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经济社会学课件

2021-09-27 130页 ppt 393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精品资源资料库

暂无简介

举报
经济社会学课件经济社会学课件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经济社会学定义一、国外学者的定义马塞尔·莫斯第一次给出经济社会学定义。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给经济社会学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日本学者富永健一新经济社会学家们的定义二、中国学者的定义1、梁向阳2、汪和健3、朱国宏三、本书观点经济社会学就是把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纳入到社会之中并综合运用社会结构、社会网络、社会文化以及社会组织等理论和方法加以研究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第二节经济社会学性质一、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特点1、经济社会学具有历史继承性.2、经济社会学是一种知识体系。3、经济社会学具有交叉学科性...
经济社会学课件
经济社会学课件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经济社会学定义一、国外学者的定义马塞尔·莫斯第一次给出经济社会学定义。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给经济社会学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日本学者富永健一新经济社会学家们的定义二、中国学者的定义1、梁向阳2、汪和健3、朱国宏三、本书观点经济社会学就是把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纳入到社会之中并综合运用社会结构、社会网络、社会文化以及社会组织等理论和方法加以研究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第二节经济社会学性质一、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特点1、经济社会学具有历史继承性.2、经济社会学是一种知识体系。3、经济社会学具有交叉学科性质。4、经济社会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质,它能够有效地解释经济社会现象、回答经济社会问题、提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对策。二、经济社会学的历史转换经济社会学的三个发展阶段:1、20世纪30年代以前:形成时期。2、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停滞阶段。代表人物有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以及卡尔·波兰尼等人。3、20世纪70年代以来,勃兴阶段。经济社会学走向复兴,经济社会学向纵深方向发展。三、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耦合1、耦合是指这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其中任何一方可以从另一方来观照自己,成为衡量另一方的量度或指标。2、经济本身并没有独立性,它总是嵌入于特定的社会生活之中,与特定的政治、文化等子系统一起构成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3、社会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实体,社会不能离开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而独立存在,经济发展为社会存在以及社会生活提供基础。第三节经济社会学方法一、什么是社会学方法1、社会结构论2、社会文化论3、社会建构论二、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1、演绎主义方法论2、实证主义方法论3、后实证主义方法论三、什么是经济社会学视角(一)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基础整合社会结构论视角。(二)以理性选择分析方法为基础整合经济人假设视角。(三)以社会建构分析方法为基础整合结构二重性视角。第二章经济社会学发展历程第一节经济社会学的萌芽与形成一、美国经济社会学的萌芽第一,人类有两种本能,即侵占与劳役,也就是歧视与作业的本能。第二,对应人类两种本能会产生两种经济制度。一是“生产技术制度”,二是“私有财产制度”。第三,经济发展会导致阶级产生与阶级对抗。一个阶级致力于生产,有闲阶级则坐享其成,并依赖资本的力量控制着生产领域。“有闲阶级”具有四个特征。一是进行金钱竞赛。二是明显有闲,甚至出现“代理性有闲”。三是明显消费。四是“工业脱离”。第四,作为一种思想习惯的经济制度内在地决定着社会结构,它同样也是一种自然选择、自然竞争、“自然的淘汰过程”。二、法国经济社会学的研究1、迪尔凯姆的研究第一,任何经济与社会都依照某种法律或习俗进行运转。第二,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不完全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在于借此达到社会成员的紧密结合。第三,分工不是由于经济因素而是由于社会因素的制约,如追求幸福、道德与审美偏好、精神向往等。2、莫斯对经济社会学的探索第一,人类的交易对象、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不包括财物交换,而且包括礼节、宴会、仪式、妇女、儿童等。第二,许多部落之间贸易的目的是进行社会交往。第三,作为礼物的物品交换本身不是一种经济性而是义务性行为。第四,经济活动中充满了宗教成份,文化价值在礼物流动、货物交换中发挥着作用。三、德国经济社会学的形成1、韦伯的《经济与社会》2、桑巴特的《奢侈与资本主义》3、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四、中国经济社会学的探索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确立与停滞一、经济社会学确立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学者们的实地调研带来了诸多困难,许多研究计划被迫中断,从而制约着经济社会学的发展。2、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经济学便逐步确立自己的学科霸主地位而排斥3、当时西方经济学、社会学的学术中心随着美国的崛起由欧洲大陆向美国转移。二、经济社会学的确立1、帕森斯、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2、梅尔瑟的《经济生活社会学》。3、斯梅尔瑟的定义: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与社会上其他各种结构之间关系的学科。从内容上看,经济社会学主要研究特定经济行为的各种角色和组织,分析各种经济结构和其他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因素和社会变迁关系”。三、经济社会学的停滞——波兰尼第一,经济不是完全自足而是从属于特定的政治、宗教,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因而经济总是嵌入于社会,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根本不存在。第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仍然是有计划的。