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西方社会学理论讲稿(蔡禾教授)

2012-10-27 50页 ppt 663KB 30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1592

暂无简介

举报
西方社会学理论讲稿(蔡禾教授)null西方社会学理论I西方社会学理论Inull袁锐 15017503514 贺霞旭 1590208863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一门介绍国外社会学理论观点、流派、主要人物和发展历史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 (1)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史。 (2)熟悉社会学理论的各种主要观点和流派,了解各种理论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3)了解社会学的各种分析立场,培养社会学的理论思维素养。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应坚持在以马...
西方社会学理论讲稿(蔡禾教授)
null西方社会学理论I西方社会学理论Inull袁锐 15017503514 贺霞旭 15902088631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一门介绍国外社会学理论观点、流派、主要人物和发展历史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 (1)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史。 (2)熟悉社会学理论的各种主要观点和流派,了解各种理论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3)了解社会学的各种分析立场,培养社会学的理论思维素养。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应坚持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为指导的前提下,学习借鉴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合理的学术思想。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掌握社会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对不同理论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尤其要求学生对各种理论中所包含的方法论、分析视野和思维方式有较好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不同理论的比较分析能力和一定的运用分析能力。 null西方社会学理论I 第一编:古典社会学 第二编:现代社会学 第一编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推荐参考教材推荐参考教材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 4、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 5、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1989 6、蔡禾,《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7、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 9、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推荐中文著作选读 推荐中文著作选读 1、冯玮编译,《科学.爱.秩序.进步——孔德(实证主义概论)精粹》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2、孔德,《论实证精神》,商务印书馆,1996 3、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88 4、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商务出版社,1935 5、迪尔凯姆,《自杀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出版社,1997 7、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87 8、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9、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 10、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节 孔德的科学观 一、实证主义哲学观 科学研究只能以可以经验的现象为对象(即可以实证的),知识不能超出现象的范围,是相对的。规律只是对现象间前后相续或彼此相似关系的知识。 科学不研究“形而上”的东西,追求本质或终极原因的是神学或形而上学的任务。 “实证”被解释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相对。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二、科学的分类 科学分为抽象科学和具体科学两类。抽象科学是研究一定种类现象规律的科学,有五门抽象科学: 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具体科学是把抽象科学揭示的规律认识运用到局部领域,比如医学就是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具体科学。 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一门科学的确立是以实证方法的进入和运用相关联。五门抽象科学的排列正是以其进入实证科学的先后为基础。社会学被排在最后是因为社会是最复杂的,它不仅包括了前几种现象的特征,还具有前几种现象不具有的特征,其研究方法也有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实证的方法得到承认是最后的。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天文学 观察 物理学 观察 实验 化学 观察 实验 分析为先 生物 观察 实验 综合为先 “社会学比任何其它科学都重要。此外,唯有它才提供逻辑的和科学的环节,借此我们对现象的其它各种不同的观察能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科学观的基本点: 1、科学是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对象的,是可以实证的。 