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初探

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初探

2019-02-21 14页 doc 39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初探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初探 汕头大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 徐鲁航* 摘 要:闽南与岭南是中国南部沿海的两个相邻地区。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圈内颇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本文综合了两区域的文化特点,并就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作一初步的比较分析,以期拓宽闽南和岭南文化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闽南文化;岭南文化;比较研究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Clyde Kluckhohn)50 多年前与其学术伙伴克鲁伯(A.L.Kroeber)在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反思》(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
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初探
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初探 汕头大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 徐鲁航* 摘 要:闽南与岭南是中国南部沿海的两个相邻地区。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圈内颇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本文综合了两区域的文化特点,并就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作一初步的比较分析,以期拓宽闽南和岭南文化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闽南文化;岭南文化;比较研究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Clyde Kluckhohn)50 多年前与其学术伙伴克鲁伯(A.L.Kroeber)在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反思》(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中,对160 多种文化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他所作的定义是:“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也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1 由此我们可以将文化概括为:文化是人类群体长期发展和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它制约和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对文化研究就是对特定区域人类群体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研究。 闽南与岭南是中国南部沿海的两个相邻地区。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圈内颇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历史上闽南与岭南交流频繁。古代潮州包括现今的整个粤东和闽西、闽南地区,行政管辖和文化本属一体。据资料记载和:潮州凤凰山是畲族祖先的策源地。2 元末明初,潮州畲胞才外迁相邻四省乃至各地。3 而古代潮州的汉族先民,则是在唐朝之后才大批从福建迁来的。4 唐初,始驻守在广东揭阳(时属潮州)的中原人陈元光父子进驻漳州,带领汉、畲两族人民开荒种植、传播中原文化,对漳州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5 由于大量的闽南移民进入粤东潮汕地区,使这一地区“福佬化”。6 畲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潮汕文化,而潮汕文化带着闽南文化至深且广的影响成为岭南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了岭南文化一省多体的特征。本文试将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作一初步的比较分析,以期拓宽闽南和岭南文化研究的视野。 一、独具特色、山海兼备的闽南文化 闽南地处福建的南部沿海,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厦门、漳州、泉州3 市。