第三,贸易最初发生在部落群体之外,它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并不依赖于市场。第四,市场由原来嵌入于社会转变为近代以来的市场神圣化主要就在于劳动力、土地和货币等要素当作商品来买卖。第三节经济社会学的转型与勃兴一、经济社会学的转型1、经济学出现了社会学化的倾向,标志着经济社会学已经进入到转型与发展阶段。2、1985年格兰诺维特将这门寻求经济学与社会学结合的学科称为新经济社会学。3、1994年理查德·斯威德伯格与斯梅尔瑟等人合作出版了《经济社会学手册》,构成了经济学与社会学展开合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1、新制度经济学:威廉姆森的《市场与等级制度》、科斯的《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2、行为经济学:如加里·贝克尔的《歧视经济学》、《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3、政治经济学:安东尼·唐斯的《民主的经济理论》、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4、网络社会学:格兰诺维特的《作为社会结构的市场》、罗纳德·博特的《结构洞》5、选择社会学、信息经济学等。三、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学的勃兴1、国外经济社会学著作的翻译2、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建构3、经济社会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三章理性选择经济社会学第一节理性选择经济社会学产生一、理性与理性选择1、哲学:理性表示运用概念进行逻辑判断与逻辑推理的过程;主要有实践理性、理论理性(感性和知性)两种形式。2、经济学:强调人的经济理性一面,而把人的非自利性方面留给其它社会科学去研究。3、社会学:理性不是单纯地指称经济理性而是包含着多种理性成分在内。将经济理性发展为社会理性。二、感性与感性选择1、哲学:感性主要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形式,它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主要人物:康德、柏拉图、胡塞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罗素2、社会学:对于感性的关注开始于经济与社会、理性与感性的耦合基础之上,他们自觉地把经济与社会当作整个社会系统中有机的组成部分。主要人物:马克思、韦伯、凡伯伦、费孝通。三、理性选择经济社会学的产生1、社会学家对于非经济理性的关注进行中层分析:社会学关注个人行动与社会行动的非经济动因显示出社会学自身所固有的学科优势,展示出主流经济学单一追求经济理性动因与前提的经济学方法论局限性。行动者的感性选择与感性行动甚至完全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理性选择与理性行动。2、社会学在与经济学对话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以往的社会学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1)反对社会学个体主义方法论。(2)吸收经济学、心理学方法论成就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学个体主义分析方法。(3)“结构主义建构”与“建构主义结构”的统一。第二节理性选择经济社会学内容经济社会学认为理性选择往往指那种使行动者个人或集体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行为选择。经济社会学主张:1、行动者不仅指个体而且还包括组织与集体,在科尔曼那里主要包括集体行动和法人行动。2、行动者的行动不完全是一种工具理性行动,其中还包含着价值理性、实质理性、策略理性、生态理性甚至情感理性等行动类型。一、理性选择理论起源1、主流经济学方法论传统2、非主流经济学思想3、主流社会学方法论影响4、文化人类学以及社会心理学方法论的影响。二、理性选择理论假设1、行动者是自身最大经济、社会利益与效用的追求者。2、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网络中行动者不同的选择都是理性的。3、行动者的选择有不同的偏好顺序、偏好组合以及偏好传递,从而导致不同的理性选择结果。三、理性选择理论内容(一)理性选择行动1、经济学:理性是前提、是基础,也是一种纯粹客观性要素,它强调理性能够导致自我与整个社会效用最优化。2、社会学:经济的理性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行动者还有社会的理性、习俗的理性、情感的理性以及传统的理性等等形式。3、经济社会学:强调要对经济的以及社会的理性进行综合,提倡“现实的”理性,注重从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网络等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理性,认为理性选择是经济社会学比较重要的方法,认为理性不仅是常量更是变量,是常量与变量的统一。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指称经济理性社会理性现实理性态度理性崇拜方法论前提主要方法强调自我效用、不受环境影响自我感受、受环境影响效用最优与自我感受统一关系常量变量常量变量统一志向理性帝国理性的社会学理性选择经济社会学(二)经济社会学理性选择行动实质上就是探讨理性的行动者行动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行动、行动的路径以及行动的目标与后果等问题。1、行动者主体:不仅仅是个体,也包括群体、集体以及法人行动,甚至可以把一个民族国家作为独立的主体。2、行动动因与路径:行动者之所以选择某种行动方式不仅在于经济因素,还有社会文化因素。3、行动的目标与后果:行动者都是追求理性行动,也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行动即经济效益,也不仅仅指社会效益,而是符合行动者自身主观感受的综合性效益最优。(二)理性选择形式1、个人理性选择与公共理性选择形式。2、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理性选择形式。3、经济理性选择与社会理性选择形式。(三)理性选择方法1、利益与社会关系相互整合研究方法马克思、韦伯2、经济与社会耦合研究方法帕森斯、斯梅尔3、控制与利益相结合的理性选择方法科尔曼4、网络与博弈互相补充的研究方法格兰诺维特、奥尔森、米切尔·肖四、理性选择理论特征1、方法论个体主义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体、群体)行为来解释整个系统行为,它可以根据所要解答的具体问题来选择令人满意的解释层次;把个体行动放置于整个社会行动系统之中,把集体行动、团体行动以及法人行动纳入到个体主义方法论之中加以考察,去研究法人行动以及集体行动的逻辑与理性选择。2、目的性行为目的建立在特定的经济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基础之上的对“利益”的追求以及对资源的“控制”。3、信息不完全基础上的最优或者次优经济社会学理性选择强调行动者(包括个体行动、集体行动或法人行动)都会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然而他们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第三节理性选择经济社会学运用一、理性选择在经济学中的发展1、主要用来分析在信息不完全状态下行动者之间的博弈选择问题2、博弈论:理性的行动者如何在一组备选中进行策略地选择。(1)它至少涉及到两个独立博弈者,他们通过自身的行动努力使自己效用达到最大化,可是他的效用却取决于对方。(2)每个行动者都存在着不同的策略选择,并且形成不同的支付。囚徒困境共犯抵赖坦白你抵赖3,31,4空白4,12,21表示不可取的10年徒刑,2表示5年徒刑,3表示1年徒刑,4表示2年徒刑。