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一代女大书法家萧娴

一代女大书法家萧娴

2010-12-01 12页 doc 39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0970

暂无简介

举报
一代女大书法家萧娴一代女大书法家萧娴 一代女大书法家萧娴 1902年11月,萧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萧铁珊是西南名士,精于文学和书法,清未 当过广东三水县县令,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入民国后,参加南社,曾任孙科秘书。交游多为当时名流。   萧娴四岁随父亲移家广州,渐受家庭影响,爱读诗 文,尤喜书法。十二岁时就开始充当萧铁珊写大字的助 手,磨墨拂纸,就是她的任务。当萧铁珊不在家时,她就 照他的笔迹,依样葫芦地学着写。   有一次,萧铁珊写好一副对子,放在桌上因事走开。 萧娴好奇,竟照样子写了-副,搁在父亲写的对联旁边。 萧铁珊回来...
一代女大书法家萧娴
一代女大书法家萧娴 一代女大书法家萧娴 1902年11月,萧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萧铁珊是西南名士,精于文学和书法,清未 当过广东三水县县令,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入民国后,参加南社,曾任孙科秘书。交游多为当时名流。   萧娴四岁随父亲移家广州,渐受家庭影响,爱读诗 文,尤喜书法。十二岁时就开始充当萧铁珊写大字的助 手,磨墨拂纸,就是她的任务。当萧铁珊不在家时,她就 照他的笔迹,依样葫芦地学着写。   有一次,萧铁珊写好一副对子,放在桌上因事走开。 萧娴好奇,竟照样子写了-副,搁在父亲写的对联旁边。 萧铁珊回来看到萧娴写的对联,大为惊异,觉得女儿有天生的书才,便经常指点她临帖临碑。萧娴学书很用功,进 步很快。萧铁珊常携她在公共场所写字,萧娴一鸣惊人,便有了小小的书名。因常随父出入南社,人称“南社小友”。   十三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落成,在落成典礼上,请萧娴 当场挥毫写对联。她奋力写了“大好山河,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这幅一丈二尺长的大对联,又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字字 神完气足,轰动一时,被誉为“粤海神童”。   萧娴十四岁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学油画,后又从著名画家高 奇峰学画梅花,以国画笔墨营养书法,书艺日进。十八岁那年,广州书法社就吸收她为社员了。   萧铁珊和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是朋友, 戊戌变法运动被慈禧太后镇压后,康有为逃亡出国,后回国居上海。他学问深厚,诗文书法并为当时所重。萧娴非常崇拜他,康有为深知萧铁珊的人品和学识,聘为家庭教师,于是萧娴得有机会拜康有为为师,其时她二十岁。   当时萧娴有临写《散氏盘》的册页,笔力相当精到,康有为看后 十分欣赏,在册页后面题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拈坛。”   第四句所云“卫”、“管”指古代女书法大师卫夫人和管夫人。 这是极高的评价,对二十岁的萧娴是极大的鼓励。 萧娴从康有为学艺,十分用心,把康有为撰的《广艺舟双揖》作为必读的教科书,随身携带,有空就翻阅。   她当时还多次听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国学讲座,曾把自己临《散 氏盘》的册页给章太炎评价,章太炎也十分欣赏,题诗勉励,形容其 书法线条云:“真如万岁枯藤。”这也是极高的评价。   其时萧娴还结识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刘已早一 年拜在康有为门下。   对于恩师康有为,萧娴极敬重,作对联呈康有为云:“大哉南对联中,既指康有为,又指浩瀚的南海,便把康有为比之波涛滚滚 的大海了,实有文学双关之妙。须弥山是佛教传说中的神山,认为 是世界的中心点,日月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之层层建立,可见其大了。然而萧娴认为它和南海比,小得至微至微。这是对恩师的热烈歌颂,其时萧娴已显示了作对联的诗才。   年轻的萧娴在上海遂崭露头角,她参加了青年书画会,经常参 加上海书画界的活动。