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Word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Word版

2021-03-29 7页 doc 32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Word版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人生观?二者的关系怎样?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理解,并具体地表现为对生和死、福与祸、荣与辱等问题的看法。一方面,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世界观理论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对人的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集中体现。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Word版
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人生观?二者的关系怎样?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理解,并具体地表现为对生和死、福与祸、荣与辱等问题的看法。一方面,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世界观理论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对人的活动的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集中体现。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整个马克思主义一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精神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注入与时俱进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适应种种变化,并不断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具创造性的哲学,它与教条主义是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它的后继者不断发展的学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的历史。我们反对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它必须关注现代哲学思潮及其提出的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科学主义,也反对抽象的人本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与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中,“中国化”处于核心地位。中国之所以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符合中国需要。但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中国化。只有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这个方向,才可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运用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与认识和改造的具体对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中国起作用就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如果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就会教条化、抽象化,变为思辨化的经院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又是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决定的,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道路、方式以及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都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时代化具有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就是密切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时代的新内容,从而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回答时代挑战,引领时代潮流,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大众化也具有内在联系。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说到底,就是要立足国情、关注世情、熟悉民情。4、简述运动的绝对性质与相对形式?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于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就具体存在形式来说,物质又有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不过,这只是运动过程中的静止和稳定,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这说明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它们辩证地统一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及其作用。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其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也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5、分析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为了谋取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和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关系、社会形态也必然发生更替,社会的演变是由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的。由此可见,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6、论述实事求是及其哲学依据?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毛泽东改造发展以后,“实施求是”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实事求是”之所以能够概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因为实事求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人们在认识和把握自然、社会、世界时,就要按照它们本身所呈现的样子来理解世界,从事实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物。实事求是又是与辩证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实事求是所体现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否定的辩证法相结合的,是唯物辩证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主观能动性,相反,它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7、简述实践客体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结构?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对于实践的客体要从以下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客气是一种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自身的客观性方面。其二,客体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地规定着的,也就是说,客观事物各个方面不是同时整个地成为实践活动的客体的。其三,客体的变化和发展不仅表示客体本身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和发展本身就是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实践客体有三种基本形式,即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8、简述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首先,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其次,现象是多变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再次,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因而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赖的: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是从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9、简述规律的内涵?首先,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本质的联系,都构成规律。规律就是本质,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其次,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在现实中,规律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规律只有一种表现,也不意味着规律只能以一种方式实现出来。在理解规律的必然性特征时,要注意把规律的必然性和规律的实现方式作适当的区别。再次,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稳定的联系。所谓稳定的联系,是指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规律就会反复起作用,普遍的实现出来。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图和愿望而存在并发生作用,既不能人为创造,也不能人为消灭。规律既不能人为创造也不能人为消灭,并不意味着历史上发生作用的所有规律都永远起作用。任何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规律既不能人为创造也不能人为消灭,也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规律的必然性要通过具体的条件才能发生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方式在不同的条件下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10、简述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同样,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种的对立,必须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同一,同时在它们的同一中把握对立。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另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不为某种联系所规定,它们彼此间也就不成其为对立面,斗争也就无从谈起。11、分析否定之否性:前进性与重复性的统一?辩证的否定只有到否定之否定的阶段,才能展现出它的全部内涵。否定之否定“是自然、历史和思维的一个及其普遍的、因而及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发展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都是经历三个环节、量度否定实现的,三个环节是指,事物发展过程必然经历的三个阶段,即矛盾的开始、展开和解决;两度否定是指,矛盾的展开(对立的尖锐化)对开始(矛盾潜在阶段)的否定,以及矛盾的解决(结果)对矛盾展开(对立的尖锐化)的再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重复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中,结果、新事物把起点、旧事物的一些因素以改变了的形式肯定下来,从而使“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使得发展“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复归”,使得运动仿佛是回到“出发点”。实际上,这是在更高的阶段并以改造过的形式再现低级阶段的某些特点。否定之否定使发展成为继承与破坏、前进行与重复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过程。1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认识本质的理解大体上有三种观点,即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东西。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成是主体被动接受客体的刺激和客体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忽视了认识的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不可知主义怀疑论把认识看成是一种不能证明其真伪、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不可支主义的怀疑论在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认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本质上是错误的。