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

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

2012-03-03 9页 pdf 1M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1300

暂无简介

举报
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 文章编号: 1672- 4348( 2003) 02- 0010- 09 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 林从华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福建 � 福州 � 350007) 摘要:福建(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沿袭着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形式,又在移民入台定居后 相继传入台湾。现存建筑遗构中既有宋�营造法式�、清�营造则例�的� 官式�做法,又有匠师们世代相 传、师徒相承的传统设计与施工的民间做法,形成独特的地域工匠技术。无论是城市、住宅与庭园、文 教建筑、宗教建筑、会馆建筑等类型,还是传统建筑本身的形制、设计与营建...
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
文章编号: 1672- 4348( 2003) 02- 0010- 09 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 林从华 (福建学院建筑与规划系,福建 � 福州 � 350007) 摘要:福建(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沿袭着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形式,又在移民入台定居后 相继传入台湾。现存建筑遗构中既有宋�营造法式�、清�营造则例�的� 官式�做法,又有匠师们世代相 传、师徒相承的传统设计与的民间做法,形成独特的地域工匠技术。无论是城市、住宅与庭园、文 教建筑、宗教建筑、会馆建筑等类型,还是传统建筑本身的形制、设计与营建等, 台湾传统建筑的 平面类型在福建祖籍地都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例子, 几乎是原乡形式的移植。同时,台湾传统建筑在 吸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移植闽南传统建筑特色中, 也在寻求表现台湾地域建筑文化的特性, 尤其在 建筑细部的处理上,两地有所不同, 体现了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纷呈多彩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关键词:闽南; 台湾;传统建筑; 匠艺;探析 中图分类号:TU- 86 � 文献标识码: A Craftsmanship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Taiwan and the south of Fujian LIN Cong- hua ( Ar chitecture and Planning Department,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the south of Fujian( Min� nan area) inherited architectural mod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ith wood structure as a main style and then this architecture mode was brought into Taiwan when immigrants settled down in Taiwan. In current architectural residual construc- tion, not only architectural skill, which was official style in the book of construction approach and con- struction principle, but also civil skill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 ion, which was handed down from