固知识规律的学习,深化对知识的应用规律的认识。 2、练习课的基本结构 ⑴基本练习 即围绕新知识基本内容而组织的练习题,其主要特征有二:一是新知识基本内容的简单应用;二是课本例题的仿用。是让学生学着做的练习题。 ⑵对比练习 主要练容易与新学的知识混淆的内容,或者为突出新知识特征而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比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的内涵、特点和规律。 ⑶变式练习 即改变基本题型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新知识进行应用,从而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⑷综合练习 这是要求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综合性应用的练习,其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和发展综合应用的能力。 ⑸发展练习 这种练习旨在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一般作为因材施教的高层次练习。 这五个层次的结构,是从总体上讲的,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采用三级台阶式的练习设计,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或对比练习,或变式练习)、发展练习。所以说,练习课的课堂结构设计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强求一律。 在练习课中,一定要抓住“知识的应用规律”这一条主线。让学生明确知识的应用范围,学会抓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3、复习课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复习课的基本结构要处理哪几个方面的关系? 习旧与出新、巩固深化、原型与变型、重点与一般、教师与学生。 4、讲评课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第五节精心设计——遵循教学原则 一、什么是教学原则? 1、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2、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斯卡特金)? (1)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教学目的; (2)作为教与学互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3)运用这种客观规律去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式; (4)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条件。 3、教学原则的性质? 教学原则是一种性知识(规范和指导教学活动),或者说是一种策略性知识(给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策略)。 4、教学原则有什么特点? (1)主观性与客观性; (2)继承性与发展性; (3)全面性与系统性; (4)实用性与有效性 5、教学原则有什么作用? 学习和掌握教学原则,能使我们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正确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现代九大教学原则是什么? 1、教学整体性原则是什么? 该原则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的统一。 (4)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 (5)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教学七要素:教师、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反馈)。 2、启发创作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什么要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 (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孔子“启发式”,苏格拉底“产婆术”)。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和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并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 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 4、有序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开展和进行,以期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什么要求? (1)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有序性。 (2)抓好教学过程的有序性。 (3)抓好学生学习的有序性。 5、师生协同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真正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4)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 6、因材施教原则 该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 (2)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4)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7、积累与熟练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够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 (2)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3)多给学生练习和运用知识的机会。 8、反馈调节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从教和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地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 (2)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出恰当调节。 (3)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9、教学最优化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队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化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综合地规划教学任务。 (2)全面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 (3)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结合。 三、新课程倡导的教学原则是什么? 1. 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 教学目的应该与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目的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 设计真实的任务。 4. 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5. 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6. 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 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8. 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第六节精心设计——微观抓操作 一、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一定要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 第二,接受性学习仍然有它的保留价值。 