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学案全集

2019-05-15 50页 doc 18MB 1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卓然79

暂无简介

举报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学案全集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教案全集目录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1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精品教案---15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精品教案---20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精品教案---275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精品教案---346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元素...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学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教案全集目录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1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精品教案---15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精品教案---20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精品教案---275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精品教案---346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3)非负奇数;(4)方程的解;(5)某校2007级新生;(6)血压很高的人;(7)著名的数学家;(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belongto)A,记作:aA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4A,等等。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例题讲解:例1.用“∈”或“”符号填空:(1)8N;(2)0N;(3)-3Z;(4)Q;(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A,印度A,英国A。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三)课堂练习:课本P5练习1;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作业布置:1.习题1.1,第1-2题;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课后记: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及表示。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如:{1,2,3,4,5},{x2,3x+2,5y3-x,x2+y2},…;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3.元素不能重复;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   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4)方程组的解组成的集合。思考2:(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一般格式:如:{x|x-3>2},{(x,y)|y=x2+1},{x︳直角三角形},…;说明:1.课本P5最后一段话;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x2+3x+2}与{y|y=x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例2.(课本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3)方程组的解。思考3:(课本P6思考)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二).课堂练习:1.课本P6练习2;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3.集合A={x|∈Z,x∈N},则它的元素是。4.已知集合A={x|-3<x<3,x∈Z},B={(x,y)|y=x+1,x∈A},则集合B用列举法表示是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实例入手,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作业布置:1.习题1.1,第3.4题;2.课后预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课后记:课题: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4)了解空集的含义。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弄清楚属于与包含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如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10以内3的倍数;(2)1000以内3的倍数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0N;Q;-1.5R。思考1: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二、新课教学(一).子集、空集等概念的教学: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1),;(2),;(3),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1.子集的定义: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记作:读作:A包含于(iscontainedin)B,或B包含(contains)A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时,记作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如:(1)中2.集合相等定义:如果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则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即若,则。如(3)中的两集合。3.真子集定义:若集合,但存在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subset)。记作:AB(或BA)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如:(1)和(2)中AB,CD;4.