2、科学是探讨现象之间经常的、反复出现的联系,即现象之间的规律。 3、在每一种类的科学中,抽象科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性。 4、社会学是最复杂、最终要的科学。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二节 社会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社会学的对象 “我所谓的社会物理学是指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本着和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同样的精神来考察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社会现象受到不可变更的自然规律制约,揭示这些规律是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特定目标。” 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二、社会学的方法 1、观察法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历史文化的遗迹、风俗、仪式等) 2、实验法 直接实验 间接实验(研究社会由于动荡产生的病态性偏差,由此显示社会的主要规律)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3、比较法 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比较 同一历史时代不同类型社会比较 同一社会不同阶层比较 4、历史法 把不同社会现象依其发展秩序做纵向比较,从而发现各种因素的对立运动,发现社会现象运动的一般趋势。 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试图从自然----历史的立场出发,用实证 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一方面从自然科学方法中引伸出社会学方法。 一方面通过历史方法使社会学获得独立于自然科学的地位。 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三节 社会静力学 一、社会静力学的任务 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构成,研究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社会秩序是社会静力学的核心。 二、人性结构 人性是由感情、智力、行动构成。人们为感情而行动,为行动而思考。 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感情是人类的灵魂,包含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本性,是行动的动力。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人性中的这些禀性维持着社会秩序。其历史发展是从利己主义支配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和谐一致。 智力的功能是控制由感情支配的行动,智力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上崇高东西的可能,从而有利于利他主义禀性的发展。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三、人性与社会 1、人性与家庭 家庭是建立在眷念之情基础上的情感群体,人类本性中利己与利他禀性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现并和谐的存在。一个人在未来社会要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在家庭中得到体验。家庭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2、人性与宗教 宗教具有使人类个体与集体和谐的特点,它包含了人性的全部禀性:精神方面是教理;感情方面是仁爱;行动方面是制度。它能有助于人的利他主义发展,使个人严格服从超越个人目标的社会目标。 提倡建立新的宗教—人道教。“人类之爱是人的全部责任。”信仰的对象是人类的大我,提倡爱人、爱人类,要把这种爱的宗教精神贯彻到感情、智力、行动中。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3、人性、劳动分工与国家 劳动分工以及由分工引起的合作是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分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高,越有助于社会团结。 劳动分工产生分化,社会因分工形成众多小集体,形成独立的利益目标,可能助长个人主义,使社会团结受到影响。 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国家和政府是社会“总精神”的代表,是预防由于不同利益产生的对立,调和由于不同利益产生的矛盾,是社会秩序的监护者。 第四节 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社会进步是社会动力学的核心。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一、人类精神发展“三阶段”论 “这条规律就是: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都前后相续的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三个阶段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说明现象的思想体系。第二种思想体系是一个过度。 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神学阶段:用神的观点看待一切,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宇宙间的一切。 形而上学阶段:用人格化的抽象物取代神,或者说,用抽象的概念取代神。 科学阶段:放弃对绝对概念的追求,致力于发现现象间的关系,把经验资料作为知识的根本来源 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二、人类社会的变迁 与人类精神变迁相一致,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 军事阶段与神学阶段相一致,政治上宣传“君权神受”,政治上“君主制度”,崇拜神灵或军事长官,是军事或武力的社会组织。 过度阶段与形而上学阶段相一致,军事上由进攻性转向防御性,由对神灵或军事的崇拜转向对自然与科学的崇拜,政治上由君主制转向共和制。 