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依然不尽太湖水

2017-12-06 8页 doc 21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6695

暂无简介

举报
依然不尽太湖水依然不尽太湖水 ——略谈费孝通先生的诗 汝悦来 费孝通先生一生与文字为伴,从14岁的文学少年到耄耋高龄的老学者,一直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字。无论是调查报告、学术论文,还是散文、杂记和诗歌,都是“费孝通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我们解读费孝通的一把钥匙。他的文风生动自然、信手拈来,使读者如坐春风。费老一生的思想、学术和情怀也都蕴藉在他的文字当中。因此,研究他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费孝通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试从费老诗歌创作等角度,来回望费孝通先生。 一 费先生出生的1910年,正是中国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近半个世纪...
依然不尽太湖水
依然不尽太湖水 ——略谈费孝通先生的诗 汝悦来 费孝通先生一生与文字为伴,从14岁的文学少年到耄耋高龄的老学者,一直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字。无论是调查报告、学术论文,还是、杂记和诗歌,都是“费孝通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我们解读费孝通的一把钥匙。他的文风生动自然、信手拈来,使读者如坐春风。费老一生的思想、学术和情怀也都蕴藉在他的文字当中。因此,研究他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费孝通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试从费老诗歌创作等角度,来回望费孝通先生。 一 费先生出生的1910年,正是中国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近半个世纪的西学东渐,使西方文明在中国先进的社会群体中深入人心。费先生的家庭属于开明的士绅阶层,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饱受时代的新风气影响,这些条件为费孝通的成材之路铺陈了基石。费先生在《暮年自述》中回忆道: 我们不是有钱人家~但是靠父亲的工资~每天能吃饱饭~还可以有肉吃~属于中等家庭吧……在妈妈的安排下~我们这一代五个孩子都受到较好的教育。 费先生所受的学校教育,从幼稚园到研究院,都是新式教育。当然,在传统文学的学习方面,费先生那一辈人已经远不能与他们的父辈相提并论了。晚年的费先生曾坦言: 我小时候念过一点古文~曾经用古文体写过几篇文章~自以为古文基础还好~其实只能说是中文底子还说得过去而已。 费孝通的父亲费璞安先生,是一位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家,他在看到少年费孝通发表的一些白话文学作品以后,可能觉得费孝通在传统文学方面,应该有一定地继承,所以特意请国学大师金松岑先生专门予以指点,费老后来在《〈史记〉的生私见》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述: 那位教师,金松岑,向我父亲带着一点商榷的口气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出门后~我猜想父亲大概对我当时在一些刊物上发表的作品不大满意~所以和他的老朋友做出这个安排~目的是学文~并不是学史。 应该说,费先生是“五四”运动以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少年,虽然新文化运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新旧文化的碰撞还很强烈,旧文化、旧文学的缓冲,余力尚存。以吴江为例,作为近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大本营,传统诗词的创作氛围仍然非常浓厚,仅吴江籍的南社诗人就有一百三十余位,其中就包 括了费先生的大舅舅杨天骥等人。