空集定义: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set),记作:。用适当的符号填空:;0;;思考2:课本P7的思考题5.几个重要的结论:(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3)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4)对于集合A,B,C,如果,且,那么。说明:1.注意集合与元素是“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集合与集合是“包含于”“不包含于”的关系;2.在有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空集的地位。(二)例题讲解:例1.填空:(1).2N;N;A;(2).已知集合A={x|x-3x+2=0},B={1,2},C={x|x<8,x∈N},则AB;AC;{2}C;2C例2.(课本例3)写出集合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例3.若集合BA,求m的值。(m=0或)例4.已知集合且,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三)课堂练习:课本P7练习1,2,3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图直观地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注意包含与属于符号的运用。作业布置:1.习题1.1,第5题;2.预习集合的运算。课后记: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㈠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2)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3)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已知A={1,2,3},S={1,2,3,4,5},则AS;{x|x∈S且xA}=。2.用适当符号填空:0{0};0Φ;Φ{x|x+1=0,x∈R}{0}{x|x<3且x>5};{x|x>6}{x|x<-2或x>5};{x|x>-3}{x>2}二、新课教学(一).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思考1.考察下列集合,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1),;(2),;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6.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unionset)。记作:A∪B(读作:“A并B”),即用Venn图表示:这样,在问题(1)(2)中,集合A,B的并集是C,即=C说明:定义中要注意“所有”和“或”这两个条件。讨论:A∪B与集合A、B有什么特殊的关系?A∪A=,A∪Ф=,A∪BB∪AA∪B=A,A∪B=B.巩固练习(口答):①.A={3,5,6,8},B={4,5,7,8},则A∪B=;②.设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则A∪B=;③.A={x|x>3},B={x|x<6},则A∪B=。7.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B的交集(intersectionset),记作A∩B(读“A交B”)即:A∩B={x|x∈A,且x∈B}用Venn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与B的交集)常见的五种交集的情况:讨论:A∩B与A、B、B∩A的关系?A∩A=A∩Ф=A∩BB∩AA∩B=AA∩B=B巩固练习(口答):①.A={3,5,6,8},B={4,5,7,8},则A∩B=;②.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则A∩B=;③.A={x|x>3},B={x|x<6},则A∩B=。(二)例题讲解:例1.(课本例5)设集合,求A∪B.变式:A={x|-5≤x≤8}例2.(课本例7)设平面内直线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的位置关系。例3.已知集合是否存在实数m,同时满足?(m=-2)(三)课堂练习:课本P11练习1,2,3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实例入手,引出交集、并集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图直观地把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要注意数轴在求交集和并集中的运用。作业布置:3.习题1.1,第6,7;4.预习补集的概念。课后记: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了解全集、补集的意义,(2)正确理解补集的概念,正确理解符号“”的涵义;(3)会求已知全集的补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教学重点:补集的有关运算及数轴的应用。教学难点:补集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符号分别是怎样的?2.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3.交集和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4.讨论:已知A={x|x+3>0},B={x|x≤-3},则A、B与R有何关系?二、新课教学思考1.U={全班同学}、A={全班参加足球队的同学}、B={全班没有参加足球队的同学},则U、A、B有何关系?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集合B是集合U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一).全集、补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8.全集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set),记作U,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9.补集的定义: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set),记作:,读作:“A在U中的补集”,即用Venn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在全集U中的补集)讨论:集合A与之间有什么关系?→借助Venn图分析巩固练习(口答):①.U={2,3,4},A={4,3},B=φ,则=,=;②.设U={x|x<8,且x∈N},A={x|(x-2)(x-4)(x-5)=0},则=;③.设U={三角形},A={锐角三角形},则=。(二)例题讲解:例1.(课本例8)设集,求,.例2.设全集,求,,。(结论:)例3.设全集U为R,,若,求。(答案:)(三)课堂练习:课本P11练习4归纳小结:补集、全集的概念;补集、全集的符号;图示分析(数轴、Venn图)。作业布置:习题1.1A组,第9,10;B组第4题。课后记:课题:集合复习课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集合、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2)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3)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集合的相关运算。