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有关神农溪纤夫及纤夫的资料

2018-09-15 10页 doc 25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有关神农溪纤夫及纤夫的资料有关神农溪纤夫及纤夫的资料 神农溪纤夫起源 神农溪纤夫,当地人称为“桡夫子”,千百年来,以其粗犷、豪迈、古朴、浪漫的性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上部落,令世人叹为观止。纤夫起源于何时,如何开辟航道已无从考证。纤夫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录了纤夫产生的历史渊源,即“神农说”。 神农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关于神农与炎帝的关系,有关专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神农氏的称谓与农耕文明的创立有关。最早使用“神农”一词的是西周文献《逸周书》,其后为西汉《大戴礼记?月令》。《大戴礼记?月令》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
有关神农溪纤夫及纤夫的资料
有关神农溪纤夫及纤夫的资料 神农溪纤夫起源 神农溪纤夫,当地人称为“桡夫子”,千百年来,以其粗犷、豪迈、古朴、浪漫的性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上部落,令世人叹为观止。纤夫起源于何时,如何开辟航道已无从考证。纤夫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记录了纤夫产生的历史渊源,即“神农说”。 神农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关于神农与炎帝的关系,有关专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神农氏的称谓与农耕文明的创立有关。最早使用“神农”一词的是西周文献《逸周》,其后为西汉《大戴礼记?月令》。《大戴礼记?月令》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五谷,曰神农也。” 《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提到:黄帝崛起的时候,恰好“炎帝世衰”。按照一世30年计算,那么神农氏统治的时期大约为2000年。黄帝的时代,在距今大约5000年以前,以此上推2000年,大约就可以推断出炎帝神农氏统治开始于距今大约7000年以前,考古工作者在距神农溪5公里的楠木园发掘出土大量石镰、石耒耜、陶碗、陶罐、陶釜等文物和与农耕相关的遗迹,经测定距今7500年,被考古学界命名为楠木园文化,认为是长江中上游乃至中国西南地区最早的农耕文化。历史与传说是相吻合的。 以上史实证明,神农溪及其长江中游是神农的重要活动区域。 神农溪之得名,源于神农采药的古老传说:远古时候,神农为遍尝百草,率众由江汉平原的随州向西部崇山峻岭的神农架寻找草药。那时没有从随州到神农架的连接通道,到处是莽莽原始森林和毒蛇猛兽。靠用石刀石斧修路前行,这是不可能的,最便捷的是沿河而行,被河水冲刷过的河床比无路的原始森林要好走得多。饿了,岸上有果子,水中有鱼虾;口渴了,水捧手可得。于是,他们选择了水路,即从神农溪进出神农架。神农溪植被葱茏茂密,山花野草馨香四溢,群猴飞鸟自在嬉戏,黄羊獐麂随意出没。绵竹曳影,鱼虾相逐,鸟鸣啁啾,叶草沙沙,水声潺潺,青苔布岩,藤蔓倚树,花开在野,和谐而宁静,实在是绝好去处,神农怎会放过这等去处而踏路原始森林呢,于是,他选择了沿河而行,顺江漂流。 神农溪在神农“漂流”之前叫什么河我们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但是,自从神农走过以后,这条河就叫神农溪,这是神农溪先民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以神农命名的地名也佐证了这一点:神农捕鱼的地方叫神农潭,神农躲雨的地方叫神农洞,神农歇脚的地方叫神农坡,神农穿过的峡谷叫神农峡,神农搭架采药的地方叫神农架等等。这条河自从神农走过后,也就神秘起来了:喝生水不闹肚子,常年在这条河里浸泡的纤夫不生病,不得风湿性关节炎,在河里钓鱼不用钩,在岸上放羊不用守等等。据说这是神农“治理”过的河流。 