ancestral craftsmen, has been existing and then peculiar craft skill with local charac- terist ics came into being. In Taiwan, some can find the similar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level types to Fujian� s or even the same as Fujian� s. So, it is concluded that Taiwan� s architecture is almost the trans- plantaion of original mode on the types of city, residence, courtyard, religious architecture, guild hall shap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Meanwhile, based on the fe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 tecture andMin� 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aiwan also pursued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espectially in dettail handling,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Min� nan and Taiwan, and these differences reveal colorful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culture. Keywords: the south of Fujian province, so called Min� nan; Taiw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rafts- manship; exploration � � 闽台传统建筑中联系最为密切的是福建闽南 建筑与台湾的闽南建筑类型, 形成闽台许多共同 的建筑形式与工匠技术。无论是城市、住宅与庭 园、文教建筑、宗教建筑、会馆建筑等类型,还是传 统建筑本身的形制、风格及其营建方法等,台湾传 统建筑的平面类型在福建祖籍地都能找到相同或 相近的例子, 几乎是原乡形式的移植。这种历史 渊源关系取决于台湾汉族移民中 80%为闽南人, 早期传统建筑的营建工作多仰赖于闽南匠师(唐 山师父)和福建的建筑材料,现存传统建筑多是这 收稿日期: 2003- 05- 10 基金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50125821) 作者简介: 林从华( 1962- ) , 男(汉) , 福建闽清人,工学博士, 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 第 1卷 第 2 期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Vol. 1 No. 2 2003年 8 月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g. 2003 一时期所建造的。同时,台湾传统建筑在吸取中 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移植闽南传统建筑特色中, 也 在寻求表现台湾地域建筑文化的特性。笔者通过 赴台对传统建筑进行实证考察, 以历史和文化的 视角、联系比较的方法研究现存建筑遗构的匠艺 特性,进一步证实闽台人民的同根同源性。 1 � 闽台两地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 1. 1 � 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 自晋以来, 汉人四次大规模入闽,并随之带来 移民原住地的建筑工匠技术, 所以,闽南地区传统 建筑如同全国许多地方的传统建筑一样,尽管规 模不同,质量有别,却都沿袭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 形式。现存建筑遗构中既有宋�营造法式�、清�营 造则例�的�官式�做法, 又有匠师们世代相传、师 徒相承的传统设计与施工的民间做法, 形成独特 的地域工匠技术。 1)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的木构屋架多用中国传 统建筑普遍使用抬梁式结构, 即用立柱和横梁组 成构架,以数层重迭的梁架,逐层缩小, 逐层加高, 直至最上一层梁上主脊瓜柱, 各层梁头上和脊瓜 柱上承托檩木,又在檩木间安排椽子, 构成屋架。 