教学难点:集合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提问:什么叫集合?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哪些?2.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补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图形语言如何表示?3.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集合?有何性质?3.交集、并集、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4.集合问题的解决方法:Venn图示法、数轴分析法。二、讲授新课:(一)集合的基本运算:例1:设U=R,A={x|-5<x<5},B={x|0≤x<7},求A∩B、A∪B、CA、CB、(CA)∩(CB)、(CA)∪(CB)、C(A∪B)、C(A∩B)。(学生画图→在草稿上写出答案→订正)说明:不等式的交、并、补集的运算,用数轴进行分析,注意端点。例2:全集U={x|x<10,x∈N},AU,BU,且(CB)∩A={1,9},A∩B={3},(CA)∩(CB)={4,6,7},求A、B。说明:列举法表示的数集问题用Venn图示法、观察法。(二)集合性质的运用:例3:A={x|x+4x=0},B={x|x+2(a+1)x+a-1=0},若A∪B=A,求实数a的值。说明:注意B为空集可能性;一元二次方程已知根时,用代入法、韦达定理,要注意判别式。例4:已知集合A={x|x>6或x<-3},B={x|a<x<a+3},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三)巩固练习:1.已知A={x|-2<x<-1或x>1},A∪B={x|x+2>0},A∩B={x|1<x≦3},求集合B。2.P={0,1},M={x|xP},则P与M的关系是。3.已知50名同学参加跳远和铅球两项测验,分别及格人数为40、31人,两项均不及格的为4人,那么两项都及格的为人。4.满足关系{1,2}A{1,2,3,4,5}的集合A共有个。5.已知集合A∪B={x|x<8,x∈N},A={1,3,5,6},A∩B={1,5,6},则B的子集的集合一共有多少个元素?6.已知A={1,2,a},B={1,a},A∪B={1,2,a},求所有可能的a值。7.设A={x|x-ax+6=0},B={x|x-x+c=0},A∩B={2},求A∪B。8.集合A={x|x2+px-2=0},B={x|x2-x+q=0},若AB={-2,0,1},求p、q。9.A={2,3,a2+4a+2},B={0,7,a2+4a-2,2-a},且AB={3,7},求B。10.已知A={x|x<-2或x>3},B={x|4x+m<0},当AB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归纳小结:本节课是集合问题的复习课,系统地归纳了集合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及其有关运算,并进一步巩固了Venn图法和数轴分析法。作业布置:5.课本P14习题1.1B组题;6.阅读P14~15材料。课后记:课题:函数的概念(一)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实例,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3)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此时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二、讲授新课:(一)函数的概念:思考1:(课本P15)给出三个实例:A.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5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米)与时间t(秒)的变化规律是。B.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见课本P15图)C.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八五”以来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见课本P16表)讨论:以上三个实例存在哪些变量?变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归纳:三个实例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与唯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记作:函数的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1)一次函数y=ax+b(a≠0)的定义域是R,值域也是R;(2)二次函数(a≠0)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B;当a>0时,值域;当a﹤0时,值域。(3)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值域是。(二)区间及写法:设a、b是两个实数,且a<b,则:(1)满足不等式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2)满足不等式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3)满足不等式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表示为;这里的实数a和b都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数轴表示见课本P17表格)符号“∞”读“无穷大”;“-∞”读“负无穷大”;“+∞”读“正无穷大”。我们把满足的实数x的集合分别表示为。巩固练习:用区间表示R、{x|x≥1}、{x|x>5}、{x|x≤-1}、{x|x<0}(学生做,教师订正)(三)例题讲解:例1.已知函数,求f(0)、f(1)、f(2)、f(-1)的值。变式:求函数的值域例2.已知函数,(1)求的值;(2)当a>0时,求的值。(四)课堂练习:1.用区间表示下列集合:2.已知函数f(x)=3x+5x-2,求f(3)、f(-)、f(a)、f(a+1)的值;3.课本P19练习2。归纳小结:函数模型应用思想;函数概念;二次函数的值域;区间表示作业布置:习题1.2A组,第4,5,6;课后记:课题:函数的概念(二)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并能用“区间”的符号表示;(2)掌握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3)掌握判别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教学重点: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教学难点: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什么叫函数?其三要素是什么?函数y=与y=3x是不是同一个函数?为什么?2.用区间表示函数y=ax+b(a≠0)、y=ax+bx+c(a≠0)、y=(k≠0)的定义域与值域。