神农除了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民耕,遍尝百草以治民恙,织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日中为市以为民生,制弧剡矢以抵侵凌,台榭造屋以安民居,削桐为琴以怡民情,他还教民斫木为舟以渡江河。传说当年炎帝神农为渡江河到神农架,就在岸边砍伐木头修造船只,发明了豌豆角小木船,后人把这种豌豆角小木船称为“神驳子”,神驳子也因神农而得名。 有了神驳子就有了纤夫。因此,神农溪纤夫起源于神农时代,起源于神农进山采药的神农溪。 裸体纤夫起源于什么朝代已无考证,纤夫(俗称桡夫子)整天泡在江水中,穿着衣服工作不方便。纤夫多是家境贫寒之士,如穿着衣服,汗浸盐汲加上纤索的磨损,衣服就穿不了几天,拉纤时要频繁下水,在时间上容不得宽衣解带。最重要的是防病,如果穿着衣服,一会儿岸上,一会儿水里,衣服在身上干了湿,湿了干,不仅不方便,而且容易得风湿、关节炎之类的病,所以不如不穿衣服。由于衣服都是自家织的土布,一旦沾水之后,就容易贴在 身上,将自己的皮肤磨破。加上除了在港口停靠时,一路拉纤下来,也很少见到其他人,于是,千百年来,当地的纤夫裸体拉纤已形成一种习惯,“即便有人看到,也不会感到害羞。”当地至2010年还有“桡夫子的**(粗口),明摆摆”的俗语。虽然裸体不雅,但纤夫的心灵却很美,不管是大姑娘、小媳妇,赶船都是纤夫裸体背着接上船,送上岸,而毫无邪念,脸不变色心不跳,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纯洁和伟大。 神农溪的纤夫是神农溪上的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粗犷、原始、野趣、纯朴、憨厚。多少年来,神农溪岸边村落里的农副土特产品、生活日用品、工业品,全靠神农溪纤夫用一种形似“豌豆角”的扁舟运进运出。由于神农溪的水不太深,都只有一尺左右,故扁舟行其上,有时船底与沙石相擦而发出“嘭嘭嘭”的响声,恰似“陆地行舟”。下水有时要纤夫倒拉纤来限制速度,这叫“倒牵牛”,要过浅滩时,纤夫竞相下水,背船过滩,尤其是上水,全靠纤夫合力拉纤而上,号子声声,”三尺白布,嗨哟~四两麻呀,嗬嗨~脚蹬石头,嗬嗨,手创沙呀,嗨着,光着身子,嗨哟,住上爬哟,嗨着着~号子回荡,嗨哟哟~在山崖哟,嗨着,嗨着,”号子粗犷有力,不绝于耳,空谷回荡。神农溪的纤夫常年拉纤,所以他们除冬天穿上衣外,其他季节里几乎全是裸体。 早前的纤夫由于整天泡在江水中,穿着衣服工作不方便,另一方面,当时的衣服都是自家织的土布,一旦沾水之后,就容易贴在身上,将自己的皮肤磨破。加上除了在港口停靠时,一路拉纤下来,也很少见到其他人,于是,千百年来,当地的纤夫裸体拉纤已形成一种习惯,即便有人看到,也不会感到害羞。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生产生活所需物资都可通过公路运到山中,在神农溪活跃了千百年的纤夫们才逐渐淡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巴东神农溪开始从事旅游开发,纤夫成为了该景点最大的卖点。前来旅游的游客们,乘坐着船工们当年拉货的“豌豆角”木船,从神农溪入口逆流而上,纤夫们一路拉纤,在浅滩和水流汹涌的地方,用自己手中的纤绳维护游客们的安全。但是随着后来神农溪旅游知名度的增加,游客数量逐渐增多,裸体纤夫也成为了游客们的一个投诉重点。在前来神农溪旅游的游客中,有很多年轻女性,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后来,在当地旅游部门的干预之下,纤夫们开始 [ 穿起衣服。为了保证纤夫们能方便工作,当地还统一给纤夫们定制特殊的短裤。 两会建议理由 2010年2月26日,恩施州“两会”上,该州政协副秘书长、政协委员姚本驰在政协大会发言时,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疾呼,“还纤夫裸体形象”。姚呼吁弘扬裸体纤夫文化,将神农溪打造成世界著名景区。 当天上午,14位政协委员的大会发言围绕着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展开,姚本驰委员第12个上场。他在发言中大胆地提出,要在神农溪景区恢复“裸体拉纤”。他说,巴东神农溪裸体纤夫是三峡古老拉纤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有几个游客在神农溪还能看到裸体纤夫,”姚在发言中甚至说,如果有可能,他会第一个充当“裸体纤夫” 神农溪纤夫的历史作用 古代战争中的立功者 神农溪在古代属于巴国领地。巴人英勇善战。自巴人协助武王伐纣以后,周王朝念巴人有功,封巴地为巴子国。