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排版

2018-05-21 21页 doc 59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排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排版 四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分析 1.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是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之前学生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本单元所学知识,属于旧知。所不同的,仅仅是运算数据变成了三位数乘两位数。 2. 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和估算的一般方法。本单元的内容在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排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排版 四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分析 1.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是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之前学生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本单元所学知识,属于旧知。所不同的,仅仅是运算数据变成了三位数乘两位数。 2. 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和估算的一般方法。本单元的在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基础上,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惑。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导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所学内容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属于旧知推新知,学生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推导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字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将三者简明、有逻辑地联成一体。教学时,应注重让全体学生解决例3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的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课时安排 1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1课时 2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1课时 3 积的变化规律............................................1课时 4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1课时 1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教材第4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去北京吗?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你会列式吗? 生:145×12。 师:估算一下,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可以把145看作150,把12看作10,这样150×10=1500,所以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1500千米。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发表自己的,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师: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估算,那么究竟145×12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面对新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各有高招,这节课我们一起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估算中来,让学生通过估算,试图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 1.尝试练习。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 (2)列出算式:145×12。 (3)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给学生留有讨论时间。 2.学生讨论。 (1)集体讨论算法。 (2)投影展示学生尝试练习中的几种做法: 甲 乙 丙 1 4 5 1 4 5 1 4 5 × 1 2 × 1 2 × 1 2 1 2 9 0 2 9 0 2 9 0 1 4 5 1 4 5 1 4 5 1 1 7 4 0 4 3 5 1 7 4 0 (3)说一说:谁做得对,谁做错了,错在哪里? 学生:甲和乙两位同学计算正确,丙同学做错了,因数十位上的1乘145,得数的末位5应与因数的十位对齐。 3.理清法则。 (1)回顾。 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计算过程。 (2)提问。 第一步算什么?(先算2乘145,结果是290,得数中的末位和因数中的个位对齐) 第二步算什么?(再用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145)得多少?(145个十)5要和因数中的哪一位对齐?(要和因数中的十位对齐) 第三步算什么?(把两部分的积加起来,得1740) 4.对比例题,归纳法则。 (1)观察45×12和145×12。 (2)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3)归纳法则。 ?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 最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 ? 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师:由此看出,不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用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二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5.验算。 提问:做完题后,你如何检查? 生1:我用计算器来验算。 生2:我再重做一遍。 提问:精确值与你们开始的估算值相差多少?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学生自由交流。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99×42= 538×48= 138×16= [考查: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0);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的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B类 星月饭店平均每天要用掉258双一次性筷子。这个饭店每个月要用掉多少双这种一次性筷子?(按31天计算)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0);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6758 25824 2208 竖式略 B类 ) 258×31=7998(双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 计算:145×12= 45×12= 总结: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课后反思 2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教材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 3.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难点: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指名说得数。 12×10 23×10 32×30 8×13 6×50 24×20 2.提问。 出示:6×50 师:这道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一位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0) 出示:24×20 师:这道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 数去乘两位数,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一个0) 3.导入。 观察:6×50和24×20这两道题的因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十数,末尾都有0) 师:如果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样的乘法你会做吗? 板书:160×30=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习例2(1)。 (1)老师出示例题。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出算式。 (3)尝试笔算。 (4)反馈,请运用不同算法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 生1:我是口算得出的结果,先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生2:我是这样算的: 1 6 0 × 3 0 0 0 0 4 8 0 4 8 0 0 学生3:老师,我喜欢这样算: 1 6 0 × 3 0 4 8 0 0 (5)提问。 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这道题怎样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学生丙的做法比较简便) 师:写竖式时,要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再把0前面的数相乘。 提问: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0?(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 (6)归纳总结简便算法。 回顾老师刚才的提问过程,理清思路,用语言叙述出简便算法。 2.巩固练习。(教材第48页“做一做”) (1)板书“做一做”内容。 (2)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完成其中的两道题。 (3)多数同学做完后,老师指名板演。 (4)质疑。 3 6 0 3 6 0 × 2 5 与 × 2 5 ,计算时哪个竖式简便? 明确:“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3.学习例2(2)。 (1)观察例题,这道题与刚才学的有什么不同?(一个因数中间有0,另一个因数末尾有0) 1 0 6 提问:竖式怎样写,有简便写法吗?(可以写成 × 3 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怎样写这一位上的积呢?(可直接加上个位进上来的数) 1 0 6 × 3 0 3 1 8 0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小叶准备坐汽车到相距1000千米的外婆家,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千米,那么10小时后小叶能到外婆家吗?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10×25=2750(个) 2750<3000 所以到10时25分他不能完成3000个字的打字任务。 B类 80×10=800(千米) 800千米<1000千米 所以10小时后小叶不能到外婆家。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 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 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课后反思 3 积的变化规律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教材第5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亿的上的数,下面老师写了两个十二位数,给大家几秒钟的时间,看你能很快地记住哪个数?123412341234 950382573014 学生记数。 师:记住了哪个?(第一个)为什么这么多学生记住了第一个数?数学中有很多有规律的情况,今天我们研究积的变化规律。看到题目想知道什么? 生1:有什么规律? 生2:学积的变化干什么? 