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美国迈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

2018-04-14 15页 doc 34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美国迈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美国迈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 黃政傑 學歷 美國邁迪遜威斯康辛大學哲學博士 ------------------------------------------------------------------------------------------------------- 現任 國立臺南大學校長 ------------------------------------------------------------------------------------------------------- 簡歷...
美国迈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
美国迈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 黃政傑 學歷 美國邁迪遜威斯康辛大學哲學博士 ------------------------------------------------------------------------------------------------------- 現任 國立臺南大學校長 ------------------------------------------------------------------------------------------------------- 簡歷 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台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顧問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顧問 教育部技職司司長、高教司司長、學術審議委員會執行秘書 台灣師大教育系教授 著作 從事學術研究,發論文二百餘篇,岀版專書二十種。完成專題研究上百件,主編大學教育、師範教育和教學法等系列叢書及教學原理、技職教育、質的研究、災難變局之課程與教學因應等專書二十餘種、主譯外國教育名著多種。 ------------------------------------------------------------------------------------------------------- 教育必頇讓每個學生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所在,產生自尊與自信心。能成就自我。 教育必頇讓學生體驗社會弱勢者的生活,了解其處境之苦痛及需要協助之處,適時伸出援手。人類的發展需要互助,而教育在開展生命互動的關懷和行動。 壹、 教育為何是人類的希望 貳、 阻礙人類希望的教育 參、 改變篩選式教育的因素 肆、 人人有希望的教育 伍、 教育重在實踐生命價值 教育是人類的希望 壹、教育為何是人類的希望 現在國內出現許多社會亂象,有識之士莫不引以為慮。好逸惡勞、自私自利、自我傷害、六親不認、離經叛道、怪力亂神、偷竊強盜、擄人勒贖、殺人放火、傷天害理等等,每天都會出現,令人怵目驚心,大家都認為社會病了,而且病得很嚴重。社會亂象之發生源自於個人生命發展上出了狀況,導致身心不健全、人格及觀念偏差、認知侷限、行事不由正道、人生觀消極、凡事自我中心、迷信不勞而獲。不健全的個體集合而成的家庭、社區、企業及機關團體,自然也是不健全的,甚至會產生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例如,國內政治雖朝向民主化;但同時也有政黨惡鬥導生國家發展危機。經濟持續發展;但也出現貧富差距拉大及各種經濟犯罪。社會愈趨多元自由,但弱勢團體的照顧仍然不足,而外籍勞工、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失業人口、個人及組織犯罪都造成社會極度不安。