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代东北民族南下西进规律性运动考论_曲守成

2013-06-20 7页 pdf 229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5158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代东北民族南下西进规律性运动考论_曲守成 学习与探索 2000年第 2期 总第 127期 #黑龙江流域历史与文化# 古代东北民族南下西进规律性运动考论 曲守成 孟古托力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的迁徙遵循着南下西进这一规律,其中南下是主要的。其 南下西进的原因主要是:畜牧经济的脆弱性;人口繁衍增多; 政治斗争失利者求安全;中原物质 精神文明的吸引;中原皇朝的招迁和强迁;大一统思想的推动。古代东北民族的南下西进是向 心力和中华一体的表现,这一规律性运动加速了古代东北民族自身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作者曲守成, 1952 年生,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
古代东北民族南下西进规律性运动考论_曲守成
学习与探索 2000年第 2期 总第 127期 #黑龙江流域历史与文化# 古代东北民族南下西进规律性运动考论 曲守成 孟古托力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的迁徙遵循着南下西进这一规律,其中南下是主要的。其 南下西进的原因主要是:畜牧经济的脆弱性;人口繁衍增多; 政治斗争失利者求安全;中原物质 精神文明的吸引;中原皇朝的招迁和强迁;大一统思想的推动。古代东北民族的南下西进是向 心力和中华一体的现,这一规律性运动加速了古代东北民族自身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作者曲守成, 1952 年生,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长, 副研究馆员; 孟古托力, 1938 年生, 黑 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我国古代东北民族驻牧地区不断变动, 但并非 随意迁徙, 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对此先贤时人 已有所论述,但多是旁及, 或局限个别民族的变动。 本文就中国古代东北民族迁徙的基本规律等问谈 几点看法。 一、南下西进是东北民族迁徙中的规律 性运动 本文所论述诸族(确切说各共同体)的原驻牧地 区,就地域上而言均属东北边疆, 包括辽宁、吉林、黑 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及今天俄国远东部分地区。 (一)规律的提出 春秋之前,居住在东北西南部的山戎经常南下 攻掠燕齐郑等国。公元前 706 年, 山戎攻齐, 齐求救 于郑, 郑军大败山戎, / 获其二帅大良少良, 甲首三 百,以献于齐。0公元前 662 年, 齐桓公救燕伐山戎, 大胜。从凯旋/ 献戎捷0 (5左传6桓公六年、庄公三十年) 可知,俘虏甚众。这些俘虏也安置在今山东, 这是东 北民族较早南下之一例。 东部鲜卑原驻牧以鲜卑山 (一般定在今内蒙古 科右中旗西)为中心的地区。西汉武帝时,南下作乐 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东汉初年, 再次南下边塞 塞外。曹魏初,又南下辽东、辽西等郡。十六国南北 朝时期,继续南下, 进入中原。其中, 东部鲜卑慕容 部较典型。元康四年( 294 年)都于大棘城(今锦州市 附近) ,后迁至龙城(今朝阳 ) , 再迁至蓟 (今北京) , 又 迁至邺(今河南省安阳东北)。首都的迁动呈现明显 的西南向。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每次迁动, 大量 慕容鲜卑人均随行。从鲜卑山起西南下至邺, 按直 线计算也有 1 500 公里, 南下西进的幅度相当大。 橐离国王子东明南下, 渡掩 水 (今松花江中 游) ,在松嫩平原南部建夫余国。(王充: 5论衡6 , 卷二, 5吉验篇6 ;5三国志 # 魏志# 东夷传6 ) 东明建国决非一 人, 是以他为首一族人的行动。其后,该政权不断向 西南拓展, 西接鲜卑,南临高句丽。前期定都于今吉 林市东团山南城子, ¹ 后期向西南移都于今农安。 同时, 多次南进至乐浪郡、玄菟郡。从东明建国、该 政权发展和首都变动等方面看,南下西进是明显的。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具有悠久历史和重大影响的 民族之一。