该会1923年12月刊印的《近代名人书画 真迹》收有萧娴《节临石门颂》和《节临石门铭》。在《中华全国金石 篆刻书画家通讯录》中,共列当时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天台山农等 十八人,萧娴也是其中一人。   1926年萧铁珊离沪去广东汕头,萧娴同行,任汕头市立女中 初一级国文教员。九个月后赴广州参加宋庆龄组织的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她的一幅作品从十六块大洋起价,一直加价到一百块大洋,被福建省漳州财政处处长双清买去。这次义卖,萧娴 得款甚丰,全数捐给北伐军,宋庆龄深为赞许,给萧娴发了奖章和奖状。   1927年萧娴随父迁居香港,在香港标润格鬻书。于右任等著 名书家在报纸上介绍萧娴,称之为“大书家”,并称她“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卫管复生,茂漪再世。女书家中。 实罕其匹。海内名士,龛然誉之”。   同年萧娴在香港与江达结婚,时年二十五岁。   江达初在法国勤工俭学,专修机械,因反对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而组织留学生进行抗议活动,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又转德国继续留学,在德国完成学业后回国与萧 娴结婚,不久夫妇回国,定居南京。萧娴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助理员,不久辞职,随江达赴东北满州里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 后夫妇南返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又同回南京。   在不安定的生活中,萧娴仍然不断进行书法艺术实践,她创作的《临竭石颂》被选入1932年编印的《当代名人书林》。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南京被日寇攻陷,萧娴全家辗转逃难九江、武汉、重庆、成都、广元、兰州等地。在重庆时遇著名书画 家王东培,欣然尊为老师学画梅花。于1940年与王东培在成都同 办书画展,很有影响。避难兰州时曾致函父亲旧友章士钊,时章在陕西,作词柏赠,有“大字雄奇小字腴”句,竭力夸奖萧娴的书法成就。又云“伤心老滞秦关客,却答文姬陇上书”,把萧娴比为汉朝的才女蔡文姬。   抗战胜利后萧娴全家返回南京,其时父亲萧铁珊病逝于上海,萧搁非常悲痛,决心继承父亲遗志,在艺术上干一番事业。而不久内战发生,文化事业日见萧索。她在立法院任科员,收入微薄,生活日艰,间或也作字卖钱,贴补家用。   南京解放后,她十分拥护新社会,赞赏新气象。1949年冬天, 萧娴义无反顾地送子女参军南下,还热情地作了一首长诗。有“男儿四方志,女子亦同雠”,“雄歌声燎亮,行云为停留”,“临行无别 语,勿贻父母羞”等语,勉励子女勇于参加革命。   萧娴自己也参加华东革命大学学习,后又参加南京市政协办 的学习班,1954年和江达一道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萧娴一家原住玄武湖,解放后捐献旧居、卜宅百子亭后八十四 号。从此生活较为安定,为雨花台名泉重题“江南第二泉”。刘海 粟赞之云“端穆苍秀”。   1963年江达不幸病逝。江达解放后任文史馆馆员,去世后萧 娴续任。   1961年起萧娴开始任南哀市政协委员,后又任江苏省政协委 员,和社会各方面联系增多;文联也常组织书法展览和观摩活动;报纸上有时也出现萧娴的姓名和作品。她声誉日盛,应酬也多起来。她和林散之、高二适、陈大羽等著名书画家切磋书艺,时常往 来,艺术上达到了新的境界。   1981年在南京首办盛大书展,引起艺坛轰动。陈大羽特为撰 文在《新华日报》发表,誉之为“真善美”。   1983年南京市文联和南京电视台为萧娴摄制电视报告文学 《大笔豪情》,并赴家乡贵阳办书展,受到热烈欢迎。   萧娴虽然为江苏文史馆员,但不是正式工作,1984年才安排 在江苏省美术馆为美术创作人员。次年应康有为第七女同环之 请,为《南海康先生法书》作序,井与刘海粟同赴青岛参加康有为迁墓仪式和“康南海学术研讨会”,人民出版社派员来南京访萧娴,不久为之出版《萧娴书法选》。 1987年又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石门颂萧娴临本》。   1989年,萧娴赴香港与同环叙旧,香港电视台为她作了专题 节目:《香港早晨》。1991年再回故乡贵阳,捐书一百零一件。贵阳市政府决定重 修翠微阁作为“萧娴法书陈列馆”。回南京后再办书展。