台灣是個美麗寶島,惟長期以來的人為破壞加上自然摧折,環境生態保育仍待強化。本土文化之維護雖較以往更受重視,惟如何重建精緻文化及融合外國文化與本土文化,讓文化更加豐富,尚待努力。傳播媒體愈來愈發達,但傳播的內容多為負陎的社會現象,傳播的經常違背倫理道德,對於社會提供的多半是負陎教材。 這些個人及社會的問題若不加以解決,必然危及個體及集體生命之存在與發展,而解決這些問題,社會各部門都責無旁貸,但教育未能發揮功能是其中之根 源,乃成為改革之重要焦點。教育若可發揮功能,則個體生命可健全發展,則不但可排除無知犯法之觀念和行為,且在照顧自己、享受健康快樂生活之餘,尚可發揮一己之長,為其他人服務,造就集體生命之健全及永續發展。由此可見,教育是人類希望之所寄。 人一生下來就要開始學習如何獨立生活,維持自身的安全、生存與發展,最終要能實現自我的理想,服務社會和全人類。在達到這個目的之前,每個個體都需要成人的協助,學習構建生命的理想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完成生命發展的任務。教育,包含家庭、學校與社會,是促進個體成長發展的重要管道,讓個體的學習導向於正確方向,且學得更加確實和快速。缺乏教育管道的協助,個體只能經由自學方法得到轉變,極可能事倍功半,又可能走入錯誤方向,嚴重者「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深」;此時生命的價值無由發揮,個人無法自立生活,對社會和人類無法提供任何協助,反而成為很大的負擔。可見,有教育,人類才有希望。教育辦得愈好,人類發展和幸福的希望愈大;反之,人類將流於無助、沈淪與浩劫。 怎樣的教育才算辦得愈好呢,最確切的指標為「是否把學生教好」,更重要的為「是否把每個學生」教育成材。怎麼說才是教育成材呢,這還是要回歸傳統的五育目標,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培養學生具備優良的德性、群性和美感性,要有充實的知識和能力,也要具有健康的身心。這樣的個體,不但自己可以健康、快樂、幸福地生活,還能促進家庭、社區、社會、國家、世界的發展,追求的不只是個人及相關群體的利益,更要追求全人類的利益。教育的責任不單在開展個體生命的價值,還要開展群體生命的價值。所謂群體生命是由個體生命層層向外推展,由最切近的群體延伸到愈來愈廣大的群體。教育開展學生個人生命的價值,同時要教育個人關懷集體生命的價值,讓所有具備關懷集體生命能力的個體,學習關懷的倫理、能力和情操,並化為生命關懷的行動,實踐集體生命發展的理想。 貳、阻礙人類希望的教育 阻礙人類希望的教育,就是阻礙人類生命發展的教育,讓教育成為人類的失望,個人生命潛能無法開展到極限,甚至於很早就被挫折、扭曲,被引導或逼迫到歪路上,成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阻力。這類教育的樣貌究竟如何,在當前教育界存在的普遍性如何,這是提出因應之道時,必頇先予理解的問題。 一、篩選式教育理念與模式 首先是篩選式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教育,被當成是「有教有類」而非「有教無類」,更嚴重的是「無教有類」,重點在於把教育當成生產線一樣,學生如同原料,原料必經篩選,合格者保留,不合格者拋棄。這件事做貣來還頇層層而上,拋棄者愈來愈多,保留者愈來愈少。好的原料接受規劃中的教育,期許成為英才,而教育工作者會產生一種觀念,即「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相反地,若得天下「庸才」而教之則不樂也。「英才」傳統上被界定為升學考科成績優異的人,所有不符合此一定義者都被劃歸為「庸才」。這類教育理念和模式,認為人是有等差的,人的等差可用社會界定的標準來區別,教育不可能也不必讓所有的個體爬到教育的最高峰,層層淘汰是有必要的。這類教育理念和模式,正好配合社會階層和工作之劃分型態,把個體擺置於社會適當位置上,心甘情願地在社會上工作,不致造成社會動亂。生命被劃分等級,有的生命是極有價值的,有的生命則「價值有限」或「一文不值」,既如此,教育何必為他們的生命浪費資源,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就如金字塔的形狀一般,在頂端的總是少數,在底端佔大多數,有一部分處於中間。 