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王姓由来300字

王姓由来300字

2017-09-30 26页 doc 50KB 1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王姓由来300字王姓由来300字 王姓的起源 1.1绪论 王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 部对全国户籍人口进行了统计分析,资料显示:王姓超过李姓成 为中国第一大姓,有大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 5%;我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 9%。除中国外,在朝鲜、韩国也有王姓分布。在中国河北、辽宁、 山西、山东、江苏等省王姓均为第一大姓。王姓历史悠久,名人 众多,如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书圣王羲之,唐代著 图 1 姓氏图腾 名诗人王...
王姓由来300字
王姓由来300字 王姓的起源 1.1绪论 王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 部对全国户籍人口进行了统计分析,资料显示:王姓超过李姓成 为中国第一大姓,有大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 5%;我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 9%。除中国外,在朝鲜、韩国也有王姓分布。在中国河北、辽宁、 山西、山东、江苏等省王姓均为第一大姓。王姓历史悠久,名人 众多,如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书圣王羲之,唐代著 图 1 姓氏图腾 名诗人王勃、王维、王昌龄、王之涣。2013年4月,中华伏羲文 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通过综合分析,发布中国最新版 1 “百家姓”排行榜。根据研究,“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张,分别有9500多万人、9300多万人和9000万人,三姓人群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 1.2 姓氏起源 1.2.1 源流一 出自姬姓,分为三支。 其一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便以王作为自己姓氏。 其二源于太子晋。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本名王荣,世以字行)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其三为周平王太孙姬赤之后。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后由太孙赤继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1.2.2 源流二 出自妫姓,齐王田和后代。 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 2 南辉县),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轸。田升生田安,田安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济北王,西楚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为河南王氏。 1.2.3 源流三 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商纣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 1.2.4 源流四 他族改姓或赐姓。 公元8年12月,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后唐建立,高季兴表示归顺,刘去非因曾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儿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 3 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 1.2.5 源流五 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隋唐之际羌族钳耳宗、钳耳干兄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营州地区高句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屡见不鲜。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载,霍国公王毛仲“本高句丽人也”。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设立安 东都护府,所辖回纥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帐下,被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与汉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辽国,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也有许多改姓王氏。 ?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隋代的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 4 王;女真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契丹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鲜卑族可频氏。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羌族钳耳氏。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 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 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 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高丽人。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 《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 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 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 5 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 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回纥人。安东都护府是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匈奴族。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公元48年(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 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 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契丹族。