巴子国的建立,神农溪纤夫作为参战将士驾船运送兵马曾立下过汗马功劳。 据旧《巴东县志》记载:“公元前三百多年的巴、楚之争;三国时刘备烧船断道阻陆逊”即在此处。明、清之际,李自成部将军刘体纯与郝摇旗等联合当地农民、纤夫,在引兵攻汉中失利后,退兵到神农溪,据险而守,号“夔东十三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三峡地区的纤夫(含神农溪)同其他土家、苗、汉等族人民一道进 入反封建压迫、反剥削斗争的新阶段。 1928年初,纤夫协助张华甫、黄大鹏从朱家店乘木船过江,杀死县长高元藩,夺取巴东县城,成立中共巴(东)、(秭)归、兴(山)县委。 1938年8月,纤夫积极支援抗日前线。纤夫奉第一区署令,将所辖沿江43只较大的木船编成1个小队,从事军事运输。次年3月,巴东纤夫携木船奉令与秭归民船合编为第22大队。1944年8月,第六战区设“巴东木船管制所”,将纤夫和木船分为4个组投入战斗。 1949年11月3日,巴东县城解放后,为支援前线,县人民政府在长江沿岸、神农溪流域集中35只木船,调集291名纤夫和搬运工人,在西氵襄 口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河西进。1951年,调集18只木船112名纤夫,参加荆江分洪工程。1956年,个体木帆船和纤夫组成3个运输合作社,从此走上集体化道路。 水上商贸活动的开拓者 在水上进行贸易活动时,纤夫是探险者和开拓者。 考古材料显示,峡江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段的大溪文化影响了江汉平原文明的发展,被史学界称为楚文化的先声。楚文化发展壮大以后,又反过来影响峡江文明的进步,使峡江地区的考古文化与文明进程与江汉平原及中原地区保持着齐头并进的态势。文化传播的使者,主要是船工和纤夫们。 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的小平底罐就已经向东转移到了三峡地区,然后再抵达江汉平原。而江汉平原的陶釜则经过三峡、经过纤夫传输到了成都平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峡江纤夫们与恶浪险滩的搏斗和奋力拼搏,成、汉两地的文化交流和商贸交易就更加普遍。成批的楚人墓葬在峡江西部被发现,楚人大量的随葬品出现在巴人文化系列衍生的重要营地,而这种交往的媒介,就是纤夫,就是木船。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播者 纤夫促进了与外来文化的和谐交融。 神农溪不仅因其山水秀美闻名于海内外,而且被誉为巴东江北各族人民的母亲河。流域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居住着近20万土家族、汉族、苗族人民。沿渡河陈家坡一带,是清初自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起皖国公刘体纯屯兵数千人、耕战12年的根据地。罗坪、罗溪是四川通往兴山、襄阳、谷城的必经之处。由于三峡一带地势崎岖,交通闭塞,虽有陆路通往四川、湖北其他地方,但行走周期长,无法运输大规模的商贸产品,因此,选择走水路是最佳途径。尽管水路滩多浪急,外地客商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水道,选择纤夫。 纤夫驾着神驳子,顺溪入江,上达重庆,下通武汉。在运出芝麻、黄豆、桐油、木梓、兽皮、药材和捎回外地的布匹、杂货的同时,也推介了本地文化,带回了外地的先进文化。因此,乡风土俗和外来文化相互浸染,学风蔚然,人才辈出。 外来客商在纤夫的引领下,纷至沓来,在经营商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文化。至今在巴东坪阳坝流传的山(民)歌中,仍有不少江、浙、湖、广的音乐元素。清末至民国初年,坪阳坝的商铺曾有“长里许”的记载。官渡口古名记塘关,传为唐庐陵王李显南渡之处。后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名官渡口。据老人讲,在上川下广的纤夫中,有不少人都会哼唱从外地学来的戏曲唱腔,如川剧、楚剧、汉剧、花鼓戏等。 因此,纤夫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纤夫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巴东堂戏的唱腔。 