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word格式] 试论藏族题材电影的“非本民族性”

2017-11-15 5页 doc 19KB 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格式] 试论藏族题材电影的“非本民族性”[word格式] 试论藏族题材电影的“非本民族性” 试论藏族题材电影的“非本民族性” —————]茎—— 试论藏族题材电影的”非本民族性” 王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但是这些电影的创作往往从阐释政治和政策的 角度出发,编制故事情节,缺乏反映少数民族的特色生活.藏族题材的电影也存在这种问题,也就是”非本民族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藏族;非本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
[word格式] 试论藏族题材电影的“非本民族性”
[word格式] 试论藏族题材电影的“非本民族性” 试论藏族题材电影的“非本民族性” —————]茎—— 试论藏族题材电影的”非本民族性” 王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但是这些电影的创作往往从阐释政治和政策的 角度出发,编制情节,缺乏反映少数民族的特色生活.藏族题材的电影也存在这种问题,也就是”非本民族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藏族;非本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0304—01 有人称2005年是”少数民族电影年”也因此引发了很多人对少数民 族电影的思考.这些思考是有益的,对于今后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有一 定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百 年的光影长河中有过短暂的辉煌.如《可可西里》《山问响铃马帮来》: 《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孔雀公主》《静静的嘛尼石》《农奴》 等等,这 些优秀的电影是一抹抹耀眼的光环,至今萦绕在人们心灵深处.这些电 影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这些优秀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 丰碑,有滋养着后来的中国电影.民族题材电影的大量出现,成为”_卜七 年电影”区别于以往电影的重要指标.电影作为一种宣传国家意识形态, 教育和引导人们精神生活的工具地位,已经得到了国家的明文规定.少 数民族电影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反映了特定时代各民族的生活和斗 争内容,创作往往从阐释政治和政策的角度出发,编制故事情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藏族题材电影的研究屈指可数,从90年代 至今海内外藏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步调也很缓慢.国内的藏族题材电影, 从1954年开始,主要指剧情片,有30部左后.本文在注重继承以往理论 成果的基础上,选取5部电影,《农蚁》《静静的嘛尼石》《可可西里》《盗 马贼》《红河谷》,通过这5部电影来分析藏族题材电影的”非自我性”. 一 ,当前藏族题材的电影”非本民族性”的问题 1.电影导演的地域身份特殊性决定了电影的视角不可能从藏族的角 度拍摄,还是汉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再建构.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缺少资金,人力和技术来创作电影,因而长久 以来藏族都充当了被拍摄的对象.导演的地域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影 片中不可能完整,真实的表现藏族的文化生活,影片还是从汉族的角度对 电影进行解构.如:陆JIf的《可可西里》(2004年),在制作《可可西里》时 从汉族的角度来解读藏族文明.影片中避免大面积使用藏族服饰的做法 也是避了伪民俗之嫌.陆川在处理影片中如何表现民族特色问题上站在 它自己的立场上界定了藏族文化.《可可西里》中确实没有体现很浓郁 的藏族特色,也没有在影片中呈现”藏族味”. 中国着名导演郑洞天也对目前少数民族电影现状感到担忧,”目前少 数民族电影流于表面,太肤浅,仍然缺少正真的民族视觉.”他认为,中国 少数民族电影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潮之后,现在仍缺少 能与 之抗衡的大批力作,重要原因就是太缺少少数名族的剧作家,导演和电影 工作者,不少电影仍然是”汉族视觉”,并流露出某种先天审美偏见.即 使《盗马贼》(田壮壮执导,1985)这部描述西藏宗教生活的记事风格影片 也部例外.导演虽然在精心避开清楚的界定意识形态教条这一点上与从 前的少数民族电影完全不同,但不容置疑的是其视点仍然基本上是汉族 中心主义.换句话,表现被记录所代替,表层被当作内核而被突出.当 然,这种特殊的形态也有它自己独有的价值. 2.藏族题材电影中价值观取向的”非本民族性” 少数民族电影义无反顾地承扫起宣传党的政策,民族团结,增强围家 的凝聚力的义务.在很多少数民族电影中都反映汉族和少数民族兄弟情 深.这类电影如《达吉和她的父亲》《患难之交》《暴风雨中的雄鹰》《两 代人》《农奴》等等.