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6 ?女真族。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第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今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王氏,世代相传至今。 除了一些原来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为王姓,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有曾经为王、称王、做官、称帝的 、称帝的人和后代把自己的本来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为王姓,也有做上大官和有当官、称王、称帝意图、王族、皇族、被赐姓王的人把本姓改为王姓,王姓的由来很复杂。 1.3 部分始祖 1.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出身细族孤门,好博览而不守章句,通百家之言。刺史辟为从事,转治中。汉章帝特诏公车征,病不行。生活穷困,勤于著述, 7 以为世俗儒生拘守经义,乃闭户潜思,著《论衡》八十五篇。为浙江绍兴王氏始祖。 2.王翁:讳奎,(来自:www.zaidian.cOm 在 点 网:王姓由来300字)生三子:长义、次和、三顺。始祖妣张氏、刘氏,元世祖年间自洪洞县迁居寿阳县上谷村,后改为上峪。公卒葬于松坪二石塔之北。为寿阳王氏始祖。 3.王审潮、王审邽、王审知、王进美:恁公长子王审潮,佐五为军,提兵向前,为先锋,后加工户二部尚书,逝世于位,妣侯氏封晋安郡夫人,公妣合葬惠安平广里盘龙山,赠泰国公。恁公次子王审邽,次都授散骑常侍御史光禄大夫工户二部尚书赠开国侯食邑七百户封武肃王,妣李氏封西夫人,生子四。公妣葬晋江七里后。系恁公三子王审知,字祥卿,谥号“忠懿”,福州刺史、威武节度使、上柱国加封闽王,食邑四千,享 寿六十四,妣石氏封建国夫人,织娶张氏赐南刘君夫人,生子四:延翰、延均、延义、延政,公妣合葬福州古屏山坐干向巽,公立祠,福州越王殿改为庙租一万三知石。春秋公生唐咸通庚辰年四月廿二日寅时逝世于同光乙酉年八月十八日酉时。公由光州固始县人闽为肇基始祖第一世。系恁公四子王进美,字惟彩,寿六十二,妣永安,生子四:道术、道暹、道迈。妣合葬蒲山下横路,上坐丁癸兼未丑分金。第一世文公之子王惟茂,居后林,号瑞客,妣廖氏,生子一, 8 道恺,公妣合葬本都鱼池坐甲向庚。均为福建王氏部分始祖。 4.王子诚:友端次子,字务实,生于宋理宗景炎时,与兄子明同迁潭州安化澬江乡家焉,配陶氏,夫妇俱葬大凹岭,生子一:王荣。为潭州王氏始祖。 1.4 迁徙分布 王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名义排行榜上名列第一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六位,人口约一亿一千零七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92%左右。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 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 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 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 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 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 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 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 9 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 王氏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8.8%,为第一大姓, 而图 2 迁徙分布 篇二:百家姓之王姓 百家姓之王姓 寻根溯祖王姓起源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名字,而名字的第一个字或第 一、二字,就是他的姓氏,关于姓氏的著作,清代以前,汉代以后就有几十种姓氏著作,如:《姓苑》、《姓纂》、《千字姓》、《万家姓》、《中国姓氏学》等等。七、八十年代,我国及各地华人的学者多有专门研究人们姓氏的起源、意义及其历史发展、地理分布等。这就是姓氏学,其实我国古代有着记载姓氏和谱牒学的丰富文献,这就为我们今天研究姓氏的起源、分布、发展、变迁等敞开了大门,提供了丰富而确实的材料。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人口将近一亿,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1个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 10 王氏、开闽王氏等,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群星璀灿,光耀华夏,数千年来人才辈出,可称王者之族。 王姓的来源很复杂(1)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3)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4)历史上的外族姓氏,如王氏高丽(今朝鲜)的开国君主王建,西魏王频氏之祖王雄,钳耳氏之祖王季等。(5)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 (6)赐姓,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嘉,王莽时被赐姓王;(7) 冒姓,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 王保义、原名刘去非,皆冒姓王氏,(8)历史原因,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将近一亿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琅玡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辈出的三槐王氏,还有山东昌乐的北海王氏、山东郡城的东海王氏、山东巨野的高平王氏,陕西的京兆王氏、甘肃天水的天水王氏、山东东平的东平王氏,山东滕州的山阳王氏,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河北省定县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县章武王氏,山东掖县的东莱王氏,四川的广汉王氏,陕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河东王氏、湖南的长沙王氏以及江苏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有的书籍,王氏著名望族全国多达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 11 十七望来,可见王氏在全国分布之广,家族之兴盛,名人将相的功绩,教育、著述、书画、艺术等,对社会影响者是不可低估的。 王姓从史传上可知,中华王姓大多是“王者之后”,即为帝王的后代。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庶人,由贵族的忠心为国,而造贬为平民百姓,一口冤恨之气在胸,不久即郁郁而终。其子宗敬一家便以“王“为氏了。到了秦汉时期,太子晋的后裔在社会进展的新形式下形成姓与氏合一的文化背景,由“王”氏转化为“王”姓。除太原王姓之外,周文王、周考王的后裔,在改朝换代后或出 逃流亡,或夺爵失国,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他们的高贵的出身,于是也以王为姓。