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消失将导致人类大脑的空白 图

2017-10-06 17页 doc 136KB 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消失将导致人类大脑的空白 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消失将导致人类大脑的空白 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消失将导致人类大脑的空白 图 据联合国调查,目前全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世界语言十分复杂,专家估计大要有5000,7000种。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各国的学者所统计的结论是相差悬殊的,其说法也极不一致。根据德国语言学家在 1979年的统计,当时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有个学者说“我的印象中感觉有几千种,具体多少也说不清,就去查资料,还真说不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消失将导致人类大脑的空白 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消失将导致人类大脑的空白 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消失将导致人类大脑的空白 图 据联合国调查,目前全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世界语言十分复杂,专家估计大要有5000,7000种。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各国的学者所统计的结论是相差悬殊的,其说法也极不一致。根据德国语言学家在 1979年的统计,当时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有个学者说“我的印象中感觉有几千种,具体多少也说不清,就去查资料,还真说不清。一般大概说当今世界拥有6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法国科学院推定为2,796种; 国际辅助语协会估计有2,500至 3,500种语言。 世界上究竞有种多少语言,美国杂志《纽约客》统计后说有“成百上千”种;《大不列颠百科全》称有“近千种”;世界最畅销书籍《圣经》的外语译本截止1997年就达2197种,语言种类多余文字种类,《圣经》至少证明世界语言种类应多于2197种。迄今比较精确的统计数字来自人类学家,他们通过民族研究发现世界语言有6809种。其中,亚洲是世界语言种类最多的地区,达2197种,非洲其次,2058种,太平洋诸岛1311种,美洲1013 种,欧洲则只有230种。就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发展中国家,共有80余种民族语言,30余种文字。这6809种语言的统计数字,真有这么精确吗,很多研究者并不这么认为,“你数得清世界上有多少种面包吗,数字每天都在变。”宾西法尼亚斯沃斯摩尔学院的大卫?哈瑞森和德国迈克斯?普兰克研究院的克兰 克?安德森的最新调查发现,世界语言的数量瞬息万变,确切的数字只能描述为“比上个月少”。 大卫认为,世界上现存语言大约有6000多种,现状大多不容乐观。首先,语言种类分布不均,比如法国人口六千万左右,所用语言16种,而瓦努阿图人口仅是法国的0.3%,所用语言种类却是前者的63倍。其次,语言使用者数量不均衡,多如汉语普通话使用者近9亿,少如俄罗斯一种叫他法的方言,不足百人。6000多种语言中的大部分面临着没有相应文字记载、没有进入官方语言、使用者受歧视等困境,只有不足10%的语言才可以称为“安全语言”,即有文字记载、被官方正式使用、代代相传。“有些语种已经没有小孩子愿意去学,无以为继的语言必定会消失”,大卫说,“一个老人死去,一种语言也就随之逝去,怎么留也留不住了。”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现为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有专家测算,今天人类语言种类的消亡速度是哺乳动物濒临灭绝速度的两倍,是鸟类濒临灭绝速度的四倍。据估计,目前世界尚存的五六千种语言,在21世纪将有一半消亡,200年后,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 如果那些使用者越来越少的语言死去,又如何,克兰克说,那意味着语言环境、该语种使用者的认知系统、语言涵盖的文化遗产都将失去,“强势语言的使用者永远也不能体会这种悲伤。当我站在俄罗斯的一个小山 村里,看到那些老人,说着已经没有多少人可以听懂的话时,我亲眼目睹了失去历史的痛苦。” 对于这些濒危语言,学术界目前已经形成共识:在它们还未消失前,去认识和它们。“没有人知道,这些即将丢失的语言、语音、文化对今后五百年的人会不会有用”,克兰克说,“在谁都无法确定的情况下,争论毫无意义,首要是尽可能多的保存。” 地球上平均每两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语言是人类数千年科学和艺术的储藏室从对生态规律的观察,到创世神话。一种语言消失,失去的不仅仅是说这种语言的社群,还有人类关于数学、生物、地理、心理、农业和语言学等领域的常识。保护一种语言,相当于保护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 世界范围内语言的流失 目前世界上每十四天就有一种语言消失。到2100年,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7000多个语种中的一多半,其中大部分尚无任何记录在案,将会失去他们的传人,和他们一同消 失的还有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即那些语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的智识。《国家地理》永续之声项目(与濒危语言口语研究所合作开展)致力于保护濒危语种,鉴别语种及其所属地区——我们这个星球上存续着最独特、最不为人所知、或者行将消亡的土著语言的那些地区——并记录下这些语言和它们所蕴含的文明。 重要性何在,语言,通过它的使用者,以及它对使用者所讲述内容的约制,定义了一种文明。