第三,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育思想。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一)自主学习 1、什么是自主学习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1)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 (2)合作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 (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4)合作学习是以团体成绩为奖励的一种教学活动。 2、合作学习的一般程序 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组内合作,解决问题——组间交流,共享成果——评价到组,奖励团体。 (三)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实施探究,验证假设——资料收集整理——结论与解释——交流评价。 2、探究学习七要素 (1)选准探究内容(2)创设探究情境(3)提出探究问题(4)营造探究氛围(5)亲历探究过程(6)启迪探究思维(7)体现探究价值 二、有效地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参与作用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 三、突出重点 始终抓住知识规律和应用知识规律的教学;教学过程遵循同化、顺应的规律;帮助学生把我理解知识的关键点。常用的方法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概括、分解与综合、对比与类比、顺序训练与变式训练等。要把思维训练物化到观察、操作、表达、问题解决的训练之中。 四、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 从互动的对象上看,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授课教师之外的交流对象的互动;从互动的内容上看,有动手——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动脑——思维互动;从互动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相容性来看,有合作性互动、竞争性互动、竞争——合作性互动。 五、灵活地进行与难点处理 难点是不是一点要突破呢?是难点,本身又是重点的,则攻坚;是难点,课程标准只作了一般要求的,则淡化;是难点,课程标准没有要求或是现阶段出现的内容在后续课题中才有要求的,则回避。 六、四大教育资源的整合 要把学生、教师、课程、教学环境四大教育资源很好地整合起来,特别是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很好地整合起来。 七、反馈矫正的实施要到位 教师收集学生学习成效的反馈信息意识要强烈;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要及时;矫正并尽量避免雷同;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处理教材;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打不同的比喻、举不同的例子,教授同一知识内容。 八、学生活动的科学化 体现在五方面:一是覆盖面;二是参与度;三是深广度;四是层次性;五事延伸性。 第七节教案 一、教案概述 1.什么是教案? 教案,也称教学计划。指教师经过准确把握和精心设计,以学期、教学单元或课时拟定的教学计划。 2.教案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基本情况,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估计教学的难点,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二是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案编写的内容 (一)学期教学计划包含的内容 (1)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本学期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由此确定本学期的重点。 (2)学况分析:既定学生心理发展阶段、认知的前提特性、情感的前提特征。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的设想。 (4)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措施。 (5)教学的进度安排。 (6)培优补差设想:优、差生名单,培优补差的内容与时间安排,阶段性目标等。 (二)单元教学计划包含的内容 (1)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由此确定本单元的重点。 (2)学况分析:既定学生心理发展阶段、认知的前提特性、情感的前提特征。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的设想。 (4)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5)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措施。 (6)拟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建议。 (7)教学进度安排。 (三)课时教学计划包含的内容 (1)课时序号、授课时间。 (2)教学内容及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测验课、讲评课)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与本课时整合的设想。 (4)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关键。 (5)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措施。 (6)教学手段、教具或教学媒体的选择。 (7)教学程序。 (8)问题与练习设计。 (9)板书设计。 (10)教学后记(每单元一次)。 三、教案编写的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要求教案依标合本。教师要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准确估计教学难点,选择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使教案嫩滑因人而异,具有区域后或个人特色。 4.艺术性 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散文”或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恰当安排。 5.可操作性 从实际需要出发,做到目标明确、策略恰当、结构合理、流程清晰、操作有据。它是一个学与教的行动指南,而不是一个教材的缩写。 6.变化性 由于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就会提出不同的看法,而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计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或针对疑点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或充分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服务。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时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样引导?考虑多种教学方案。 第二章课堂教学的实施 第一节课堂教学的理念 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转变角色 1. 贯穿一个理念 从单一的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专项资助、合作、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 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2. 努力实现“五还”一要还给学生“时间”;二要还给学生“空间”;三要还给学生“工具”;四要还给学生“提问权”;五要还给学生“评议权”; 要使“五还”落到实处,教师应该力求做到以下三点:一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二是在上课时,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做出合适的应答,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三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 二、实现三个百分百------饯行课标 1. 