二、讲授新课:(一)函数定义域的求法: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用区间表示)⑴f(x)=;⑵f(x)=;⑶f(x)=-;学生试求→订正→小结:定义域求法(分式、根式、组合式)说明:求定义域步骤:列不等式(组)→解不等式(组)*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求法:(1)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求f(g(x))的定义域;求法:由a<x<b,知a<g(x)<b,解得的x的取值范围即是f(g(x))的定义域。(2)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求法:由a<x<b,得g(x)的取值范围即是f(x)的定义域。例2.已知f(x)的定义域为[0,1],求f(x+1)的定义域。例3.已知f(x-1)的定义域为[-1,0],求f(x+1)的定义域。巩固练习:1.求下列函数定义域:(1);(2)2.(1)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求的定义域;(2)已知函数f(2x-1)的定义域为[0,1],求f(1-3x)的定义域。(二)函数相同的判别方法:函数是否相同,看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例5.(课本P18例2)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1);(2);(3);(4)。(三)课堂练习:1.课本P19练习1,3;2.求函数y=-x+4x-1,x∈[-1,3)的值域。归纳小结:本堂课讲授了函数定义域的求法以及判断函数相等的方法。作业布置:习题1.2A组,第1,2;课后记:课题:函数的表示法(一)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了解三种表示方法各自的优点;(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教学重点: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教学难点: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2.讨论:初中所学习的函数三种表示方法?试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二、讲授新课:(一)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课本P15给出的三个实例,说明三种表示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点: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1.2.1的实例(1);优点:简明扼要;给自变量求函数值。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1.2.1的实例(2);优点:直观形象,反映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1.2.1的实例(3);优点:不需计算就可看出函数值,如股市走势图;列车时刻表;银行利率表等。例1.(课本P19例3)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2元,买x(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例2:(课本P20例4)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六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甲 98 87 91 92 88 95 乙 90 76 88 75 86 80 丙 68 65 73 72 75 82 班平均分 88.2 78.3 85.4 80.3 75.7 82.6请你对这三们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二)分段函数的教学:分段函数的定义: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的不同取值范围,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如以下的例3的函数就是分段函数。说明:(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处理分段函数问题时,首先要确定自变量的数值属于哪个区间段,从而选取相应的对应法则;画分段函数图象时,应根据不同定义域上的不同解析式分别作出;(2).分段函数只是一个函数,只不过x的取值范围不同时,对应法则不相同。例3:(课本P21例6)某市“招手即停”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1)5公里以内(含5公里),票价2元;(2)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的俺公里计算)。如果某条线路的总里程为20公里,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例4.已知f(x)=,求f(0)、f[f(-1)]的值(三)课堂练习:1.课本P23练习1,2;2.作业本每本0.3元,买x个作业本的钱数y(元)。试用三种方法表示此实例中的函数。3.某水果批发店,100kg内单价1元/kg,500kg内、100kg及以上0.8元/kg,500kg及以上0.6元/kg。试用三种方法表示批发x千克与应付的钱数y(元)之间的函数y=f(x)。归纳小结:本节课归纳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优点;讲述了分段函数概念;了解了函数的图象可以是一些离散的点、线段、曲线或射线。作业布置:课本P24习题1.2A组第8,9题;课后记:课题:函数的表示法(二)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换元法,配凑法,待定系数法,消去法,分段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重点:求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难点:对函数解析式方法的掌握。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举例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对应,或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对应实例:对于任何一个实数a,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P和它对应;对于坐标平面内任何一个点A,都有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y)和它对应;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某影院的某场电影的每一张电影票有唯一确定的座位与它对应;2.讨论:函数存在怎样的对应?其对应有何特点?3.导入: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对应,若将其中的条件“非空数集”弱化为“任意两个非空集合”,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建立起更为普通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映射(mapping)。二、讲授新课:(一)映射的概念教学:定义: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mapping)。记作:讨论:映射有哪些对应情况?一对多是映射吗?例1.(课本P22例7)以下给出的对应是不是从A到集合B的映射?