约于建昭二年(前 37 年)夫余人朱蒙南 下建高句丽政权, 都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五女山 城)。继之,向南、向西征服许多地区,又渡鸭绿江占 乐浪等郡, 相当于朝鲜半岛北部,并移都平壤。该政 权灭亡后, 约 20 多万高句丽人被南徙中原。高句丽 人驻地仍沿着南下西进的方向运动着。 隋朝大业中, 粟末 人突地稽/ 率勾便来部、 窟突始部、悦稽蒙部、越羽部、步护赖部、步步括利 部, 凡八部,胜兵数千人, 自夫余城西北举落向关内 附, 处之柳城。0 (5太平寰宇纪6 , 卷一二一)南下 400 余 公里。唐初, 该部众继续南下到幽州昌平。 渤海建国后, 向西、向南大幅度扩张。南与新罗 #133# ¹ 武国勋: 5夫余王城新考6 , 载5黑龙江文物 丛刊6 , 1983( 4)。 为邻,西与契丹相接。随之, 渤海人也就散居这些地 方。渤海国瓦解后,辽政权将 47 万渤海人西南迁至 梁水(今太子河)流域,并/ 实东平0 (今辽阳) , 还有西 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 ¹ 成为辽头下州和斡鲁朵 的重要成员。同时, 又/ 徙其名帐千余户于燕, 给以 田畴,捐其赋入0 (洪皓: 5松漠纪闻6 )。金代,部分渤海 人被强迁到山东。 金朝,由女真人组成的猛安谋克及其家属, 从黑 龙江、松花江流域陆续南下西进。/ 自燕之南, 淮陇 之北, 俱有之。0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6 , 卷一三八 ) 大体 分布在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安徽、陕西和甘肃 南部等地。据考, 近三分之一女真人进入中原。º 女真也遵循南下西进方向运动着。还有拓跋鲜卑、 契丹、蒙古、满等民族, 不仅南下西进, 而且都很典 型。乌桓、吐谷浑、奚、和室韦中的黑车子部、乌素固 部等的驻牧地区也都向西、向南迁动。 古代东北边疆民族驻牧地区的不断变动中, 南 下西进并非是偶然、个别的现象,而是被许多共同体 所遵循的、基本的运动方向, 至少为那些主要民族恪 守不移。这一现象中蕴含着它的必然性, 从而形成 不衰的律动,故称之规律性运动。 尽人皆知,任何规律都是有条件的, 也都有例外 的现象, 不能绝对化。如东胡驻牧东北西部广大地 区。亦曾南下攻燕,但燕国贤将秦开率兵/ 袭破走东 胡,东胡却千余里。0 (5史记6 , 卷一一 o , 5匈奴传6 ) 是 时,东胡没有再南下西进, 而是北退。金朝、元朝灭 亡后, 女真、蒙古之部分人从中原北返。尽管如此, 均不影响南下西进规律性运动之成立。另外拙文提 出这个规律,绝不意味东北边疆民族都走入中原, 而 是针对他们迁徙中的基本方向。有些民族虽南下西 进,但仅是该共同体中一部分进入中原等地区, 大部 分仍留在东北;还有些民族南下西进的幅度较小, 仍 没走出东北地区;另一些民族大体没有迁动, 一直驻 牧原来的范围内。 (二)南下与西进的关系 东北诸族南下,因受宽阔渤海之阻挡, 必须沿辽 西走廊、渤海西岸向西偏斜。段氏鲜卑、慕容鲜卑、 以突地稽为首的粟末 , 还有唐代侨置性羁縻州 府中的契丹、奚等之南下, 大都如此。但南下与西进 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可分两种类型。 1. 一次性南下和西进 诸共同体的迁徙, 当是男女老幼带着帐篷和包 括牲畜在内的财产的大规模行动。道路并非都畅通 无阻,高山深谷、沼泽大河等自然障碍不可避免。同 时, 常遇到强大势力, 又不肯假道。在这两种情况 下, 继续南下已不可能,不得不停止或转向西部。于 是出现西进情况。 一部分西进者择地安居下来, 不再南下, 至少无 大规模的南下举动。如西晋末年, 慕容鲜卑一支在 吐谷浑领导下, 由辽东徒河出发, 沿阴山山麓西南行 进, 长途跋涉 2 000多公里,来到/甘松之南, 洮水之 西0 (5隋6 ,卷八三,5吐谷浑传6 ) ,相当于今甘肃、青海 相邻之地。征服许多氐羌部落, 建立政权, 长期称 汗。被隋唐招为驸马, 并接受王封。后来虽有东向 移动, 但无值得注意的南下之举。类似情况, 还有南 下西进到阴山地区的室韦 (后来称之阴山鞑旦)等。 被强迁到中原及其边缘的山戎、高句丽人等, 也属于 一次性的南下和西进。这种情况不多。 2.多次性南下和西进 另一部分西进者虽择地驻牧, 但并不就此罢休, 而是等待时机再次南下。 拓跋鲜卑发源于大兴安岭北段, 今内蒙古鄂伦 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嘎仙洞是其中心。东汉初在第 一推寅带领下离开嘎仙洞, 西南迁至大泽(今达赉 湖)。七代后,约 163 ) 166年间, 第二推寅洁汾率部 众告别达赉湖地区西南下。是时, 强大的东部鲜卑 在长城一线/ 塞外0驻牧。