3、博弈论分析的缺陷(1)现实生活中的博弈非常复杂,各博弈方可以选择的策略远远不只两项。(2)制度与规则的者是外在于两个“小偷”的警察,这并不意味在实际生活中所有博弈规则都应该由行动者以外的第三方提供。(3)博弈论在应用过程中始终坚持行动者都是理性人,具有完全信息、相当的知识水平、计算能力、预测能力等,他能够判断对手的选择并作出准确的反应。(4)博弈论也无法解决人们对公共资源的侵害问题。二、理性选择在社会学中的应用社会学家站在整合社会学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立场上、寻求社会学与经济学等诸学科对话基础上才吸收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假设、理论成果以及方法论准则,把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社会理论的基础,重建社会学体系并用来分析经济事实。1、科尔曼形成了理性选择经济社会学2、吉登斯从结构二重性等角度来写社会学不同三、理性选择在政治学中的应用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探讨主流经济学不太关注的非市场决策行为问题,也就是集体行动何以可能问题。以安东尼·唐斯、曼瑟尔·奥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公共选择理论运用在政治学研究当中去,分析集体活动的参与者如何使自己行为最大化问题以及理性的选民明明知道自己的这一票对整个投票结果不会发生根本性影响然而却愿意去投票等问题1、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1)在一个集团中,集团内部的某个成员进行活动导致集团状况有所改善,集团收益有所增加,但是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那个行动者并没有获得额外的报酬,也就是说集团中的每个成员都共同地享受到这个好处。(2)就小集团而言,由于成员数目很小,每个成员都可以得到总收益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有些成员即使必须承担提供集体物品的所有成本,他们所得到的好处也要比不提供集体物品时来得多(3)为了解决集体行动困境,奥尔森提出三种办法:一是采取信息不对称办法或者叫不平等原理;二是实行选择性激励措施将大的集团分解为若干个便于控制的小集团2、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1)民主政治中的政党比喻为一个追求利润的企业家,他会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确保自身获得最多选票,以便获取利润.(2)每一个理性的选民都会把自己的选票投给可能给他带来预期收益最大的政党。3、理性选择理论还广泛应用于法学研究当中,罗纳德·科斯对外部性产品进行的分析就是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第四章经济社会学网络分析范式第一节社会网络分析一、什么是社会网络1、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的关系的集合。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用点和线来表达网络,这是社会网络的形式化界定。2、模态和分析的层次社会网络有多种类型,划分的根据可以有多个,例如可以根据行动者集合的性质,也可以根据关系的属性。这就涉及到“模态”这个概念,可以简称为“模”。(1)1-模网由一个行动者集合内部各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网络叫做1-模网(2)2-模网络有些类型的网络关注的是两个行动者集合之间的关系。(3)隶属网络有一类特殊的2-模网络称为“隶属网络”。具体地说,如果一个行动者集合(模态)为“行动者”,另外一个行动者集合(模态)为行动者所在的“部门”,则称这样的2-模网络为“隶属网络二、社会网络研究有哪些方面(一)社会网络研究内容1、根据“形式和内容”二分法进行分类,社会网络研究的内容包括:(1)社会网络的模型研究(2)社会网络的应用研究社会网络的应用研究成果很多,在社会支持、创新扩散、权力与资源的分布等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2、根据“时间演变性”进行分类,社会网络研究的内容包括: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1)静态研究:关注社会网络在既定的时间内表现出来的结构。本章介绍的个体网研究和整体网研究一般都是静态的研究。(2)网络动态学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结构出现怎样的改变?这时动态网络研究的内容。3、根据“关系的性质”进行分类,社会网络研究的内容包括:(1)把关系作为“系统”来研究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如何影响个体行为或者系统的性质,行动者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结构的。简单地说,这种研究把“网络”看成是自变量或因变量。(2)作为社会情境的关系此类研究关注的是网络“环境”如何影响一个行动者的行为?(3)信息、资源传播的渠道4、根据“网络的类型”进行分类,社会网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个体网(ego-networks),局域网(partialnetworks)和整体网(wholenetworks)(1)个体网:一个个体及与之有关的多个个体构成的网络。需要研究的测度包括:关系的类型、规模(Size)、密度(Density)、关系的模式(Patternofties)、同质性(homogeneity)、异质性(heterogeneity)等(2)局域网:个体网再加上某些数量的与个体网成员有关联的其它成员构成局域网(3)整体网:个群体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网络。需要研究的测度包括:各种图论性质(Graphproperties);密度(Density);子图(Sub-groups);位置(Positions)。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内容,如中心性、块模型等。(二)社会网络研究方法1、对社会网络的描述:图论法、统计描述法、矩阵法2、对社会网络的统计推断:概率论与社会统计学。3、动态网络的模拟方法三、社会网络分析的独特之处(一)社会网络前提性假设1、行动者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依赖的;2、关注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行动者自身拥有的属性),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各种资源传递的“渠道”;3、社会网络结构可以为个体的行动提供机会,也可能限制其行动;4、可以把社会结构概念化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构是网络之网”。(二)社会网络分析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上的独特之处1、社会网络分析在本体论上独特之处坚持一种实在论的本体论。2、社会网络分析在方法论上独特之处(1)网络结构方法将补充个体主义方法。(2)网络分析方法直接针对社会结构的关系本质,从而可以有效地补充主流的统计方法。3、社会网络分析在认识论上的独特之处(1)世界是由网络而不是由群体组成的。(2)社会结构影响双边关系的运作。(3)三方关系是社会团结的基础,是所有社会组织得以建构的基石。(4)产生于社会结构中的位置。(5)从社会关系视角进行社会学解释要优越于从个人属性视角进行解释。(二)社会网络分析在数据上的独特之处1.属性数据行动者自身拥有的数据,如自然情况、态度、观点以及行为等。适用于分析属性数据的方法是一些常规的“变量分析”。2.关系数据关系是网络分析的基石。是关于行动者之间的联系、接触、联络或者聚会等方面的数据。