江苏美术 出版社次年出版《萧娴书法选集》,又次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萧 娴先生书法集》。不久“萧娴法书陈列馆”建成,萧娴三赴贵阳,了 却叶落归根的心愿。   萧娴爱国爱民,政治上不断追求进步,1992年加入共产党,决 心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1994年,《萧娴传——当代书法家传记文学从书》(俞律著)在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1995年萧娴因乳腺癌以手术治疗,次年又以胆囊结石开刀。 不幸于1997年1月27日病逝。江浦县政府决定为萧娴建纪念馆于求雨山文化公园。萧娴子女学生等捐萧娴遗作一百多件。1998 年11月落成开馆。   萧娴精通篆、隶、楷、行。她的艺术实践专一,一生专攻“三石一盘”,孜孜不倦。所谓三石一盘,就是篆书《石鼓文》与《散氏盘》, 隶书《石门颂》,行楷《石门铭》。这就是说,她非常具体地承康有为 的衣钵,走碑学的艺术道路。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韩愈为它作过歌:“年深难 免有缺画,快剑砍断生蛟鼍。”萧娴就是在这近乎迷蒙的艺术境界 中探索古朴典雅这种艺术凤貌的。如果她青年时代还只限于写 篆,另0么中年以后便自觉地把篆法作为提高隶书、楷书的艺术手段了。石鼓篆法,在行笔平稳中见重轻节奏,虽极刚利,却圆转自如, 抑扬有致。萧娴完全做到融篆于隶、行,逐步磨练出一种从容不 迫,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石门颂》在汉隶中具有鲜明的特色,结构变化多端,字体大 小 、笔划长短,没有一定的规律,萧娴一生致力于此,所以笔下自然 显现一种由于娴熟和彻悟而形成的超脱潇洒的风度和庄重平和的 气质,甚至可以说,她的这一艺术风范实际上弥补了原拓的不足。   《石门铭》古拙而秀逸,在魏碑中居豪放和婉约之间,康有为论 述它的特色云:“如武士浑戈,仙子起舞。”萧娴幼时就以行书崭露 头角,师事康有为后,逐渐获得艺术突破的契机,她以《石门铭>为 基础,临习康有为的书法,性质相同,所以学得非常近似。康有为 晚年体弱事繁,没有时间作书应酬,曾让刘海粟和萧拥代笔。这对 于萧娴来说,奉师命代师作书,不是作假,而是一种别人无缘获得 的光荣了。   她晚年生活安定,曾作了些文章,主要有《康有为的书艺和书。论》、《百年吞吐,百年创造》、《庖丁论书》、《康南海先生法书序》。 《萧娴先生书法集自序》等。这些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归纳起来有七条:   一是悟。她说:“悟者,书魂之窍妙也,有赖于学识,多所联想。 未必全出于聪明。”   二是学。她说:“认真读书,读碍越多越广越好,不读书就没有 内含神韵的书卷气,不能脱俗,难免匠气。”   三是气质。她认为:“气质对于书艺,如土壤之于植物。同等 的阳光雨露,盐碱地无从播种,贫瘠地无望丰收。土壤可以改良, 人的气质也可以变化 。”   四是胆。她认为“不管临池还是创作,抓起笔来就写,往往得趣;若左顾右盼,患得患失,人既窘迫,书必不佳广。”   五是爱。这就是爱生活,爱自己的事业。   六是脱略名利。她说:“名利之贪心荫发,艺术之真趣顿失。 没有殉于艺术的操守,艺术断无成就,艺术需要痴情,名利场窒息 一切艺术。”   七,最后则是“天道酬勤”四个字。   萧娴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当然书法是主体,她中年以前, 曾致力于画梅花,虽然老年后精力所限,不再弹旧调,但她的绘画 基础对于书法的风韵的形成是起营养作用的。她也善于作诗词,八年抗战中,国难深重,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她出于爱国的心 情,作了许多咏叹时事的诗词,可惜因经常易地避难,诗稿遗失大半,幸存数十首,她录成《劫余草》一本。林散之有《赠萧娴老人》诗 赞美她的书法和诗词云:“豪情书似康南海,逸气才留郑小坡。”下 注云:“君书学康有为,而词气又近郑文悼,小坡其字也。”郑文悼是 清末光绪举人,他的词体洁旨远,句娇韵美,当时评论家认为可比之南宋著名词人清真、白石的。   她也爱好戏曲,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家藏旧琴,虽然不拨 不弹,却总觉得声韵自在。她认为无声比有声更饶声的雅趣,这是 一种哲趣,很像一干多年前陶渊明藏琴不用的意味,所以自名其书 斋为“枕琴室”。   她善作对联、多自己亲拟,既饶哲理,又多情韵,譬如挽林散 之的对联云:“绝艺是老,大聪为聋。”传为绝唱。   萧娴一来得享九十五岁的高寿,艺术实践时间近九十年;二来 她的女性的特殊聪慧得到极致的发挥;三来她虽毕生尊崇碑学,却也兼读佳帖,涉猎面比康有为更广,所以我认为她的书艺成就实际上是超过老师康有为的。   