长城内是有一定防御能力 的幽州刺史部和并州刺史部之辖区。拓跋鲜卑无力 赶走东部鲜卑, 只好沿着阻力较小的路线向西南移 动 1 000 多公里, 择力量薄弱的/ 匈奴之故地0 (5魏 书6 ,卷一, 5序纪6 ) 即阴山地区驻牧。在这里不断壮 大, 等待机会再次南下。一个半世纪过后, 永嘉四年 ( 310 年)通过与晋臣刘琨的关系南下到陉南五县地。 另一支即继续西进的拓跋鲜卑人, 于隆安元年 ( 397 年)建南凉政权, 一度定都西平 (今青海西宁 )。同 时, 道武帝率众下中山,夺邺城, 尽取黄河以北。5 世 纪 30 年代,西进灭北凉, 败西凉, 取甘肃西部广大地 区。不久, 拓跋焘率大军南下, 经略江淮。太平十一 年( 493 年) ,以拓跋鲜卑为主体的北魏政权从平城迁 都洛阳。在此前后, 跟随到洛阳地区的该族人约百 万, 再次南下 1 000 余公里。拓跋鲜卑人经多次南 下西进, 而遍布北部中国。 契丹原驻牧西拉木伦河流域。随其发展不断向 #134# ¹ º 罗贤佑: 5金元时期女真人的内迁及演变6, 载5民族研究6, 1984( 2)。 据孙进己等人统计, 参见王成礼5渤海简 史6 , 177 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四周拓展。其中, 意义之大、影响之深的是向南、向 西的开拓。阿保机建国前后征服西南邻居奚族。南 下受阻后便大幅度西进。不仅占领大漠南北, 而且 西进至新疆东部。同时, 仍然不忘南下, 20 多年后, 南下时机终于到来。天显十二年 ( 938 年)辽太宗接 管燕云,契丹人南下到中原北部十六州地。辽末, 耶 律大石率领契丹人等来到西域和中亚。蒙古汗国时 代,不少契丹人随军南下到云南。¹ 蒙古先世系蒙兀室韦,生活在望建河 (今额尔古 纳河)右岸的茂密森林里, 亦属东北民族。约 8 世纪 中期,其首领孛儿帖赤那率部众迁徙, 来到三河之源 / 不儿罕0山地区。(5蒙古秘史6 , 第一节) 在这里发展 壮大, 22 代过去了。当成吉思汗指挥的蒙古汗国大 军南下到中原边缘时, 是继续南下灭金、还是西进? 犹豫起来。颇有韬略的将军郭宝玉献策: / 中原势 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蕃勇悍可用, 宜先取之, 借以 图金, 必得志焉。0 (5元史6 ,卷一四九,5郭宝玉传6 ) 于是 具有高远理想的成吉思汗便率主力西进, 灭西辽, 征 中亚,席卷钦察。回师后才以主力南下, 亡夏灭金。 南下与西进的关系上, 郭宝玉的主张, 颇有代表性。 其后,再继续西进, 即长子西征; 再继续南下, 征服大 理,灭亡南宋。云南、中原、西域、中亚, 乃至欧洲东 部、钦察草原, 都有蒙古人。他们恪守南下 ) 西进 ) 再南下 ) 再西进的规律运动着。在东北诸族南下西 进的距离上,创/ 最高纪录0。 建州女真为满族先世, 原驻牧牡丹江下游。15 世纪逐步南下,定居佟家江、苏子河流域。首领努尔 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 年)建立后金政权, 定 都赫图阿拉 (今辽宁新宾 )。后金灭明已成既定方 针,但条件尚未成熟。前人开途示辙, 皇太极继轨前 辈即积极西进。天聪六年( 1632年)皇太极率大军西 进蒙古地区。林丹汗死后,皇太极继续扫荡漠南, 取 得巨大胜利。不仅粉碎明朝/ 以西虏制东夷0的战 略,而且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为其所用。从而部分 改变对明斗争的军事势态。崇祯十七年( 1644年)南 下进关,夺取中原政权。继续西进, 开拓西北。经康 雍乾三朝的努力, 终于巩固在新疆等地的地位。满 族人口随着战争的胜利而不断南下西进, 散居在河 北、山东、甘肃、宁夏、陕西、四川和北京等地。最南 达广州、台湾, 最西至新疆。南下幅度不亚于蒙古, 西进距离仅次于契丹、蒙古。满族也是沿着南下 ) 西进 ) 再南下 ) 再西进的轨迹运动着。 东北边疆诸族遵循南下西进的规律运动, 并非 一朝一夕就能结束, 而是有个漫长过程。女真族于 天庆四年( 1114 年)举兵反辽, 开始南下西进。天眷 三年( 1140 年)宋金议和, 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经 20多年努力方完成南下西进之过程。契丹人从 10世纪初期兼并南邻奚人开始南下西进, 经历南下 接管燕云, 大石西进中亚, 参加蒙古汗国军南到云 南,历经 300 多年。满族先世建州女真约于明洪武 年间从牡丹江下游南下西进, 乾隆年间才出现前文 的分布, 也用去 300 多年。东部鲜卑约于公元前 119 年从鲜卑山南下, 4世纪 30 年代始在中原建立政权, 经历 450 年。拓跋鲜卑先世约于东汉初年离开嘎仙 洞开始南下西进, 直至孝文帝定都洛阳, 大体完成迁 徙任务, 也经历 450 年。