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闻是有温度的文字是有力量的

2017-06-07 8页 doc 15KB 2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闻是有温度的文字是有力量的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新闻是有温度的 文字是有力量的 《黑龙江晨报》是新中国第一张晨报,创刊于1992年10月24日,时称《东方晨报》 记录时代变迁 守望新闻理想 发现美好,鞭挞不公,书写真相,永远不会过时。 我又做了一天记者 又可以在这张报纸写一点东西给读者看了,莫大的荣幸。 此日为2016记者节。 没错,我曾经是晨报的一名记者,是在那个没有网易、新浪、搜狐,更没有自媒体的时代。说那个时候是纸媒的大唐盛世、春光明媚,记者可以直译为“无冕之王”,走到哪来里,都自带光芒。 现在关于纸媒的命运,记者的使命,唱衰的佷多。大...
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闻是有温度的文字是有力量的
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 新闻是有温度的 文字是有力量的 《黑龙江晨报》是新中国第一张晨报,创刊于1992年10月24日,时称《东方晨报》 记录时代变迁 守望新闻理想 发现美好,鞭挞不公,写真相,永远不会过时。 我又做了一天记者 又可以在这张报纸写一点东西给读者看了,莫大的荣幸。 此日为2016记者节。 没错,我曾经是晨报的一名记者,是在那个没有网易、新浪、搜狐,更没有自媒体的时代。说那个时候是纸媒的大唐盛世、春光明媚,记者可以直译为“无冕之王”,走到哪来里,都自带光芒。 现在关于纸媒的命运,记者的使命,唱衰的佷多。大体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纸媒已经穷途末路,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这个声音听起来怎么那么熟悉,对了,好像十几年前电视大行其道的时候,有人说广播要完蛋了。是不是“**”地打脸,你看现在音频的广播有多火,因为现在车多了。 那纸媒呢?春天在哪里? 春天?春天当然在冬天后面啊。悄悄的,我们现在迎来了阅读的时代,阅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学**方式,而且还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一杯茶,一张报纸……这是形容枯燥的办公室生活吧?太老土啦,这是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一种慢下来的逍遥。 离开晨报十多年,虽然有段时间还在电视台工作,但身份成了脱口秀的导演,提记者二字,愧不敢当。再在晨报拿起笔,我觉得我刘记者又回来了。 在记者节这天,我又是一个记者了,可以再在报纸上提笔著文,有了豆腐块的铅字。 即使媒介千变万变,我们需要的内容不变,就像我们现在吃的食品极大的丰富,但依然还是蛋白质和糖。是,记者就是内容的提供者。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记者就是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 在这个资讯异常发达,人人都是新闻的发布者的时候,我们要想看到真实有效、不偏不倚的信息,依然会瞄准权威发布,这都是记者才能写的。之所以叫记者,不是因为他们有证,证上有戳。因为他们职业,职业就要有职业的技能,可以明察秋毫,职业就有职业的操守,可以针砭时弊。 今天,又做了一天记者,与各位记者同仁肩并肩,与读者老友叙叙旧。 明天,我暂退一旁,为记者擂鼓助威,看你们著妙文章,担正道义。 刘洋:1997—2002年,黑龙江晨报记者,总编室副主任,文体部主任。 此后,任**电视台《实话实说》《我的长征》以及多部纪录片的导演。还做过节目主持人,畅销书作家。 如今,是职业雕塑家,在30多个国家建有大型公共雕塑50余件,遍布五大洲。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雕塑家。同时,发起成立国际雕塑创作营联盟,并现任秘书长。 是您,给了我记者生涯最大的自信 2011年年底,我作为高级人才被引进到厦门,现在被聘为CCTV证券资讯频道《大国商道》栏目福建区主编。 我改变的是居住地,更换的是单位和名片,但不变的是对《黑龙江晨报》的那份感恩之心。是晨报给我那份当记者的自信和新闻从业人的高素质、严要求,《黑龙江晨报》为我打下了一生的铬印,让我走到哪儿,从事什么样的新闻宣传,都能按照最初招我进《东方晨报》时的社长和教我的新闻规律和新闻纪律来约束自己,我始终感恩并祝福《黑龙江晨报》,是晨报给了我记者生涯最大的自信和最难忘的历练! 从最初的一篇小稿《速冻油豆角卖得快》到后来的一整版一整版报道《夜里,公交车你睡哪儿?》等,我都一一保存报纸至今,而且在我多次搬家的过程中,一个《东方晨报》的创刊塑料袋都像宝贝似地一直被我小心珍藏。珍藏的是一份感动,达的是一种感恩,内心常常感激当初的社领导和辛勤的,是当初佟社长的一句“一看你就是块从事新闻工作的料,是个好坯子”,让我对自己有了一生的职业规划:一辈子当记者,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是当初报社零工资的创业磨练,让我有了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能面对日后所有的困难和挫折,没有吃不了的苦,只要自己肯努力,一定会收获成功。 《黑龙江晨报》对我的影响早已融入血液,流淌在每个细节。