它与中国传统建筑抬梁式结构,原理具有一致性, 但建筑构件的细部处理上具有明显差异;同时在 做法上也有采用�叠斗�式木构架, 即柱斗上的斗 �层层叠起承受脊桁或正心桁的重量。童柱也 视高度采用二至五层不等的�叠斗�形式,斗逐层 缩小, � 叠斗�左右可接纳� 束木�, 前后可出 。 �叠斗�的作用在结构上可增强刚性与稳定性, 提 高抗震能力,在材料上都用横纹木做成,以防被 撑裂。使用�叠斗�式构架,原先的瓜柱演变成叠 架式的连珠斗, 以层层叠斗使屋架连成网状, 达到 稳定目的, 同时也起着装饰美化作用。如铜陵关 帝庙 (图 1) , 山门建在高起九级台阶的石基上, 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明间由二根石梭柱直立、柱 斗上九层斗 直对正脊桁,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前 后各二根圆石柱斜撑、柱斗上七层斗 直对正心 桁,形成下用石柱、上用木构这种闽南地区特有的 �叠斗式木构架�结构形式(图 2) , 这与中国南方 常见的穿斗式构架, 也有显著的差别[ 1]。 图 1� 铜陵关帝庙山门 Fig. 1� Mountain Gate of Guan Di Temple in Tongling 图 2 � 铜陵关帝庙剖面图 Fig. 2 � Section of Guan Di Temple in Tongling � � 2)闽南地区的泉州土壤多为红壤土,经窑烧 制出的砖瓦等建筑材料统称为�红料�, 成为基本 的建筑用材,而泉州人视红色象征吉祥、顺利与兴 旺,象征幸福、欢快和安全,因此,建筑墙体多用红 砖,屋面多用红瓦,檐墙多用红色, 门、柱等也一律 用朱色,即使地面也用红地砖。泉州还盛产花岗 岩� ,并多应用于建筑, 如石门斗、石柱、石础、石 斗等, 这样就形成闽南独特的�红砖、白石文化� (图 3) ,与中国传统建筑历来运用的灰砖、灰瓦形 成色彩鲜明的对比。 图 3 � 闽南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墙壁 Fig. 3 � Wall with outer brick and inner ston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Min� nan � 斗 ,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 层叠装配而成,最初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 后来才用于构 架的节点上出檐的深度越大, 斗 的层数也越多。 � 花岗岩,是作为闽南地区传统建筑重要的建筑材料, 可建成石城垣、石桥、石塔,以及石柱、石梁等石结构建筑物,同时还是石雕的原材料。 11第2期 林从华 � 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 � � 3)屋顶的部位是建筑的轮廓线(天际线) , 在 蓝天或绿树背景下,最引人注目。它包含着结构 和功能的原则(屋面的排水和防火作用) , 也包含 着一种审美观(对于柔和的线条美和奇巧的装饰 美的欣赏) ,且屋脊饰件的题材往往又具有吉祥含 义。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屋盖举架脊步坡度陡削、 檐步坡度平缓, 屋顶正脊成弧形, 两端起翘呈尖 脊、园脊等类型: 尖脊的样式似燕尾, 因其两侧末 端分叉为二,称为�燕尾脊�(图 4) ;园脊的样式似 马背, 由曲脊、纹路和脊头组成, 称为�马背脊�。 在闽南地区使用�燕尾脊�主要是体现建筑等级及 主人地位,如官员、举人、富豪等;但多用于寺庙建 筑中,代表神圣、崇高之地位, 这与中国传统建筑 的正脊与�鸱尾�式样有明显的差异。至清代, 建 筑屋顶坡度加大,屋脊装饰华丽,脊吻已定型为带 剑把的龙头形。 图 4 闽南传统建筑�燕尾脊�式样 Fig. 4 � Swallow- tail ridg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Min� nan 4) �雕彩结合�是闽南传统建筑中的做法之 一。先雕后彩, 有雕必彩,独具特色。建筑细部装 饰与色彩,较中国传统建筑浮华而繁杂,如屋顶的 正脊脊头堆剪(泥塑)花鸟兽, 脊身堆剪龙、凤、花、 鸟、兽与人物,脊顶的正中造七层宝塔、火球、葫芦 或其他,两端近燕尾处堆剪不同姿态的龙饰(图 5)。垂脊堆剪或彩绘花鸟、兽或人物,有的还安装 一列单数的麒麟或鱼、鸽等,垂脊的末端堆剪高高 翘起的卷草等[ 2]。 1. 2 � 台湾地区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 李乾朗先生指出�台湾木结构源自闽粤, 自己 并无独创,所不同的是台湾普遍有精致化之倾向, 木结构的构件施雕较丰富。