因此,费先生那一代人,在文学学习上,有比现代的学生更多的选择,或者说多多少少会受到各种新旧文学形式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家庭的影响,还是社会的环境,都在无形中促成了费先生在传统诗歌方面的修养。 二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费先生早在中学时代,就对传统诗歌有一些专门的研究。1927年11月底和12月初,费先生写了三篇有关传统诗歌、诗人的文章。分别是《杜鹃与杜甫》、《植物学家龚自珍》和《关于曼殊的诗》。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学时代的费孝通,对传统诗歌独到的阐述与理解。特别是《关于曼殊的诗》一文,学术气息浓厚,他从郁达夫评苏曼殊,讲到龚自珍、苏曼殊诗歌的比较,比如;体格、声调、取材、选字等等,一直讲到郁达夫的诗歌自评。文章虽短,却道出了少年费孝通在传统诗歌审美方面的追求: 我很爱曼殊的作品~尤爱他的诗。他的诗飘逸极了……我十分敬仰苏曼殊~而亦十分敬仰龚定盦…… 费孝通先生早年的传统诗歌创作并不多,目前能读到的较早的作品,是1938年初夏写的《访英杂咏》(二首): 一 喧嚣轮尘客是身~南英偷得桑谷村。 阴晴有似黄梅雨~湿路轻传过马声。 二 闲话西东客在轩~晚来笑语隔邻院。 东园豆熟须防兔~万里村流水有源。 1936年9月初,费先生负笈英伦,就读于伦敦经济政治学院。1938年夏,他的论文Peasant Life in China (《江村经济》)通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时,费先生游历了英国南部的乡村,兴之所至,把英伦乡村的恬静小景摄入了笔端。这两首七绝均未用典,笔调清新自然,在游子的心境里,故乡时阴时晴的黄梅细雨,也同样飘散在了异乡的田园小村,这种情愫,仿佛在苏曼殊《燕子龛诗集》里也能读到。而“万里村流水有源”一句,却道出了费先生在留学生涯时期的学术追求,富有哲理,堪称“学者诗”。 回国后的费先生,主要从事社会调查与教学工作,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收获了《云南三村》等第一批学术成果。1945年,费先生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亲身经历了反蒋反内战的时代运动,直至新中国建立。这一时期,费先生的诗作非常少。 三 1957年春,费先生的名篇《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发表于《人民日报》,此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费先生沉寂了近二十年,从《费孝通年表》里,我们看到了好几个年份的一栏里只写了四个字:赋闲在家。 1969年,费先生被安排到湖北潜江中央民族学院五七干校劳动,久被禁锢的胸臆,在劳动中得到了舒展,在他一封封的《干校家书》里,表达了他面对时局的复杂的感情与思索。1970年的劳动节,费先生久违的诗兴喷然而起,在一天里,竟写了两首七律: 沙洋怀古 荆门自古争战地~巫峡巫山云雨多。 答策武侯成鼎足~挥鞭孟德起雄图。 麦城骄失犹怜女~铜雀春锁怨当初。 江汉年年流不尽~楚客行吟何用诉。 江南好 轮碾大地平似锦~播得千条一色青。 锄落方知廉颇老~眼举难忘漂母心。 晓风残月杨柳岸~夕烟落日故人情。 吴牛画尽江南好~诗句传来倍觉亲。 《沙洋怀古》中,“麦城骄失犹怜女,铜雀春锁怨当初”一句,借三国曹操、关羽的史事,隐隐地透露出费先生对时局的忧虑,而“楚客行吟何用诉”可能不仅是在写屈原,更像是他此刻的自我写照。在文革时代,“晓风残月”、“夕烟落日”的情调,属于批判内容,但费先生的一首《江南好》,却兴致高昂,毫无旧时迁客骚人的怨尤悲叹,一种乐观豁达的情怀直抒胸臆,这可能就是费先生能安然度过那场浩劫的原因吧~ 四 1976年以后,费先生迎来了第二个学术高峰,而我们在阅读费孝通先生的诗作时,惊奇地发现,费先生一生大量的诗作是在这个时期写的,晚年的费先生可以说是弦歌不绝,吟咏连绵。费先生的诗,既是他学术活动的文学补充,也是他人生感悟的情感寄语。费先生在《社会学还应研究些什么》一文中谈到: 我们读古诗词~感到美妙的意境~仿佛跨越千百年的历史~和古人共享那种悠然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难以言传?的~而对于一个具有这种诗词文化修养的人来说~又是‚不言而喻?的。 1983年,费先生在六访江村读唐诗得句,所写下的《江村偶读》,正是这种人生感悟的抒发: 李白六十二~杜甫五十九。 我年已古稀~虚度岂可究。 