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饥荒打不开MOD解决

饥荒打不开MOD解决

2021-08-31 2页 doc 11KB 3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饥荒打不开MOD解决 《不成熟不要紧--一个高级白领的职场亲历》 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得捷径,也没有点石成金得法术,唯有靠尝试和积累。不断地尝试失败,于是你积累了经验;不断地尝试成功,于是你积累了信心。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读懂了别人的经验,也就缩短了你积累的过程,使你迸发的更快、更精彩! 本书目录: 第1章 初入职场1997年的冬天是我一生中最闲适的一个冬天,但这份闲适让我用了五年的代价来偿还。作为国家高校并轨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许多同学早早就开始找工作,整天跑各种人...
饥荒打不开MOD解决
《不成熟不要紧--一个高级白领的职场亲历》 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得捷径,也没有点石成金得法术,唯有靠尝试和积累。不断地尝试失败,于是你积累了经验;不断地尝试成功,于是你积累了信心。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读懂了别人的经验,也就缩短了你积累的过程,使你迸发的更快、更精彩! 本书目录: 第1章 初入职场1997年的冬天是我一生中最闲适的一个冬天,但这份闲适让我用了五年的代价来偿还。作为国家高校并轨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许多同学早早就开始找工作,整天跑各种人才交流会…… 第二章 人际关系篇企业是一个利益单位,这里发生的所有的事情,归结到最后都是一种利益的搏弈。企业要根据利益来进行取舍。所以要想在企业里面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就要仔细检点自己的言行,尽量不要与别人发生矛盾… 第三章 心态篇说到个人素质对职场成功的影响,我的个人体会有一句话:“心态大于技巧,习惯大于知识。”在一个现代企业里面,职业人能力固然非常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却还是一些非能力层面的东西…… 第四章 习惯篇由于工作不熟悉,能力还没有培养到位,新人对责任还是有点畏惧的,他们希望企业能给予一个宽松的环境,希望能从上司那里得到对每一项工作的明确指示,希望上司复查每一项工作,如果工作出现纰漏 第五章 技巧篇 旧中国对帮派大哥有一个要求叫做“笔舌两兼,武勇当先”,今天我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上,还深深地赞同这两句话。即使对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我觉得这个也同样是有意义的…… 第六章 咖啡时间经过了长期的铁饭碗与终身制之后,中国人迸发出了惊人的跳槽欲望,跳槽已经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流行词。记得我告诉青岛开发区一位领导我跳槽了时,他幽默地说,现在的人脚底都象踩了风火轮一样… INCLUDEPICTURE "http://image2.sina.com.cn/edu/images/zt6.gif" \* MERGEFORMATINET 第七章 尾声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说作者有一天在车站等一个老乡,因为塞车,老乡迟到了半个小时,作者和他开玩笑,说他浪费了自己“宝贵的半个小时”。“杜邦公司的总经理格劳福特,每天研究蜂鸟半小时…… 序   1998年,刚从同济大学毕业,世事懵懂,却满怀凌云壮志的我,离开了上海,来到了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在一家知名家电企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去上海西站的路上,仔细咀嚼着四年的酸甜苦辣,望着窗外欲雨不雨灰蒙蒙的天空,我暗暗发誓,要在这家企业好好奋斗,成就自己的人生,决不再回上海这个伤心地。   但现实很快就给了我重重一击,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我就离开了那家名声在外的家电企业,转而就职于当时青岛家居行业的航母,并于一年后被扫地出门,不得不重新求职,就职于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商在青岛设立的一家公司。2001年,自视甚高的我,又一次被现实粉碎了粉色的梦想,带着一颗郁郁的心,离开青岛,重新回到上海,以比在青岛还低的薪水加盟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切似乎回到了起点。我放弃了所有的幻想,决心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尊重也得到了回报,一年后我的能力得到了企业上下的认可,企业决定给我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帮我创立了一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我终于走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金色航程。   回顾五年多的经历,有波峰也有波谷,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被人弃之如敝履的尴尬,总会生出无尽的感慨。由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我看到一代代的大学生依然在重复自己的故事,有时真想跟他们谈谈。但有时转念一想,人生不就是个过程么?对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有些事情经历一下,也许成熟的步伐会快一些吧。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念头,这本书诞生的日子也就往后托了好久。   前几天回大学办事情,碰见了一个老师。想起毕业时,他谆谆告诫说,社会复杂,毕业生太简单,太理想化,毕业后首先要选择融入社会,之后才能谈有所成就。当时听这话虽然也知道是真玉良言,但内心深处多少有点不以为然,想,有那么严重么,那么多人不都活得好好的么,我迟早也会习惯这种生活的。现在回想起来,真为自己的浅薄感到羞愧,几年的风风雨雨象一个个耳光打在我的脸上。如果人生能够重来,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声,老师,我错了,我想按您说的做。 岁月流逝,却也没有可供我后悔的余地了,我能做的也就是将我与我的同龄人的经验与教训整理出来,希望让后来的人能少走弯路。但会有效果么?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在那棵夹竹桃树下以一种貌似谦恭的态度在听老师教导的自己。 第一章 初入职场 (1) 选择远比付出来得合算 1997年的冬天是我一生中最闲适的一个冬天,但这份闲适让我用了五年的代价来偿还。