� [ 3]台湾的木构屋架及 斗 具有以下特征: 图 5 � 闽南传统建筑正脊饰物 Fig. 5� Decoration on main ridg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Min� nan 图 6� 台湾传统建筑叠斗式构造 Fig. 6 � Construction with overlying tunnel in Taiwan� 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1)台湾传统建筑木构架组合有穿斗式、抬梁 式与叠斗式(图 6) 三种类型。穿斗式以柱子直接 顶住檩子之构架, 简单且柱距密, 多为民间之做 法,而抬梁式局部常显现穿斗式的做法。抬梁式 的做法即每架梁上都用小月梁, 月梁的断面以圆 形居多, 上下刨平,一端插入童柱,另一端起着固 定桁木作用,二根梁插在童柱之腰部呈�H�形,与 中国传统建筑的抬梁式做法有较大差异。童柱也 因屋架采用�露明造�,不设天花板而雕饰丰富,形 式变化多样。抬梁式的梁架上有斗 者为�大 式�, 无斗 者为�小式�, 具有柱粗且距大的特征, 多用于寺庙及大型建筑中。叠斗式构架的做法与 抬梁式构架相似, 但瓜柱改成相互叠组之斗 以 及添加横向辅助构件,加强了屋架的稳定性,也扩 大了雕饰范围与分量。这些精巧繁杂的叠斗式构 架为闽台所特有,常用于寺庙及大宅中。 2)斗 在台湾传统建筑使用中有出檐斗 、 屋架斗 、排楼斗 、看架斗 (溜金斗 * � )、 � 打� * �表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相对应的名称,下同。 12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第 1卷 网目斗 和结网斗 等五种类型。斗常用为方 形、八角形、桃弯形、六角形、圆形等,斗有腰, 斗底 边缘做成小斜边斗底线, 身用料较扁,常自柱上 伸出, 如宋�营造法式�所称�丁头 �。 的形式 较弯曲,匠师名之为�关刀 �或�葫芦 �,后期喜 用�螭龙(虎) �, 身曲线增多, 底雕刻。 3)排楼面是指与建筑物正面平行的�寿梁� (额坊* )以上之构造, 即有一排一排架上去的意 思(图 7)。在排楼面的叠斗位置若出斗 , 即为 �寿梁�上的�看架�(补间铺作或平身科斗 * ) , 并多以�螭虎 �做成如清�营造则例�中的�溜金 斗 �。 图 7 � 排楼面做法示意图 Fig. 7� Sketch of floor making on battery building 2 � 闽台两地传统建筑设计 2. 1 � 闽南传统建筑设计 闽南传统建筑设计在选址和营建时总要事先 请地理先生相地,以太极、两仪(阴阳)、四向(左青 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八卦为基础,结合河 图(由一至九个数字所组成)、五行 (指金木水火 土)、九星、合数等来判断建筑的朝向(尤其是中轴 线和门向)之优劣。建筑平面依从中国传统建筑 平面构成形式, 即以四柱构成�间�而成为空间的 基本单元,具有简单与通用性,呈现出一种简明的 组织规律。就是以� 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 再 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 种形式的组群。通常,一座住宅, 一座寺庙, 都是 指由若干座建筑物组成的整个建筑群[ 4]。 闽南传统建筑设计, 是以大木匠师为主来规 定其构造的统一尺寸。一般具有实践经验的大木 匠师, 只要熟悉�坐山�、�寸白�和建筑中使用�膏 尺� � 等算法与应用, 就能胜任设计与施工任务。 其中�画水卦�、�点制高尺�是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画水卦�, 就是依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与屋 顶造型, 先确定中脊、前后椽出檐的高度和坡度, 再与推算出的�寸白�来确定各部尺寸, 然后将脊 高、檐高、柱高、地面标高、面阔、进深等关键性的 尺寸�点制高尺�,使施工人员一目了然。�点制高 尺�, 就是将房屋的高度、进深、面阔和各种构件标 高等统一的尺寸系统地标注在高尺上, 施工时不 仅木作工匠、泥水匠和石匠都绝对不能使用高尺 以外的任何尺寸,以确保尺寸的统一无误。古代 只有建造宫殿或大体量的建筑才有设计图纸, 一 般建筑即以� 点制高尺�作为现场施工中惟一 依据。 �坐山�,就是匠师在选址时用罗盘仪定方位、 看地势、择山水、测风向、观水势等现场踏勘后所 确定的建筑朝向。� 坐山�将九星置于八个方位 上, 按其星序排列可判断门向之吉凶; 分别由乾 甲、坤乙、艮丙、巽辛、丁巳、酉丑、庚亥、卯未、癸 申、子辰、壬寅、午戌二十四个山头(或称方位)组 成。