此外,帝王赐姓,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王姓,也是王姓由来的途径。在山东的十几支王姓中,有几支是在元朝由蒙古人改姓王而流传至今。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 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 12 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善不已。 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 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 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 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 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 13 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唐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 太原世系 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周灵王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 14 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 十八世孙翦公及其子贲、孙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 篇三:王姓 王姓 王即王姓。 王姓,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依据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进行的统计分析得知,有大约952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41%。 除中国外,在朝鲜、韩国也有王姓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河北、福建、辽宁、河南、山西、山东、江苏等地区。 王姓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如与孔、孟齐名的圣贤王守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书圣王羲之,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等。[1] 中文名 王姓 15 外文名 Wang Xing 国 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 汉满蒙回藏壮代表56个民族 职 业 中华民族姓氏 毕业院校 中华炎黄子孙 信 仰 尊炎黄尧舜至圣至仁,凡善奉行. 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姓之一 基本信息 词目:王姓 王 词类:名词 拼音:Wáng Xìng(据《康熙字典》、《广韵》等记载,“王” 在明初前的读音为“雨方切”或“于放切”,用汉语拼音标识 为:yáng) 注音:ㄨㄤˊ ㄒㄧㄥˋ 16 出自虞舜(姚重华)之后齐王田和后裔,属于以王侯身份为氏。舜帝以姚为姓,其后子孙即以父姓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出于姚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也称田完)仕齐,又改为田氏。齐王田建三子:升、桓、珍(一作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 王莽封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 17 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帝之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田升、田桓、田珍(一作田轸)。”田升生田安,田安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济北王,西楚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是为河南王氏。 新朝(建兴帝)王莽[3]、西汉皇太后王政君都出于此脉。《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以王为氏。”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2] 源流三 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商纣王叔父)因屡 18 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2] 源流四 他族改姓或赐姓。 公元8年12月,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后唐建立,高季兴表示归顺,刘去非因曾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儿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2] 源流五 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王 北魏孝文迁都洛阳,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族人一律把户籍改为河南洛阳,姓氏改为汉字姓,可频氏改为王氏。隋唐之际 19 羌族钳耳宗、钳耳干兄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营州地区高句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屡见不鲜。如《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句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载,霍国公王毛仲“本高句丽人也”。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设立安东都护府,所辖回纥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帐下,被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与汉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辽国,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也有许多改姓王氏。[3] ?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隋代的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女真族完颜氏,有改为王姓;契丹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比如南朝 侯景之乱 中的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4]文化上汉化后后自改汉字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宋朝以后,蒙 20 古人、满族人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文化上汉化也改姓王氏。可见 复姓百度百科词条和相关文章 ?