其西北有高大的戴云山和博平岭山脉,东南是广阔的漳州平原和泉州平原,内有九龙江、晋江流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闽南文化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特色,其文化特征既不同于闽中的三山文化、闽西的客家文化,又不同于闽北的理学文化、闽东的畲族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山海兼备的区域文 * 徐鲁航(1952-),女,山东济南人,汕头大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地方文化与地方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地方行政文化、台湾地方史及中美文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通讯地址: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大学法学院,邮编:515063。 1 [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高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7。 2 黄挺: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3 编写组:畲族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 4 陈耿之:畲族的发源地与畲族的文化影响,学术研究,2004(10)。 5 谢重光:陈元光与漳州早期开发史研究,(台)文史哲出版社,1994:67-84。 6 黄挺、陈占山:潮汕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02-108。 化。 综合学者研究成果,闽南文化有如下特点: (一)冒险性与保守性并存 1. 冒险性 自唐朝以来,闽南人中已经开始显示出甘冒风涛之险向海洋追求财富、置生死于外的冒险精神;而闽南不同地区、不同乡族生存发展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从而形成闽南人嚣悍多心机的性格。明清时期海上私人贸易的兴起,由于为官府所不允许,亦商亦盗的特点十分明显。加上明清时期福建沿海人多地少,农耕不足以养活家口,大批闽南人不得不移居台湾或到海外谋生。早在明初,闽南人便已较多出国定居。永乐年间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载南洋爪哇已有不少“唐人”居住,“皆是广东、漳泉人”,旧港国的“国人多是广东、漳泉人移居在此”。郑和下西洋时,闽南人中有不少人随其出国而居留不回。 明代中后期,闽南人移居东南亚的人数日益增多。到了清代,闽南人移居海外已成为民间谋生的一种习惯,这种传统保持至当代。目前,祖籍福建的海外华侨、华人约有1000 多万,占全国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7 改革开放以后,国人外出留学、经商日益增多。同时,甘冒极大风险偷渡风气也日益猖獗。闽南是偷渡风最盛的地区之一。8 2004年,在伊拉克发生的中国劳工人质事件,冒死企图去那里淘金的就是一些闽南人。 2. 保守性 从整体上看,闽南与福建其他地区相比在文化中有明显的冒险进取精神。但是由于九龙江、晋江上游多是比较封闭的山区,交通不便的山区居民在生产方式和生活传统上就有一定的保守性。另外,现在居住在闽南的居民,大都是古代经过辗转迁徙的北方居民。他们在迁徙过程中,居无定所,危险丛生,为求安全,只好求助神祇,如果应验,就会被迁徙的人们所保留。定居之后,生存环境的恶劣,水旱灾害、台风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既培育了闽南人不屈服于自然与大海搏斗的精神,也促使闽南人形成了宗教信仰上神祇鬼神众多的特点。“信巫鬼,重淫祀”的特色至今不衰。另外,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虽然中华民族早就有了出色的航海能力,但由此产生的海洋贸易,不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闽南文化就是在此背景上产生的一种带有海洋特点的农业文化,因而具备了既冒险而又保守的双重特点。9 (二)开放性与封闭性兼备 1. 开放性 由于闽南沿海良港密布,远在南朝时期就与海外有联系和贸易往来。到北宋时,泉州已成为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明清时期,沿海港口持续繁荣,吸引了众多的阿拉伯人、欧洲人、波斯人,他们在泉州等地定居不返,将本国的民俗、风情、信仰融合在当地居民中,所以当地文化受到了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许多不同文化的影响。现今,泉州丰富的名胜古迹,大多充满宗教色彩,保存着大量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不同宗教之间交流的文化遗迹,有所谓“五教共祀”、“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而随着闽南人大量移居海外,泉州的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等又蜚声海外,尤其是在东南亚影响巨大。 2. 封闭性 闽南西北有高大的戴云山、博平岭山脉,这在交通闭塞的时代无疑是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碍。闽南又远离政治中心,政治变化对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民间文化可以较少受政治因素的冲击,能够在较长时 7 林国平等:福建省志·民俗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2-3。 8 黄润龙:中国的非法移民问题,人口与经济,2001(1)。(美国《芝加哥论坛报》1997年6月3日援引我国官方统计数字,我国沿海吉辽京津冀鲁苏沪浙9个省市,每年每地2000名偷渡者;粤闽两省每年1.5万人;与邻国接界的黑桂疆云海5省每年5000人计;其余15个内地省市自治区每年每地1000人。) 