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吴述伤寒杂病论

2020-11-18 10页 doc 286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精品文库

海霄科技有卓越的服务品质,为满足不同群体的用户需求,提供制作PPT材料、演讲幻灯片、图文设计制作等PPT及文档优质服务。

举报
吴述伤寒杂病论《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导读:本文紧承上篇推送文章《無門述要》进一步阐述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医理上“五法合一”,诊病上“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最终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的目标。本章内容分为三部分:1、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2、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3、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今天推送第一部分: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标本法、聚...
吴述伤寒杂病论
《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导读:本文紧承上篇推送文章《無門述要》进一步阐述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医理上“五法合一”,诊病上“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最终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的目标。本章分为三部分:1、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2、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3、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今天推送第一部分: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截断法五法合一。标本法是讲理的,聚类法是讲法的,平脉法、抓独法、截断法是讲方和药的。这五法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不厌其繁、大道至简、直取其病、独处藏奸。其中,标本法是不厌其繁;聚类法、平脉法、截断法,是大道至简;抓独法是独处藏奸,六经辨病,先病后证,法当直取其病,随证化裁。同时,我们强调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我们主张以六经气化为基础,融通各家学说,最终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与中西一统。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标本法,是讲理的,阐释了六经为病的原因和机理,解释了为什么六经为病会出现这些临床表现。我们搞清机理就知道怎么去治疗,这就是标本法的实质。聚类法是干什么呢?聚类法就告诉我们要首辨阴阳。病是发于阳还是发于阴,再把它定在三阳或三阴的某一经。三阳为腑多实,三阴为脏多虚。如“恶寒发热”是太阳、“寒热往来”是少阳、“但热不寒”是阳明。三阳病的脉是什么呢?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少阳脉弦。太阴是手足自温,少阴是手足不温,到厥阴就是四肢逆冷。所以辨病在三阳还是三阴,要先辨阴阳;辨完阴阳,再辨六经,辨病发何经,这样就可以很简单地辨出病在何经;然后再辨病属何证,辨病属何证就更简单了,三阳是在经在腑,三阴是寒化热化,此外三阳有经腑同病,三阴有寒热错杂。比如说:太阳在经是伤寒、中风,太阳在腑是蓄水、蓄血。这个病属何证很好辨的,在经在腑,寒化热化,大不了这个人有体质的异常,存在兼夹证而已。如果还不能确定,结合抓独法,三阳独取少阳,三阴独取少阴。所以聚类法就是首辨阴阳,次辨病发何经,末辨病属何证。平脉法讲的是什么?是以脉定药,以药定方。根据寸关尺的脉象,把两只手的脉立起来,分别对应在人体的九个穴位上,然后把十八个部位的药定下来。见到哪个部位的脉就知道该是哪个药,把药抓出来,药一定下来,方就出来了。比如说左寸细数,药就定在黄连上,这个人是个热化证,如病在少阴经那就是黄连阿胶汤证。这就是我们的脉证学说,由脉定药,由药定方,由方定证,就构成了方药脉证体系。抓独法。这是告诉大家的一些特殊的诊病技巧。我们讲独处藏奸,通过抓独法来直取其病,抓住它,方就出来了。比如说:咳而遗尿就是膀胱咳,因为膀胱不稳定咳而遗尿者,那就是五苓散证,凭这一条就可以把方定在五苓散上,气虚加党参或者人参,即春泽汤。这就是抓独法。截断法。截断法的目的是什么呢?病不传经,经尽而愈。只要让病不往下传,经尽自然就好了。今后我们要详细讲截断法,三阴和三阳的截断技巧不同。比如,黄土汤中为什么要加生地?加了大量的生地可以维持血容量,病人就不会出现休克,不会出现厥热胜复,出血止后,在少阴就治好了,就不会传厥阴了。白虎汤为什么要用知母?可以阻止病从阳明传入少阴。截断法的目的就是使病不传经,经尽而愈,尤其是肿瘤,肿瘤的转移是有规律的,你把它截断了,转移和复发就少了。我们用聚类法虽然是大道至简,但是并没有简化《伤寒杂病论》,也不存在把理法抛弃、只保留方药的问题。我们最后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让大家忘记条文。怎么忘记条文?通过标本法的六经气化规律把处方推导出来;通过聚类法层层递进,把方给锁定;通过平脉法以脉定药,以药定方,确定主方;通过抓独法把处方直接抓出来。除五法之外,还有用药法。我们的用药法是要告诉大家:知道用药的特点,就知道方剂的演变;知道方剂的演变,就知道条文的意义;知道条文的意义,就可以融会贯通,从而忘记条文,这是我们的用药法。例如麻杏石甘汤治疗“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方中有石膏为何说治“无大热”呢?有汗出为什么用麻黄呢?下面我跟大家讲,这个“无大热”是什么意思。要想搞清楚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和石膏的用意,先要明白麻黄汤和白虎汤。大热,指阳明经证的白虎汤证,白虎汤用知母配石膏,知母可以增强石膏的解热作用。麻黄汤的解热作用依赖于桂枝,要出汗热退。麻黄汤里的麻黄可以增强桂枝的解热镇痛作用,但它不增强石膏的解热镇痛作用,麻杏石甘汤里没有桂枝配伍麻黄,所以没有强烈的解热作用。麻杏石甘汤虽然可以治疗发热,比如小儿发热就可以用它来退热,但是它治疗的发热是“无大热”,热是不严重的,如果严重就加知母,这个处方就要化裁。明白了麻杏石甘汤,就会明白它和越婢汤的条文是一样的,接着你就明白了麻杏石甘汤和大青龙汤的区别:麻杏石甘汤是麻黄汤去掉了桂枝也没用知母,所以治疗汗出无大热,和越婢汤是一个意思。越婢汤把麻杏石甘汤里的杏仁变成了姜枣,它是治风水水肿的,也是汗出无大热,无喘不需要杏仁而用了姜枣。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石膏,所以治疗无汗发热,你知道了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石膏之后,就明白它是怎么治疗恶寒发热的;你知道麻黄汤证,就知道了小青龙汤证,不外乎多了个水气,实际上小青龙汤证出现烦躁的症状,就是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这与大青龙汤用石膏的机理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把麻黄法和整个《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的处方全部连起来。短时间内就可以把所有相关条文搞清楚,这样你还背条文干什么呢?还需要以方测证,以证定方吗?所以我们的特点是忘记条文。这就是我们讲的用药法。抓独法和截断法是聚类法、标本法、平脉法的补充。抓独法和抓方证有什么区别?方证是一系列证状和舌脉的组合,而抓独法抓的是特异的证状,甚至可以抛开舌脉。比如说五苓散的咳而遗尿,就可以抛开舌脉,直取特异的证状,把方剂辨认出来。导读:本文紧承上篇推送文章《無門述要》进一步阐述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医理上“五法合一”,诊病上“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最终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的目标。本章内容分为三部分:1、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2、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3、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今天推送第二部分: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辨证论治,随症加减,而我们的治疗是直取其病,随证化裁。比如:口腔溃疡就可用导赤散,阴虚加地黄、丹皮之类;阳虚合桂枝、附子之属;腑实合凉膈、硝黄等。口腔属上焦,加牛膝、车前子之属引之下行,无论寒热皆可。实际上导赤散中的甘草、竹叶、通草(可代替木通),是口腔溃疡专药,随证化裁即可,这就叫跳出辨证,不离辨证。什么叫“病、证、症有机结合”?就是把辨证论治和辨病、对症治疗有机结合。我们特别强调要“有机结合”,因为现在的辨病和辨证的结合多是扭曲的,是不科学的,我们要努力达到化境。什么是化境呢?一个处方写出来,应当做到从辨证论治上看一点问题没有,从辨病论治上看一点问题也没有,从对症治疗上看也一点问题都没有!举个例子:栝蒌瞿麦丸治疗阳虚肾癌。要说辨证,肾阳虚用附片,复其气化,没有问题;要说治肾癌,里面有治肾癌的药,瞿麦和天花粉具有强力的抑制肿瘤作用;要说辨证调气化,里面有附子和茯苓,能够调气化,治疗少阴寒化夹饮证,也是很典型的药物;要说对症治疗,患者小便不利,里面也有利小便的药,瞿麦就可以利尿的,天花粉也是利尿的。大家知道吗?一般人认为天花粉止渴,《伤寒论》中张仲景用天花粉来利尿,天花粉除了止渴还可利尿。要说对症它有,要说辨证它有,要说辨病它有,但都是无形的,你看不到辨病、辨证、辨症的痕迹,都融为一体了,这才叫做病、证、症有机结合。什么叫“形、气、神一体同调”?还以栝蒌瞿麦丸为例,有调气化的药物,哪些药物?附子和茯苓,一个温煦肾阳,一个蒸腾水液。也有复形质的药物,哪些是复形质的药物?瞿麦和天花粉,都是治肿瘤的。气形同治,所以疗效很好。我们讲了第一条病症证相结合,第二条形气神同调。做到病症证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就可以跳出辨证,不离辨证。导读:本文紧承上篇推送文章《無門述要》进一步阐述吴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医理上“五法合一”,诊病上“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最终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的目标。本章内容分为三部分,今天推送第三部分: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我们的特点是以六经气化为基础,融通各家学说。寒温一统,就是要统一伤寒与温病;内外一统,即统一外感与内伤;古今一统,就是把经方与时方有机统一;中西一统就是汇通中医与西医。综合起来,即我们说的“大一统”。我国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医学并存。其中的中西医结合有很大的问题。自从我们国家提出中西医结合以来,到今天都没有搞得很明白。国外有整合医学,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原理,把传统医学的一些知识结合到现代医学里面。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应该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可以用中医的理论来诠释一些西医的理论,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西医的理论来诠释一些中医的理论。首先要做好的是中西医学之间的翻译,就像把英文和中文进行翻译的工作。当然,受文化背景的影响,要很好地相互诠释也是不容易的,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最基本、也是最初级的层次。中西医结合更高级的层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不光是诠释,更重要的是融通,从理论到临床上融为一炉,发挥各自的优点,弥补各自的缺点。把中医和西医的东西融为一炉,就是我们讲的中西医互补。第三个层次是中西合璧,就是做大一统,把中医和西医最终统一起来,形成一门新医学。我国在几十年前就提到建立新医学的问题,但是过去的实践是失败的。因为当时实现中西医合璧的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而且真正要做到中西医合璧,对中医和西医都要做到极深的理解,这种人才很难找到。所以我们说中西医结合包含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西互参,相互诠释,用中医诠释西医,用西医诠释中医;第二个层次是中西互补,发挥各自的优点,弥补缺点;第三个层次是中西合璧,把中医西医融合,从而建立一个新医学。既然要做到中西医合璧,那就首先要做到中西医大一统,要把中医和西医统一起来,我们叫中西医一统。要做到中西医一统,首先要做到中医一统,就是先要把中医的知识统一起来。要做到中医知识的一统,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内外一统,也就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统。这个大家好理解,因为不管是《伤寒论》,还是《金匮要略》都是张仲景写的,本身就是一本。《伤寒杂病论》分成了两本书,一个偏外感,一个偏内伤。但是外感内伤相互影响,内伤会影响外感疾病的转归,外感最终传入三阴,也会影响机体脏腑功能导致内伤。所以,首先是如何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统一起来。大家看我们的讲课,很多内容都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不分的,是把它们统一起来讲的。第二个是寒温一统,就是把《伤寒杂病论》与温病学说有机地统一。如果能够做到寒温一统,那么就把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这些辨证方法有机统一起来了。