生3:积的变化规律和什么有关系? 生4:怎么就知道这个规律了?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相信大家通过自己研究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下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课件出示: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小明的妈妈来到副食柜前,她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妈妈提出问题想考考小明。 ?大米每包 6 元,如果买 2 包,一共多少元? 大米每包 6 元,如果买 20 包,一共多少元? ? ?大米每包 6 元,如果买 200 包,一共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6×2=12 6×20=120 6×200=1200 师:非常好!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写出。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写的? 学生说出自己写的第一组算式:6×2000=12000,6×20000=120000。 师:你们也是这么写的吗?你们写得这么正确,你一定发现了这组算式的规律,谁再来说一说这组算式的特点? :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渐扩大的倍数相同,都是逐渐扩大10倍,生 积也随着扩大10倍。 师:刚刚在这组算式里同学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如果让你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猜一猜,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 学生写出后汇报交流。 师: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如果问题是这样的(课件出示下面问题),你还会算吗? ?大袋面粉每袋 2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中袋面粉每袋10 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小袋面粉每袋5元, 4 袋一共多少元?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20×4=80 10×4=40 5×4=20 师:同学们都这么爱动脑思考,你一定也发现了第二组算式的特点?谁来说一说? 生:我们已经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师:你能不能大胆地猜想一下,这里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规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师: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 ? 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在举例时,对于所用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所选数据要方便扩大与缩小。 展示交流: 请两组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操作情况,说说因数和相应的积各有怎样的变化。 师:发现我们举了很多的例子,确实存在着刚才同学们讲到的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完整地表述出来呢? 同桌互说规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以两组算式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你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探索出规律解决问题的? 生:结合具体情况举例验证,得出的结论。 师:这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其实关于积的变化还有其他规律?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248 17×12=204 26×24=( ) 17×24=( ) 26×12=( ) 17×36=( ) (考查知识点:积的变化规律;能力要求: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B类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 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考查知识点:积的变化规律;能力要求: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624 312 408 612 B类 256平方厘米 16厘米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必须除以相同的数,才能使积不变。 课后反思 4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材第52~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以及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以及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并口答列式。(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 (1)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钱? (2)用50元钱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 (3)用50元钱买了5个同样的文具盒,每个多少钱?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师:你能自己列式解答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对。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已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着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4。 师:请自己读题后尝试解答。(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4) 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师:这两道题都是说的哪一方面的事?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 学生如果能回答上来就让学生尝试回答;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进行解释说明:这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每个篮球80元、 每千克鱼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3个、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 师:你的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知道自己文具盒的单价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生活中你熟悉事物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师:谁来说一说,第(1)题里篮球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要求什么?是怎样求的?第(2)题里的单价、数量各是多少?要求什么?是怎样求的?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从上面的两题里,你发现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生:单价×数量=总价。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生:总价?单价=数量。 师:再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生:总价?数量=单价。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一组三个数量关系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觉得只要记住了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来记其他两个?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汇报交流,归纳小结:我们从这里的三个数量关系式可以看出,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出“总价?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单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数量,思考要求的什么,是怎样求的,既可以巩固刚学到的量的概念,又是对这两题计算方法的分析。接着引导学生寻找共同特点,归纳数量关系,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综合、抽象和概括。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感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抽象的数量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学例5。 师:你能独立解答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例5)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师:这两道题都是说的是行程问题,其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 师:第(1)题里汽车的速度是多少?行走的时间呢?求出的结果是什么?是怎样求的?第(2)题里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时间各是多少?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求的?这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从这两题里,你发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时间?该怎样求? 生:路程?速度=时间。 师:根据数量关系式,求速度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为什么要这样求? 生:路程?时间=速度。 师:这里主要记住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两个?根据什么知识可以从乘法的关系式推导出其他两个?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请大家把这三个数量关系式齐读一遍。 小结: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一组联系紧密的数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得到“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设计意图:采用与上一例题相同的教学思路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这堂课学习的是哪两组常见的数量关系?你能具体说一说这两组数量关系吗?我们主要记住哪两个,就能想出其余的数量关系式吗?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西村、东村两地相距2400米,张叔叔从西村出发去东村,每分钟行60米。 (1)出发10分钟后,他大约在什么位置?(用?在图中作标记) (2)张叔叔8:10出发,走完一半路程时是什么时间? (考查知识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能力要求: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小唐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行80米,能在上课前6分钟到达学校;如果每 分钟行50米,就要迟到3分钟。那么,小唐家距离学校有多远? (考查知识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能力要求:掌握常见的数量关 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2)2400?2?60=20(分) 8时10分+20分=8时30分 B类 (80×6+50×3)?(80-50)=21(分) 80×(21-6)=1200(米) 板书设计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速度=时间 课后反思
/
本文档为【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排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