作为国家高校并轨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许多同学早早得就开始找工作,整天跑各种人才交流会,而我当时连想都没想就打定主意要回山东,所以对找工作的事情一点都不关心。由于同学们大都在四处奔波,课程安排的很少而且学校对我们也不再严加管制,我就整天和几个“志趣相投”的伙伴打扑克、下棋,打发所剩不多的学生岁月。更可笑的是,我竟然从没关心过山东的人才交流会情况,仿佛工作会自行找上门来似的。直 到春节回家过年听同学说起在日照、青岛等地有系列人才交流会,才恍然意识到应该去看看了,而当时我竟然连简历都没准备,毕业生推荐表也没带回家,我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去青岛参加了第一次人才交流会,到青岛后匆匆地做了几份简历。   排队购票,再排队进场,我花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进入会场,看着场内场外数万黑压压的人群,那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得到,我们这个社会最缺的根本就不是人才,而是机会。场馆内几乎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人,仿佛所有能称作“公司”的单位都可以成为大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所。我在摊位间徘徊,我坚信以我学校的名气,在青岛这样一个人才交流会上,我应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要慎重地为自己找一个好归宿。我试着在海尔的摊位前挤了一下,但他们那里场面太火暴了,招聘工作人员已经被挤到了墙上,听着他们近乎哀求的喊着“不要挤了,不要挤了”的声音,自命清高的我选择的自然是放弃,小声嘀咕着:“什么样的公司值得这样呀,何必呢”。我看到了邮政,上面竟然写着除各门功课在90分以上的不考虑,想招聘的人是什么脑筋呀,他可能不知道有的老师最高分打80分吧,他可能不知道钱钟书给学生打分无论好坏一律打及格吧,抱着一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自己又离开了。最终,我在偌大的交流会场只投下了2份简历。其中一份就是投给了一家我经常在电视广告上看到的企业,之所以能记住那家企业是因为它那早已家喻户晓的广告语,我对这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甚至连它在青岛哪里都没有搞清楚。   正是这次不经意的选择让我轻而易举地进了那家企业;也正是那次轻率的选择,给了我一个教训,那就是:千万不要从广告出发选择自己就职的企业。广告毕竟是做给客户看的,广告最大的意义就是在于向人们炫耀,你看,我多厉害,我有钱做广告,你一定要记得我呀。相信在看了媒体捅出来的标王爱多与秦池的真实故事后,大家对于广告的这种认识会变得更加深刻。大学毕业生初次择业,知名企业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我们一定要注意,“知名企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好企业”,我们印象中的好多知名企业是由广告堆出来的,如果我们能有机会与这些企业进行一下近距离接触,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绝大多数也很平常。想一想,一个县级的小酒厂,三两年内迅速窜红,它有这个底蕴么?当然在巨大的广告效应下,这些知名企业比一般的企业有更大的可能取得成功,但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我们也看到了好多知名企业几年后就无声无息了。90年代是保健品行业广告铺天盖地的时候,巨人、三株、太阳神,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但几年之后它们或者迅速回归平庸,或者走向分崩离析,上演了一出出兴衰活剧,甚至连累整个保健品行业直到今天都无法恢复元气。成功与否,对这些所谓的知名企业而言,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是因为信奉“一鸟在手,胜于十鸟在林”而选择了他们,那就得好好看看它是只健康的鸟还是只徒有美丽羽毛的鸟。   但当时的我是不会想这些的。两天后我就到了他们公司总部。在一个大会议室里一屋子都是黑压压的人等着面试。一个职员样的人在喊“排队,排队,挨个来,先把简历准备好,跟我谈完了再与我们处长谈。”我没带简历,也不想排队,就到了大家排队的对面去坐了下来。很巧,一会那位处长来了,就坐在我身边,我告诉他我没带简历、没有推荐表,能否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如果认为我能够满足招聘资格,我可以把资料带过来。那位处长非常客气地问了我的学校与专业,并做了笔录,然后就说我被录用了,十天内把材料寄过来。一切来得太快了,一个如此知名的企业,就这么简单地向我提供了OFFER?我简直有点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感觉。回校后我很快办理好了手续,然后我就再也没有找工作,毕业后满怀憧憬地进入了这家企业。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至少犯了几个错误:   第一个,也是最致命的一个错误,我对这个企业除了只言片语的广告,没有任何的了解。选择一份工作至少要了解它的产品系列,它的企业所有性质,它的企业规模,它的人力资源的现状,而当时这些我都没做。一个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必然决定着它的企业文化,我签约的这家企业前身是一家集体所有制的濒临破产的小电器厂,凭几个核心人物之力,推出了一个在80年代末具备一定技术优势的产品,一举走向成功,并迅速壮大成中国家电行业一方诸侯。把持这个企业核心领导位置的都是当时创业时的一批元老,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他们一方面引进了大量的大学生充实部分要害位置,一方面在行政、人事、采购等技术含量偏低的岗位上大量使用裙带关系人员。我作为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到这样一个企业,指望在这里从内部奋斗,有一天会达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帮助企业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简直是天方夜谈。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到这家企业一个多月后,总厂的副厂长找我谈话,说成阳有个分厂,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目前缺一个厂长秘书兼人事管理的,对我而言专业很合适,问我有无兴趣去城阳工作。因为专业对口,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但到了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国有企业。分厂的党委书记给我们一行四个毕业生安排工作,把我安排到技术部去从事技术研发工作,而安排另外一个青岛大学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去做厂长秘书与人事管理。