9 何锦山:闽文化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陈支平:闽南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3)。 间保留自己文化的特色。因此闽南文化对外有一定的封闭性,保留着许多中古文化的遗存。在戏剧方面, 始终保留着一些宋元南戏的剧目和中原古剧,如流传于泉州一带的梨园戏、高甲戏,漳州一带的歌仔戏等。 同时九龙江、晋江等流域之间大多被山脉隔开,交流沟通也比较困难,这又使得闽南文化内部交流受到一 定限制。闽南方言区内,从泉州的惠安到南部的云霄、诏安等地,语音、语调亦存在差别和变化。而闽南 话作为保留中国古代语音要素最多的一种方言与中国其它后来形成的方言交流起来,存在着诸多困难,这 也是长期封闭的结果。 (三)海洋性与延展性并重 1. 海洋性 闽南因其临海,所以在沿海地区从事的是以海为生的经济活动,包括海洋捕捞、海洋养殖、海洋运输及海洋贸易等。因此在文化风格上浸染了海洋文化、商业文化的色彩。早在南朝时期闽南就与海外有了经 济联系,东起新罗,中经南沙群岛,西至阿拉伯地区,都与闽南建立了初步的贸易关系。北宋时,泉州与 36个国家有贸易往来,被称为“涨潮声中万国商”,形成一个“只搏黄金不搏诗”10 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代中期以来,闽南还形成了强大的海商集团,长期控制着东方海上贸易权。 海外贸易的繁荣使得以海为生的闽南人的海神信仰——对妈祖的崇拜特别突出。妈祖亦称“天上圣母”,据说是五代闽都巡检林愿的六女儿林默。相传她逝世后经常保护过往的船只,救助海难,因此渔民视为海神,尊称为妈祖。11 闽南人对妈祖的信仰与其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是息息相关的,这也充分体现了闽南文化因其地域特征而具有海洋性色彩。闽南文化的海洋性也充分体现在其造船业的发展上,古闽越族就以“习与水斗,便于用舟”著称,宋元以后,泉州造船业发达也是其海洋性特征的一个标志。12 2. 延展性 由于闽南人的向外迁徙,闽南文化对外的延展十分显著,其中以对台湾的影响最为深刻。福建是我国 著名的侨乡,而闽南又是福建华侨最多的地区。在泉州,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港澳同胞多达360 多万 人,分布在90 多个国家和地区。泉州亦是台胞的重要祖籍地,在台湾2000 多万汉族同胞中,有800 余万人的祖籍是在泉州13;另有700 余万人的祖籍是在漳州14。闽南籍的华侨、华裔、港澳台同胞在一定程度上为闽南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元节本起于北魏,唐宋以后中原移民将其带入闽南,成为闽南民俗中的一个重要节日。闽南人大量移居新加坡后,中元节这一来自闽南的民间信仰,逐渐成为遍及当地整个社会的活动,如今已成为新加坡凝聚社区的一种力量,对社会整合起了促进作用。15 二、多系多元的岭南文化 岭南位于中国的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枕南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珠江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是本地区的主要平原。岭南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自近代以来商业发达,商品意识浓厚,这里是个比其他地区较快速摆脱农业文明影响、向着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市井社会。 岭南文化一般又可分为广府文化、桂系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海南文化和港澳文化等地区文化, 10 [宋]刘克庄:泉州南郭吟。 11 林国平、彭又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46-162。 12 黄明同:岭南文化的三次大兼容与三个发展高峰,学术研究,2000(9)。 13 司马慧:闽南文化的特色及其地缘背景分析,福建地理,2002(4)。 14 数据为漳州市政协提供。 15 陈衍德:文化的双向互动:近代闽南与南洋,参见: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闽南文化研究(下)(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1365。 其中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体。由于历史的原因,港澳对岭南甚至对中国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在对岭南文化的研究中,对港澳文化的研究也占有重要的部分。潮汕在区域上属岭南地区,但从地缘来看,潮汕跟闽南地区较为接近,两者接壤,始终受闽南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反较珠三角广府文化相距较远。宋元时期,大量中原移民入潮,并自唐朝始,闽人也大量地迁入潮汕地区。最终形成了有鲜明特征的潮汕民系文化,使潮汕文化更具有闽南文化的色彩。16 改革开放以来,岭南地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更是令人瞩目。 但港澳历来有“文化沙漠”之称,而广东也少有文化丰厚的美誉。随着广东经济的发展,对岭南文化的研 究也逐渐为学界所重视。近年来对岭南文化的研究多围绕历史、人物、戏剧、艺术、饮食、民居、民风民 俗、宗教信仰等。 综合学者的研究成果,岭南文化的特点有: (一)重商性:商业精神不仅弥漫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历史上,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上至官僚、地主,下至士子农人,经商活动十分普遍。