当记者就要在《黑龙江晨报》这样的优秀团队中磨练,你们总是在找寻新的角度,新的视野,新的发现,给读者呈现最不一样的有深度的新闻大餐,这也是今天创新发展,突破自己最难能可贵的。非常敬佩! 在《黑龙江晨报》工作的5年,让我铭记一生。现在就只想说,如果在福建尤其在厦门有什么好的连线或是好的创意,我仍是晨报招之即来的一员干将,心中有爱,回报在心。 王蓉:女,1967.4.21出生,**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学院,不到40岁就破格晋升为了正高职称的高级。曾于1993年12月到1998年3月在《黑龙江晨报》社工作过。在2011年1月作为高级人才从哈尔滨电视台引进去到厦门。在此前是哈尔滨电视台对外部的高级,《万家灯火》节目执行制作,曾先后带出了800多名电视台小记者,2009年率30多名哈尔滨电视台小记者到友好城市厦门进行实践营采访,并与厦门小记者接对子。从此她就爱上了美丽的厦门。然后毅然决然辞掉公职去到厦门再就业。眼下近50岁了,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进行创业,成立厦门同城共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同时被CCTV证券资讯频道《大国商道》栏目聘为福建区主编。 记者生涯是我青春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又到了记者节,可已不再是属于我的节日。5个月前,当我向报社递交辞职报告、交回新闻记者证时,心中有着些许失落,这意味着我从大学校门出来后,最青春的7年记者生涯,正式终结了。 从2009年大学毕业后就走进《黑龙江晨报》参加工作,直到今年6月辞职,回想自己7年记者生涯,虽然没有过轰轰烈烈闻名业界的报道,却也用自己手中的笔为老百姓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揭露了一些社会的阴暗面。当时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报纸电子版,看看自己的稿件是否发表,与同城其他报纸比一比。当看到自己的“大作”见报时,心底充满了成就感。 然而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我最终选择离开媒体。不可否认,直到现在,我的内心对记者这个职业还有丝丝留恋。虽然已经离开,但我仍关注着自己曾为之奋斗的《黑龙江晨报》,那个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为我曾经当过记者而自豪!这永远是我青春岁月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在你的庇护下成长, 是我一直引以为傲的事  “现在回想起做记者的两年,像是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已经离开《黑龙江晨报》半年的薛萌这样评价曾经从事的记者职业。薛萌是2014年6月2日入职哈市一家报社的,“那天是我的生日,对于我来说,成为一名记者是最好的生日礼物。”薛萌说,刚刚离开报社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会问她,做记者是什么感觉,她的回答是,像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两年时间不长也不短,但却爱得很用心,虽然最后还是选择离开,可心里的惦念、感激之情却没变。” 薛萌在半年前离开了报社,现在偶尔谈论起自己曾经的采访经历,依然十分清晰,“在我心里一直都觉得,在报社工作的两年,是我至今为止人生经历中最骄傲的两年,也是我成长最快的两年。” 薛萌说,虽然现在换了新的环境、岗位,但每天关注新闻的**惯却没变,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晨报的公众号,看看今天发了什么新闻,哪位记者的稿子被选中了。偶尔想到再也不会出现自己的名字,还会有小小的失落。偶尔走在路上,遇到突发新闻,还是会忍不住拍几张照片,给现在的同事提供点素材。 “不善于表达的我,其实一直都想对帮助、关心、照顾过我的领导和同事们说声谢谢,感谢你们陪我一起成长,包容我的缺点,我也为我曾是一名记者感到开心。”薛萌说。 □记者王佳琦 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坚守新闻梦想 11月8日是记者节。没有调查过公众对这个节日的知晓程度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一天,绝大部分的记者与平时并没有两样,或行色匆匆于途中,或奋笔疾书于案前。转作风、改文风,俯**、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是他们不停的追求;他们像冲锋队,像侦察兵,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给人民群众;他们追求客观、公正、平等,体现了记者的职业操守;他们在风尘仆仆的路上,留下探寻真相的脚步;无论是讴歌真善美,还是鞭挞假恶丑,他们的作品,始终记载着对新闻事业的忠诚与挚爱!在第十七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把自己身边人的事迹呈现在读者面前,因为今天,新闻人是新闻的主角! 24小时待命,新闻以快取胜 记《黑龙江晨报》劲彪新闻中心 2014年10月,以黑龙江晨报记者肖劲彪名字命名的劲彪新闻App上线,这是全国首款以记者个人名字命名的由主流媒体集团推出的新闻客户端。