我提醒那位党委书记,我从高中开始就读文科,物理、化学知识基本已经还给老师了,我这样一个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去搞技术是否合适。老头慈眉善目地对我说,没错,技术也不神秘,别把它看得太难了,只要用心去学就行了。事后我一起去的同事告诉我,原来是青岛大学那个毕业生通过一个熟人与分厂分管人事工作的综合管理办主任搭上了关系,走了分厂领导的门路,做出了这个人事决定。得知了这个消息,几天后我就辞职离开这家公司。   第二个,我在选择企业时盲目追求规模,一心想进入大的企业,却没有思考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前途及自己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在进入这家企业后不久我很快意识到,选择家电行业是不明智的。家电行业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一个黄金发展的时期,94、95、96年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在这几年里迅速扩张,跑马圈地,创造了大量的职位。这几年加入的大学生被迅速委以重任,许多分厂的处长都是这几年的毕业生,但到98年时家电企业面临着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出现了卖难的问题,基本停止了扩张,许多96、97年的毕业生都不能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当时青岛较具代表性的几个家电企业集团,对人才消费上均出现了极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倾向,公然提出赛马不相马的理论,大量囤积大学毕业生。这个策略对企业而言无疑是省心的,但对每一批“马”而言呢?没有了细心的呵护,只有进化论的生存法则,成材的概率能有多高?当年,我签约的这家企业招收了260多名毕业生,这么大数量的毕业生进入公司,而公司短期内没有进一步的扩张,在任的科长、部长多是1-3年前的毕业生,对大多数的毕业生而言期望从中得到历练,走向更高的管理岗位是不现实的。我以后的经历也在反复证明着这一点。离开后,我在青岛的一家家具商场工作,这是家民营企业,进入这家公司后不多久,总经理就将企业改制、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的工作交给了我。我跟总经理说我没有做过,怕做不好,总经理对我说了一句话,至今我还记忆犹新。他说,人的能力都差不多,都是工作中历练出来的,所谓专家不过就是比我们多看了几本书,早看了几本书而已,没有什么会与不会的,努力做,不会的就去学就是了。三个月后我就被任命为这家企业的人事行政部副经理。我第三家单位,是一家在深圳上市的的合资企业,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行政、人事、企业文化工作方面都有介入,并以工作业绩与工作投入取得了很好的口碑,但在任命的时候,我成了部门斗争与部门平衡的牺牲品,最终促使我辞职远赴上海。到上海后,我就职于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三个月就被正式任命为人力资源部经理,全面实践了自己的管理理念,半年多后被任命为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一年多后被任命为咨询公司总经理。虽然进入一个规模小的企业起步时薪水低一点,但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只要你有能力,能把握机会,成功几乎具有必然性。   第三,忽视了对未来同事进行的观察与思考。在签约前几乎没有有意识地接触该公司的任何人员,签约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几个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说,如果发展顺利,他们就会成为以后的同事,对他们我当时也进行了一些观察。比如一直与我直接处理人事手续的那名人事人员给我的感觉是特别的横,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而有一次办手续过程中我碰见过一个科长,满身挂着粗大的金首饰,从长相与举止,完全是一幅农村妇女形象。当时对这些零星观察中得到的印象没有进行分析,更没有想到对其整个的人力资源现状及从中可能透视出的用人文化进行分析。以后进入这家公司之初又与上面那位科长打过交道。她带我们外出郊游,午餐时有人反应发放的面包与火腿肠不够吃,你猜这位科长大人说什么?“那怎么办呢,吃我的肉?”搞的那位提意见的仁兄弄了个大红脸。后来我听说,这位科长是某要员的家属,在我离开企业前她又被提拔为副处,成为人力资源部的二把手。而接待我那位自称北京某重点高校毕业生的人事人员一年后好象也没得到晋升。由于应聘的时候,不注意筛选,以后我辞职的时候就受到了惩罚。做了一个多月后,我提出辞职时,那位人力资源部部长连我的辞职理由都懒得看一眼,拍着桌子喊:“辞职,没门,你以为这儿是什么地方,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要去哪就去哪好了,不要在这叨叨。” 由于他们扣着我的档案不办理辞职手续,又不给我落户,我为这次辞职付出了五年没有户口,没有社会保障的代价,直到现在,我的户口还是一个死结,青岛、学校所在地、老家都不让我落户,报户口无门,我成了阳光中国的“黑人”。   第四、对大企业有畏惧心理,任其摆布。在签约时我曾经向几个相关人员问过进入公司后的职位与待遇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我的答复一律是待遇公司有规定,职位要见习完后安排。这种说法明显是站不住脚的,从大里说是违反劳动法规,从小里说是对应聘人员的不负责任与不尊重,让应聘人员打闷包应聘,承受择业的巨大风险。但由于急于签定和对大企业的信任,我放弃了追问的权力,在协议里面也没有坚持写明相应条款,这为我上文中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就这样,以素有的草率与理想主义,我迈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几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从此埋下了种子。尽管我从不后悔过去的事情,但我还是想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教训。希望有个好的前程、拿到高薪的新人,一定要注意对公司的选择。毕竟高薪来自于公司的高效益,如果公司经营状况不佳,追求高薪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考察拟应聘的公司机制是否健全,领导人是否具备前瞻性眼光,产品是否具有前景等因素甚至比我们到一个企业里面埋头苦干、辛勤付出更重要。毕竟在盐碱地上播种,收获的希望是渺茫的。 (2) 慎签长劳动合同 进入企业几天后,我们200多名毕业生被集中在一起,由人事部门组织签定劳动合同。一个小个子的人事人员把合同条文宣读了一下,就要求每个毕业生签字。我们拿到的是一份时间限死为8年,见习期一年,没有试用期的长合同,离职需按当年平均工资按未履行合同一年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违约金。由于事先没有准备,会场内人声鼎沸,大家对合同条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异议。由于合同中对工资待遇等描述笼统,大家问题都集中合同期限、违约金与见习期条款等问题上。