蒙古从离开额尔古涅昆起, 南下西进, 直至历次西征和亡金灭宋,构成蒙古人的 上述分布, 经历 500 多年。南下西进的过程, 有许多 不是一代人乃至一个朝代所能完成。每个阶段性迁 徙, 都是整个规律运动的组成部分,尚不足以显示全 过程。基此, 必须纵观历史长河, 打破朝代界线方可 看清整个程序。 从前文清楚地看到, 东北边疆诸族驻牧地区的 迁徙中, 当南下途中受阻, 或停止或西进。但其多数 并不就此罢休, 南下目标仍顽强地表现出来。在新 的情况下, 为继续南下做准备。一般言之, 西进是为 了寻找机会再次南下, 似可作为迂回性的措施。基 此, 南下西进的规律性运动中, 南下是基本的、核心 的部分; 西进是非基本的、辅助的部分。 东北古代诸族南下西进初期, 包括首领在内并 非都能认识、掌握本文论述的规律运动, 但必须遵 循, 这是规律的巨大威力。从不认识到模糊认识, 发 展到有意识地驾驭, 需要有一个过程。 二、南下的原因 东北地区, 东濒大海,北接千山万壑而又气候酷 寒。然而南面, 自古以来就与中原结成一体, 往来频 繁。西南, 与蒙古高原天然地联成一片,没有什么障 碍。如此地理形势限制了这里诸族北上和东去。于 是南下西进也就成为必然。形成这一规律的具体原 因, 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点。 (一)畜牧经济的脆弱性 上述各共同体中, 许多从事游牧生产, 这种生产 是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上。必须具备宽阔的草场和 一定的水源。/ 今日行而明日留, 逐水草便畜牧0, #135# ¹ 孟志东:5云南契丹后裔研究6 ,第三章第二 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 随水草放牧, 居无常处0(张德辉:5塞北纪行6 , 载5秋涧 文集# 玉堂嘉话6 ;5三国志6 ,卷三 o ,5魏书#乌桓传6 ) , 当 是游牧生产和自然条件紧密关系的写照。然而并非 年年都能保证足够的水草, 自古就有多种自然灾害。 据统计,每隔四五年总要发生一次颇具规模的旱风 雪霜火和瘟疫等灾害。¹ 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 一旦遇到上述灾害, 牲畜所需的水草和人们的食物 饮水就要严重缺乏,人畜饥饿、瘟疫乃至死亡。元定 宗三年( 1248 年) ,草原/ 大旱, 河水尽涸, 野草自焚, 牛马死者八九,人不聊生。0(5元史6 ,卷二,5定宗纪6 )这 是定宗朝衰弱的重要原因。古代游牧经济经不起灾 害频频打击,同时生产周期长, 恢复较慢, 它带有明 显的脆弱性。出路何在? 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使其不能不考虑为摆脱严酷环境而南下求生存, 至 少是一条重要出路。游牧人随着眼界开阔, 南下要 求也就越发强烈。 驻牧/ 大泽0地区的拓跋鲜卑先世, 发展后深感 空间狭小, 并且/ 厥土昏冥沮如0。此语道出当时环 境不甚理想,同时还包括自然灾害造成的种种损失。 就是今天, 该湖东南还有广阔的沼泽地(沮如)。故 首领 率部众离开这个/ 荒遐0之地, 继续南下以求 新的环境。唐万岁通天元年( 696 年)/ 天下大旱0, 契 丹驻牧地西拉木伦河流域尤其严重, 人畜饥饿。营 州都督赵文 / 不加赈给0 (5旧唐书6 ,卷六, 5则天皇后 纪6 ;5资治通鉴6 ,卷二 o 五, 万岁通天元年五月) , 于是首 领李尽忠举兵反唐, 率部众南下, 深入到冀赵瀛等 州。 (二)人口繁衍 森林里从事狩猎的共同体需要的空间更大。一 般情况,约 30 平方公里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可提供一 人一年的生活所需。起初 , 森林既可维持狩猎民的 生活,又不妨害野生动物繁殖,二者形成协同共栖的 关系。然而随着人口增长 , 森林中野生动物日益不 足,于是狩猎民生活出现了困难。为此必然寻求更 好的生活空间。东北地区大片森林几乎均集中在北 部和东部。基此, 每隔若干年总有部分狩猎民走出 莽莽林海,来到森林南部和西南部之边缘即草原地 区,出现南下西进现象。他们也就由森林狩猎民转 化为草原游牧民。 蒙兀室韦原生活在额尔古涅昆的森林中, 从事 狩猎。久而久之, 所占的地域显得日益狭小不够使 用,无疑是人口/ 繁衍0造成的。于是便发生孛儿帖 赤那率部众走出森林,南下西进,来到三河之源的壮 举。其实第一推寅率拓跋鲜卑先世离开嘎仙洞, 踏 入呼伦贝尔草原, 也是与人口繁衍有关。 就人口密度而言, 南部比北部大得多, 为何用南 下办法解决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问题? 南下的共同 体必须有个重要转变, 由狩猎变游牧。据统计,百亩 草场上的牲畜可维持一个牧民一年的生活。由狩猎 变游牧, 可用相同面积的空间维持 450 倍以上的人 口。