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工业阶段与实证阶段相一致, 工业是科学的劳动组织,资源得到大量开发,经济制度是追逐利益、谋求财富,学者和牧师发挥着协调人的感情,节制专职和利己,保证社会的共存和有序发展的作用。 人口、种族、气候、地理等也会对社会变迁产生影响。 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第一章 奥古斯特·孔德 思考题: 1、孔德实证主义立场和方法的基本观点。 2、孔德如何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依据是什么? 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第一节 斯宾塞的科学观与进化原则 一、斯宾塞的科学观 斯宾塞也是一个实证主义者,主张人类的知识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科学的任务就是描述、记录、整理主观感觉,指出它们的先后关系或相似关系。 知识分为三类:低级知识(不相联系的知识),科学知识(部分联系的知识),哲学(完全联系的知识)。联系程度越高,表示的越抽象,但并不表示反映事物的本质更深刻。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二、斯宾塞的进化原则 进化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遵循的原则,是由“力”的恒久性决定的。引力导致运动,斥力导致静止,二者的均衡导致分化和整合趋于均衡。 进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到分化;从不确定、不定型、无序状态到确定、定型、有序状态。 进化遵循“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 第二节 社会有机论 一、社会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尽管它是由分工的个体组成,然而在世代相续的每个社会所占有的地域范围内,这些个体群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普遍相似性,这恰恰表明由个体自称的集合具一定的实在性。…….确定的生活已经使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其整体内部的分布上保持一定的固定性。” 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二、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一致性 (1)都处在生长和发展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2)结构都会趋向复杂化。 (3)结构的分化都伴随功能的分化。 (4)分化的同时,有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密切。 (5)有机体内部各个部分也会趋向有机化,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小有机体。 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三、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差异性 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1)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相对自由而分散。 (2)生物有机体的精神和意识集中在有机体的某一部分,社会有机体的精神和意识分布于每一个个体之中。 (3)组成生物有机体的部分是为了整体而生存,社会有机体是为增进个体目标的工具,是为了个体的幸福而存在。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 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 四、社会有机体系统 生物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 社会群体 营养系统 生产组织 工人、农民 (摄取能源) 循环系统 商业、交通 商人、银行家等 (分配能源) 银行组织 神经系统 管理部门 企业家、政府官员 (调节行为) 憎侣 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 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 第三节 社会进化论 一、社会进化同样遵循进化原则,其进化过程经历:人口规模扩大,结构和功能日益分化和复杂化,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管理和调节机制更加重要。 二、社会进化是一个自动、自发完成的过程,也要经历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 三、社会为适应环境和进化,形成了一系列功能性机制,如语言、科学理论、艺术等。这些机制反过来也制约和影响进化。 四、进化并不都是直线式的,有可能发生倒退;进化的方向并不都是单一的,不同社会并非都是同一进化形式的不同阶段;社会依其进化的程度可以分为简单社会、复杂社会、双层复杂社会。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第二章 赫伯特·斯宾塞 思考题: 1、斯宾塞社会有机论的基本观点。 2、斯宾塞和孔德之间的一致与区别。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加于每一个个人。” 社会事实的特征: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社会事实分为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和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 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人口分布、数量及密度,交通状况,住房式样等。 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宗教,道德,法律。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要作到这一点,必须摆脱一切预断,并根据对外部特征进行定义的现象开始研究。 2、要区分常态现象和病态(非普遍)现象。常态意味普遍的现象,而非特殊现象。常态的现象并非都是合道德的现象。研究常态现象就是要发现普遍的联系性。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3、要坚持用社会事实去解释社会事实。反对还原论立场,即从组成事物的要素去解释事物本身。 4、社会学的解释包括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要注意区分二者,一种社会事实的原因应到先于它存在的另一社会事实中寻找,运用共变法来验证;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到它与某一社会目标的关系中寻找。