(1)集合A={P|P是数轴上的点},集合B=R,对应关系f:数轴上的点与它所代表的实数对应;(2)集合A={P|P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B=,对应关系f: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它的坐标对应;(3)集合A={x|x是三角形},集合B={x|x是圆},对应关系f:每一个三角形都对应它的内切圆;(4)集合A={x|x是新华中学的班级},集合B={x|x是新华中学的学生},对应关系:每一个班级都对应班里的学生。例2.设集合A={a,b,c},B={0,1},试问:从A到B的映射一共有几个?并将它们分别表示出来。(二)求函数的解析式:常见的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凑法,消去法。例3.已知f(x)是一次函数,且满足3f(x+1)-2f(x-1)=2x+17,求函数f(x)的解析式。(待定系数法)例4.已知f(2x+1)=3x-2,求函数f(x)的解析式。(配凑法或换元法)例5.已知函数f(x)满足,求函数f(x)的解析式。(消去法)例6.已知,求函数f(x)的解析式。(三)课堂练习:1.课本P23练习4;2.已知,求函数f(x)的解析式。3.已知,求函数f(x)的解析式。4.已知,求函数f(x)的解析式。归纳小结:本节课系统地归纳了映射的概念,并进一步学习了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作业布置:7.课本P24习题1.2B组题3,4;8.阅读P26材料。课后记:课题:函数的表示法(三)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分段函数的求法;(2)掌握函数图象的画法。教学重点:函数图象的画法。教学难点:掌握函数图象的画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举例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函数的图象,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在黑板上演示它们的画法。2.讨论:函数图象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例1.画出下列各函数的图象:(1)(2);例2.(课本P21例5)画出函数的图象。例3.设,求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它的图象。变式1:求函数的最大值。变式2:解不等式。例4.当m为何值时,方程有4个互不相等的实数根。变式:不等式对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三)课堂练习:1.课本P23练习3;2.画出函数的图象。归纳小结:函数图象的画法。作业布置:课本P24习题1.2A组题7,B组题2;课后记:课题:函数及其表示复习课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2)掌握分段函数、区间、函数的三种表示法;(3)会解决一些函数记号的问题.教学重点:求定义域与值域,解决函数简单应用问题。教学难点:对函数记号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基础习题练习:(口答下列基础题的主要解答过程→指出题型解答方法)1.说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2.已知,求,,;3.已知, (1)作出的图象;(2)求的值二、讲授典型例题:例1.已知函数=4x+3,g(x)=x, 求f[f(x)],f[g(x)],g[f(x)],g[g(x)].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例3.若函数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例4.中山移动公司开展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月租50元,每通话1分钟,付费0.4元;“神州行”不缴月租,每通话1分钟,付费0.6元.若一个月内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元).(1).写出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3).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应选择哪种通讯方式?三.巩固练习:1.已知=x(x+3,求:f(x+1),f()的值;2.若,求函数的解析式;3.设二次函数满足且=0的两实根平方和为10,图象过点(0,3),求的解析式.4.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归纳小结:本节课是函数及其表示的复习课,系统地归纳了函数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作业布置:9.课本P24习题1.2B组题1,3;10.预习函数的基本性质。课后记:课题:单调性与最大(小)值(一)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理解增函数、减函数、单调区间、单调性等概念,掌握增(减)函数的证明和判别,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教学重点:掌握运用定义或图象进行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和判别。教学难点:理解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引言:函数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那么能否发现变化中保持不变的特征呢?2.观察下列各个函数的图象,并探讨下列变化规律:①随x的增大,y的值有什么变化?②能否看出函数的最大、最小值?③函数图象是否具有某种对称性?3.画出函数f(x)=x+2、f(x)=x的图像。(小结描点法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二、讲授新课:1.教学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等概念:①根据f(x)=3x+2、f(x)=x(x>0)的图象进行讨论:随x的增大,函数值怎样变化?当x>x时,f(x)与f(x)的大小关系怎样?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在什么区间函数有怎样的增大或减小的性质?③定义增函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increasingfunction)④探讨:仿照增函数的定义说出减函数的定义;→区间局部性、取值任意性⑤定义:如果函数f(x)在某个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就说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叫f(x)的单调区间。⑥讨论:图像如何表示单调增、单调减?所有函数是不是都具有单调性?单调性与单调区间有什么关系?⑦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2.教学增函数、减函数的证明:例1.将进货单价40元的商品按50元一个售出时,能卖出500个,若此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减少10个,为了赚到最大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1、例题讲解例1(P29例1)如图是定义在区间[-5,5]上的函数y=f(x),根据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它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例2:(P29例2)物理学中的玻意耳定律(k为正常数),告诉我们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当其体积V增大时,压强p如何变化?