人事人员态度非常强硬,告诉大家合同期八年与支付违约金是公司的政策,去年还是十年呢,大家只有签与不签的选择,不能更改合同时间。至于见习期条款是国家的规定,不能讨论。合同里面删掉了试用期条款,因为同见习期条款是重合的。如果大家认为企业不适合自己发展,在见习期内可以选择离职。   在这次合同签定过程中充分暴露出了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工作的薄弱。在场来自于全国各地高校的200多名大学生,包括我这个以后投身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尽管吵吵了半天,我怀疑没有一个人对见习期等条款有明确的认识,心存疑虑的人听说见习期相当于试用期,而试用期劳动者本人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后,也都在合同上签了字。不管怎么说,对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而言,这样一份合同是有点吓人的,我听说有十几个学生现场没有签这份协议,但事后也都签了。毕竟,我们没有退路。如果毕业生不签定这份劳动合同,企业有权将毕业生的档案退回原学校,而学校对这样情况的处理就是打回原籍,那时是一种很严重的事情。在学生碰到这样的企业时,高校就业管理部门政策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管理对象的,而把企业当作利益共同盟友。   合同签定后我查阅了有关见习期的条款,知道他们的解释是不对的,见习期内劳动者没有权利辞职。这就是说,企业利用我对劳动法的无知,与我签定了一份对我而言意义甚微的劳动合同。里面没有对薪酬待遇的具体描述,对工作岗位的描述可能是“企业工作”。更可笑的是,人力资源部以盖章、办落户手续为名,将我们签定的合同统统收了过去,直到离职,我也没拿到我的劳动合同。总而言之,我在没有得到任何额外保证的前提下,就把自己的8年的就业自由交了出去,而且为了保证合同的履行,我同意设立大笔的违约金。这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自己签定的第一份劳动合同。这份劳动合同给我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它留下的后遗症部分到今天还没有消除。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我的权责范围内,不诱导别人签定长劳动合同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则。我觉得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比劳动者丰富,拿走劳动者的就业自由是不道德的。而利用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与学校就业管理的压力拿走他们的就业自由更是此中最恶劣的行为。因为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对自己和所选择的企业都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这种时候让他为今后十年、八年的生活作一个安排简直就是强人所难。这就如同强迫一个未成年的少女承诺长大以后要嫁给自己一样,利用别人的无知占便宜,这样的企业说得轻一点是对自己极度得不自信,说得重一点,是缺乏以诚信为基本特征的商业道德。 不过社会上的企业是参差不齐的,我们不能希望每个企业都能充分考虑我们毕业生的利益。我们新人要加强劳动法的学习,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觉得学校应该把劳动法当作公开课进行教授,这样也许能对提升全社会的劳动法执行情况起到点作用。 (3) 车间实习,八十煞威棒 内容不足,而又时间托得苦长的培训结束后,我与十九位同仁被分派到它的一家下属企业,安排车间实习。   由于恰逢旺季,生产紧张,车间的主管人员不愿意让我们到生产线上打乱生产秩序。工厂就安排我们对全厂进行卫生清洁,我们整天做的就是拖地板、擦窗子,整整两个周,玻璃纤尘不染也得天天如此。站在四楼的窗台上,扳着铝合金窗扇,我觉得自己就象一挂在 窗边的风筝,头脑麻木得都懒得想如果铝合金窗拉槽不结实掉下去会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却想干脆跳下去算了。好容易熬完两个周,我们被派到仓库去,开始还好,仓库积压了一些退货,我们就进行分拆,对一些塑件进行清洁,觉得自己的劳动还是很有价值的。可20个大学生每天能做多少事情啊,这些很快就做完了。仓库管理人员就安排我们倒库,把一个个电热水器从四楼倒到三楼,我们象蚂蚁搬家一样,用了近一周的时间,把偌大一个楼层堆积的货物,置换了一遍。心想,现在还能鼓捣什么呢?也该让我们到生产线上实习了吧。但很快我们接到命令了,把刚搬好的东西在楼层内再重新排位置,其中有一堆公司刚开业时进的不合格原料,我们刚费了两天功夫搬好,又让我们重新搬回去。那东西都是陶瓷的,非常重,有的一个人都搬不起来。有的学生不高兴了,向有关人员反映,得到的自然是一顿批评。领导严厉要求:放下大学生的臭架子,仓库就是为了给你们找点事情做,让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学生知道自己也不过如此,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要说你们的劳动有没有价值,公司会发工资给你们的!”你别说这招真的非常有效,那些日子,我们是全厂最苦最累的,但我们的薪水连民工的一半都没有(因为该企业是个集体企业,执行国家对大学毕业生见习期的规定,第一年每月好象是300多块吧),他们从技术学校招的技工同样是刚上班,但他们的工资比我们高好多,所以我们走在到公司的路上,常看到有的工人对我们指指点点,我估计他们说的肯定是我们有多么凄惨,以后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每次下班我几乎都是落荒而逃。   车间实习结束后,我被分到了企管部,正当暗自庆幸那些毫无意义的生活终于结束了时,却发现自己连个办公的地点都没有。他们原先有四个办公人员,但只有3张桌子,一个跑外勤的就坐在沙发上办公,客人来了就得让座,他不在的时候我就坐,可我在办公室什么事情都没安排,就只有枯坐在那里。企管部部长看了就不高兴了,说,你傻呆在那里干什么,出去拖地去。一会地板拖完了,他又说了,拿根竹竿,把墙角的蜘蛛网够一下。我抱着竹竿看了半天也没看到哪里有蜘蛛网,部长就又说话了,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么高的房子你看得见么,用竹竿只管每个角落够一下就是啦。两天下来,部长看够了我挨批时那张长脸,把我换到了另外一个部门。大家都为我可惜,企管部管采购,是那个企业比较好的一个部门,我为自己缺乏圆滑付出了代价。   但我要感谢这次车间实习,在踏入社会之初,它告诉我在自己能够制订规则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遵守前人的规则,否则就要为自己的个性吃苦头。社会上存在着代际偿还的机制,我们回避不了在位人员对我们的歧视与训练,就如同他们当初无法回避这样的歧视与训练一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去忍受,去服从,只有学会了服从的人才能去管理别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面对刁难与磨练时我们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记得我们一起实习的有一个学机械的同学,他的目的非常明确,想做一名营销人员,他对实习的态度也值得我钦佩。