堂戏是在巴东民间歌舞的土壤中,尤其是在薅草锣鼓的基础上,以“花鼓子”的原生形态,按巴东江北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不断吸取融合梁山调、湖北越调、太和调、汉调、川剧等地方戏曲的腔调、曲牌、场面和演程式,经过几百年的演变而自成体系的地方戏剧。 堂戏是巴东唯一的地方剧种,最晚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有了演出活动。纤夫对巴东堂戏唱腔的真正影响,是堂戏的大筒子腔。 堂戏的大筒子又名梁山调,出于重庆梁平。堂戏大筒子腔中多有梢板出现。梢板旋律是当地民歌的地方化,是从四平调中衍化出来的一种起煞乐句。据堂戏艺人口述:梢板源于船家、源于纤夫,纤夫在驾船冲滩漂流时,由于神农溪浪多水险、弯多滩急,故在船头、船尾各安形似“关刀”的梢橹片,由前后驾长执掌梢橹,既可抵住礁石或岸壁防撞,又可借助河水、礁石或岸壁拨正船头前行。行船时,驾长领喊号子,协调船工动作,形成合力越激流、闯险滩。这种船工集体劳作时的号子为堂戏艺人所借鉴,加工成为堂戏的梢板。又由于“豌豆角”船有前梢和后橹,所以堂戏就前有长梢板,后有短梢板。因此,有学者认为巴东堂戏梢板是神农溪纤夫号子的回应,实为独到的创见。 神农溪纤夫精神 神农溪纤夫精神概述 纤夫精神是一种特定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纤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 纤夫精神就是敢闯敢拼的闯滩精神、齐心协力的划桨精神、负重奋进的拉纤精神、一往无前的放舟精神。纤夫精神引申到巴东现代化建设中就是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团结拼搏精神。在顺境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胆开拓、加快发展;在逆境时,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敢于胜利。 纤夫精神与自然环境 纤夫一年四季行走在幽深的峡谷和急流险滩中,几乎与外界隔绝。这里没有优美的歌声,只有水声和他们自己的号子声;这里没有动人的舞蹈,只有他们如牛一样负重爬行的身影。 在这种环境里,与他们相处最多的是礁石险滩,水中的鱼虾闪躲着他们,因为他们沉重的脚蹬得卵石嘎嘎作响;岸上的猴群远远地凝视着他们,因为他们的纤缆悠悠晃晃;溪边的洗衣女,听到他们的号子声就被吓跑,因为他们清一色地裸露着身体。船经码头,他们很少去集市闲逛,因为他们疲惫的身体需要歇息,还因为囊中羞涩。家中的妻小在大石包上盼着他们,因为他们从山外拉回来希望。只有在深深的峡谷里,号子、山歌和爽朗的笑声一起回荡,那里才是他们的天堂。所以他们没有攀比,没有嫉妒,他们与世无争,安于现状,只图奋斗,不图享乐。 神农溪纤夫的身体常年浸泡在水里,三伏天他们身上的皮晒死一层又一层,皮肤成了乌黑色,岸上的人戏称他们为“乌洋芋”(土豆,早年苏联品种,皮为乌紫色)。三九天他们冻裂出口子的四肢像生长在神农溪两岸的花栎树皮。他们夏天渴望得到的是一片荫凉地,冬天渴望得到缕缕阳光。冬天的早晨,纤夫们跳下水时仿佛能听得到温暖的皮肤突然遇到冰水时发出的“咝咝”声,有凡士林(防冻膏)涂在皮肤上就是最好的享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养成了忍受痛苦、乐于奉献的精神。 船行急流险滩时,他们必须团结一心、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奋力拼搏,“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船上险滩使劲拉,一人偷懒大家骂”。如果因某人没有使力,致使一股浪把船打倒退了或者把船“打驰了”(船离槽口,偏离航线,有翻船的危险),船到码头后纤夫们会指责批评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纤夫们养成了团结一心、负重前行、奋力拼搏,急流险滩不松劲、越是困难心越齐的精神。 夏天上游突然暴发山洪,下游还不知道,汹涌的洪水像猛兽一样扑向纤夫和船舶,纤夫们来不及躲闪,就有船翻人亡的危险。这时需要的是技能和智慧,纤夫们要会游泳,驾长要会驾船,才有可能生还。就是在这种生与死搏斗的环境里,他们养成了不怕牺牲的精神。 船上的伙食是AA制。以船为单位,“平打米、赌吃饭。”按人口下米,按人口算账,凭肚子吃饭。吃饭实行按需分配,不管你是“秀气人”还是“大肚汉”,出一样的伙食钱。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铺自己开,船员虽有分工,但人人平等,没有尊卑三等,没有贫富贵贱。