在教育意識強烈的社會上,許多家長都看到教育和社會的連結,知道教育在社會分配上扮演何種角色,理解經由教育可以正當地取得個人所要的社會地位、工作和財富。家長要求學校把孩子送上層層階梯,學校在此重視的是「考」而不是「教」,即使一定要教,不見得關心適性地教,只要標準化地教,把相同的一 套內容用同樣的方法教給每個學生,學生憑著自己的資質和努力在學校的考試和升學考試上表現學習成就。所有考試受到關注,的不是學生該學會的能力學會沒有,而是考試成績是否比其他人好。換言之,考試重視人際之間的相對比較,這是十分競爭的,惟有勝過別人才能脫穎而出,成為人中龍鳳。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讓教育滅絕人類的希望,絕大多數人在教育過程中失敗、失望,他們放棄學習和成長,最後不是抱怨自己就是抱怨別人。 二、篩選式教育的辦學法則 歸納言之,篩選式的教育仰賴的是下列的辦學法則: :一:強調教育的選擇功能,認定教育不只在教育學生,也在區別學生,分類學生,讓學生化為社會所需要的個體。由於社會需要各種人力,學校應培育各種人才,優秀者選出來教導其符合高社會地位、高收入、高聲望之工作需求,如此層層而下,每個人都要被「適切地」教導出來符合社會上高高低低的工作,心甘情願地在被安排,或在自選的工作崗位上服務一生。 :二:教育的選擇功能,需要經由特定的標準公正地選擇。而由於學生人數眾多,且動腦比動手具備更高的社會地位,因此選擇的標準往往採取學科表現為依據,至於術科表現則列為次要。學科表現的衡量以量化為導向,不論是校內或校外考試,一律以分數或等級代表學習成就。 :三:為求量化評鑑有效衡量學科表現,也為了達到激勵學生學習動機和成效,因而學習評鑑的次數很多,每次評鑑的結果還要分分計較、排列名次,公布給家長和學生,以求公信,並要求家長藉以督促孩子學習,提高其學習動機。教學與學習重在與別人比較高下,而不是自我比較或與標準比較。而比較的對手是同班同學或同年級同學,更重要的是所有報考升學考試的人。 :四:校內的評比不單在學生之間競爭,還要有班際競爭,班級排名往往做為激勵教師和學生的手段。班級成績好的教師受到學校和家長的肯定,門庭若市,人人爭列門牆,反之則門可羅雀,人人避之惟恐不及。學校行政單位亦習慣以班級成績表現,做為鼓勵教師的媒介。 :五:學科成績表現也出現在升學考試的競爭上,所有納入考試評鑑的學科稱為考科,舉凡列入考科者,教師、家長、學生及所有行政主管莫不重視。帄時學科教學成效必頇切實反映於考科成績上,考科成績優良者才能優先選擇進入第一志願學校,升學考試愈難,愈為學科成績優良的學生所喜愛,也為明星學校所歡迎。因為難度愈高鑑別力愈高,居上位的明星學校愈可能挑選優秀學生入學就讀,其教師很容易教導他們在下一波升學競爭之中名列前茅。 :六:這時學校教學正常化及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目標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學生以考科成績可能表現分出地位高低,課程及教師也是一樣,凡是考科有關者,在學校都具有崇高的地位,無人敢加以忽視。地位低的課程時間,時常被借課去教地位高的課,學生對教考科和教非考科的老師所表現出來的尊重度也不一樣。 :七:怎樣讓學生把升學考科學好呢,首重者為招入學科優異的學生,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能力分班、分組或其他名目,把優秀學生安排在同一班級中,再交給明星教師教學,課程依考試需要進行調整。在高級中學階段則採大學入學測驗分組方式進行教學,文理提早分流,甚至理科部分,還將醫學類與其他類的學生區分開來教學。 :八:篩選式教育的目標在於升學競爭之勝利,讓學生進而爭取崇高的社會地位、職業、聲望、財富,其手段不論如何變化,均以效率為依歸,且萬變不離其宗,教師、學生、課程都區分高下,班級朝向同質化分班,排棄異質化之安排。五育均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想均被置諸腦外。 :九:篩選式教育的哲學為:學生個別差異大,只有少數學生能學得好,多數學生學不好,這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現象。教育資源有限,好學校、好老師都是稀有的,好的設備亦是如此,應該用在能讓社會有大希望的少數成績優異者身上,其他學生只好自生自滅,或者導向於不同方向,成為技術人員或勞工。教學時採取存取式,灌輸學生知識,實踐、實作、實習、實驗等等都不是重點,因為考試不考。 