实际上做到寒温一统也是可行的,当你对伤寒和温病都有一定研究的时候,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就是相互融通的,温病学其实是基于《伤寒杂病论》的发挥。我们会专门讲寒温一统,就会涉及到如何把《伤寒杂病论》与温病学说统一起来的问题。第三个是古今一统,即经方与时方一统。用《伤寒杂病论》的原理去看待时方,把时方的知识有机地融入《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模型之中。如果我们做到了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和古今一统,那么就能做到中医的大一统。在中医做到大一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到中西一统,才谈得上一个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或新医学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在《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做中医的大一统呢?因为《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是我们最早确立的中医临床模型。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黄帝内经》、《难经》等还仅仅是理法的层面,而《伤寒杂病论》是理法方药合一的。关于理法,张仲景在序言讲了,因为当时具体的原因,传承的不易,所以以方药为主,理法讲得少。从《伤寒杂病论》开始,中医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我们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后世的各种治法、各种方法大多是从《伤寒杂病论》中脱化而来的。如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从《伤寒杂病论》中脱化而来的,本源都在《伤寒杂病论》里,都是对《伤寒杂病论》的发挥和发扬,所以都可以融入到《伤寒杂病论》中去,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是六经的模型,我们讲了标本法之后大家就会明白,六经的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医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背后的病机,所以我们应用这个模型就可以做到内外一统、寒温一统和古今一统。大家要记住我们的特点和目标,是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和中西一统。我们讲《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会把《金匮要略》的方子融入进来,把后世李东垣的东西融入进来,把张元素的东西融入进来,把刘完素的东西融入进来,把金元四大家的东西融入进来,古方时方都在一起,还有温病的东西也在里面。讲截断法的时候会讲很多温病的内容,实际上我们不分内外、寒温和古今。同时,我们也把很多西医的知识内容融入进来。我们希望在大一统上做一点工作,哪怕做的很不完善,我们也要做开拓者。最后我说明一点:伤寒的流派众多,其实没有高低之分。今天我们列举了一些流派的特点,并将我们的特色跟他们相比较,这不是去比较高低的。各种流派都是很优秀的,他们都在《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是我们的前辈、老师,都是中医的瑰宝,我们钦佩他们,敬仰他们,要向他们学习和借鉴。我们从众多流派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方证派,它很简单,容易上手,比六经气化入门快。我们想要了解伤寒,从方证派那里可以很快地学到东西。三部六病学说有助于我们理解《伤寒杂病论》,是认识《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我们很钦佩方证派的各位大家和传人,很钦佩三部六病学说的各位专家、各位前辈,他们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前辈。只是我们有自己的一些特色需要说明,我觉得这些问题必须要对大家说清楚,不然大家会迷惑。标本法上导读: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共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隐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标本法上(一)一、为何研究标本中气?首先回答一个问题:标本中气是非常复杂的内容,为什么要研究它?不研究行不行?我们研究《伤寒论杂病论》共分了“五法”:标本法、聚类法、平脉法、抓独法和截断法。这“五法”的总体特点是什么?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理,主要是指标本法;法,聚类法讲具体的法;方,通过抓独法和截断法,可以直接把方定出来;药,平脉法以脉定药,以药定方。其中,理和法是战略问题,方和药是战术问题,前者是道的层面,后者是术的层面。“五法”的具体特点是什么?一是不厌其繁。因为标本法非常复杂,所以我们要不厌其繁地讲,从道理上把它讲明白。二是大道至简。聚类法和平脉法是非常简洁明了、非常实用的。三是独处藏奸。通过抓独法把独证抓出来,我们的抓独与抓主证是有区别的,在后面“抓独法”章节我们会详细讲二者的区别。四是直取截断。直取其病,截断传变。“五法”的特点简单地说,就是“不厌其繁、大道至简、独处藏奸、直取截断”。“五法”中的标本法讲的是道理,在理、法、方、药里是“理”的层面。通过标本法,可以明白六经为病的病机,根据病机推出症状,由此而脱离方证,做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书中写的疾病我们会治,书上没有写的疾病我们也会治。比如,如果明白了标本法,就可以很好地区别麻杏石甘汤和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麻杏石甘汤证是“汗出而喘,无大热”,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也汗出、也喘、也发热且没有大热,如果用方证分析两者的症状区别,就不容易理解,但是用标本法却可以推出来这些症状的区别。二、五运六气讲标本法之前,先讲一个概念——五运六气,即中医的运气学说。《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主要讲的就是运气学说。1、五运简单地概括五运六气的核心内容:五运指五行的运动变化,通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变化来化生六气——风寒火热燥湿,这就是五运六气。五行运动变化的基本方式是五行的生克制化,即五行相生相克、承制亢害。五行在人体上指五脏(肝、心、脾、肺、肾),中医引入阴阳五行的概念来解释人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2、六气六气指的是风寒火热燥湿,在天为六气,伤人为六淫,即外感六淫;在人为六气,发病为六邪,即内生五邪。为什么名为内生五邪,却有六邪呢?因为运有五、气有六,火有两端,分为君相,即火与热,所以有六邪。火指君火,热指相火,前者在少阴,后者在少阳。人之六气与天之六气相互交感,是为天人感应。大家明白五运六气的基本道理了吗?非常简单,五运指五行的运动变化。什么运动变化?生克制化。五运化生了六气——风寒火热燥湿。六气在外,伤人就为六淫——外感六淫;在内,发病就为六邪——内生五邪,因为火有君相二端,故内生五邪,实为六邪,这就叫五运六气。3.五运六气的特点3.1阴阳化生五行阴阳化生五行,五行内藏阴阳。阴阳化生五行,是指通过阴阳的运动变化,化生出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内藏阴阳,比如土有阳明阳土和太阴阴土之分。阴阳怎么化生五行的呢?举个例子,一男一女,龙雷一战,通过特殊的身体与精神活动,精卵相受,阴阳气交。阴阳气交后形成三胚层,进而形成人体的八大系统——功能系统和调节系统,而人体的八大系统又可归在五行之中。3.2五行运化六气五行的生克制化,叫做五运。五行运化六气,产生风寒火热燥湿。木风、火热、金燥、土湿、水寒,火有火和热两端、分为君相二火,所以四行为一,唯火有二,故曰六气。3.3同气相求,内外感召风寒火热燥湿在天为六气,为病则外感六淫;在内为五气,为病则内生五邪,因火有二端,也叫六邪。体内的六气和天的六气相互感召,我们叫同气相求,内外感召。3.4时空往返五运六气引入了天干地支的概念,把干支同五行相配。干支表示的是时间关系,五行表示的是空间关系,把干支同五行相配,就使时间和空间配合了起来,所以五运六气本质上是以时空关系来实现天人互参的。但是在这里强调一点,我们讲五运六气时不讲时间,只讲空间。既然它是以时空关系来实现天人互参,为什么不讲时间?因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包含了四大内容——理、气、象、数,我们只研究理与气,不研究象与数,而时间主要属于数的范畴,所以我们不涉及时间。为什么我们只研究理与气?这是因为我们研究五运六气的原则是法于阴阳,合于五行,远离术数,不问鬼神。法于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合于五行——五行运化六气,这已经构成了五运六气。如果再配上时间就包含了术数的问题,作为医者,我们远离术数,不问鬼神。各家引入天干地支、引入术数的目的,一是用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推测自然界变化对人的生理功能的影响,以此预知疾病发生和确定治疗手段。二是交通鬼神。因为我们是医生,讲世间法,天地不测,鬼神莫知,所以不讲不可测、不可知、不可谈之事。运气学说的核心思想,是研究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这个运动变化规律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就是运气学说。核心思想有四点: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同气相求、内外感召,时空往返——引入干支的概念、构建时空关系、实现天人互参。我们不谈第四点,只谈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同气相求,内外感召。I無門医述宗旨:光大创新,发扬国粹;传道解惑,有教无类。医乃仁术,非真不传;团结友爱,止于至善。I版权声明: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导读: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共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隐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标本法上(二)一标本源流标本中气是运气学说的重要内容,见于《黄帝内经》七篇大论。《黄帝内经》七篇大论中,《至真要大论》、《六微旨大论》、《五常政大论》都谈到标本中气的问题,所以标本中气的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论》序里写到,“天布五行,以运万类”,实际上就是在讲五运。“经络府俞,阴阳会通”,他就把阴阳与五行进行了有机结合。张仲景提出的五行(运)概念,是承接《黄帝内经》的。标本中气学说在什么时候繁荣的呢?在清代,主要是以张隐庵、陈修园等人,尤其以陈修园为代表。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再到清代,标本中气学说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当然也有人批判标本中气学说,比如陆渊雷先生。陆渊雷先生非常聪明,学贯中西,他学标本法的时候,就把标本法痛批一顿。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懂运气的本质。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是以时空关系来实现天人互参,空间是立体的、时间是流动的,因此认识标本法要有立体思维。研究标本法,要用立体的思维去思考、去研究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与人体的生理规律,要把《黄帝内经》中的相关内容看成是一个以人为小宇宙的立体模型。这样看标本法其实很简单,捅破了就是一层窗户纸,陆渊雷先生用平面的思维去思考的时候就有困难,导致他看标本法越看越生气。此外,他还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认为不是六经辨证,没有厥阴经,只有五经,应该是五经辨证。我觉得陆渊雷先生的这种结论是比较独特的,大家学完标本法后再去看六经,一定不会得出这种结论。二标本中气的时空模型1、时空模型接下来我们讲标本法的时空模型,讲它是怎样以时空关系实现天人互参的,实现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的。大家记住这个口诀:“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这就叫五运六气。标本法的本质是以时空关系实现天人互参,具体是怎样从阴阳到五行、到六经再到八卦的呢?其中阴阳是理的范畴,五行和六经是气的范畴,八卦是象的范畴,我们不讨论八卦,更不讨论后面数的范畴。中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引入了阴阳五行的概念,用阴阳来解释功能,用五行来解释结构,而将阴阳与五行完美结合的,就是运气学说的标本法。标是什么?标是阴阳之象。本是什么?本是五行所化。中是什么?中是化气之本,即化本的五行。六气为本,在上可见,阴阳为标,藏于其下,而中气又在标本之间。这就是《黄帝·六微旨大论》说的“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明白了吗?肯定是不明白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还没讲标本中气模型,讲完标本中气模型大家就明白了。大家先找一个乒乓球,在乒乓球上画六个外切的圆,三个圆在上半个球,为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三个圆在下半个球,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这样就在乒乓球上分出了三阴和三阳。这六个外切的圆,就把乒乓球切为一个内接的正六方体。2、六经次序三阴和三阳是怎样连接的呢?《素问·六微旨大论》里讲:“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这讲的就是球上的六个圆怎么接。大家知道三阳在上,三阴在下,那代表三阳的三个圆怎么接,代表三阴的三个圆又怎么接?按照《素问·六微旨大论》说的“少阳之右,阳明治之……”的次序,先把三阳接起来,再把三阴接起来,转化在球上,就是三阴三阳相互交接的次序。