�寸白�, 就是匠师根据建筑的�坐字� � 、�八 卦纳坐山�� ,查对出天父、地母在九星中的起卦。 起卦是鲁班尺第一寸, 接连推算, 凡算到一白、六 白、八白谓之�寸白�, 是�画水卦�计算尺寸的依 据[ 5]。 2. 2 � 台湾传统建筑设计 清代台湾建筑因建筑材料、技术及工匠师傅 多仰赖闽地,形成移民祖籍与当地建筑风格互相 对应的关系。台湾传统建筑中主要由官用建筑, 公共建筑, 住宅建筑, 宗教建筑和其他建筑组 成[ 6] ,数量最多的属于住宅建筑中民居,其平面形 式有一条龙、单伸手、三合院、四合院、多护龙合 院、多院落大厝等六种类型。其次是宗教建筑中 寺庙,无论儒家文庙、佛寺、道观或民间信仰之庙 � 膏尺,也称鲁班尺或曲尺, 相传为春秋末著名工匠公输般所传的尺。由于鲁班尺构造简单, 功用多, 所以几千年来它仍被木、石匠所广泛使 用。由鲁班尺派生出两种尺: 门光尺(寸白尺) ,是专门用于选配门窗尺寸的尺, 每尺分八格, 名曰: 财、病、离、义、官、劫、害、本 8字, 其中取财、 义、官、本四字, 即一、四、五、八格, 余者不用,文光尺每尺等于 1. 44鲁班尺, 每格为1. 8鲁班寸; 子思尺, 是专门用于佛座、佛身、佛龛定神位, 制 作�香案桌�、�八仙桌�等细木使用,选配构件尺寸的尺, 每尺10格, 名曰:财、失、兴、死、官、义、苦、旺、害、丁 10字, 其中取财、兴、官、义、旺、丁6 字,个别地方只用财、官、义、丁 4字,子思尺每尺等于 1. 28鲁班尺,每格为 1. 28鲁班寸。 � 坐字,表明房屋在选择朝向时, 要按�好字�的坐向建造,这样才能对主人家有利。根据罗盘三百六十度中有�好字�78字, �坏字�48字。 � 八卦纳坐山,是九星中天父、地母起卦的依据, 其归纳为: 乾纳乾甲,坤纳坤乙, 艮纳艮丙,巽纳巽辛, 兑纳丁巳酉丑,震纳庚亥卯末, 坎纳癸申 子辰,离纳壬寅午戌。 13第2期 林从华 � 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 宇, 其平面格局基本上承袭自闽地, 未见有独创 者。平面布局类型有:三合院式、四合院式、正殿 独立式呈�回�字形状、合院并连式呈�曲�字形 状[ 7]。 3 � 闽台两地传统建筑施工 3. 1 � 闽南传统建筑施工 闽南传统建筑的施工,首先是大木的施工,一 切都根据�点制高尺�标定数据进行, 每一构件的 大小,都按柱径计算。立柱高度为建筑物中明间 尺寸的十分八,柱径则为柱高的十分一。通梁的 长短,则按进深的大小而定。这种做法不同于宋 式之�材�、� �,清式之�斗口�作为全部建筑物权 衡的基本单位, 反映民间工匠技术的成就; 小木 (装修)的施工, 包括自台基以上, 圆枋以下,左右 到柱间的门窗格扇,大门及天花的制作。俗话说 �人着衣装,厝需门面�,大门是匠师们才智及技艺 充分发挥的重要部位, 其设计形式能反映出主人 的身份、族系、地位及财力, 施工的质量体现了匠 师的营建水平。闽南传统建筑大门做法采用�门 光尺�计算, 在寺庙建筑或大宅中常见三通门, 即 在中间三个开间通设双开门, 平时中门关闭, 只开 小旁(右边)大门供进出,婚丧喜庆或迎贵宾时才 开中门,俗称: �开中门迎接�, 是行大礼。窗与�笼 扇�(格窗* )最能体现雕刻或彩绘之处,人物花鸟 的题材较多,而天花板在木构屋架中是少见的,但 寺庙中为显示其高大庄严、清洁美观,一般在所尊 奉神像位置与前方的上空设置。 其次,泥水部分包含瓦、石、砖的砌筑。台基 各柱位埋设四方形磉墩, 并与地面平,柱与柱间放 置条石, 透长或三块并连, 室内地面均铺红地砖。 闽南寺庙建筑中常有拜庭,其宽度一般较前廊宽, 在中央放置长方形的整石为信众膜拜叩谢之处, 称为�拜殿石�, 其余铺条石板,正面与两侧的中间 各设一台阶,踏步数为单数;墙体围护结构,最具 特色的是�出砖入石�的做法(图 8) , 即以石的长 度为水平线,先砌石块, 里外层交叉紧靠, 空余密 塞砖头组成墙面, 美观、经济又牢固; 屋顶瓦作有 大式和小式做法。大式瓦作多用于庙宇,其特点 是用筒瓦骑缝, 脊上有燕尾装饰等特殊脊瓦, 材料 可用琉璃瓦或青瓦, 黄色琉璃瓦用于神圣的庙宇, 绿色用于王府官署, 还有黑、紫、红等用于富豪之 家。小式瓦作多用于普通民房,材料多用板瓦或 图 8� 泉州� 出砖入石�做法 Fig.8� Method of outer brick and inner stone in Quanzhou 红陶瓦。无论什么瓦作,其用法均是将微弯的板 瓦顺着屋顶的坡放下去,上一块压着下一块的十 分之七, 摆成一道沟,沟与沟并列着,中间覆盖着 筒瓦或板瓦,每一列成沟的瓦叫做一陇,沟的最下 一块叫垂珠(滴水* ) ,并伸到檐外,以防雨水侵害 檐部。 再次, 雕刻艺术作为闽南传统建筑的重要工 程,主要用于寺庙建筑中。雕刻有浅浮雕、深浮 雕、镂空雕以及线雕等手法, 雕刻功夫在于纹路、 刀法的清晰、流畅,简练有力, 突出�巧、美、秀、雅� 的雕刻风格。雕刻从材料上分为石雕、砖雕、木 图 9 � 闽南传统建筑木雕艺术 Fig. 9� Wood- carved artistry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Min� nan 雕、泥雕等类型, 而木雕(图 9)材料多选用樟木, 木纹细密容易雕刻, 且不易开裂。