一些表征着独特文化的行为或者思想的单词很难精准地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很多濒危语种拥有丰富的口传文化,故事、歌曲和历史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但却没有任何书面文本。因而当一种语言消亡,它所维系的整个文化便也一同消亡了。 人们对于自然的感知大部分只在口语中有所表达。千百年来土著部落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周遭世界紧密相关,因而常常对当地的土地、植物、动物、乃至生态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许多现象至今无法用科学解释。因此学习土著的语言对于理解和保护环境颇有益处。学习各种语言还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人类如何交流和保存智识的理解。每当一种语言消失,“我们的大脑能做什么”这幅图像就会因之减少一块。 语言缘何失传, 纵观人类历史,强势群体的语言四处传播的另一面是弱小文明的语言消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官方语言政策, 也有人们以讲皇族的语言为荣的心理。这一倾向解释了,举例而言,为什么玻利维亚语言的多样性超过了,曾经存在过一个庞大的帝国和皇权的,整个欧洲大陆。 伴随着强势语种的波及,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更愿意去学习占主导地位的语言,而不是他们的父辈所讲的“土语”。对待祖辈语言的这种态度,使得这些孩子们以及他们的后代不再学习“土语”,抑或逐渐因不再使用而将它们遗忘。这一现象的发生贯穿了人类历史,但是近年来语言流失的速度正在显著加快。 小小的铸铁平锅内,燃烧着撒尔维亚干叶尖,像一排点着的火柴。吉文这位美国原住民中希达察族(Hidatsa)的老人,手持平锅走进不同的房内,口中念念有词地说着土语。这间北达科塔州佛伯侯保留区的两间小屋,顿时烟雾弥漫。 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 吉文掐灭了叶草蒂,与芝加哥大学语言学家柏宜尔隔着 餐桌坐下。吉文解释说,燃烧叶草是清除屋气,好让话说得客观。现在他准备以祖先传下的语言,谈论他们的古语。 希达察语如其他许多语言一样濒临消失,随之而去的是语言上与文化上可贵的数据。能说古语的人逐渐老去,而主流的英语、西语、阿语以及中文又压制弱势文化,越来越少的年轻人会主动发扬母语。能流利说希达察语的人大概只有75位。他们多数超过50岁,吉文也不例外„„ 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有据可查的有5651种语言。在这些语言中,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专家研究指出,至本世纪末,这些语言至少有一半会消失。换算一下,地球上平均大概每两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莫尔学院的语言学家大卫?哈里森(DavidHarrison)将人类面临的情况称为“三重灭绝威胁”:物种和生态系统正在崩溃,随着小的、未书面化的语言的消失,人们关于这些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传统知识也会失传。 2012年2月17日早上8点,哈里森和另外两名语言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玛格瑞特?诺里(MargaretNoori)、加拿大因纽特语言文化健康中心的利那?艾维克(LeenaEvic),在温哥华会议中心进行了保护濒危语言研究的探讨。 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2012年会的议题之一,能坐下上 百人的会议室里听众坐得零散稀疏,这似乎正印证了哈里森的说法:在说服公众的努力上,语言学家远远落后于从事生态保护的学者。 哈里森在会上指出:“语言是人类数千年科学和艺术的储藏室从对生态规律的观察,到创世神话。一种语言消失,失去的不仅仅是说这种语言的社群,还有人类关于数学、生物、地理、心理、农业和语言学等领域的常识。” 语言能和谐共处吗, 相传,最初全世界所有人只操一种语言,可是后来却被拆分成许多种语言,而这与一座塔有关。 凡是读过《圣经》的人,一定会对“巴别塔”印象深刻。《创世记》中第十一章这样写道: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 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华说:"看呐,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然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塔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巴别”这个词是巴比伦文,意思是“神的大门”,它的读音跟古希伯莱语中的“混乱”一词相似。上帝把人类的语言打乱,阻扰他们团结成一个集体,就是害怕人类的能力过于强大,实际上也从侧面印证了语言的统一化会使人类所向披靡,而过于强大的结果会否招致上天的惩罚,则另当别论。 事实上,随着全球一体化,语言的多样性正在遭到严重破坏,全球每年平均消亡的语言有数十种。据预测,在21世纪末,全世界约90%的语言可能被强势语言取代。幸存下来的,则将是那些大国的国语或与外界长期隔离的小方言。 而语言资源的消逝,必将导致全球多元文化的逐渐消退,从而使人类失去弥足珍贵、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思维和表达方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对语言多样性的危机重视得还很不够。 全球如此,那中国语言多样性的未来又如何,专家们指出,少数民族语言大多将面临濒危或消亡,能长久保存的将是文字。历史较长的民族语言将继续存在,如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大多汉语方言濒危或消亡,能长久保存的将是几个大城市的方言,如上海话、香港和广州粤语等,同时还将产生大量新的“方言”,即地方普通话。在未来,汉语方言的差异只是口音不同,而非不能沟通。 