鲜卑族可频氏,北魏孝文 把 国都从代北平成迁往洛阳,很多代北等地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羌族钳耳氏。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魏书》卷九十四《宦官 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匈奴族。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公元48年(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 21 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回纥人。安东都护府是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改姓王氏。 ?契丹族。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高丽人。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女真族。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 22 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第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今苗族、羌族、彝族、傣族、侗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土家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黎族、高山族、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王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姓王氏相传至今。 篇四:桐柏三槐王氏的由来 桐柏三槐王氏的由来。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10-6-25 11:44 作者: 嘉壹书斋 来源: 本站转载 查看: 5次 在盛庄老堂屋里,每年春节,堂屋门上总好贴着“派衍江西自古三槐称鼎第,支分河南现有数代著名家”、“千里渊源来吉水,万年庇荫仰桐山”、“家本江西千里渊源来吉水,支衍河南子孝孙贤世泽长”这样的对联。家里用的斗、升、秤上也刻有“三槐堂记”的标志,还见过老太王进功用过的“千家诗文”书皮上也写有“三槐堂记”几个字,后来轶失的家谱上也有“三槐堂记”四个字。当时,对这个不甚明了,长大后也曾问过。老人们都说我们是清朝从白庙小栅子分家来的,还说,我们的老家是江西吉 23 水的,“三槐堂”是我们这一支王姓的堂号。 1997年,在族人的鼓动下,决定用三年时间修编《三槐堂王淮源宗支族谱》,因此有机会翻阅史料,走访江西吉水,进行寻根溯源。因为经过了文革的洗劫,后来经过多方调查才找到一本幸存的家谱。据家谱记载,我们祖籍为“江西吉水同水乡泥田地方”。经过几年的考证,目前已基本弄清三槐王姓的世系渊源,历时三年修编的《三槐堂王淮源宗支族谱》也于1999年问世。现将一些情况介绍如下,以便后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家传。 在汉字的演进史上,“王”始为象形字,所谓“火盛为王”。后来变为会意字,汉代大儒董仲舒解释为:“三画连中为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连中者,道也。” “王”用作姓氏,有四大源头,即舜时的妫姓、商代的子姓、周代的姬姓和来自域外的虏姓。三槐王氏源于周代的始祖后稷。至东周灵 王时,长子晋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晋因直言敢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晋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虽然没登上王位,百姓却仍以帝王视之,称其为“王子晋”,久之晋的后人便以王为姓。秦末,姬姓王氏后人王元因避秦乱迁至琅邪虞城(今山东即墨)后再迁至临沂,成为琅邪王氏一世祖。西汉末,王元之弟王威的九世孙王霸迁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一世祖。 24 今天,王姓已成为天下第一大姓,拥有超过一亿的人口。 三槐王氏作为太原王氏的一支衍派,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到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三槐王氏起源于唐代,姬姓王氏后裔王练出任莘县尉,携家迁居莘县城关套庙王村。《初篆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为莘县尉,遂徙莘。历数传,至言公,令黎阳。”这段历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亦有记载。王练八世孙王佑《宋史》有传,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至尚书兵部侍郎。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并以相位相许,真实用心在于除掉符彦卿。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 25 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仕途难以施展。 王祜赴襄州任前,亲手在其宅院内植下三棵槐树,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其将远大志向寄托于后人身上。据传,周代时宫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后人遂以“三槐”代指三公。王佑的三个儿子果然踏入仕途,不久便脱颖而出。老三王旦更是脱颖超出,官至宰相。辅佐宋真宗赵恒18年之久,有10年是出任宰相,又有5年独掌相权,人称“太平良相”。北宋元六年(公元1091年)王巩、王震在开封县城东门外建王氏宗祠,因有王佑手植三槐之事,故宗祠内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王巩好友苏轼特撰《三槐堂铭》以记之。此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等文集,轰动一时,三槐王氏之名由此愈加被众人熟知。 我们在江西省吉水县调查走访、查阅族谱得知,太子晋传至第四十八代为王该。据欧阳修撰《连岭王氏族谱序》说:唐僖宗中和年间 26 (公元882,885),有长者,公讳该,字元仁,由太原避乱之蜀,再由蜀至庐陵,居水之东岸,迁城西何山金地,是为庐陵始祖。置田15000余亩。王该与黄氏生二子,长子余,字善庆;次子月厷,字翼民。因其乐善好施,因而在金地一带名声很好,被誉为“长者”。“何山金地”地处今吉安县固江镇银湾桥水库西岸,距吉安市33公里。银湾桥水库北岸是“何山”,西岸是“金地”。这里是王该自太原来庐陵之后的置业开基之地,也是其父母和其夫妇卒后的归葬之所。王该传至二十代至继文公一代,始从桥头迁往泥田,是为泥田始祖。元末明初之时,当时在泥田一带住着与继文公同支的八个兄弟。那时北方历经元末战乱,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桐柏境内只有八千人。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年号洪武),第二年便动员南方人大批北迁。当时除老大继文和老二留住泥田外,同支的其他六个兄弟全部北迁。其中老三、老四迁唐河、泌阳一带;老五促杰老六仲远迁湖北黄安、麻城一带;老七、老八迁桐柏。来桐柏后先定居固县沙子岗,经过600多年发展,逐渐繁衍分居至豫鄂结合部淮河两岸,目前有十八个重要分支,人口有8000之众。 三槐堂王淮源宗支开基始祖王公八老,经多方考证,没有其他名号。妻张氏,生子二:长子才兴、次子才富。老七来后不久在沙子岗附近银洞坡被老虎咬死,没有后代。明万历甲寅年间十二世祖振极始分居白庙。 