在这些影片中承载了太多汉族的价值观,特别是电 影《农奴》. 李俊导演的《农奴》可称之为”十七年”黑白片的高峰之作.这部影 片讲述了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农奴在农奴主和反动宗教势力的压迫下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像《农奴》这样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不太可 能触及少数民族的民族思想,民族命运.客体(少数民族)决不能成为一 个认知的完全主体.换句话说,少数民族几乎从未在少数民族电影中占 据主体位置.少数民族不是出演未改变自身权利的力量,相反,总是被表 现为民族国家的顺从群体. 如果说《农奴》这部影片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作品,是创作者为了迎合 时代的需求.那么冯小宁导演创作的影片《红河谷》所反映的主旋律也 是民族团结,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民族平等和团结的 主体,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虽然此影片在诠释藏族文化方面有了很大 的突破,在环境与文化的意象里注入关于民族命运,民族文化的关注,深 入思考民族事物,以特定的民族审美感与敏锐的理性触觉进入民族电影 的创作,不做民俗猎奇,透过人性的深入挖掘而达到人类普遍一致的感 受. 3.市场对藏族题材电影有更高的要求 电影《农奴》《可可西里》《红河谷》《盗马贼》的导演都不是藏族,因 而在影片中没有涉及太多有关于藏族文化.相比较去年获得金鸡电影节 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的藏族人的独立制片电影《静静的玛尼石》,作为第一 部由藏族导演创作的电影.这部电影对于目前低迷的藏族电影市场注入 了新的活力.虽然赞美卢不断,但是市场的反映却很冷淡,票房成绩平 平.《可可西里》和《静静的玛尼石》获奖的背后,却是大量藏族题材电影 面f临”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尴尬. 二,走出藏族题材电影”非本民族性”困境的策略 藏族题材电影何以落得这般田地?有人说: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团队 后继无人;也有人说:城市人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大;也有人说:整个中国 电影都不景气,少数民族电影更没有市场……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现在少 数民族题材的电影确实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笔者认 为有以下几点: 1.立足本土.捕捉真情 俄国文学大师果戈理说: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短 衬衫,而是表现在民族精神本身.因此要创作出优秀的藏族题材的电影 还需要我们藏族人自己的不断研究学习,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藏族导演. 而且这种身份不光是指血统上的藏族身份.最根本的原则是民族文化原 则. 2.艺术为本,谋求发展 中国电影市场在娱乐性方面与好莱坞电影还有极大的差别.对于藏 族本土影片,不拍,不拼只有消亡.拍了拼了,或许能闻出一条生路!独 特的民族电影能够成立,首先是生存,其次更要以鲜明的艺术个性为基础 前提和主要因素.藏族本土影片要摆脱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就要 形成自己独有的特征,这种特征来自长期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民族习俗所 导致的审美理想,审美经验,审美形态的认同.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电影文化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它给 我们留下的启迪也是深刻的.我们深信只要我们的电影人发扬中华民族 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极投身电影市场运作,不断创新,开拓进取,题材上呈 现藏民族普通事情,力图平凡生活的戏剧性.深度挖掘藏区在文明进程 中所发生的变化的题材,情感上向普通人靠拢,保证电影的节奏和旋律, 走进观众,给观众以亲和力,而非以一种居高ll缶下的拯救视角.只有这 样,藏族题材的电影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迪.《通向电影圣殿》,电影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2]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 [3]丹珠昂奔.《西藏文化发展史》下册,甘肃教育出版社. [4]诺埃尔?伯奇(美).《电影实践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简介:王萍(1981--),-k-,四川阿坝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08级研究生. .304?-C魅h力a中m国ngChina
/
本文档为【[word格式] 试论藏族题材电影的“非本民族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