这类数据不能还原为单个行动者的属性。关系不是行动者的属性,而是行动者系统的属性:(1)行动者-行动者数据(2)行动者-事件(长方阵数据)。3.观念数据描述意义、动机、定义等方面的数据。(三)在具体研究方法上的独特之处1、利用常见的“统计描述法”可描述社会网络的一些特征。2、社会网络分析的独特之处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在于,从“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由于所谓结构既可以是行为结构、政治结构,也可以是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所以,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在多个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第二节个体网研究一、“个体网”研究的内容(一)个体网类型1、根据行动者的类型来划分,可以把“个体网”分为诸如以个人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以一个组织为中心的组织关系网,以某个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网等。2、根据关系的“内容”来分个体网还可分为如个人之间的情感支持网、资金支持网等。3、个体网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4、个体网的很多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个体社会网的认识。(二)个体网构成个体网构成指作为“中心”的社会行动者与其个体网成员之间是由哪些类型关系构成的,通常用某种“特定关系的数量”占“总关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该关系的重要性程度。1、在分析个体网络构成时,把网络规模为0的情况排除在外。2、不同类型个体网往往有不同构成成分3、对个体网构成的研究可以达到在一定侧面描述个体网络的目的。(三)个体网的规模个体网的规模是个体网络中包含的成员数,不包括“中心者”。1、在计算个体网规模的时候需要注意,只要一个人提供了社会支持,不管提供一种支持还是多种支持,都只被看成一个网络成员来对待。2、网络的规模是测量社会行动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指标3、关系网的维持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四)个体网的密度1、密度在个体网络和整体网络中具有不同的含义2、在整体网络中,密度这个概念刻画了一个图中各个点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它是用来研究图的性质的一个概念。利用密度可以对各个线的总分布进行汇总,以便测量该分布与完备图的差距有多大。3、二值关系网络密度的计算计算个体中心网密度关注在“这些成员”之间存在的各种间接联系。ADCBADBC自我自我图-4个体网的密度测量(1)(2)4、多值关系网络密度的计算(1)在计算无向多值个体网密度的时候,可以按照个体网络中最大可能的关系取值进行加权。(2)无论就个体网来说,还是就整体网而言,社会网的密度对人们的态度、行为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联系紧密的网络不仅可能为其中的个体提供各种社会资源,同时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力量。(五)个体网的同质性1、同质性也可称为趋同性指的是个体网的核心者与其网络成员在某种社会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上的相似性程度。2、测量同质性的方法有多种。如测量与被调查对象在某一方面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数;或者测量此人数占全体个体网成员(不包括核心者)总数的百分比。(六)个体网的异质性1、异质性测量的是个体网的全部成员(不包括“自我”)在某种特征(如性别、地位、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离散程度。2、在计算一个个体网的异质性的时候,需要从该网络的所有成员(不包括核心成员)中随机选出2个,这2个“成员”在某一方面不属于同一群体的概率就是异质性指数,这也是布劳给出的异质性指数。3、当网络数据属于“二值定性数据”时,我们可使用异众比率来测量异质性。而当网络数据属于“多类别定性数据”的时候,可使用IQV指数来测量“异质性”。(七)关系强度的测量1、有学者采用“互惠性”来测量,有的采用“称呼”(如亲属、朋友等)来测量关系的强度2、关系的多元度也可以看成是关系紧密度的一种指标。所谓关系的“多元度”指的是关系的多种类型。3、马岑专门指出,对关系强度的测量有两个方面:关系维持的时间和关系的深度。而关系的“远近”是测量深度的最好指标,用频次和接触的时间作为强度的指标则有问题.4、对关系“强度”的测量一定要结合关系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八)个体网成员之间的距离在个体网研究中,距离指的是个体网成员在“地理空间”上的距离。1、在不同性质的个体网研究中,对“距离”的测量标准是不同的。2、在有些研究中,研究者利用“‘自我’到网络成员的家中所用时间”作为标准来测量“距离”。3、无论用“时间”,还是用“距离”来测量,测量的内容的性质基本相同。(九)个体网中的互惠性测量在个体网研究中,由于考察的“互惠”类型不同,测量方法也不一样。在研究社会支持的时候,一般认为行动者提供的帮助是可以得到回报的。1、“特定互惠”的测量2、“一般化互惠”的测量3、网络平衡”的测量4、每个个体所在的整体网的互惠性。(十)个体网的动态演变1、任何社会行动者都处于网络当中,各类网络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2、任何个体行动者都会随着时空改变而改变自己的策略。行动者所拥有的属性处于变化之中,他所在的个体网成员的各种属性也都在变动之中,因此,个体网络必然是变化的。3、个体网的建立方式是各种各样的。4、个体网的维持需要成本。5、个体网的扩大和缩小也与个体的变化息息相关。二、“个体网”的研究方法(一)个体网样本的选取方法个体网样本的选取大多数利用随机抽样得到。(二)资料收集方法1、根据关系的“类别”进行区分的四种资料收集方法:(1)互动方法(2)角色关系方法(3)情感方法(4)交换方法(二)根据提名法收集资料1、提名生成法:请被调查者说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的人。(1)得到一群名字;关系人中间会有什么关系,得到一个网络结构。(2)提名生成法又可分为两小类:提名的“数目固定”和提名“数目不固定”两类。2、提名诠释法主要针对提名生成法中提到的一些人进一步“诠释”。进一步了解“关系人”与受访者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这些“关系人”个体的信息;各个“关系人”之间的关系紧密度;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相似性等。(三)根据职位生成法收集资料1、职位生成法是一种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它的着眼点不仅在于考察被调查者的具体网络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在于考察网络成员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情况。2、它利用一个社会中的结构显要的职位样本(职业、工作单位、阶层、部门等),询问被调查者在每个职位中都有哪些接触者(即有哪些熟识者)(如果有的话)。。3、“职位生成法”并不根据具体的人名进行计算和测量,而是根据各种结构职位(structuralpositions)进行测量。