百分百的参与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生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 为了使百分百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知识生长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2).利用任务驱动,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 (3).设置认知冲突,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 2.百分百的关注 在现实中,教师对“教”的关注比较多,而对“学”的关注比较少;对教材内容关注比较多,而对学生情况关注比较少;对知识与技能关注比较多,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比较少。要实现百分百的学生都受到老师的关注的要求,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关注“教”的过程向关注“学”的过程转变。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关注“教”的方式向关注“学”的方式转变。 (3)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3. 百分百的达标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上不封顶,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但下要保底,必须使百分百的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首先,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目标,注重知识规律的教学,重在让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 其次,以过程与方法为核心目标,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与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注重让学生把握知识应用的规律,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表达、问题解决等方式把握知识的应用范围、解决问题切入点的选择方法的总结和积累。 再次,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优先目标,注重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重在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 总之,实现三个百分百,是落实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理念的有效措施。 三、课堂教学的价值回归----走向生活 2. 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3. 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主体地位 4. 利用生活经验,突破教学难点 5. 回归生活实践,解决生活问题。 第二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了解课堂教学的特点 1. 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与其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2. 讲求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堂教学的效益是指在相同时间里投入相同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达到的效率的高低。 课堂教学的效益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的发展。包括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2).教师的提高。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3).教学过程的改进。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3.师生共同发展 即在教与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教育学是相互促进的,也可以解读为“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共同发展”。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应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学。” 课堂教学过程是具有明确目标因而是可控的、讲求效益的、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核心:课堂教学的效益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1.遵循的四大规律 (1)学科体系的规律性 遵循学科体系的规律性,教学设计要做到八个大字:准确把握,精心设计。 (2)学生认知的规律性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其中三个方面的问题非常重要: 一是注重启发的策略。不要搞那么一些不大不小、不深不浅、没有任何思考价值的问题不断地问学生。相反,可以有意的设置一些知识陷阱、知识墙,对学生进行激疑,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 二是遵循思维的规律。很多老师总是埋怨学生启而不发,不配合,实际上是老师忽视了思维的规律。其中五个方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启发学生思维的策略。第一,打好思维的基础。第二,建立思维的层次。第三,教给思维的方法。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学会逻辑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类比于对比等;形象思维的方法:表象再现、想象与联想等;以及直觉思维、灵感捕捉等。第四,体现思维的发散。第五,建立思维的结构。使学生所学知识条理化、结构化。 三是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爱屋及乌。学生对你有感情,课堂教学有良好的氛围,你的教学就成功了。 (3)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第一,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要摸准学生的心理要求、心理倾向,并极大的给予满足。 第二,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4)大课堂教学的规律性驾驭大课堂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层次就是老师自己的教学魅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等。宏观就是课堂教学的结构。 2.保持良好心态 一是自信。 二是关爱。 三是投入而有激情。 四是大气而有魅力。首先要有底气,有坚实的本体性知识---学科基础知识;系统的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大小“三论”等知识。其次,要有灵气,要能恰到好处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切事件。 老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坏情绪带到课堂,影响自己的教学,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对坏情绪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情感是人们行为的催化剂或驱动器,在感情上,确实会“小不忍则乱大谋”。不仅乱了自己,也乱了学生心理,这对自己或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2)对很小的刺激做出强烈的情绪反应,表现出激动和愤怒直至出现毁物损人、出言不逊的行为,这已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表现,而是一种情绪障碍。