具体参加图3-1、图3-2、图3-3。图3-1图3-2图3-33、标本中气,一脉贯通标本中气把表里两经相互联系,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机窍,也就是太阳和少阴经,阳明和太阴经,少阳和厥阴经。六经的表里两经各自相连就构成了三条通道,其中太阳、少阴主寒热,阳明、太阴主燥湿,少阳、厥阴主升降。这三条通道通过球心、圆心联系起来。具体地讲,乒乓球上的六个圆,每个圆都有圆心,表里两经两个圆的圆心相连,会经过乒乓球的球心,就像宇宙虫洞学说讲的那个虫洞一样。人体的气化活动,就是通过这三条主要的通道来完成的。4、六经颠倒,即是阴阳如果把这个球摆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如图3-4),以少阳、厥阴这条通道为轴,往上旋转45〬,就是一个立体的太极图,而且这个太极图的球心是相通的。我们平时所见的太极图是平面的,实际上它是立体事物在平面上的投影,太极图本身可以是立体的。立体太极图的正圆是我们讲的四象,而阴阳又有老和嫩的区别,老的就是图上的正圆(大头),嫩的就是边上的小尾。阴和阳里面都有一个点,阴里头有白点,阳里头有黑点,这两个点其实就是外接圆的圆心,表里经各自把对应的圆心连接就形成了三条通道,这三条通道都经过球心、相互交叉。人体的气化活动——寒热、润燥、升降,都在三条通道里面完成。图3-45、六经气交,八卦始生六经气交怎么样构成八卦呢?这个问题涉及到象,我简单地提一下,不详讲象的问题。实际上这个模型球上画的非常清楚,我告诉你怎么看:三阴是阴的范畴,三阳是阳的范畴,阴的就是阴爻,阳的就是阳爻,大家看下图就会明白它和先天八卦之间的关系。图3-5图3-6我们看这四个卦(图3-5)和先天八卦(图3-6)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它完全是符合先天八卦的次序的。它是从哪个角度展开去构成先天八卦的呢?是从与横轴30度的夹角处展开的,也就是从离卦和坎卦的位置把它展开,把坎卦留在上面,把离卦留在下面,坎卦以上的四卦列在一起,离卦以下的四卦列在一起。为什么呢?因为六经气交,生八卦,有个三阴和三阳气交的过程。正因为有三阴和三阳气交的过程,所以它就有了一个旋转的过程。三阳里头有两个阳卦、两个阴卦,由坎卦往上走,上面四个卦有两个是阴卦,两个是阳卦。三阴里面也是两个阳卦、两个阴卦,由离卦往下走,下面四个卦有两个是阳卦,两个是阴卦。由此可见,它就是六经气交形成的、有旋转的卦图,你从这个角度去看图上的四个卦与先天八卦是完全吻合的,而且所有的卦象都和先天八卦吻合。6、六经传变,知常达变六经表里两经可以传变,太阳和少阴相互影响,少阳和厥阴相互影响,阳明和太阴相互影响。三阳经之间、三阴经之间也可以传变,因为三阴、三阳有开阖枢的关系。三阴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阳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开阖枢的关系就决定了三阴和三阳之间的关系——三阴是递进关系、三阳是传变关系。所以,它不只是上下三条通道互相影响,即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这三条通路相互影响,表里传变;还有三阳、三阴之间各自的开阖枢关系。由此可见,影响六经传变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表里两经的传变和三阳三阴各自的开阖枢关系。比如说太阳、太阴都主开,太阳主开大家容易明白,我们外感的六邪,多从太阳开始;但是也可以从太阴开始的,因为从口到肛属于太阴,如果寒邪直中三阴,首先就是太阴。我们感受外邪导致的疾病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太阳,一个是太阴,所以它们为开。我们在此不过多讨论开阖枢的理论和传变的关系,后面有一课讲截断法,会详细讲它们的关系,这里只是提一下。前面我把标本中气的模型给大家讲了一遍,由于这个模型很重要,再跟大家重复一下。运气学说的本质是以时空关系来实现天人互参。标本中气的空间关系是用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来构建的,就是五行的生克制化。这种运动变化化生六气——风寒火热湿燥,由于火有两端,分为君相二火,所以生出了火与热,就变成六气。中医引入五行解释人体的结构,它是一个耗散结构,并不完全基于解剖结构;引入阴阳探讨人体的功能,而将阴阳与五行完美结合的,就是运气学说的标本法。I無門医述宗旨:光大创新,发扬国粹;传道解惑,有教无类。医乃仁术,非真不传;团结友爱,止于至善。I版权声明: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导读: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共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隐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标本法上之三五、标本配属标指什么呢?标指的是三阴和三阳,比如太阳,它的标就是阳;少阴,它的标就是阴。太阳既指太阳经,又指太阳经连接的脏腑,即三阴连脏标阴,三阳连腑标阳,所以标是有形的,是我们的躯体。本指什么呢?本指的是六气风寒火热燥湿。六气是怎么配的呢?《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火属少阳,燥属阳明,寒属太阳,风属厥阴,热属少阴,湿属太阴。六气再配六经,就是厥阴本风,少阴本热,太阴本湿,少阳本火,阳明本燥,太阳本寒。中指什么呢?中指的是化生六气的那条经。举个例子,太阳本寒而标阳,中见少阴热化。太阳为什么是本寒呢?因为它配的是六气的寒;太阳为什么是标阳呢?它属三阳经,标就是阳;它的中是什么?中见少阴。那大家就明白了,本指六气;标指形质,阴为脏,阳为腑,三阳标阳,三阴标阴;中指气化,具体的说是表里两经。由上述可知,三阴三阳的标是确定的,然后把每条经对应的六气配上去,就构成了标本。与本经表里对应的那条经就是中,就是它的中气,因为本经病的症状很大程度上由互为表里的那条经决定。因此,中气既是标和本相互联系的枢纽,又与标互为表里。六气的生化和运行,由两个基本矛盾决定:一是标本统一,二是表里统一。还举太阳经为例,太阳本寒而标阳,中见少阴热化,因为标本统一,所以太阳病的特点是恶寒发热,从其本就恶寒,从其标就发热。它为什么会见恶寒发热呢?因为中见少阴的热化,少阴阳气不足就恶寒,少阴阳气充足就发热。如果少阴的阳气虚了,热化不够,就表现恶寒不发热,即所谓的太少两感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如果热化太过,转为温病就但热不寒。大家清楚了没有?我们讲太阳本寒标阳,症状恶寒发热,这是标本统一;恶寒发热的原因是中见少阴热化,这就是表里统一。天的六气影响人的六经,就出现病理、生理的改变。风寒火热燥湿,天之六气为本,而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人之六经为标,在标本之间的就是中气,沟通人与自然。气化的疾病,总是与六气运化有关系,在外感天之六气,在自身感受人的六气。比如人感受天的寒邪,就哆嗦、怕冷,恶寒发热。太阳病的恶寒就是感受的外界寒邪,与人体的寒气相互感召。再比如说,在四十度的室外运动,受热后身上大热大渴,感受的外界热气,到了人体成为自身的热气,这就是内外感召。所以标本中气理论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把人体的脏腑经络分为三阴三阳,然后联系六气胜复。它取象于天地,在天为本,在人为标,标本之间是中见之气。标本中气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在阴阳五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天人互参的病理、生理模型,而且这个病理、生理模型是立体的。为什么是立体的?因为运气学说研究的是时空关系,空间就是立体的,只是我们回避了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原则是远离术数,不问鬼神,不做预测,不改运程。六、标本位纪《黄帝内经》说“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我们先讲位:“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请看下面的立体图(图3-7),六气在空中,是在三阴三阳以外的,代表天,所以它是本。“本之下,中之见”,中气决定它的变化,是相互感召的。“见之下,气之标也”,这个用立体图是很容易理解的。所以,位就是标本中的位置。图3-7纪是什么呢?《黄帝内经》上讲“气之标,谓之纪”。纪就是气之标的左右关系,包括天道和地理。先讲天道盛衰。《素问·六微旨大论》:“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黄帝问:“天道怎么会有盛衰呢?”岐伯就说:“上下有位,左右有纪”,“上下有位”就是说:“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左右有纪”指的是什么呢?“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这段话前面讲过,它说的是三阴三阳在球体模型上怎么排,按照这段话去排,三阴三阳在球体模型上的排列顺序就没有问题,后面推敲的所有的结论都是对的,包括模型上的立体八卦图,与先天八卦都是吻合的。大家明白了吗?实际上“纪”,就是告诉大家怎么去排三阴三阳。至于地理气位,黄帝说:“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我们知道在天为六气,在地为五行,这段主要讲木、火、土、金、水是怎样相生相克的,以及它们的位置。大家学中医都学过五行,这部分内容都知道,这里就不再多讲。五运六气的“五运”讲的是空间结构,即所谓的地理;“六气”讲的是天道,是时间。风寒火热燥湿是有时间的,配上干支就构成了时空关系,是一个立体的时空关系。但是那些内容与我们所要探讨的内容没有关系,所以我不讲。之所以在这里提到它,是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时空关系是怎么来的、标本中见的模型是怎么做出来的。通过前面的描述,我们已经了解了标本中见的模型。这个模型重不重要呢?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六经为病的机理。以往讲六经病时解释不了的内容,用标本中气去分析,都能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标本法下(一)导读: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共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隐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标本法下(一)一、形气一体我们知道标本中气属于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核心实质是东方的时空观,所以要理解标本中气,首先必须具有空间观。用我们做的这个模型去理解《黄帝内经》中标本中气的原理就非常容易,否则就会觉得很难理解。形气一体图(图3-8),通过这张图来告诉大家形质和气化的关系。我们讲认识中医的时候,就讲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的基本认识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个是器、容器,就是我们讲的脏腑。五脏六腑就像我们的做饭锅,是工具。第二个是道、通路,是十二经络,也就是我们讲的六经,这是传送带。第三个是料,是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气血精津液是怎样完成生理过程的呢?是以经络为通道,以脏腑为容器,在其中发生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运动变化,这个过程叫做气化。气化的最终产物是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个理论类似于西医学的结构学派、功能学派和信息学派。所以大家看图3-8,最里面是五脏六腑,脏腑的特点是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联系五脏六腑的是三阴、三阳和十二经络,通过三阴三阳的联系,气血津精液在五脏六腑里面发生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产生六气——风寒火热燥湿,这就是气化的过程。形质是我们的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和气血精津液。人体的六气和自然界的六气相互感召,我们叫做同气相求,内外感召。通过同气相求、内外感召,把人的风寒火热燥湿与自然界的风寒火热燥湿相互联系。如果形质损伤会影响气化,气化不及或太过又会影响形质,所以我们叫做形气一体。形质与气化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呢?是通过五运六气——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图3-8二、标本从化《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就是说疾病的发生,有的生于本,有的生于标,有的生于中气,我们分别简称为从本、从标、从中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这段话看似复杂,实则非常简单,其实是讲了三个原则:第一,标本同气,从本。少阳、太阴为什么从本?因为少阳本火标阳,火跟阳是同气的,所以从本。太阴本湿标阴,湿和阴也是同气的,所以从本。第二,标本异气,从本从标。比如说少阴本热标阴,标本异气,所以少阴从本从标。太阳本寒标阳,标本异气,所以太阳从本从标。由于少阴和太阳从本从标,所以少阴病和太阳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寒化和热化。太阳病从本则恶寒,从标则发热,热化太过就成了温病;少阴病从本从标,症状有寒化、热化,黄连阿胶汤证和四逆汤证分别是典型的少阴热化证和寒化证。第三,阳明厥阴,从乎中气。阳明和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气,因为阳明是两阳合明,厥阴是两阴交尽,分别是阳和阴到了极致,此时影响疾病转归的是中气。具体地讲,阳明为两阳合明,热到极致,所以影响阳明病转归的是太阴湿化,也就是我们讲的“存阴液”。叶天士讲的“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就是说热病的时候,存阴液是关键。厥阴的特点是两阴交尽,发生厥热胜复,而阳气来复与否取决于少阳的火化,所以从中气。如果阳气不来复,这个人最后就由于厥证死亡了,这是极端严重的情况。六经标本从化,就这三个规律。首先讲标本同气,皆从本化。因为少阳和太阴的标和本的性质是一样的,因此少阳、太阴皆从本化。由于皆从本化,少阳、太阴就出现了一证论治的特点。为什么是一证论治?因为少阳本火标阳,从本,所以少阳无寒证,有寒皆是厥阴。四逆散证是阳气郁闭所致,不是真正的寒证。