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二节 社会与个人 一、社会是由个人组成 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特征与构成他的各分子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个人性质的普遍特征参与了社会现象的形成。”“这些分子的性质、集聚的数目以及他们结合的方式应该作为考察社会的。”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社会具有独特的性质 社会“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相加的总合,”社会一旦形成,“不仅仅是社会中各分子之间发生了联系,更主要的是社会将各分子融化,产生出一种新质。”这种新质是不能还原到个人,由个人特征来解释的。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三、二者的关系 1、社会与个人是两个层次的现象,服从不同的因果联系。 2、社会对个人具有制约性。 第三节 社会类型与社会变迁 一、社会类型的划分 社会存在类型的差别如同生物存在差别一样。但是不同社会类型不能排列在一个简单的进化直线上。社会类型是“社会组织的完善程度或者人道主义表现程度不同。”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二种基本的社会类型 1、机械整合社会 分工不发达,个人之间分化程度不高,各部分之间的依赖性不高;整合建立在个人的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人们往往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个人行动受到集体意识的支配,个性被淹没在集体意识中;法律实施的惩罚是为了表达对违反集体意识的义愤,强化对集体的归属感。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2、有机整合社会 分工较发达,专业化程度较高,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较高,彼此存在相互依赖性;整合建立在人们的相互依赖感和彼此之间的协调一致上;集体意识的外延和力量缩小,为个性发展留下了空间,集体意识不再表现为具体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法律的惩罚依据的是其对规范的破坏程度。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机械整合社会 有机整合社会 劳动分工 不发达 发达 社会成员 同质性高 异质性高 集体意识 强 弱 法律 约束性法律 恢复性法律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三、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趋势是从机械整合到有机整合。 2、不断发展的社会分工导致机械整合纽带松懈,有机整合纽带形成。 3、人口的增长和物质密度、精神密度的增加导致生存竞争,社会分工提高了效率,使得同一空间容纳更多的人口,是不引起社会解体的和平的竞争方式。 但反常的社会分工会引起社会动荡。反常的社会分工有三种形式:社会分工增长太快;强制性分工;不协调的分工。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四节 宗教与社会整合 一、宗教的性质 宗教向人们提出一系列道德的义务和责任,是最主要的“集体意识”。 宗教的本质是把世界划分为神圣的和世俗的两种现象。神圣的现象具有禁止性、令人敬畏、令人崇敬。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宗教的功能 宗教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宗教崇拜的对象是社会本身。宗教以其神圣性把社会的思想、价值、目标、道德灌输给个人,强化社会的整合。 宗教的功能是服务于社会的一体化。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五节 《自杀论》:实证研究的经典范例 一、社会学的自杀问题 自杀是一种个人行为,每一起自杀都可以找到个人原因。但自杀率则是社会事实,是不能用个人原因解释的,社会学是把自杀率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 自杀的心理动机可能在很多人那都存在,问题是为什么在有些人那成为事实?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自杀的类型 利己型自杀:强烈的个人取向与低度社会整合导致的自杀。 利他型自杀:强烈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整合导致个人为集体而牺牲 失范型自杀:社会危机或个人地位的骤变导致失去规范和指引 宿命论自杀:超强规范控制导致个人没有任何选择而相信命运。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三、两个基本的解释项: 社会整合:过高-------利他型自杀 过低-------利己型自杀 社会规范:缺失-------失范型自杀 过强-------宿命论自杀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思考题: 1、迪尔凯姆是如何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迪尔凯姆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 3、迪尔凯姆如何区分社会类型的。 4、迪尔凯姆如何分析“自杀”现象。 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一节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一、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 1、社会领域是人的活动领域,是一个充满“意义”的领域 2、社会现象具有独一无二性,在社会领域里,使事物具有意义的正式它的特殊性、个别性。 二、社会领域的因果多元性 社会领域没有客观必然的普遍规律性,只有具体因果联系的可能性。 因果联系不是直线决定论关系,而是多元关系。 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三、理想类型 指分析社会的概念体系,“理想”不是指合乎价值和愿望的,而是指它不是实存的。 它是思维的、逻辑的建构物,但不是任意的虚构,而是在现实基础上的抽象。 理想类型实际上是建构的“一般”,它为分析现实提供比较的基础。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四、价值中立 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价值关联”,例如科学研究的选题就与研究者的价值相关。 “价值中立”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要摆脱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从伦理、哲学等观点中推延出来的实践判断,是科学领域之外的问题。科学追求的是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实践追求的是某一选顶的价值目标的实现。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五、社会学研究对象 社会学以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科学,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做因果解释。” 社会行动是指那些行动者赋予行动于意义,以他人为取向的行动。正因为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所以社会学需要运用“理解”的方法。 “理解”可以表现为:理智和逻辑上的合理明晰 体验性的移情明晰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二节 合理性与社会行动 一、合理性概念 合理性是韦伯的核心概念,意指一个行动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思考和选择性。对行动的目的、手段、后果作出考虑、权衡和选择的行动就是合理性行动。 二、社会行动的类别 1、工具合理性行动:根据可以计算的实际功利来选择目标,以及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 2、价值合理性行动:以价值的追求(无论是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而非现实功利为目标的行动。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3、情感行动:由情绪和感情支配的行动,属于不合理性的行动。 4、传统行动:由习惯支配的行动,属于不合理性的行动。 社会行动的划分是“理想类型”,现实生活中的行动不可能是纯粹单一的。 第三节 合理性与统治类型 一、统治的“合法性” 任何社会都要靠秩序来维护,秩序是一种统治—服从关系。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 暴力是建立统治秩序的基础,但仅靠暴力的统治秩序是难以持久的,一种持久的秩序必然有服从者一定程度的认同,合法性就是指被统治者对现存秩序的认同和接受,它与被统治者的信仰体系相关。 二、统治的类型 以合法性为基础,统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传统型统治:以人们对传统和习惯的神圣信仰为统治的合法性基础。统治者来自按照传统或习惯已经实施了统治的世袭性群体或者按照传统选择的地位群体。统治者往往有终身权力。 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 2、感召型(卡里斯马型)统治:以人们对某些人具有超自然的、超人的特质的信仰为合法性基础。这些人有四种不同的形式: (1)勇士:超人的力量。 (2)巫师:超自然的与神沟通的能力。 (3)教主:救世主,按神的意志在人间行事。 (4)文人:以文采魅力对大众产生影响。 这种统治不靠正式的法律,往往缺乏稳定的结构,当卡里斯马型任务离去,统治会面临维续问题。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3、法理型统治:以人们对法律原则的信仰为合法性基础。这种统治的力量不是来自于个人,而是由法规赋予统治者的地位,统治结构是被一套原则所规定。 统治类型的划分是“理想类型”,现代社会的统治类型更趋向法理型。法理型统治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科层制。 4、科层制特征 科层制是借助官僚体制的行政组织进行管理的统治。其特征: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 (1)个人是自由的,仅仅在事务上有服从官职的义务。 (2)每个人都处在固定的职务等级制度中。 (3)有固定的职务权限。 (4)根据契约,有选择的自由。 (5)根据专业业务资格任命,以考试和文凭确认专业资格。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 (6)以货币薪金支付报酬,薪酬按职务等级、责任大小、或身份地位分级,大多数有退休保障。 (7)根据资历和业绩升迁。 (8)管理者不因为所履行的职务而具有任何特权,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 (9)服从统一而严格的工作纪律和监督。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节 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一、问题的提出 资本主义为什么首先在西方社会出现? 除了在制度、组织、物质力量中寻找原因之外,精神的解释,即对资本主义合理性行为背后的价值和伦理进行理解是必要的。 方法:比较东西方宗教、比较基督教(达尔文教)与天主教 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二、资本主义精神 运用富兰克林的话对资本主义精神做历史的说明:施加就是金钱;金钱具有孽生繁衍性;经济上要量入为出,精于计算;生活上要节俭诚实,与人为善。 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下的劳动者区别:前者缺乏劳动的自觉性,后者把劳动作为一种绝对目的,具有高度自觉性和责任性。 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 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下的企业家区别:前者趋向利用政治、非理性活动获得经济成功,生活和经营的诸方面表现出传统的和非理性的。后者是“在冷酷无情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既精打细算又敢作敢为。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人都节制有度,讲究信用,精明强干全心全意的投身于事业中,并且固守资本主义的观点和原则”。 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 三、宗教分析 1、先知:宗教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先知。先知是指发布预言和戒律,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规范的人物。语言和戒律的实质是指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神圣价值去追求,其作用在于把生活方式系统化和理论化。如基督教中的摩西、亚伯纳罕,佛教中的释枷牟尼。