(三)个体网问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以个体社会支持网为例,分析问卷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四)个体网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个人网资料的收集、研究和分析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既有定性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也有定量调查和统计分析。在对个体网资料进行分析的时候,常用的统计软件如SPSS、MINITAB或者SAS软件等都可派上用场三、“个体网”研究的优缺点和意义(一)个体网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1、优点(1)类数据比较容易收集,分析个体网数据的方法也相对简单,一般的变量分析方法即可派上用场(2)可以揭示网络的构成、关系模式和网络的内容等,可以对个体网络的规模、构成、密度、同质性和异质性都有清晰的认识(3)个体网资料是通过随机抽样得到的话,那么据此得到的结论则具有统计推断的意义价值。2、缺陷(1)关注个体,不见整体,把个体网看成是独立存在的,这是一个缺陷。个体网络研究不关注行动者所在的整体关系网。(2)不能解释为什么在一个大背景下的位置能够影响到个体网的各个特点,这种研究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3)如果认为“结构”是重要的,那么个体网的各个特征只是展示了“个体”层次上的网络性质,所揭示的信息也只限于个体网络内部。这种个体网络的结构只是“局部结构”,有一定的局限性。(二)个体网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1、理论意义个体网络研究可以揭示出各种网络结构特征,在理论上有助于澄清一些学理性问题。在理论上为各种实证性的研究和政策性研究提供参考。2、现实意义个体网络研究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三节整体网研究一、“整体网”研究的内容(一)整体网的分类1、根据“规模”来划分:全体到达核心点的距离为2的点,也可以包含部分距离核心者为2的点。3-步局域网或n-步局域网的含义依此类推。2、“行动者”类别进行分类:个人、组织、国家3、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内涵(二)整体网络的构成和规模1.整体网的构成(1)在整体网中,也要研究网络成员的构成,研究方法类似于对个体网络构成的研究(2)我们还可以按照某种关系来分析另外一类整体网络的构成2.整体网的规模(1)整体网的规模指的是网络中包含的全部行动者的数目(2)整体网的规模越大,其结构越复杂,分派现象越普遍,派系、n-派系、k-丛等也往往越多,这种结构对社会行动者的影响可能越大。(三)整体网的密度1、无向关系网,网络的密度就是“实际关系数”除以“理论上的最大关系数”,即等于m/(n(n-1)/2)=2m/(n(n-1))。如果该整体网是有向关系网,该网络的密度因而等于m/(n(n-1))。2、整体网的密度越大,该网络对其中行动者的态度、行为等产生的影响也越大。(四)整体网成员之间的距离在整体网络中,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二者之间在图论或者矩阵意义上的最短途径(即捷径)的长度,计算出来的每个行动者之间的距离用“距离矩阵”(distancematrix)表示。(五)整体网的结构研究1、属性变量和网络变量(1)属性变量指如“性别”、“年龄”、“收入”“师生比”等(2)网络变量是指与整体网络结构性质对应变量。1)个体层次网络变量;2)二方关系网络变量;3)三方关系网络变量;4)子群层次的块网络变量;5)整体网络变量。(3)“关系数据”进行整体结构分析1)关系既影响网络成员的行为,也影响行动者系统的行为;2)关系数据不能还原到属性数据。2、整体网络结构研究的内容(1)“中心性”分析——权力的量化研究(2)二方关系研究(3)三方关系研究(4)小群体的量化研究——块模型分析(5)凝聚力的量化研究——凝聚子群分析(6)行动者的对等性分析(7)“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分析(8)网络数据的统计推断——指数随机图模型(p*)研究(9)偏好网络论研究(10)网络演化研究二、“整体网”的研究方法(一)资料收集方法1、利用“线人”收集资料2、根据提名法收集资料3、利用职位生成法收集整体网资料4、利用档案资料收集整体网数据5、观察法、实验法6.问卷法(二)问卷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整体网研究一般利用方便抽样方法得到样本2、在整体网调查的时候应该进行多维度的关系调查,即同时了解行动者之间的多种关系(三)整体网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用来分析、整理整体网数据的方法和软件很多。其中,UCINET是最常用的一种。(四)整体网资料收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1、信息的精确性2、抽样中的问题三、“整体网”研究的优缺点和意义1、整体网研究的优点(1)整体网研究可以对整个网络有比较全面的研究,可以揭示整体网络的各种结构特征。(2)通过整体网络研究,找到非正式小群体,可以为各类组织的关系管理提供参考这种研究。(3)可以解释联系的紧密性与整体网成员行为之间关系,找到整体中的联络和分解模式,找到结构对等的行动者等。(二)整体网研究具有的局限性1、结论往往不具有统计推断的意义,其结论只适用于所研究群体。2、关注整体,看不到个体网络的各种特征3、整体网络的结构隐含着怎样的行为规范?人们为什么要互惠?这些问题是整体网研究所回答不了的。4、整体网络研究在方法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五章经济与文化第一节从文化角度解读经济一、多学科视野中的经济与文化(一)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在分析文化的社会功能及作用时涉及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遵循“从文化到经济”的路径阐述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二)文化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实质上把文化生产视为一种经济行为,文化被“经济化”了。(三)经济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散见于经济社会学中的经济与文化关系论题,主要涉及经济类型的跨文化研究、货币符号象征的制度文化意义、物品流通的社会文化价值、市场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经济发展与制度、意识形态等文化要素的社会关联性、经济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差异及其适应等方面。(四)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从一个比较具体的层面分析文化(即制度)与经济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重点研究制度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五)宗教经济学1、宗教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1)宗教与经济的关系,即宗教与经济之间如何交互影响又相互渗透;(2)以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宗教,即所谓的宗教市场论;(3)对宗教场所自身的经济研究,如寺院经济、教会经济等2、宗教经济学视野中,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对宗教的作用,二是宗教对经济的作用。二、经济社会学中的文化概念(一)观念形态的文化观念形态的文化即观念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的深层要素。