试用单调性定义证明.例3.判断函数在区间[2,6]上的单调性三、巩固练习:1.求证f(x)=x+的(0,1)上是减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2.判断f(x)=|x|、y=x的单调性并证明。3.讨论f(x)=x-2x的单调性。推广:二次函数的单调性4.课堂作业:P32、2、3、4、5题。四、小结:比较函数值的大小问题,运用比较法而变成判别代数式的符号。判断单调性的步骤:设x、x∈给定区间,且x<x;→计算f(x)-f(x)至最简→判断差的符号→下结论。五、作业:P39、1—3题课后记:课题:单调性与最大(小)值(二)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更进一步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证明方法、判别方法,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教学重点:熟练求函数的最大(小)值。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能利用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小)值。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指出函数f(x)=ax+bx+c(a>0)的单调区间及单调性,并进行证明。2.f(x)=ax+bx+c的最小值的情况是怎样的?3.知识回顾: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二、讲授新课:1.教学函数最大(小)值的概念:①指出下列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或最低点,→能体现函数值有什么特征?,;,②定义最大值: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对于任意的x∈I,都有f(x)≤M;存在x0∈I,使得f(x0)=M.那么,称M是函数y=f(x)的最大值(MaximumValue)③探讨:仿照最大值定义,给出最小值(MinimumValue)的定义.→一些什么方法可以求最大(小)值?(配方法、图象法、单调法)→试举例说明方法.2、例题讲解:例1(学生自学P30页例3)例2.(P31例4)求函数在区间[2,6]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例3.求函数的最大值探究:的图象与的关系?(解法一:单调法;解法二:换元法)三、巩固练习:1.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2)2.一个星级旅馆有150个房,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经理得到一些定价和住房率的数据如右:欲使每天的的营业额最高,应如何定价?(分析变化规律→建立函数模型→求解最大值) 房价(元) 住房率(%) 160 55 140 65 120 75 100 853、求函数的最小值.四、小结: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有:(1)配方法:即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最值.(2)换元法:通过变量式代换转化为求二次函数在某区间上的最值.(3)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求出最值.五、作业:P39页A组5、B组1、2后记:课题:奇偶性课型:新授课教学要求: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能熟练判别函数的奇偶性。教学重点:熟练判别函数的奇偶性。教学难点:理解奇偶性。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什么叫增函数、减函数?2.指出f(x)=2x-1的单调区间及单调性。→变题:|2x-1|的单调区间3.对于f(x)=x、f(x)=x、f(x)=x、f(x)=x,分别比较f(x)与f(-x)。二、讲授新课:1.教学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①给出两组图象:、、;、.发现各组图象的共同特征→探究函数解析式在函数值方面的特征②定义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那么函数叫偶函数(evenfunction).③探究:仿照偶函数的定义给出奇函数(oddfunction)的定义.(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那么函数叫奇函数。④讨论:定义域特点?与单调性定义的区别?图象特点?(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整体性)⑤练习:已知f(x)是偶函数,它在y轴左边的图像如图所示,画出它右边的图像。(假如f(x)是奇函数呢?)1.教学奇偶性判别:例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是偶函数.(1)(2)例2.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2)(3)(4).(5)(6)4、教学奇偶性与单调性综合的问题:①出示例:已知f(x)是奇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问f(x)的(-∞,0)上的单调性。②找一例子说明判别结果(特例法)→按定义求单调性,注意利用奇偶性和已知单调区间上的单调性。(小结:设→转化→单调应用→奇偶应用→结论)③变题:已知f(x)是偶函数,且在[a,b]上是减函数,试判断f(x)在[-b,-a]上的单调性,并给出证明。三、巩固练习:1、判别下列函数的奇偶性:f(x)=|x+1|+|x-1|、f(x)=、f(x)=x+、f(x)=、f(x)=x,x∈[-2,3]2.设f(x)=ax+bx+5,已知f(-7)=-17,求f(7)的值。3.已知f(x)是奇函数,g(x)是偶函数,且f(x)-g(x)=,求f(x)、g(x)。4.已知函数f(x),对任意实数x、y,都有f(x+y)=f(x)+f(y),试判别f(x)的奇偶性。(特值代入)5.已知f(x)是奇函数,且在[3,7]是增函数且最大值为4,那么f(x)在[-7,-3]上是()函数,且最值是。四、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五、作业P39页A组6、B组3后记:课题:函数的基本性质运用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最大值或最小值、奇偶性),能应用函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问题。教学重点: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性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讨论:如何从图象特征上得到奇函数、偶函数、增函数、减函数、最大值、最小值?2.提问:如何从解析式得到奇函数、偶函数、增函数、减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定义?二、教学典型习例:1.函数性质综合题型:①出示例1:作出函数y=x-2|x|-3的图像,指出单调区间和单调性。分析作法:利用偶函数性质,先作y轴右边的,再对称作。→学生作→口答→思考:y=|x-2x-3|的图像的图像如何作?→②讨论推广:如何由的图象,得到、的图象?