最苦、最累的活,因为大家之间的冲突而谁都懒得去承担的工作,他都会主动地去做掉,在极度的疲劳下,他的脸色非常苍白,我觉得他透支了自己的体力,似乎随时都会倒下去似的。他付出的也得到了回报,主管实习的人对他评价很高,刻意安排他到销售部去实习,并最终被销售部选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我们一起的还有一个女生,累得偷偷得哭鼻子,但他在大家面前象个男孩子一样工作,希望大家不要因为她的性别在工作安排上对她形成歧视,她的目的也实现了。而几个象我这样的,标榜个性的人得到的也是最少的。你可以说,社会总是给谦虚的庸才机会,但结果都一样,就是我们得不到机会。   在那段日子里,陆续地听了好多同学或同事的同学实习的凄惨经历,心理倒也很快就平衡了,人的这种比较的心理真的很奇怪的。我听说,我熟悉的一个学新闻专业的心气特别高的女孩子在一家区级电视台见习,整整三个月,没有动手写过一篇文章,她的工作岗位就是厕所,清扫全台的厕所。我以后再也没见过她,也不知道她的近况怎么样了,她那近乎极端的付出是否有了收获。有时侯我常想,我们的社会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大学生有成见,这是每代人踏上工作岗位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么?大学生一定要把自尊心摔到地上,然后才能溶入社会么?   我想这几年这样的事情应该少了,但如果我们新人真的不幸碰到了这样的“礼遇”,我们不妨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毕竟那些在我们的头上高高举着煞威棒的人也曾受过同样的“礼遇”。忍者神龟,优势群体对弱势群体高调唱得都是很响的,对付他们的办法,最有效的还是顺应他们,快速穿越他们,然后去展开自己的事业 INCLUDEPICTURE "http://image2.sina.com.cn/edu/images/zt6.gif" \* MERGEFORMATINET 第二章 人际关系篇 (1) 千万别得罪你的上司 企业是一个利益单位,这里发生的所有的事情,归结到最后都是一种利益的搏弈。当矛盾激化的时候,企业就要根据利益来进行取舍。所以要想在企业里面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就要仔细检点自己的言行,尽量不要与别人发生矛盾。   尤其是要掂量好自己的实力,不要去得罪会对自己形成实质性损害的人。其实在企业里面,可以得罪的人只有一种,就是不能对你进行反扑的人。按照这个原则分析,不能得 罪的人就有好多种了:上司,强力部门的管理人员,与权力者接近的人(比如老板司机,秘书,信任的顾问等),心胸狭隘的小人等。其中最最不能得罪的还是你的上司。除非是在痛打落水狗,得罪了上司受损失最大的肯定是你。如果他觉得自己被你得罪的很深,而形势又在他的掌控之中,他必然会考虑对你进行打压甚至清除,这既是报私仇,也是他树立管理威信的需要。对这种公私纠合的事情,连仲裁人员(比如职能部门、上司的上司)都很难做工作。因为从公的角度来做工作,要考虑这是他的“家事”,照顾他的面子;而要是批评他因私废公的话,也站不住脚,怎么说处理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开展工作的下属也是上司的权力之一,所以最后的结局往往就是由他去了。再说,他既然是你的上司,与你相比必然有一定的优势。当你把形势搞得剑拔弩张,企业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你能给企业一个特别的理由,让企业选择你而不选择你的上司么?一般而言,企业的选择必然是放弃你,而且还会批评你,说你不会做人,把事情搞到最糟,谁也没有办法救你。   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我在企业里面老老实实地工作,怎么会得罪我的上司呢?其实在企业里面可能得罪上司的事情还是很多的,有些事情可能你自己都觉察不到。因为企业太复杂,其中许多的利益、矛盾纠葛,许多低层次的员工根本就不会发现。   在青岛一家公司工作时,我就稀里糊涂地趟了次浑水,并因此被企业解聘。当时我任职行政管理部的副经理,为加强公司的行政管理,我们建议设一名行政副总,统合我们的工作。总经理就招回了一位曾经在企业工作过的副总,但在组织结构设置上又搞得很滑稽,让他专管行政管理部,事实上等于给我们找了个婆婆。这名副总原来在企业里有过比较辉煌的过去,但由于同其他三名副总联合搞兵变,被辞退,现在回来搞行政,就有许多的阻力。他的处理方法很极端,把行政管理部的职能无限扩大化,要求行政管理部为各个部门订立,安排工作,把其他部门当作纯粹的执行部门。有管理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不过对这位副总而言这并不重要,毕竟具体的工作是由行政管理部来完成,他只是想用这个方式确立自己的威信与地位而已。行政管理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们那位硕士经理头发一把一把地往下掉,连司机都看到了,调侃她“如果你再当半年经理,估计做尼姑就不用剃头发了”。我就出头与那位行政副总理论,说这样行不通,不符合管理学原理,几次下来,他非常恼火,安排给我们的工作又没有结果,他把这些都归咎到我身上,我们关系变得非常紧张。而就在这时我们分管经营的副总找到我,希望我去负责一个家具公司。搞经营是我一直想尝试的,又感觉到与行政副总理念不合,很难在行政上有所作为,就答应了。但我犯了一个大忌。由于行政副总想通过行政插手经营副总的权力范围,他们已经结成了冤家,所以行政副总认为这是经营副总釜底抽薪的手段,欲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对我请求调职的报告非常恼火,坚决要求将我解聘。为了缓和我们之间的矛盾,总经理先后派公司顾问与总经办主任进行疏通工作,但行政副总坚决不妥协,在拖了一个多月没有结果的情况下,行政副总在总经理出差期间停了我的工作,并于一周后停发工资,逼我离职。我坚持等总经理回来,向总经理申辩。我说了好多,总经理一直没有作声,最后他问我,与他相比,你觉得你们谁强。我老实地回答说,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他不如我,但他的经历很丰富,在综合管理方面有一定高度,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不如他。总经理说,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你想想你在我的位置上能怎么选择就可以了。   这是我得罪上司最深的一次,也是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当然得到的教训也最深。以后在我工作中,不管上司的水平如何,我从没有与他们发生严重的冲突,我认为这也是我人生发展相对比较顺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站对队伍 大凡企业,总会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不同利益或不同兴趣的小圈圈。对新进入公司的员工而言,站对队伍很重要。所谓有能力还得有机会,我们总得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展开工作。但对新进入一个企业的员工,要求立即能辨明方向,站对队伍也不容易,多少有点押宝的意思。我建议大家有步骤地完成这个过程。