石雕(图 10)材 料主要是花岗岩和辉条岩,在建筑构件上几乎应 用于一切领域,如柱础、门、窗、题匾、栏杆等,雕刻 细腻常给人以石膏花饰的印象。闽南传统建筑木 雕的侧重点在于拜亭部位的� 吊筒�(柱* )、�托 木�(雀替* )及�笼扇�等屋门面部分,室内屋架结 构的梁、枋等部位主要施以油彩, 且色彩纷繁,其 14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第 1卷 他略施雕刻仅起点缀作用。�吊筒�垂头雕刻多层 的花瓣,或莲花, 或花篮, 丰富外檐(柱)的装饰效 果。�托木�装在�吊筒�的两翼起陪衬作用,花纹 大多是牡丹卷草与海水、荷花图案。�笼扇�是雕 刻的重点,多刻以花鸟人物。 图 10 闽南传统建筑石雕艺术 Fig. 10� Stone- carved artistry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Min� nan 油漆对木构屋架起着保护作用,其色彩对雕 刻图案起�画龙点睛�作用。在闽南寺庙建筑中普 遍施以油漆,屋架的木构件总体以朱红色为基调, 雕刻部位以青绿为主色, 兼以粉红色、黄色为图案 的点缀色,以白色为轮廓线和显托诸色的分界线。 在寺庙建筑中厅脊檩的平面彩绘图案中,有道教 所采用�八卦�为主题的图案, 如寺庙的前殿为凡 人进出之所,它的中脊要绘�后天八卦�,寺庙的正 殿为供奉神明之处, 它的中脊要绘�先天八卦�,即 乾坤相对的伏羲氏八卦。佛教则用�佛光普照�为 主题的图案, 如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伎乐飞 天�(图 11)彩绘, 手持清果或手执鲜花, 四周布满 飞云, 飞向佛心 �佛光普照�。天花板的彩绘有的 以�仙鹤�与�寿�字为中心图案等。 3. 2 � 台湾寺庙建筑施工 通常一座寺庙决定要兴建时, 主人或倡建者 会建立董事会来, 并派人回原籍地聘请匠师 来台营建。建筑之前先择地, 由地理先生堪舆,定 出中轴线后再由大木匠师绘制平面与屋架�侧样� (剖面)图,且定出合宜的尺寸作为建筑之依据。 台湾寺庙施工时,首先,由石匠进驻工地挖掘 基础,夯实地基,并在地上按设计的方位铺好带数 图 11�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 伎乐飞天�彩绘 Fig. 11� Color painting of Ji- yue- fei- tian in grand hall of Kaiyuan temple in Quanzhou 字的红砖或石板,台基之下安设排水道。做好台 基便埋入磉墩,磉墩为方形石块,上面磨平以便安 放柱珠(柱础* )。柱珠之下必雕三个凸点,如此 可收平稳之效,也不易破裂,这是石匠第一阶段的 重头戏。 其次, 磉墩铺好之后,便在工地旁搭建木棚, 而大木匠师根据绘出屋架的图样, 将各种大大小 小的梁柱构件在工棚内预先做好, 若建筑是左右 对称的,那么各种大小构件也是成对的。匠师在 施工时还得制作一根很长的�膏尺�, 并刻上侧样 图的高低尺寸, 称为�丈高�, � 搭建屋架时梁柱上 的榫卯位置即凭�丈高�来决定。�膏尺�有四面、 六面及长短之分, 高尺在建筑完工后常藏置于屋 顶桁木之上, 以备将来修葺时参考之用。大木匠 师最后一道重头戏是屋架上梁, 在台湾又谓�就 梁�典礼。届时由东家准备牲礼祭拜天地,由大木 匠师祭拜鲁班公,以鸡血涂在大脊之上,再由众匠 合力抬上入榫将中脊大梁放置定位。古时人们认 为大脊梁是一座建筑物之最重要脊骨, 有镇屋之 象征,所以需要举行这种活动以求平安吉利。 再次,墙壁门窗随着施工。泥水匠工作就是 铺瓦作脊称为�合脊收规�,而山墙多为砖石或土 墼构造, 施工较方便, 但门窗的制作尺寸要使用 �门光尺�来趋利避害, 以不临凶字为佳。有时将 每个字还细分四种以上意义, 运用起来更加细腻, 如建屋多用�财�,建庙多用�义�等。 建筑的装饰与油漆是最后一道工序。雕刻神 龛及门窗由雕花匠与小木作匠师负责。雕刻的装 饰构件在工棚内施工,届时只要安装上去即可。油 � 丈高,即可丈量高低的长尺之意, 为闽南匠师之称法。粤东匠师称为�丈竿�, 北京称作�排丈竿�。 15第2期 林从华 � 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 漆彩绘则比较麻烦, 必须搭架在现场施作,彩绘匠 师将梁枋画上精美的�垛头�, 中央的�垛仁�则提 供给画匠作画, 画些山水花草或人物走兽图样。 值得一提的是, 台湾寺庙建筑出现的� 对 场� � 与 �拼场� �之现象, 反映出台湾移民社会特 有的一种建造方式。据台湾现存寺庙实例, �对场�与�拼场�建造之风气大约在清末到 1920 年之间台湾面临寺庙的改建期, 除了台湾本地的 匠师外,在闽粤地区还聘请了不少名匠,主要现象 有: 1)同宗不同师徒的拼场,属于良性的竞争,作 为师傅激励徒弟各显功力,互相切磋观摩,互相竞 争中达到最佳的效果。 