故南下西进也是森林狩猎民的人口与生态平衡 的自我调节机制。我国古代北方 3 亩农田足可以提 供一人一年所需要的粮食。发展农业, 可在相同数 量的土地上比游牧生产增加 30 多倍的人口。牧转 农的途径之一是南下, 因为南部的气候、雨量、水利 等比北部更适合农业。原以游牧为主的慕容鲜卑, 于元康四年( 294年)再次南下,定都大棘城,并/ 教以 农桑0 (5晋书6 ,卷一 o 八,5慕容 载记6 ) ,基本结束游牧 生活。契丹人口在唐初为 22 万, 辽建立前夕为 75 万,统和十八年( 1000 年)达到 100 万。º 这两个民 族的人口如此发展, 也是其南下西进的原因之一, 同 时必然产生重农观念。 (三)政治斗争失利者南下西进以求安全 东北诸族间、各族内部间, 政治军事斗争时有发 生, 甚至相当激烈、残酷。胜利者称王称霸, 掠夺人 口财富, 抢占优良草场和森林狩猎区。失败者被奴 役乃至被屠杀, 命运常是悲惨的。某些不甘心屈辱 和死亡的失败者常率领部众远走他乡, 脱离斗争漩 涡, 来到易于取得生活出路的南部和西部。如此, 既 可避开打击以求安全, 又有新的发展条件。 段氏鲜卑原驻牧辽西郡、北平郡, 相当于今朝 阳、秦皇岛一带。由于在混战中不断失利, 而南下以 避。初建牙辽西阳乐(今朝阳与义县之间)。建兴元 年( 313 年) ,为避兵锋而西移令支(今河北迁安)。继 之, 为躲拓跋鲜卑打击西南奔乐陵(今山东盐山县)。 不久, 因冉闵之乱,又/ 南移,遂居齐地0 (5北史6 ,卷九, 5徒何段六眷传6 )。这支鲜卑人因斗争的连续失利而 一再南下。 契丹征服奚族后, 不愿被奴役的数千帐奚人在 酋长去诸率领下, 毅然离开经营多年的老哈河流域, 西南行, 来到妫州北部(今河北怀来北) , 建立半独立 政权, 史称西部奚。先后求得燕地军阀刘守光和后 唐的保护, 在刘燕、后唐与辽的矛盾斗争中生存。辽 #136# ¹ º 参见孟广耀5契丹族人口探讨6, 载5辽金史 论集6 ,第七集, 中州古籍社, 1995。 兴亚院政务部:5秘# 蒙疆畜牧状况调查6, 第 26 卷, 236 页, 1941。 末,奚族首领萧干在箭 山 (今秦皇岛市东北) 建国 称帝。这个小政权何能经得起金军打击! 于是萧干 率部众南下,出卢龙岭, 进入北宋刚刚接管的燕京北 部,克景州、蓟州,连败北宋军,直逼燕京。奚族两次 南下西进,均发生在政治军事斗争失败之后, 为了求 取新的环境。 (四)中原物质精神文明之吸引 在古代 ,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总比东北边疆高 些、好些, 并且生活出路宽些。东北地区的闭塞、落 后程度,越往北越严重。基此, 东北诸族对先进、繁 华的中原产生了向往之情而心向中原。这是形成向 心力的因素之一。隋代, / 辽东诸国, 或衣服参冠冕 之容, 或饮食胡俎豆之器0 , 这种服装和器具无疑来 自中原。同时,那些/ 好尚经术, 爱乐文史, 游学于京 都者,往来继路, 或亡没不归。0 (5隋书6 ,卷八一,5东夷 传6史臣曰)当这种欲望越发强烈时, 又在其他因素配 合下,便不时南下, 进而发展为南到中原居住。 平城(今大同市北)曾是北魏首都。契丹莫弗纥 何辰前来/ 奉献0 , 沿途,特别是在平城所见所闻, 大 开眼界。/ 归而相谓, 言国家之美, 心皆忻慕, 于是东 北群狄闻之,莫不思服。0(5魏书6 ,卷一 o o ,5契丹传6 ) 无怪契丹人具有较大的向心力, 不断谋求南下。以 突地稽为首的粟末 /悦中国(指中原)风俗, 请被 冠带0 ,表现了对中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强烈向 往。隋炀帝/ 赐以锦绮而褒宠之。0 (5隋书6 , 卷八一, 5 传6 )这种欲望是促其南下降隋和降隋后再南下 的原因之一。金政权原都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 城市) ,天德三年 ( 1151 年)南迁 1 000 余公里的燕 京,大量女真人随之到这里。迁都是为了/ 强效华 风0 , / 光宇中土0 (5海陵王:5修汴京大内诏6 , 载5大金国 志6,卷一四) , 即接受中原高度发展的物质精神文明。 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之位时, 虽然/ 武功迭兴0 , 但深感 / 文治多缺0(5元史6 ,卷四,5世祖本纪 (一)6 ) , 泛指缺少 中原物质、精神文明。于是南下建都于开平(今内蒙 古正蓝旗北) , 不久,再南下定都今北京。 (五)中原皇朝的招迁和强迁 元狩四年(前 119 年) 汉武帝/ 遣骠骑将军霍去 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 西、辽东五郡塞外。0 (5后汉书6 , 卷九 o , 5乌桓传6 ) 是 时,乌桓正想南下, 于是便从乌桓山 (今内蒙古阿鲁 科尔沁旗北)地区来到西拉木伦河南岸 ,沿上述五郡 北部的狭长地带驻牧。