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情绪的发展与变化,逐步宣泄、排除和克服情绪障碍。 (3)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发展教师自我监控素质无疑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重要和最核心的任务。 第三节课堂互动 一、互动的基本特性? 1.互动目标的多维性 2.互动对象的多样性 3.互动过程的动态性 4.互动对象的平等性 5.互动过程的有效性 二、课堂互动的形式? 1.根据互动主体的对象来划分,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象的互动。 2.根据互动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相容性来划分,有合作性互动、竞争性互动和竞争---合作性互动。 3.从互动主体的信息传递方式来划分,有双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网状型互动。 4.根据互动主体的行为方式来划分,有动手—操作互动、动情—情感互动和动脑—思维互动。 三、什么是合作学习?它具有什么特点? 合作学习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互相促进,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 具有的特点: (1)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 (2)操作者能更明确、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思维和认知监控; (3)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 (4)经济有效,便于采用 四、课堂互动的误区? 1.单一型互动 2.偏爱型互动 3.点缀型互动 4.情感缺失型互动 5.目标缺失型互动 五、课堂互动的组织实施? 1.环境:有效互动的基础 互动理论强调互动是人与环境的作用。创建适于学生互动学习的环境和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前提。 2.预设:有效互动的支点 预设互动的要点是:多预精用,弹性设计。 3.疑问:有效互动的起源 问题是学生思维互动的发动机。课堂教学的互动往往就是始于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章的活动。 教师提问要注意两方面:怎么题和提什么。有效互动的提问重在引导,要避免大量的一问一答和一问齐答,这样就会造成互动范围小,学习被动或互动失真,甚至造成“南郭先生” 4.对话:有效互动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互动渠道的学习过程。 5.合作:有效互动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师生、生生有效合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1)合作前的独立思考必不可少。 (2)合作中的启发、引导、调控是关键。 (3)合作后的评价、归纳、提升是重点。 (4)设法在课外建立“师生互动场”。 6.做中学:有效互动的新形式 7.非语言沟通:有效互动的重要手段 有效互动不是单一的依赖语言的活动。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除了言语沟通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语言沟通。 运用体态语时要注意:(1)要恰当准确,自然得体。(2)要协调一致,整体配合。 8.信息技术:创新互动的手段。 六、课堂互动质量的提升? 1.把握时机,增进互动。 应把握这样的三个时机: (1)“动”在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处。 (2)“动”在学生的情感需要处。 (3)“动”在需要师生合作处 2.凸现主体,强化互动 (1)在质疑中互动,倡导民主 (2)在体验中互动,珍惜独悟 (3)在辨析中互动,鼓励探索 3.善教乐学,激活互动 课堂互动要求双向主动,即做到善教与乐学,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互动,而且在精神上实现互动。 (1)教师要掌握善教的方法和策略 一是选准切入点。二是厘清知识点。三是激发兴奋点。四是培植发散点。 (2)引导学生乐学 学生的乐学应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发挥能动性。富于批判性。展现创造行。 第四节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的本质 1、对话的涵义? 狭义的对话就是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谈话,或两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可以是人与各种文本之间。 教学一方面是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要求教师要创设情境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在对话中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多重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课程、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构成了教学系统。只有四个要素持续的“对话”,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学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多重对话构成了教学活动的总和。 2、什么是教学对话? 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就是教学对话。 3、对话教学的本质? (1)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的。 (2)对话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 (3)对话教学是互动的、交往的。 (4)对话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 (5)对话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 二对话教学的形式有哪些? 第一,教师之间的对话。 第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第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第四,学生与媒体的对话。 第五,学生与学习环境的对话。 第六,学生的自我对话。 三对话教学的意义? 1.教学目的上的变化 对话教学从人性出发,是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知识变成了“话题”,变成了手段,课堂、学校真正成为育人、成人的乐园。 2.教学伦理上的变化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话教学需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是对话教学所需要的。 3.教学方式上的变化 对话教学主张教师和学生具有对话心态,坚持对话原则。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判断一种教学是不是对话教学,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与教育过程互动的实质。真正的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认知视界的真正融合中。对话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教学,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 4.教学思维上的变化 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会被取消。对话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提高了。 其次,学生的个性得到重视。 再次,教材的中心被打破了。在对话教学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成为目的,教学真正成为教育的基本途径。对话生成彻底改变了搬运和移植知识的教学形态,教材中心知识专制不得不退场,新的教学秩序得以建立。 第五节课堂调控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调控? 