在观念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观念文化的核心,是社会文化系统的“灵魂”。(二)规范形态的文化规范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的总和,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器”。习俗是人们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行为规范,它是产生最早的、最常见的和最普遍的行为规范。(三)知识形态的文化知识形态的文化即认知文化,是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知识经济”理论最好地诠释了现代社会中知识与经济的内在关系(四)关系形态的文化关系文化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它以社会网络或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于社会成员之间,经济社会学家们使用“社会资本”一词来概念化社会关系网络。三、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机制(一)经济决定论经济结构决定文化结构(二)文化背景化是经济活动的外在变量(三)经济嵌入论经济行为嵌入关系网络中(四)耦合论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依赖和一体化(五)文化内生论文化是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第二节文化与经济的经典理论一、经济社会学萌芽与形成时期(一)托克维尔早期美国的经济文化(二)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三)康芒斯习俗对市场的作用二、经济社会学确立与停滞时期(一)帕森斯文化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交换(二)奥格本文化与经济变迁的速度差三、经济社会学发展与勃兴时期(一)贝尔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与经济的对立(二)布迪厄经济惯习与经济场域(三)福山信任文化与经济繁荣第三节经济运行中的文化一、经济过程中的文化(一)生产过程中的文化1、生产主义2、组织文化3、阶级(阶层)文化(二)交换过程中的文化1、文化塑造经济市场中理性的行动者2、文化是市场经济的要素3、文化赋予市场体系以意义4、文化调节和规范交换行为5、市场改变和构建着文化(三)分配过程中的文化1、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价值判断与选择2、增长与分配之间的价值判断与选择3、各种分配方式之间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四)消费过程中的文化1、消费不仅是一个商品和实物交换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生产、传播、解构与重构过程。2、文化与消费过程:(1)把消费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来进行研究,即对消费行为进行文化分析(2)直接研究消费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即消费文化3、消费行为的文化分析模式有四种(1)消费、需求建构与商品化(2)消费、符号与象征(3)消费、认同与沟通(4)消费、生活方式与生活风格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炫耀消费布迪厄:《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消费惯习”(即“品味”)二、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一)价值观念与经济发展1、价值观是一个国家顺利实现经济发展阶段转折与过渡的关键因素2、内在价值观比工具主义价值观更能保证经济发展3、价值观体系的理想类型: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向:一种只包括那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另一种只包括那些阻碍经济发展的价值观。4、具有双重作用的20种价值观因素(二)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1、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和瑞典制度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Myrdal)指出,国家主义推动了许多后起国家的经济发展2、斯梅尔瑟分析了思想意识对经济活动的功能3、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C.North)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分析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4、杨雪冬在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辨析与界定的基础上,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系统的论述。(三)规范文化与经济发展1、引导经济行为(1)激励机制(2)约束机制2、降低交易成本3、调整利益关系4、维护经济秩序(四)关系文化与经济发展1、以关系网络形式存在的关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经济不仅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关系文化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而影响经济发展。2、费孝通先生(1910-2005)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概念“差序格局”,为我们有效地分析关系文化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操作化的概念工具。第六章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社会学第一节企业性质与经济社会一、企业的一般性质(一)新古典企业理论——企业的生产性1、新古典企业理论实质上是在假定企业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生产与决策的理论,而不探讨企业为什么存在以及企业有没有社会责任与社会功能。2、弊端:(1)它包含了无成本信息的隐含假定,特别是生产函数本身、价格以及投入与产出属性已知的隐含假定。(2)不研究企业中员工、企业家等行动者的地位与角色,进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权利结构,尤其忽视了把企业当成社会组织、社会人看待,进而也就忽视了企业的社会关系,未能认识到企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企业内部或企业与外部的联系问题。(二)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契约性1、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企业不过是以一个组织契约替代了一系列市场契约而已,企业家用命令和指挥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是对市场价格信号配置资源的替代。