27 王公八老来桐柏后,一世至十七世未立字派。至清代始有总谱,统一谱系,已定字派从十八世起分别为:明道立(进)德 修守先业 正 大远传 永兴家国。后来在修谱中又续增:祖泽呈祥 树志秉刚 浩圣富华 万世荣昌。这也是为了进一步澄明世系,我想在给以后的孩子取名字时,还是要尽量带上字派,这样也便于族人的联谊,增强宗族团结。 我们盛庄这一支是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从白庙西头小栅子门分来的。祖先是王曰桥,据《桐柏县志》载,其父王维章曾在白庙西头修过三善桥,那时家中已发展到28犋牛(一犋牛相当于30亩地),在子女分家时,其父王维章决定将盛庄从陈姓人手里买过来的约60亩土地和一些钱财分给王曰桥。 (王先洲) 篇五:王姓家谱 王姓家谱 家谱序言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人口将近一亿,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1个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 28 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群星璀灿,光耀华夏,数千年来人才辈出,可称王者之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广省永州府淩全县迁居到而今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农旺乡严家沟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千人,近300年历史。 毛泽东早就肯定:“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可以为人文、地理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因为家谱是最可靠的家族文字档案,是很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增进家族兄弟姐妹们的凝聚力,既是一件光宗耀祖、增进团结的好事,又是一件对社会作贡献的大事。应该能对其家族的起源、生息、升沉、荣辱、变迁和繁衍的真实反映,成为最可靠的文字档案。 忘掉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来雨去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今日的已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 29 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解读王氏家族的历史,我们激动的眼泪就会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掉在了喷发着细微墨香的字里行间,掉在了族人们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谨遵父命撰写此书前言,我深感手中笔头的分量之重。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有我等携全家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上告祖宗,下慰家人,此微薄之力不足挂齿,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以此为序 王姓祖训 三槐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 ,恩泽子孙。 不奢不侈,颗粒成廪,婚丧从俭,持家以勤。嫁女择媳,勿尚重聘,积德行善,不惟俗伦。自强自立,处事以忍,广结贤良,不谋非分。当差有事,尊上宽仁,努力进取,友朋谨慎。勿以诱善,祸及自身,勿以亲恶,招惹公忿。酗酒无度,伤其身心,聚众赌搏,财帛散尽。贪婪飘荡,荒废青春,胡作非为,辱没先人。恋衙投宦,必爱人民,忌才害贤,毒族害群。耸人告讼,不如兽禽,利令智乱,灾难必临。祖灵 30 在天,察尔甚真,阴诛阳谴,追究必深。祖灵阴佑,和顺永存,后裔繁昌,福寿盈门。一荣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业,纠察昭昏。一谦受益,一满招损,神灵有鉴,莫辱斯文。阴受其殃,阳恶是因,安贫乐道,其心也欣。焚毁朝夕,何堪明晨,纨绔堕落,愧对乡邻。不肖为贤,浪子如金,振兴美族,直上青云。秉公惩戒,繁荣后昆,恭愿后裔,永传家珍。百世不竭,积厚且纯,张德扬惠,守规遵训。 王氏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家训 一团结宗族,捍卫国家,不容有违背涣散之行为。 二服从祖训,端本孝弟,不容有悖偷蔑礼之行为。 三保护祠产,维护公益,不容有侵蚀欺诈之行为。 四崇尚道德,遵守法令,不容有作奸犯科之行为。 五注意教养,勤求职业,不容有放弃贻误之行为。 六禁食鸦片,严禁嫖赌,不容有伤风败俗之行为。 七律己治家,忠信笃敬,不容有卑劣偷惰之行为。 八刻苦耐劳,节俭朴实,不容有奢侈游荡之行为。 九合敬同爱,排难解纷,不容有歧视推诿之行为。 十振作精神,见义勇为,不容有废弛敷衍之行为。 王姓名人 31 王翦,战国末年秦将。秦始皇归政后,任命翦为大将。 王贲,战国末年秦将。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 王翦子。秦王政时与其父同为秦将,举兵击楚,大败楚军。 王陵(?-前181),西汉臣。沛县(今属江苏)人。始为县中豪强。汉朝建立,封安国侯。曹参死后,继任右丞相。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 三槐堂,王姓家谱,家族 ,她自请嫁匈奴。在匈奴几十年,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王褒,西汉辞赋家。字子渊,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七岁能文。博综文史,工于草隶。仕梁起家秘书郎。建德时,常参议朝政,书写诏令。为太子少保,出为宜州刺史。原有集五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谏议集》。 王莽(前45-23),新王朝的建立者。元始五年(5),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初始元年(8)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 王郎(?-24),西汉末割据者。亦称王昌,赵国邯郸(河北邯郸)人。精星历,以卜相为业。宣称河北有天子气。 32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年少好学,出身寒微,与马融、张衡等友善,发奋著书三十余篇,因不愿显名于世,故书名《潜夫论》。 王逸,东汉文学家。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字叔师。 王粲(177-217),东汉文学家。字仲宣。时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初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后避地荆襄,依附刘表,然不被重用。后归曹操,为侍中。长于诗赋。 王祥(184-268),西晋臣。字休徵,琅邪临沂(属山东)人。《晋书》载其“性至孝”,早丧亲,事后母“笃孝纯至”。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高平(今山西高平,位晋城北)人。名熙。曾任太医令。他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集前代诊脉之文献,结合自己之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之脉学用书。、 王濬(206-285),西晋将领。弘农(今河南灵宝西)人。字士治。博学有大志,官益州刺使。 33
/
本文档为【王姓由来300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