招迁目的系为了利用这支不 可忽视的力量,在直辖领土北构筑坚固/ 防线0 , 以打 击强大的匈奴左翼, 并截断匈奴骑兵南下之通道。 建武二十五年( 49 年)乌桓降东汉。大量乌桓人南下 入塞, 同时西进到鄂尔多斯, 布列其间诸郡, 特给衣 食、土地,使之安心耕种。隋末唐初, 河北、河南和山 东是战乱中心, 人口非正常死亡较多, 密度大减。唐 初, 敞开这些地区, 招纳边疆民族以实之。于是契 丹、奚、 等东北民族纷纷南下到这里。唐朝尊重 其习俗, 特设许多侨置性质的羁縻州府以处之。被 招迁者的南下, 当是被动和主动的结合。 太和五年( 370 年 )前秦克邺城灭前燕, 徙其王 / 1慕容2 及其王公臣下并鲜卑四万余户于长安。0 (5晋书6 ,卷一一 o ,5慕容 载记6) 这支南下到中原的鲜 卑人又向西南移动约 500 公里。北齐文宣帝主持的 天保四年( 552年)之战,俘虏契丹十万余口, 驱之南 下, / 皆分置州县0。(5北齐书6 ,卷二,5文宣帝纪6 )总章 二年( 669年)迁战败者高丽户/三万八千三百0于/ 江 淮以南及山南、并、凉以西诸州空闲处安置。0 (5三国 史记6 ,卷二二;5旧唐书6 , 卷五,5高宗纪( 下)6 ) 后三次迁 徙, 是战争胜利者对失败者的一种处理方式, 南下西 进者是被动的, 带有强制因素,故以/ 强迁0称之。 (六)大一统思想的推动 大一统思想既不是儒家独有, 又不为汉族垄断。 东北民族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 也产生之, 并有效地 推动其南下西进。 燕王慕容 高唱: /闻有二臣, 不闻有二主0的调 子, 决心/ 并吞强虏0 ,以解/四海, ,倒悬之急0。咸 康四年( 38 年)石虎率大军围 于棘城,左右劝降, 反驳: / 孤方取天下, 何以降人0 (5晋书6 ,卷一 o 九, 5慕 容 载记6 )。在被俘的危险之际, 仍不忘夺取天下。 在大一统思想推动下, 果能南下败石赵, 西进攻宇 文, 击段部。 都于盛乐的拓跋 势力, 仅辖一隅之地。这位 27岁的鲜卑族领袖于天兴元年( 398 年)表示如下决 心: 欲趁/天下分裂, 诸华乏主0之机, / 躬率六军、扫 平中土0 (5魏书6 ,卷三,5太祖纪6 )。这种思想不断推动 他下中山, 荡击黄河之北等一系列行动。 海陵王声言: /天下一家, 然后可以为正统。0 (5金 史6 ,卷一二九,5李通传6 ) 在西湖图上题诗: / 万里车书 尽会同, 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 立马吴 山第一峰。0(5三朝北盟会编6 ,卷二四二,5正隆事迹6 ) 强 烈的大一统思想有力地推动他迁都中原, 正隆南征 等行动。 金章宗卒, 允济即位。金使持新帝即位诏书到 附属国蒙古。对此, 成吉思汗/ 南面唾0 , 拒拜, 并说: / 此等庸懦亦为之邪,何以拜为!0 (5元史6 ,卷一,5太祖 #137# 纪6 )已露出取代金朝的大一统思想。忽必烈在即大 汗之位5诏书6上云: / 天下大业0 , / 止予一人0。/ 万 里左右,名王巨臣 ,不召而来者有之, 不谋而同者皆 是。0(5元史6 ,卷四, 5世祖纪( 一)6 ) 成吉思汗不断南下 和大幅度西进,忽必烈南下灭宋,统一全国等均在大 一统思想指导下实现的。 在南下西进规律性运动的原因中, 这个民族是 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 那个民族是其中的另一个 或另几个。即使同一民族 , 这一时期的原因和那一 时期的原因并非完全一致。如将原因中的(一) (二 ) (四)结合起来考虑,就可发现两种力量 :其一,南部、 特别是中原对东北边疆诸族不断发出强大的吸引 力;其二, 东北边疆诸族出于生存、生活和发展等需 要,对南部、特别是中原产生强大的向心力。两股力 量是同向的,很容易结合起来, 一般言之, 当是东北 边疆诸族南下西进的基本原因。 东北诸族履践这种规律性运动, 多数情况下是 使用和平方式。虽有时使用武力征服的手段, 但并 非完全伴随冲突、杀掠乃至战争,更不是将土著全部 驱走。即使是武力征服, 也要交替运用招降手段。 故南下西进者常与当地人杂居,或大杂居, 小集居。 三、南下西进的性质和影响 (一)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探讨南下西进的性质 在落后的封建观念中 , 认为少数民族理应生活 在/ 环列九州0 的/ 荒服地区0。一旦跨出上述界线、 特别是对南下中原的行动, 便认定为/ 乱华0 , / 荡国 入寇0 , / 异民族入侵0 等。这种观念, 至今仍有一定 影响。今天仍受这种封建观念影响和束缚来评论历 史上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 显然是不正确的, 不利 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另外, 某些外国 学者也大做文章, 甚至不惜歪曲历史史实。