2)本地匠师与外地匠师的对场或拼场( 图 图 12 � 传统建筑对场与拼场施工之比较 Fig. 12� Construction comparison of Duichang and Pingchang i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12) ,他们各自的创作手法,风格不同, 尺寸略有 差异。台湾匠师追溯师承, 也算是�唐山师傅�之 传人,只因移台后与家乡往来渐疏,得到独立发展 自成体系。如台北孔庙( 1925年)王益顺与彬司 派匠师的对场, 台北保安堂正殿( 1918年)陈应彬 与郭塔、陈豆生与洪坤福的对场, 丰原慈济宫 ( 1925年)前、后殿的拼场等。 3)不同地缘匠师间的对场或拼场, 主要来自 泉州、漳州与客家匠师之营建。起因是业主要刺 激匠师努力使出浑身解数,创作好作品,但容易演 变成恶性竞争, 失去友情, 而业主受益,如台北龙 山寺正殿( 1955年)张木成与蒋银墙、陈已堂与廖石 成的对场,前殿(1920年)洪坤福与林平的对场等。 4)一座建筑�四柱�或�对角线�对场。不同匠 师在基本长短高低尺寸决定后, 各部位之细节及 装饰由匠师发挥,建筑呈现出明显的风格差异,如 台南白河大仙寺大殿( 1918年)的�四柱�对场,板 桥来青阁( 1879年)的�对角线�对场[ 8]。 4 � 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匠艺特征 福建传统建筑沿袭着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为 主体的建筑形式, 又在移民入台相继定居后传入 台湾,具有许多共同的建筑特征,表明闽台两地历 史文化与民族的渊源关系,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地 域性特征。主要表现为: 1)闽台传统建筑立面呈�三段式�的构图形 式。台基部分一般用尺砖或板石铺地, 柱础较高, 常使用石条砌筑,以表现石雕精致的艺术水平,如 福建寺庙建筑中设须弥座,其题材多为佛教故事 或信物, 而台湾寺庙建筑中台基则不设须弥座。 柱网布置出现宋�营造法式�中的�双槽�副阶周匝 的传统做法;屋身部分依建筑性质与等级确定面 阔规模, 屋架有抬梁式、穿斗式和叠斗式; 屋顶部 分,寺庙建筑的正殿多用歇山顶或重檐歇山顶,山 门的做法上常用三川脊与燕尾脊, 马背脊一般使 用在硬山顶的民宅或不很重要的庙宇。 2)闽南泉州人在建筑墙体上用红砖, 屋面用 红瓦,檐墙、门、柱等也用朱色,即使地面也用红地 砖的这种习俗也传入台湾,构成传统民居与宗教 建筑的基本色彩。而建筑的细部装饰与色彩,尤 其是叠斗式将梁架上的�瓜柱�改成相互叠组之斗 后, 增加了其雕饰的分量而展现雕彩的艺术。 屋顶的正脊脊头、脊身、脊顶与垂脊的堆剪,以及 正脊两端近燕尾处堆剪不同姿态的龙饰,其色彩 浮华而繁杂。 3)闽台大木结构的处理, 斗 在台湾的屋架 中,有纵向斗 和横向斗 ,且各自独立, 未见有 �昂�,而福建则有不少纵横向的斗 相连,结构的 整体性强,斗 中有�昂�,但罕见。台湾独创的椭 圆八角藻井(图 13) , 不施顶板或平板, 而将所有 层层出跳之斗 暴露于外, 展现其结构之韵味。 同时, 大木结构之构件有装饰化之趋势, 如束椭 (束木下方之构件)增多且雕琢精细(图 14) , �螭 虎 �逐渐取代了平实的关刀 ,螭虎图案广泛运 用于台湾寺庙建筑之中(图 15- 16) [ 9]。 � 对场,指凡是两派或两组匠师共同建筑一座建筑, 以中轴分金线为界对垒情形施工。 � 拼场,指凡是采取前后殿分开之个别施工情形。 16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第 1卷 � � 4)台湾寺庙建筑常见�对场�或�拼场�之营造 方式, 使一座庙宇呈现局部、细节做法等风格差 异。即使从闽南传到台湾的匠艺中也有泉州匠派 (图 17)与漳州匠派(图18)之分,表现在大木结构 之细节做法上的不同。 图 13 � 台湾寺庙建筑的八角十六组斗 Fig. 13 � Dougong with sixteen groups in eight angles in Taiwan� s temple architecture 图 14� 斗 上雕刻的� 伎乐飞天�图案 Fig. 14 � Ji- yue- fei- tian pattern carved in dougong 图 15� 螭龙雕成的五福捧寿图案 Fig.15� Birthday congratulation carved with dragon pattern 图 16� 螭龙构成� 德配乾坤�与� 功参造化�文字 � Fig. 16 � Characteristics of de- pei- qian- kun and gong- de- zhao- hua formed by dragon pattern 图 17� 台湾传统建筑金瓜形童柱 Fig. 17 � Bronze column with