2、现代企业理论关于企业的社会契约性质将从理论上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成提供必然性的逻辑依据3、企业是“生产性”与“契约性”的统一二、企业与社会的责任互嵌1、企业的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组织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协调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实现某种生产目的的社会属性。2、企业与社会关系(1)从直接性角度看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在企业与职工、与供应企业(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设备、技术、资金等供应企业)、与销售企业(批发与零售)、与消费者以及与竞争企业之间的关系等(2)从间接性角度看,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指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嵌入性(一)社会行动理论:企业是社会行动者企业作为行动者,它自身并不处于世外桃源之中,必然会与社会发生各种互动。伴随着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企业产生了作为社会行动者的社会性。(二)社会嵌入理论:企业嵌入于社会中行动者既不是外在于社会环境、原子似地进行决策和行动,也不是固执地坚守其已有的社会规则与信条,而是嵌入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体系之中,并作出符合自己主观目的的行动选择。企业不可能再唯利是图,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外还需考虑它所依赖的群体与结构的整体利益。(三)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责任是企业积累社会资本的主要途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积累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企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培育本质上就是要求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第二节企业社会责任基础与依据一、利益相关者理论1、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在一份研究报告明确界定了“利益相关者”范畴。(2)内容:包括股东在内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同时也分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因而都应该拥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3)从理论基础来看利益相关者理论源于经济学的契约理论和产权理论以及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从而为经济社会学所关注。2、利益相关者界定和分类(1)利益相关者界定弗里曼、卡罗尔、黑尔和琼斯、多纳德逊和普尼斯(2)利益相关者分类弗里曼、雷德里克、查克汉姆、克拉克森惠勒和西兰帕利益紧密型的利益相关者与利益松散型的利益相关者3、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1、颠覆了“股东利益至上论”,它的提出为企业社会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与其他事物一起处于特定的社会网络中,形成某种特定的联系,都存在着若干“利益相关者”。2、股东、雇员、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等作为企业的伴生物,从企业产生开始就己经确立了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体地位,而社区、政府、环境也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把企业对股东的责任扩展到了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使企业不仅要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与其他各种利益相关者关系,承担起对利益相关者责任。二、企业伦理理论1、企业伦理理论的产生1962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个报告《对企业伦理及相应行动的声明》,此举表达了公众对企业伦理问题的极大关注。2、企业伦理主要内涵应然说结构说综合说3、从研究内容上看,企业伦理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宏观、中观。3、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1)二者产生的背景与目标一致(2)二者主要内容一致(3)企业伦理推动着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三、企业公民理论1、企业公民理论的定义与内容美国波士顿学院“企业公民研究中心”认为企业公民包括三个核心原则,那就是危害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关心利益相关者和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原则。2、企业公民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理论强调企业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个经济单位,而且也是一个享有某种权利、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因此它必须在更广泛的价值观上发挥作用。四、企业社会责任的现实依据(一)市场机制的缺陷与企业社会责任1、市场机制的缺陷(1)外部性(2)价格信号失真2、市场机制缺陷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所以面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要听从或按照他们的期望去行动,才能够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相处下去。因此,市场失灵引起的部分社会问题就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来解决。(二)政府失灵与企业社会责任1、企业与政府是整个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减少政府失灵3、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从政府中获取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与社会网络,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有利于两者的耦合(三)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1、经济全球化导致企业产生了全球性社会问题需要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2、跨国公司在整合世界资源的同时对相关利益者产生着巨大的影响3、全球化推动企业全球责任标准的建立和推广(四)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1、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1)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收益,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使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为企业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4)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2、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以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促进企业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共同发展。