太阴本湿标阴,从本,所以太阴无阳证,有阳皆是虚火,即李东垣讲的阴火。即使太阴出现手足自温等看似阳证的症状,也是阳气虚弱导致的阴火。太阴既无实火,也无阴虚的虚火,太阴之火是阳气虚弱导致的“气虚生大热”,就是李东垣所讲的阴火。所以,少阳无寒证,少阳见寒证,必是厥阴;太阴无阳证,太阴见阳证,都是阴火。但是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少阳与太阴合病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那是太阴之寒,而不是少阳之寒,少阳本身是没有寒证的。因为少阳是相火,如果相火没有了,生命也就终止了。其次讲标本异气,从本从标。少阴和太阳是标本异气,两经的特点是从本从标,出现寒化和热化。所以辨太阳病、少阴病,最关键的是要识别寒化和热化。至于阳明、厥阴从乎中气,因为阳明、厥阴分别是两阳合明和两阴交尽,所以阳明病最关键的是太阴湿化,是存阴液;厥阴病最关键是少阳相火,相火不来复,病人最后是会死亡的。假设太阴不表现为从本、而从中气——阳明燥化,那么脾虚的临床表现就不是自利不渴了,而是“口干、消瘦、少苔”等一派阴虚的症状,这是不对的,也与我们的临床实际不吻合。为什么不对?因为脾的生理功能就是太阴从本,所以太阴病都是湿化的症状。你见过脾阴虚吗?书上有个脾阴虚证,用参苓白术散。但是临床上见过典型的、真正的脾阴虚吗?太阴是从本的,所以对于脾阴虚这个证,首先就要打一个问号。脾阴虚是否存在?治疗方法是什么?参苓白术散是养阴的药物吗?再假设阳明病不从中气、太阴的中气不决定阳明病转归的话,那么热病就不需要存津液。既然道理上是从太阴湿化,就说明热病关键要存津液,临床治疗阳明病也确实是存得一分津液,就得一分生机。西医治疗发烧常常输液,对于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的症状,输液补充水分,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中医讲的存津液。导读: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共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隐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标本法下(二)三、六经气化关于六经气化的问题,我们看图3-9。图3-9告诉我们六经表里互见,发生三个轴的变化:一个轴是少阳和厥阴,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第二个轴是太阴和阳明,调节人体的燥湿;第三个轴是太阳和少阴,调节人体的寒热。图3-91、少阳厥阴,调其升降厥阴肝和少阳胆共聚于中焦,肝气升即淸阳升,胆气降即浊阴降,肝胆的升降决定了人体全身气血的升降,保证了人体气机的调畅、水液的通畅和阳气的升降。比如说,脾胃的升降受肝胆升降的影响,金水的升降也受肝胆升降的影响。因为肝木要上升,才能木生火,滋生心火;胆气要下降,浊阴才能下降。我们看慢性胆囊炎的病人,胆气下降受影响,就常常出现肚子饱胀,食物不往下走的症状。这两条经的证和症上都非常相似,从症状上看少阳病口苦咽干,厥阴病消渴;少阳病心烦,厥阴病心中痛热;少阳病默默不欲饮食,厥阴病饥而不欲食;少阳病喜呕,厥阴病吐蛔。从证型上看厥阴病多见寒热错杂,少阳病多见经腑同病。少阳病有经证、腑证和经腑同病,经证用四逆散、腑证用黄芩汤、经腑同病用小柴胡汤。另外,二经在病机上也有一定的关系,少阳病是正邪相争,厥阴病是厥热胜复,而厥热胜复的本质正是由于正邪相争导致的;少阳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而厥阴病“气上冲胸”,讲的都是冲逆。这里要强调两点:第一,由于厥阴病表现为厥热胜复,所以托毒外出时都从厥阴去治,可用升麻鳖甲汤等厥阴病的处方。第二,少阳病表现为正邪相争,如果要打破免疫耐受,打破机体正气不与邪气相争的状态,就要从少阳去治。比如病毒性肝炎患者正邪不争,要促使其正邪相争,就要考虑从少阳去治疗,可选用柴胡、黄芩、人参等药物促使邪正相争。如果要托邪外出,就要考虑从厥阴去治疗,典型的处方是《金匮要略》中的升麻鳖甲汤。把邪气托出来以后怎么办?让它去正邪相争,还是要考虑从少阳去治疗。正邪相争,是少阳寒热往来的原因。《伤寒论》中讲“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脏腑相连”指的是肝胆相连,胆道疾病的疼痛在胁下,上面是肝。所以,“邪高痛下”很常见,比如慢性肝炎导致的慢性胆囊炎疼痛。很多疾病正邪不争是难以治愈的,尤其是伏邪为病,它的转归就依赖于正邪相争。外感、内伤疾病皆可见伏邪为病,比如病毒性肝炎虽然有肝炎病毒,但是可以没有症状,机体不攻击它,就可以潜伏。再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以潜伏。凡是缓解、发作交替出现的疾病,都可以是伏邪为病。伏邪为病治疗的关键就是促使其正邪相争——托邪外出之后正邪相争。比如“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就是通过正邪相争来清除邪气。邪气可以潜伏在至阴之地,比如厥阴,所以我们治疗厥阴的某些疾病经常采用托的办法,把邪从厥阴托出来,转到少阳促使它正邪相争,不过要注意用药控制病情,因为正邪相争,病人很难受,适当用药控制,可以使症状减轻并治愈一些疑难疾病。2、太阴阳明,调其润燥太阴和阳明调节人体的燥湿,“太阴之上,湿气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我们以燥湿的观念去看太阴病和阳明病的症状,就会很清晰。第一,从脉上讲。阳明腑证是脉沉而有力,而太阴是浮缓无力。阳明经证脉大,证见大汗、大热、大渴、脉洪大。我们说脉的长宽高可以辨三阳,脉浮(高)病在太阳,脉弦(长)病在少阳,脉大(宽)病在阳明。然而太阴病也是脉大,两者的区别在于阳明病的脉是大而有力,太阴病的脉是大而无力。所以《金匮要略》讲“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其中“脉大为劳”说的是太阴虚证,用小建中汤;“极虚”是少阴虚证,用金匮肾气丸。第二,从开阖上讲。太阴主开,太阴病的临床表现是自利,腹泻或者便溏;阳明主阖,阳明病的特点是便秘。太阴主开从病理上表现为两点:其一为太阴不开,病人就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恶心、呕吐等,这是表现在上消化道的症状。其二在下消化道表现为便溏,或者腹泻。太阴的开和阳明的阖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为腹泻,一为便秘。从气化方面讲,因为太阴本湿标阴,所以太阴从湿化,而自利就是湿的一种表现,有湿的人大便就溏,自利不渴。如果自利而渴那是少阴,无论阴虚阳虚,凡少阴病,若病人出现腹泻,必有口渴。阳明病有什么特点呢?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阳明腑证:闭、满、燥、实、坚,大便是燥屎,都表现出燥的特点。我们看两经的症状形成鲜明的对比:太阴主开大便溏,阳明主阖大便干;太阴湿化大便溏、不渴,阳明燥化便秘、口渴,其中口渴是经证,便秘是腑证。明白了太阴湿化,再鉴别太阴和少阴就很简单了,《伤寒论》说得很清楚:太阴为病自利不渴,少阴为病自利而渴。阳明、太阴两经的脉象也是相反的:阳明脉大而有力,太阴脉大而无力;阳明腑证脉沉而有力,太阴脉浮缓无力。3、太阳少阴,调其寒热太阳和少阴调节人体的寒热,太阳是本寒标阳,少阴是本热标阴,标本异气,所以太阳和少阴的特点是从标又从本。正因为从标又从本,所以两经的病就表现为寒化和热化。太阳寒化不外乎伤寒、中风,热化就成了温病。少阴热化为黄连阿胶汤证,寒化为四逆汤证。太阳病为什么会恶寒发热?因为太阳本寒标阳,中见少阴热化,从其本就恶寒,但是经过少阴热化就又发热。这样用标本法去分析,可以了解到太阳病的转归。如果是热性体质的人,少阴热化太过,得了太阳病会迅速化热,第一天鼻塞流清涕,第二天咽喉痛,第三天就开始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如果是阳虚体质的人,少阴热化不足,得了感冒只恶寒,不发热,这时候就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从脉象上看太阳病脉浮,紧则为寒,缓则为风,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中风脉浮缓。少阴病脉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微为阳虚,细为阴虚,少阴寒化证脉沉而无力,少阴阴虚热化证脉沉细,既沉又细,细是脉的宽度不够。少阴阴虚为什么脉细呢?因为阴虚血管里血容量不充足。阳虚也可以脉细,因为寒邪内盛,寒性收引,血管收缩,导致脉细,厥阴病当归四逆汤证的脉细欲绝,就是因为阳虚有寒,寒性收引导致的。太阳寒化、热化,少阴寒化、热化,太阳蓄水,少阴夹饮。少阴热化用黄连阿胶汤,夹饮用猪苓汤;少阴寒化用四逆汤,夹饮用真武汤。太阳病讲蓄血,少阴病讲动血。“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从这些条文可知,少阴病的特点是容易动血。图3-10开合导读: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共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隐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标本法下(三)四、六经标本中气1、太阳经病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阳,中见少阴热化。太阳经病,因为本寒,所以见恶寒;因为中见少阴热化,所以见发热。如果少阴热化太过就转温病,热化不及就是太少两感证。由于太阳是寒水之经,因此不只见恶寒,还可见小便不利——口渴而小便不利。这种饮邪导致的小便不利,可以采取发汗的方法来治疗。饮邪也会阻碍太阳经的气化,导致头项强痛、无汗发热的情况,这时就要通过利小便来解表。比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去桂以后不发汗,加了茯苓、白术却能够利小便,这是通过利小便达到解表的目的,可以治疗饮邪阻碍太阳气化导致的头痛项强、翕翕发热。五苓散证是饮邪阻碍了太阳经经气和津液的运行,可以见到类似于表证的热象,如脉浮、微热(低热或者病人自己觉得热)、小便不利、口干,这种情况下利尿能够解表,解表也能利尿。《伤寒论》中用五苓散治疗霍乱,不只是治疗恶心、呕吐等症状,还治疗头痛、发热、身疼痛等症状。我和唐容川有一个不同的体会,唐容川认为五苓散发汗以利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利尿以发汗。我认为五苓散是用来利尿的,不是用来发汗的。之所以五苓散治疗表证,是因为饮邪阻碍了经络,通过利尿的方法使表证解除,这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一个机理,都是利尿以发汗。而真正发汗以利尿的是麻黄法,凡是需要用汗法去解的饮邪,都配伍麻黄,比如说小青龙汤。所以我觉得五苓散这类的处方是利尿以发汗,跟麻黄汤类方是不同的。膀胱蓄水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为什么消渴?因为饮邪阻碍津液的正常输布,即我们水火大论要讲的客水不去、真水不生。客水指痰饮,真水指津液,如果客水不去,真水就不能够输布,所以消渴。这里我们讲了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阳,中见少阴热化。如果太阳为病从本而化,就会出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所以说“但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抓独就抓它,不管有没有发热,只要有恶寒,表证就没有解。2、阳明经病阳明本燥而标阳,中见太阴湿化,从乎中见之化。如果燥屎已成,要用芒硝;如果燥屎没成,不用芒硝,今后讲承气法时会详细讲。燥屎在哪里形成?乙状结肠。大便在乙状结肠停留太久,水分被吸收,就形成燥屎。芒硝是一味具有渗透性作用的药物,用了芒硝以后肠道内的渗透压升高,促使肠道分泌大量的液体,大便就软化排出来了。芒硝软坚散结,软的就是大便这个坚。阳明经的热证多表现为燥病,遣方用药大多要配知母。知母是一味既清热又养阴的药物,“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白虎汤用知母来存阴液,而不选其他药物,就是因为知母的这个特点。大家看《伤寒论》原文:“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原文说得很清楚,太阳病,汗法、下法、利小便都会亡津液。亡津液则胃中干燥,转属阳明,由此可见阳明的特点是本燥标阳。“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喝了柴胡汤,口干属阳明,这种情况就是阳明燥病。3、少阳经病少阳本火而标阳,中见厥阴风木,标本同气,从本。因此少阳无寒,寒在厥阴,少阳的手足冷,不是寒,而是阳气的郁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其中头晕、目眩等症就是中见厥阴风木所化。4、太阴经病太阴本湿而标阴,中见阳明燥化,从本而统其标。因为标本同气,所以太阴无阳证,见阳为阴火。此处的阴火不是阴虚的火,是由于气虚生大热,阳气虚导致的火。李东垣是标本法用得最好的人,我举两个例子,大家去领会。升阳散火汤升什么阳?升肝阳,比如会阴潮湿、早泄、阳痿的病人就可以用。升阳散火汤明明是从少阳经去治,但同时又用了疏风的药。另外,对于太阴无阳证,他使用补中益气汤以甘温除大热。5、少阴经病少阴本热标阴,中见太阳寒化,标本异气,所以从本从标,寒化热化,或兼饮邪。6、厥阴经病厥阴本风标阴,中见少阳火化。它与阳明的特点都是从中气,因为两条经都主阖,阳明是两阳合明,厥阴是两阴交尽,阴阳都到了极点,所以叫阳明、厥阴。阴到了极点,要阴极阳生,阳从哪里来?从中见少阳少火来,阳气来复出现厥热胜复的变化,这就叫由阴变阳。由阴变阳,阴阳才能够相续,如果不能由阴变阳,阴阳就不能相续,就会导致厥逆。厥阴的特点表现为寒热错杂、阴中有阳,阴是至阴、两阴交尽,阳是少阳、一点少火,所以厥阴病虽然表现为寒热错杂,但是往往寒象多、热象少。大家看乌梅丸治疗厥阴的寒热错杂证时,清热药只有黄连、黄柏,而温阳药则三阴经同用,用了干姜、附子、细辛、花椒。导读: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共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隐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标本法下(四)四、六经标本中气6、厥阴经病——本文接标本法下(三) 总体而言,厥阴病的特点:一是寒热错杂,二是厥热胜复,三是冲逆——龙雷火动导致的冲逆。厥热胜复,阳气来复则生,阳气不复则亡,阳气奔脱也亡。如果阳气来复,厥逆得缓,就有活路;阳气不复,厥逆不得缓,一厥到底就死了;阳气奔脱也死亡,比如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白通加猪胆汁汤是治疗厥阴病的处方,是在少阴病白通汤的基础上,又加了厥阴的药物“猪胆汁”用来治无脉。脉微细摸不着了,用了白通加猪胆汁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也就是说如果脉是慢慢出来的,这个人就能活下来;如果脉突然之间变得很大,那是阴阳要离绝。