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养成了人人出力、人人平等、团结友爱的精神。他们虽然也有矛盾,但从不记仇,船头打架船尾说话,没有条件也没有时间去记仇,船过急流险滩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否则就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导致了纤夫在与天斗、与激流险滩斗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团结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纤夫精神与人文影响 自纤夫祖先巴人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以后,巴人及其后裔纤夫与中原地区便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秦灭巴后,为了克服秦岭的阻隔,打通陕西到四川、重庆及中原的道路,秦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栈道平时作为交通运行,战时输送兵马、粮草,神农溪流域至今仍清晰可见栈道遗迹。有了栈道,穿大袖宽袍的中原人,善射箭骑马的戎狄人,居云梦江汉的荆楚人,披长发戏水的吴越人,喜椎髻歌舞的巴蜀人通过驿道连成一体,交流交往,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统一打下了基础。 中国有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是地理环境的作用。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及其政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认为:“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论法的精神》)地理环境是影响一个地区人们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以及体质、智力的重要因素。土地贫瘠,可以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也可以使人粗野、冲动,有些特殊地理环境可以使人产生体质和智力缺陷。土地膏腴,可以使人柔弱、怠惰、贪生怕死,也可以使人悠闲、沉稳、文雅。巴人处于较为贫瘠的山区,自然环境条件较为艰苦,这里的山水养育出来的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悍直,有一种拼命精神,这就是巴人精神。纤夫精神具有巴人精神的特质,纤夫精神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引导和鼓舞着纤夫不断战胜困难,不断开拓进取。 神农溪纤夫的宗教信仰 神农溪上的纤夫们,长年累月面对波涛汹涌、瞬息万变的江水,危险重重,人们无法摆脱惧怕心理,便幻想在冥冥之中还会有主宰自然界的“神”,这一个或多个神掌握着宇宙间的一切权力,可以给他们带来福祉。神农溪上纤夫天天同江水打交道,他们对龙神极为推崇,沿途以龙字命名的地名和庙宇到处可见。如龙王庙、龙池、龙船河、盘龙洞、龙湾、龙眼井、龙子沟等等。《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用现在的话说是:“阳气的结晶——太阳,驾驭着六条飞龙在空中飞行,分布着云彩,降洒着雨露,普天之下同享和平。”我们在同纤夫们的交谈中,龙是纤夫们尊崇的神祇之一,它的形象,应该是体态灵健,气质雅俊,头扁长,目明亮,眉粗壮,角后伸,躯细长,显得轻灵飘逸,或腾飞于飘渺无定的云霭中,或出没于崩云裂岸的狂涛里,雄奇而不怪异,洒脱而不张狂,令人赏心悦目。 纤夫的丧葬习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其“哭而不悲,痛而不哀”的氛围,形成了土家丧葬文化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究其丧葬方式,主要有传统葬式,即悬棺葬、船棺葬和现代葬式——土葬。
/
本文档为【有关神农溪纤夫及纤夫的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