刚进入企业的时候,最好的选择是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别露出接近任何一个团体的倾向。一般而言,作为一个新人,不会有人难为的,纵使有人去拉拢你,你也只管充傻装愣,先为自己争取一段时间以明了事端。 我刚进入邦成的时候,由于是人力资源部的未来部长,我们公司的一个副总就找我谈话,大批总经理对管理上的短视,用人唯亲,一再吹捧我有管理学识。我觉察到味道有点怪,就装作对这些事情没经验,想办法退了出来。几个月后,由于总经理忍受不了那副总在公司里面培植私人势力,对他进行清退。我见机的早,也就没受牵连,否则,作为一个新加入的员工,搅进这种是非圈子,肯定必死无疑。   不过事情也有例外的。如果你的部门经理在构建队伍,那么对你要站的队伍你几乎没有选择的自由。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灌输的是忠君爱国精神,最瞧不上叛徒的,比如康熙,一生重用明朝降臣,却毫不掩饰自己对他们气节的鄙夷,编制明史时下令把他们统统编到“贰臣传”。企业里面也是,对这种立场反复的人,一般也是看不上眼的。做下属的能跟什么主子也是件要认命的事情,一般除非主管有明显危害企业的行为或者营私舞弊的行为,就得别无选择地与上司站在一起,否则,你的上司就会把你当成打击对象,而你想投靠的新主子呢,由于你还没有成为他核心圈子的人,是不可能对你伸出援助之手的,所有的后果只有你自己扛了。通过搞掉自己的主管,先变成丧家之犬,然后在登上主管的位子,看似是条捷径,其实很难走通的。这里面毕竟还有个唇亡齿寒的问题,你成了主管,任命你的人就成了你的新主子,他们不害怕么?   再者,主管的错误和部门的问题往往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你的部门出了问题的时候,你的首要任务是与大家一起改正问题,为自己正名。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三个选择:   ·以理服人,与对方抗争   ·与经理沆瀣一气   ·把经理当作工作对象,展开批判   我觉得最好的选择还是第一种,而且还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敌对部门行点方便,缓和一下气氛。助纣为虐,将事情越搞越僵,或干脆对经理不搭理都是极端危险的。我曾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了近两年的时间。由于一些历史上是是非非,那时我们部门与其他部门关系都不怎么样,摩擦不断,与各部门闹矛盾“斗争”时,写投诉材料、申辩材料的往往都是我,我也会写得很到位,让其他部门领导很头痛,所以他们对我都不亲近。而我在处理这些事情或做其他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时,也尽量秉诸公心,以解决工作需要为出发点,所以他们对我的处境也能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凭心而论,我在那里的工作还是相当不错的,他们也看在眼里,但我却得不到升迁,不能不说与这个问题有关系。但这些是无法选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工作下来就不错了。   所以,除非你的主管已经成了一只落水狗,千万不要得罪他,你可以不是他的心腹,但绝对不能成为他的敌人。 (2) 勤向领导汇报工作 有人问我把勤向领导汇报工作作为新人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否有点小题大做?我跟他说千万不要低估了汇报的重要性,我觉得我们要把这一条作为企业人一生的行事信条去实践。下面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个小故事,让我们看看不积极向领导汇报可能给自己造成什么样的麻烦。   许多“新兵”不懂社会交往的“规矩”,往往在不该说话的时候随便说话、不该做 主的时候随意做主,从而给上司留下了极坏的印象。有一客户想做一个灯箱广告,便打电话给一广告公司的经理,经理恰好不在,是一位小姐接的。“麻烦你转告经理,我这里需要一个灯箱广告。”“这个啊,没问题!你派人过来和我们洽谈一些具体操作事宜就可以了。”小姐爽快地说。   这位客户刚要动身来广告公司,就接到广告公司经理的电话:“对不起!您来电话的时候我不在,你是要做灯箱广告吗?我们将派人到你那里去,将你的详细需求带回来。”停了一下,这位经理又说:“可是,对不起啊,我想知道是哪位小姐说叫你派人来我公司的。”这位客户愣了一下,说:“有问题吗?”“当然没有问题,我只是想知道,到底是谁自作主张。”尽管这位客户没有告诉小姐是谁,据说经理还是查出来了,并对她作了严肃的处分。   所以,“新兵们”必须知道,无论你帮上司负责了多少事情,也无论上司多糊涂,甚至依赖你到了你不在他连电话都不会拨的程度,他毕竟还是你的上司,毕竟还得由上司来做主。擅自主张的话,等待“新兵”的将是严厉惩罚。   这个故事表面看是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权限认识不清楚,自己作主张的问题,但实质上它是一个典型的关于汇报问题的案例。从效果上来说这位小姐的安排与广告公司经理的安排并不会造成多大的不同,她的问题顶多也就是处理方式不符合企业的习惯而已,企业期望她向自己的上司汇报后再决定具体的处理方式,由于没有养成汇报的习惯,她付出了代价。   这样的事情几乎每个公司都有,工作的汇报一直是企业沟通领域中解决得最不好的环节之一,这也直接影响到企业各项决策的执行进度。各层的主管最害怕的就是工作一项项安排下去后,就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杳无音信。如果碰到这样的下属,工作是最累的,每天脑子里的弦绷得紧紧的,但由于要面对几个下属,事情还是难免发生纰漏。为解决这个问题,管理界想了一系列的方法。如海尔设计了日清日高模式,要求员工每天下班时把当天完成的工作、明天要做的工作、当天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交给主管,主管将自己的意见批复下来,返给员工,改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管理表格将汇报工作程序化。在市面上曾经红火一时的《A管理模式》一书中,刘光起先生提出了“四小时复命制”的原则,主管安排工作后四小时,无论工作完成与否,下属必须向主管汇报。程序非常僵化,但也是企业为解决下属汇报问题不及时的不得已之法。这也正说明了在主管眼中汇报工作的重要性。   但为什么这样一件看似简单的工作大家老做不好呢?根据我的观察,可能有下面几个因素:   最常见的心态是怕见主管。新人往往都会经过这样一个时期。刚刚投入工作岗位,脸皮薄,总是想方设法得躲着主管。如果进主管办公室,往往都是被叫进去挨批评,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心理障碍。这样做是非常不应该的。主管与下属的关系可以比作人的头脑与双手之间的关系。如果双手与大脑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事情会怎么样呢?一个下属不能与自己的主管很随意很和气的相处,他也就不可能取得自己主管完全的支持与信任,他开展工作的难度会更大。   再一个是新人认为自己的工作主管都知道,也没有什么好沟通的,主管又很忙,去麻烦他很不好意思。这种心态也是错误的。主管对你的工作可能知道,但是否从你这里再把信息确认过对主管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许多时候主管本身也是下属,设想一下,他的上司如果有一天问一项你在直接负责的工作完成得怎么样了,一个是你汇报给他的进度,一个是他认为的进度,你想这时候他会怎么评价你的汇报工作呢?   