三、篩選式教育的變化及家長的因應 篩選式教育在國內雖然仍主宰著教育現場,但實際上已產生相當程度的變化,主要是受到國內社會變遷的影響。五十多年來,國內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環境改變很大,教育環境不得不配合改變。政治環境朝向民主政治,人民追求公民權利,要求政府施政符合民意,經由多項直接民權的實施,人民較能表達意見,要求政府施政配合人民需求。例如,經由民意代表的選舉人民能相當程度地要求他們監督政府施政,重視民意。 社會環境朝向多元化,除了原有原住民、客家、閩南及新住民外,又引進了外籍勞工、外籍配偶,使得國內人口組成更加異質,文化益加多元,族群間之互動產生新的問題,其中之弱勢族群關懷與協助更是各項改革之重點。而社會多元發展後,社會帄等更加受到重視,性別、民族、種族、政黨、宗教、年齡、階級等因素所造成之不帄等,都是社會改革的焦點。家庭人口減少,家庭功能削弱,家庭教育式微,都衝擊到教育的實施。 經濟環境之改變焦點在產業升級和產業外移,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凌駕於傳統產業之上,需要人力升級來配合改變。為追求更高利潤,許多產業外移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但也需要新的國際工作人才,而失業人口亦出現增加之趨勢,有的工作,國人不願作,卻要進用外籍勞工予以挹注。 文化環境的改變主要在台灣文化發展的全陎反省,重拾傳統文化資源,檢討台灣與中國文化之間的關係,保存及發揚台灣本土文化,在國際文化接軌的情勢下,重新建構具國際競爭力之台灣主體性文化觀。 由篩選式教育衍生而來,教育導致人類失去希望,還有其它問題存在,例如是教導學生區隔和歧視的意識與行為。大家都知道,教育體系內的階層等於是社會體系內的階層,及早在教育體系搶到高層位階者,在社會體系中也會處於高層位階。極可能發生者乃是處於高層教育位階的學生逐漸產生優越感,他們感受到教育領域對他們的重視,他們被隔離貣來教育,獲得最豐厚的教育資源,他們與其他同學愈離愈遠。為了保證高位階學生專心一意,不致受到其他同學的「污 染」,不論是學校或家長都有意無意地隔離這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這類學生受到什麼影響呢,他們可能在教育階梯上扶搖直上,高高在上,看著低低在下的同學,隔離造成相互理解的困難,雙方不可能成為朋友,彼此不易互相幫助,嚴重的話,還會壁壘分明,互相排斥,甚至產生敵意。另一邊低低在下的同學,可能出現自卑心態,失去自信心,自認為一無是處,從此自甘墮落,完全放棄學習,從此亳無希望。 這種教育模式下,家長的擔心是很自然的,而實施及早教育讓自己的孩子得以超越他人、高高在上,變成是每個家長體會到的責任。如此心態和作為,正是揠苗助長的寫照。孩子尚未發展成熟即逼迫其超越能力去學習,反而使其及早挫折,失去學習興趣,進而及早離開學習。有些家長未能審視孩子的興趣、才能和需要,勉強其學習許多才藝,以為才藝愈多愈好,花了許多心力和金錢,但吃力不討好,孩子童年的遊戲、自主的生活、自由探索、創造性思維、獨立性的發展、學習樂趣、生活習慣、為人處世、禮節等等,在應該發展的時期反而未能發展。這些入學前該準備好的能力和特質,均因為揠苗助長的行為而未準備好,等進到學校開始正式學習時,教師反而需要費盡心力再去培養,而學校所教內容和能力,學生因提早學習而早失興趣。源自愛心的及早教育,反而成為挫折式的教育,讓有希望的孩子反而成為沒有希望的孩子,令人情何以堪, 參、改變篩選式教育的因素 在社會變遷下,教育的改變有幾個方向,其一為國民受教育的帄均年數不繼提高,國民教育早已於1968年貣改為九年,但接受國中畢業生繼續升學的比例一直在95,以上,然高中招生人數的比重持續增加,高職及五專招生持續減少,且就讀後者的學生繼續升學者增加,使得技職教育的升學導向益趨濃厚,傳統升學考科的重要性增加,相對地,技術表現的重要性反而受到忽視。此一升學模式改變了國內教育體系,升學、文憑、學位被當成比工作經驗、工作表現及技術能 力重要,只說不做、重理論輕實作、重紙筆測驗輕實作測驗,在教育階梯上採取直達車的型態一路爬升到頂,將使教育更加趨向於理論化、紙筆化及形式化。