保护一种语言,就是保护一个民族 现在,语言消失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专家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保护一种语言,相当于保护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 事实上,全球母语遗失最为严重的国家当属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原有的95%的语言已在这片土地上消失殆尽。至少有12种语言已彻底无人再说,这与澳大利亚这片土地曾经遭受的历史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地土著人在白人殖民统治期间,曾受到大肆屠杀和劫虐,很多土著女人被强奸,那些致人于死地的疾病随之使当地土著人大量消亡,而那些混血儿被强行从母亲身边带走,并被强迫接受白人文化,失去浸染母语文化的机会,并沦为 白人的奴隶。 当地的土著人认为,白人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为了壮大本民族而打压和消亡原住民族,以这种方式达到一种真正的永久意义上的“殖民”。 时至今日,那些看似小地域的、未经书面化或指认的语言显得不那么重要,但它们的消失使一部分文化现象流失或永久失传,却未尝不是一件可惜之事。如果把这种语言从庞大的语系当中剥除,则会产生生物链般环环相套、多米诺骨牌似的效应,那势必会引出许多一连串的问题和麻烦。 语言的消亡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规律,但与此同时,这些濒临消亡的母语代表着某一民族的文化,语言的消失导致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减弱,这对于人类的文明,是一件不幸的事。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他们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都会保存在自己的语言里,并依赖语言代代相传。作为一种载体,语言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在。 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就必须维护语言的多样性。而对这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维护,不仅需要民间自发的保护,更需要政府的出手。因为对这些语言的保护,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还需要政策上的倾斜。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迄今为止最有权威、影响最大并且 最具法律效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根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列出了五方面项目,第一方面就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实际上将语言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从2001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申报和公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存。 以此为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年11月正式设立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已经公布的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有不少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口头传说和表述”的史诗、戏剧、说书说唱艺术等,同时呼吁各国政府通过开展一些有利于保护语言的普查工作,来延长这些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语言学家哈里森喜欢到游牧民族的帐蓬里、在他们劳动时、过传统节日时或看那些部落里的“神医”治病时来进行语言学的工作,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田野语言学家”。第一次去野外研究濒危语言,是他在1990年还在耶鲁大学读博士期间,他去的地方甚至连卖火车票的售票员都没有印象,俄罗斯的图瓦。 按他的研究所得,图瓦语里没有像英语或汉语里那种与常见颜色相对应的词,图瓦人描述牦牛颜色所用的词,对应 了牦牛的皮色、花纹、头部标记和个性等综合信息。同样的,西伯利亚养驯鹿的图法拉尔人所说的图法语中,描述驯鹿各种状态的词汇,也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 在哈里森看来,一种语言一旦消失,随之消失的是祖先们积累了几个世纪的常识。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MargaritaMead),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如她所言,当语言只剩一件漂亮的外壳,世界显得单调,人类变成弱智,那么所有关于文学、艺术、学术、经济、社科等领域的创作将会显得多么苍白空洞。 体验那些即将消失的文化 我十三岁的时候随父母从新疆回到我的老家陕西紫阳县。那时对这里的所有事物,无论是山水风光、风土人情还是当地的方言土话都感觉十分新鲜,但很少有感到惊奇的。让 我惊奇不异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这里的长辈骂晚辈。无论长辈们是高兴时,还是愤怒时,他们都会把晚辈骂的狗血淋头,那些血淋淋的语言,今天回忆起来,也常常让人感觉毛骨悚然。 他们骂人用尽了天下最恶毒的语言,比如说“短命死的、挨刀死的”,还有如“剁脑壳的、栽崖的”,比较文明一点的有“背时娃,大河没盖盖儿--你咋不去跳啊……”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我的青少年时代。不过,那时这里所有的人都这样,自己挨骂了也不觉着什么。