日本学 者白鸟库吉认为: / 中国的历史, 就是我常常说到的, 由于南北两大势力的对立, 驰张兴废, 消张伸退, 来 展开局面的历史。0 ¹ 可概括为/ 南北对抗论0。认 为东北边疆诸族不断南下西进, 正是所谓/南北对抗 论0具体表现。 我国许多民族居住区常呈现出稳定性, 各自在 相应区域生息、繁衍。通过辛勤劳动, 开发家乡, 创 造物质精神文明。从而产生热爱、眷恋乡土的观念, 这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可贵的思想意识。然而 各族住地的稳定性并非一成不变 ,在历史长河中, 或 扩大,或缩小, 或转移。中原是汉族传统居住区, 并 形成稳定性。但其稳定性是有明显的相对性。又历 朝历代的汉人并非完全居住在中原或扩大后的中 原。其他民族的驻牧地区, 也大体如此。至于那些 时分时合、时隐时现的游牧、狩猎共同体驻牧地区之 不稳定性更为明显。 今天理当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 以各民族一律 平等的原则, 评论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 基此, 应毫不犹豫地摒弃大汉族主义正统观念,同时 也应警惕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情绪。作为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 中原地区并非汉族独占,正如东北地区决 非东北民族所垄断一样。中原地区和东北边疆等都 是中华民族共同所有的土地。更不应当只准我到你 那里去,不准你到我这里来。民族地区/ 封闭论0 历 来为我们祖先所反对, 何况今天! 在探讨东北边疆民族南下西进性质时, 应当跨 越民族和时空界线, 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 既要看到 中华诸族住地的稳定性, 又应考虑相对性; 既要理解 民族自身的乡土情怀, 更要紧紧把握整个中华民族 的乡土情怀即祖国观念; 既不该掩饰南下西进中的 某些粗暴手段, 又应当着眼于不同的迁徙方式。这 些边疆民族南下西进, 除少量契丹人、蒙古人进入中 亚、欧洲外,大体是在中国版图内的迁徙活动, 他们 来到中原或其他地区, 犹如中原汉族和其他地区民 族进入东北边疆一样, 都属于中国内部事务, 这种性 质必须肯定。中华民族是个/ 大家庭0 , 上述变动如 兄弟间住地的自我调整。历史上, 对于条件较好的 住地,兄弟间既有容纳、谦让, 又有抢夺、占领, 不足 为怪。还应当看到, 东北诸族南下西进的规律性运 动, 是向心力和中华一体的表现。这种力量和观念 是可贵的, 它能够转化为巨大的凝聚力。中国之所 以不是简单的联合体, 就在于具有如此的凝聚力和 一体观念。因此, 东北边疆民族南下西进, 不宜用 / 乱华0、/ 荡国入寇0、/ 异民族入侵0 等语句表示, 也 不能把这种现象说成/ 北势力0与/ 南势力0对抗。 (二)东北民族南下西进的影响 古代东北边疆民族迁徙中规律性运动影响广泛 而深远, 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加速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从嘎仙洞出土的骨 、石 、和陶片等实物看, 拓跋鲜卑先世基本处于原始社会阶段。西南迁到呼 伦贝尔后, 受到较先进民族的影响, 经济显著发展。 在这里, 该共同体留下许多墓葬。其中,扎赉诺尔墓 #138# ¹ 5塞外民族# 序论6 ,载5白鸟库吉全集6 , 卷 四。 群出土复杂多样铁器 66 件, 还有织锦、丝绸、漆器、 规矩镜和/ 腐烂的谷壳0等。他们不仅有铁制工具、 武器和农业生产, 而且还有与外部的交换活动。¹ 嘎仙洞时期,继承方式不清。呼伦贝尔时期, 献帝 将酋长位传给儿子洁汾。传子世袭是氏族社会和阶 级社会的/ 分水岭0 , / 是拓跋鲜卑王权确立的一个标 志0。献帝 / 七分国人0, 使诸兄弟摄领各部。意味 / 越出氏族社会民主制0 º 。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 说明,这时拓跋鲜卑先世发展了,已从原始社会过渡 到阶级社会,这无疑是由向西南迁徙而引发的。 慕容鲜卑不断南下, 重农观念随之增长。慕容 认为: /稼穑者,国之本也, 不可以不急。0这里原无 桑蚕, 慕容 / 通于晋, 求种江南0 , 植于平州。慕容 继续南下,招徕汉人, 优待知识分子, / 劝课农桑0 , 兴/ 沟洫灌溉0 之利, 减轻赋税, 注意/ 百工商贾0。 ( 5晋书6 ,卷一 o 八,5慕容 载记6; 5晋书6 ,卷一 o 九, 5慕 容 载记6 )故慕容部迅速壮大起来。东击高句丽, 北 并宇文, 开地三千里, 益民十万户, 成为东北强国。 