课堂教学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达到预计的教学目的和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适时的调控,因势利导,变序教学,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调控的要素? 1、应变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一节课的各项任务,教师必须扫除各种障碍,排除各种干扰,及时调整教学,以保证教学信息的畅通,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对付来自课堂内外环境和学生方面的突发事件,并在处理事件中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 2、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环境和学生行为反应,分析行为产生缘由,判断课堂现存关系状态,为管理策略选择和实施作前导。 3、情绪控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处在课堂内外环境、学生甚至自身生理反应的各种刺激之下。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避免不良的情绪感染。 4、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是教师职业技能的一项基本构成要素。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来调控教学中的各种事件,所以教师要修炼自己的语言基本功。 三、课堂教学调控的方略? 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是真正发挥教与学协同作用,形成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使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有序、优化状态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的调控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法调控 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多样化,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运用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加以调控,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刻板化的倾向,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重在引导、诱导、指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学、思考、训练、实践等多种能力。 其次,教师要广采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精华,不断用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教师要在一定的教育学习理论指导下,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兴趣调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直观教具、多媒体手段、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意境等来激起学生浓厚的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就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 学习兴趣分为直觉兴趣、理解兴趣和创造性兴趣,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要针对兴趣的层次和特点选择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控学生的兴趣层次。 3、语言调控 课堂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具体地说,在表达概念、原理、结论和规律时,要做到语言准确;在讲授有关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知识时,语言要精练、生动,切忌使学生产生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感觉。 其次,课堂教学语言要讲究艺术性。描述现象时要生动形象;讲解概念和原理时,要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规律时,要言简意赅,抓住要领;讲述重点内容时,要提高音量,放慢语速;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有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总之,课堂教学语言只有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才能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有张有弛、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动作状态。 4、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应该精神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在讲授不同教材内容时,要善于用不同的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真正用情去讲授,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学生受到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教师教学信心十足,生动活泼,思路清晰;学生学习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整个课堂教学便处于教师积极主动的情绪调控之中。 5、反馈调控 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必须加强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教师重视教学反馈的功能,能创设多种情境,采用多种形式收集反馈信息,并善于处理教学反馈信息,因势利导,及时调控教学过程,才能将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六节动态生成 一、生成性教学理论 1、概念:生成性教学: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2、生成性教学的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生成性的学: 生成学习模型包括4个主要成分: 生成:指形成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 动机:指积极生成这两种联系的愿望,并把生成联系的成效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的程度。 注意:指引生成过程的方向因素,它使生成过程指向有关的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和经验; 先前的知识经验:包括已有的概念、反省认知、抽象知识和具体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发挥主体作用: ①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②在建构意义过程中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③把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二是教师生成性的教: 教师的指导作用包括: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知识内部的相互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③为了使意义构建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④积极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二、课堂动态生成的价值: 1、“生成”是知识建构的方式; 2、“生成”是知识的创新; 3、“生成”是智慧的基石; 三、怎样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怎样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 (一)抓住“新”情境,服务课堂教学:“新”情境是突发性的,也可以是诱发性的,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服务于课堂教学 1.