清代仅潮州一地,“不务农业”的居民就发展到10 万户之多17,经商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与之相适应,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明代时,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经济作物生产成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以至于明朝中后期,广东在历史上第一次变为缺粮省,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品性目的。同样,手工业生产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岭南地区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二)开放与多元性:由于岭南地处东亚大陆边缘、南海之滨,因此与外域文化交流较内陆多,所以 岭南人移居海外的不在少数。岭南对各种文化基本上都敞开大门,其中兼具多种性质、类型、层次的文化并存,因此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极高。历史上广州是外国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样岭南人也大量走出家门,向海外开拓,今海外华侨和华人有3000 多万,而粤人就占了2000 多万18。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鸦片战争后,岭南中西文化交流广泛,郑观应、容闳、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引进并介绍西方社会新学说新思潮,从而使本地区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地,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当代中国,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其文化的开放性更加明显。岭南文化以本地南越文化为底本,融合了以崇尚儒教的中原主流文化,包容了日本文化、基督教等各种西方文化因素,其文化兼容的特点,体现在宗教、民俗、饮食、艺术、建筑等各方面。另须指出的是,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还表现在对立文化的共处上,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现代、应用高科技设备的住宅内,仍供奉着财神、土地等神祇,这在许多家庭和市民身上同时并存,相安无事,这是岭南文化兼容性的一个突出体现。 (三)浅儒性: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再加上明清以来岭南发达的手工业和对外贸易,还有它对外来 文化的兼收并包,使得崇尚儒学的中原主流文化对它的影响逐渐淡化。例如从儒学人才来看,从汉到隋长 达八百余年中,广东被朝庭察举人才总共不过24 人。唐朝开科取士,北方进士、诗人如群星灿烂,而广 东在唐前期没有一个进士,唐后期广东进士只有5 人,占全国0.7%,仅在广西之上19。科举人才的稀缺, 说明当时岭南文化中儒家思想影响的薄弱。明清时期,儒学在岭南的传播较以前要广泛得多,也出了诸如 新会陈白沙这样在当时有影响的人物,但岭南没有出现有影响的儒学学派,束缚妇女的宋明理学在岭 16 李锦全:从开放性与兼容性看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岭南学刊,1999(2)。 17 刘益: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人文地理,1997(1)。 18 李权时主编:岭南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19 同上。 南社会中相当淡薄。雍正时期福建漳浦人蓝鼎元曾在粤东普宁、潮阳当知县。他写下了《潮州风俗考》一文,记载了当时潮州的庙祀迎神赛会上,妇女“观剧赏灯,少艾结群??遨游寺观,跳叫无忌,不复知人间有男女之别矣。”20 珠江三角洲一带,当时的民间男女在公开场合唱歌答问的风俗也是与儒家的衣冠礼乐,闺门肃范南辕北辙。21 妇女在公开的场合抛头露面,出入自由,都显示出儒家学说的影响较浅。 三、相通与不同: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 闽南地区与岭南地区相邻,两地区域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亦有许多不同点。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虽然是初步的,但能引发一些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不同区域文化体系之间的联系和共同性的背景,进一步认识两者的不同点及形成的原因,可以思考这些文化因素对本区域经济社会过去、现在及将来影响发展的利弊得失,以及相互地取长补短,以利本地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积极地转型。这种比较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 (一)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共同点 1. 均属边缘文化。在古代,中原地区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华文化的中心。秦汉以后,国家统一,闽南、岭南地区虽与中原地区成为同一文化圈,但两区域远离中原地区,由于交通的阻遏,到唐宋时代,这两地还被人视为文化蛮荒之地。随着中原人口大量迁入这两个地区,使儒学也得到广泛传播。