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 先知分伦理先知与楷模先知。 (1)伦理先知:先知在最终意义上主要是发布上帝及其意志的工具,布道者是接受上帝的命令而要求人们当作伦理责任来服从的人。 (2)楷模先知:凭借他个人的榜样向他人显示出宗教获救的道路。他不讲人们必须服从的神圣使命或伦理责任,而宣讲人们渴望得到救赎的自身利益。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2、救赎:所有宗教徒都追求获救,获救分出世和入世。 (1)出世(神秘主义):以逃避世界的态度,通过冥想默祷进入“拥有”的状态来达到获救。“拥有”是通过修行才能进入的神秘状态,是以人神合一为基础的,认识神的载体。 (2)入世(禁欲主义):以介入世界的态度,借助日常生活的实际行动作到禁欲而达到获救。禁欲是依照神的意志所指引的方向而实行的现世行为,以人神对立为特征,人把自己视为神的工具。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3、宗教伦理 宗教的教规、教义和规范是教徒在世俗世界要绝对遵守的道德伦理,是绝对伦理。绝对伦理分为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 (1)责任伦理:一个行为的伦理家伙子只能在于行为的后果,要求行为者对后果承担责任,并以后果的善补偿或抵消为达到此后果所使用手段的不善或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2)信念伦理:一个行动的伦理价值在于行动者的心情、意向、新年的价值,它使行动者有理由拒绝对后果负责,而将责任推委于上帝或上帝所容忍的邪恶。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4、宗教伦理与行动指向 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5、宗教类型与行动类型 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6、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性 命定说----“圣事”并不能改变命定,形成在世俗世界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的压力。 天职观----职业是上帝的安排,职业的成功证明了上帝的恩宠。 禁欲观----成功只为证明,而非用于世俗的享受。 行动的本意是为了尽宗教的责任,追求灵魂的获救,但在客观上却破坏了自足、自守的生活方式。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 思考题: 1、韦伯与迪尔凯姆在研究方法上的区别。 2、韦伯如何分析社会行动。 3、韦伯关于“权威”分析的基本观点。 4、韦伯如何分析新教与资本主义形成的关系。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第一章 社会的本质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即不能简单的看作构成它的个体,也不能看作外在于个体的实在。 人与人因为相互交往而结合在一起,社会现实是由人们的相互交往结成的,社会本质上是一个过程。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生活的内容是广泛的,“性欲的本能、客观的利益、宗教的冲突、防御或攻击、游戏、获利、帮助或教导等等的意图以及无数其他意图”。但这些内容就其目标和意图本身而言并非社会性的,只有他们把孤立的个人结合在一起,形成能满足各自利益的单位。 2、把人们相互联系起来的形式和内容在认识上是可以相对分离的。如同几何学中的空间形式和语言学中的语法规则。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3、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1)一般社会学:研究各门社会科学对象中所表现出的特殊规律。 (2)纯粹社会学:研究社会 交往的形式。社会学“不是寻找未经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研究过的对象,而是为所有社会科学去探索新的途径,即这样一种科学的方法:这种科学由于它使用于各种问题的总和,因而并不是一门具有自己内容的科学”。 (3)哲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即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第二节 社会交往形式分析----统治与服从 一、统治与服从作为一种交往形式,相互性是不可缺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统治者要考虑服从者的需要和愿望,统治与服从的具体特征受相互作用的影响。 二、影响统治与服从的原因 1、对个人的服从: 具有把服从者统一起来的作用,既可能以统治者个人象征统一,也可能引起服从者的对立。如果服从者是异质的,服从者的对抗会发生转移。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同等式服从(服从者是同等地位)对于掌握绝对权力的统治者来讲是有益的,容易控制个别人的反抗。等级式服从让中间等级者限制了统治者对下级的统治。 对群外个人的服从容易在地位较低的群体产生,对群内个人的服从容易在地位较高的群体产生。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2、对多数人的服从:比服从单个人更客观、更少个人偏见。多个统治者有可能使服从者的自主性提高。在等级式统治中,个人要对所有上级服从,中间层领导可以起上下级的缓冲器,也可以造成上级命令的偏差;下级与更高层的结盟会限制直接上级的控制,提高更高层对下级领导的约束。 3、对一般思想原则的服从:一般通过客观原则和法律,而非人来表现。可以限制个人专断。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第三节 数量与社会交往 一、二人交往关系 任何一方的退出即关系的解体。所以,会更充分的考虑对方的需要、愿望和品性,更具有情感性,易产生排他性。 二、三人交往关系 任何一方的退出,交往的社会单位还存在。形成多数原则,产生群体的强制性。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三、第三者角色 在三人及多人关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现象,第三者扮演的角色包括中间人、仲裁人、渔利者、分裂和征服者等。 1、中间人:两人关系的建立是以对第三者的共同关系为基础的。双方会感到中间人角色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在解决两人冲突中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 2、仲裁人:仲裁人可以作出解决两人冲突的最后决定。双方也会感到中间人角色也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3、渔利者:利用两人关系中实际或潜在的冲突以增进自己的个人利益。 