突发事件——危机中寻求良机 2.独特体验——平淡里追求深刻 (二)利用“新”信息,充实课堂教学:“新”信息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独到见解”和“奇谈怪论”,教师应抓住这些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充实。 1.独到见解——为后来者架设阶段 2.奇谈怪论——在无序中寻找有序 (三)使用“新”方法,拓展课堂教学: 1.独辟蹊径——条条大路通罗马 2.歪打正着——悖理之中见合理 (四)突出“新”知识,延伸课堂教学 1.超前认识——补齐认识中的断层 2.典型错误——矫正认识中的歧义 四、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技巧: 教师需要掌握的课堂生成技巧有哪些? 1.预设——课堂生成的“奠基石”: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而生成是对预设的超越。 2.对话——课堂生成的“催化剂”: 3.等待——课堂生成的“酝酿坛”:教师布置思考任务时,要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 4.宽容——课堂生成的“保护伞”:宽容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愿意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五、课堂动态生成的误区及对策: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 1.缺乏深度的思考 2.悟读变误读 (二) 教师方面存在的误区 1.刻意追求生成,违背生成的规律缺乏; 2.缺乏有效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驾驭“生成”,把握学科教学的目标和方向,需要注意的方面有: 1.充分预设,才能预约“生成”的精彩; 2.目标明确,才能实现精彩的“生成”; 3.驾驭“生成”,才能使预设与生成交相辉映: ①始终立足文本; ②及时拨乱反正; ③储备广博的知识; 六、课堂动态生成的思维支撑: 把传统既定的教学方案为本位的课堂变成过程开放、动态生成的“生成性课堂”,要把定向思维训练转换为发散性思维训练,也就是说,课堂动态生成需要发散思维的支撑。 1.课堂动态生成需要思维的流畅性; 2.课堂动态生成需要思维的变通性; 3.课堂动态生成需要思维的独特性; 4.课堂动态生成需要思维的多感官性。 七、课堂动态生成的支点: 1.对话型的教学是“生成”的基点; 2.学科视角是“生成”的必要条件; 3.贴近教材是“生成”的基本要求; 4.开放性的预设是“生成”的促进; 5.思维方法引导是“生成”的保障。 第三章课堂教学的延续 一、课堂教学的延续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教师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准备和课堂教学的实施的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条件性知识,为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积蓄内功。 二是教师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准备和课堂教学的实施的情况的基础上,构思怎样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是发现自己课堂教学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改进的途径和措施、思考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策略,设计更加切合实际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的策略、过程结构和操作方法。 第一节教师应该学会学习 在这个信息浩如烟海的时代,教师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所以应该学会学习,不断以新知识充实自己。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一、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教学都是活生生的、实践的教学,所以说,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学习的大课堂,是教师感知教育教学的第一场景。 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解决中学习,积累经验,丰富阅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在阅读中学习 阅读,是人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我们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习,主要是侧重从感性的角度让教师感受和领悟教育教学的规律。 通过阅读来升华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则是强调把教育教学的体验、教育教学的感悟升华为教学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 三、在交流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发现,在交流中进步,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交流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四、在反思中学习 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 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是反思的理论支点。 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它是津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五、在研究中学习 教师的研究,一是主要指向教育实践的研究,二是置身教育之中的研究。 教师的创造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看到了研究以前没有被人注意到的教育过程的某一方面,还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 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第二节教师应该学会反思 一、教育反思的基本内涵与意义 1. 什么是反思? ①中国古代的理解:其概念非常接近儒家的“内省”,指通过心灵的反观和内求,实 现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认识、批判和超越,提升个体心灵的境界。 ②在西方的理解: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指自身对心灵状态的知觉或对心灵运作的 注意,是对思维的思维。斯宾诺莎认为:理智向着知识的推进即为反思。 2. 什么是教育反思? 是指教师运用理智的力量对自身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具体教育情境和事件进行反省和思 考,以期获得对专业活动的教育学意义的理解。 把教育反思时的思维活动记录下来,可视为一种写作文体。它作为研究方式,运用简便, 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它作为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写法灵活,可成为教师成长发 展的忠实记录和反映。 3. 教育反思的意义有哪些? ①善于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 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 ②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积极进行行为改进的过程。这是教师不断自我监督、自我调节、 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③教育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 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一、教育反思的类型 美国学者瓦利指出,教师的反思要有两个维度:社会学的纬度和心理学的纬度。社会学的纬度即反思的内容或范围,指教师所考虑的东西;心理学的纬度即反思的质量,指教师如何思考他们的教学。 瓦利总结出了五种反思类型,分别如下: 1. 技术性反思 教师在技术性反思中,重点是寻找更经济有效的途径来达到预期目的,对手段的精雕细 琢远超过对结果的价值追问。 