由此,大家可以看到厥阴病厥热胜复的特点是:阳气来复则生,阳气不复则亡,阳气奔脱也亡。大家需要注意一点,扰动相火则促进生长,所以治厥阴的时候切莫妄动少阳相火。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乌梅丸在肿瘤科用的很多,很多病人尤其是晚期肿瘤患者多表现为乌梅丸证。如果要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可用乌梅丸,症状缓解就要马上停。或者说如果是非常晚期的患者,控制肿瘤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只是要缓解症状的时候,可以考虑用乌梅丸。否则就要慎用,因为有的患者用了乌梅丸后肿瘤容易生长。在肿瘤科常会见到症状缓解,肿瘤反长的现象,这就是因为扰动了少阳相火,所以要特别注意。《黄帝内经》说的很清楚:“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阴静阳躁”,所以温阳药可以促进肿瘤转移;“阳生阴长”,肿瘤生长的多,肿瘤基因拷贝也就多了;“阳杀阴藏”,可以通过苦寒药把肿瘤阻滞在G0/G1期,但是肿瘤仍潜伏在那里。大家慢慢去体会《黄帝内经》讲的话。今后我们讲水火大论时,要讲“水生木,木生火”这条轴。把左手的脉竖起来就是冲脉,心肾相交,依赖于中间的少阳相火。如扰动相火,对肿瘤患者常常是不利的,会促进肿瘤的生长。但是对于其它的一些疾病,有时也需要扰动一下相火,比如说治疗阳痿。小柴胡汤如加附子,有时也会出现扰动少阳相火的情况,服药后病人会烦闷异常。李贵明老师的柴胡四逆汤,配伍了其它药物,比如有石膏除阳明实热的烦,还有知母除虚烦。用了这些药物配伍以后,就能够解决扰动相火之后,病人烦闷异常的问题,但是部分患者可能症状缓解而肿瘤生长。导读: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共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隐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标本法下(五)五、生化气交《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歧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异同,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黄帝内经》中讲的“生化”,指的是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也就是气化。《黄帝内经》讲了气化过程中几个很重要的概念。第一,“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提出了神机的概念。第二,“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提出了气立的概念。“神去则机息,气止则化绝”。第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提出了形器的概念。形是形体,器是器物,就是形质的概念。《黄帝内经》的这段话阐述了形,气,神三者的关系,第一个“神去则机息”,是说如果神没有了,气化也就没有了。第二个讲器,“无形无患”,是讲如果形质没有了,那气化也没有了,也就是“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气化的过程,在人的机体上表现为生长化收藏,而形质的生化是由气化导致的,所以这个过程中有神机、有形质、有气化。由此可见,六经气化与形气神是一体的。《黄帝内经》说:“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比如乳腺增生就是先痛而后肿,月经期乳房疼痛,局部有片状肿物,月经期过后乳房疼痛消失,肿物缓解,这就是“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如伤了形质之后,反而不痛了,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肿物,然后侵犯到神经,再次出现疼痛,这种多是肿瘤的癌性疼痛。癌性疼痛往往是在肿瘤发生一段时间后才出现疼痛,这就是“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再比如炎症,先痛而后肿,也是气伤形。“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为什么说“寒伤形”?因为阳化气,阴成形。为什么我们既讲六经气化,又讲形气神一体?因为六经气化讲的是气化,而气化的过程要依赖于我们的形体、形质。也就是说五运六气,是五行的运动变化,产生风寒火热燥湿六气。但是光有形质也是不行的,还要有神机在里面,“神去则机息”,神机没有了,人就要死亡。所以,我们既讲六经气化,又讲形气神一体,我们的治疗也要形气神一体。《伤寒论》中的处方,有的调形质,有的调气化。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当遇到肾癌表现为少阴寒化夹饮证的患者,很多人会开真武汤,实际上应该开栝蒌瞿麦丸。为什么要开栝蒌瞿麦丸?因为栝蒌瞿麦丸是一个调形质的处方,是形气结合的处方。方中栝蒌和瞿麦调形;山药、茯苓、附子调气。而真武汤纯粹是一个调六经气化的方,下部癌症表现为少阴寒化夹饮证时用它也有效,这里的有效往往是指症状缓解很快,但是不等于肿瘤得到了控制。如果要控制肿瘤,就要开栝蒌瞿麦丸。导读: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共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隐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标本法下(六)六、六经气位《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言天者求之本”,标本学说就是在讲本。气交是什么呢?“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天地二气交在一起就形成了人。交在哪里?交在人的天枢穴,在肚脐的两旁。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也就是说肚脐把人体分成了上下两部分,这是五运六气的气位学说。《伤寒论》中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大家看天枢穴的意义重大,太阳病在头,少阳病在喉,阳明病在胃,三阳经都在天枢穴以上;厥阴在少腹、生殖器周围,少阴在脐下、脐下悸,太阴在肚脐周围,三阴经都在天枢穴以下。三阳经在天枢穴(肚脐)以上,三阴经在天枢穴(肚脐)以下,这就叫做六经气位。以冲逆为例子,吴茱萸汤证的冲逆是从下腹冲上去的,真武汤证阳虚饮邪上攻的冲逆是脐下冲上去的,苓桂术甘汤证则是心下悸。讲到这里要注意少阴要上升,所以少阴心就在天枢穴以上;三阳要下降,阳明大肠就在天枢穴以下。七、小结总结一下标本法下篇的内容,我们首先讲了标本从化:标本同气,皆从其本,少阳太阴从本;标本异气,从标从本,少阴太阳从标从本;阳明厥阴,从乎中气。因为少阳、太阴从本,所以少阳无寒证,太阴无阳证;因为太阳、少阴从本从标,所以太阳、少阴的特点是寒化、热化;阳明是两阳合明,厥阴是两阴交尽,所以阳明重在存阴液,厥阴重在少阳相火来复。其次讲了六经气化,厥阴少阳是调节升降的枢纽。两经为病症状上很相似;病机上少阳经腑同病,厥阴寒热错杂;少阳正邪相争,厥阴厥热胜复,而厥热胜复的本质是正邪相争导致的。太阴阳明是调节燥湿的枢纽。阳明脉大有力,太阴脉大无力;阳明脉沉有力,太阴浮缓无力;太阴主开,所以腹泻;阳明主阖,所以便秘;太阴湿化,自利不渴,渴者属少阴;阳明燥化,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闭满燥实坚,都表现为燥化。少阴太阳是调节寒热的枢纽。因此少阴太阳多寒化热化;太阳有膀胱蓄水、蓄血,少阴有夹饮、动血。然后讲了生化气交,就是讲形、气、神的关系。形质没有了就完不成气化;气化没有了就没有生化,人就要死亡;神机没有了人也要死亡。最后讲了六经气位,讲六经是怎么分布的。注:标本法毕,下期推送聚类法。聚类法(一)导读:聚类法可归纳为三大步骤:第一步辨阴阳总纲,即病发于阴,还是发于阳。先确定病在阴经、还是阳经,大方向就出来了,因为阳经和阴经的区别非常大。第二步辨病发何经。如果把病发于阴、发于阳辨出来了,辨病发何经就相对简单了。因为阳经只有三条经,阴经也只有三条经,这样就由辨六经变成了辨三经。第三步辨证用方。辨证用方就简单了,为什么简单了呢?因为三阳经主证在经在腑,三阴经主证寒化热化。所以第一步辨阴阳;第二步辨病,病发于阳辨三阳,病发于阴辨三阴;第三步辨证,三阳辨在经在腑,三阴辨寒化热化。聚类法(一)一、如何辨阴阳总纲第一步是辨阴阳总纲。为什么要辨阴阳总纲呢?因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什么叫“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具体怎样治?“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治病首辨阴阳很重要。辨病的阴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伤寒论》在太阳病篇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句话是辨阴阳的总纲。当然这是大的原则,具体上还有很多要区分的,但是总的原则就是“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第二个方法,三阳为腑,腑多实证;三阴为脏,脏多虚证。所以三阳经的疾病以实证为主,虚证是兼夹证;三阴经的疾病以虚证为主,实证是兼夹证。第三个方法,火神派和温补学派拓展出了很多辨别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方法,大家可以参照他们的。总的来讲,辨病发于阴、病发于阳,实际上更大的意义在于辨明这个病是虚证、还是实证,实证发于三阳、虚证发于三阴,当然可以有兼夹证。掌握这个基本的原则,就可以很简单地定出病的阴阳。二、如何辨病发何经辨完阴阳总纲,再辨病发何经。这时只需辨三条经,病发于阳就是三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病发于阴就是三阴——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三条经的辨证方法较为简单,如果熟悉《伤寒论》可以直接去辨。难以辨别的时候,可以采取下面的三个方法。我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实际上我们临床上辨别的时候,是非常简单的。1、纳入法第一个是纳入法,就是正常的辨证方法。纳入法包括五种,第一,六经为病的脉证提纲。每一条经都有一个脉证提纲,是哪经的病就把它定在哪条经。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二,六经和脏腑的关联。脏腑的配属和六经有关系,如阳明经和胃、大肠有关,少阴经和心、肾有关,脏腑的病往往可以归属它相络属的那一条经。第三,经络。经络循行部位的疾病,可以归属它络属的那一条经。第四,标本中见,即标本法。标本法根据六经的生理属性,也能简单地提示在哪一条经。比如太阳为寒水之经,中见少阴火化,太阳经出问题多见蓄水,少阴经兼夹证也多见蓄水。第五,五运六气。外在的六淫之气影响体内六经的气化。比如时间,一年四季发病的倾向都不一样;一天不同时辰发病的倾向也不一样,后面会讲怎么运用六经为病欲解时。再比如地域和体质,不同地方的人得病常常不同;不同体质的人得病也多不相同。三阳病具体怎么辨呢?前面已经辨明阴阳总纲了,如果病发于阳就发于三阳经--太阳、少阳、阳明。再怎么样去辨呢?辨六经为病脉证提纲,这句话已经说明了四个内容,一是辨六经,二是辨病,《伤寒论》是辨病的,是在辨病的基础上再去辨证。怎么辨病呢?通过脉证提纲,用脉和证来辨病。因此,第三是辨脉,第四是辨证,例如太阳病,有伤寒证、中风证。辨三阳病发何经首先要辨脉。太阳之为病脉浮;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大家可以看出来,太阳病脉浮、少阳病脉弦、阳明病脉大。脉浮就是脉位高,脉弦就是脉的长度长,脉大就是脉的宽度大。实际上太阳、少阳、阳明,用脉的长,宽,高,很容易摸出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很简单地辨出病在三阳的哪条经。摸脉可以从外面去摸脉的形态,从里面去摸脉流,而三阳病的脉反应的是脉形——脉的长(弦)、宽(大)、高(浮)。其次要辨证。“太阳发热恶寒,少阳寒热往来,阳明但热不寒”,这是基本的原则。一般来讲,我们根据脉象就能确定疾病在哪一条经,如果不能确定,就问一下患者的症状,如果还不能确定就用抓独法。三阴病具体怎么辨呢?讲几条主要的辨别方法:第一条,从症状来讲“渴”是三阴证的一个特点。“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少阴病,自利而渴”;“厥阴之为病,消渴”,不管大便如何都渴,大便正常也渴、不正常也渴。所以,太阴病自利不渴,少阴病自利而渴,厥阴病消渴。太阴病的大便下利是不渴的,大便利而渴的病不在太阴。第二条,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四逆,厥阴病厥逆。所以手足冷的,一定不在太阴,而在少阴或者厥阴。所以,可以从渴与冷去辨别三阴经病。这里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要辨别寒热真假。《伤寒论•太阳病篇》讲“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里是讲寒热真假的辨别方法。有时病人不说热不热,你看病人穿得多少,一下就能看出来寒热。第二,冷要排开四逆散证。四逆散在《伤寒论》的少阴篇。我个人认为四逆散证是少阳病,列在少阴篇是为了跟少阴病的四逆汤证相区别,类似的写法在《伤寒论》中很多见。大家看四逆散的处方: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用的是疏肝的药。它的病机是什么呢?是肝气郁结,肝阳不达于四末,气闭所致。辨别病人的手冷与不冷,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脉诊的时候要过手,既过手背又过手心。手背为阳,是太阳经经过的地方;手心为阴,是用来辨太阴病的。我详细地跟大家讲一下,脉诊为什么要过手。脉诊过手,过手心就可知道患者的手心润不润,也就是有没有汗。你一摸手润,可以不问桂枝汤的汗出症,这就是自汗,可以予桂枝汤类的处方,当然也可以再看看舌脉进一行确认。手背凉,就不是手足自温,就可以从少阴病或厥阴病去辨证。但是,摸手有个问题:摸手易受环境的影响,如果病人在室外冷的空间呆久了,进来的时候手就是凉的;阳虚的人如在热的空间久了,他的手也不冷。这样的话有个方法更直观、准确——摸脚,脚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比手要小的多。你还可以问病人:“你洗完脚,是不是马上睡?”他说:“看会儿电视”。你再问他:“看会儿电视,脚冷不冷?”有的人烫完脚,再看会儿电视,脚又冷了,这就是手足冷。