4、分裂和征服者:故意助长两人关系中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得好处。 四、群体规模与科层制 1、随着群体规模的发展,群体内部亚群体产生的可能性增加。为了防止由此产生的离心力,需要整合机制,要有规范性模式来取代习惯。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2、规模的扩大使交往间接化,建立在直接关系上的非正式结构不适应群体,需要正式的规则和关系。 第四节 群体形式与社会参与 一、群体形式的演变 社会经历了从同质性因素组成的小型的简单体系向异质性因素组成的大型的复杂体系转变的进化过程。 除家庭以外,群体形成的最初和最原始的基础是地缘上的接近。随着发展,异质性的增加,新的群体形成的基础开始出现,成为可选择的。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二、多重群体的参与与个人自由 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参与的群体是极为有限的,且都是血缘和地缘群体,同质性高,日常活动受到共同规范和群体期望的限制,个性得不到发展, 中世纪,人们的群体形式虽然复杂化,但各种群体出在同心圆状态,个人参与更广泛的大社团的联系是以参与小的地方群体为中介的。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现代城市,人们参与多种不同形式、相互独立的群体。参与的群体越多,完全属于某一个群体的可能性越小,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越不可能,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可机会,个人的自主性提高。 第五节 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与文化现象 一、货币对于社会关系的影响 货币作为客观的、标准化的价值尺度,使人际交易中的合理性提高。货币的影响造成一种用钱来衡量人的价值的趋势。拥有货币的人增大了选择的范围,促进了自由。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二、文化矛盾 个人主观生活和创造潜力需要将既有文化内化,虽然最终可能抛弃早期被内化的东西。但一旦现有的文化被内化,就有可能约束或抑制主观生活和创造力。 对知识的内化追求越多,具有创造潜力的主观生活过程与现实客观社会可能越疏远。客观的文化形式与主观的生活经验可能是分离的。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第五章 乔治·齐美尔 思考题: 1、齐美尔为什么以社会形式为社会学研究对象。 2、齐美尔如何分析规模与社会交往形式的关系。 3、齐美尔如何分析人的发展与社会群体参与的关系。 第二编第二编 现代社会学理论 推荐参考教材 推荐参考教材 1、蔡禾,《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 5、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6、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 7、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1989 8、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81 推荐中文著作选读 推荐中文著作选读 1、帕深思,《经济与社会》华夏出版社,1989 2、帕深思,《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默顿,《论理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90 4、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 5、达仁多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布劳,《社会生活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一节 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和思想来源 一、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 1、在研究层次上,强调系统范畴,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 2、在研究方向上,侧重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考察维续系统生存的各种机制,以及系统组成部分对系统生存的贡献。 3、在研究主题上,最基本的话题是:为了维持系统的生存,有那些基本条件必须满足以及如何得到满足?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 二、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影响 (1)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思想,提出了生命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共有的系统特征。尤其是斯宾塞,明确提出社会是有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的系统,并首先提出了后来成为功能主义核心范畴的基本概念,如结构、功能、分化、同质性、异质性,功能相互依赖。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 (2)迪尔凯姆的整体主义的立场。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主张社会整体层次的需求必须通过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来满足;理论重点在于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 2、人类学家的影响 功能主义最直接的影响来自于人类学,马林诺斯基、布郎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 (1)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源于满足个人那些长期存在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各种风俗、习惯、制度、观念、信仰以及物质设施无不对应与某仪特定的需求。因此功能普遍的存在于文化现象中,任何文化现象都发挥着不能被其他文化要素替代的功能。