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 文章千古事~万顷一沙鸥。 这首古风里,费先生直用“文章千古事”、“万顷一沙鸥”杜甫原句,表达了他与古贤的共鸣,一位“志在富民”的老学者暮年的雄心、追求和“碌碌未敢休”的自勉袒露无疑。 “行行重行行”是费先生晚年学术生涯的写照: 老来不慕归田乐~随众奔波为国谋。,1983年《和友人诗》, 相逢如想问~老骥试霜蹄。,1984年冬访日《海外访知己》, 振笔尤欲书心愿~山边莫管起暮霭。,1985年7月21日《太湖杂咏》, 以乡镇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地区发展为重点的社会学研究,让我们看到了费先生在行程的暇隙,以诗的形式,来阐述他的社会学: 关心城镇何嫌小~始信高瞻有远谋。,1983年《和友人诗》, 富民仗特技~户户有余谷。,1986年7月《临夏行》, 中华边区黄金地~髦年来访未忍辞。,1995年8月《渤海行》, …… 费先生晚年著有《文化自觉——传统与现代的接榫》一文,对 “文化自觉”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最终概括为一首四言诗: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先生借用先秦时代的诗歌句式,把一种面向世界的东方智慧,以凝练的文字表达了出来,有着振聋发聩的强音,这样的文字已经超越了文学的意义,是大学者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费先生曾说:“你读诗,实际上是在读诗人。”费先生是无心作诗人的诗人,因为他确实有诗人的情怀。比如,他一生26次访问江村,对故乡吴江有着深深的眷恋,家乡的一切都紧密地联系着他的心弦,所以,故乡也成为他诗里写不完的主题,而且越到晚年,这种乡情就更加浓厚: 返乡 千亩禾熟近松陵~一片金黄喜人心。 古城新貌迎归客~沧桑难变惟乡音。 乡情 ,一, 越水吴山乡土情~桂花时节客来亲。 白云天高宜团叙~松竹满园一片心。 ,二, 江村蚕熟庆丰收~老来又作故乡游。 儿童笑我白眉长~我羡太湖一沙鸥。 杂咏 垂虹五彩迎天晴~鲈乡遗风念双亲。 偕君几次访江村~喜见旧貌变更新。 费先生的诗作,大略可以分为早晚两个时期,一为青年时作,一为晚年时作。早期的诗,格律工整,遣词造句一如其文风,不雕琢、不造作,诗风自然、清朗。晚年的诗,不拘泥于格律、形式,大有古风和歌行体的气韵,用典恰到好处,入木三分,诗风沉稳、直率,读来有“不隔”之感,象“万水千山行重行,老来依然一书生”这样的名句,足以流传。 五 费孝通先生的诗作大部分都由自己书录,或题赠他人。所以,借此也想谈谈费先生的书法。 费先生一生喜爱书法,这可能是受他的大舅舅杨天骥的影响。杨天骥是民国时期著名书法篆刻家,曾受道吴昌硕先生的指点。费先生早年的字清秀文雅,可以看出,应该是受过一定程度的传统写字教育的,临习的也可能就是是颜体、欧体一类的范本。在费先生1936年的一张留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他自己写的一张立轴,这也可能是我们能看到的费先生最早的书法作品了。遗憾的是,在费先生的著作中,并没有专门谈论书法的文章,但在他晚年的一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 跟西方文化比起来~中国文明的很多传统~确实表现出直达和早熟的特征~就好像中国绘画很早就越过临摹现实、具象写实的阶段~进入到书法、写意等抽象化得境界…… 这段话虽然是谈中国文化环境下的民族绘画,却提到了一个概念:书法是一种抽象化的境界。这是费先生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境界就是高度,所以在费先生看来,书法是艺术,而不是简单地用毛笔写字。我们从费先生留下的书法墨迹也可以看出,他在挥毫时有一种很强的创作意识,在布局章法、文字结体、线条质量等方面都非常讲究。他的作品多以行书为主,用笔老辣酣畅,点画厚重到位,是值得珍视的“文人书”。 今年,适逢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费老的学术思想,一如“依然不尽太湖水”,滋润着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也怀着“肺腑文章仰古贤”的崇敬之情,回望费老。从他的诗情笔意中,我们感悟到了这位文化巨人的伟岸心灵。费老是不朽的~ (作者简介:吴江博物馆办公室主任。)
/
本文档为【依然不尽太湖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