我们在临床上一般不这么复杂,直接门诊过手,住院过脚。住院病人不容易辨阴阳时,就去摸脚。通过上面讲的方法,我们就能够辨到病在哪一条经,然后再去辨证。导读:聚类法可归纳为三大步骤:第一步辨阴阳总纲,即病发于阴,还是发于阳。先确定病在阴经、还是阳经,大方向就出来了,因为阳经和阴经的区别非常大。第二步辨病发何经。如果把病发于阴、发于阳辨出来了,辨病发何经就相对简单了。因为阳经只有三条经,阴经也只有三条经,这样就由辨六经变成了辨三经。第三步辨证用方。辨证用方就简单了,为什么简单了呢?因为三阳经主证在经在腑,三阴经主证寒化热化。所以第一步辨阴阳;第二步辨病,病发于阳辨三阳,病发于阴辨三阴;第三步辨证,三阳辨在经在腑,三阴辨寒化热化。聚类法(二)2、排除法第二个讲排除法。因为不管三阴三阳都只有三条经,排除一条经就只剩两条经、排除两条经只剩一条经,这个比较简单。临床上也有无法以一经概括的疾病,如多两经、三经同病,这属于合病,辨病方法可以上一条讲的方法。3、抓独法第三个就是抓独法。抓独法是六经开阖,独取枢机,三阳独取少阳,三阴独取少阴。后面有一章我们专门要谈怎么样去抓独。抓取法是很独特的,也很容易把病定在何经。三阳独取少阳,是我根据段光周老师的经验总结的。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我们如果辨病在三阳的哪条经有困难的话,首先辨在不在少阳经。因为少阳经的上面是太阳经,下面是阳明经。少阳经从哪里辨?从咽喉辨。《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针灸甲乙经》说:“夫胆者中精之府……咽为之使”。所以,外感病,但见咽喉痛,即在少阳;咽喉往上可辨有没有表证,如有口鼻部的卡他症状,鼻塞、头痛等,这就是太阳病;从咽喉往下传到气管、支气管,如果兼有里热的症状,病就到了阳明经。辨三阳为病的关键就是咽喉,从鼻,咽,气管,支气管一直到肺,是一脉贯通的。咽喉往上就是鼻塞、流涕等卡他症状,这是太阳病;往下传到气管,支气管、肺泡里面的炎症就是阳明病。为什么这么说?从西医上讲,外感疾病如果没有咽喉肿痛,仅仅是鼻咽部的卡他症状,这只是病毒感染,可以用解热镇痛药,通常不需要服用抗菌药物。如果伴有咽喉肿痛,出现发烧、白细胞升高等症状时,说明病人继发细菌感染,这个时候就是中医讲的病在少阳经。如病再往下传引起气管、支气管的炎症,它就更多的是入了阳明经。当然疾病未完全传入阳明的时候,可以存在少阳病的症状;同样疾病在少阳经时,也可以存在太阳病的症状。这个时候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单治咽喉肿痛用小柴胡汤;如果兼有鼻部卡他症状就要根据寒热,加上太阳经的方药,如加荆芥、防风,或者再加银花、连翘;如果病往里传,到了阳明经,可以加竹叶、石膏,挟湿的加滑石、甘草;如果还有不舒服的症状可以用薄荷透一下。这么一来,就把三阳病都给治了,所以根据少阳经用药前后加减一下,治疗大部分不挟虚证、不挟湿证的感冒,都有很好的疗效。何老师有个四合汤,就是以小柴胡汤为核心进行加减的。温气上受,有顺传逆传,顺传就是传入阳明,逆传就是叶天士说的“逆传心包”。抓独少阳的时候,有一个很大好处就是可以知道是否逆传。当逆传时,一是对于风湿热、细菌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可使用清暑益气汤、葛根芩连汤等处方。二是对肾小球肾炎,可使用越婢汤等方治疗。这些疾病,都是由于咽部的细菌感染入血,导致了风湿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肾小球肾炎。还有病毒感染的病毒性心肌炎,也是通过咽部往里传。所以咽部是邪气潜伏之所,西医遇到这种情况,会要求切除扁桃体。我们通过独取少阳,既治外面的太阳,又治里面的阳明;既可治顺传阳明,又可治逆传“心包”。当然,咽喉肿痛不只见于少阳病。《素问•阴阳别论》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指少阴、一阳指少阳。所以在《伤寒论•少阴病篇》中,有很多论述咽喉与少阴病的关系。从经络上讲,心手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足少阴肾之脉也“循咽喉”,所以说少阴病也有很多咽喉的症状。病传少阴,从哪里传?就从咽喉传。感染从咽喉进去,会得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肾小球肾炎,等等。实际上从《伤寒论》来讲,它是逆传少阴,温病学派讲是逆传心包,是逆传厥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对叶天士“逆传心包”的讲法,要打个问号,对与不对我不知道,我只打个问号。实际上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是病在少阴心和肾,是从少阳经的咽喉传进去的。是不是逆传少阴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三阴经的枢机在哪里呢?在少阴,从少阴去抓独。怎样从少阴抓独?如果摸到手足不温的患者,一定是在少阴或厥阴,因为太阴是手足自温。如果首先把疾病定在少阴经,前面是太阴经,后面是厥阴经,治疗就会很简单。举个例子,如果一位胃病患者怕凉,不能吃冷东西,手足是温的,此属病在太阴,用理中丸就可以。如果手足不温,就要加附子,用附子理中丸从少阴去治。如果吃了附子理中丸,还不见效,摸他的脉弦细,就再加丁香、沉香之类走厥阴经的药,可用丁附理中丸。这就是根据少阴经来取独,前面的太阴病用干姜,后面的厥阴病用花椒,中间的少阴病用附子。看到这个特点了吗?所以太阴病用理中汤,少阴病用附子理中汤,厥阴病用丁附理中汤,也可以加吴茱萸、川椒之类的厥阴药物。导读:聚类法可归纳为三大步骤:第一步辨阴阳总纲,即病发于阴,还是发于阳。先确定病在阴经、还是阳经,大方向就出来了,因为阳经和阴经的区别非常大。第二步辨病发何经。如果把病发于阴、发于阳辨出来了,辨病发何经就相对简单了。因为阳经只有三条经,阴经也只有三条经,这样就由辨六经变成了辨三经。第三步辨证用方。辨证用方就简单了,为什么简单了呢?因为三阳经主证在经在腑,三阴经主证寒化热化。所以第一步辨阴阳;第二步辨病,病发于阳辨三阳,病发于阴辨三阴;第三步辨证,三阳辨在经在腑,三阴辨寒化热化。三、辨证用方药1、辨主证定方证有三种:主证、兼证和杂证。六经为病各有主证,三阳在经在腑,三阴寒化热化。太阳病在经有伤寒、中风、温病;在腑有蓄水、蓄血。太阳伤寒,脉紧,无汗,用麻黄汤。麻黄汤由麻黄、甘草、桂枝、杏仁四味药组成。第一味药麻黄,主要有效成分是麻黄碱,类似于肾上腺素。西医常用它来治疗外感疾病,很多感冒药中都有类似的成分。脉紧,多见于实寒证,所以用麻黄解表、发汗、散寒。第二味药桂枝,能够扩张血管。若皮肤血管扩张,有利于汗出。桂枝配麻黄,能增强麻黄发汗的作用,而桂枝本身发汗的作用并不强。服用桂枝汤,病人需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还要盖棉被以发汗,可见桂枝本身发汗的作用不强,仅仅是扩张皮肤血管,辅助麻黄发汗。第三味药甘草,类似于西医激素,其有效成分甘草酸的作用,与西医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基本相同。很多民间的大夫都用激素缓解感冒症状。第四味药杏仁,化痰平喘。太阳中风,脉缓,有汗,桂枝汤主之。是否有汗,摸手心可知。桂枝为何能治疗脉缓?因为桂枝能够提高心率,是一个提高心率、治疗心动过缓的药物。太阳在腑蓄水、蓄血,用五苓散、桃核承气汤类方。少阳在经有四逆散证,在腑有黄芩汤证,经腑同病有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中既有黄芩又有柴胡,柴胡在经,黄芩在腑,所以小柴胡汤证是经腑同病,类似于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阳明病在经有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在腑有承气汤证。太阴病寒化有理中丸证,热化有麦门冬汤证。虚劳病篇讲脉大为劳,用小建中汤,即桂枝汤重用芍药,加饴糖。脉大是什么?脉大就是脉管扩张。如果三阳经的脉大,那是阳明病,而小建中汤证脉大无力,是三阴病。之所以加芍药,因芍药有收敛作用,能够拮抗血管扩张。少阴病寒化有四逆汤证,热化有黄连阿胶汤证,夹饮有猪苓汤证、真武汤证等。厥阴寒化有当归四逆汤证、吴茱萸汤证;热化有白头翁汤证。厥阴病的特点是寒热错杂证,如乌梅丸、温经汤、麻黄升麻汤都治疗寒热错杂证。2、辨兼证用药兼证是在主证的前提下,依附于主证存在的证候。为什么会出现兼证呢?因为兼证与经络的脏腑配属、经络的循行和经络的标本中气密切相关。治疗方法是以本经的主证主方进行加减化裁。比如说既有桂枝汤证,又出现“项背强几几”,即太阳经气不舒,就用桂枝汤加葛根治疗。这里的“项背强几几”,就是一个兼证。它的发病原理是太阳经从项背循行时经气不利所致。3、辨杂证用药杂证是什么?杂证是因为人的体质不同,使疾病出现虚实夹杂、新老交叉的复杂变化。也就是说六淫之邪伤人,受人自身体质的影响。其治疗也是在主证主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例如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的病人,发生了太阳中风,选的处方通常是柴胡桂枝汤。为什么?因为他本有胆囊炎、胆结石,有少阳证,然后又有太阳桂枝证。为什么多用桂枝汤而不是麻黄汤?因为桂枝汤里的芍药入肝经,配甘草有强力的利胆作用,能够增强小柴胡汤的利胆作用,所以柴胡桂枝汤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患者的外感效果显著。再比如说阳虚的人,多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痰饮之人,新感引动伏饮,多小青龙汤证。这些例子说明疾病有杂证,受体质的影响。导读:聚类法可归纳为三大步骤:第一步辨阴阳总纲,即病发于阴,还是发于阳。先确定病在阴经、还是阳经,大方向就出来了,因为阳经和阴经的区别非常大。第二步辨病发何经。如果把病发于阴、发于阳辨出来了,辨病发何经就相对简单了。因为阳经只有三条经,阴经也只有三条经,这样就由辨六经变成了辨三经。第三步辨证用方。辨证用方就简单了,为什么简单了呢?因为三阳经主证在经在腑,三阴经主证寒化热化。所以第一步辨阴阳;第二步辨病,病发于阳辨三阳,病发于阴辨三阴;第三步辨证,三阳辨在经在腑,三阴辨寒化热化。四、三阳传变,三阴递进有人看乌梅丸,感觉处方很乱。如果明白了三阴病的特点,就会理解乌梅丸的组方特点,就会觉得并不乱。三阴病的特点是什么?三阴的特点是递进关系。三阴病是在太阴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少阴病,在少阴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厥阴病。所以少阴病的处方是太阴经的药加少阴经的药。比如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是在太阴药干姜的基础上加附子。干姜为什么是太阴病的药?因为干姜甘草汤是治疗太阴肺痿的,在干姜甘草汤的基础上加附子便成少阴经的方;在附子的基础上再加川椒,就成了厥阴经的方,这便是乌梅丸的架构了。乌梅丸用于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其中温阳用附子、干姜、川椒。之所以有人认为乌梅丸处方杂乱,太阴、少阴、厥阴的药都有,其实是因为不了解三阴是递进关系。三阳病的特点是什么?三阳病的特点是传变关系,即太阳传少阳,少阳传阳明。太阳如果完全传入少阳,则太阳证罢;少阳如果完全传入阳明,则少阳证罢。五、六经为病欲解时图4-2六经欲解时(图4-2),三阴经在夜间,三阳经在白天。三阴经是从晚上9点到早上7点。三阳经是从凌晨3点到晚上9点。太阴欲解时,从晚上9点到凌晨3点,所以太阴之为病,时腹自痛,消化道溃疡的疼痛多发于这个时间段。少阴病欲解时,从晚上11点到凌晨5点。厥阴病欲解时,从凌晨1点到早上7点。如果腰痛病人,每晚睡到后半夜就疼痛难忍、难以入睡,用厥阴病的乌梅丸就有效;失眠、入睡困难的病人,从少阴经去治,用黄连阿胶汤等处方;早醒的病人,从厥阴经去治。为什么?因为入睡多是在晚上23点到凌晨1点,入睡困难是阳不入阴,多属少阴病;早醒多在早上6点以前,是阴不恋阳,多属厥阴病。三阴的欲解时有什么特点?就是重叠。一条经往后推一个时辰,太阴晚上9点到凌晨3点、少阴晚上11点到凌晨5点、厥阴凌晨1点到早上7点,是一个递进关系。而三阳病是什么关系?传变关系。少阳从凌晨3点到早上9点,少阳春生之气,肝气舒达,鸟儿叫,眼睛睁开,这是少阳经的表现;太阳是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此时人体阳气最旺;阳明经,从下午3点到晚上9点,故日晡时发潮热,即下午发热的疾病,多在阳明经。可见,六经欲解时也体现了三阳传变,三阴递进的规律。根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结合六经为病欲解时的规律,就可以判断患者病属何经。总之,六经辨证可以采取聚类法,即根据疾病病性的不同,首先将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然后根据病位的不同,采取纳入法、排除法或抓独法,将疾病分为三类(三阴或三阳)。再根据阳经在经在腑,阴经寒化热化的不同,进一步确定主证主方。最后根据兼证、杂证的有无加减用药。这样,六经辨证就分为三步:一辨阴阳总纲,二辨病发何经,三辨辨证用方。第一步辨病性,第二步辨病位,第三步辨证。平脉法(一)导读: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这五法是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标本法属于理,聚类法属于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是方和药。抓独法直接把方抓出来,即先证后诊——用抓独法直接把方确定,再用四诊去证实,而不是根据四诊的资料来辨证。平脉法就更奇特了,以脉定药,以药定方。把脉定在人身上的几个穴位,进一步确定药物;药物一旦确定,方就可以确定。平脉法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这五法是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标本法属于理,聚类法属于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是方和药。抓独法直接把方抓出来,即先证后诊——用抓独法直接把方确定,再用四诊去证实,而不是根据四诊的资料来辨证。平脉法就更奇特了,以脉定药,以药定方。把脉定在人身上的几个穴位,进一步确定药物;药物一旦确定,方就可以确定。大家看五法的特点,标本法和聚类法是由理法到方药,抓独法和平脉法是由方药到理法,所以理法方药可以顺着来,也可以倒着来,非常有趣。因为抓独法出来的就是方,先证后诊。而平脉法出来的是药,以药定方,是反着来的。还有一个截断法,直取其病。平脉法以外还有一课是奇经八脉,其中的奇经八脉图是对平脉法图的补充,两图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平脉辨证图。上篇平脉法总论《伤寒论》原序讲:“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张仲景的主要诊病方法是平脉辨证。又讲:“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跗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这段讲的是当时大夫诊脉的一些陋习。