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 (2)布朗从社会整体层次解释文化现象,主张文化的功能表现在它满足了社会整体的需求,功能是指某中文化现象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维持社会结构的连续性所作出的贡献,认为社会整体是一个功能统一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协调一致,不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 3、传统功能主义的基本假设 (1)功能普遍性假设:所有文化形式对社会都有正面的功能。 (2)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存在都因为他满足了社会的某种需求,因而是不可缺少的。 (3)功能的统一性假设:各种文化形式都和谐的相互联系着,对社会整合和社会秩序作出贡献,彼此不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 第二节 帕深思的结构功能主义 帕深思的理论经历了: 从早期以社会行动理论为中心向后期以社会系统理论为中心的转变; 从对行动的主观意志向行动体系的客观结构转变。 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一、社会行动 1、早期理论的概括—行动的意志性 (1)马歇尔:强调了对行动目标和手段的理性选择法。 (2)帕累托:认为人类存在大量非逻辑的行为,他们是情感或心理的反映。 (3)迪尔凯姆:注重个人主观上与群体共有的信仰、价值和规范,既集体意识。 (4)韦伯:强调对行动者动机做文化和规范的理解。 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 2、社会行动分析 (1)行动的要素:行动者、目标、手段、条件、规范。 行动由目标所指引,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包括手段和条件。手段指情景中可以被行动者控制或利用达到目标的因素,条件指情景中行动者无法控制或改变的因素),行动者在目标和手段的选择方面受到规范和价值调节。 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2)行动者的主观取向 行动者的主观取向包括动机取向和价值取向。 动机取向指行动者希望最大满足和最小损失。可分 为三个方面: ----认知方面:对所处情景的认识; ----情感方面:对所处情景或情景各个方面的情感反映。 ----评价方面:在不同认知和情感取向之间作出选择的根据。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 价值取向指支配个人选择(手段和目标)和对不同需要和目标的优先考虑的规范性标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认知方面:在接受或拒绝情景的不同认知解释时所使用的标准。 ----欣赏方面:包含在情感表达中的标准或情感投入。 ----道德方面:评价不同行动类型的抽象标准。 认知方面优先,行动类型是知识性活动;情感方面优先,行动类型是表现性的‘评价方面优先,行动类型是道德性的。 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3)行动分析的模式变量 模式变量是分析行动者在社会互动中行动取向的工具。 ----情感性与情感中立 ----泛在性与专一性 ----特殊性与普遍性 ----先赋性与自致性 ----集体取向与个人取向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 2、一般行动体系 (1)一般行动系统由四个子系统构成。 社会系统 文化系统 人格系统 有机系统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 (2)一般行动体系存在的前提性条件 适应(Adaptation) 目标达到(Goal Attrainment ) 整合(Integration) 模式维持(Latency) 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 (3)子系统与功能前提条件的关系 每一个子系统满足对应的一种功能。 社会系统--------适应(Adaptation) 文化系统--------目标达到(Goal Attrainment ) 人格系统--------整合(Integration) 有机系统--------模式维持(Latency) 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4)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信息与能量的双向控制 (5)社会系统的AGIL分析 适 应--------经济 目标达到--------政治 整 合--------法律 模式维持--------家庭、教育 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3、行动体系的变迁 (1)行动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维持系统均衡的性质。 (2)行动体系变迁的压力来自于: 社会化不足。解决的方式是通过社会化机制和社会控制机制。 环境变迁。解决的方式是系统自身的调整。 (3)行动体系的变迁过程 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价值普遍化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三节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一、社会学的中层理论观 1、中层理论“是以下两种理论的中介:一方面是。。。社会体系的概括性理论,另一方面是完全没有概括化的详细描述”。其特征是: (1)用于指导经验研究。 (2)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 (3)可以融于综合性宏观理论。 2、只有在一个共同的分析范式基础上形成的中层理论才可能形成综合宏观性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二、功能主义分析范式 范式是指一套严格的分析研究程序,其作用是确立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和规范化的语言。 1、提出提出具有功能的分析事项。 2、区分主观意向(动机、目的)的概念与态度、信仰与行为等客观后果的概念。 3、建立功能、正功能、反功能、显功能、潜功能,以及各种功能后果总和之净均衡的概念。 4、找出功能的接受者。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 5、建立功能需求的概念。 6、找出履行功能的机制。 7、注意功能选择、功能对等、功能替代的概念。 8、找出结构的约束条件。 9、注意社会的动态过程和变迁。 10、功能分析的效度。 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问题。 第六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六章 功
/
本文档为【西方社会学理论讲稿(蔡禾教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