两年来,由劲彪新闻中心和新媒体中心组成的劲彪新闻采编团队,为黑龙江晨报、劲彪新闻App、晨报官微官博统一供稿和完成发布,在媒体融合上始终走在前列。在新闻采写上追求快、稳、准,不但抢抓最早的新闻,而且做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和专栏,内容越来越丰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一批奔赴在新闻一线的优秀记者,凭借优秀的报道和不凡经历也成为黑龙江晨报的明星记者。 打造优秀栏目开展公益活动 过往的优秀报道已经留在了读者的心目中。今年以来,劲彪新闻团队积极做好主旋律报道,采写《龙江好工匠》、《鼓足干劲 振兴龙江》等大型系列报道,坚持“红灯记—拒绝不文明过马路”等公益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今年春节期间,为了展现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劳动者们“舍小家为大家”工作风貌,劲彪新闻的16名记者在除夕夜、大年初一与他们一同值班,并采写了《哈尔滨站派出所民警连着三年除夕值班笑说 “都**惯了”》、《爱建消防中队队员四岁女儿视频拜年自己偷偷抹眼泪》、《女子监狱里的春晚》等15篇走基层报道,把基层劳动者们最真实的状态鲜活地展现出来,感动了冰城人。 5月,“红灯记—拒绝不文明过马路”3周年大型志愿公益活动举行。活动期间,劲彪新闻采编人员与百名社会精英走上街头,倡导文明出行,来自哈尔滨市的3000名志愿者还参加了公益徒步行动。 新媒体24小时待命推出最快新闻 不只是报纸,劲彪新闻手机客户端新闻发布也是以快取胜。负责客户端发布和维护的团队共7人,全天24小时待命值班,实现了最快新闻客户端的运行。 为了速度更快,们不断钻研提高业务和技术,制图、视频、文字一把抓,个个都是全能选手。每有突发稿件,们第一时间与记者沟通,要图片,问细节,嘴不停,手不停,确保第一时间核实完毕就发布,充分体现出融媒体的报道优势。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报道中,劲彪新闻手机客户端将可视化与奥运相结合,用图文结合视频、动图、闪图、弹窗等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报道,让传统的新闻报道“嗨”了起来。 除了劲新闻、彪观点及图片视频等日常报道,部还适应新形势,推出了直播频道,视频直播、图文直播,记者、都是主播。哈尔滨6岁女孩在北京火车站与父亲失联、地铁三周年报道、中秋小长假哪里塞车、大雾高速限行等直播都贴进群众生活,收到了良好的反馈。直播手段也使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得更加紧密,记者就是直播主持人,采访现场就是直播现场,采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充分契合了现阶段快节奏的传播需求,不仅让用户“身临其境”,还具有交互性,用户可以实时评论互动,将体验感受传达回来。 带你看不一样的新闻 劲彪新闻一大亮点,就是明星记者。劲彪新闻领军人肖劲彪,一直以来奔赴在新闻一线,十余篇报道荣获黑龙江省新闻奖。2012年8月参加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举办的“大爱满龙江”英模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在全省多地市进行巡讲。2014年9月,参加中宣部和中国记协“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荣获优秀选手称号。2015年7月,肖劲彪荣获第十届全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劲彪新闻记者王承旺从2001年开始到2016年的15年间,先后两次驾驶摩托车前往西藏拍摄沿途的少数民族;四次驾驶汽车前往国内56个民族主要居住地进行采访,累计行驶超过20万公里,是中国唯一一个先后四次到过56个民族聚居地采访的新闻记者。从青年走到华发,亲眼见证了56个民族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多年来,劲彪新闻全体人员一直坚持走转改,用心发现有速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并结合劲彪新闻客户端将最鲜活的新闻第一时间传达给读者,真正做到了让读者爱读爱看。 用镜头见证56个民族生活巨变 有人说:身体和灵魂要有一个在路上。从2001年开始到2016年的15年间,他的身体多次行走在路上,而灵魂至今还没有回来。有生之年,他的灵魂将和他所钟爱的56个民族一直在远方,永不停歇,那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生命,更是他的一切。 15年来,他先后两次驾驶摩托车前往西藏拍摄沿途的少数民族;四次驾驶汽车前往国内56个民族主要居住地进行采访,累计行驶超过20万公里,他可能是中国唯一一个先后四次到过56个民族聚居地采访的新闻记者,为此,先后出版了三本56个民族画册。 15年来,他从青年走到华发,亲眼见证了56个民族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些年由于是自费采访,为了节省有限的经费,大山深处、戈壁滩、乡政府、边防哨所、收费站、村民家、都市街头等都是他们临时的家。这样的旅行看似浪漫,实则危险重重,他们夫妇遭遇了很多危险,有几次命悬一线的经历让他们终生难忘。 2005年,他第一次来到四川昭觉县碗场乡一个彝族村子,村民里乃拉哈带老旺去了他的家。