“按寸不及尺”,没有去比较寸与尺,这是阴阳脉法的问题;“握手不及足”,我们不只是要握手,还要摸足,来判断疾病是不是在少阴、厥阴,这一点在讲三阴直取少阴的时候已经讲过;“人迎跗阳,三部不参”,这是遍诊法;“动数发息,不满五十”,为什么要满五十呢?因为有的脉要候,比如肿瘤的脉,要等它来。我们先讲《伤寒论·平脉法》总论。第一,“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说的是阴阳脉法。阴阳脉法有两种方法来定阴阳,一种是脉位,另一种是脉性。“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呼吸出入”指的是出入法,如“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这就是讲出入法。“上下于中”指的是阴阳法,就是寸脉与尺脉的比较,如《伤寒论·平脉法》说“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这属于阴阳法的范畴。“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这是四时脉。后面还有五脏脉,“肾沉心洪,肺浮肝弦”,这叫“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合起来就是四时五脏脉,是常象。“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尺寸参差,或短或长”指的是气运脉法,把寸脉和尺脉的长短来进行比较。“出入升降,漏刻周旋”,这也是气运脉法,讲脉的升降出入。“变化相乘,阴阳相干”,“变化相乘”指五行的生克乘侮,这是讲五行脉法;“阴阳相干”是阴阳脉法。“太过可怪,不及亦然”,这是平脉的总纲,辨脉的太过与不及。“审察表里,三焦别焉”,表里是出入,三焦是升降,表里三焦就是气运脉法讲的升降出入。“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我们说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而平脉总论包含了我们脉法里的阴阳脉法、五行脉法和气运脉法,下面我们一一详述。平脉法(二)——遍诊法导读: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这五法是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标本法属于理,聚类法属于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是方和药。抓独法直接把方抓出来,即先证后诊——用抓独法直接把方确定,再用四诊去证实,而不是根据四诊的资料来辨证。平脉法就更奇特了,以脉定药,以药定方。把脉定在人身上的几个穴位,进一步确定药物;药物一旦确定,方就可以确定。平脉法(二)——遍诊法遍诊法《伤寒论》中记载了很多遍诊法的原理。原序讲:“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人迎是位于喉结旁的颈总动脉,寸口位于桡动脉,趺阳是足背的胫前动脉。张景岳对此是怎样认识的呢?“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怎么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脏腑之气。《四圣心源》的解释是“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候六腑”。1、人迎脉《灵枢经》讲:“寸口主中,人迎主外”,这是因为寸口脉候的是三阴,人迎脉候的是三阳。这里要注意一点,《脉经》说:“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很多医家都批驳《脉经》的说法。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气口独为五藏主》说:“而王叔和未详经旨,突谓‘左为人迎,右为寸口;左手寸口人迎以前,右手寸口气口以前’等说,自晋及今,以讹传讹,莫可解救。人迎气口之脉,本皆经训,但人迎为足阳明之脉,不可以言于手,气口总手太阴而言,不可以分左右,如《动输》、《经脉》等篇,明指人迎为结喉旁胃经动脉……盖上古诊法有三:一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本,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藏府之气。然则人迎自有其位,《脉经》则扯人迎于左手,而分气口于右手,不知何据何见而云然?愚初惑之,未敢遽辨,及见《纲目》之释人迎气口者,亦云人迎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又见庞安常论脉曰:何谓人迎?喉旁取之”。《四圣心源》亦云:“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那么人迎脉怎么去和寸口脉比较,来断三阴三阳呢?因为“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所以人迎主三阳,寸口主三阴。《灵枢经·禁服》曰:“人迎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两倍在太阳,三倍在阳明。如果大于四倍,叫溢阳,阳气外格,死不治,就是阴阳即将离绝。同理,寸口大于人迎,一倍在厥阴,两倍在少阴,三倍在太阴。如果四倍是溢阴,也叫内关,也是阴阳离绝,是因寒极而阴阳离绝。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桡动脉和颈总动脉,来判断三阴和三阳。2、趺阳脉趺阳脉在足阳明经。《伤寒论》原序讲:“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握足,实际上趺阳脉、少阴脉和太冲脉都在足。阳明经的趺阳脉可以候胃气。大家看《伤寒论·平脉法》讲趺阳脉的异常,都与脾胃有关。3、少阴脉少阴脉在太溪穴,候的是足少阴肾经。《素问·三部九候》讲:“下部地,足少阴也”,讲的就是少阴脉。第一,少阴脉细,“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女则经水不通”。第二,少阴脉涩,“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这与寸口脉讲的“少阴之为病,脉微细”是一个道理。第三,少阴脉沉紧,“少阴脉沉而紧,紧者为痛,沉者为水,小便即难”。第四,少阴脉滑数,“少阴脉滑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就是摸到足少阴脉滑数者,阴中生疮。实际上诊寸口脉也能知道,后面我们会讲怎样通过诊寸口脉来确定阴中生疮。由此可见,足少阴的脉与寸口脉的尺脉是同理的,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研究。至于手少阴的神门穴那是候心的,这里不再赘述。4、太冲脉我们讲六经化生时已经讲过太冲脉。太冲脉在哪里?太冲脉在足的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那里有条动脉,就是太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所以太冲脉是候厥阴经的。“生生之气,少阴为本,厥阴为用”,这也是我们的口诀,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生殖系统,可以诊太冲脉来判断有无异常。遍诊法还有其他的脉法,稍后再给大家介绍几种,因《伤寒论》和《黄帝内经》已经讲了一些,所以我不详细讲,也不讲得太复杂。平脉法(三)——五行脉法导读: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这五法是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标本法属于理,聚类法属于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是方和药。抓独法直接把方抓出来,即先证后诊——用抓独法直接把方确定,再用四诊去证实,而不是根据四诊的资料来辨证。平脉法就更奇特了,以脉定药,以药定方。把脉定在人身上的几个穴位,进一步确定药物;药物一旦确定,方就可以确定。五行脉法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右手的寸、关、尺,指肺、脾、肾,五行是土生金,金生水。左手寸、关、尺,指心、肝、肾,五行是水生木,木生火,代表冲脉。火有三,君火是左寸脉,相火是左关脉,命火是左尺脉。把五行定在左右手上,右手、左手的寸、关、尺,分别是肺、脾、命门,心、肝、肾。右手主气、主水,土生金,金生水,“气升水布”;左手主火、主血,水生木,木生火,“火降血下”。气、血、水、火,实际上就是阴阳。《伤寒论·平脉法》讲:“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讲脉的相克关系。纵,指骄纵,乘其所胜;横,指横逆,反乘其所不胜;逆,子乘母。顺,母乘子。脉的生克乘侮包含了以下几点:第一,四时乘侮。四时脉为: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夏天应见洪脉,脉反沉,是水来克火。因洪脉是心脉、火脉,沉脉是肾脉、水脉,所以夏天脉反沉,就是水来克火,叫作“纵”。第二,脏腑乘侮。比如右手关脉候脾胃,如见弦脉,就是木来克土。第三,脉证乘侮。如咳嗽因肺病,见脉弦,就是木火刑金。五行脉的生克乘侮,可见于四时乘侮,可见于五脏乘侮,也可见于脉证乘侮。四时五脏脉法见于《伤寒论·平脉法》、《素问·藏气法时论》。其中,“春弦秋浮,冬沉夏洪”,是四时脉法;“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是五脏脉法。《伤寒论·平脉法》讲:“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由此可知,弦而无力是肝脉。如果是“纯弦脉”弦如刀刃,“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这是真脏脉。其他脏器的脉法,可以类推。《素问·藏气法时论》讲:“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这段是在强调五行脉生克乘侮的重要性。平脉法(四)——气运脉法导读: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这五法是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标本法属于理,聚类法属于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是方和药。抓独法直接把方抓出来,即先证后诊——用抓独法直接把方确定,再用四诊去证实,而不是根据四诊的资料来辨证。平脉法就更奇特了,以脉定药,以药定方。把脉定在人身上的几个穴位,进一步确定药物;药物一旦确定,方就可以确定。气运脉法气运脉法主要讲脉的升降出入和升降浮沉。升降出入,是《伤寒论·平脉法》讲的“出入升降,漏刻周旋”;升降浮沉,是《伤寒论·平脉法》讲的“审察表里,三焦别分”。表里是浮沉的问题,三焦是升降的问题。用脉的浮沉、长短、来去,定升降出入。第一是出入法,用脉的来去定出入。《伤寒论·平脉法》讲:“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摸脉时,脉搏冲击手,如果来的很快,去的缓,这就叫“出疾入迟”。来是出、去是入,“名曰内虚外实也”。如果说“来迟去疾,此出迟入急”,这句是什么意思?就是脉搏跳动冲击手的时候,如果缓缓地跳上来,很快又掉下去了,这叫“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简言之,出入法是根据脉搏冲击手的来与去,判断表里的虚实问题。这种脉法可反应人体气机的出入,脉搏来冲击手代表气机的出,与表证有关系;脉搏掉下去代表气机的入,与里证有关系。“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如果脉搏冲击手,来的时候力气不够,去的时候很大,就是里证。以脉搏来去的速度与力量辨别表里,这是出入法。表里是一个什么问题?表里就是出入。第二是脉位法,用脉位辨浮沉。《伤寒论·平脉法》讲:“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者”。菽就是豆,一个豆就是一个菽。“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这是根据脉力的浮、中、沉三部,把脉分了十二菽,可以辨别心、肺、脾、肝、肾。心肺,轻轻地按,其中最轻的是肺,重一点是心;脾脉在中间,再重是肝,最后重到骨头是肾。由脉位的浮沉来辨我们的五脏,这是脉位法。第三是脉形法,用脉形辨长短。右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肾。气升则水布,肺为水之上源,脾主治水,肾为水之根。气机上升,肺则宣发全身之水,所以气升则水布。左手的寸是火、关是木、尺是水,水生木,木生火,分别代表心、肝、肾。人身的火,君火是心、相火是肝、命火是肾。心主血脉,肝藏血,肾精血互化,所以火降则血下。举个例子,女性排除少阴证的心烦失眠,如果舌尖红,那她就要来月经。如果舌尖红而月经不下的,是任脉不通,用牛膝一味60g,服药后月经就能下。月经一下,舌尖的红色就褪去了。这就是所谓的火降血下。怎么来判断升降呢?寸脉过寸,气机上升;尺脉过尺,气机下陷。所以用脉的长短来定升降。用脉位来定浮沉,就是以按脉的力量来定病性的浮和沉。用脉的长短来定升和降,就是比较寸脉和尺脉的长短,来定气机的升降。气机是该往上升,还是该往下降?该用升麻、黄芩,还是该用牛膝、黄柏、泽泻?可用脉的长短来定升降。用脉的来去定出入,脉的来去是脉冲击手指的力量和速度,定出入就是定表里,出入就是表里的问题。人体气血的升降浮沉、升降出入,根据脉位、脉形和脉的来去,都可以判断出来。寸关尺的脉象,可对应人迎脉、寸口脉、少阴脉和浮、中、沉。其中,寸脉与人迎脉和浮取脉的关系最密切,反应的病机相似;关脉与寸口脉和中取脉的病机相似;尺脉与少阴脉和沉取脉反应的病机相似。平脉法(五)——十二脉法和伏气脉法导读: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这五法是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标本法属于理,聚类法属于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是方和药。抓独法直接把方抓出来,即先证后诊——用抓独法直接把方确定,再用四诊去证实,而不是根据四诊的资料来辨证。平脉法就更奇特了,以脉定药,以药定方。把脉定在人身上的几个穴位,进一步确定药物;药物一旦确定,方就可以确定。十二脉决浮沉定表里(脉位),大细定虚实(脉形);长短定升降(脉体),弦软定阴阳(脉力);滑涩定气血(脉流),迟数定寒热(脉率)。十二脉法讲十二个重要的脉。《伤寒论》中有残贼脉,贼就是邪气的意思。《伤寒论·平脉法》讲:“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伤寒论·辨脉法》讲:“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这里讲了一些最基本的脉,由此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第一,脉位。