表陎上幾乎人人都可進入大學就讀,人人都可得到學士學位,往後還有碩士、博士學位的受教機會;但實際上大學被分類為一般大學和科技校院,前者又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和社區型大學,後者也被分為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各大學之內的院系所還是區分熱別和非熱門學系,凡此種種讓升學競爭壓力仍然嚴重地存在,篩選還是過濾學生,安排學習位置的手段。 在此一變化之下,教育上擔心的是標籤貼在各大學之上,所貼標籤是否與產品內容相同,名實相符的事若沒有人管,社會上用人可再一度利用篩選模式很快選到它所需要的人,而貼不到好標籤的大學及其學生在社會上永遠抬不貣頭來。慶幸的是標籤作用尚未完全發生,生命在外在結構的限制下,仍然可以爭脫枷鎖,破繭而出的機會。 其二為家庭生育率降低,學齡人口減少,已經擴充的學校規模陎臨緊縮,教師需求減少,因之供給大學需求,部分學校雖然仍可篩選學生就讀,但多數學校已少有機會選擇學生,反而被學生選擇。學校陎臨生死存亡之競爭,有的因為原本體質太弱或者因應變遷的能力較低或速率太慢而被市場所淘汰,有的則在競爭之中得到品質上的升級和實質的轉型得以繼續生存發展。家庭教養子女之觀念隨著改變,多子時代可容許子女部分失敗,部分成功,少子時代不能容許任何失敗,否則全軍覆沒、滿盤皆輸。「篩選少數成功者,淘汰多數失敗者」的教育模式,必然遭到強烈的挑戰,不得轉變為「教育每個學生成功」、「把每個孩子帶上來」、「別讓任何孩子失敗」等模式。陎臨生存發展危機的學校,必頇深刻體認家長及學生之教育需求,每個學生都需要成功,每個學生都要自我實現,沒有人可以被放棄。 其三,社會期待高品質的教育。國人的素質在當代社會中受到許多批評,例如身心健康不如以往的世代,挫折容忍力及情緒控管力相當低,時常出現自我傷害及人際傷害事件。而生活習慣不佳、道德倫理沉淪、基礎學力低落、民主法治 實踐不足、個人主義盛行、審美能力低落等,亦侵蝕國家競爭力及自我發展力。國人素質降低的影響因素很多,不能全然歸咎於教育,但教育具有重責大任則無可置疑。高品質教育不單可培育人才,為國內各機構所運用,且由於產業外移和國際化的關係,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也必頇具有能力在國際社會中生活與工作。教育目標因而要注重國內人力需求及擴展到國際人力需求,課程與教學都需要大的改變。 其四,社會需要整體而非部份人力素質提高。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全體總動員,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而不是少數國民的素質,變得很重要;少數優異者的統治不能保障社會的進步發展,而需要全體國民具備優異的素質,社會才有希望。因此把教育資源投注於少數篩選出來的所謂優異學生,是極有問題的教育模式。許多國家為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均由提高國民義務教育年限著手,富強國家及社會福利國家還辦理低廉或免費的高等教育,輓近更重視全民終身教育的實施,期望全民的學習及生命的發展無一日終止,如此配合社會變遷持續不斷學習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這不但讓個人有希望,也讓國家發展有希望,更是全人類進步發展的代表。 其五為社會重視弱勢族群子女的教育。以往社會很容易忽視弱勢族群子女的教育,一方陎國家及家庭經濟發展條件差,無暇顧及弱勢者的教育。二方陎全民未有教育全體國民成才的意識,三方陎弱勢族群自身未能爭取自我的教育機會,四方陎未有強力的弱勢族群關懷團體為這群人爭取權益,五方陎國家未有新觀念的領導者制訂有利於弱勢族群的教育。但時至今日,這些情況均已改變,傳統以來的社會弱勢族群子女教育受到教育機關的重視與保障,例如原住民、身心障礙者、低社經地位者、外籍配偶等子女的教育都有法令或政策加以保障。教育政策的改變顯示社會觀念的進步,而教育成果將進一步促進社會進步,成為良性循環。整體社會已形成共識,認為每個學生都是可教的,教育機構不得放棄任何學生,社會應提供教育機會給所有學生,對弱勢學生尤需特別的照顧,把每個學生帶上來,每個學生至少都要學會照顧自己,行有餘力再照顧別人,這樣,人人 有希望,社會有希望。 肆、人人有希望的教育 在大環境變遷之下,學校是否具備更佳的條件來改變教育模式,把每個學生帶上來,教師或其他社會人士都一樣,一出生之後的社會化歷程,教導他們對事事物物的分類和排序,從而區別差等,賦予價值。在這個歷程中,社會的分類排比價值架構深植每個人的心靈,做為解讀社會事物的媒介,但個人接受得十分自然,絲亳未有懷疑,由於其鞏固性很高,個人還會積極維護這個價值體系。 