闽南和岭南地区虽深受崇儒的中华文化的影响,但因远离儒家正统文化中心,历经久远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凸显个性的边缘文化类型。例如,正统的儒学对鬼神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认为有鬼神,但不要太接近它,特别反对“淫祀”。但是闽南和岭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中,对鬼神崇拜特别突出,而且多神信仰,几乎无所不有。对正统的儒学表现出较大的游离性,而人们根据自己生活的需要创造出的种种神明,又体现出创造性。这种边缘文化使得这里的人们思想束缚较少,所以在接受新事物、开拓新领域方面显得较为迅速与灵活。正是这一特点,也使闽南文化和岭南文化无法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2. 环境适应能力强。闽南和岭南自古就被称为沼瘴之地,均濒海多山,气候多变。古代中原人历经艰辛来到这蛮荒之地,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也形成了适应当地生存环境吃苦耐劳、敢拼敢闯的精神以及灵活多变、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文化特点。这又随着他们的后代在移居海外的过程中得到体现。移居到海外的闽粤人多能够在异国他乡“安身立命”,乃至“安心立命”,均是这一文化特点所起的作用。 3. 作为区域文化,闽南文化、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古代、近代都属于弱势(即边缘)文化,然而到了当代,闽南和岭南文化出现了强势发展的势头,中原文化却呈现相对停滞的态势。经济是影响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闽南与岭南文化弱势于主流文化的根本就在于这两地的经济发展鲜有出现过较长时间统领中国的形势。到了当代,岭南和闽南等沿海地区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各种新思潮、新的生活方式纷纷从海外引进,不仅影响和丰富了两区域内文化,而且犹如强烈的飓风席卷中华大地,曾几何时港澳台的文化风靡一时。随着闽南和岭南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两区域文化也出现了强势扩张的势头,而中原地区经济则随着竞争优势的相对弱化,中原文化亦呈现东风不振的势头。22 4. 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都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岭南处于海洋腹地与大陆腹地相接触的地带,而闽南是我国大陆通往台湾、日本、东南亚、大洋洲、中近东及西非等地最便近的出海口之一。这种地理位置无疑成为这两个地区物质生产多元化、商品化发展的催化剂。沿海一带的人们继承了古代闽越人的传统,发展捕捞渔业和造船航运。在宋元时期,闽南还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海洋文化地区的人们往往敢 20 郑焕隆选编校注:蓝鼎元论潮文集,海天出版社,1993。 21 刘志伟: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坟”及其传说,参见: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2 徐南铁:20 世纪末岭南文化的现状分析,学术研究,1999(2);黄伟宗:珠江文化的历史定位,学术研究,2004(7)。 于冒险、灵活多变,重功利性与善经商。这与中原文化更强调“理、义、情”有着不同。与上海等沿海地 区相比,同受海洋文化的浸染外,岭南与闽南更远离中原地带,从古至今都是较少受中央控制的地方,因 此这里民风的海洋文化气质更显得浓烈。23 (二)不同点 1. 岭南文化在吸收新观念中,比闽南文化更具有灵活性和开拓性。相对而言,近代以后岭南文化较闽 南文化演进快、影响大。近百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岭南经济比中国其他地区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这里 还一度成为新文化传播的基地。如戊戌变法的领军人物康梁,孙中山发动的国民革命,均是岭南文化一度 引领风骚的见证。相比之下,闽南文化没有那么好的发展机会。自古以来,闽南地区的崇文风气比岭南地 区浓厚,岭南地区的功利性多一些而少了很多卷气。在待人接物上闽南人比岭南人更多一些“儒”味。 这在闽南一带流行的“功夫茶”上可得到体现。 2. 闽南文化比岭南文化更具有内聚力。福建有长达五百多公里的海岸线,自古闽南居民以海为生,千 百年来培育了具有冒险性和开拓精神的文化。同时面对险恶的海洋生态环境,闽南人只有团结起来,靠群体的力量与之斗争,才能保护生存、发展。岭南地区虽说沿海但土地肥沃,而且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优越,有很多优良港口,岭南人不用像闽南人那样要时时刻刻跟海洋作斗争,因此该地区居民就缺少闽南人的那股韧劲和内聚的动力。闽南文化重血缘和亲情关系,撰写家谱、族谱和建立祠堂在闽南地区相当普遍。 近年在泉州晋江发现鉴湖张氏族谱特别能够说明问题。晋江鉴湖张氏的张士箱康熙年间到台湾谋生,其后 人在台湾落籍。但两地族人一直保持联系,历经十余代、跨越两百年间两地跨海修订张氏族谱未曾中断, 即使日本占据台湾以后严格限制两岸人民来往,修订工作依然继续。这为改革开放以后台湾的张氏族人认 祖归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4。这个例证特别能够说明闽南人内聚力强的特点。闽南人以亲情为纽带,认同 血缘、地缘的价值取向突出,使闽南地区能够长期保持自己的许多文化特点。近现代以来,闽南的海外移
/
本文档为【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