第三节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与内容一、企业社会责任兴起的时代背景(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引发大量的经济社会问题(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呼唤着企业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三)市民社会的发展及其社会运动推动着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及其本质(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1、企业社会责任争议——企业是否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战2、企业社会责任内涵不断扩大(二)企业社会责任本质1、企业社会责任以社会本位为着眼点,认为企业的目标除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外,还应尽可能地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2、企业社会责任本质在于揭示企业与社会的耦合关系,即企业利益嵌入于社会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关系之中,嵌入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关系之中,也嵌入于法制和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之中。3、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嵌入于特定社会结构的企业在与资源、环境、社会等非经济因素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责任,它要求企业在追求合法经济利益的同时,妥善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切实履行企业的伦理与慈善责任,进而在增进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使自身获得了成长与发展。(三)经济社会学视域下的企业社会责任1、企业社会责任: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的有机统一2、企业社会责任:经济与社会整合的有效途径三、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一)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1、企业的经济责任2、企业的法规责任3、企业的伦理责任4、企业的自愿性慈善责任(二)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对象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对象是股东、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社区和环境员工、职员环境、资源股东、投资者消费者商业关系伙伴政府、社区企业社会责任1、对股东的社会责任(1)企业对股东最基本的责任是对法律所规定的股东权利的尊重(2)企业要对股东的资金安全和收益负主要责任(3)企业有责任向股东提供真实的经营和投资方面的信息,企业向股东提供信息的渠道主要有财务报表、公司年会等2、对员工的社会责任(1)为员工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2)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升迁机会、接受教育机会。(3)企业为员工提供民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为员工提供自我管理企业的机会。3、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1)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2)企业要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使消费者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的产品,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产品。(3)消费者享有求偿权以及有被教育的权利。4、对社区发展的社会责任(1)企业为社区居民制定平等而有激励性的就业政策、工资福利待遇,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增加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使居民对生活在社区中的企业产生认同感。(2)一个企业文化对当地居民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着整个社区的文化氛围,反过来社区居民长期所形成的文化品格也会作用于企业文化.(3)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也会在社区居民人口迁移、环境污染乃至交通、教育、住房、用水、用电、饮食等方面产生诸多影响,企业有责任协调好企业发展与社区资源合理利用的关系。5、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在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生态资源中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企业要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努力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充分体现出企业对于人类当下乃至子孙后代的社会责任。6、对商业伙伴的社会责任企业要遵守契约内容,倡导诚信经营与公平竞争。如果企业与竞争对手或者供应商采取恶性竞争方式,不但给双方带来损失,而且对其他所有利益相关者带来消极影响,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损害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7、对福利与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开展公益活动,增进民众的社会福利,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社会需要的时候积极回报社会。因此,这项社会项责任主要包括向医院、养老院、贫困者等进行慈善性捐助,向教育机构提供其他善款,履行企业自身的社会伦理和慈善责任。
/
本文档为【经济社会学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