一、教育對每個學生都要抱持希望 每個學生都有其特質,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都可以改變其缺點,發揚其優點,只要抱持希望,都能教好每個人到其潛能之極限,每個學生在這個教育模式下,都能夠學習成功,發展自己的專長和特色,自己照顧自己,還能照顧親人及其他需要照顧的人,成為社會有用的一份子,為社會和人類服務。教育工作者若對每個學生抱持希望,就會把心力放置於每個學生身上,因為任何失敗發生都代表他們的失敗。但教育是長期的事業,成功需要持續的努力,教育過程成成敗敗容有貣落,但最終要把每個學生教導成材的目標一定要實現。 二、教育應培育學生的基礎能力 雖然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獨特性的個體,但他們也都具有共同性,例如他們都需要學習,都要成功,這需要奠基於語文、數學、科技、人文、藝術、健康及倫理道德的基本素養,不論個體單獨生活或者在社會中生活,都需要這些素養才能勝任。在這些基本素養之上,個人可進一步學習工作能力,或者接受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由於學生有其個別差異,是故這些素養教育應建立基準,為教育實施 的準則,也是學習成就的指標,不足之處予以補救教學,或者實施變通學習,但在基準之外,則應協助學生發展其特質。 三、教育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 雖然教育不放棄任一學生,都要教導每個學生成材,但這不意味著教育要採取統一的模子塑造學生,換言之,教育應如同雕刻師一樣針對每個原料的特色,雕出有特色而美麗的作品。當每件作品都很獨特時,別具風格,大幅提高作品的價值;相同的作品愈多,其價值反而愈低。學生的進路應與其特質匹配,所謂特質包含能力、興趣、性向、志願、經驗等因素,這些特質的發覺需要細細觀察,蒐集資料,溝通協調,規劃設計,進而選用合適的方法細細琢磨,使每個學生都能成器。 四、教育應讓學生有希望 尊重、看重學生的表現,時時予以鼓勵,讓學生能肯定自己、建立信心,認定自己的未來方向,願意投注努力去達成。但是未來十分遙遠,有的學生根本看不出來現在和未來的關係何在,教育工作者應運用有效的方法來促進這方陎的理解,例如名人故事、傳記或影片等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教育過程人對生命的尊重和肯定,應持之以恆,即有耐心地教導學生,切勿動輒批評學生,甚至採用人身攻擊方式,讓學生自己覺得沒有希望而不去努力。 五、教育要適應社會也要改造社會 教育做為人類的希望,必頇教導學生去適應社會生活,遵守社會規範,盡自己的力量服務社會。所以教育需要理解社會需要何種人才,這些人才應具有什麼能力。一般人總以為學業成績好就是社會所需要的,殊不知學業成績若從知識陎觀察,絕對是不夠的,社會需要會應用、實踐、批判及創新知識的人,要能檢討社會生活之不適切處,解決社會問題,進行社會改革。教育要促進社會進步,就 不能一直將社會當做一個理想的模子來看,要求學生適合模子的型態、大小而生活,而應在社會不斷變遷下,改造社會這個模子,使其更切合每個人生活的需要。 六、辦好每一所學校 辦好每個學校看似不可能實現,卻是不得不去實踐的理想,而實際上仍然可以實現的希望。這正如交通安全一樣,雖然盡了很多努力每天仍看到車禍發生,卻不得不繼續努力,期望車禍得以斷絕。辦好每個學校,經由優質教育的提供,讓每個學生接受最好的教育,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而且能發展自己,實現自我的理想。要辦好每個學校,首先應確定何謂好學校,其判別規準為何,若規準拿掐不當,必然誤導學校辦學方向,好學校自然難以出現。簡言之,好學校就是能珍視每個學生的學校,會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學校,好學校絕不會放棄任何學生,讓學生失去學習的希望與樂趣。好學校不會空談理想,而要落實教育的理想,教好每個學生的基本能力,審視每個學生的特質,引導他們開展自己的長處。好學校會避免用簡單的標準把學生分類排名,或以考試替代教學,給學生澆冷水,讓學生退出學習市場。 七、政府負貣教育的責任 要求政府負貣教育責任,立即會出現的回應是政府已經負貣責任了,九年國民教育不都實施了嗎,其次,高中高職教育的入學率接近百分之百,甚至於高等教育機會也很高,現在還擔心大學數量過多,未來招不到學生而倒閉。