嗣后,继续领导鲜卑等南下, 乘中原混乱之机, 扫荡 群雄。南下后,很短时间内就跨入封建社会。 突地稽率部分粟末 人多次南下, 后来住昌 平。深受中原物质精神文明之熏陶,社会发展很快。 其子李谨行已成巨富。/ 家僮至数千, 以财自雄, 夷 人畏之。0( 5新唐书6 ,卷一一 o ,5李谨行传6 ) 契丹、女真、蒙古、满四族, 随其南向的军事胜利 而不断南下。在大千世界里, 视野日益开阔, 人口迅 速增长。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均得到很快地发展。 封建化日益加深。前二者雄踞我国北部广大地区, 后二者完成国家统一大业, 为祖国和中华民族做出 卓越贡献。他们也就成为我国乃至东北的强大民 族。仅就这四个民族而言, 越强大, 南下幅度就越 大。能否南下与自身的进步、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仍驻牧东北发源地,虽然也能发展, 但不易超越森 林狩猎和草原游牧之窠臼; 也难谱写中国历史的光 辉篇章,更谈不上有震动东北亚乃至世界的壮举。 2. 促进民族融合 东北民族南下西进的沿途, 常征服许多氏族、部 落等共同体,以补充自己。由不同的语言、血胤之统 一体逐渐成为融合体。 拓跋鲜卑先世西南迁到呼伦贝尔后, 与驻牧在 这里的高车、匈奴等部杂居、通婚, 也就无法保证自 身血统的纯洁。对遗留在扎赉诺尔人骨之鉴定说明 / 含有某些匈奴血统0 » 。献帝 / 七分国人0 即将部 众分为七部, 连同后增加的二部及核心部共十部 (姓)。据考, 其中的纥骨氏、乙旃氏是高车人, 普氏 是匈奴人, 侯氏也可能是匈奴人。是时,该共同体已 成为拓跋鲜卑先世与高车、匈奴等不同血统组成的 民族融合体。继续南下到/ 匈奴故地0后, 特别是献 帝 孙子拓跋力微时, 更多的匈奴、高车人被融合。 由于长期大规模融合, 拓跋鲜卑人口迅速增加,进一 步壮大。 西南迁到三河之源的蒙兀室韦, 在几个世纪中, 便容纳克烈、乃蛮、塔塔儿、汪古、蔑儿乞、兀良哈等 共同体, 还有党项羌、契丹等部分人。经反复杂化, 至 1206 年发展成蒙古族。人口增加到 150 万。其 血胤是蒙古高原诸族发展变化的集大成者。 南下西进过程中, 几乎都有民族融合的记载。 南下到中原的东北各共同体, 都毫无例外地与世代 生活在这里的汉族杂居, 互相往来,取长补短乃至通 婚。正常情况下, 落后者向先进者学习较多。于是 南下者逐渐放弃本身的一些特点, 与汉族共同性越 来越多, 最后融合在汉族中。乌桓、奚、以突地稽为 首的粟末 等消失了。慕容鲜卑、拓跋鲜卑、段氏 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等以/ 征服者0身份南下中 原的诸族, 除部分外,也融合在汉族中。尽管个别民 族统治者有时推行民族隔离歧视政策, 但融合趋势 是无法阻挡的。因被融合而消失的民族, 并非/ 悲 剧0 ,而是遵循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之运动。他们及 其后代, 以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名义仍活跃在祖国大 地上。照样是中华民族/ 大家庭0的成员。 我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都能给汉 族乃至中华民族增加遒逸豪纵的素质, 带来新的精 神面貌。魏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大动荡, 旧史家称 作/ 五胡乱华0。其实它是我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 期, 中原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血统再次混化,农业 文化与草原狩猎文化进一步交流。包括来自东北的 乌桓、鲜卑等民族消失了,从而铸造隋唐时代的中国 人。这个时代的中国人, 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 方面创造空间的伟业。所谓/ 五胡乱华0 , 是乱了沉 闷、平淡的旧中华,为谛造朝气蓬勃的新中华提供条 件, 奠定基础。上述诸族消失或部分消失之同时, 迎 来另一次民族大融合。 1责任编辑:崔广斌2 #139# ¹ º » 潘其凤、韩康信: 5东汉北方草原游牧民人 骨的研究6 ,载5考古学报6, 1982( 1)。 参见曹永年5早期拓跋鲜卑的社会状况和 国家建立6 ,载5历史研究6, 1987( 5)。 参见宿白5东北内蒙古地区鲜卑遗址6 , 载 5文物6 , 1977( 5)。
/
本文档为【古代东北民族南下西进规律性运动考论_曲守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