有句话说得好,习惯了也就没什么了,习惯成自然嘛~而且许多时候,长辈骂晚辈的时候,不是生气,不是愤怒,而是充满了一种爱怜。平辈之间也这样骂,越是相好的骂得越多。尤其是男女之间,打是亲,骂是爱,有紫阳民歌做证,少女在房间里织布的时候,小伙子在外唱山歌,于是女孩就唱“那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唱得那个好啊,唱得奴家脚爬手软,手软脚爬,踩不动云板,丢不得梭哟……”(郎在对门唱山歌歌词)看这歌词多么朴实、生动、直抵心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时这样的骂人也是一道文化的风景。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这样的风景消失了。现在的大人绝不会像那时的大人那样骂孩子。搞不清楚的是究竟是现在的孩子宝贵了,还是城市文明的悄然介入,抑或是两者都有的原因,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紫阳这个小县城自然也会跟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这种变 化是悄然的,如同流水一样的自然而然,它不需要用法律去强制,也不需要用行政手段来迫使。城市文明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不知不觉的渗入乡村文明里了。 前天看到一位老人对他的孙子说:“别乱跑,再跑你老爸又要训你了!”初听没有感觉什么,细细一想,“老爸”这个港澳的流行名词也自然而然的溶入了普通市民的社会生活中了。而且这老者说得是紫阳腔、地方调的普通话。既不能把他的语言当土话,也不能把他的语言当普通话。难怪北大的孔庆东教授说:“现在是地方话也毁了,普通话也毁了。”由此我想到一个地方的文化总是会自然而然地随着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而变化。很多外来的东西总是自然而然地溶进了地方的文化。看来研究地方文化,不能画地为牢的;不能偏安一隅;只有站在全国的,乃至于世界的文化前沿;只有放在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才是最紧迫的。而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地方语言文化的特色才是最关键的。过去,我们紫阳人把胖子称为“山蛮子”、把第三者叫“狐狸精”、把傻瓜叫“苕耸”、叫“砍头子”这是何等有地方色彩,如今大家都一样,见了胖子称他好福态、见了傻瓜叫“傻B”、背后叫第三者为“小三”。各地的语言和各处的城市建设一个样,全是青一色。地方文化少了特色,就如同白开水一样无色无味了。 最让我纠结的还不是这些语言的消失,而是随着这些语 言的消失,那些长辈与晚辈之间,那种朋友之间,恋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也少见了。语言是什么,马丁?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寻找通往存在的路。在他看来,被遮蔽的存在乃似于一片树林,而语言则是 “林中路”。如果现代化的语言并不能展示人心的朴实,那些消失的语言就不能不令人神往。当忙碌一天的人还有小心翼翼地用“文明”的语言和朋友,甚至家人虚与应酬,那些消失的自然、生动、率真的语言就不能不让人回味。有特色的乡间俚语,还能够保存在我们的记忆里,还能够用文字档案记录下来,还能够用影像视频再现。可那种人际关系的纯真呢,文化“化”人,社会的素质是文化,一方水土也是文化,无论是学习先进文化,还是保护传统文化,形式是其次的,重要的还是塑造人的心灵。 拯救濒危语言:中国云南省寻找即将消失的语言努力 全方位绘制“云南省濒危语言地图”,让民族文化饕餮不 至于悄然陨落。今起向您征集那些即将消失的语言。曾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的子君语,短短几十年就仅剩不足百名的长者还能掌握这种语言,更有专家预测,若不加保护,10-15年内,子君语就会消失。 不久前,第三届濒危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民族大学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众多国家的语言专家学者把寻找濒危语言的目光投向了云南。为何全世界濒危语言的聚焦会在云南,截至目前到底有多少语言正从我们身边消失,那些仅存掌握了“语言密码”的长者们现在对本族母语的使用情况如何,是否有继续传承的可能性, 据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现存语言中,有一半的语言只有不到一万名使用者,四分之一的语言只有不到一千名使用者。除非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在一个世纪内,这些语言(至少3000种)都要灭亡。对此,常年参与研究云南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专家、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院长刘劲荣也坦言,虽然各地衡量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的标准不一样,濒危程度暂时还无法确定,但是全省各地少数民族语言都有消失的趋势。 云南省有一半民族放弃了“母语” 没有文字的语言大多以口头形式保留。是以什么样的速度在消失,据刘劲荣介绍,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有一半在使用自己的少数民族 语言,有一半则转用汉语,完全转用汉语的,又占三分之一左右,改革开放民族语消失速度加剧。例如拉祜族,48.5万的人口中,有10多万人不懂汉语,10多万人讲双语,还有10来万人只说汉语。 事实上,造成语言濒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语言专家通常归结为两类:一方面是语言外部的因素,例如使用人口少分布杂、族群分化、民族融合、社会转型等;另一方面是语言自身的因素,如弱势语言或是没有书写系统的语言使用者们,往往会发现该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功能无法满足社会复杂交流的需要。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云南,据官方报道,中国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只有50多种语言有文字,而只有22种文字实际被使用。