③出示例2:已知f(x)是奇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证明:f(x)在(-∞,0)上也是增函数分析证法→教师板演→变式训练④讨论推广: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单调区间及单调性有何关系?(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相反;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一致)2.教学函数性质的应用:①出示例:求函数f(x)=x+(x>0)的值域。分析:单调性怎样?值域呢?→小结:应用单调性求值域。→探究:计算机作图与结论推广②出示例:某产品单价是120元,可销售80万件。市场调查后发现规律为降价x元后可多销售2x万件,写出销售金额y(万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当降价多少个元时,销售金额最大?最大是多少?分析:此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函数呢?如何求函数的最大值?小结:利用函数的单调性(主要是二次函数)解决有关最大值和最大值问题。2.基本练习题:1、判别下列函数的奇偶性:y=+、y=(变式训练:f(x)偶函数,当x>0时,f(x)=….,则x<0时,f(x)=?)2、求函数y=x+的值域。3、判断函数y=单调区间并证明。(定义法、图象法;推广:的单调性)4、讨论y=在[-1,1]上的单调性。(思路:先计算差,再讨论符号情况。)三、巩固练习:1.求函数y=为奇函数的时,a、b、c所满足的条件。(c=0)2.已知函数f(x)=ax+bx+3a+b为偶函数,其定义域为[a-1,2a],求函数值域。3.f(x)是定义在(-1,1)上的减函数,如何f(2-a)-f(a-3)<0。求a的范围。4.求二次函数f(x)=x-2ax+2在[2,4]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四、小结:本节课通过讲练结合全面提高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认识,综合运用函数性质解题五、作业P44页A组9、10题B组6题后记:课题: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一)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了解指数函数模型背景及实用性必要性,了解根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理解根式的概念教学重点:掌握n次方根的求解.教学难点:理解根式的概念,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应用背景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正方形面积公式?正方体的体积公式?(、)2、回顾初中根式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记法:二.讲授新课:1.教学指数函数模型应用背景:1探究下面实例,了解指数指数概念提出的背景,体会引入指数函数的必要性.实例1.某市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25℅,1990年人口数为a万,则x年后人口数为多少万?实例2.给一张报纸,先实验最多可折多少次(8次)计算:若报纸长50cm,宽34cm,厚0.01mm,进行对折x次后,问对折后的面积与厚度?②书P52问题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00年分析,我国未来20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7.3℅,则x年后GDP为2000年的多少倍?书P52问题2.生物死亡后,体内碳14每过5730年衰减一半(半衰期),则死亡t年后体内碳14的含量P与死亡时碳14的关系为.探究该式意义?③小结:实践中存在着许多指数函数的应用模型,如人口问题、银行存款、生物变化、自然科学.2.教学根式的概念及运算:①复习实例蕴含的概念:,就叫4的平方根;,3就叫27的立方根.探究:,就叫做的?次方根,依此类推,若,那么叫做的次方根.②定义n次方根:一般地,若,那么叫做的次方根.(throot),其中,简记:.例如:,则③讨论:当n为奇数时,n次方根情况如何?,例如:,,记:当n为偶数时,正数的n次方根情况?例如:,的4次方根就是,记:强调: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即.④练习:,则的4次方根为;,则的3次方根为.⑤定义根式:像的式子就叫做根式(radical),这里n叫做根指数(radicalexponent),a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⑥计算、、→探究:、的意义及结果?(特殊到一般)结论:.当是奇数时,;当是偶数时,3、例题讲解(P5O例题1):求下列各式的值三、巩固练习:1.计算或化简:;(推广:,a0).2、化简:;3、求值化简:;;;()四、小结:1.根式的概念:若n>1且,则为偶数时,;2.掌握两个公式:五、作业:书P59、1题.六,后记课题: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二)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掌握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无理数指数幂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什么叫根式?→根式运算性质:=?、=?、=?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二、讲授新课:1.教学分数指数幂概念及运算性质:①引例:a>0时,→;→.2定义分数指数幂:规定;③练习:A.将下列根式写成分数指数幂形式:EMBEDEquation.DSMT4;;B.求值;;;.④讨论:0的正分数指数幂?0的负分数指数幂?⑤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指数幂的运算性质:·;;.2.教学例题:(1)、(P51,例2)解:①②③④(2)、(P51,例3)用分数指数幂的形式表或下列各式(>0)解:3、无理指数幂的教学的结果?→定义:无理指数幂.(结合教材P58利用逼近的思想理解无理指数幂意义)无理数指数幂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三、巩固练习:1、练习:书P541、2、3题.2、求值:;;;3、化简:;4.计算:的结果5.若四.小结:1.分数指数是根式的另一种写法.2.无理数指数幂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3.掌握好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其与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是一致的.五、作业:书P592、4题.后记:课题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三)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n次方根的求解,会用分数指数幂表示根式,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重点:掌握根式与指数幂的运算.教学难点
/
本文档为【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案学案全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