说实话,他被这个家所震撼:一个用泥土建造的,面积大约8平方米的土房子内昏暗不堪,屋子里中间地上放着一个做饭的锅,左侧有两只羊,右侧一双破旧的被子铺在地上,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看到人畜混居。2010年当老旺再次来到他家时,里乃拉哈告诉老旺他盖了新房子。这个新房子就在老房子边上,同样是用泥土建造的,但是屋子里面有了一张床,他饲养的羊已经在屋子外面建起了羊圈;2015年,也就是间隔10年后,老旺再次来到这里时,村民原来低矮房屋已经被整齐的新居所替代。村民告诉老旺里乃拉哈去城里打工了,他们村子的房屋,在3年前已经由政府统一拨款建造。如今这里的彝族村民有了电,吃上了自来水,生活正在步入小康。 15年来,老旺见证了56个民族的变迁,更记录了那些即将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传统生活,这些影像作为第一手资料,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显珍贵! 今天是记者节。它是我国仅有的几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是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鼓励和鞭策。 作为新闻从业者,每到这一天,心里总是感到五味杂陈。传播的迅捷在带来信息供应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时正如《娱乐至死》中写道的那样,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繁琐的世事中,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和无游戏的庸俗文化。 尤其对比当下的互联网行业,在“流量比内容本身更重要,做标题党和快餐式新闻远比深度评论更有关注度”的语境下,听到电视剧《新闻室》中的女执行制片人高喊“宁可为100个观众做一档好节目,也不要为100万个观众做差节目。哪怕只有5%的观众,这5%也会足以让美国变得不一样。”我们依然会被索金式的新闻理想和精英情怀打动。 近些年来,我们总能听到很多优秀的媒体人辞职创业的消息。但同时,更多的新闻人选择了默默坚守,坚守着职业操守和行业道德高地。虽然“票子、车子、房子”的话题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但我们仍然会舍弃做快餐式新闻,选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资料、撰写文章,不停地“咬文嚼字”,因为越是社会和媒体变革的时代,越需要新闻从业者通过努力去伪存真。 我们相信,新闻是有温度的。新闻从业者是时代的弄潮儿,是站在时代潮头上书写历史的人。但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表述最新鲜的“浪尖”,而且还要书写“浪潮形成的原因”、“浪潮存在的作用和价值”。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在时间、空间以及更多维度中延长个人的视角和视界——“在历史的语境下关注现实”,以便能够得到最接近真实与真理的答案。 我们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对文字来说,无论它是刻在龟甲上还是出现在屏幕上,无论是被钢笔书写还是从键盘间流出,文字本身的价值不会被改变。新闻也同样如此。无论新闻传播技术如何改变,媒体人作为新闻记录者、社会守望者、历史书写者的身份不会改变,传递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秉性不会改变,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也不会改变。 我们相信,理想是不死的。虽然不断有人残酷直白地指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永远是后者成为无坚不摧的推土机”,但请不要怀疑,还有更多的人理想不死。转型社会,自有千沟万壑需要跨越。戳破裹挟于信息洪流中的虚假信息甚至谣言,社会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更高。正如白岩松曾说道,你对社会的期待,你希望将来社会拥有的东西其实就是你每天选择选题的标准。 “妙手”也好,“辣手”也罢,著出文章都肩负着某种“道义”。新闻的进步,所折射的恰是社会的进步;新闻的理想,正和这个社会的理想息息相关。我们记录,我们期待,我们相信,“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公民精神”茁壮生长,中国在“市场化”和“法治化”的轨道上平稳前进。(年巍) 人类需要真相,权力需要约束。 公众不可以活在虚假和阴暗中,对真相的逼问和挖掘永远是社会的刚需。 记者职业的存在和尊严,不只是来自资本的青睐,也不是来自别人的恩赐,还是在于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是否有专业的精神生产新闻事实,有无勇气揭露黑暗背后的真相,能否以犀利的目光洞察趋势。 ↓↓ 致敬 ↓↓ 请点击“阅读原文”观看H5 扫描二维码看不一样的新闻
/
本文档为【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闻是有温度的文字是有力量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