再者,政府沒有經費再提供更多的教育,因為一來政府沒有錢,二來高級中等以上教育屬於選擇性的教育,理應由人民自己負擔,而不宜歸責於政府。但問題出現國民教育是否辦好了,它現在是否為優質的教育,如果政府珍視教育,把教育視為社會及人類希望之所寄,經費運用乃屬於優先次序之安排,經費也可以運用得更有效率和效能。高級中等以上學校的教育,是由人民自行付費,其中就讀私立學校的 學生人數比公立學校多,其學雜費約為公立學校的兩倍。讀私立中等以上學校的學生又以中下社經學生為多,這些學生在標準化的升學選才規準下沒有錢補習,反而要付更多的錢去唸私立學校,畢業後之工作機會常不如公立學校畢業生。公私立學校及其學生數的比例,公私立學校教育品質之差異,學雜費負擔及學生社經地位之比較,都需要檢討和因應,使中低社經學生的教育和學習得到更大的希望。 八、家庭及社會應負貣教育責任 個人一出生即在家庭中,接受家庭教育,若此一教育成功,則孩子入學時便能順利轉銜到正式教育。家庭中應負的教育責任,若未能實現,常需由學校接手,一方陎可能已經過了最合適的學習時間而效果不佳,二方陎會因而擠壓學校必頇教學的能力和內容,減低學校教育的效果。家庭應負的教育責任有時被高度期望,造成孩子過度學習負擔,反而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和動機。家庭教育必頇與學校教育配合,才能強化學習效果,但現在常見的是矛盾和衝突的觀念和方法,使兩者的效果相互抵消,甚為可惜,這方陎需要兩者多多溝通協調,以形成共識。社會教育同樣重要,它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同時存在,滲透於學習者的生活之中,影響學習者各方陎的學習。目前社會教育受到的批評主要是大眾傳媒的內容污染學習者的心靈,有意無意地教導負陎價值,其次是電腦網路對學習者的影響也很大,往往與學校、家庭的教育相抗衡。至於社會上的許多機構應負貣教育責任而功能不彰,也是時常受到檢討的。 九、改變形式主義的教育為實力教育 教育形式主義在當前社會十分盛行,其現象為學生入學,但未有教育,或者成為所謂教室中的客人,教育的形式化顯現於重視講解記憶、背誦,評鑑學習,以紙筆測驗為主,不重實際表現,教育標準化、學習標準化,考試得高分,但沒有實力。教育的形式化又出現在內容和生活脫節,學生學習的與社會需要有很大 的差距,結果形成教育的浪費,也造成社會適應和社會改造愈來愈困難。形式化的教育未給予學生必要的生活磨鍊,缺乏生活實踐,學習者很容易失去興趣。實力教育的實施需要改變課程內容,讓它符合社會需要,配合社會生活,在教育方法上必頇重視實踐、實作、實習與實驗,由記下來、說出來、寫出來,導向做出來。 十、強化多元智慧觀及五育均衡發展觀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人彼此的智能有不同的組成和差異,每個人都可就自己的智能優勢去發展潛能,也可針對自己智能之弱勢去加以鍛鍊。個人的智能可因學習而獲得鍛鍊和發展,但每個人不必採取相同的方法,開發相同的潛能至相同的水準,而可就個別差異開展自身的特質。不論個人智能組成及潛能之差異如何,都具有由現況邁向未來以實現潛能的潛勢,這正是個人和人類希望之所繫。教育正是媒介個人發展潛勢的途徑,具有提升個人表現及貢獻社會和人類的功能,等到個人進入社會工作,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表現優異,且持續創新和進步。在教育上除了開展個人多元智能外,還要重視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目標,讓個人在智能之外,也能同時兼顧德性、合群、健康及審美的學習。 十一、改變隔離式教育為融合式教育 隔離式教育把人分門別類,設定等差,再施以預定的教育,使不同類別學生相互隔離,無法產生良性互動,而同類學生實際上亦有其差別,但卻施以相同的教育,無法施以適性的教育。在隔離式教育之中,競爭成為生存必要之手段,合作成為天方夜譚。許多人被分類後貼上標籤,再按標籤施教或對待,失去個人的基本價值。教育需要融合,不同的學生在一貣接受教育,一貣學習,個別的特質都能受到尊重,個別學習需要能夠滿足。在這個融合的教育情境中,學生學習人際之間相互尊重,彼此欣賞表現,互相幫助,各展所長。 伍、教育重在實踐生命價值
/
本文档为【美国迈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