在技术性反思中,反思是为了选择能够在可控制状态中更有效地达到预设目的的手段, 教师在对“手段”的选择、组合、优化和创新中,强调作为工具的“我”在达到目标过 程中的作用。 2. 行动中反思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做出的迅速的、即时的、自发性、直觉性决定,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思考正在发生的一切,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它与技术性反思相同的是都关注课堂的教学行为,最大区别是行动中反思更多地强调课堂的背景因素与教学实践的关系。至于对学校的教育目的和目标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和探讨,还没有进入反思者的视野。 3. 缜密性反思 缜密性反思强调教学决策要建立在对研究、经验、其他教师的建议、个人信念和价值观等多种知识来源的权衡基础上。在这种方法中,知识不作为知道实践的基础,而是间接地发挥作用。反思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各种对立的主张进行权衡和给出其所做出的决定的合理理由的能力。 4. 人格性反思 教师的心声、个人的成长和专业发展相关事项是构成人格性反思的主要内容。进行人格性反思的教师有意识地将他们的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联系起来。教师以关怀者的身份出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给学生最佳关怀。这种反思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同情能力。人格反思型教师较少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更多关注学生富有同情心地生活,获得信赖和支持的能力。 5. 批判性反思 它是唯一明确地将学校和学校知识看作是政治构建的一种反思,其目的不仅仅是理解,而是在于改善不利地位群体的生活质量。批判性反思所关注的是教学实践和学校所蕴涵的社会、政治意义,这其中包含对教学法和学校结构的道德和伦理意义的反思。 三、教育反思的要求 为了使反思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切实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和桥梁,应注意哪些方面的要求呢? 1. 秉承新教育理念,形成反思参照标准 教师在开展反思活动时,要以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新课程的基本主张为参照点,注意形成反思的框架标准,实施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评判、思考活动。 2. 具有鲜明问题意识,捕捉反思对象 如果教师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就可能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发现问题。比如在教学目标方面,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如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在教学内容方面,反思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本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是否合理,对教材内容的增减是否得当;在教学方法方面,反思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什么策略;在教学程序方面,反思教学的导入、推进、结束等环节是否衔接得恰到好处,各环节花费时间是否合理;在师生互动方面,反思教师是否过多地占用了课堂时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积极参与,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否处于互动的边缘等。 3. 联系已有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个人化理论 反思并不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完全可以引申开来,在思维深处将自己以往的经历包括他人相关的经历联系起来,或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当下的问题联系起来,这样的反思才更有深度。 在教育反思中,反思者要致力于形成自己的看法,构建个人化的理论,不见得一味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这些带有个人化色彩的看法和认识虽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对改进自身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具智慧,无疑大有益处。 4. 要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化思考 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但持续不断地反思是不容易做到的。作为研究的反思,应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系统的,它摆脱了零散片段反思的状态,将反思渗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 教师要注重将反思的结果用于实践之中 反思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切实变革实践,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教师要注重将反思的成果用于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改进实践状态,提升教育智慧。 第三节教师应该学会研究 一、填空 1.教师进行研究的指向是课堂研究 2.课堂研究的模式包括“实践—反思”教师个体课堂研究模式、2、双维互动“五课式”课堂研究模式 3.课堂研究其行动研究的模式是提出问题、问题归纳、措施与行为、评估与反思 二、名词解释 1.课堂研究:课堂研究是指研究者深入教学现象发生的“场域”——课堂之中,通过观察、访谈、参与体验、描述、提供对课堂教学过程和现象的科学资料,进而研究教学活动的一种人文研究方法。 2.五课:是指教师备好一堂课、说好这堂课、上好这堂课、反思这堂课、同伴或专家评析这堂课。 三、问答题 1.教师进行研究的特点(特殊性)? 一是主要指向教育实践的研究。 二是置身教育之中的研究。 2.教师进行研究的意义? 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看到了研究以前没有被人注意到的教育过程的某一方面,还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 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育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 3.课堂研究的意义? 课堂研究已经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成长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堂研究是教师主体回归的必然选择 (2)课堂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3)课堂研究是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迫切要求 4.课堂研究的途径包括哪些部分? 课堂研究的途径包括“主位”的课堂研究、“客位”的课堂研究、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开展合作研究 (1)“主位”的课堂研究 即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做研究。教师不仅要再自己的课堂中从事教学活动,而且还要从事教学研究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是“主位”的教学活动研究者。 (2)“客位”的课堂研究 即教师在别人的课堂中做研究,教师要和同伴合作,在同伴的课堂中做“客位的”教学研究。 (3)教师与专业研究者开展合作研究 既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中做研究,又可以在别人的课堂中做研究,其特点是以研究课为对象,通过专业引领而开展聚焦课堂的校本教学研究。 四、论述题 教师在“评课”过程中如何做到有自己的独特发现? 提要:一要发现原创性亮点。二要发现普遍性现象。三要发现个性化品质。四要发现根源性问题。五要发现阶段性嬗变。(p313-316)
/
本文档为【建设理想课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