golden melon shape in Taiwan� 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图 18 � 台湾崇圣祠瓜柱示意图 Fig. 18 � Sketch of melon column in Chongsheng Ancestral Temple in Taiwan 17第2期 林从华 � 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 5 � 结语 福建(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继承了中国传统建 筑的木梁柱结构, 室内空间的分隔极为轻便而灵 活, 但在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上突显匠师的作用。 匠师在闽台传统建筑中既是创作者,又是营建者, 身负着择地、测量、设计、取材与施工等重任, 其中 大木匠师与石匠师决定建筑物的重要尺寸与施工 程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容易造就师徒 相承、世代相传的传统设计与施工的民间做法,呈 现出独特的地域工匠技术。鉴于台湾地理上最接 近福建,又早年属于泉州府和福建省的管辖, 故其 关系特别密切,因此台湾早期建筑中的石、木、泥 水三匠以及建筑材料, 绝大多数是由闽地延聘施 工的,形成居民祖籍与建筑风格互相对应的关系, 反映出闽台两地建筑文化共同的地域之特性。但 各派匠师手法与风格的差异, 使各座建筑物甚至 同一座建筑物的局部、细节因不同匠师而各具特 色,木匠可由�瓜柱�之造型看出,石匠可自柱础之 造型看出,泥匠可自�燕尾脊�饰或泥塑看出。 总而言之, 台湾传统建筑的营建匠师与建筑 材料多来自大陆, 使台湾的建筑工匠技艺展现一 种内地化的现象。而台湾寺庙建筑常见�对场�或 �拼场�之营造方式, 使一座庙宇呈现局部、细节做 法与风格之差异。在建筑材料使用上, 清代以后 台湾建筑多利用高山上所产的桧木来代替福州 杉,而木结构之构件的装饰化趋势更加显现,加速 了台湾建筑文化逐渐走向地域性的发展道路。 致谢:本项目研究得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 士生导师刘加平教授主持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 金项目的支持,以及本文插图 3来自王连茂著�重 返�光明之城��, 插图 4、8、9、10来自张千秋等著 �泉州民居�,插图 5来自杨思局等�闽南古建筑做 法�, 插图 6、12来自林会承著�台湾传统建筑手册 �形式与做法篇�, 插图 7、18来自李乾朗著�台湾 传统建筑匠艺�,插图 11来自杜仙洲著�泉州古建 筑�,插图 13、14、15、16来自李乾朗著�台湾传统 建筑�,插图17来自李乾朗著�台湾建筑阅览�,在 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 1] 林从华. 闽台关帝庙建筑形制研究[ J]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2, 34( 4) : 229- 332. [ 2] 杜仙洲. 泉州古建筑[ M] .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69- 70. [ 3] 李乾朗. 台湾传统建筑匠艺[ M] . 台北: 燕楼古建出版社, 1995. 65. [ 4] 林从华.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构成[ J] .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3( 3/ 4) : 1- 7. [ 5] 林文为(口述) . 闽南古建筑做法[ M] . 杨思局, 等(整理) . 香港: 香港闽南人出版有限公司, 1998. 10- 17. [ 6] 藤岛亥治郎. 台湾的建筑[ M] . 台北: 台原出版社, 1997. 99. [ 7] 林从华. 台湾寺庙建筑探源[ J] .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2, 35( 6) : 69- 71. [ 8] 李乾朗. 台湾建筑阅览[ M] . 台北: 玉山出版社, 1996. 22. [ 9] 林从华.闽台传统建筑文化比较[ J] .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3, 1( 1) : 53- 58. 18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第 1卷
/
本文档为【闽南与台湾传统建筑匠艺探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