13、分析价值的本质?作为哲学的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地掌握和占有客体,利用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关系就是价值关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意义关系。某事、某物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不能满足主体需要,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这是价值的本质。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客观主义价值论知识从客体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规定价值,认为价值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某种东西,与人无关,与主体无关。主观主义价值论则认为价值就是人的兴趣、欲望、情感的表达,与事物无关,与客体无关。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主体及其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价值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只有人才是价值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这是价值的本质。14、分析价值观: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展示与期盼?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不断地追求和创造价值,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和评价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基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对某类事物的价值以及普遍价值的根本看法,是关于如何区分好与坏、善与恶、符合意愿与违背意愿的总体观念,是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见解。价值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就内容来说,价值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价值原则;其二,价值规范;其三,价值理想。价值观总是和特定的主体相联系,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需要和自我意识是价值观形成的前提。价值观回答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价值关系、价值存在应然状态的展示和期盼,因而在主体的活动中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社会通过主导价值观不仅为自身提供了价值理想和奋斗目标,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引导个体的价值取向,从而制约着个体的价值选择和活动方向。同时价值观构成个体的心理定势,社会总是通过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告诉人们能够、应该、必须做什么,也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从而为人们的活动提供规则、和模式。每一个谁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导价值观,它造就了一种氛围,形成一种力量,并通过多种渠道使这种价值观内化成为社会成员的个人价值观,形成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塑造和凝聚社会成员。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共同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使人们在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形成价值共识,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它们反映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活动方式和利益关系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的价值观由此被挤压在同一个时空中,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表现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任何健康有序的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一个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社会,必须建设一个同经济基础以及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促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提供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凝聚社会的意志和力量,指引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自己的核心简直体系,它是与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和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5、分析社会实践的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这是因为:(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的三种类型即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分别构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结构。(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正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实践得以进行的自为存在形式,所以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就是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的根本点在于,从生产实践的内在结构既生产方式去理解和解拨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决定着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结构,从而形成了已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有机体。16、分析生产力的本质和特征?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这个变换过程,一方面是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不断地被“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不断被同化为人的体力、自然规律不断被同化为人的智力,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增强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社会生产力,构成生产力的本质。生产力的本质决定了生产力的特征,即生产力具有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第一,属人性。生产力不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超历史的预成的实体,而是形成于人的活动之中、人能够直接掌握的力量,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第二,客观性。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有精神因素的作用,但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从根本上说,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力量。第三,社会性。生产力的运行离不开个人的劳动能力。但是,生产力并不是个人劳动能力简单相加的“算术和”,而是个人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协作、分工等中介环节而形成的社会力量,即社会生产力。第四,历史性。劳动以人的需要为其内在动因,而人的需要又是历史地发展的。17、分析上层建筑一定要是和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体现着二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凡是在性质和形式上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和发展方向的上层建筑,就能够继续存在下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只有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才能形成正面效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概括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本质关系和主要内容。同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样,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依据,是制定自己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我国之所以要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因为政治对经济有巨大反作用,因而经济体制要求政治体制“一定要适合”自己。否则经济体制改革和运行就会停滞,会出现失序。18、分析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历史作用?社会革命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质变,其实质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就在于,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如果说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即根本性质的变化,那么,改革则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从根本上说,改革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采取的新措施。改革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当代中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其中,根本的就是从传统的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19、简述“全球问题”的哲学内涵?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因程度不同地触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利益而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具有全球性质,因而被称为“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深刻反映了社会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发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赋予人类改造自然的新手段、新形式,使社会对自然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急剧地扩大了。当人们在自然身上滥用科学技术的威力而又失去社会控制时,全球环境恶化就不足为怪了。“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科学与价值的矛盾。“全球问题”提出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定向问题。科学技术发展既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和谐的一面,但不合理的应用也会产生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冲突的一面。“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设计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社会认识和整体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20、简述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人的发展这一历史形态是同社会发展中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这一历史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人的发展这一历史形态是同社会发展中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这一历史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这一历史形态是同社会发展中的时间经济相适应的。这一历史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推荐精选推荐精选推荐精选
/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Word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