没有文字的语言,使用人数都少于万人,大部分仅保留在老人的山歌、传说等口头语言形式中,实际上处在消亡的边缘。 当地招生考试忽略“民族语”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村寨相对闭塞,汉文化对其影响比较少的,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得会好一些。另外,像彝族、纳西、藏族、傣族等历史上有文字的民族情况也相对乐观。相反,少数民族濒危的地方一般都是人口较少,被汉语包围或居住环境接近城市的地方,像云南人口较少的8个民族,濒危的程度相对加快。刘劲荣举例说,比如德宏阿昌族的仙岛语,目前只有70多岁的三 四个老人会讲,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估计这个语言迟早会消失。还有西双版纳许多村寨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后,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少数民族语言肯定会受到影响。 那么,州市上语言消失的原因和昆明的有区别吗,刘劲荣表示,原因存在差异,但也有共性:一是受到周边汉语的主流文化入侵,对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很大;二是受地理位置分布和外来人口的影响,对外界接触得少的,少数民族语言保留得要好。 同时,他表示,如果按现在的趋势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着实让人着急,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且各地招生不考民族语,只考汉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而且大多地方和外族只能用汉语才会交流,长期在外,回家以后也不讲了。另外,由于涉及地区面太广,专家学者只进行了部分地区的调研,截至目前,并没有一个具体完整的全省范围整体调研实施情况。 有一些学者建议,下一步需开展大规模少数民族调查,绘制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分布现状地图,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将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作为“有声基因”加以保护,建立“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博物馆”。此外,有学者认为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生存和发展区域,建立濒危语言保护示范区或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区,可以有效阻止语言的消亡。 许多语言使用人数不足500人正处于濒危消亡的边缘。 为抢救保护这些正在消失的语言,云南政府和民间都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效果目前并不明显。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正处于濒危消亡的边缘,目前许多小语种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已不足500人,如阿侬语、仙岛语、拉基语等,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出的中国“极度濒危”语言之一。 政府层面,2013年,国家出台颁布了《少数民族工作条例》,自当年5月1日开始实施。刘劲荣看来,这一年多的执行效果并不明显,要想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起到实质性保护难度很大。虽然云南省已开展了不同层次濒危语言保护工作,但是仍有不到位的地方,例如财政投入不足、专项基金较少,研究人才匮乏,科研工作缺乏连贯性等。 “各个地方采取的措施并不相同,像各级政府成立恢复了‘语委’作为语言推广保护的直管部门;像民族院校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在录取上相对照顾,例如云南民族大学,就采用‘学校+政府订单’的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用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上,自1956年至今,将近60年的时间为社会培养了5000多名双语人才;而有的地方则规定应该有民族语的广播、报纸,在传承保护方面,也引进配有少数民族语言的电影和电视。”刘劲荣说。 在抢救濒危语言民间保护方面,从事少数民族史、民族文化领域研究的白兴发教授坦言,“对此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除了尽量呼吁外,还到各个地方去调研,开两会的时候 也提交了相关子君村保护语言文化的提案,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说这个村子没有民族特点、民族文化、民族服饰和民族语言,没有保护的价值。听到这个我们无可奈何。 征集 目前很难说云南有多少种语言正在消失,不过就目前观察和研究的一些对象来看,消失的趋势很明显。一些参会专家纷纷举例,“居住在德宏州的阿昌族支系仙岛人使用的仙岛语,目前仅有村内少数几位老人会说”、“玉溪市新平县水塘镇的旧哈村,能流利使用苦聪语的村民不足十人”、“昆明子君村村民日常不再说子君语,全村仅有不足百名70岁以上长者还能掌握”„„对于这些即将消失的语言,在社会迈向更文明世界的步伐中,寻找和记录也许并阻止不了什么,但是至少可以给先祖的智慧留下一些佐证。 今日起,将持续关注我们身边正在消失的语言,以实地走访、入户调研等形式全方位绘制“云南省濒危语言地图”,为相关地方文化保护部门、语言专家学者提供决策参考和研究素材,为广大读者提供云南少数民族灿烂文化传承语言的鲜活故事以及民族方言分布
/
本文档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消失将导致人类大脑的空白 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