还有一个就是工作效率低,总是不能如期完成工作,所以不敢见自己的主管。这种情况下没有其他好办法,必须抓好自己的工作效率,不能把工作如期完成的下属无论汇报与否,都不会被上司认可的。   这些障碍都是人之常情,关键是从观念上重视起来,克服的办法也就很简单,那就是逼自己去做,为自己订个规定,定下汇报的频率,坚持做下去,不久你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并不难。就如同开口约自己心仪的女孩去喝咖啡一样,可能你做过无数遍的演习,无数次话到嘴边又咽下,而你真正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女孩就是女孩,不是老虎。   工作汇报做得不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尊重别人的权限,喜欢自作主张。如果是这个原因,就很危险了。许多员工有这样的毛病,非常重面子,从不喜欢在同事、客户或供应商面前说自己处理不了这样的事情,不能拒绝别人,结果就会给自己酿许多苦酒。我以前有个培训专员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一次企业组织去南汇参加桃花节,我把现场组织工作全部委托给了他,结果到报销这次活动票据时我发现许多项目的支出与以前签订的合同不一致,租车费用提高了200元,还列支了一笔50元的司机加班费,最令人苦笑不得的是竟然还有一笔门票税费。他向我解释各项费用的开支理由,说前两笔开支是由于租车公司对实际距离估计不足以后调加的,门票税费是因为接待我们的度假村提供了额外服务而支付的报酬。由于合同是我签订的,对各项费用我非常清楚,而且我也参加了这次桃花节的活动,对他这种擅作主张、为了长自己的面子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非常恼火,勒令他追回所有额外支付的费用,并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但这是他一个长期建立起来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时能改好的。过了不多久,公司一批营销骨干培训,周日安排一次市内观光,总经理与他们一起活动,我就没有参加。总经理在活动完毕后,安排他组织大家回下榻的宾馆休息,并交代他给大家安排一下晚餐就行了,不允许在宾馆内安排其他娱乐活动。结果晚饭后业务人员要求参加娱乐活动,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在公司的影响和地位,答应给他们买单。后来在报销费用的时候这件事情浮出水面,了解下来,当天在宾馆业务人员还干了一些有损公司形象的事情,大大激怒了总经理,坚决要求开除他。为了一时的面子,令自己颜面扫地,得不偿失。   找领导汇报工作也要注意技巧。在汇报的内容方面要汇报领导所关心的工作。领导的时间是有限的,许多你能力范围内可以处理的沉芝麻烂谷子、程序既定的工作,处理了就处理了。事无巨细,统统汇报,也有邀功之嫌。比如一个负责行政的,对完成的车辆派用等汇报也没多少价值,对一些与通常情况下不一样的处理倒是有必要汇报一下的。接上面的例子,如果因为情况紧急,你用老总的专车去执行其他公务了,这样的事情就有汇报的必要了。   汇报工作最重要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而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要记住,汇报问题的实质是求得领导对你的方案的批准,而不是问你的上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事事上司拿主意,要下属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去找领导汇报工作时要准备多套方案,并将它的利弊了然于胸,必要时向领导阐述明白,并提出自己的主张,然后争取领导批准你的主张,这是汇报的最标准版本。如果你进行的总是这样的汇报,相信你离获得晋升已经不遥远了。   汇报要注意合适的时机,这是不言而喻的,不多讲了,我的建议是大家最好给主管建立一个自己会定期汇报的预期,使每次的汇报程序化,从而,减少突兀的感觉。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然是一个善于汇报工作的人,因为在汇报工作的过程中,他能得到领导对他最及时的指导,更快地成长,也因为在汇报工作的过程中,他能够与主管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 (四)不要掩了领导的风采 《圣经》里有个故事,说的是大卫在前线立了大功,与扫罗一起班师回朝,欢呼的人群高喊“扫罗杀敌千千,大卫杀敌万万”,扫罗听了后,非常不高兴,感到大卫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王位,决定派人追杀大卫。这就是下属掩了领导风采的典型例子,大卫在无意识之中就得罪了扫罗,祸从天降。殊不知现实中有好多这样的大卫和扫罗。   韩信在与刘邦谈带兵打仗时,说刘邦带兵不能超过十万,而他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这些话未尝不是实话,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这样的话除了让刘邦更加忌惮韩信的才能,还有什么用呢?尽管韩信还算乖巧,后面加了句“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暖了一下刘邦的心,当时打个哈哈把场面圆了下去,但刘邦会真的不往心里去么?谁能说韩信这样锋芒毕露的谈话是不是已经为以后刘邦削他韩信的实力并最终诛杀他埋下了种子呢?   作为新人,如果做出一点点成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了,一定要善于同自己的领导处好关系,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避免把自己的领导推向自己的对立面,给以后的发展带来障碍。我在第二家企业工作时,由于在负责集团组建项目时崭露头角,成为公司管理层最关注的新人,我的经理当时有很大的压力,几次跟我说要向管理层推荐我负责部门的工作,而她给我做下属,每次我都极力推辞,向她保证我会尽自己所能跟她一起把部门工作搞好,跟她说自己能力非常有限,如果真的独挡一面是无法胜任的,如果出现那种情况,最终会被管理层弃用。通过类似的交流,我虽然没有得到她的举荐,但我们的关系非常融洽,她对我的戒心比较小,许多事情也总是请我参与决策,对我的成长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当然企业里面与自己的上司势同水火的例子也很多,有的下属,尤其是一些副职,总是想法设法地让公司领导注意到自己在部门里起的重大作用,有的甚至不惜采用把上司当人梯的做法,希望一旦部门有个风吹草动自己会成为受益者。我窃为这些人不齿:渴望在企业里面得到晋升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使用过多的心术和手段,就会变味。正常的晋升应该着眼于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把上司托上去,然后去接替他的位置,或者真的有能力,另辟蹊径也未尝不可。如果一定要对过去的上司大动干戈,然后还得在这个部门里面混下去,同事、下属都看到了当时的阴暗面,对以后的发展总不会有多大帮助的。   