中国是一个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状态的古老国家,萧娴的前半生基本上处于男尊女卑的生活环境。萧娴作为妇女,自幼奋发图 强,她的父亲萧铁珊也把这个女儿当儿子对待,要她的弟妹们都喊萧娴为“哥哥”。尽管如此,萧娴幼年还是面临着被后母刘氏推向当别人家童养媳的危险,如果不是父亲竭力阻拦,萧娴这位今天的女书法家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萧娴懂得为命运而斗争,是从对祖母命运的深刻理解而开始的。她的祖母青年守寡,在家侍奉长期患病的婆婆。她相信割股 当药可以治好婆婆的病,并且真的这样做了,这几乎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萧娴幼年每见祖母腿上的巨大伤疤,就想到封建社会的 女人是多么的可怜与不幸,但是也佩服祖母割股的勇气,萧娴觉得和命运作斗争也需要这种勇气。   后来她读《儒林外史》,读到沈琼枝抵制为盐商作妾,到南京夫子庙卖字画独立生活的故事,认识到女人必须有超人的毅力和本领才可能不受命运的奴役,所以她自幼锻炼成坚强的性格,学书法 诗文非常用功,志在必成。   然而她仍然长期处于当家庭妇女的环境,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甚至老年,都从来没有摆脱过家务劳动。生活从来没有允许过她集中全部精力从事艺术研究与实践,但也正因为如此,她作为一个家庭妇女,每天的繁琐劳动也养成她刻苦耐劳的精神,在家务劳动的繁忙中抽空读书和临池学书往往事半功倍,比闲人学书的效果要高得多。   当然,她作为一位书香门第的妇女,一位著名文艺家的女儿, 却也得到许多一般家庭的妇女得不到的事业机缘。她有缘进入大学问家康有为的书房,有缘作为康有为的学生,有缘受到他的直接教诲,有缘听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讲座,有缘受到章士钊的青睐,甚至有缘见到孙中山,并且听他的演说,有缘受到宋庆龄的奖励,后来又有缘和王东培、谈月色、林散之、高二适、陈大羽等交流书艺。 结为知交。同时她的丈夫江达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平时与萧娴也 相互切磋学问。这一切,正是萧娴得以成为一位女书法大帅的客 观条件。   她性格好胜,和亲友打牌,几局不赢就会不高兴。而在大的方 面尤为突出:l990年萧娴的弟子们代表她上北京参加中日书法联 展,她非常严格的串查每一幅字,说:“我们要胜。”这当中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情绪。   1989年她左股骨颈骨折,医生认为她已年近九十,恢复健康 的可能几乎等于零。不料她十分乐观,不但有信心保住生命,而且 还有信心站立写字,所以她躺在病床上还要读碑帖,决不愿因伤痛 影响自己的事业。记者来采访她,她在病床上挥着胳膊说:“奋斗!”终于出现了奇迹!一百天后她竟然痊愈了。出院后就忙着写她最爱写的大字。一位瘦弱的大病初愈的老太太,走路都有点摇 晃,可一拿起大笔来,立刻精神抖擞,就像舞台上余太君舞大刀一 样威风,没有一点退功的现象。   旅游也是她的爱好,祖国的东南西北,都印有她的足迹,九十 岁那年还南游桂林,骑马拍照,精神抖擞。   萧嫡的成功为神州妇女界增光添彩。她的艺术影响远及日、 韩、新等国。她作为继卫、管二位夫人之后的又一位女书法大师。 得到海内外的公认。她为中国书坛培养了很多人才,其中庄希祖、桑作楷、端木丽生等成为活跃于南京书坛的著名书法家,不少工厂 企业中的书法爱好者也投身萧门学艺,其课徒事业的兴旺,可与林散之比美,人们戏称:“林家铺子萧家店。”   她课徒决不局限于书法艺术本身,她经常教育学生们若老实 实做人,认认真真写字,她最恨投机取巧,有这种情绪的学生她绝 对不收。她为真诚爱好书法的人写字,从来不收钱。常开玩笑说。“钱这东西,死了带不进棺材的。”所以她生活相当俭朴,平时蔬菜 淡饭、布衣素服,每逢盛会,才偶然化装一下。   对社会义务,她总十分热心,每逢水旱灾情,她总主动地作书 义卖赈灾。她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所以对普通老百姓具有很 深厚的同情心。她去世时,不仅使书坛震动,也使许多普通老百姓为之烯嘘。   萧娴嫡字稚秋,号蜕阁。生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苏省政协委 员。但这一切对她毫不重要,她真正看重的是她手里不肯须臾离的大笔。
/
本文档为【一代女大书法家萧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