浮沉定表里。第二,脉形。大细定虚实。第三,脉体。长短定升降,比较寸脉和尺脉长短,定气机升降。第四,脉管。弦软定阴阳,脉弦在少阳,脉软在厥阴。第五,脉流。滑涩定气血。脉流指脉管里的血液的流动是滑还是涩,是痰湿还是瘀血。第六,脉率。迟数定寒热。所谓十二脉,分别反应了脉位、脉形、脉体、脉管、脉流和脉率,就是脉的位置、形状、脉体长短、脉管张力、血流情况和跳动节律。伏气脉法《伤寒论·辨脉法》讲:“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欲复下利”。这里说脉微,是在少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处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但是经过少阳就会化热,所以我们讲“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什么春天病温?因为邪气伏于少阳以后,欲下利。《伤寒论·辨脉法》说:“今复欲下利”,欲下利还没有下利,如果邪气发出来了,就下利。下利脉促,那是葛根芩连汤证,用于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者病毒性心肌炎。这就是我们讲的伏气温病。平脉法(六)——血证脉诀​、肿瘤脉法 、真脏脉诀导读: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这五法是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标本法属于理,聚类法属于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是方和药。抓独法直接把方抓出来,即先证后诊——用抓独法直接把方确定,再用四诊去证实,而不是根据四诊的资料来辨证。平脉法就更奇特了,以脉定药,以药定方。把脉定在人身上的几个穴位,进一步确定药物;药物一旦确定,方就可以确定。血证脉诀平脉辨证,以诀生死吐血之脉,数大阳亢弦数肝旺,细数阴伤芤为失血,涩多血瘀,微细气虚左脉弦数,肝胆火实右脉洪数,阳明火炽平缓为应,浮大堪忧上实下虚,出血不止左寸脉盛,吐血频仍吐血之脉,上循鱼际左关脉弦紧,吐血频不止沉小缓为应,浮洪数堪忧弦细数防其失音,沉细弱防其泄泻脉弦苔净,风动人眩“平缓为应,浮大堪忧”:吐血见浮大脉,是阳不恋阴,易转厥阴,甚者阴阳离绝者死。“上实下虚,出血不止”:何谓上实下虚?就是寸脉大于尺脉,病人出血是不止的,这时要用平冲的药。“左寸脉盛,吐血频仍”:左寸脉盛,吐血不止,一定要把寸脉降下来。“吐血之脉,上循鱼际”:冲脉是水、木、火的关系,泻火必先清肝,故泻心汤用黄芩、黄连,黄土汤用黄芩、生地。“左关脉弦紧,吐血频不止”,如果左关脉是弦紧脉,会继续出血,因为肝藏血。“沉小缓为应”:脉沉小缓,出血易停。“浮洪数堪忧”:脉浮洪数,要么继续出血,要么阳不恋阴。“脉弦苔净,风动人眩”:脉弦,舌上无苔,易动厥阴肝风,比如肝昏迷。肿瘤脉法今后有机会讲肿瘤辨证法时,要详细讲肿瘤面诊、舌诊、脉诊。阴阳化生五行,五行化生不全的人,面部有特殊表现。这种人携带肿瘤易感基因,不一定此刻已经得癌症,但通过脉诊可摸出有没有得癌症,或者肿瘤是否复发。西医说,由肿瘤细胞的形成到影像发现肿瘤病灶,平均需要两年。中医的脉诊有一个优势,往往可在肿瘤发现前两三年,就能摸出脉的改变。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个院长乳腺癌根治术后,让我平脉,我说可能还有肿瘤,她很不高兴,因为刚做了CT没有发现。大概两三年之后发现胆管上皮癌。肿瘤的脉法,第一个是阴阳相搏名曰动,这是肿瘤的脉。还有诸积大法,《金匮要略》讲:“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在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今后在肿瘤六经辨证法里,我们要详细讲肿瘤的面诊、脉诊和舌诊。所以,这里就不细讲肿瘤脉法。真脏脉诀肝绝之脉,如循刀刃,多动风动血。动风,多见于肝昏迷;动血,多上消化道大出血。特点是“脉软者生,脉刃者死”。心绝之脉,其脉躁疾而豆。心衰与休克早期,心率都是增快的,如果不能纠正就进入休克晚期。特点是“脉缓者生,脉躁者死”。脾绝之脉,软弱无神,胃气已败,不能受药。多见于胃肠功能衰竭,肿瘤恶病质。特点是“受药者生,拒药者死”。还有一种情况是“除中”,也是死证。今后在三阴死证一课再讲怎么辨别“除中”。肺绝之脉,浮散无根,多见于呼吸衰竭。心衰的早期,其脉躁疾而豆,到了晚期,浮散无根。呼吸衰竭的病人常常伴心衰,心肺衰竭。早期躁疾而豆,晚期浮散无根,这个时候心脏要停跳了,它的特点是“力回者生,力散者死”。如果脉力能够回来,就有生机;脉力不回来,就死亡。肾脉之脉,从尺脉断,不沉反浮,浮不一定绝,浮而劲是绝脉。它的特点是“尿出者生,无尿者死”。治疗(包括中西医的治疗)后,无尿者死。还有命脉将绝,瞳孔渐大。这就是我们讲的形神分离。记住真脏脉的特点:肝刃(如循刀刃),心躁(转豆躁疾),肺散(浮散无根),脾漏(软弱无力),肾弹(辟如弹指),都是败象。平脉用药法(一)——脉学原理导读:脉学有两个基本原理:一是生物原理,一是物理原理。我先给大家讲生物原理,再给大家讲物理原理,用物理原理分析脉象是怎么形成的,用生物原理来揭示脉象的生物学意义。此外,我们的平脉法,还体现了《黄帝内经》中讲的九九制会学说。脉学原理之生物原理脉学的生物原理主要是中医讲的“察外知内”,即通过体表的观察推测内在的病机,属于“象”的范畴。物理原理是指脉的血液动力学基础,属于“理”的范畴。“象”的根本原是“全息对应”原理,用脉来对应人体的不同部位和病理生理现象。《伤寒论》主要讲人迎脉、寸口脉和少阴脉,其它的还有趺阳脉等。寸、关、尺是寸口脉,其中人迎脉候寸脉,寸口脉候关脉,少阴脉候尺脉。三部脉又与脉象的浮、中、沉相对应,寸脉对应浮脉,关脉对应中脉,尺脉对应沉脉。比如尺脉候肾,《伤寒论》又说沉脉候肾——讲十二菽的时候说沉脉对应的是肝肾,实际上浮中沉和寸关尺也是对应的,无论从哪个方面评估脉,得出来的结果都是一致的。还有脉的来去,脉搏来冲击手对应寸脉,脉搏离开手对应尺脉,这都是全息对应的观念。来与去实际上代表出和入的问题,也就是上一课讲的表与里。“来”对应浮,对应寸,对应表,对应出;“去”对应沉,对应尺,对应里,对应入。而且寸脉对应升,尺脉对应降,寸脉过寸、这是气机上升太过,寸不及寸、就是气机不升;尺脉不降、那是虚阳在外越,尺脉太长、那是湿热在下注。所以,升降浮沉、升降出入都可以跟脉相对应。这是《伤寒论》讲的阴阳脉法,以寸脉和浮脉为阳脉,以尺脉和沉脉为阴脉。我们讲升降出入、升降浮沉,这是气运脉法。气运脉法与阴阳脉法,可完全对应在一起。然后我们讲五行脉法,左右手的寸关尺,分别对应心肝肾和肺脾肾,即火木水和金土水。三焦和卫气营血也可反应在脉里。卫在寸,气在关,尺是营血。寸脉是上焦,关脉是中焦,尺脉是下焦。寸脉候太阳病,关脉候阳明病和少阳病,尺脉也候阳明病。为什么尺脉也候阳明病?因为阳明腑实证候在尺脉,是沉脉。阳明病的经证在关脉上,中取是大脉。大家记不记得我们讲的气交?太阳在头,少阳在喉,阳明在胃,阳明大肠下到腹部,这就是阳交于阴。太阴、少阴、厥阴在腹,少阴又升到胸中。阴阳气交形如太极图。少阴在寸,太阴和厥阴在关,少阴肾在尺。比如脉沉,沉而无力是附子证。沉而有力,中医讲是压迫脉道。什么压迫脉道?一个是大便,腑实证;一个是肿瘤,肿瘤就是一个沉而有力的脉,推筋着骨。再比如脉结,脉应该正常的跳出来,他脉跳得慢,时有一止,这也是肿瘤的脉。我们讲肿瘤有七种脉,结脉的人一部分有肿瘤,当然不能看见结脉就说都有肿瘤,我们说这种脉跟肿瘤有关系。这些都是“象”的问题。再比如说:“厥阴病,脉微续者生,暴出者死”,摸不着脉了,如果脉不是慢慢出来,而是暴出,这是阴阳离绝。暴出者死,这也是“象”的问题。我们这个脉象图把中医脉的“象”,基本上都概括进去了。I無門医述宗旨:光大创新,发扬国粹;传道解惑,有教无类。医乃仁术,非真不传;团结友爱,止于至善。I版权声明: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平脉用药法(二)——脉学原理之物理原理导读:脉学有两个基本原理:一是生物原理,一是物理原理。我先给大家讲生物原理,再给大家讲物理原理,用物理原理分析脉象是怎么形成的,用生物原理来揭示脉象的生物学意义。此外,我们的平脉法,还体现了《黄帝内经》中讲的九九制会学说。物理原理脉学的物理原理就是血液动力学原理。脉是怎么形成的?脉的形成有几方面的因素。第一是血管的张力。血管的张力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体液因子的控制,张力太高就容易得高血压,高血压早期就是血管张力增加引起的,表现为中医的弦脉。如果脉软,张力就比较弱;如果脉弦,张力就强;紧脉也是张力比较强,是寒性收引导致血管张力增加所致。第二是血管的充盈。就像水管,水多就充盈,水少则充盈不足。充盈多的如大脉,血管变宽。比如炎症的时候高动力循环,血液搏出来多,血管扩张,所以摸到大脉。细为阴细,所以阴虚的人血管充盈不够,脉就细。当然寒性收引,寒凝的时候脉也细。芤是血容量不足,一压脉就没有了。第三是血流的畅通。比如滑脉,高脂血症时血液脂溶性增加,形成边流,油在水里,脉就很滑。而涩脉如轻刀刮竹,就是西医讲的高凝状态,血液运行不畅,大多与中医讲的瘀血有关系。但是涩脉不一定都是瘀血,虚损也可以是涩脉。为什么呢?因为虚损导致血液浓缩,阻力增加,表现为涩脉,所以有虚有实,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道理很简单。第四是脉搏的强度。脉搏强的是洪脉,脉搏弱的是微脉。脉搏的强度由心输出量决定。心输出量是脉搏的动力,它的高低首先取决于阳和气,气虚的人脉搏强度就变弱,阳虚的人脉搏强度在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弱。参附汤用来强心,就是这个原理,它能够增加心输出量,使一个微弱的脉变成一个洪大的脉。所以《金匮要略》讲:“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其中脉沉、小、迟都是心输出量不够;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是在太阴,这就是气虚;手足逆寒,病到了少阴,阳也虚了。血管的充盈反应虚实,重在形质;脉搏的强度定虚实,重在气化。脉浮、大、芤怎么治疗呢?浮、大、芤都是没有力气的脉,都是阳气外越,要用收敛的药。《金匮要略》中治疗虚劳病的小建中汤,就重用了收敛药——芍药。《伤寒论》治疗少阴热化证的黄连阿胶汤,也含有芍药,两方是一样的道理。芤脉也需要收敛的药,因为缺血之后血管床增加,但是血容量又不足,所以要加芍药。再比如说,阳气虚的人,基础代谢低,心输出量低,表现为微脉。因为脉力不够,血管就收缩,来保持它的容量。输出量低了,如果血管再不收缩,那血管充盈量是不够的,所以为了保持血管充盈量,血管收缩,这就是一个细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少阴病的脉,有微有细,有迟有沉。《伤寒论》说:“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少阳病脉就弦,为什么说弦为阴呢?这里的弦脉是指弦微,是厥阴病的脉。第五是脉搏的次数。迟与数定寒热。有炎症时发热,体温升高,脉搏就增加。从脉形的大细定形质虚实,就是血管的充盈程度。从脉管的弦软定阴阳,就是血管的张力。弦而无力的是弦微脉,病在厥阴;弦而有力的是少阳病。从脉流的滑涩定气血,以血流的通畅度,判断是有瘀血还是有痰湿。从脉搏的迟数定寒热,最后是从脉力的洪微定气化虚实。既然从脉的大与细定虚实,为什么又要从脉的洪与微定虚实?因为脉的大与细,定的虚实是形,看形质有没有亏损;而脉力的洪与微定虚实,定的是气,是气化问题,以此判断阳气够不够。关于脉学的综合运用,可总结为三句话:阴阳定病性,五行定病位,气运定病机。怎么定阴阳?从脉位和脉性上定阴阳。五行定病位,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气运定病机,以升降出入、升降浮沉来定病机。平脉用药法(三)——九九制会导读:脉学有两个基本原理:一是生物原理,一是物理原理。我先给大家讲生物原理,再给大家讲物理原理,用物理原理分析脉象是怎么形成的,用生物原理来揭示脉象的生物学意义。此外,我们的平脉法,还体现了《黄帝内经》中讲的九九制会学说。九九制会我们的平脉法如何能把穴位定到脉,定到寸、关、尺,再定到几个药呢?这里涉及到“九九制会”学说。《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这里提出“天以六六为节,人以九九制会”。“天以六六之节”,就是天数六;“地以五行运化”,地数五;“人以九九制会”,人数九。天数六,即风寒火热燥湿六气;地数五,五行运化即五运——木火土金水,故天重气,地重形。人以九九制会,即人分为三段,每段分三节。躯体是三段:头、胸、腹;上肢分三节:手、肘、肩;下肢也有三节:脚、腿、股。“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所以,脉分三部九候,以应人身之三节九窍。三节,为上中下三焦。九窍,为人身上的九大重要穴位,即印堂、膻中、关元,风府、至阳、腰阳关、祖窍、阴维、龙宫九穴。無門发微——茵陈五苓散之辨导读:本文乃吴雄志先生诊疗授课随语。为求真实,兹保持其口语原貌而录之。本文从中西医汇通角度解说了麻黄汤的作用机理。以后我们将陆续推送相关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将归类在本微信平台的無門发微板块内,方便众师友学习交流。茵陈五苓散之辨茵陈是辨病,五苓散是辩证,病证结合。黄疸病从辨病的角度上来讲,这个辨病的专药他就是茵陈,茵陈退黄。从辩证的角度来讲,如果是湿重的,用五苓散,茵陈五苓散;热重的,茵陈蒿汤;寒湿的茵陈术附汤,茵陈术附汤。然后呢,茵陈五苓散里头五苓散利尿,因为胆红素的排泄一个是大便、一个是小便,大家都知道。由于小便,小便尿少了之后尿就会黄,大家知道这个尿的黄其实就是尿胆原。胆红素的排出一个是通过小便,茵陈五苓散可以促进小便的排出胆红素;还有一个是大便,胆红素在肠肝循环,茵陈蒿汤可以通过通大便阻断胆红素肠肝循环。大家知道,大便是黄色这个黄色是粪胆源的颜色。这就是从小便和大便分别去解它,一个是湿重,一个是热重;因为,热重它阳明腑实嘛,所以热重的从大便祛湿,湿重的从小便去。我们知道有湿的人小便不利。而茵陈本身是一个保肝利胆退黄的药,由于茵陈具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所以它是黄疸的专药。这里还有一个栀子柏皮汤,对具有茵陈蒿汤证的患者如果说他的热象很重,热象很重再加黄柏。黄柏是中医取类比象的一个药物,以皮治皮,因为黄疸皮肤黄。这是有中医取类比象的思想,它能够发挥栀子一个强烈的抗炎作用。栀子黄柏能够发挥着强烈的抗炎作用。栀子能够清肝凉血,这个是栀子的特点,清肝凉血解毒。而黄柏能够清热燥湿。所以栀子柏皮,用栀子的这个清肝凉血的作用我们说这个瘀热在里嘛。它是黄疸嘛,利用这个柏皮清热燥湿的作用栀子柏皮汤加强了清热的作用可以合上茵陈蒿汤,所以我们说茵陈是辨病五苓散是辩证,病症结合。你知道它这个偏寒湿所以是阳气不足之证,如果你重用了的大柴胡,大柴胡是正邪相争有余,转入阳明,少阳阳明合病,相争有余;大柴胡本身是正气不足的,这种容易导致他病毒迁延,疾病不容易好。無門发微——通经汤(录音)导读:本文乃吴雄志先生解释無門秘方之通经汤的应用。以后我们将陆续推送相关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将归类在本微信平台的無門发微板块内,方便众师友学习交流。SHAPE\*MERGEFORMAT
/
本文档为【吴述伤寒杂病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