不去掩领导的光芒,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首先,在有机会同上司一起向领导汇报工作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以上司为主,除非上司要求自己去阐述各项理解,发言要谨慎,按照与上司商定的思路发言,对上司的发言可以补充,提供证据,但不要唱反调;对一些重要的事实,如果不能支持上司的主张,不能轻易抛出,最好让上司自己去斟酌时机。总之,这种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把它当作自我表现的舞台,否则极容易弄巧成拙。   其次,在与上司一起给下属安排工作时,如果上司在主导进行,我们要做的主要是解释与补充工作,不要同上司争执,也不要试图用其他的手段影响上司改变决定,或显示你可以充当共同决策的角色。这种时候是维护上司领导权威的最重要的时刻,你的表现是上司决定以后给你的多大放权幅度的重要参考。   在与上司一起参加酒会、公共活动时,要让他成为公众关注的中心,不要抢了他的风头。中国文化对上下尊卑很敏感的,在公共场所一定要维护领导的面子,不要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搞坏自己的印象。有一次参加公司年会,我给公司其他部门同事敬酒,说了一句“我代表人力资源部……”当时我没注意到,我的经理正好也来到了这桌,说,“你看他都能代表人力资源部了,我还能说什么呢。”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把我闹了个大红脸,很下不来台。我还有一个女领导,很年轻,也比较秀气,他有一个男下属,年龄比较大了,资历也比较深。一天那个女领导跟我说要调整那个下属的工作,因为工作关系他们常常需要一起拜访客户,客户往往会把那个女领导当成那个下属的秘书,而那个下属往往也不主动解释,使女领导很尴尬,决意要撤换他。因为这样的事情影响了自己的前途是很不合算的。   有一件事情要牢记,在绝大多数企业里,不要出现越级汇报的事情,不到迫不得已(比如自己遭受了直接上司的不公正待遇,要寻求个公正),不要进行越级反映。这是企业里的一大忌讳。许多公司的领导希望能得到越级汇报的信息,也想尽办法去得到下级越级反映的情况,但直接上司对下属的这种行为是深恶痛绝的,如果处理不好,极容易与直接上司发生冲突。新人要从工作流程上规范自己,不要稀里糊涂地断送自己的前程。要与自己的直接上司取得良好的互信,多与他通气。有一次我针对公司员工的情况向总经理提交了一份意见,后来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并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公司领导对我评价很高。事后,我们部门经理对我提出了委婉批评,责备我没有事先告诉他,结果总经理找他沟通这件工作时,他措手不及。这样,本来是一件好事,最终却成了一件功过参半的事情,好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有点尴尬。如果经理心胸狭隘点,我为此吃苦头也难说的。   还有,有的员工由于与上司沟通比较好,培养起了很深的情感,这是件好事情。在职场上一旦建立了这种超越信任的情感,就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购买了保险,做不好时领导会原谅你的不成熟,而会更多得关注你在过程中的付出;做得好时呢,领导也不会担心下属功高震主而不高兴。当你拥有了这种梦寐以求的关系后,一定要注意维护这样的关系,要与上司保持一定的距离,除非只有你和你的上司在一起时,不要显得你和你的上司非常的密切,这样虽然可以提升你的位置,但可能会影响上司的权威。尤其是异性上司,有时上司自己不能很好地把握这层距离,做下属的一定要警惕,事实上真的引起流言蜚语或其他影响到他权威的时候,他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受害的总是职位比较低的人。象许多经理会对自己的女秘书特别得关照一些,这时候,女秘书要善于做人,要对他人表现得随和、亲近,而不能狐假虎威耍脾气,领导给了自己超出平均水平的待遇或福利时要注意保密,而不能把它当作提升自己地位的砝码大肆宣扬,从而让领导下不来台,让其他的员工心理不平衡,从而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总之,在处理与上司关系的时候,不要把他看作是智商太高的人,要把他当老小孩看,处处让着他,你的举止要尊敬中体现关心,亲切中保持距离,这样的尺度对你是肯定是有利的。 第三章 心态篇 (1) 保持良好的心态   说到个人素质对职场成功的影响,我的个人体会有一句话:“心态大于技巧,习惯大于知识。”   在一个现代企业里面,职业人能力固然非常重要,但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却还是一些非能力层面的东西。比如与我们一起进入企业的大学生,尽管来自于不同的学校,但我们的专业知识、能力差别是不会太大的,可为什么几年以后大家的发展就会拉开 很大的差距呢?我认为非能力素质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众多的非能力素质中,心态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持续成功的关键。因为人是情感动物,心态高低、健康与否,对我们非常重要。心态的外在体现最终形成为一种精神风貌;心态的内在体现则表现为它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斗志和对工作投入的程度。   我大学有个同学,就业时由于体检没有通过,没有能进入自己心仪的一家大企业集团,去了家乡的一家国营企业。在那里由于没有关系,一直在车间做工人,我曾邀他一起来上海寻找一个新的起点,他对我说,“你行,身体好,回上海闯荡闯荡吧。我不行了,在这里是没有什么前途,不过离家近,与家里人有个照应,就在这里将就下去算了”。这种消极的心态,使他选择了破罐子破摔的做法,消磨了斗志,很难主动地走出职业低谷。仅仅因为机遇没有垂青自己,就无法取得大的职业成就。   对新人而言,职业技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尚处于定型阶段,心态对职业生涯的作用就更大了。有的人心态非常浮躁,对社会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要求,从而导致对社会的高期望值得不到兑现,或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自己的单位亏待了自己,最终走上了频繁跳槽的职业发展之路,过上了跳蚤人生。   但也不乏另一个极端,许多新人早早习惯了最初得到的工作岗位,进入一种按部就班的轨道,等待岁月消磨掉所有的青春激情与锐气,沦入平庸,也是非常让人痛心的。我有一个高中的同学,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取得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前不久我与她联系,都整整五年了,她的分机号依旧没有变,她的工作依旧还是做出纳。五年里不知会有多少幸运的人民币钱从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生的手上经过了,但留给她的又是什么呢 ?在现代中国,一个大学毕业生的目标至少要定位于做一名管理干部,即使就业行情再差,象车间工人、办公室文员之类的岗位只能作为我们在某一个具体的工作阶段的选择,决不能成为我们长久的职业发展目标。要有一个概念,这样的岗位是新人的专利,等我们跨越了新
/
本文档为【饥荒打不开MOD解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